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907|回复: 0

张琪谈读书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6 10: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琪谈读书方法


中医古典医籍枯燥深奥, 较难学懂, 所以学习中医必须重视学习方法。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教授从医60余年, 对学习中医古典医籍有一定的心得。他认为学好中医应该勤奋学习, 博览古今。如学习《内经》首先要抓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整体观及天人相应学说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要掌握其辨证论治的精神, 师古而不泥古。
  1 勤奋学习, 潜心钻研张琪教授在《张琪临证经验荟要》一书中讲:“试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 包括医学家, 都是焚膏继晷地勤奋学习。学习中医也不例外, 没有这种勤奋好学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想学而有成是不可能的。”在其所撰医论中曾云:“‘医者意也’, 此‘意’字寓意深刻, 即言为医者必须思路广阔, 善于运用思维分析病情, 探微索隐, 直中肯綮”,“思路来自学识”,“高超的技术来自勤学苦练”, 学中医首先要学会辨证, 只有辨证准确, 用药得当才能看好病。这是要靠勤奋获得的。张琪教授把勤奋看作成才路上不可缺少的环节。
  张琪教授常教导学生要多阅读。既要阅读古代经典文献又要阅读现代书籍。几十年来他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 坚持不懈。尽管诊务繁忙, 入夜仍然灯下手不释卷, 精学细析。临床每遇到疑难病证或辨证不明或疗效欠佳患者, 则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以求得开拓思路, 往往苦思冥想中找出有效方法。如今年过八旬仍每周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2 博览古今, 为已所用张琪教授认为, 中医学博大精深, 历代医家都不断有所创新发展, 必须博读兼收并蓄, 纳百川以汇海, 才能思路广阔, 临证胸有成竹。他精通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 对金元四大家以及明代张景岳、李时珍, 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各家的研究皆有高深的造诣。熟读《脾胃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门法律》、《医方集解》、《温病条辨》等古典医籍。他思路清晰, 善于吸收新事物, 对中西汇通学派亦多涉猎, 如王清任《医林改错》、唐容川《血证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及冉雪峰、恽铁樵等著作, 尤以对王清任、张锡纯学说探索至深。
  他认为对当代的著作、医学杂志等更应该学习, 因为当代的著作在某些方面比古代更完善。书本上的要学, 散在民间的单方、验方、草药, 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要学。
  3 熟知理论, 融会贯通张琪教授认为, 中医书籍很多, 浩如烟海, 只有浏览百家才会有渊博的学识、广阔的思路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有些书内容较多, 必须抓住核心, 领悟其内涵, 临床时方可运用精当、灵活。首先要抓住书的理论体系, 如《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基础, 应着重在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机、治则等方面下功夫。《伤寒论》为辨证论治奠定基础, 蕴藏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融理、法、方、药为一体。《金匮要略》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分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重点学习这两本书的辨证、立法、用药。
  金元四大家各有所长, 李东垣重视脾胃, 著有《脾胃论》、《兰室秘藏》等, 治疗以补脾胃为重点。创造出补脾胃、升阳益气的方法, 如升阳益胃汤等。张景岳注重补肾燮理阴阳, 创造了左归饮、右归饮, 对肾中元阴、元阳有所阐发, 提出“善补阳者, 必于阴中求阳, 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的理论。对肾虚的患者从阴阳互根论治用药疗效较好, 张老深有体会, 运用得法取得了卓越疗效。此外, 张老认为, 唐容川的《血证论》擅长治血证;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创造出活血化瘀的方剂; 温病学家创造了三焦、卫、气、营、血辨证, 提出治疗热性病的方剂如安宫牛黄丸, 治疗湿温如三仁汤、薏苡竹叶散等;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临证中西用药, 均可用于指导临床病例分析。对于当代医家的著作, 如《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一书, 认为此书堪称是全国名中医治疗经验之结晶, 部分医案在辨证论治的同时, 结合西医诊断, 病证结合, 较古代更为精确。
  4 精读伤寒, 有法可循张琪教授认为, 熟读经典是青年中医成才的基础。他精于仲景学说, 认为《伤寒论》揭示了外感热病传变规律和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内涵, 学习它不仅仅是背熟几首方剂, 或者能说出几条经文, 更主要的是必须把条文前后联贯起来, 对其内容进行剖析, 理法方药融会贯通, 掌握其辨证论治要领, 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把书本知识运用于临床, 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他学习此书有几点心得体会: (1) 理解条文: 把每条条文从词句到文义全面理解, 对条文有疑义之处, 既要参考古今注家意见, 又要有自己的见解, 不能随文衍义。(2) 前后对比: 不少条文必须经过前后对比, 才能全面理解。如四逆汤为少阴病的主方, 查少阴病篇对本方证记载只有323条,“少阴病, 脉沉者, 急温之, 宜四逆汤”。只举出脉未列证, 非常简略, 如果同条“大汗出, 热不去, 内拘急, 四肢疼, 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 四逆汤主之”。联系起来, 证与脉合参就全面了。(3) 类证对比: 伤寒六经, 每一经病系由若干个脉症组合而成, 而许多相同的脉症又可散见于六经病中, 因此, 如能将相同的脉症, 一个症一个脉交叉对照, 就可以加深对辨证论治的理解。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研讨《伤寒论》应该本着古书今读、古为今用的精神, 不要为其所限。类证对比以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为较好的著作, 可供参阅。(4) 类方对比: 有些方剂叙证简略, 如半夏泻心汤原方只提出“若心下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宜本方, 如果把五个泻心汤综合对照就能使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增补完整。如此综合分析, 才能比较全面明确其适应证, 以方测证, 探索其病因病机。
  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专门论述这些问题, 可以一读。(5) 结合实践:《伤寒论》是实践经验的记录, 如不经过临床, 从书本到书本, 不能加深对全书的理解, 必须与临床相结合, 临床愈久则对《伤寒论》体会愈深, 不经过临床实践很难体会其精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3 02: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