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550|回复: 10

【原创】奔豚气与肾积奔豚、冲疝侃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9 22: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奔豚气与肾积奔豚、冲疝侃识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奔豚,即贲豚。贲,通奔,快跑、急驰。豚,小豕(猪)。


奔豚气、肾积奔豚、冲疝,此三病证,历代医家及注家或混淆不清,使后来学者无所适从。兹不揣浅陋,侃识如下。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2: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奔豚一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奔豚气的名称,首见于《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肾积奔豚,则见于《难经·五十六难》;而冲疝则见于《素问·骨空论》,皆是中医经典著作,不尽相同。

综合历代诸家解释,以《难经》“肾之积名曰奔豚”而释《灵枢》、《伤寒论》“奔豚”者,有如张介宾《类经》:“按《五十六难》曰:‘肾之积气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其义本此”、成无几《注解伤寒论》:“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肾之积,名曰奔豚。发则从少腹上至心下,为肾气逆,欲上凌心”及尤怡《伤寒贯珠集》:“奔豚,肾之积,发则从少腹上至心胸,如豕之突,故名奔豚。又肾为水脏,豚为水畜,肾气上冲,故名奔豚”等。

而隋唐之医籍,如《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及《外台秘要》等,亦或混称而描述,多有不妥。而今中医权威大型工具书《中医大辞典》或步其后尘,解释道:“奔豚,古病名。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又名贲豚、奔豚气。《难经》列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症见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或有腹痛,或往来寒热,病延日久,可见咳逆、骨痿、少气等症。多由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所致。”

然亦有明辨者,如杨玄操云“此病状似豚而上冲心。又有奔豚之气,非此积病也。名同而疾异焉”(王九思《难经集注》引)、《素问·新校正》云:“详此伏梁与心积之伏梁大异,病有名同而实异者非一,如此之类是也”及丹波元坚《杂病广要·内因类》:“奔豚气:仲景所谓奔豚气,与《难经》肾积,其证不同,而如巢元方犹不免牵混,后世或以为疝气之名,要在学人分别之焉。盖其扩充仲景者,则寥寥罕闻尔”,但并未引起重视。

目前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范永生《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云:“本篇所述奔豚气病与《内经》之‘冲疝’、《难经》之‘肾积奔豚’有类似之处,应注意鉴别。”兹参以西说,略辨陈述如下。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3: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1、《灵枢》言“奔豚”乃肾之病变,未有症状描述,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沿袭“奔豚”一词,解释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而《金匮要略》则名之为“奔豚气”病专设一篇章论述之,虽加一“气”字,但从内容分析仍是“奔豚”,只不过又多了“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的症状描述。虽仲圣“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而成《伤寒杂病论》,但并未将《难经》肾积奔豚与《灵枢》奔豚相混,实真医圣也!可见,《灵枢》之“奔豚”,即医圣之“奔豚气”病,此亦即目前之“奔豚气”病。症见有气从少腹上冲胃脘(心、心下)、心胸部、咽喉,发作时痛苦剧烈,或有腹痛,或往来寒热等。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与胃肠神经官能症、癔症等疾病相类似,属于功能性疾病。亦有学者认为有些“奔豚”发作时的症状描述还与冠心病相类似,或是。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3: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2、积,即癥积-肿块、肿瘤。《难经》将“贲豚”列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其名称(肝心脾肺肾)依次为“肥气、伏梁、痞气、息贲、贲豚”。五积之名称,虽首见于《难经》,或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所云“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肺脉……滑甚为息贲上气”、“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肾脉……缓急为沉厥,奔豚”之有“肥气、伏梁、息贲、奔豚”的名称启发,嫁接而来。《灵枢》“脾脉”失常也列举有多种疾病,但不知为何未被《难经》作者嫁接“脾积”而增“痞气”?

