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益民老人

《五常政大论》及辨证论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8 09: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坚成之纪
    【原文】
    坚成之纪,是谓收引。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物以司成,收气繁布,化洽不终,其化成,其气削,其政肃,其令锐切。其动暴折疡疰,其德雾露萧瑟,其变肃杀凋零。
    其谷稻黍,其畜鸡马,其果桃杏,其色白丹青,气味辛酸苦。
    其象秋,其经手太阴、阳明,其脏肺肝。
    其虫介羽,其物壳络,其病喘喝,胸凭仰息,上徵与正商同,其生齐。
    其病咳,证暴变,则名木不荣,柔脆焦首,长气斯救,大火流,炎烁且至,蔓将稿,邪伤肺也。
    【串讲】
    1、坚成之纪是谓收引:坚成之纪气化旺盛,有正常者,有反常者。正常者,阳气收敛,阴气引用,故说:“坚成之纪,是谓是谓收引。”。这是因为天气高洁,地气广明,阳气随阴气引导下降而治化。具体而言,燥气施行政令,收气繁布,因而“化恰不终”,即湿气化物的时位恰到好处而终止,不会“不终”。接着万物因燥化而司成。故以德化政令等赞美词语概括之:“其化成,其气削,其政肃,其令锐切……其德雾露萧瑟。”是说燥金的德性是雾露凉气下降,秋风声色凄悲如萧瑟之音,故湿气削减,燥化才能司成万物,其政令表现为肃杀锐切(严厉)。
    2、金木火的物化现象:稻属金,黍属火;鸡属金,马属火;桃属金,杏属火;白属金,丹属火,青属木;辛属金,酸属木,苦属火。这样对举,一是示意金气太过,乘侮木火,气化反常,金木火所属的生物皆发生品质变异而减产,人应之肺肝心之气化失常而生病。二是示意示意金木火生克制化正常,则所属的各样生物一齐化育,品质优良而增产,人应之肺肝心之气化和平不病。
    3、肺、大肠象征秋气:坚成之纪,秋天的气象与之相应,人体肺与大肠也象征秋气。而肺金与肝木是相克关系,二者承制正常则肺肝气和不病,二者承制失常则肺肝不和而生病。故说:“其象秋,其经手太阴、阳明,其脏肺肝。”
    4、火金制化:介虫属金,羽虫属火;壳属金,络属火。因为金太过,必须要有火来制约,则火金相克承制正常而不生病;火胜金而金起反常反应则肺气喘逆有声即“喘喝”,因而胸满不能平卧仰息,需要凭靠垫高背部,即“胸凭仰息”。火金制化正常的记载是“上徵与正商同”,如庚寅庚申,或庚子庚午年,少阴君火或少阳相火司天为“上徵”,中运为“太商”,如果“正化度”维持的很好,“太商”化为“正商”,“上徵”化为“正徵”,即是“上徵与正商同”,表示火金制化,“制则生化”,即“其生齐”,为平气年。              
    5、金火胜复之变:平气年就不会发生暴病。若金气凉燥甚而反侮火气,病变凉燥咳,乃是金政暴变而胜木,故名木不荣华,柔脆的小草枯萎,示意肺燥及肝,临证所见肺病咳嗽,往往兼有两胁疼痛即是。严重者,有大胜大复之变,火变为复气,金从火化,更加重肺病的病情,所以说“ 其病咳,政暴变,则名木不荣,柔脆焦首,长气斯救,大火流,炎烁且至,蔓将稿,邪伤肺也。”      
    益民医案(阳明燥咳)
    马某,女,58岁,2014年7月25日,六月二十九初诊。右脉弦,左弦缓,舌大,薄白苔,面色明润。主症:干咳,每天三四阵,两年多。咽痒干燥频饮,尿热,平素畏冷,饮食可,大便不爽,时硬时溏,腹胀时减,睡眠精神尚可。乃燥金胜木,木不疏土,以致干咳而腹胀便溏,宜润肺疏肝止咳,以民间验方治之:当归12g  陈皮10g  旱法夏10g  茯苓10g  炙甘草6g  杏仁12g  双白皮12g  川贝6g  青皮6g  北五味10g  冬花10g  北沙参12g  3剂。(按:此验方原是:当归  川芎  法夏  陈皮  生甘草  桑白皮  青皮  杏仁  五味子  川贝,共十一味药。此方在六十年代我当中医学徒时,就经常看见流传于民间,传说方源来自死囚犯人,在临刑前献出此方。方中既有润肺之品,又有燥湿的二陈汤在内,与杏苏散治燥咳之理类似。实乃调治肺肝脾而达到治疗燥咳之方。)
    7月27日二诊。腹胀便溏好转,干咳好转不明显,咽喉灼热。右关尺弦细,左关尺弦滑,两寸弱。心肺气阴虚,润燥为主,协调肝脾,宜麦门冬汤:麦冬30g  旱法夏12g  党参12g  红枣4枚  炙甘草6g  粳米1匙  3剂。
    7月31日三诊。大便稍软,干咳大好转,脉缓,舌红薄白苔,益脾阴善后,六神汤化栽:党参12g  白术10g  茯苓10g  炙甘草6g  淮山12g  炒扁豆10g  五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09: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流衍之纪的辨证论治
    【原文】
    流衍之纪,是谓封藏。寒司物化,天地严凝,藏政以布,长令不扬。其化凛,其气坚,其政谧,其令流注,其动漂泄沃涌,其德凝惨寒雰,其变冰雪霜雹。
    其谷豆稷,其畜彘牛,其果栗枣,其色黑丹黅,气味咸苦甘。
    其象冬,其经足少阴、太阳,其脏肾心。
    其虫鳞倮,其物濡满,其病胀,上羽而长气不化也,
    政过则化气大举,而埃昏气交,大雨时降,邪伤肾也。
    【串讲】
    1、流衍之纪是谓封藏:流衍之纪气化旺盛,有正常者,有反常者。正常者,阳气封藏于地下,故说:“流衍之纪,是谓是谓封藏。”这是因为全年的物化均受到寒气司化的影响,天地严寒凝冽,藏化的政令施布,火长的时令不宣扬。故以德化政令等赞美词语概括之:“其化凛,其气坚,其政秘,其令流注……其德凝惨寒雰。”是说寒气的德性是凝寒惨凄,故气化坚凝结冰,冷气切身是为“凛"。但若属寒化平气,全年的政令仍然安谧,春夏有流水灌注良田,冬寒则地上寒,地下热,阳气封藏,以待来春发生之根。
    若水化太过反常,则水土合德发生动变。湿土胜寒水,水随湿热之变,“其动漂泄沃涌”,发生水灾,“沃涌”即涨水,“漂泄”即被大水冲垮的房屋及淹死的生物随水漂流。“其变冰雪霜雹”,意即春夏也发生非时的寒潮。“其变”指气候之变,“其动”指物候之动。
     2、水火土的物化现象:豆属水,稷属土;彘属水,牛属土;栗属水,枣属土;黑属水,丹属火,黅属土;咸属水,苦属火,甘属土。这样对举,一是示意水气太过,乘侮火土,气化反常,水火土所属的生物皆发生品质变异而减产,人应之肾心脾之气化失常而生病。二是示意示意水火土生克制化正常,则所属的各样生物一齐化育,品质优良而增产,人应之肾心脾之气化和平不病。
    3、肾、膀胱象征冬气:流衍之纪,冬天的气象与之相应,人体肾与膀胱也象征冬气。而肾水与心火是相克关系,二者承制正常则肾心气和不病,二者承制失常则肾心不和而生病。故说:“其象冬,其经足少阴、太阳,其脏肾心。”
    4、土水制化:鳞虫属水,倮虫属土;濡液属水,湿满属土。因为水太过,必须要有土来制约,则土水相克承制正常而不生病;土胜水而水起反常反应则病身体肿胀。这是因为流衍之纪,中运是“太羽”,逢太阳寒水司天为“上羽”,乃寒水同化的天符年,寒气绝对专胜,水灭火,属火的长气不能司化,即“上羽而长气不化也”。   
    5、水土胜复之变:寒政太过灭心火,水为胜气,大胜则大复,故属土的化气大流行,天地气交之中,昏暗阴沉,大雨下降,土复胜水,寒湿相遘伤肾也。
    益民医案(寒湿伤脾肾)
