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易》是一部什么书?
《周易》是对我华夏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蕴含着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尊为群经(十三经)之首,故亦称《易经》。
《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西伯即周文王。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盖西伯拘拘而演《周易》;仲尼厄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指伏羲、周文王(也包括周公)和孔子。
传说伏羲创立了八卦,周文王将其扩展为六十四卦,孔子又对其加以注释演绎,将其提升到哲学巨著的高度。这虽是传说,但也从中透露出一点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周易》的发展定型经历了三大基本阶段:阴阳观念及八卦确立阶段(卦象阶段)、六十四卦阶段(卦经阶段)、经传阶段(易传阶段)。而伴随着这一发展过程,它也同时由占卜之书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巫术迷信色彩的书、记录远古时代生活的历史之书,提升成为富有深邃哲理和完整思想体系的哲学巨著。至于这三个圣人应当说也是集体的名字,只是代表时代,并不能确指某人,如同仓颉造字,仓颉并非指仓颉一人一样。实际上,这部博大精深的奇书,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一样,绝非一人一时写成,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祖先的集体智慧,是千百个人心血的结晶。
《周易》全书内容可分成符号与文字两大系统,或者说“象”、“经”、“传”三大块。
卦象是最早产生的,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近年来有些考古也可说明这一点。
“象”由六画卦组成,而六画卦又是由两个三画卦组成的。而关于卦画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生殖崇拜,认为卦形的两大基本符号,即阳爻和阴爻分别象征着男女生殖器;一说来自数字占卜,即根据数字的奇偶来判断吉凶;一说来自龟甲占卜的兆纹。总之,代表阴阳的这两大符号肯定是古人长期观察自然现象,并在此基础上高度抽象的结果。
卦经的形成也比较早,称得上古老悠远了,特别是阴阳观念的产生,应当在西周以前的远古时代,但大部分卦爻辞约作于殷周之际,当然它们也肯定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经文”分成上、下两部分,上经三十卦,即从《乾》卦到《离》卦,下经三十四卦,即从《咸》卦到《未济》卦。阴阳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基础。这种阴阳观念是对世界万物矛盾对立现象的深刻洞察,如天地、男女、昼夜、明暗、上下等。在此基础上,每三爻叠成一卦,形成了八卦。八卦各有不同的名字和形状,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着八种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方位上说风别是西北、西南、东、东南、北、南、东北、西;从季节的角度说,分别代表秋冬之间、夏秋之间、春、春夏之间、冬、夏、冬夏之间、秋;从性质来说,分别表示键、顺、动、入、陷、附、止、悦。而到六十四卦时期对此就更进一步做了发挥,卦爻辞的含义也更加系统丰富。西周初期则开始有人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加工了,使之变得系统化、规范化和条理化了,同时对有关内容也进行了增删改编,对结构体系进行了调整润色,使其初具规模。
易传的形成,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从春秋到战国一直不断有人添加补充,持续了几百年的时间。
从“易传”的内容来看,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应当说作者大部分属于孔门弟子。
相传为《周易》作传者是先圣、儒家创始人-孔子,计有《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七种十篇传文,合称《十翼》。后世也称为《易传》、《易大传》、《周易大传》。有的学者认为,《十翼》都出自孔子手笔,也有学者认为乃秦汉以后儒家所伪托,还有学者认为孔子写了一部分,周公及孔门学生也写了一部分。这些说法都各有理由,总的来说,《十翼》的文字和思想内容,主要是孔子或孔门后代儒生所撰,大体上是可以肯定的。它们出现的先后大约是《彖》、《象》最早,《杂卦》最晚,直到汉初还进行过加工。
《易》有三,非独指《周易》。
《周礼•卷二十四•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为夏易,特点是以“艮卦”为八卦之首;《归藏》为殷易,特点是以“坤卦”为八卦之首;《周易》之“周”,含义有二:一以朝代而言,则指周易,特点是以“乾卦”为八卦之首;二有“周普”之义,即内涵广大。据史书记载,《周易》称经,或是自汉代易学者田何开始。《连山》、《归藏》惜已佚,目前只剩《周易》。
《周易》文字简朴古奥,虽然记的都是殷末周初的占筮文字,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理,因其文字难读难懂,故古代先哲纷纷起来为之传注、解释。相传为《周易》作传注者首先是先圣、儒家创始人-孔子,计有《文言传》、《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七种十篇传文,合称《十翼》。《十翼》解《易》时,引进了许多其它学科的内容,如哲学观念、儒礼观念和象数观念等。象数观念的“象”指的是天象之学,“数”是指由《河图》、《洛书》而引起的数学观念。古代的《易》学与这两门科学是分不开的,天文与数学是《易经》赖以形成的科学基础。
《周易》经过先圣孔子的倡导推崇,被注入了浓厚的儒家思想,遂为历代帝王所重视。
汉兴,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易》位居第三。东汉以后,设科取士,则皆列《易经》为首。
《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
《新唐书•五官志》也说:“《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
至宋代,由汉之五经、唐之九经(《三礼》-《周礼》、《礼记》、《仪礼》,《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诗》、《书》、《易》)、十二经(又加《孝经》、《论语》、《尔雅》)、至宋,列《孟子》于经部,共为儒家经典著作《十三经》。其中,《易经》始终居于首位,故也称为“十三经之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其实,《周易》的文化内涵,远不止这些,它还涉及到伦理学、哲学、史学、文学、美学、医学、占筮学、文字符号学等等,把中国古代的命理、数理、天理、哲理、心理于文理,统统熔于一炉,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综合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