《内经》虽未将“肥气、伏梁、痞气、息贲、奔豚”列为五积,但有“积”或“聚”之论述,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有详细论述,他篇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有积气在中、在胸中、在心下支胠、在腹中、在小腹与阴”的记载)《平人气象论》(“结而横,有积矣”、“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腹中论》(“伏梁”)、《四时刺逆从论》(“涩则病少腹积气”、“涩则病积溲血”、“涩则病积心腹时满”、“涩则病积”)、《奇病论》(“息积”、“伏梁”)及《灵枢·水胀》(“肠覃”、“石瘕”)、《刺节真邪》(“肠溜-瘤”、“昔瘤”)等篇亦有论述。

五脏之积,并非五脏本体(解剖)之积证,乃天人相应-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之五脏也。五积的病变部位都在腹部,腹部五脏分布是上心下肾、左肝右肺、中间脾,源于《易》之《洛书》及《后天八卦图》。按现代解剖学的认识,上心即胃脘部,下肾即大肠膀胱(前列腺等,女子有子宫附件),左肝是脾及结肠脾区,右肺是肝胆及结肠肝区,脾是脐周小肠。

又,积与聚在汉代以前或混同。《说文·禾部》:“积,聚也。”段注:“禾与粟皆得称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禾谷之聚曰积。”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3: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3、疝者,疼痛也,心腹疼痛。《说文·疒部》:“疝,腹痛也。”《释名·释疾病》:“心痛曰疝。”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胡天雄《素问补识》:“病位在少腹,症状为腹痛不得大小便,诊断为疝,病因得之寒。仲景‘寒疝腹中痛’、《诸病源候论》‘疝者,痛也’,与此当有渊源关系。”

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疝》:“疝,本所谓气聚腹痛之名也……气聚腹痛故名为疝者,疝之为言山也,谓气聚腹中,攻注疼痛,上冲皮起,高凸如山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诊得心脉而急……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疝之言山,本腹内攻痛、上冲皮起之名也。故凡具腹痛而凸者古皆名为疝,本不拘其病在大腹小腹,亦不论其病者为女或为男。”(注:少腹当有形,似与西医的肠型同-肠梗阻之体征)

冲疝者,即气从少腹上冲,心腹疼痛之病证,乃冲脉(任脉、督脉)病变。虽“心痛曰疝”,而其“心”则多指“心下-胃脘”部,非心脏之本体器官,如“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此其义也。或亦有指心脏本体者。

又,睾丸阴囊等阴处疼痛牵引或兼见少腹疼痛者,亦名为疝,或始于宋。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疝》:“盖疝本谓腹疾而专指阴病者,乃始于北宋。”而冲疝虽有“不得前后”是指二便不利,非指阴囊睾丸疼痛。非本文所述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3: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4、奔豚气、肾积奔豚及冲疝,三者的一个共同症状,都从少腹起,有气上攻冲的感觉,至上腹胃脘部,或胸部,或咽喉等。气不顺行则为逆,亦称厥、厥逆、逆气等。其因多为寒邪所致。或是外受寒邪,或是内生寒邪,不一而足。若以气-气上攻冲为主者,或兼疼痛、往来寒热者,则为奔豚气;若以气从少腹上冲心腹疼痛为主者,则为冲疝;气还痛止而积仍在者,则为肾积奔豚。一言以蔽之,奔豚气是“气”(功能性疾病),肾积奔豚是“积”(肿块-肿瘤),冲疝是“疝”(疼痛。《说文·疒部》:“疝,腹痛也。”《释名·释疾病》:“心痛曰疝。”),三者不一样。

气上攻冲的部位主要是腹部(胸部或咽喉),中医理论认为,此皆任脉(督脉、冲脉)的循行路线,或循正中线上行,或夹脐(与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上行,并与五脏皆有关系。腹部五脏分布是上心下肾、左肝右肺、中间脾。按现代解剖学的认识,上心即胃脘部,下肾即大肠膀胱(前列腺等,女子有子宫附件),左肝是脾及结肠脾区,右肺是肝胆及结肠肝区,脾是小肠。而能产生“气”的器官主要是腹部空腔脏器即胃和肠(大肠、小肠),而非肝脾肾之实质器官。胃肠道运动、分泌、血液乃至免疫功能受自主(植物)神经支配,若受寒着凉后或饮食寒凉、受到不良的精神刺激等因素后,则腹中胃肠道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胃肠道神经功能紊乱→胃肠道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此时极易产生逆行、上行之“气”体,其气或左或右或正中而上冲,皆因肠道解剖盘转弯曲使然,大肠→小肠→胃脘→食道(胸部纵膈、心脏)→咽喉,此即奔豚气-气上攻冲的病理机制。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3: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5、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奔豚气、肾积奔豚及冲疝的病变部位,主要是肠(大小肠)胃。奔豚气与西医的胃肠神经官能症或癔症等疾病相似,发病多与精神刺激(内伤七情)或感受寒邪等因素有关。肾积奔豚则为腹部肿瘤或肝脾肿大等。冲疝或为肠梗阻等疾病。所以参之西说,配合仪器辅助检查,则诊断明矣!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3: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

