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第十五节 《内经》自相矛盾举隅-《<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⒇天生德于予,桓魋(tui)其如予何: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魋,徒雷反。○桓魋,宋司马向魋也。出于桓公,故又称桓氏。魋欲害孔子,孔子言天既赋我以如是之德,则桓魋其奈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

语译:上天把这些品德赋予了我,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21)心之官则思:本句前一句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官之为言司也。耳司听,目司视,各有所职而不能思,是以蔽于外物。……心则能思,而以思为职。”

焦循《孟子正义》:“[]官,精神所在也。谓人有五官六府。

[]○正义曰:《荀子·正名篇》云:‘缘天官,形体色理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香臭芬郁腥臊洒酸奇臭以鼻异,疾养沧热滑铍轻重以形体异,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心有徵知,徵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徵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五官薄之而不知,心徵知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此所缘而以同异也。’
又《天论篇》云:‘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者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者谓天君。’
《吕氏春秋·贵生篇》云:‘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高诱注云:‘四官,耳目鼻口也。制,制于心也,制于君也。’吕氏以耳目鼻口为四官,心为君,官制于君。《说文·宀部》:‘官,吏事君也。’此心不在官之列也。《荀子·天论》以耳目鼻口形为天官,以心为天君,此义与吕氏同。其《正名篇》之天官即此天官,五官即此耳目鼻口形,不连心言,故五官薄之不知,与心徵之无说对言,是不列五官也。杨倞以耳目鼻口心为五官,夫失荀子意矣。孟子称耳目为官,亦称心为官,盖心虽能统耳目,而各有所司,心不能代耳司听,代目司视,犹耳目能听能视而不能思。耳目不能思,须受治于心之思;心不能司听司视,而非心之思,则视听不能不蔽于物。《广雅·释诂》云:‘官,君也。’以其能治耳目之所思,则为君;以其各有所司,则君亦是官。
《礼记聘义》云‘精神见于山川’,注云:‘精神,亦谓精气也。’《大戴礼·曾子天员》云:‘阳之精气为神。’精气在心为思,在耳为听,在目为视,以其各有所主为官。
……《甲乙经》云:‘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肺合大肠,为传道之府。心合小肠,为受盛之府。肝合胆,为清净之府。脾和胃,为五谷之府。肾合膀胱,为津液之府。少阴属肾,上连肺,故将两藏。三焦为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此六府之所合也。’心属五藏,耳目属五官,而耳目与五藏相表里,心与六府相表里,孟子以心与耳目同为官,故赵氏举五官,连六府以明之。”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栋按:以五官而言,当为“耳、目、鼻、口、形”五者,《荀子·天论篇》《正名篇》以为天官,与《吕氏春秋·贵生篇》及高诱注同;而心者,则以为天君。

《孟子·告子上》云“心之官则思”,朱熹云“官之为言司也。……心则能思,而以思为职”及焦循认为“以其能治耳目之所思,则为君;以其各有所司,则君亦是官”为是。

焦循认为:杨倞“以耳、目、鼻、口、心为五官,夫失荀子意矣”,焦说公允。

《荀子·正名篇》杨倞注云“天官,耳、目、鼻、口、心、体也。谓之官,言各有所司主也。……五官,耳、目、鼻、口、心也”。王先谦《荀子集解》:“○王念孙曰:五官者,耳、目、鼻、口与形体也。杨注亦当作‘五官,耳、目、鼻、口、体也’,今本‘体’作‘心’,乃后人不知其义而妄改之。上注云‘天官,耳、目、鼻、口、心、体也’,足证此注之误。《天论篇》以‘耳、目、鼻、口、形能为五官’,‘能’及‘態’字。此篇以‘耳、目、鼻、口、形体为五官’,‘形体’即‘形態’。”

医家言五官,目、舌、口、鼻、耳也,与五脏相配属,与先秦诸子所云又不同。《灵枢·五阅五使》:“黄帝曰:愿闻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甲乙经·卷一·五藏六府官第四》本之。

又,《子华子》:“是故脾肾心肝肺五官之司,口舌鼻耳目五官之候,脾之藏意,肾之藏精,心之藏神,肝之藏魂,肺之藏魄,金木水火土五精之总也。”

现今工具书言五官,则又未统一。《现代汉语词典》:“[五官]指耳、目、口、鼻、身,通常指脸上的器官:~端正。”

