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506|回复: 9

论風——兼答坛友之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0 14: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6510 于 2014/9/10 14:49 编辑

有坛友问風,好。風字悟透,医理的参悟过半,人生之理的参悟亦过半。中医的根据不在人体解剖,所以,要认识身体里的“風”必须观察自然的風。通过观察自然的五行,来了解和把握人体的藏腑(有时叫藏象),通过观察宏观生命系统来了解和把握微观生命系统,这是整个中医的方法,先圣发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智慧的,永远不会过时。要理解中医,这是第一道门槛,方法之门。方法若是不对,无论如何努力,永远难登中医的堂室。
五行有在天、在地两表,在天为气,为用,为阴阳,是活性的能量;在地成形,为体,为太极,是成形的能量。自然之“風”,与“木”同行,居东方生化之地,应春天早上之时。在天之“風”,河图之数“3”,是次小之天数,最小者“1”,乃是“寒”之数。天3之風,是咋暖还寒之活性运动能量。在地成木,河图之数“8”,乃是次大之地数,最大者“10”,乃是“土”之数。地8之木,是仅次于坤土的立地成形能量。五行之風木,乃地球与人体之生化机关。生化者,生殖与变化合称也。故風木之体用,全在生化二字。
“木曰曲直”。在地成林,能御風固砂。在藏应于脾,在体应于“筋肉”,故脾主筋肉,能屈能伸。尤其宗筋者(即生殖器),曲直之妙,不可言喻,造化之功,无出其右。“木性疏利”。在地为森,能输地下之水,上行化为云雾。在人应于精水排泄,射精排卵于宗筋,故能造人;射水于宗筋,故有小便。
“風化水谷”。五府之中,惟胃肠二头相通,上出于咽喉口窍,下出于肛门,上下相通,故能生風。因此,胃肠乃是風府。正因为胃肠为風府,所以才能鼓动胃肠,磨化水谷。因为胃肠为風府,所以能上奉精华,下传糟粕。
“風动虫生”。風平为正,精卵得以生,而有造化;風淫为邪,“菌毒”得以生,而有“腐朽”。
“風性动泄”,飘扬不定,上天入地,横扫东西,无处不达,无孔不入。風平为正,无風不生,風淫为邪,则无恶不作。
“風性运动”。一是游动而无定处,二是摇动而无定时。游动者,纵可交通天地,所以,河图说“風为天地之使”。横可奔走东西南北。厉風不仅扬沙卷物,更有甚者可以拨根断命。应于人体有奔豚之证,有魂飞魄散之证,有神出梦游之证,有神识昏迷之证,等等。風性游动,往往与它邪合流,发为風寒、風热、風燥、風湿。又,風性游动,才使寒、热、燥、湿流犯它乡,故風为五淫之首。
摇动者,左转右晃,前倾后仰,振荡颤抖。厉風不仅左摇右摆,更有甚者,折木拆物。应于人体有身动肢抖证,有骨质疏松证,有肉痿筋枯证,有風动神摇,失眠多梦,情迷瘋癫证,等等。无有定时,故有月经不调等遗泄不期之证。
“風性开泄”。一途开泄于外,二途开泄于内。开泄于外者,使津液流溢于体外或体表。凡自汗、泪出、涕出、流涎、呕血、鼻衄、遗尿、遗精、崩漏、疹、痘、癣、疥、水肿、瘀血(皮下)乃至发热,均有風邪开泄之“功”。
开泄于内者,使津液流溢于体内正常组织之外,凡肿瘤结聚之类,皆有風邪开泄之“功”。更有所谓腐烂之组织器官,定与“風动虫生”相关。
又,外邪伤人,均由表入里,由皮毛而入。若无風邪开泄皮毛孔窍,外邪何能长驱直入?比如,《伤寒》之麻黄汤证,名为太阳伤寒,其实伤于風寒,故处方不缺治風之桂枝。
此外,風为病淫首长,与现代医学诸病起原于“虫”(即细菌、病毒、寄生虫之类)的病理完全一致。这些虫类原本无害于人,只是風淫为邪,才使虫淫为患。
又,人之食欲皆生于脾胃風木,欲,从谷从欠,谷之不足也,“还要”也。正如孔子所言:“食、色,性也。”色,即男女之事,生殖之事,与饮食一起,都是人的自然本性,都属于風木之性,在人属于脾胃。若是食色有节,那是养生续命之正用。若是淫欲无度,便是引邪伤身,轻则生病,重乃折寿。
一部《伤寒论》,以桂枝汤开篇,以乌梅丸收官,名为伤寒之论,实为伤風之治,彰明《内经》“風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的经义。人之一生,忙忙碌碌,东奔西走,追名逐利,沉浮颠簸,不都是一个“風”字吗?
人之生由風,病亦由風,死亦由風。風和则生,髓气相守,精血相成,一脉周流;風淫则病,髓气不守,精血不成,一脉虚亏;風息则死,髓竭气绝,魂飞魄散,心脉无神。“風”字悟透,医药豁然,生命豁然。
发表于 2014/9/10 19: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见地,赞。请有时间再论寒暑湿燥四气。敬候。
发表于 2014/9/11 16: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读先生《论風》顺产生了一些疑惑,
1、【“木曰曲直”。在地成林,能御風固砂。在藏应于脾,在体应于“筋肉”,故脾主筋肉]】先生记错了吧,“木曰曲直“,在脏不该应于“脾”,而当应于“肝”,在体也只能应于“筋”,不该“筋肉”同应吧,应“肉”是脾,“故脾主筋肉” 的说法也不正确。(前说的是风木,结尾怎么成了“故脾主筋肉”,前后不相呼应。)
2、【五府之中,惟胃肠二头相通,上出于咽喉口窍,下出于肛门,上下相通,故能生風。因此,胃肠乃是風府。正因为胃肠为風府,所以才能鼓动胃肠,磨化水谷。因为胃肠为風府,所以能上奉精华,下传糟粕。】请问“上下相同,故能生风”,不知肠胃所生的“风”,是“外风”呢,或者是“内风”?这种“风”又该怎么治疗呢? 传统中医里只听说“肝为风脏”,没听说过“肠胃为风府”。如唐容川解《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曰:“肝为风脏,凡风病皆属于肝。”另外,水谷的消化、精微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哪一步程序仅因“肠胃为风府”就能单独完成?这是一个复杂过程,是靠多个脏腑的参与,才能共同完成的,绝非先生所说“因为胃肠为風府”就单独能完成,“上奉精华,下传糟粕”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19: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溪叟 发表于 2014/9/11 16:28
初读先生《论風》顺产生了一些疑惑,
1、【“木曰曲直”。在地成林,能御風固砂。在藏应于脾,在体应于“ ...

