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6968|回复: 22

悬壶杂记 21、宿食久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6 14: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丹溪叟 于 2014/7/9 13:30 编辑

21、宿食久积
邻人何君本朴,其稚子年近5岁,患腹痛,时缓时剧,痛甚则腹泻清粪少许。月余来,纳谷不进,强与进饮食,则泛恶欲吐。多处治疗,病却日笃。1971年农历2月初6傍晚,余出诊归,道遇何君本朴,向余言及其子之病情,并邀往诊,遂往其家。见其子面黄肌瘦,精神萎顿,烦躁不安,咿呀啼哭。脉搏沉滞,舌苔白厚。其腹部扁平,重按脐周有硬块,儿亦呼痛云。乃曰:“此宿食久积也”。何母闻言,当即质疑:“此儿月余来,未曾如往常饱餐饮食,何伤食之有?”余坚信宿食久积为患。遂教何以手按其子腹部,申言:“腹中硬块,系宿食久停而成燥屎所致”。其母又问:“既为内阻燥屎,必得大便秘结,怎日泻数次耶?”答曰:“此为燥屎旁流也。”并谓:“此儿之积非近日所得,必一二月前所致也。”至此何母始忆及:去岁腊月29日,与乃孙同往女婿家吃年饭,菜肴丰盛。其中油炸糯米团块,最投小孩胃口,饭前孩童们已相攀比食;午餐中,又有其他可口食物诱人,竟过其量。《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况糯米之物,本难消化,又经油炸,更涩肠胃,安有不成积滞之理?至此,何母方信余言。
是夜,即令检大黄1两(30克)、芒硝1两(30克)、枳实8钱(24克)、厚朴1两(30k克)、萝卜子5钱(15克)、谷麦芽各5钱(15克)。除硝、黄开水泡兑外,余药浓煎取汁,分次兑入硝黄水与服,得下硬结燥屎后,即去硝黄。
何君畏惧硝黄性猛,不敢与儿多服,至次日中午,药进三次,尚未泻下燥屎,乃疑方药有误,不欲再进,专来询余。余令放胆加入硝黄再服。果一服,至晚,连连泻下坚硬燥屎十余枚。腹痛遂已,思进饮食。后以香砂六君子调理而康。

发表于 2014/7/8 15: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见先生应诊时还要与病家激辩……都是有福之人哪!可惜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哇!
不由我这旁观的看着眼热……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5: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丹溪叟 于 2014/7/8 16:00 编辑
只为奉亲 发表于 2014/7/8 15:01
总见先生应诊时还要与病家激辩……都是有福之人哪!可惜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哇!
不由我这旁观的看着眼热… ...

民间有“少裁缝,老医生”之说。生病请医生,首先选择的,是有临床经验的老医生。虽然我出身中医世家,但那时我还年轻,病家找我治病,多少有点不放心。不打消病家的顾虑,就没机会一试身手,所以有时不得在病家那里费些口舌。
发表于 2014/7/8 16: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故有一阵子没有阅读先生帖子了,今日读之,倍感亲切。大承气汤剂在使用上,很多人都是小剂量的使用硝黄,对于燥屎证往往不见起效,究其原因不是方剂用错,而是不能正确应用剂量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7: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茗德中医 发表于 2014/7/8 16:20
因故有一阵子没有阅读先生帖子了,今日读之,倍感亲切。大承气汤剂在使用上,很多人都是小剂量的使用硝黄, ...

好久没见到先生了,今日一见,大有久别重逢之感。高兴!高兴!
发表于 2014/7/8 19: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好医案,学习了!
发表于 2014/7/8 19: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曰:人病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wjl812234 发表于 2014/7/8 19:17
问曰:人病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下 ...

先生熟谙经旨,亦良医也。
发表于 2014/7/8 23: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硝黄取性,余药取味。愚见,月余之病,正焉不衰。消导之药是否有量过之嫌!
发表于 2014/7/9 06: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7/9 06:24 编辑
余则文 发表于 2014/7/8 23:39
硝黄取性,余药取味。愚见,月余之病,正焉不衰。消导之药是否有量过之嫌!

本人冒昧在我老友回复之前说一句,所谓消导之药是否有过量之嫌,我认为先生多虑了,你一是认为本患年龄小,二是认为月余之病正气有损,食用这么大量的芒硝、大黄是否更伤正气,你的考虑也很合情合理,但对于此等燥屎內结症,正如案例中描述,患家也虑硝黄量大,怕伤正气,所以分次服用,结果无济于事;这样久而久之岂不是徒增病气?我们中医在认识正气、邪气,以及正邪进退上都是讲辩证法的,“留邪易伤正,邪去正自安”此之谓也。祛邪就等于养正,正适合此等病症。一家之言多有失当之处,商请老友指正,茗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17: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