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医原本》 第七章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辨解 医案二十一、鼻衄 (一)医案原文摘录 冉某某,女,72岁,成都市居民。 【病史】1975年4月,感冒后鼻内出血。就近至某医院请中医治疗,诊为肺热。连服清热解表剂,病势不减。家人急用云南白药塞鼻内,用三、四瓶后,血仍渗出不止。延至第六日,到某某医院五官科诊治,无效,遂来就诊。 【初诊】鼻衄已十日,鼻腔出血仍阵阵外渗,血色暗红,面色苍白。饮食难下,四肢逆冷,恶寒身痛,微咳。舌质暗淡,苔白滑,根部微黄腻。阳虚之人,外感寒邪,正气虚弱,失血统摄,阳气被遏,脉络淤滞,血不循常道而外溢。此属太阳少阴证鼻衄。法宜助阳解表,温经摄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 处方:麻黄10克,制附片60克(久煎),辽细辛3克,炮姜30克,荷叶10克(醋炒),炙甘草20克。二剂。 【二诊】上方服一剂,出血减。二剂后,血全止。因年迈体弱,难以复元,再以四逆汤加益气之品续服。 处方:制附片30克(久煎),炮姜15克,炙甘草10克,党参10克,上肉桂10克(冲服),大枣30克。三剂。 【三诊】精神好转,饮食增加。但气血亏甚,嘱其以生姜羊肉汤加当归、黄芪炖服调补。 1979年2月追访:患者已76岁,病愈后身体尚好。 【按语】或问:仲景有“衄家不可汗”之戒,此例何以用麻黄?答曰:因患者兼有太阳伤寒之表,具麻黄证。方中重用附子,温少阴之经,解表而不伤阳气;用麻黄不配桂枝,并重用炙甘草以制之,则不发汗而祛邪。临床所见,衄家并非皆不可汗,亦有用汗法而愈者。不同病情,须具体分析。 (二)中医原本辨解 1、病证机因辨解 如图7-42所示,本例病机在肾肺脾心。年高本虚,虚在髓海枯竭。髓枯则肾机真火衰微,呈水郁寒淫之势。外感風寒,很容易引动内寒泛滥。内外合邪,不仅太阳肺藏受伤,太阳三焦热腑亦受寒伤。三焦不热,则气化失常,寒湿为淫。湿淫则土郁,致使中枢失运,脉血瘀滞。土郁湿淫,少有風邪动泄,很容易出现脉崩血溢的病证,犹如堤决水泛。本例鼻衄,病理如此。
寒邪伤肺,肺家之筋肉痉挛而痒,不甚,故有微咳;肺主之皮毛遭遇寒束,故有恶寒。 寒淫水郁,肾机衰微,木无所滋,故木郁風淫。脾木郁陷,所主筋肉,受風寒所伤,则拘急痉挛,故有身痛。脾胃生化之机不行,故饮食难下。 肺脾失政,故气血虚亏。湿淫土郁,故中枢失运,脉血瘀滞。如此,气血难达四肢之远,故有手足逆冷。 气血虚亏,故舌淡。脉血瘀滞,故色暗。肺郁随气入心,现于心窍,故有苔白,滑者,湿淫日久之证。土郁湿淫,故舌苔根部黄腻。 2、治方辨解 如图7-43所示,本例处方气味机因并治,故效。 制附子,味咸兼辛。味咸,治方在太阴寒水肾胱。味不厚不薄,入藏入腑,入肾助阳,补坎中之火;入膀胱则温化沉寒,使寒邪归正。 麻黄、炮姜、醋炒荷叶,味苦,治方在太阳热火肺焦。麻黄,味厚入肺,气温散寒,补益火正;炮姜、醋炒荷叶,味薄入腑,气温散寒,补益三焦。 荷叶,原本味苦气平,醋炒以后,气微温,味苦兼酸,故治方亦在少阴燥金肝胆,味厚入藏,助肝金变血生髓,兼具燥湿之功。 细辛、制附子,味辛,治方在少阳風木脾胃。细辛,味厚入藏,温升脾木,木升则淫風不能相害;制附子,辛味薄而入腑,温胃散寒,寒去则風平。 炙甘草,味甘,治方在中央湿土心脉,味厚入心,补土平湿,养心安神。其气微温,提升心阳,键运中枢。补土对于治衄也是至关重要。 上述处方,使病机归正,五机顺行,由此,精水化气,阳气变血,炼血生髓,左升右降,一脉周流的生命系统复常。 另:麻黄并非专为发汗或发表而设,其药理在补肺藏火正,驱侵肺寒邪。所谓麻黄发汗,是麻黄汤中桂枝疏利与麻黄解皮毛寒闭的共同作用。仲景说“衄家不可汗”,乃指汗为心液,若发汗等于发血,但非指不可用麻桂。桂枝姜附,味辛气温,功能平風升木,治衄、汗等邪泻,最为常用。古之所谓“脾统血”,道理在此。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医原本关于衄与治衄的道理,再举范中林老先生的一个医案。 医案原文摘录: 刘某某,男,5岁,成都市某厂职工之子。 【病史】 1948年春,其父背患儿来诊时说:“小儿一人在家,中午忽发现他鼻出血不止,倦怠无力,躺在椅上,面色苍白。曾频频用凉水冷敷,流血反而加剧,急请范老诊治”。 【初诊】患儿精神萎靡,四肢逆冷,唇舌淡白。此为少阴寒证,法宜壮阳驱阴,温经摄血。急投四逆以救其里。 处方:天雄片30克,炮姜30克,炙甘草20克。一剂。嘱急火煮半小时许,先取少量服之,余药再煮半小时,续服。 患儿父亲将处方拿回家中,其母见之,大吵大闹:“从古到今,未见鼻流血用干姜附片!”其父坚持服用。一剂未尽,血立止。傍晚,患儿在院内玩耍如常。 【按:天雄辛温,升木平風,故能止風邪泄漏。炮姜苦温,入三焦驱寒,寒去有助風邪归正。炙甘草甘微温,补土化湿,坚牢脉络,治出血不可少。】
来自群组: 交友学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