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997|回复: 8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辩解(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 19: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解中医原本》
第七章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辩解
医案十一、视岐
           (一)医案原文摘录
          刘某某,男,54岁,成都某公园职工。
           【病史】 1972年冬,在公园茶馆售茶。某日下班清帐时,总算不清楚,反复多次还是算不清。走出屋去,看到迎面不远的小桥上,站着两个人,好象有点反常;闭眼休息片刻,再看,却又成了一个人!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当时又感到身上疲乏不适,以为一天工作劳累所致,于是提前就寝。
          第二天早晨刚起床,看见自家单门也变成双扇,行人、车辆都是成双成对,房屋成了白色……当即到某医院诊治,经眼科检查后,确诊为“双目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服鱼肝油并注射维生素B12,治疗一段时间,病情如故。
又去医院,医生说:“你的眼睛已经坏了,眼底血管硬化了,好象机器已经坏了一样,修不好了……以后来注射一个时期针药,再吃些鱼肝油吧!”按此办法,拖了一段时间。同时,又服了一些中药,诸如珍珠母、石决明之类,仍无效。
          两月以后,来范老处求诊。按太阴证视歧论治,服药六剂而愈。
          【诊治】两月前突然发病,视一为二,有时视物变白色。除此,全身无明显不适和既往病史。舌淡红,苔白黄微腻、稍紧密。白睛微现淡红血丝。此为寒湿之邪入侵手太阴肺经,形成视歧。法宜散寒湿,利肺气,通经脉,以麻黄汤加减主之。
          处方:麻黄10克,杏仁12克,法夏12克,甘草10克。上方连服六剂,复视消失,视觉恢复正常。
1978年12月28日,至患者家中追访。他高兴地说:六年前,吃了六付药,眼睛便完全恢复,每付药才九分钱。自那时起,我不仅照常算账看书,还经常书写蝇头小楷,作国画,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一如常人。
          (二)中医原本辨解
          1、病证机因辨解
          如图7-22所示,本例主证复视,几无其它兼证。但是,主证加上舌证和睛白淡红血丝,以及身疲不适等证,再与患者年龄,发病时令相参,依然可以准确诊断,本例病机在肺脾肝,病起外感風寒,导致体内燥淫金郁。

7-22.GIF

          病发冬季,太阴寒水当令,易伤風寒。患者年过五旬,三焦始衰,因此,即使稍感風寒,引起火郁热淫,也不见发热病证。但是,无常见发热之证,不等于无热邪。
          外感寒邪,先犯肺藏,以致火郁。肺藏火郁,按理必有三焦热淫,本例三焦始衰,因此,热淫不能发于皮表。热邪不发于皮表,而发于目窍,于正视之外,产生邪视,此所谓复视也。
          正视生于后天乾金之光,亦胆腑九阳之燥。本例邪视,生于三焦七阳之热。肺焦所处热火之地,先天乃是乾阳所居,因此,七阳之热也具光明之性。热邪入于肝机目窍,即可产生邪视,正邪两视,合为复视。
          外感風邪,侵犯脾机,必致木郁風淫,故有身疲不适的感觉。内外風邪,合犯肝机,必致金郁燥淫。燥邪入三焦,随化为热,如此,热淫为邪,乘虚入肝,在肝窍发为邪视。金郁则正视虚化,色识弱化,以致分辨力下降,故有视物色白。白为乾金之本色。
          脾肺病变,必致气血虚亏,故有舌淡。燥邪随血入脉,故有舌红,睛白血丝。肺机虚寒,气郁色现,故有苔白,积久而腻。
          2、治方辨解
          如图7-23所示,本例治方虽简,但“气味”与病证机因相符,机因并治,故能一诊而愈。

7-23.GIF

          麻黄,味苦,治方在南方太阳热火肺焦。味厚入藏,温肺散寒。肺藏火正复兴,三焦热邪自然归正。本例热邪不大,所以气味不用苦寒,甚至不用苦平。
          法夏,味辛,治在东方少阳風木脾胃。味薄入腑,平治風邪。
          甘草、杏仁,味甘,治在中央太极湿土心脉。甘草,味厚入心,补土平湿,养心安神,健运中枢。杏仁,味薄入腑,温气散寒,活血化瘀。杏仁补益脉气,脉气即肺气,能够通过脉络到达肺藏,温肺散寒。所以,《本经》说杏仁“主咳逆上气……”,道理在此。不仅杏仁,但凡甘温之品,皆能温肺散寒,治咳逆上气。临床证明,杏仁还有苦味,故补肺正。
          上述处方,使病机归正,五机顺行,由此,精水化气,阳气变血,炼血生髓,左升右降,一脉周流的生命系统复常。

来自群组: 交友学中医
发表于 2014/10/1 20: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诊病用药之法,实在巧妙!
发表于 2014/10/2 10: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病人为什么不用酸味药
发表于 2014/10/6 18: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主,你好!看过你发过的帖子,确实能将中医的生理、病理、医理、药理及治法一以贯之,但有如下疑问:如果传承的脏腑配五行是错误的,为何那么多医家(四大家及黄元御等)治疗效果那么好?
本人系中医爱好者,感觉医理杂乱不能一以贯之,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感觉能一以贯之,但在五行生克冒昧提问,望能释疑!
发表于 2014/10/6 18: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主,你好!看过你发过的帖子,确实能将中医的生理、病理、医理、药理及治法一以贯之,但有如下疑问:如果传承的脏腑配五行是错误的,为何那么多医家(四大家及黄元御等)治疗效果那么好?
本人系中医爱好者,感觉医理杂乱不能一以贯之,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感觉能一以贯之,但在五行生克处和他的土枢四象理论不符,你阐述的医理确能一以贯之,故有此问,望能释之,冒昧处,请海涵!
 楼主| 发表于 2014/10/6 23: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有无定 发表于 2014/10/6 18:09
贴主,你好!看过你发过的帖子,确实能将中医的生理、病理、医理、药理及治法一以贯之,但有如下疑问:如果 ...