1、经典原文     
                     
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缓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⑵《素问·骨空论》:“督脉……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⑶《难经·五十六难》:“病有积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之积聚也。五脏之积,各有名乎?……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⑷《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伤寒论·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⑸《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3: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2、晋隋唐医籍的论述

⑴王叔和《脉经·卷第八·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贲豚病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止,皆从惊恐。其气上冲,胸腹痛,及往来寒热,贲豚汤主之。师曰:病有贲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脉经·卷第八·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痛,饥则见,饱则减,少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目巟)(目巟),骨中寒,主髓厥,善忘,其色黑。”:此肾积未与奔豚病相混。

⑵皇甫谧《甲乙经·卷之八·经络受病入肠胃 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贲豚第二》:“《难经》曰: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因留结为积也”、“贲豚(气)上,腹(月真)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阴交主之……奔豚气上,腹(月真)痛,(口)强不能言,茎肿先引腰,后引小腹,腰髋(少腹)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石门主之。奔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伤中溺血,小便数,(腰)背脐痛引阴,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关元主之。奔豚上抢心,甚则不得息,忽忽少气,尸厥,心烦痛,饥不能食,善寒中腹胀,引(月直)而痛,小腹与脊相控暴痛,时窘之后,中极主之。……奔豚,卵上入,痛引茎,归来主之。奔豚上下,期门主之。……奔豚,腹胀肿,章门主之。”(《明堂》佚文)

⑶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卒上气咳嗽方第二十三》:“治卒厥逆上气,又两心胁下痛满,淹淹欲绝方。温汤令灼灼尔,以渍两足及两手,数易之也。此谓奔豚病,从卒惊怖忧追得之,气下纵纵,冲心胸脐间,筑筑发动,有时不治,煞人。诸方用药皆多,又必须煞豚,唯有一汤,但可办耳。甘草二两,人参二两,桂心二两,茱萸一升,生姜一斤,半夏一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此药宜预蓄,得病便急合之。”(按:此方孙思邈《千金方·卷十七·积气第五》名为奔气汤,惟桂心量五两与之异。《外台》卷第十二亦引之,但文字及药物用量稍有出入。)

⑷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十三·气诸病·贲豚气候》:“夫贲豚气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上下游走,如豚之贲,故曰贲豚。其气乘心,若心中踊踊如车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此惊恐贲豚之状。若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呼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贲豚之状。诊其脉来触祝触祝者,病贲豚也。肾脉微急,沉厥,贲豚,其足不收,不得前后。”

《诸病源候论·卷十九·积聚诸病·积聚候》:“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贲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萎少气。……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饥则见,饱则减。病腰痛,小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茫茫,骨中寒,主髓厥,善忘,色黑也。”

⑸孙思邈《千金方·卷十一·肝脏-坚癥积聚第五》:“经络受病,入于肠胃,五脏积聚,发伏梁、息贲、肥气、否(痞)气、奔豚,积聚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止乃成积。”

《千金方·卷十七·肺脏-积气第五》:“奔气汤:治大气上奔胸膈中,诸病发时,迫满短气不得卧,剧荏便悁欲死,腹中冷湿气,肠鸣相逐成结气方。半夏、吴茱萸各一升,生姜一斤,桂心五两,人参、甘草各二两。”“论曰:凡卒厥逆上气,气攻两胁,心下痛满,奄奄欲绝,此为奔豚气,即急作汤,以浸两手足,数数易之。奔豚腹肿,灸章门百壮。……奔豚抢心不得息,灸中极五十壮。……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

