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注】
⑴五脏六腑:四字连用者,《内经》全书共见52次,其中《素问》14见,《灵枢》38见。
《白虎通·性情篇·论五性六情》:“性所以五,情所以六何?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此情性之所由出也。《乐动声仪》曰:‘官有六府,人有五藏。’”萧吉《五行大义·卷三·第十四论杂配·论配藏府》云:“藏府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藏则有五,禀自五行。府则有六,因乎六气,是为六情。……藏者,以其藏于形体之内,故称为藏。亦能藏受五气,故名为藏。府者,以其传流受纳,谓之曰府。”
金栋按:脏者有五,肝、心、脾、肺、肾也,皆实质器官,但藏精气,“藏精神魂魄者也”,皆藏阴象地,其气象地,“所谓藏精气而不泻也”。腑者有六,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皆空腔器官,但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皆藏阳象天,其气象天,“所谓传化物而不藏”也。
《灵》《素》中所云五藏六府者,大体皆以肝、心、脾、肺、肾为五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府(《素问·金匮真言论》)。原其所以区别藏府之界说,与其命名之意,则《素问·五脏别论篇》有定义焉,其言曰:“所为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释之者曰:“精气为满,水谷为实。精气质清,藏而不泻,故但有充满而无积实。水谷质浊,传化不藏,故但有积实而无充满。”然则《灵》《素》之所谓五藏六府者,其意义燎然可明矣。彼以为肝、心、脾、肺、肾者,剖之而肥厚多实质,或不见空洞,不睹他物,又不得其出入之路,于是以为但有精气流行充满于其间,而无传化疏泄之用,藏而不泻,故名之为藏。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皆为囊橐腔洞之形,或贮液体,或贮固体,而胆胃膀胱又显然有出入之口,乃以为司传化疏泄之机,充实他物之库,故名之为府。(余云岫《灵素商兑》)
余云岫本认为“此其谬误。凡稍知生理、解剖者,皆能晓然”,以西医之生理解剖来诋毁中医的五藏六府,实则其说正中医五藏六府之“区别藏府之界说与其命名之意”耳。
脏腑之数取“脏五腑六”,与象数有关,即如《汉书·律历志》云“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盖本于此而已!赵先生于本节之后有《藏五府六考》,深得其精髓也。
《白虎通·性情篇·五藏六府主性情》:“五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六府者,何谓也?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府者,谓五藏宫府也。”
金栋按:五脏之排序是按四时相生而土居末位,与《内经》之排序不同。《素问·金匮真言论》:“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
《白虎通·性情篇·总论性情》:“性情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六情者,何谓也?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
金栋按:五性即五常,附五行主五脏为“肝仁,肺义,心礼,肾智,脾信也”(《乐动声仪》、《孝经援神契》、《白虎通·性情》)。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孔颖达《疏》:“喜、怒、哀、惧、爱、恶、欲者,案:《昭二十五年左传》云:‘天有六气,在人为六情,谓喜、怒、哀、乐、好、恶。’此之喜怒与哀恶与彼同,此云欲则彼云乐也,此云爱则彼云好也。六情之外增一惧而为七。熊氏云:‘惧,则怒中之小别。以见怒而怖惧耳。’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也。按:彼《传》云:‘喜生于风,怒生于雨,哀生于晦,乐生于明,好生于阳,恶生于阴。’其义可知也。”
孙希旦《礼记集解》:“愚谓爱,谓相亲爱,如父爱子、子爱父是也。欲,谓贪欲,如目欲色,耳欲声是也。《中庸》言‘喜、怒、哀、乐’,《左传》言‘喜、怒、哀、乐、好、恶’为六情,此言‘喜、怒、哀、惧、爱、恶、欲’为七情。盖人值所好则喜,值所恶则怒,得所爱则乐,失所爱则哀,而于所怒所爱之将至而未至也则惧,故总之为四,析之则为六,又析之则为七也。”
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中西医病因学汇通》:“《灵枢》、《素问》中从无七情说。此说受儒家影响。《礼记·礼运》说:‘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医家参考此说,提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说。后人将惊恐合一,忧思合一,以便与五脏相配。”按:赵先生引《礼运》七者之“乐”误,当为“惧”,疑传抄致误。
又,《荀子·正名篇》:“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