《辞源·二部》:“[五官]人身五官。古代说法不一。《荀子·天论》以耳、目、口、鼻、形为五官。古医家谓人身有五官六府,以鼻、目、口、舌、耳为五官,见《针灸甲乙经·五藏六府》。《隋书·刘炫传》以两手及口、耳、目为五官。”

《辞海》:“五官:人体的五种器官。《荀子·正名》:‘五官薄之而不知。’杨倞注:‘五官,耳、目、鼻、口、心也。’亦称‘苗窍’。鼻、目、口(唇)、舌、耳五种器官。认为五官分属五脏。《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说明与五脏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五官为五脏的苗窍,‘苗’如草木之苗,言其根在脏,而苗在窍。心在窍为舌,肝在窍为目,脾在窍为口,肺在窍为鼻,肾在窍为耳(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所言官者,职责、功能、司属也。以五官而言,耳、目、鼻、口、形体(身),听命受制于君也。君者,天君也,心也,“形之君也”。医家改造后,以十二官而言,则“心者,君主之官也”、“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正所谓“官,吏事君”之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22)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王先谦《荀子集解》:“心出令以使百体,不为百体所使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23)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王先谦《荀子集解》:“此六者,皆由心使之然,所以为形之君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五脏一配五行就体现不出心为君主的说法了。结果是“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心的中央位置被脾代替了。故我们不能要求《素问·灵兰秘典论》关于脏腑的理论,和其余五行化的脏腑说完全一致。这种矛盾是由于五行说统帅脏腑之前,人们对心的传统认识势力太大,五行说不得不迁就习惯势力。类似矛盾在经络学说中也有。如:心经仅是十二经之一,经脉虽有循环,却完全不体现以心脏为中心。反过来,手少阴心主之脉,在早期却没有腧穴。究其原因,一是为比附君逸臣劳。二是把心的虚实绝对化。心绝对不能受邪,一受邪人就死。

【自注】关于心经无腧穴、不受邪的经文如下: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灵枢·邪客》)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注】

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此句经文见《素问·太阴阳明论》篇,后文云“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王冰注:“土气于四时之中,各于季终寄王十八日,则五行之气各王七十二日,以终一岁之日矣。”

《类经三卷·藏象类七》:“五藏所主,如肝木主春而王(旺)于东,心火主夏而王于南,肺金主秋而王于西,肾水主冬而王于北;惟脾属土而蓄养万物,故位居中央,寄王四时各十八日,为四藏之长,而不得独主于时也。考之历法:凡于辰戌丑未四季月,当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各土王用事十八日,一岁共计七十二日。凡每季三月各得九十日,于九十日中除去十八日,则每季亦止七十二日,而为五行分王之数。总之五七三十五,二五一十,共得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之常数也。”

《素问集注》:“春、夏、秋、冬,肝、心、肺、肾之所主也,土位中央,灌溉于四脏,是以四季月中,各旺十八日,是四时之中各有土气,而不独主于时也。五脏之气,各主七十二日,以成一岁。”

《素问直解》:“脾不主时者,以脾藏属土,位治中央,常以春夏秋冬四时,为肝心肺肾四藏之长,一时各十八日寄治,一藏之中,共主七十二日,所以不得独主于时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栋按:上经文乃“脾不主时”,然《素问·藏气法时论》又云“脾主长夏”,与此矛盾否?

附:“长夏”识

1、经文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胜,相克之义。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四时,依次序而循环,季节气候由温热而转寒凉,自然界万物赖以生长收藏,为何“四时之胜”中又有“长夏”呢?

2、五时之长夏

四时春、夏、秋、冬加之长夏谓之五时,系出于理论需要,为了与自然界五行之土、人体五脏之脾等相配而构建的五大系统使然。此乃《内经》以“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即由“取象比类”-四(五)时五行五脏阴阳的整体观类比推演思辨而来。

《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五)时之胜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脏有五,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

长夏的词义当如王冰所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六节藏象论》次注)又说道:“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藏气法时论》次注)即“长在夏中”。长,当读掌zhang,非读常chang。

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六月,指阴(农)历六月,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故由脾所主。

长夏,首见于《内经》,或是由战国时期邹衍“季夏”一词演变而来。邹衍云:“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时贤孔德立《先秦诸子》说道:“季夏的出现,是邹衍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创举,解决了土德在四时中不占具体位置的缺陷。”