    海某,男,73岁,2014年7月6日,六月初十初诊。两手脉浮紧,舌淡薄白苔,面色苍白。主症:双腿无力,半年。外观腿无异常,不痿细,眠食二便均可,不渴不自汗,精神也可。西医诊断为贫血,输血无显效。脉紧为寒,舌淡为虚,寒湿伤脾肾,宜扶阳散寒,再造散治之:附片15g 先熬30分钟  党参15g  黄芪15g  炙甘草10g  肉桂6g  羌活10g  防风10g  川芎10g  北细辛6g  白芍10g  生姜3片  大枣3枚  4剂。7月10日复诊,精神好转,足无力,守方加巴戟天10g,5剂。
    (六)小结
    【原文】
    故曰:不恒其德,则所胜来复,政衡其德,则所胜同化。此之谓也。
    【串讲】
    这段文字是总结太过之纪的气化常变规律。“恒”,即“维持”的意思。太过年,若“正化度”不能维持,不能行施德化政令的正常气化,即“不恒其德”,那么就会产生胜复之气的灾变,即“所胜来复”。若“正化度”能够维持,气化正常,即“政衡其德”,也即承制正常而同化为平气,如“上徵与正商同”“太角与上商同”“上羽与正徵同”。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09: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辨证论治
    中医的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所以首言天地,后言人。然而看病应以人为主。故第一小节论述因地因时制宜,紧接着论述因人制宜,最后归结为因人因地因时结合制宜进行辨证论治。
    一、因地因时制宜
    【原文】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
    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
    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
    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者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串讲】
    先讲个神话故事,如《列子·汤问》:“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厥,断鳌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是传说天本来有个大窟窿,将要塌下来,女娲氏烧炼五色石把天补起来,又斩断老龟的四只脚把天擎起来。后来共工氏与蚩尤氏打战为了争夺帝位,怒撞西北方的天柱,如是发生地震,西北地势变高,地高则天低,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格外明亮。而东南地势变低,地低则天高,故地不满东南,百川汇集雨水向东南奔流归海。这虽然是神话,但我国地势确实是西北高,崇山峻岭,遮天蔽日,天就显得低了,站在西藏高原看星星,确实很明亮。东南方地势确实低,泥洼水乡,滨临海域,大地辽阔,天就显得高了,水流东南海了。
    言归正传,“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从岐伯的回答“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来分析,不仅指地理的阴阳太少之高下,也指时间的阴阳太少之高下。
    圣人面南而立,左为东。上南位于东方之右;右为西,下北位于西方之左。西北地势高,气候寒凉属阴气,西方次高气凉属少阴,北方最高气寒属太阴。东南地势低,气候温热属阳气,东方次低气温属少阳,南方最低气热属太阳。从四时而言,东方应春季而气温,属阳属少;南方应夏季而气热,属阳属太;西方应秋季而气凉,属阴属少;北方应冬季而气寒,属阴属太。阴阳太少相推,属阴的寒凉合称为“阴精之气”,属阳温热合称为“阳精之气”。
    所以,东南方阳也,阳精之气随时间和空间的位移,从上往下降,经左东降至右南,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精之气随时间和空间的位移,由下往上奉,经右西上奉至左北,故“左寒而右凉”。
    “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都是指的时间和空间的位移。因为“地有高下”固然是指地势,而“气有温凉”不仅仅是指地势高下之温凉,也指春温秋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不仅仅指地势高下之寒热,也指冬寒夏热。总之温凉寒热,是地势使然,也是时间季节使然。
    弄清楚了“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异也”的含义,就可以据此进行因地因时制宜辨证论治。
    “适寒凉者胀”,既是指西北气候寒凉之病症,又是指秋冬气候寒凉之病症。气候寒凉,腠理密闭,则多内蕴实热而腹胀,故以寒下之法治之愈,即“下之则胀已”。“之温热者疮”,既是指东南气候温热之病症,又是指春夏气候温热之病症。气候温热,腠理开泄,皮肤容易感染病菌生疮,堵塞汗孔,故以辛凉解表之法汗之则愈,即“汗之则疮已”。故结语:“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异也。”
    益民医案
    1、之温热者疮,汗之则疮已案
    杨某,男,2岁4个月,2014年8月28日,农历八月初四初诊。右足底发痒疹,密集如铜钱大,伴全身发红疹一个月。时发热,舌红苔黑(染苔)宜清热解表,银翘散:银花10克  连翘6克  淡竹叶3克  荆芥6克  牛蒡5克  薄荷3克  甘草5克  芦根6克 三剂。另用黄连粉10  青黛10克,麻油调涂。9月1日复诊:经言“之温热者疮”,秋老虎气温达33度,前投银翘散得效,疮疹大减。大便秘结。以牛蒡解肌汤,兼顾津液:牛蒡6克  石斛10克  丹皮10克  夏枯草5克  荆芥5克  薄荷3克  连翘10克  炒山栀3克  玄参10克  甘草5克。三剂病愈。
    2、适寒凉者胀,下之则胀已案
    黄某,男,38岁,2012年12月5日,十一月初三初诊。每天早晨干呕口苦,八年。间或夜半呕吐食物及痰涎,三年。形肥腹胀便秘,脉弦长实大,乃少阳火邪上逆,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也,虽当冬月,也不忌寒下,宜大柴胡汤:柴胡12g  黄芩12g  旱法夏10g  赤芍10g  枳实10g  生大黄12g  生姜3片  大枣3枚  3剂。
    12月10日复诊。大便通畅,夜半呕吐症状消失,口稍苦,脉实有力,舌红大少苔,原方加玉竹15克护阴,3剂。未再来诊。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1 08: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因人制宜,同病异治
    【原文】
    帝曰:其于寿夭何如?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帝曰:善。
    其病也,治之奈何?岐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帝曰:善。
