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6608|回复: 12

千年古方香苏散 完胜美林和泰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5 20: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苏散一方最早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般简称《局方》)。为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编写。全书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分伤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等14门,载方788首。 刊于1078年,距今将近1000年历史。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
  
处方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陈皮二两(不去白)。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四时瘟疫、伤寒。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
  
若作细末,只服二钱,入盐点服。
   
备注:尝有白发老人授此方与一富人家,其家合施,当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后疫鬼问富人,富人以实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颡而退   “稽颡”读音: 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近期采用香苏散治疗风寒发烧案例一则:

     炎炎夏季,风寒感冒真不少,无他,皆因贪凉开空调者众。  
     前同事前天(周日)下午来电,说他2.5岁的女儿咳嗽,已经发烧了一天了,用过美林,只管六小时用,咳嗽依旧。
   
     俺问了一下,是他那天晚上开了一整夜空调。真是个顶风作案的主,俺微信里发了好几篇帖子,提醒大家尽量少开空调,他偏不信,这下好了,大人爽了一晚,娃发烧了。
  
     没得说,隆重推荐香苏散,再加荆芥和防风,省点事,全都5克,再加两片姜,放足够的白糖。一付就够了,可以买两付,另一付备用。
  
     他给娃中午12点用的美林,下午六点抓的药,两付一共3.5元(上海某药房)。晚上八点又烧到了38.8度。九点喂药,俺告诉他只喝一半,他只灌进去四分之一。
  
     随后的三个小时内,我俩保持微信联系,娃身上出汗,身上的衣服湿漉漉的,俺让他给换了一身。
    体温一路走低,晚上十点钟已经到37.7。十一点时37.2,头一个小时他差点没憋住,要再次上美林,被俺制止了。凌晨一点时说睡得很踏实了。  
  
    用药前我告诉他测量脉搏,他给忘了,服药后三小时内一直是140—146。  
   
    昨天上午,状态很好,手摸上去还稍微有点热而已,昨天中午,他在家又给娃喝了剩下的半付,然后午睡,这次倒没再出太多汗。
  
    算上水、气、药,一共不到2元钱。
  
    他说创了记录了,2天摆平感冒发烧。俺说,其实是一天吧,第一天他自己瞎用美林耽误了一天。
  
    为什么医院里很少给开这个方子?你懂的。医生也是人,也要买房子不是?

关于中医古籍中提及香苏散的,参见附件。
  


千年古方香苏散 风寒感冒一剂平.pdf

299.55 KB, 下载次数: 213

发表于 2014/7/15 21: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是普遍性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15: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风寒感冒发烧,基本算是普遍性。
如果说麻黄汤是高度烈酒二锅头,这香苏散也就算38度低度小酒,甚至是10来度的红葡萄酒,适合小孩:)。
发表于 2014/7/17 15: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我治自己家人的风寒感冒,向来就是大葱白5根,生姜一块,大枣5枚红糖若干,一般是一碗汤就好,有时两碗,已经用过十多次,只有一次效果不好改用小青龙汤。
发表于 2014/7/25 18: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般用得多的也是葱白汤加红糖,呵…… 一般二次就搞定。
发表于 2014/7/30 13: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香附还是香薷?存疑。可能出处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21: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香附。

新增了其他文献中关于香苏散的描述,比如邓中甲的方剂学里的。

千年古方香苏散 风寒感冒一剂平.pdf

435.23 KB, 下载次数: 29

 楼主| 发表于 2016/4/4 17: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3.6.6.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的“感冒论治”
(注:以下文字是从网上复制而来,错别字有点多,虽经本人跟原稿比对修改了部分错误,仍难免有错字。请感兴趣的读者购买正版书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再2009年有再版,随后几年有几次印刷,我手头的是2013年2月第四次印刷的,定价只有18元,一碗面条钱而已。半个世纪了,还有人在研究和传播他的文章,我想秦老在天之灵也不会追究版权问题,他应该会含笑九泉的。)

“今天谈一个小题目——感冒。一般以为感冒是常见的轻浅的外感疾病,没有讨论的必要,即使讨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然而问题恰恰产生在这里。如果允许说,作为一个大夫不能做好感冒的辨证施治,甚至只用几种成药应付,或者是不能掌握感冒的一般治疗规律,而偏偏能治温病、伤寒等复杂的病证,都是很难想象的。同学们通过五年的系统学习,刻苦钻研,当然比一般的水平要高,但是正因为水平高,对于这些所谓常见的轻浅的疾病,更要特别注意。

