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发病原因
一、五行制化与发病关系
【原文】
其岁有不病,而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气制止,气有所从也。
【串讲】
阴阳平衡不生病,体现在五行生克制化正常的机理上。其中的克制即制约尤其重要,如经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没有五行的制约就没有五行的生化,就是生化大病。
“天气”,指六气司天,“气有所从”是指中运地气所属的五脏气顺从司天起变化。如果天地气化承制正常,五脏气顺从天气,不起反常作用的反应,即“藏气不应不用者”,则不生病。反之,天地气化承制失常,藏气上从而起反常作用的反应,就是病态。所以“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五脏或从正化,或从邪化。可见本节内容是继承前章“其声角商,从金化也”之类的深化论述。
二、火气下临,肺气上从
【原文】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
火见燔焫,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口疡,寒热胕肿。
风行于地,尘沙飞扬,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其主暴速。
【串讲】
少阳相火司天的年份。天气下临地气,火气下加金气,白金从火化起反常作用,因而肺气上从生病。金胜木,草木受伤害,意即兼发风木病证。
在自然界,属火的大暑流行,气候热的如火烧(燔焫),大凉金气与火热相争,属金的生物发生异常变化而耗损。人应之则肺病咳嗽,喷嚏,鼻塞,衄血,或鼻生息肉妨碍呼吸,口生疮疡,恶寒发热,甚至肺失通调,发生风水浮肿病证。
少阳司天则厥阴在泉,故风气流行于地面,卷起尘沙飞扬。人应之,木胜土则胃脘痛,甚至风火相值,其性暴速,发生中风暴病,心绞痛,胸膈不通气,四肢厥冷而神志昏迷。可见中风暴病与气候变化有关系,所谓外风引动内风是也。
三、燥气下临,肝气上从
【原文】
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土乃眚。
凄沦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
暴热至,土乃暑,阳气郁发,小便变,寒热如疟,甚则心痛,火行于槁,流水不冰,蛰虫乃见。
【串讲】
阳明司天的年份,天气下临地气,金气下加木气,苍木从金化起反常作用,因而肝气上从生病。木胜土,湿土受伤害,意即兼发湿土病证。
在自然界,属金的大凉气候流行。金伐木而木伐土,叫“木伐”,因而土生的草木枯萎。人应之则肝病胁痛目赤,甚至动风而肢体振掉,鼓颔颤栗,及脾土则筋肉痿弱,不能持久站立。
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暴热气候到来,暑气郁于地中,久之阳气郁发,火气持续流行发生干旱,于是草木枯槁,临冬流水不结冰,蚊蝇等昆虫出现。人应之,火郁则小便变赤,寒热往来如疟状,甚至热厥心痛。
四、寒气下临,心气上从
【原文】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
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乾,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
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满不食,皮帬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
【串讲】
太阳司天的年份,天气下临地气,寒气下加火气,火热从水化起反常作用,因而心气上从生病。火胜金,燥金受伤害,意即兼发燥金病证。
在自然界,虽当夏季也时常发生寒潮,水胜则水气冰凉,火气起反应而侮水,则火气高明。因此寒火伤肺,心热烦躁,咽喉干燥,时时口渴,鼻塞喷嚏,悲伤,时常呵欠。火热失德妄行,则寒水来复,寒霜早降伤心火,健忘,心绞痛。
太阳司天则太阴在泉,“土乃润,水丰衍,沉阴化”即是寒湿相遘的意思,寒湿不但灾变自然界的生物,人受之则水饮内蓄,中满不欲饮食,外则皮肤肌肉麻木,筋脉不便利,甚至身体浮肿,背部太阳经部位生痈肿。
五、风气下临,脾气上从
【原文】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
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