    【串讲】
    此小节开首就讨论人的寿命长短,体质强弱问题:“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就是强调因人而异,因人制宜的辨证论治,首先当辨阴阳偏胜的体质。体质的阴阳禀性强弱,首先是受之父母的先天遗传,也受之于后天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居处饮食的好恶而定。阴精所奉的西北人,吃的多是牛羊肉,体格高大强壮,皮毛坚固,内蕴阳气充足,故多长寿。阳精所降的东南人,吃的多是蔬菜五谷杂粮,体格较矮小单薄,皮毛疏松,阳气外泄,内蕴的阳气不足,故长寿者相对较少。如西北新疆人,平均寿命88岁左右;东南广粤地区,平均寿命76岁左右。
    然而也不尽然,并非地势越高寿命就越长,也并非地势越低寿命就越短。西北黄土高原,空气稀薄,水源短缺,土地贫瘠,生活环境恶劣,怎能长寿?东南丘陵地区,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土地良沃,物产丰富,生活优越,就是地势最低的海南岛热带地区,由于富饶之地,长寿老人也不少。
    如《千金翼》描述的那样:“山林深远……固是佳景……临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因此以地势的高下辨体质的好恶,并非绝对如此。关键在于看先后天的因素是否优良。
    “同病异治”就是讲的因人制宜的辨证论治法则。病名相同,但人的体质不同,病机反应也不同,治法也就不同,即是“同病异治”。如同样是得伤寒病,如病形如西北之气的反应,并非一定是西北之人,内热为主,治则为散热用寒凉药,即“散而寒之”,如麻杏甘石汤证;如病形如东南之气的反应,并非一定是东南之人,以内寒为主,治则为温中收敛阳气,加强阳气的内守,即“收而温之”如附子理中汤证。一个是散,一个是收,一个是寒之,一个是温之,确实是“同病异治也”。
    然而又有说焉,治病应以因人制宜为本,即无论地势的高下或季节的寒热温凉,都应该以病机为本。如地高气寒或冬月气寒,但病机属热,并且外在的证候也是热,治热以寒,寒药与气候一致,即是“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如地低气热或夏月气热,但病机属寒,并且外在的证候也是寒,治寒以热,热药与气候一致,即是“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此二者皆是针对病机与证候标本一致的“逆治法”,又称“正治法”,经曰:“逆者,正治。”当然,也有内热外寒,内寒外热,并且外在的寒或热不是假象者,一般采取标本同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也属“正治”。如大青龙汤证为内外俱实,内热外寒者。附子泻心汤证为内外俱实,内寒外热者。都属正治的方证。
    然而又有说焉,气候虽然寒,但病机是内热至极而外现假寒,出现热厥证,当此之际,就不得以气候和外在假象证候为本,即不得针对气候和假象而“正治”。如气候寒冷,证候外在的假象也是寒冷,若错误地采取寒者热之,就糟糕了。相仿,气候虽然热,但病机是内寒至极而外现发热,出现戴阳证,当此之际,就不得以气候和外在的假象为本,即不得针对气候和假象而“正治”。如气候炎热,证候的外在假象也是热,若错误地采取热者寒之,就糟糕了。
    治疗假寒证,或者治疗假热证,都要针对内在病机之本质施治。也即采用的方药要与当时的气候和假象相同,顺从气候和假象而治疗内在的本质。所以说:“ 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这顺从假象而治本的法则简称为“从治”,又称为“反治”,因为假象与内在的病机相反,故接着说;“假者反之。”
    所以,“ 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这几句话,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正治”即“逆治”;一是“反治”即“从治”。但无论何治,都是针对病机治本,也即因人制宜为本。
    益民医案
    1、气温气热,治以温热案
    曾某,男,45岁,2014年6月4日,五月初七初诊。每年夏季哮喘发作,此次发作已经七天,每到后半夜,喉鼻发痒,喷嚏,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发热汗出,持续约半小时。食少,脉弱,舌苔白厚腻,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以苓桂术甘汤:茯苓60  桂枝45g  白术30g  炙甘草30g  3剂。
    6月23日二诊。苓桂术甘汤服了七剂,哮喘大好转,每晚尚发作十多分钟,乃脾肾阳虚生痰湿,原方七剂加参蛤散:红参30g  蛤蚧两对去头足,以白酒浸润炮制,核桃肉60g 分别研末拌和,每日两次,每次6g  汤药送服。
    7月14日三诊。前方服后哮喘止,停药八天又发作,每子夜后一点钟发作十多分钟,出汗喉中痰鸣,晨起喷嚏,鼻痒流涕。脉弦紧。盛夏气温气热,治以温热祛寒湿而固守阳气,以通脉四逆汤:附片10g 先熬30分钟  干姜10g  炙甘草6g  葱白7茎  党参15g  七剂,仍配合参蛤散同时服。不再发作。
    2、气寒气凉,治以寒凉案
    海某,男,15岁,2013年元月22日,十二月二十九初诊。主症发热恶寒,干咳无痰,口渴饮水脉浮紧,舌红。隆冬大寒,外寒内热,宜散寒清里,所谓西北之气,散而寒之,大青龙汤主之:麻黄10g  桂枝10g  杏仁10g  炙甘草6g  生石膏30g  生姜3片  大枣3枚  3剂。
    元月24日复诊,大青龙汤3剂,发热恶寒口渴大减,微出汗,舌红,脉缓滑,气寒气凉治以寒凉,麻杏甘石汤加玉竹清热宣肺护阴:麻黄10
杏仁12  生石膏15  炙甘草6  玉竹30  3剂,嘱一日服用一剂半,两天服完病愈。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09: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辨证论治,因人制宜为本
    【原文】
    一洲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则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帝曰:其有寿夭乎?岐伯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帝曰:善。
    【串讲】
    由上述可知,运气学之所以特别注重天道地理的变化,是因为天地气化与人密切相通应,治病以因人制宜为主,就要考虑人的发病与体质强弱有关,体质与气化相关。所以研究地理的高下,气候的寒热温凉,最终都要落实到因人制宜为本。所以本节最后又把话说了回来,将地势高下之理,气候变化之理,作进一步深化的论述。
    “一州之气”是一个模糊概念,一州究竟有多大?自大禹治水之后,把天下划分为九州,九州比起东南西北四方而言,一洲相当于一方的二分之一多一些,所辖的地域仍旧是很大的。不如将“一州之内”理解为现今的一个省或一个市、县,较为妥贴。