《春秋繁露·五行对》:“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

3、四时与五时

四时中虽增加了季夏而成为五时,但仍多言之四时与阴阳、五行等相提并论。
  
如《管子·四时》:“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径也。……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四时与日月星辰、五方、五行相配。《四时》名义上讲四时,实际上是讲五时。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吕氏春秋·五行相生》:“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汉书·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阴气伏于下,于时为冬……水润下”、“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火炎上”、“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金从革”、“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木曲直”、“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土稼穑蕃息。”此乃五方、五行、四季之相配,而中央之土于时为四季,无季夏之称。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为了与脾、土、湿相配合,故《内经》的作者,将季夏换成了长夏,是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成熟的标志。但《内经》大多数篇中四时仍多是与阴阳、五行等相提并论,这也充分说明了《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王冰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谓四时之生长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湿土,谓五行之寒、暑、燥、湿、风也。然四时之气,土虽寄王,原其所主,则湿属中央,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也。”

而言及五时者,可见于《灵枢经》,如《经别》篇云:“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五阅五使》篇云:“五气者,五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说明此时期五时与五脏、五行相配之理论或已经成熟。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明显的是受“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灵枢·通天》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

天有四时、五行,四时如何配五行?即如王冰所云“春木风、夏火暑、秋金燥、冬水寒、长夏湿土”也。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才得五行之配五时也。

因为《内经》一书,非一人一时之作品,所以纵观全书来看,有时是春、夏、秋、冬四时相提,有时是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并论。四时相提符合自然界现象,而五季并论则是出于理论之需要而已。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而经文中之内容却是五季内容之回答。名义上讲四时,实际上是讲五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生、长、收、藏,是以四时而言,长夏哪去了?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王冰注:“春夏为阳,故生长也;秋冬为阴,故收藏也。”

4、脾主长夏与脾不主时

长夏虽由脾所主,但从时间来说却又不尽合理,何也?时间搭配不均匀。长夏是从夏季分出的一个月,夏季则是二个月,而春、秋、冬则各为三个月。这样一来《《内经》的作者,为了均衡这个时间,又云“脾不主时”,即在每季之末各匀出十八天由脾所主。18×4=72天,3个月×3季-18天=72天,如此则每季皆系72天,甚为妙哉!《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

此“脾不主时”则是受当时阴阳、五行、五方、四时学说之影响渗透嫁接而来。

《管子·五行》:“日至赌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七十二日而毕。”、“赌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受此影响,邹衍则创立了“五行相生的四时教令思想”,推荐给当时的统治者。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土居中央,为(谓)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是故圣人之行,莫贵于忠,土德之谓也。人官之大者,不名所职,相其是也;天关之大者,不名所生,土是矣。”

《春秋繁露·治水五行》:“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七十二日,复得木。”

《汉书·律历志》云:“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居于中央的土对四季起统领作用,任何季节用事都离不开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⑵经脉虽有循环:经脉循行系“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乃天人相应的结果。与现代解剖生理中的血液循环不一样,所以体现不出“以心脏为中心”来。

因“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痈疽》),并“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故经脉循行之首乃手太阴肺经,即“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其具体循行为:①十二正经的循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②分支的循行:a足厥阴肝经→督脉→任脉→手太阴肺经。b足少阴肾经→跷脉→足太阳膀胱经。(《灵枢·脉度》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周易圆道与中医圆运动》:“人体的经络循行无论十二经脉还是奇经八脉都呈现着圆的循环……十二经脉的循行是阴阳相袭、首尾相贯的圆周运动。……经络循行的圆道,精髓在于与天的圆道相应。”

《灵枢·营气》:“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灵枢·营卫生会》:“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灵枢·卫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经脉留(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⑶手少阴心主之脉,在早期却没有腧穴:指《灵枢·本输篇》中无手少阴心主之脉,即手厥阴心包经。

金栋按:当为手少阴心之脉,在早期却没有腧穴。

《灵枢·本输》:“心出于中冲。”心,当为心包。心,《甲乙》卷三第二十五作“心包”,《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心包”。

《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六》:“此心主之所出为井也,属阴木。按:以下五腧,皆属于手厥阴之穴,而本经直指为心腧者,正以心与心胞本同一藏,其气相通,皆心所主,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邪客篇》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正此之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6 01: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