谢谢先生的回复。先生看了我的论述能够产生疑问,说明我的论述触动了先生固有的“知识”。一、是脾应木还是肝应木,最终的判断不应该是XX的论说,包括我的,应该是事物自然的逻辑。关于中医的逻辑问题,我有一篇贴文:重建中医的统一逻辑——《图解中医原本》补记,可供先生参阅,或许可解先生部分疑问。
二、我知道有中医将風分别内外者,但是,中医讲天人合一,故实际的情况,是不分内外的。中医的根据不是人体的解剖,而是天地的五行观察,即通过掌握天地这个宏观的生命系统来把握人体这个微观的生命系统,因此,中医不会有“内風”的发现。中医治風,不分内外,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升木平風”,升木者,犹如造林防风一样,用药都是辛温如姜附等;平風者,若是因寒而起,则投以辛温散寒,如葱桂等,使淫風归正,若是因热而起,则投以辛凉散热,如如石膏等,使淫風归正,辛平如半夏等亦可升木平風。
我的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已经整理成《图解中医原本》书稿,正在分章节上传至我的日志,希望先生整个看看,然后给予批评,为苛。


发表于 2014/9/11 21: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就是物的运动现象.运动的方向,运动的时间.运动的位置.运动的量.等等.如出现不正常.就病了.风和日丽就正常了.

吹牛一下
发表于 2014/9/12 08: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w6510 发表于 2014/9/11 19:22
谢谢先生的回复。先生看了我的论述能够产生疑问,说明我的论述触动了先生固有的“知识”。一、是脾应木还 ...

读了“重建中医的统一逻辑——《图解中医原本》补记,感觉先生对中医颇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道,并为中医不景气的现状,分析原因——“关键在中医理论能力的痿软,也就是说,中医理论体系有严重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建立统一的逻辑。” 寻找出路——“即确立了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将“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理、治理都能够统一于科学的太极阴阳五行学说”里。先生这种心系中医存亡的精神,实在令老朽钦佩。但先生要颠覆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医理论,势必引起中医界的震动与阻力,不知先生的理论是否得到临床的验证? 果真能指导临床,建议先生将您的一系列文章在《中医杂志》或《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上发表,以便引起中医界注意与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14/9/12 09: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溪叟 发表于 2014/9/12 08:17
读了“重建中医的统一逻辑——《图解中医原本》补记”,感觉先生对中医颇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 ...

谢谢先生回复。先生所言极是,任何理论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医学理论尤其要能指导临床。传统中医的关键软肋,正是理论(主要在《内经》)与临床的脱节。所以,中医学院的学生十年寒窗不能开方,民间也有“行医五十年方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说法。单看《内经》似乎理论齐备,但是,以它指导临床,就有问题,因此,医家都以《伤寒》为临床指南。然《伤寒》只言证治,不做理论,因此,中医的实际传承只以经方为依据,而缺乏统一的理论根据。因为没有统一的理论,所以,历史上500多家注解《伤寒》者,各成一说,后人只可借鉴,不可完全依靠。可见,建设统一的中医理论,乃是我们的先辈尚未完成的工作,不存在“颠覆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理论”问题 ,要说颠覆,首推仲圣,然《伤寒》之理隐晦不显,有待我辈把它发掘出来。这是我的基本心路。关于我的理论——《图解中医原本》,第一,它是从研究《伤寒》的全部方证中得到的,或者说得到《伤寒》全部方证的验证;第二,我的理论得到现代名医医案的验证,其中,范中林先生的四十多个医案验证全部记录在《图解中医原本》的第七章。第三,我自己也在应用自己的理论治病,积累到一定数量的证明,将来会整理成文与大家交流。先生提议去《中医杂志》等学术平台发表我的文章,我会认真考虑。我的理论会遇到中医界的阻力,我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先生虽然不同意我的一些观点,但能与我交流,这是对我的一种鼓励,甚感。
发表于 2014/9/12 15: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抒所见,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0 23: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