    一州之内地域虽小,但地势也有高下之分,地高者气寒,污下者气热。高寒山区,气化迟于时令,开春的迟;污下之地,气化早于时令,开春的早。即是“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人与天地气化相通应。地高气寒则人寿长,因为地高气寒,不仅人的阳气内充,而且体格强壮,阴阳形气的发育和消耗过程也即生命过程就长,故人寿长。污下气热则人寿短,因为污下之地气热,不仅在内的阳气不足,而且体格单薄,阴阳形气的发育和消耗过程也即生命过程就短,故人寿短。
    “地之小大异也”,小与大也是相对概念。东南西北四方可谓大,九州细分可谓小。所以南方与北方的气候差别大,南人与北人的体质和寿命也差别大。一州之内,气候差别较小,人均寿命也差别不大。倘若是一州之内的地势也有悬殊,则相对而言,这一洲内的人寿长短分布也有小的差别。所以说“小者小异,大者大异。”医者看病就是应该进仔细辨证,特别是在细微处找差别,找出体质强弱的程度,病形的偏盛或偏衰的程度,做到辨证处方丝丝入扣,方为上工。
    “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形属阴,气属阳。辨证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辨清楚人的阴阳形气的盛衰,要做到这一步,首先要考察天道地理的阴阳更胜变化,也即考察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与气化的先后早晏与人寿生化期限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5/1/2 10: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发病原因
    一、五行制化与发病关系
    【原文】
    其岁有不病,而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气制止,气有所从也。
    【串讲】
    阴阳平衡不生病,体现在五行生克制化正常的机理上。其中的克制即制约尤其重要,如经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没有五行的制约就没有五行的生化,就是生化大病。
    “天气”,指六气司天,“气有所从”是指中运地气所属的五脏气顺从司天起变化。如果天地气化承制正常,五脏气顺从天气,不起反常作用的反应,即“藏气不应不用者”,则不生病。反之,天地气化承制失常,藏气上从而起反常作用的反应,就是病态。所以“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五脏或从正化,或从邪化。可见本节内容是继承前章“其声角商,从金化也”之类的深化论述。
    二、火气下临,肺气上从
    【原文】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
    火见燔焫,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口疡,寒热胕肿。
    风行于地,尘沙飞扬,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其主暴速。
    【串讲】
    少阳相火司天的年份。天气下临地气,火气下加金气,白金从火化起反常作用,因而肺气上从生病。金胜木,草木受伤害,意即兼发风木病证。
    在自然界,属火的大暑流行,气候热的如火烧(燔焫),大凉金气与火热相争,属金的生物发生异常变化而耗损。人应之则肺病咳嗽,喷嚏,鼻塞,衄血,或鼻生息肉妨碍呼吸,口生疮疡,恶寒发热,甚至肺失通调,发生风水浮肿病证。
    少阳司天则厥阴在泉,故风气流行于地面,卷起尘沙飞扬。人应之,木胜土则胃脘痛,甚至风火相值,其性暴速,发生中风暴病,心绞痛,胸膈不通气,四肢厥冷而神志昏迷。可见中风暴病与气候变化有关系,所谓外风引动内风是也。
    三、燥气下临,肝气上从
    【原文】
    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土乃眚。
    凄沦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
    暴热至,土乃暑,阳气郁发,小便变,寒热如疟,甚则心痛,火行于槁,流水不冰,蛰虫乃见。
    【串讲】
    阳明司天的年份,天气下临地气,金气下加木气,苍木从金化起反常作用,因而肝气上从生病。木胜土,湿土受伤害,意即兼发湿土病证。
    在自然界,属金的大凉气候流行。金伐木而木伐土,叫“木伐”,因而土生的草木枯萎。人应之则肝病胁痛目赤,甚至动风而肢体振掉,鼓颔颤栗,及脾土则筋肉痿弱,不能持久站立。
    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暴热气候到来,暑气郁于地中,久之阳气郁发,火气持续流行发生干旱,于是草木枯槁,临冬流水不结冰,蚊蝇等昆虫出现。人应之,火郁则小便变赤,寒热往来如疟状,甚至热厥心痛。
    四、寒气下临,心气上从
    【原文】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
    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乾,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
    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满不食,皮帬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
    【串讲】
    太阳司天的年份,天气下临地气,寒气下加火气,火热从水化起反常作用,因而心气上从生病。火胜金,燥金受伤害,意即兼发燥金病证。
    在自然界,虽当夏季也时常发生寒潮,水胜则水气冰凉,火气起反应而侮水,则火气高明。因此寒火伤肺,心热烦躁,咽喉干燥,时时口渴,鼻塞喷嚏,悲伤,时常呵欠。火热失德妄行,则寒水来复,寒霜早降伤心火,健忘,心绞痛。
    太阳司天则太阴在泉,“土乃润,水丰衍,沉阴化”即是寒湿相遘的意思,寒湿不但灾变自然界的生物,人受之则水饮内蓄,中满不欲饮食,外则皮肤肌肉麻木,筋脉不便利,甚至身体浮肿,背部太阳经部位生痈肿。
    五、风气下临,脾气上从
     【原文】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
    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
    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
    【串讲】
    厥阴司天的年份,天气下临地气,风气下加湿气,湿土从风化起反常作用,因而脾气上从生病。土胜水,寒水受伤害,意即兼发下焦肾病。
    在自然界,风气流行于天空,天地云物动摇,人应之头目眩晕,耳鸣;风木下加于湿土,以致湿土变革,人应之湿伤脾,身体困重,肌肉萎弱,饮食减少,口尝不出味道。
    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相火施化暴烈,大地暑热,气候热得如火熔金,动物不冬眠,流水不结冰,人感受火邪,暴发赤痢,迅速恶变。
    六、热气下临,肺气上从
