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王学泰 2014-9-19 根据我自己学习中医的经验教训和我对中医历史与现状的观察,总结出几个学中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发出来与同道交流。 1、还没有想清楚为什么学中医,就一头扎了进去。学中医应该有好几个层次的诉求。一是为了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对中医有个初步的、宏观的了解,作为基本的生活常识来学习中医,不需要明确的具体目标。可惜,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好的读物不多,使得学习者要去学习专业的读物或资料,而专业的读物和资料读起来又有一定的难度,或者如我指出的很多逻辑上的欠缺,使很多人放弃了学习中医知识的念头。二是学学看,学得进就转向专业学习,否则就退回第一个层次,掌握一些中医知识。三是要学好中医能够保护家人,作为父慈子孝的一种责任。这种情况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扎进去就好了。四是立志要成为好医生,能够为他人疗疾解困,由此作为一种社会的职业。这种情况更是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扎进去就好了。五是要从中医这个门道,探寻天地人理,而不是为了学习中医的技术,历史上很多文化学者,其中不乏大学者,都对中医有深入的研究,甚至成了业余的好医生,比如“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的老师刘止唐先生就是清末一代通儒,又是一位名医。 学中医的目的有上述这些好几个层次,初学者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为什么学中医的,然后再选择相应的入门读物和深造教材,如此,才能学有所成,满载而归,否则,很可能劳而无获,反而增加对中医的困惑。 2、急于临床显身手。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因此,多数学者在刚刚入学的时候就总是惦记着我要什么时候露一手,证明自己学得不错。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诉求,但是,把握不好的话,它会使人误入学习的陷阱,急着寻找前人的验方,而不是寻求医药之道理,融会贯通。尤其是偶尔得手以后,更是以为走在了正途上,某日一碰实墙,便一头雾水,不知所从,便自我否定,学习中医的兴趣由此一蹶不振,枉费了一个好材料。 3、死记硬背。我们看到很多名医的介绍,都说自幼如何背诵经典,如果认为这是一种学习的方法,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将其视为一种学习中医的基本准则,以为学习中医非如此不可,那就完全错了。背诵经典的最大问题,就是建立了一种“经典绝对正确,必须无条件信从”的潜意识,一旦这种潜意识在心理扎下根来,就会导致日后出现知识系统的分裂,直至崩溃。因为,临床的实际经验会反复冲击背诵经典所建立的“真知”,最终的结果,多半是既不愿承认“经典”错了,又不能否定实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讲,中医的历史,就是这样挣扎过来的。 还有另一种死记硬背,就是完全不顾经典,也不相信什么理论,死记汤头验方。这种唯经验是从的实用主义很有吸引力。因为中医的门槛很低,如果不是国家控制,见人都可以凭几个方子尤其是“秘方”行医,因此,靠汤头歌诀行医这个路子,在旧社会最为盛行,靠汤头歌诀行医的人也就构成中医的主力军,真正的好中医反而难得一见。败坏中医的所谓“庸医”都隐藏在这样的队伍里。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劣币驱逐了良币”。 做学问,一定要追求真理而不要迷信“师说”;一定要以天地相参而不要执迷“经典”;一定要讲道理而不要只靠经验,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定要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而不要顾此失彼。 4、博采众长。中医因为尚未完成统一的理论建设,所以,历史上形成众多的“流派”,什么“伤寒派”、“经方派”、“温病派”、“火神派”,还有各种“秘方”。由于这些派别的存在,使得学者尤其是立志高远一些的学者,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要成好中医必须对各派的学说都要精通,美其名曰博采众长。殊不知,学习知识,如果不是选择一个门径,由外向内寻求至理,而是一味地由内向外寻求更多的知识,最后必然淹没在知识的海洋,成为知识的“奴隶”,而迷失自我。我甚至怀疑,中医学院的学生之所以学了五年都不会“开方”治病,就是知识学得太多了,不仅中医的各派学说要学,西医也要学,这样不把学生搞晕了才怪。初学中医者,如果没人指点,最容易误入“博采众长”的陷阱。 中国的文源,文化的根据,河图是土枢四象为五行,八卦也就至于八,《易经》演至六十四卦而止。中国文化始终没有进入西方那种不断解构分析的道路,这就说明,老祖宗早就认识到,学问要限于一定的“整体范围”之内,才能不失“道理”,才能不失“真相”。中医以河图八卦为根,学中医的知识,自然也适用有限“整体范围”的法则。 以上是我个人的见解,不可为“师说”,谨供参考。
来自群组: 交友学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