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18 08: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静顺之纪
【原文】
静顺之纪,藏而无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
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类水。
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令寒。
其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
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其应冬,其虫鳞,其畜彘,其色黑。
其养骨髓,其病厥,其味咸,其音羽,其物濡,其数六。
【串讲】
1、五化咸整:静顺之纪,为水运平气,冬寒蕴藏阳气于地下,人应之心火下蛰于肾水,水气温暖而不害病。土制水寒,水暖生木,使五行生化完整,故首先说:“静顺之纪,藏而无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
2、归类于水:“其”,代指寒化“静顺之纪”,寒化归类于五行中的水。由于寒水静顺,冬寒气化明静,性质润下,作用“沃衍”即灌溉,气寒使物化凝聚坚硬,故说“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类水。”
3、政令流寒:静顺之纪,水气长流即“流演”的气化专政,因而命令寒水气化到来,气候寒冷即“凝肃”。故说:”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令寒。“
4、应肾主二阴:寒水应肾水气化,开窍于前后二阴,畏惧湿气伤肾,故说:“其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
5、冬藏万物:黑色是冬天寒水的象征,万物应冬气而封藏。豆形像肾,栗子坚凝,果实所含水分充足,鳞虫即鱼类,畜生“彘”即猪皆适应寒水气化,故说:“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其应冬,其虫鳞,其畜彘,气色黑。”
6、养肾养骨:不仅万物应冬气而封藏,人体肾脏也应冬气而藏精。故静顺之纪的养生首先重视养护肾精和肾主之骨髓,谨防寒气太过伤肾而骨髓受损。否则寒邪深入骨髓甚至心肾阳衰,病四肢厥冷。而寒水所生的咸味适当吃,讲话保持“正羽”即最高最清亮的声音,以振奋阳气,同时濡养肾精,则春不病温。
以上气化归类,皆属北方象数六的内容,故总结为:“其数六。”
(六)平气之纪的临证意义
【原文】
故生而勿杀,长而勿伐,化而勿制,收而无害,藏而勿抑,是谓平气。
【串讲】
五气运行即五行,按木、火、土、金、水;生、长、化、收、藏的顺序,循环运动变化,是永不歇止的圆远动。隔行相克,紧挨相生,有生就有克,有克就有生,这种生克制化的关系正常就是平气。反之,五行当中任何一行出现反常,则整个的五行运动都会混乱。
具体而言,木气主生,但生不能太过,太过反而不能正常以生,必须有金气来制约它,但也不能制约太过,太过则生气被杀,所以“生而勿杀”才是平气。火气主长,但长不能太过,太过反而不能正常以长,必须有水气来制约它,但也不能制约太过,太过则长气被削罚而不起作用,所以“长而勿罚”才是平气。土气主化,但化不能太过,太过反而不能正常以化,必须有木气来制约它,但也不能制约太过,太过则化气被制不起作用,所以“化而勿制”才是平气。金气主收,但收不能太过,太过反而不能正常以收,必须有火气来制约它,但也不能制约太过,太过则收气受害不起作用,所以“收而勿害”才是平气。水气主藏,但藏不能太过,太过反而不能正常以藏,必须有土气来制约它,但也不能制约太过,太过则藏气受抑不起作用,所以“藏而勿抑”才是平气。
临证意义,第一,阴阳盛衰,是通过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来体现的。首先应知道什么是五脏平气,是怎样与自然界的五行相通应的,才能鉴别什么是太过不及的反常气化及五脏病变。这就是中医的特点之一,即天人合一观念的指导作用。第二,辨证论治,必须全面而又有重点地分析,找出主要病因病位及性质,又要以病变发展的观点进行审察病机有无改变,因为一脏有病,五脏以五行生克的形式会起连锁反应,也即前面说的,五行当中任何一行出现反常,则整个的五行运动都会混乱。所以不能拘泥于一脏一腑的局部病变而论治。如《金匮要略》所说:“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脾受伤了,随着病情的发展,就可能累及肾水、心火,肺金,肝木。当细心诊察之。这也就是中医的特点之二,即辨证论治多以五行生克制化来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