    【原文】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
    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者疮疡,燔灼,金烁石流。
    地乃燥清,凄沦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
    【串讲】
    少阴司天的年份,天气下临地气,热气下加燥气,燥金从热化起反常作用,因而肺气上从生病。金胜木,风木受伤害,意即兼发风木病证。
    在自然界,大暑气候流行,火胜金,人应之,肺金燥热,引起恶寒发热的反应,喷嚏,咳喘,呕吐,鼻塞,衄血或鼻息肉,甚至皮肤长疮疡红肿灼痛,流脓好比金石被火溶化一样即“燔灼,金烁石流”
    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清燥之气降临地上,大凉气候在下半年时常发生,肃杀之气流行,金胜木故草木提前枯萎即“草木变”。人应之则肝木胁痛,时常叹息。
    七、 湿气下临,肾气上从
    【原文】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脽痛,动转不便也,厥逆。
    地乃藏阴,大寒且至,蛰虫早附,心下否痛,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于食,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
    【串讲】
    太阴司天,肾气上从生病,但生病的原因特殊。寒水不顺从湿热气变,而是湿从寒变,故说“黑起寒变”。反过来也可以说湿热气化不起作用即“不起不用”。寒湿相遘,则气候阴沉多云雨,寒湿阻碍心阳则“胸中不利”,寒湿伤肾则肾气大衰,阴器痿弱,腰臀痛,转动不便利,甚至四肢厥冷。所以没有“黒起水用,火乃眚”之名。
    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与终之气太阳寒水叠加,地藏至阴之气,地冻裂开,流水凝结坚冰,动物提前冬眠。人受大寒,心肾阳衰不化气,故心下否痛,少腹痛,其时不能进食。这样的病情,要待到阳气来复,火热能制约金水的时候才能遏止,即“乘金则止”。接下来的“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水增”是指水中的阳气增,“行水减”是指泛滥的水邪减,阳气增而寒水邪气减,人应之则咸味归藏于肾水中而不病。临证所见,若咳喘而痰涎味咸,则是阳衰而咸味随寒饮外泛之小青龙汤证。
   益民医案
   苏某,女,59岁,2013年12月7日,农历十一月初五初诊。右脉浮大而紧,上鱼际不显著,左脉与右同。舌淡苔黄白而腻。主证咳喘一周,吃西药及输液,乏效。咯稀薄痰涎。味咸,清涕滂沱,尿灼热,但恶寒不发热,两肩和腰背痛,少许出汗。子十一月少阴司天,脉宜沉石,反见太阳寒化脉浮紧,寒极相火内郁故小便灼热。小青龙汤散寒治本:麻黄10g, 桂枝30g, 炙甘草10g, 干姜20g, 北细辛10g, 北五味20g, 旱法夏20g。3剂。
十一月初九二诊,身痛小便灼热咳喘浠涎递减,微有咸味。脉尚浮紧,左强右弱,舌质转红润,薄白苔。口干不饮水,神倦乏力。右属气,乏力气虚故右脉较弱,与子月脉象不符。宜补气阴,蠲寒饮,东垣麻黄人参芍药汤:麻黄10g, 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6g, 黄芪15g, 当归10g, 麦冬10g, 北五味10g, 北细辛3g。3剂。
十一月十四三诊,诸证大减,痰涎尚有咸味,背冷痛如掌大,大便已不结,小便不灼热,相火归位,阳气未复,寒饮未去,故背寒冷如掌大。脉浮大稍紧,左强右弱,右尺尤弱。苓甘五味姜辛汤温化:茯苓15g, 炙甘草10g, 北五味15g, 干姜15g, 北细辛6g, 旱法夏12g, 桂枝12g, 肉桂6g, 麦冬10g。3剂。
今日复诊,上方3剂已经咳止,因工作忙未来换方,微咳,守原方3剂。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09: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辨胎孕盛衰,测五脏虚实
    【原文】
    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岐伯曰: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
    故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毛虫育,倮虫耗,羽虫不育。
    少阴司天,羽虫静,介虫育,毛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不育。
    太阴司天,倮虫静,鳞虫育,羽虫不成;在泉,倮虫育,鳞虫不成。
    少阳司天,羽虫静,毛虫育,倮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毛虫不育。
    阳明司天,介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介虫育,毛虫耗,羽虫不成。
    太阳司天,鳞虫静,倮虫育;在泉,鳞虫耗,倮虫不育。
    【串讲】
    一、六气五类,有相制胜
    “六气”指六气轮流司天在泉,“五类”指归属五运的五类动物。六气司天在泉下临五运,各年的运气不同,动物的胎孕有选择性,有的种类繁育,有点种类不繁育,即“岁有胎孕,治之不全”。这是因为六气也归类于五行,其中君相二火皆归类于火。运气的五行属性同化,则所属动物气增而繁育,运气相克或相生为异化,则所属动物气衰而不繁育。六气司天在泉皆是如此,故说:“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
    不过,运气同异的生育状况,主要取决于在泉之气与五类动物属性的生克制化的关系。因为在泉应地气,肾脏应之,生育之权取决于肾精之盛衰。而且,五虫归类于五运,五脏也归属于五运。五脏生旺,资助肾水。经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故五脏甚乃能泄”。男女交媾,泄精而生育,自然之道也。所以讲的虽然是五类动物的生育繁衍,实质上也归结到五脏气化与肾精生育能力的密切关系,无论何脏出现偏胜偏衰,都会影响生育能力。
    二、六气司天在泉与生育关系
    “毛虫”是长毛的动物属木运;“羽虫”是鸟类动物属火运;“倮虫”是毛少的动物属土运,人为倮虫之长;“介虫”是龟类动物属金运;此外,“鳞虫”是鱼类动物属水运。
    凡六气司天的年份,动物与司天的五行属性同化,生育状况是“静”,既不生育,也不耗损。有六气司天就有六气在泉,动物与在泉的五行属性同化则“育”即生育。在泉克动物则“不成”,指动物生后不久就夭折。归纳之,六气司天的年份有静,育,不成三种生育状况。
    凡六气在泉的年份,没有论及司天,而在泉无静。动物与在泉的五行属性同化则“育”即生育。动物与在泉异化,相克则“耗”或“不成”或“不育”,也有相生“不育”的。“耗”即胎孕发育不全甚至死亡,“不成”即上面说过的夭折,“不育”即没有生育的能力。“不育”最严重,“耗”次之。“不成”又次之。  