《千金方·卷十九·肾脏-肾脏脉论第一》:“肾脉……微急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后。……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痛,饥则见,饱则减,少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目巟)(目巟),骨中寒,主髓厥,善忘,色黑也。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气。”

《千金方·卷三十·针灸下-心腹第二》:“奔豚,章门、石门、阴交,主贲豚上气。”[《新校正》云:“《甲乙》云:贲豚腹肿,章门主之。奔豚气上,腹(月真)痛,茎肿先引腰,后引少腹腰臗,少腹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石门主之。贲豚气上,腹(月真)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阴交主之。”]

⑹王焘《外台秘要·卷第十二·贲豚气方四首》:“《病源》:‘夫贲豚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上下游走,如豚之贲,故曰贲豚。其气乘心,若心中踊踊如车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此惊恐贲豚之状。若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剧,呼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贲豚之状。诊其脉来祝祝者,病贲豚也。肾脉微急,沉厥,贲豚也,其足不收,不得前后。’出第十三卷中。《小品》:黄帝问金冶子曰:惊为病如贲豚,其病奈何?金冶子对曰:惊为贲豚,心中踊踊,如车盖惊,人所常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欲走,闭眼谬言,开眼妄语,或张面目,不相取与,众师不知,呼有所负,贲豚汤主之。黄帝曰:善。黄帝问金冶子曰:忧思贲豚,何以别之?金冶子对曰:忧思贲豚者,气满支心,心下烦乱,不欲闻人入声,发作有时,乍瘥乍剧,呼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众师不知,呼有触忤,贲豚汤主之。帝曰:善。师曰:病如贲豚者,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生,皆从惊恐得之,肾间有脓故也。范汪同。师曰:病有贲豚,有吐脓,有惊恐,有火邪,此四部病者,皆从惊发得之。……所言奔豚者,病人气息逆喘迫上,如豚奔走之状,奔豚汤主之。”

⑺华佗《华氏中藏经·卷中·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治法第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肾之积,苦腰脊相引而疼,饥见饱减,此肾中寒结在脐下也。”(按:《华氏中藏经》又名《中藏经》,首见于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此后《秘书省续编到四库缺书目》、《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题解》、《宋史·艺文志》并有著录,均记为一卷。由于此书不见于六朝文献记载,亦不见于隋唐书目著录,而始见于宋,故世人多认为此书乃伪托之作。但也有学者此书非伪,而真出自华佗手笔。如时贤马继兴先生经过对《中藏经》书中内容全面考察,认为其中某些内容见于晋唐医书中,尤其叔和晋人,去佗未远,其所引录当属华佗佚文,故得出结论曰:“此书虽非华佗原著,但却是后人根据华氏的部分佚文辑录整理而成的。”湖南中医药研究院《中藏经》整理研究课题组,经过三年的深入研究,对此书之真伪考证结论是:“其祖本可能为华佗所撰,至少可认为存有华佗遗作片段;其书经过后人整理、增附,且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今之传本所据者,大约成书于六朝之时,始传于世之际,即本宋末、南宋初,又再次有所增附,遂成是书。”)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8: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3、《内经》《难经》注家所释

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缓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风邪入肾则厥,而肾气不足,则当沉滞而无知也;及为奔豚,以肾邪渐积而成也;为足不收,以肾脉行于足也;为不得前后,以肾通窍于二便也。”

张介宾《类经六卷·脉色类十九》:“若微急沉厥足不收者,寒邪在经也。为奔豚者,寒邪在脏也。为不得前后,寒邪在阴也。按《五十六难》曰:‘肾之积气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其义本此。”

张志聪《灵枢集注》:“肾为生气之原,正气虚寒,则为沉厥;虚气反逆,故为奔豚;阴寒在下,故足不收;肾开窍于二阴,气虚不化,故不得前后也。”

丹波元简《灵枢识》:“简按:《骨空论》云:‘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又《史·仓公传》:‘涌疝,令人不得前后溲。’盖皆奔豚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17: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