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转帖】中医是医道而超越世俗意义的医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18: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与社会过程合一,自然与生命时空相通。《黄帝内经》中通篇贯穿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及人的生命过程的统一与和谐。《黄帝内经》营造的这一人与自然相应的诗情画意般的氛围,为实现形气的神化、神明的通达、摄生的途径、疾病的预防、调治的思路、药物的应用、针刺的发机、导引的运窍等,提供了无限延伸的广阔世界。这是一个开放、协同、混沌、有序、多维、多元、非线性、非平衡、自组织、自和谐的大千世界。

发表于 2014/6/16 13: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详细呀,细细读过,受益匪浅呀,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5: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文化一元论者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宗旨,自以为可以战胜一切、夺取一切。物质利益的诱惑无法阻挡,征服自然的雄心不可抑制。有胜气必有复气。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必将导致自然力的惩罚。人类对动物灭绝性的残害,必将迎来微生物界的报复。有人说未来与人类争夺地球的是病毒。然而,如果我们把敌人锁定病毒,那将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自我毁灭的战争。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人类最终会向往心灵的宁静,追求纯朴的意境。未来文明必将转向古代东方文化。新世纪呼唤《黄帝内经》的思想,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5: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病理定位、定性、定量之反,就是中医病机求因、求属、求势。西医病理是关于人体结构、功能、形态失常的认识,中医病机是关于生命过程、方式、神机失和的认识,其中自然包括微观物质的演变、能量的转化、信息的控发。求因属于相互关系的范畴,包括失中、失和、失通等(而不是拘于物质性致病因素)。求属属于运动方式的范畴,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而不是拘于人体结构及其功能)。《至真要大论》引《大要》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即指求其所因,求其所属。“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则是指求其势。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5: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势属于变化属性的范畴,主要是指神气的变化,包括局势、趋势与时势。局势是关于关系变化属性的描述,如虚实、寒热、燥湿等,趋势是关于空间变化属性的描述,如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开合聚散等。时势是关于时间变化属性的描述,如伤寒六病、温病三焦、卫气营血等。治局势宜反而调之,治趋势宜引而导之,治时势宜随而和之。平其所因,安其所属,导其势以使其和,则是调治的根本大法,如《至真要大论》所言:“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5: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中表示病象多用病形、病状、病候、病脉,用“证”字只有一次。《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等皆以“某病脉证并治”为题。脉证同属病象。证为从言从登的形声字。问诊所得为证,望诊所得为候,切诊所得为脉。明代周之干《慎斋遗书》始见“辨证施治”,清代章虚谷《医门棒喝》始见“辨证论治”,其“证”仍指病象。如周氏画龙点睛之言:“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其本则是病机。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5: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辨证论治”始崇为代表中医的特色,却把“辨病论治”的桂冠强加于西医(就像把“现代医学”的光圈抢先奉送给西医,而把自己称作原始朴素意义的“传统医学”,再提出“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实现中医现代化”的纲领一样),从而使中医理论进一步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混乱的漩涡之中。一时间,有关证的歧义多达数十种之多,诸如“证据”、“证候”、“症候群”、“机体反应”、“疾病状态”、“诊断结论”、“主观感觉”、“阶段本质”、“边界效应”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类科学史上没有一个概念被搞得如此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5: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对“辨证论治”科学性的怀疑日烈,寻找证的客观标准的呼声日高,西医辨病为主、中医辨证为辅而相结合之说日盛。甚至不惜以“证型”代“证候”,以“辨证分型”代“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被混淆,病的本源性丧失,审病求机、随机变法的核心部分被挖去。证的物质基础研究,证的客观化、标准化、定量化的研究,竟然成为所谓“中医科研”史上的重大项目。恰如《著至教论》的喻言一样:“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5: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中用“道”字二百六十九次,多以本原、过程、相互作用的意义出现,并反复强调天道、地道、人道及医道、诊道、治道。《著至教论》开篇即问“子知医之道乎?”且谓“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唯“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而“学”字在《素问》与《灵枢》中只用过四次,却以“杂学”或“学尽”等形式出现。道、学、术、技,层次不同,高下有别。中西之学,对象不同,内涵各异。以学掩道,以西代中,为工而不知道,岂止四失五过?徐大椿痛心的感叹至今犹在,“道之所以日丧,而往死者遍天下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5: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所揭示的自然原理和生命原理,也是中华医道的原理。因此,中医不仅是与西医不同的科学,而且是与西方科学相反的道德文化。“道德”不是现代理解的道德观念,而是对自然与生命本原的认识。东西方对本原认识的不同,导致了中西医的根本分歧。和能生物,同则不济。相反和谐才能生化,相同是没有意义的。中华医道对人体结构研究科学之超越,不仅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创举,而且是未来文明追求的长远目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5 23: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