    所以,厥阴风木司天的年份,毛虫与之同化,则毛虫静。厥阴司天则少阳相火在泉,羽虫与之同化则羽虫育,火克金则介虫不成。而厥阴风木在泉的年份,毛虫与之同化,则毛虫育。木克土则倮虫耗,木生火则羽虫不育。其余年份,除了太阳司天在泉之外,皆与此之相仿。
    唯有太阳在泉有点特别:“在泉,鳞虫耗,倮虫不育。”《黄帝内经·素问译释》说:“‘鳞虫耗’:当作‘鳞虫育,羽虫耗’。因太阳在泉,属水之鳞虫当繁育而不当耗损,耗损者当是属火的羽虫。”这只是拘泥与形式逻辑的推理,其观点却不正确。因为太阳在泉与主气太阳寒水叠加,大寒至,万物皆无生意,鳞虫、倮虫或“耗”或“不育”,更不必说不耐寒的羽虫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09: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 生命与气化的密切关系
    前章论述了六气与五类动物的孕育关系密切,此节再论五运六气与生命过程中的密切关系。五运六气即气化的作用伴随着生物的生命的全过程。在动物是胎孕,诞生,发育,成长,壮盛,衰老,死亡即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在植物是生,长,化,收,藏的全过程。
    【原文】
    诸乘所不成之运,则甚也。故气主有所制,岁立有所生,地气制己胜,天气制胜己。天制色,地制形,五类盛衰,各随其气之所宜也。
    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所谓中根也。跟于外者亦五,故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
    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
    【串讲】
    一、五类盛衰 各随气宜
    五类动物的盛衰变化,各随气化的宜与不宜。因为动物皆有不同的五行禀性,气与五类禀性同化则气宜而兴盛,气与五类禀性异化则气不宜而衰败。本段首先讲最不宜,次讲宜与不宜的道理。
    1、诸乘所不成之运则甚也:此是讲岁气乘胜中运的气化,最不适宜动物的生殖繁育。“诸”即六气轮流司天在泉之岁气,“运”即中运。运气相临,如果岁气尤其是在泉之气乘胜中运,则与中运对应的动物就更加不能繁育,人应之则与中运对应的脏气衰弱,更加不能资助肾精而生育。如壬子壬午岁,阳明在泉,金胜木,毛虫不成,壬年属木,所以该岁所应的毛虫更加生育不成,人对应的肝气衰弱,也不能资助肾精而生育。如癸丑癸未岁,太阳在泉,水胜火,癸年属火,所以该岁所对应的羽虫更加生育不成,人对应的心气衰弱,也不能资助肾精而生育。         
    2、气主有所制,岁立有所生:“气主”即“岁气”(司天在泉)属天气,天气加临地气就有有五行制化之理,即“气主有所制”,有制才有生化;“岁立”即“岁运”属地气,地气五行相生,即“岁立有所生”,有生才有制。运气相临,天地合气,五行生克制化,生物才有选择性地化生,才有各随气宜。
    3、五类盛衰,各随其气之所宜也:天地之气,既然有生克制化的机制,就表现出气化有盛有衰的变化,盛者气宜,利于生物化生,衰者不宜,不利生物的化生。这是因为,凡是生物皆有形有色。色乃气之聚,天气制约色气的变化,即“天制色”;而气寓形质中,地气制约形气的变化,即“地制形”。天气要制色,就得捍卫天气,不使流散,故天气要有足够的力量,不受邪胜来侵犯自己,即“天气制胜己”;地气要制形,也得保护地气,不使形气分离,故地气要有足够化物的能力,以免他气来反侮而使化物不成。所以形色统一正常,皆须天地之气有合理的承制,这样才能体现出气化的常变,气化的盛衰及五类生物的气宜还是不宜。
    二、五行根于中也根与外
    首先承认动物的属性,是天生的,是内在的五行禀性,即“所谓中根也”,有了这个内在的根据即“中根”,动物才能与外在的气化根据进行交合繁衍生命,并且有选择性,即所谓“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所谓中根也。”由此可以推断,外在的孕育生命的物质根据也是五行。总之生命的繁衍既是根于中,也是根于外的。根于中是生物内在的天生禀赋,是生化基础,根与外是生物的外在必备的条件,外在的条件必须通过内在的基础才能起作用。不仅仅是动物的胎孕是如此,凡是物质的五气,五味,五色等类别的宜与不宜,都是由于内外根据化合的。比如,受精的鸡蛋在外界的适宜温度时,就能变化为鸡子,而不是变化为其它的生物,就是因为鸡子天生禀赋的内在根据是属于五行中的金气。鸡子的金气来自母鸡和公鸡的交合,所以是天生禀赋的,是内在的。没有这个内在的根据即“中根”,即使外在的气化根据怎样努力催生,也生不出鸡子来。所以,五行根于中与根与外是“五类盛衰,各有所宜也”的根本原因。
    三、神去则机息,气止则化绝
    为什么说五行“根于中”是生物天生的禀赋,为什么又说六气“根与外”是生物化生的条件呢?故有“何谓也”之问。答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谓天生的禀赋是神机起作用,“神”即神灵生命,“机”即生命力的现象。生命之神熄灭了,生命力之机也就息止。又答曰:“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谓六气之所以能够轮转,是五行的递迁,因而岁气建立的缘故。如果没有岁气建立,气化不流行,就没有生物的化生,气止则化绝。
    四、小结
    所以,每年的运气相临,各有地气的生化,天气的承制,也各有生物选择性的成就。所以说,不知每年的运气加临,不知运气的同化或异化,就不能探讨生化的盛衰。就是不知道五行生克制化这个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节 辨药食的四气五味
    【原文】
    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藩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终始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
    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
    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
    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
    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
    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
    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其治甘咸,其谷黅秬。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
    【串讲】
    一、天地气化 长养生物
    生物即有生命现象的动物和植物。植物的生命过程是生长化收成,动物的生命过程是生长壮老已,都是有始有终的。人是最高等的生物,靠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合成的药食给养以活命。所以必须了解药食的生化过程及性能,以便人类适当摄取,用以养生防病治病。