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
【串讲】
厥阴司天的年份,天气下临地气,风气下加湿气,湿土从风化起反常作用,因而脾气上从生病。土胜水,寒水受伤害,意即兼发下焦肾病。
在自然界,风气流行于天空,天地云物动摇,人应之头目眩晕,耳鸣;风木下加于湿土,以致湿土变革,人应之湿伤脾,身体困重,肌肉萎弱,饮食减少,口尝不出味道。
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相火施化暴烈,大地暑热,气候热得如火熔金,动物不冬眠,流水不结冰,人感受火邪,暴发赤痢,迅速恶变。
六、热气下临,肺气上从
【原文】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
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者疮疡,燔灼,金烁石流。
地乃燥清,凄沦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
【串讲】
少阴司天的年份,天气下临地气,热气下加燥气,燥金从热化起反常作用,因而肺气上从生病。金胜木,风木受伤害,意即兼发风木病证。
在自然界,大暑气候流行,火胜金,人应之,肺金燥热,引起恶寒发热的反应,喷嚏,咳喘,呕吐,鼻塞,衄血或鼻息肉,甚至皮肤长疮疡红肿灼痛,流脓好比金石被火溶化一样即“燔灼,金烁石流”
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清燥之气降临地上,大凉气候在下半年时常发生,肃杀之气流行,金胜木故草木提前枯萎即“草木变”。人应之则肝木胁痛,时常叹息。
七、 湿气下临,肾气上从
【原文】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脽痛,动转不便也,厥逆。
地乃藏阴,大寒且至,蛰虫早附,心下否痛,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于食,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
【串讲】
太阴司天,肾气上从生病,但生病的原因特殊。寒水不顺从湿热气变,而是湿从寒变,故说“黑起寒变”。反过来也可以说湿热气化不起作用即“不起不用”。寒湿相遘,则气候阴沉多云雨,寒湿阻碍心阳则“胸中不利”,寒湿伤肾则肾气大衰,阴器痿弱,腰臀痛,转动不便利,甚至四肢厥冷。所以没有“黒起水用,火乃眚”之名。
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与终之气太阳寒水叠加,地藏至阴之气,地冻裂开,流水凝结坚冰,动物提前冬眠。人受大寒,心肾阳衰不化气,故心下否痛,少腹痛,其时不能进食。这样的病情,要待到阳气来复,火热能制约金水的时候才能遏止,即“乘金则止”。接下来的“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水增”是指水中的阳气增,“行水减”是指泛滥的水邪减,阳气增而寒水邪气减,人应之则咸味归藏于肾水中而不病。临证所见,若咳喘而痰涎味咸,则是阳衰而咸味随寒饮外泛之小青龙汤证。
益民医案
苏某,女,59岁,2013年12月7日,农历十一月初五初诊。右脉浮大而紧,上鱼际不显著,左脉与右同。舌淡苔黄白而腻。主证咳喘一周,吃西药及输液,乏效。咯稀薄痰涎。味咸,清涕滂沱,尿灼热,但恶寒不发热,两肩和腰背痛,少许出汗。子十一月少阴司天,脉宜沉石,反见太阳寒化脉浮紧,寒极相火内郁故小便灼热。小青龙汤散寒治本:麻黄10g, 桂枝30g, 炙甘草10g, 干姜20g, 北细辛10g, 北五味20g, 旱法夏20g。3剂。
十一月初九二诊,身痛小便灼热咳喘浠涎递减,微有咸味。脉尚浮紧,左强右弱,舌质转红润,薄白苔。口干不饮水,神倦乏力。右属气,乏力气虚故右脉较弱,与子月脉象不符。宜补气阴,蠲寒饮,东垣麻黄人参芍药汤:麻黄10g, 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6g, 黄芪15g, 当归10g, 麦冬10g, 北五味10g, 北细辛3g。3剂。
十一月十四三诊,诸证大减,痰涎尚有咸味,背冷痛如掌大,大便已不结,小便不灼热,相火归位,阳气未复,寒饮未去,故背寒冷如掌大。脉浮大稍紧,左强右弱,右尺尤弱。苓甘五味姜辛汤温化:茯苓15g, 炙甘草10g, 北五味15g, 干姜15g, 北细辛6g, 旱法夏12g, 桂枝12g, 肉桂6g, 麦冬10g。3剂。
今日复诊,上方3剂已经咳止,因工作忙未来换方,微咳,守原方3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