    感冒的病因病机和证状等,《中医内科学讲义》上说得很清楚,不再重复。现在重点谈谈辨证施治,也就是如何将书本知识在临床上正确地运用。
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祛风当用辛散。由于四时的气候不同,风邪的侵袭往往挟有不同的时气,一般以风温和风寒为多见,在辛散中又分辛凉和辛温,这是治疗感冒的基本法则。在这基础上,遇到挟暑、挟燥、挟湿的,结合清暑、润燥、化湿;遇到患者内热素重或痰湿素多的,也可结合清热或化痰。

感冒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肺,故用辛散治疗的目的在于宣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职司治节。凡是感冒上出现寒热头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都是通过肺来治疗。当然,兼见胁痛的也用疏肝,兼见食呆恶心的也用和胃,总之是以宣肺为主,从宣肺结合其他方面。

感冒的发生和发展,同人体正气的强弱,及卫气的调节失常有关,故多因寒温不适和疲劳等引起,尤其是体虚的人容易感受,感受后往往纠缠不解。但是在这种内、外因相引发病的情况下,不能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把因果颠倒。因为感冒毕竟是外感新病,应以祛邪为先,只是不能看作轻浅的外感病而忽视内在因素。

理解了这些问题,对于感冒的治疗已经骊珠在握,可先温习一下感冒的常用方剂:
葱豉汤(《肘后方》)——豆豉、葱白。
杏苏散(《温病条辨》)——紫苏、杏仁、前胡、桔梗、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姜、枣。
香苏饮(《局方》)——紫苏、香附、陈皮、葱白、生姜、甘草。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枳壳、川芎、茯苓、甘草。
以上是辛温发散方。
葱豉汤通阳发汗,温而不燥,通用于寒邪伤表。
杏苏散宜于咳嗽痰多。
香苏饮宜于胸闷气滞。
荆防败毒散宜于风寒较重,伴见四肢酸痛等证。
----------------------------------------------------------------------
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连翘、芦根、甘草。
银翘散(《温病条辨》)——银花、连翘、豆豉、荆芥、薄荷、牛蒡、桔梗、竹叶、芦根、甘草。
以上是辛凉发散方。二方同样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银翘散重在发汗清热,兼有解毒作用。
  ----------------------------------------------------------------------
三拗汤(《局方》)——麻黄、杏仁、甘草。
这是辛平发散方。一般因麻黄性温,亦列于辛温解表剂。我认为麻黄虽然偏温,其性轻扬,为肺经专药。但本方用杏仁泄肺利气而不用桂枝,不同于麻黄汤的辛温发汗,且加入石膏即麻杏石甘汤,成为辛凉宣泄。说明本方的发散,重点在于宣肺止咳,一经结合不同气味的药物便能改变其性质。我对一般感冒咳嗽,取其简单有效,临床上常作为基本方,根据具体证状加味。
----------------------------------------------------------------------
桑杏汤(《温病条辨》)——桑叶、杏仁、象贝、豆豉、山栀皮、沙参、梨皮。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香薷、厚朴、扁豆、银花、连翘。
藿香正气散(《局方》)——藿香、紫苏、桔梗、厚朴、白芷、白术、陈皮、半夏曲、茯苓、大腹皮、生姜、红枣。
以上是感冒兼证方。
桑杏汤治风邪兼燥。
新加香薷饮治风邪兼暑。
藿香正气散治风寒兼湿。
其中新加香薷饮因暑多挟湿,故用厚朴,如果只属暑热,可改六一散。
藿香正气散主要化肠胃湿浊,亦有解毒作用。
----------------------------------------------------------------------
桂枝汤(《伤寒沦》)——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红枣。
参苏饮(《医垒元戎》)——人参、紫苏、葛根、前胡、桔梗、枳壳、半夏、陈皮、茯苓、木香、甘草。
玉屏风散(得效方》)——黄芪、白术、防风。
   