    1、气始而生化,气终而象变:有气候变化,才有生物生化长成以及终了。故“气始而生化”,这个“始”不仅指生物的初生,也指生物化生的根本原因。气始而生化的表现是“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藩育”,即五运六气布散于天地间,气聚而有形,并且生长繁茂。繁茂到一定程度,这段时间的气化运动结束,移交下一步气,则气化现象就会改变。如春生夏长的气化现象结束了,接下来的气化现象就是收而藏。动物也有生而长而壮而老而已,各个时期的生态表现不同。但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气终而象变”的规律是一致的。
    2、五味所资 地气制之
    气化资生五味即“五味所资”。气化分天地,一般而言,上半年司天为天气,主生物的生长,下半年在泉为地气,主生物的长成而收藏。可以说天主生,地主长(成)。然而每年的运气不同,因而五味的化生也不齐等,有的种类味薄,有的种类味厚,有的种类成熟的少,收获也少,有的种类成熟的多,收获也多。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五味的化生受到在泉地气制约的缘故。虽然说司天主生,在泉主成,但所成的品质好坏却决定于在泉的制化,即决定于在泉的选择,犹如动物的胎孕由在泉选择一样。所以五味的厚薄多少,就不能用天主生而地主成来解释,即“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二、六气在泉 制化五味
    “愿闻其道”,请问六气在泉制化五味的详细道理。答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意即六气司天在泉的气化不同,按五行承制的关系,由在泉承担制化的任务,如以寒制约热,使热毒不生,以燥制约湿,使湿毒不生。此外,风制湿,火制凉,也是情理中的事。“毒”,指主治疾病的药物。
    1、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少阳相火在泉的年份,火侮水,火胜金,故属水的寒性药物生长不好,属金的辛味药食也减产。若木火生化正常,则司天的酸味和在泉的苦味治理,以及司天的苍谷和在泉的丹谷,均由在泉的气化最终完成。
    2、阳明在泉,湿毒不生:阳明在泉的年份,土生金,金耗湿土母气,故属湿土的药物生长不好,如属湿气的甘味品质不良。又因为金胜木,属木的酸味药食也减产。若火金土生克制化正常,则司天的苦味和在泉的辛味以及火生土的甘味治理,以及司天的丹谷和在泉的白谷,均由在泉的气化最后完成。
    3、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太阳在泉的年份,水胜火,故属火的苦热药物生长不好。若水土承制正常,则司天的咸味和在泉的甘淡治理,以及司天的秬谷(黑黍)和在泉的黅谷,均由在泉的气化最后完成。
    4、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厥阴在泉的年份,木侮金,木胜土,故属金的清凉而燥性的药物生长不好,属土的甘味药食也减产。若木火生化正常,则司天的苦味和在泉的酸味治理,以及司天的丹谷和在泉的苍谷,均由在泉气化最后完成。也由于司天在泉木火相生同化属阳,故苦与酸,丹谷与苍谷的气味皆纯良而属温性和热性,即“其气专,其味正”。
    5、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少阴在泉的年份,火侮水,火胜金,故属寒水的药物生长不好,属金的辛味药食也减产。若火金土生克制化正常,则司天的辛味和在泉的苦味以及火生土的甘味治理以及司天的白谷和在泉的丹谷,均由在泉气化最后完成。
    6、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太阴在泉的年份,湿热为本化,湿热胜凉燥,故属金的凉燥药物生长不好,土胜水,故属水的咸味药食也减产。       若水土金的生克制化正常,则司天的咸味和在泉的甘味以及土生金的辛味治理,以及司天的秬谷和在泉的黅谷,均由在泉的气化最后完成。所以说“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意即土化淳厚不乘胜水气,则属水的咸味就内守,并且土气专精而生化属金的辛味,所以辛味与甘咸俱能治理。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10: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节 八纲辩证论治
    【原文】
    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
    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
    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写之,久新同法。


    帝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脏,虚则补之,药以袪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


    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帝曰:善。
   
    【串讲】
    药性既明,还只是储备知识,还得经过理,法,方的前提下,才能正确用药即所谓“正药”者。首先要明理,明辨八纲辨证之理。《内经》没有八纲之名,有八纲辨证之实,而且辨证得非常仔细。因为是本着天人合一的整体的八纲辨证。只有通过八纲辨证明理,才能确诊病位,病性,即病因病机,然后才能确定治疗方法,然后才能采取与理,法相对应的方剂和药物。
    一、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
   “以所在”,意即根据所在的脏位,“以”即根据。“寒热盛衰”即寒热虚实。根据表里寒热虚实而调理阴阳,即是“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这样理解,八纲辨证取义就明显了。由于运气学的八纲辨证是以五运六气来说理的,除了辨六气阴阳外,更多的是辨五运的虚实,以及六气司天在泉的虚实。
