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237|回复: 4

问诊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9 22: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诊的重要性

西医高校教材第6版陈文彬、潘祥林主编《诊断学·第一篇问诊·第一章问诊的重要性》说道:

“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作出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问诊是病史采集的主要手段。病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问诊是每个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解决病人诊断问题的大多数线索和依据即来源于病史采集所获取的资料。

通过问诊所获取的资料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治经过,既往健康状况和曾患疾病的情况及对目前所患疾病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为随后对病人进行的体格检查和各种诊断性检查的安排提供了最重要的基本资料。一个具有深厚医学知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常常通过问诊就可能对某些患者提出准确的诊断。特别在某些疾病,或是在疾病的早期,机体只是处于功能或病理生理改变的阶段,还缺乏器质性或组织、器官形态学改变,而患者却可以更早地陈述某些特殊的感受,如头晕、乏力、食欲减退、疼痛、失眠、焦虑等症状。在此阶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甚至特殊检查均无阳性发现,问诊所得的资料却能更早地作为诊断的依据。实际上,在临床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疾病的诊断仅通过问诊即可基本确定,如感冒、支气管炎、心绞痛、癫痫、疟疾、胆道蛔虫等症。相反,忽视问诊,必然使病史资料残缺不全,病情了解不够详细准确,往往造成临床工作中的漏诊或误诊。对病情复杂而又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的病例,深入、细致的问诊就更为重要。

采集病史是医生诊治患者的第一步,其重要性还在于它是医患沟通、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最重要时机,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问诊技巧,使病人感到医生的亲切和可信,有信心与医生合作,这对诊治疾病也十分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2: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高校教材新世纪第2版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上篇诊法·第一章问诊》说道:“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问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内经》中早已记载许多问诊的具体内容,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问·疏五过论》又说:‘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为中医问诊奠定了基础。而后,问诊倍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使之逐渐完善。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十问篇》中,将问诊归纳为十问,便于临床应用。清代喻嘉言也在《寓意草》中拟定病案的书写格式,对于问诊的一般项目、现病史、既往病史等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与现在中医病案的书写内容颇为相近。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史和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上述与疾病有关的资料,是医生分析病情,进行辨证的可靠依据。尤其是某些疾病早期,病人尚未出现客观体征,仅有自觉症状时,只有通过问诊,医生才能抓住疾病的线索,作出诊断。此外,问诊还可以为其他诊法提供一个大体查病的范围,并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思想状况,以便及时进行开导,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所以,问诊是医生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诚如《素问·征四失论》所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这就是说,在诊察疾病时,应首先询问疾病的开始情况、致病原因等,若不询问明白,仓促诊脉,是难以作出正确诊断的。明·张景岳以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清代医家赵晴初在《存存斋医话稿续集》中也曾说:‘脉居四诊之末,望、闻、问贵焉。其中一问字,尤为辩证之要。’充分说明问诊在诊察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17: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8: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难经·六十一难》:“问而知之谓之工……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6/13 05: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
疾病有新旧之分、原始与今时之别,善诊者,必先问之,方可切脉。

张山雷《脉学正义·卷二·第十八节 问证》:“此经言问证之一端也。始病者,受病之远因;方病者,今病之现状。盖当时之病势,或可据脉象以得之,而从前种种源由,渐渐变态,决不能据今日之脉证,而想像于万一,读经文著一‘必’字,谆谆告诫,何道郑重,何以今之时流,偏谓我精脉理,竟有不许病家自述证情者。岂今人学识,果能超轶远古耶?亦徒见其大言欺人耳。”

金栋按:本篇所讨论的是诊脉的问题,不仅论述了三部九候诊脉的方法和具体内容,而且也强调四诊合参。可谓尊经据典,问诊在切诊之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19: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