以上是体虚感冒方。桂枝汤调和营卫,加强体力以使其出汗;
参苏饮在一般祛寒止咳内加入扶正补气;
玉屏风散则益气以托邪外出。三者的作用不同。
----------------------------------------------------------------------

治疗感冒的方剂并不多,但在这些方剂里可以看到同样治疗感冒,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也可看到在疏散的原则上,目的还是一致的。再从这些方剂的药物来分析:
疏表散邪——豆豉、紫苏、荆芥、防风、麻黄、桂枝、葛根、羌活、独活、香薷、薄荷、桑叶、菊花、葱白、生姜。
宣肺化痰——麻黄、桔梗、牛蒡、杏仁、象贝、前胡、半夏、陈皮。
清热解毒——银花、连翘、山栀、竹叶、生甘草。
生津润燥——沙参、芦根、梨皮。
化湿理气——厚朴、藿香、白芷、茯苓、大腹皮、陈皮、枳壳、木香、香附。
补气和中——黄芪、人参、白术、扁豆、红枣、炙甘草。

治疗感冒的方剂和药物当然还有,但掌握这些方药已经足够应用。问题在于有些方剂的组成比较简单,有些比较复杂,有些药物的作用比较单纯,有些也比较复杂,如何来适当地加减使用,我认为主要还是掌握几个基本用药法则,因再进一步具体说明如下。

一、        疏表 感冒均由外邪引起,就必须疏表。然外邪的侵袭有轻重,性质也有不同,必须加以区别。
大概初起微觉恶风形寒,头胀鼻塞, 偏寒偏热不明显,用防风、薄荷等轻泄,兼有低热者加荆芥、桑叶使其微汗,风热和秋燥相同。
感受风寒较重,形寒头痛亦较剧者,不论已经发热或末发热,均宜辛温发汗,或用紫苏、防风,或用豆鼓、葱白,或用麻黄、桂枝,在夏季惯常用香薷。
若是暑热挟风,仍宜轻泄法内加入佩兰、藿香。疏表虽为感冒的重要治法,一般只用一、二味,并不多用。柴胡、葛根、独活等,非在特殊情况下也少使用。

二、清热  感冒用清热药,多在辛凉解表剂内用来治疗风热之邪,或是风寒感冒已有发热,用以帮助缓解。常用者为连翘、银花、山栀、黄芩,用时亦只选择一、二味;在夏令又惯用青篙、六一散之类。所以清热法在感冒上不是主要的,如果离开了疏散,单用银花、连翘等为主,是不恰当的。至于风热和秋燥感冒用瓜蒌皮、芦根等,虽然也有清热作用,目的在于生津润燥。

     三、宣 肺  肺主皮毛而司卫气,疏表药不离肺经。这陈皮。里所说的宣肺,系指宣扬肺气来治疗喉痒、咳嗽、痰多等肺脏证状。正因为疏表必须通过肺经,宣肺也能协助解表,用时应取得联系。
一般治喉痒用蝉衣、胖大海轻扬宣散。
咳嗽用麻黄、牛蒡、前胡、桔梗、苦杏仁、象贝母、橘红等宣化风痰,湿重者用半夏温化。
必须注意,感冒咳嗽忌用止咳,愈止则邪愈不透,咳愈不宁,故枇杷叶等常用咳嗽药不用于感冒初起。
热痰、燥痰用川贝母、甜杏仁,亦常与象贝母、苦杏仁同用。
   
     四、兼 治 用疏表、宣肺,适当地结合清热,是感冒的基本治法。很明显,大多成方就是这样组成的。但在感冒上出现的其他证状,也应适当照顾,即也有了解用药的必要。
如:鼻塞流涕用苍耳子、辛夷;
头胀疼痛用菊花、蔓荆子;
四肢酸疼用羌活、桑枝;
咽喉红痛用山豆根、马勃;
大便秘结用篓皮、枳实;
胸院痞闷用郁金、香附,或用桔梗、枳壳的升降调气;等等。

治疗任何一个病,首先抓住病因病机,通过病因病机来消除主证,其他兼证亦随之而解。这也就是说治疗一个病应从全面考虑。如果不从根本治疗,见一证用一药,便会造成杂乱现象。尽管在基本治法上根据具体证状适当照顾,没有限制也没有什么冲突,难免有叠床架屋之嫌。
感冒,正如一般所说是常见的轻浅的外感疾病,我认为也应当有全面的认识,才能在治疗上作全面的考虑。
上面谈的是感冒的一般治法,下面再举几个病例来补充说明一些问题。
   