    1、辨虚实的一般用药原则:上下是指司天在泉所加临的表里脏位。上下表里脏位辨明了,就得辨虚实。虚则补之,补之以本化的药食气味。如厥阴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酸温;少阴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苦热;太阴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甘温;少阳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苦热;阳明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辛凉,太阳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咸寒。皆是从本化而用药,故称“从之”。而实者写之,写之以对化的药食气味。如厥阴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辛凉;少阴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咸寒;太阴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酸温;少阳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咸寒;阳明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苦温;太阳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甘热。皆逆本化而用药,故称“逆之”。
    2、辨虚实用毒药原则:上为阳为表,下为阴为里,外为阳为表,内为阴为里,合之即阴阳表里。“取之”即治疗,病位在阳则治疗阳病,病位在阴则治疗阴病,病位在表则治疗表病,病位在里则治疗里病,即是“上取下取,内取外取”。阴阳表里辨明之后,“以求其过”即必须辨清气化的太过属实者,而有一气之实,必有另一气之虚,只有辨清阴阳表里的虚实病性,然后才能采用毒药治疗疾病。凡治疗疾病的药,气味禀性都有一定偏胜即“毒”。“能”通“耐”,“能毒者”即邪实正气不虚而能耐受毒药者。实者写之,可以采取气味厚重的毒药,如附子,细辛,大黄。正虚邪实者,不胜毒药之力,用毒药就得减量,或采取攻补兼施,毒性薄弱之药法。
    3、辨阴阳反作及治疗原则:病气逆乱,阴阳之气发生逆反的作用,即“气反者”。其病机反映是气化上冲或下陷,如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炎于上,用在下的咸寒沉降治疗,水寒上逆心痛者,痛在上,以温下焦的咸热归引治疗,皆属“病在上,取之下”的药法。若中气不足,气短脱肛者,以补中益气升陷法治之。下利不止,伴恶寒身痛者,以人参败毒散逆流挽舟治之。皆属“病在下,取之上”的药法。病在中州脾胃湿土,腹胀满疼痛牵引两胁者,以平调肝脾土木治之,即“病在中,旁取之”。
    4、辨寒热及治疗原则: 寒热寓于阴阳表里虚实之中。治热病用寒药,恐怕寒性太过伤脾阳,格拒不受药而吐出,于寒药中少佐温性药,并且乘温服之,即是“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病用热药,恐怕热性太过伤胃阴,格拒不受药而吐出,于热药中少佐凉性药,并且放凉服之,即是“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病用清凉药,恐怕清凉不够,于凉药中少佐寒性药,并且放冷服之,即是“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凉病用温药,恐怕温之不够,于温药中少佐热性药,并且乘热服之,即是“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5、辨虚实及治疗法则:久病多虚,但至虚有盛候,新病多实,但大实有羸状,所以无论新久之病,都有虚实当辨。虚则补之,补气,补阳;补血,补阴,按虚证的程度而补之。实则泻之,消之,削之,吐之,下之,按实证的程度而泻之。
    二、虚则补之 药以袪之
    虚实相兼,则治法当虚实兼顾,即“虚则补之,药以去之”。“病在中”即病在内病在里,若没有固定的坚积之物,有时聚有时散,这是内脏气虚而滞,当虚者补之,宜用枳实理中汤补脾理气,或六君子汤健脾化痰湿。若兼有外感,也可用桂枝理中汤表里兼治,或先治表实,后治里虚。所谓“微虚微实治其实”,可以配合热水洗澡,渍之以发汗,解表之后再补虚,配合饮食调养,则内外表里双解,即“和其中外,可使毕矣”。
    三、无盛盛 无虚虚
    “有毒无毒,服有约乎”,“约"即限度。治病服药有一定的限度,一个是剂量限度,一个是时间限度,都是依据病情的需要,药性有毒或无毒,毒性的大小来决定的。这样才能恰合病情,早日治愈,康复。
    《神农本草经》将传载的365种药物,按无毒,小毒,大毒,分类为天地人即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无毒,可以补虚延年,久服不伤人,概之为“主养命以应天”。中品120种,有毒或无毒,性质小偏也即有小毒,可以依据人的寒热虚实偏向形气,以偏纠偏,遏病邪而补虚,以维护人性的平和,概之为“主养性以应人”。下品125种多毒,即有药性大偏,有较大的毒性。以毒攻毒,祛除人身的寒热痰瘀等毒邪,药性快捷,能破积聚,但也能伤人正气,不可久服。概之为“主治病以应地”。
    所以,病有久新,新病多属实,久病多属虚,因而方有大小,大方多毒,小方小毒或无毒,多毒者治实,小毒者纠偏,无毒者补虚,这是固然的常规制度。大毒治病,要避免伤正气,不可过用,邪实去了十分之六,就得停用而改方。一般的毒药治病,邪实去了十分之七,就得停用而改方。小毒治病,邪实去了十分之八,就得停用而改方。无毒之品,性质也有些偏向,邪实去了十分之九,就得停用而改方。只有无毒的五谷,肉类,水果,蔬菜等属于平性者,才可以尽量食用,但也不可过度,过则脾胃消化不良以致正气虚弱。而且食物当中也并非全是平性,如乌龟,冬寒菜,土鸭子性凉,阳虚人当少吃。狗肉,辣椒,鲤鱼性热,阴虚人当忌。
    至于说“不尽,行复如法”,是因为虚实程度及用毒药的分寸,实难掌握,如什么情况下是十分之六,十分之七,十分之八,十分之九,只能凭经验作出大概估计,处方用药需要随时调整,所以在复诊换方时,需要重新仔细辨证。
    综上所述,养生防病治病,必须仔细观察岁气,保证运用药食得宜,勿伐天和之气即“无盛盛,无虚虚”,也即气盛邪实不可补,气虚邪微不可泻。若不遵守用药法度,补实更加实,泻虚更加虚,严重者使人夭折,轻则邪无出路,正气渐耗,不能长寿。
    四、化不可代 时不可违
    “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气从”即前面说的天气下临,某脏气从而生病。句意即脏气从而生病,病久不能康复,虽然病邪去了,但身体羸瘦,是什么道理?岐伯的回答是:“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意即天地气化不可以人力代替,四时的气化规律不可以人为的违背,总的来讲,养生防病治病,都要遵循客观的气化规律,不可违背,不可持人定胜天的心理。
    治病的最终目的,是使经络恢复畅通,从而气血在经络里流通,恢复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得在病邪去了之后,再慢慢调养,不要急躁乱投药食,不得违时违气,即“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这样才能使脏气不衰弱,形体渐渐强壮,生命气化可以长久,这是王道治法,“命曰圣王”。为了说理充分,最后引用古籍《大要》之言,作为有力佐证:“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说明这个道理,自古有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5 22: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