我一直期待有人提出类似问题,因为,只有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完整地解答为什么“传承的藏腑配五行是错误的”。你今天提出来,很好。
1、中医的问题不在治疗没效果,或效果不好,否则,早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中医的问题在于靠经验支撑的疗效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某个医家“好的治疗效果”(即好的经验),因为没有升华为统一的理论,所以,不能在别的医家重复,反过来又成了中医“很难学”的根据。
2、你所说的“疗效那么好”之中,其实包好着一些误解。历史上一些名家的疗效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好,很多他们的失败医案并没有像成功案例那样告知后人,所以,后人所知晓的都是他们成功的一面。关键是,这些成功的案例,没能支持他们总结出一个统一的中医理论。这就说明,他们的“好的疗效”,对于他们自己也还是不够用的。当然,综合历史上各家的成功案例,反而可以用来证明我的“中医原本”那套理论是正确的。
3、我们所知的“疗效好”的医家,其成就恰恰不是在《内经》的五行配藏指导下取得的,而是历经无数失败以后,摆脱了它的束缚所取得的。这正是中医的根本问题,就是理论与临床脱节。所以中医流传这样一句话——行医五十年方知四十九年之非。那些好的医家,都是万里出一的悟性较高的人,经历了一辈子的探索有所收获,总结出一些局部正确的“理论”,于是就被后人看着名家。
4、黄元御先生的一大贡献,是在近代率先提出了土枢四象的五行结构说,这是符合河图正解的。可惜,他没有彻底揭开河图的真相,因此,虽然提出了土枢四象,却又继承了五角星的五行构造,及其生克胜复那套假说。结果,他的土枢四象说,最终没能动摇五角星的五行假说,自然也就没法完成中医理论的统一。也因为如此,《四圣心源》只能作为探索中医真理的参考。
5、中医本来并非“万里出一”的人才能学好,而是人人都可以学好的。所以,即便有哪位医家搞出了一套自己的、可以确保很好疗效的理论,却只能为“万里挑一”的人所用,而不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他的理论或学说,能够流传下去吗?
发表于 2014/10/10 17: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感谢回复,请问中药的学习是不是应该严格按照本草经学习,只论气味不论其他?如何按照你阐述的医理将中医学好?请给予一定的指导好建议。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23: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有无定 发表于 2014/10/10 17:16
你好!感谢回复,请问中药的学习是不是应该严格按照本草经学习,只论气味不论其他?如何按照你阐述的医理将 ...

1、对于纯正中医来说,中药的学习应该以《本草经》为根据,在“气味”的指引下不断深化对功能的认识。要注意气味是根本,功能是枝叶。如果不讲气味,就丢了根本,用药就会没有大方向。如果只讲气味,不深入认识同一气味下的功能差别,就可能损失用药的精确性。比如,杜仲与半夏的气味都是辛平,如果不讲气味,就不知道两者的共性——治方都在脾机;如果不深入认识功能差别,就不能理解杜仲入脾藏,故健筋,半夏入胃腑,故平風,主要表现止呕吐。所以,学中药,首要在气味,然后在功能。气味是确定的,功能是在气味指引下,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发现和完善的。没有气味指引,要想发现功能主治,就像“瞎猫碰到死耗子”。这个道理也可以用来回答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医不是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产物”,而是在理性指引下不断实践完善的产物。
2、关于第二个问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要在整体上把握“什么是中医”或者说“中医到底是怎样治病的”。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在一个“方”字。中医治病就叫“处方”,“中医原本”的理论强调人体生命系统是生有方,病有方,药有方,治有方,也就是说,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理、治理都在中医原理的“方中”。所以,把“方”字悟透,中医的逻辑就一目了然,学中医就很简单,要比学西医容易的多。
第二,要把五个时空,即五个方位的能量运动规律认识清楚,也就是把在地五行——水火木金土与在天五行——寒热風燥湿搞得滚瓜烂熟,如此,才能为“辨证”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中医不是以解剖为根据,对五藏五腑的认识和把握完全依据对水火木金土与寒热風燥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过去,中医将五角星作为五行的模型,彻底毁灭了五行的“方”,是根本错误的,必须予以纠正。同时,又将五行的认识焦点放在五行中两两之间的生克胜复上,而不是五行本身的性能上,是完全错误的,必须予以纠正。此外,讲五行,只讲水火木金土,不讲寒热風燥湿,这就等于完全不顾“五腑”的功用,造成中医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的严重缺失,必须予以纠正。把五行认识清楚,中医的生理和病理就好理解了,同时,生有方,病有方,治有方就落到了实处。
第三,把五个时空,即五个方位的能量运动规律认识清楚,也包括对药物的五行气味认识清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所以,五味是在地的能量,是对应五藏的“太极本体”能量,是确定“方”位的;五气是在天的能量,是对应五腑的“阴阳功用”能量,是真正用来治病的能量。把五行气味搞清楚了,中医“处方”就真正名归实致了,这样一来,医与药,理论与临床就完全对接了。
从以上三个方面好好把握了,一定可以学好中医。

发表于 2014/10/11 17: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在子夜之时仍不倦指导,由衷地感谢!谢谢楼主的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