【病例一】 幼,三岁半。感冒发热四日未退(摄氏三十八度半),日夜作咳,咳声不爽,饮食二便正常。曾用西药链霉素、金霉素,并服过中药三剂,最后一张药方是桑叶、菊花、荆芥、防风、银花、连翘、桔梗、甘草、杏仁、象贝、半夏、陈皮以及紫菀、大青叶、芦根等。
我按脉象滑数,舌苔薄腻。询知发热无汗外,检查 咽喉、脑腹,均无病征。显属风寒外袭,郁于上焦,肺气不能宣透,即拟三拗汤加味。
处方:炙麻黄一钱,牛蒡二钱,光杏仁二钱,蝉衣一钱,桔梗八分,橘红八分,胖大海一钱,生甘草八分。一服得微汗,热退咳稀。
此证本届轻浅,所谓“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当“因其轻而扬之”,乃用苦寒清热,反使邪留而热不得解,咳不得宁。同时也说明了本证主要是发热无汗,咳嗽频繁,故取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宣肺为主药,牛蒡、杏仁、蝉衣等轻扬宣化为佐,肺气宣畅,证情自平。
   
【病例二】幼,五岁。感冒一星期,一起即有低热,用青霉素及银翘解毒片,热势不退.反见上升(摄氏三十九度)。我往诊时,肤燥无汗,面部潮红,鼻塞,咳嗽有痰,精神较疲。脉象浮数,舌苔薄黄。审属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有郁而化热之势,即拟辛凉解表为主。
用荆芥、防风各钱半,焦山栀钱半,桑叶钱半,菊花钱半,辛夷八分,牛蒡二钱,前胡二钱,光杏仁三钱,象贝母三钱。药后得微汗,身热即低(摄氏三十七度六)。颈部本有湿疮,浸淫搔痒不宁。前方去荆防、山栀,加蝉衣、赤芍、连翘,取其兼能清化湿热。
   
【病例三】 女,成年。素有偏头痛、高血压和胃病。感冒第二天,身热不扬,但自觉皮肤燥热,背部凛寒,头痛目重烦闷,时有嗳噫恶心,大便二日末行。脉细滑数,舌苔薄黄。诊断为肝阳上扰,风邪外束,胃气不和。
处方:薄荷一钱,桑叶钱半,菊花钱半,白蒺藜三钱,蔓荆子钱半,钩藤三钱,枳实钱半,竹茹钱半。这是标本兼顾治法,如果专用疏散,势必煽动肝阳,头痛加剧,过于清解,又会影响胃气,引起疼痛,故用微辛微凉清泄,佐以和中。
   
【病例四】 男,六十岁。身体素弱,患高血压,经常失眠,精神容易紧张。感冒发热五日,用青霉素治疗,热势盛衰(摄氏三十七度八至三十九度一),汗多不清。特别表现在热势上升无一定时间,一天有数次发作,热升时先有形寒,热降时大汗恶风。伴见头痛,咳痰不爽作恶,食呆口苦,口干不欲饮,便秘,小溲短赤。 脉象弦紧而数,舌苔厚腻中黄。我认为病由风邪引起:但肠胃湿热亦重:依据寒热往来,当从少阳、阳明治疗。
处方:柴胡钱半,前胡二钱,黄芩钱半,半夏二钱、 青蒿钱半,菊花钱半,杏仁三钱,桔梗一钱,枳实钱半,赤苓三钱。
一剂后热不上升,二剂退清。但汗出仍多,怕风,蒙被而睡。考虑外邪虽解,肠胃证状未除,而年老体弱,汗出不止,体力难以支持。当时,甘美芳大夫随我出诊,商议暂用桂枝加附子汤法。
处方:桂枝八分,白芍三钱,熟附片三钱,生黄芪钱半,半夏二钱,茯苓三钱,陈皮钱半,炙甘草六分。
服一剂,汗即减少,二剂后亦不恶风,继予芳化痰湿而愈。
此证极为复杂,主要是体虚而内外因错综为病,不能不随机应变。同时 指出,初诊处方采用了伤寒法,但结合了败毒散柴前、枳桔升降泄邪,不能单纯地看作小柴胡汤,这是处方用药的变化了。
   
  【病例五】 男,四十多岁。感冒发热后,因多汗形寒不退来诊。询知头不病,亦不咳嗽,四肢不酸楚,但觉疲软乏力。向来大便不实,已有十余年。
诊其脉沉细无力,舌苔薄白而滑。有人因自诉感冒,且有形寒观象,拟用参苏饮。我认为参苏饮乃治体虚而有外邪兼挟痰饮的方剂,今患者绝无外感证状,尤其是发热后多汗形寒,系属卫气虚弱,再与紫苏温散,势必汗更不止而恶寒加剧。改用桂枝加附子汤,因久泻中气不足,酌加黄芪,并以炮姜易生姜。两剂即见效。
   
【病例六】 男,八十五岁。因游公园回来,微有身热(摄氏三七度二),诊为感冒,用银翘解毒片治疗,经过四日不愈,邀我会诊。询知四天来除低热外,无形寒头病、鼻塞流涕等证,但觉肢体懒怠,不愿活动。平日大便偏溏,便时有窘迫感,余均正常。舌净,脉象虚细带数。我断为中气不足,由疲劳引起低热,不同于感冒,即拟补中益气汤加减,一剂,身热即退。
   
【病例七】 男,六十七岁。经常感冒,往往一、二月接连不断,症状仅见鼻塞咳痰,头面多汗,稍感疲劳。曾服玉屏风散,半个月来亦无效果。我用桂枝汤加黄芪,服后自觉体力增强,感冒随之减少。此证同样用黄芪而收效不同,理由很简单。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黄芪固表,是加强正气以御邪。玉屏风散治虚人受邪,邪恋不解,目的在于益气以御邪。一般认为黄芪和防风相畏相使,黄芪得防风,不虑其固邪,防风得黄芪,不虑其散表,实际上散中寓补,补中寓疏,不等于扶正固表。正因为此,如果本无表邪,常服防风疏散,反而给予外邪侵袭的机会。
     
【病例八】女,二十四岁。感冒四日,形寒,头痛,咳嗽甚轻,因此未经治疗。忽觉胸胁微痛,呼吸不畅,偶叹长气,痛如针刺,且有泛漾感。我诊其脉浮滑而数,舌苔薄腻淡黄。时新秋天气尚热,数日来未曾出汗,偶觉身热亦不以为意。
诊断为风邪挟湿内郁,不从表解,有内传之势。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处方:荆芥钱半,防风钱半,柴胡钱半,前胡二钱,桔梗一钱,枳壳钱半,杏仁二钱,青陈皮各钱半,茯苓三钱,生姜二片。服两剂,得微汗,咳痰甚多,胸胁病即轻减。《内经》上 说:“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恶寒),皮肤闭而为热(发热无汗),或痹不仁肿痛(四肢酸痛);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指肺气不畅,与上文痹痛不同),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日厥(指肝气逆),胁痛出食。”我认为这一段文字的描述,与本病相符,可见感冒总宜疏散,如果因胁痛而误作肝病,难免偾事。
  
【病例九】 男,四十七岁。感冒流行,亦受感染,寒重热轻,头胀身疼,胸闷不咳,服银翘解毒片四日不解。我按脉象沉滑,舌苔白腻如积粉,二便俱少,与一般感冒不符合。
诊断为湿浊中阻,肠胃气滞,即拟不换金正气散法,用苍术钱半,藿香二钱,厚朴钱半,半夏二钱,陈皮钱半,菖蒲八分,大腹子皮各三钱,枳壳二钱,生姜二片。依此加减,五剂后舌苔渐化,又觉掌心燥热,口干不欲饮,防其湿郁化热,仍用藿香、厚朴、半夏、陈皮、菖蒲、枳壳、大腹皮外,酌加黄芩钱半, 赤苓三钱,调理半月始愈。
   
【病例十】 男,五十岁。感冒三日,寒热不高(摄氏三十七度八),又增腹泻,一日夜七、八次,泻下稀薄,体力疲乏,曾服理中汤—剂未止。我按脉象浮数,舌苔腻黄。泻时腹内隐痛,兼有胸闷恶心。认为本有湿滞内阻,复感外邪,肠胃传化失职,遂使表里同病。
处方:紫苏钱半,藿香钱半,枳壳钱半,竹茹钱半,陈皮钱半,木香一钱,神曲三钱,赤苓三钱,煨姜二片。两剂即愈。于此可见,前人治外感兼腹泻,虽有先治其里,后治其表,及逆流挽舟等法,主要是防止表邪内陷, 或表邪已经内陷,使其由里出表。在一般感冒证可以兼顾,不宜固执。
   
【病例十一】女,三十二岁。月经期感冒,经行两日即停,小腹作痛,身热转高,自觉全身不舒,脉象弦滑带数。我仿傅青主加味生化汤,用防风钱半,羌活八分,当归钱半.川芎一钱,桃仁钱半,延胡—钱,炙甘草五分。一剂后即热退。 傅氏次方本治产后,我因方药与本证切合,即照原方加延胡,这是活用成方的一斑。
讲话到此结束。一个小小病证费了那么多时间,是不是小题大做呢?不是的。近来看到这样—些现象:有人以为中医治疗感冒就是几种成药,收不到效果 便放弃中医治疗;也有对于感冒的普通处方,一用便是十五、六昧药,显得十分杂乱;还有虽然掌握了几个感冒的常用方剂,在辨证上不够正确,具体应用时缺少适当加减。这些当然是个别的,极少数的,总之是不正常的现象,我们必须注意。特别是中医治疗感冒的理论和方药,有突出的优越的一面,例如辨别偏寒偏热的性质,挟燥挟湿的兼证,在疏散宣化的治则上,不用一派清凉肃降来退热止咳,等等,都不能因为小病而忽视其实效,而且有责任来加以进—步研究,做到全面地更好的继承,更好的发扬。 ”

                        (1963年9月,对北京中医学院1958年级部分实习同学的讲稿)
 楼主| 发表于 2016/4/4 17: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3.1.11.        案例十一:不用香附也管用(2016/3/1)
周日去土豪朋友家种地,大棚里热乎乎的,室外凉飕飕的,出汗被风吹了。晚上回家,那风又冷又紧。
回家接到老家远房亲戚咨询偏瘫治疗的电话,又聊了半个多小时。正聊着呢,就觉得脸发热,身发冷,头疼。

赶紧煎上香苏散加六片姜。其实香附在阳台那一麻袋草药里,懒得去找了,只有紫苏,荆芥,姜,橘子皮和白糖而已。煎了一大碗,一饮而尽。喝完没有立即出汗。

晚上睡觉时,在被窝里出了点汗。

周一早上头疼减轻很多,早饭吃的比平常略少,正常上班。下午回家,已经痊愈。
        


3.2. 煎药注意事项
        此药不宜久煎,特别是紫苏叶,有经验的中药师会将紫苏叶单独包成一包,嘱咐“后下”。也就是在大火沸腾后,改成小火,这时再放紫苏叶,小火煮5分钟左右即可,时间太久的话,有效成分就挥发掉了,难以保证药效。
        引用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讲方剂学里的原话“所以这类解表剂,特别是辛凉解表,辛温也不适合久煎。”——香苏散即是所谓的“辛温剂”。邓教授后面还特别举了个例子来强调煎药火候的重要性:“所以八七年第一届方剂学研究会,在哈尔滨开的时候,大家都引起讨论了个议题,银翘散的疗效比较差了,五六十年代大家很重视,很好。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那 个疗效差了,当时我的想法,我就说,并不见得这个方差了,我跟他们开个玩笑,现在的药都集体用了,有哪个医生关照病人,你得沸三五沸即取服呢?沸腾一下, 香气大出就吃了呢?哪个药房,它会每个方子煎服方法仔细告诉你呢?没有了。病人没有这个知识。拿回家里再缩短吧,五分,十分钟,开了还再熬吧,满屋子香气,全家人都享用了。最后到他嘴里,吃了一付治长疮的药。你能保证它的疗效吗?”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22: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同事的娃,20个月,12公斤重。

    25号下午四点钟发来娃的舌苔照片求救。

   舌苔根部略白,受寒发烧无疑。我就问了一句,彻夜开空调了吧?

    答曰,没彻夜开,24号下午开空调到晚上到12点,结果25号凌晨一点多开始翻腾,一晚上没咋睡,天亮了37.2度,下午三点38度了……

     偷偷看了一下微信圈,发现娃娃7月24号上午还戴游泳圈在室内游泳池游泳,这么重要的信息,娃妈没告诉我,可见在微信圈多看一眼是多么重要。

    此娃六月份烧过一次,看娃妈的记录,一共烧了12天,一停药就继续烧。下图是娃第二轮第五天时,前同事的心情。这次实在不想再被三甲医院的西医折腾,打算暂且相信俺一把。


    香附,紫苏叶(同事抓的是苏梗,这得怪我没写清楚,只写了”紫苏”二字,多加一个“叶”字就没有歧义了),陈皮,甘草,荆芥各十克,生姜五六片,一元硬币大小。
   
    这其实就是一千多年前,宋朝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里的香苏散的方子。非常柔和的发汗方,比麻黄汤柔和得多,适合治疗儿童和老人受寒发烧。俺给娃们用过多次了,我自己也体验过,对成人而言,这药量太小,我前年那次是喝了汤药后,又喝了二两二锅头和热粥才出汗的。

   抓药,2.2元一付。便宜的让人不好意思。

   晚上八点半煎好药,就煎了一煎,得药液一碗。加足量白糖。

   晚上八点四十,娃顺利服药半碗,这药味道柔和,学弟的娃用过,娃喝完问,这是什么新型饮料?

   晚上八点五十入睡。

   晚上八点五十五反馈略微有汗出,很细的汗。

   晚上九点,体温37.8度。

   晚上十点,37.6度,汗出的不多。

   半夜十二点多,又喝了剩下的半碗,出了汗,26号凌晨两点多退了烧,早上六点半反馈:测了体温,不烧啦。

   26号晚上七点二十反馈,白天和下午一直没烧,在家里蹦蹦哒哒,不烧了,真的就好了?!太神奇,难以置信。只是胃口还没完全恢复。

     
   点评:

    1. 着凉发烧的特点,就是上午不严重,下午三点开始发力,夜里烧到最高。文末有图解。

   2. 苏叶还是比苏梗发汗力要更强一些,一般说,叶的发的力量强。

   3. 方非用过不知神。俺当年给犬子用这方摆平风寒发烧时,也曾如此惊叹号,现在都见神不神了,麻木了。

    4. 再次强调,尽量不要去室内游泳池游泳,水太凉了,要游就在室外游泳池游,水要晒得热乎乎的才好。

    很多西医医生建议颈椎病患者去游泳,其实这些医生只学了力学,没学懂初中热学。估计他们的物理是地理老师教的。

    道理很简单,一碗热水,您想赶紧让它凉下来好喝掉,您是把这碗水放在空气里凉着,还是放到凉水里“拔”一下?
    绝大多数人当然选择后者,其实就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大,而且导热性还可以的特性,初中物理课就讲过了。

    高中物理学的好的,没几个去学医的。
    最近几年俺的从医经验,很多疾病的本质,是物理力学和热学问题。
   物理都没学好的话,医理不可能学懂的。这就是为啥现在西医水平普遍不行的根本原因——生源不行。

     这也是为啥要相信俺的言论(鄙人不才,当年参加过全国物理竞赛,物理学的还凑合,至少比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医生的物理学得好),而不要盲信医生的。——大实话很多时候不中听,这话怎么说才能婉转一些呢?总是忍不住说些大实话,哎。


   着凉发烧,先师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称之为“太阳病”,并且说,“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也就是说大约早上9点到下午15点(共6个小时),着凉发烧症状不明显。那这句话的补集就是,从申时(下午三点)到第二天辰时(早上九点)共18个小时,是着凉发烧严重的时间段。最严重的时间呢,从下午三点加九个小时,大约夜里十二点左右,是烧的最厉害的时间段。

   如果能在晚上九点之前就通过服用香苏散等辛温发汗药解表发汗,那么,体温上升的趋势就得到了遏制,升温曲线必然斜率降低,也就是说,夜里十二点烧的不厉害的话,就放心睡大觉好了。天亮了必然烧不起来。


11.jpg
1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08: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