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369|回复: 7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8 18: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古代医学家-贤达之智者,在古代解剖知识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象思维理论,以“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天人相应”及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观点,更多的是思辨推演而来,若以现代解剖生理学的理论去验证,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或会南辕北辙。

 楼主| 发表于 2014/6/8 19: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以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为基础,又有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渗透,其中古代哲学发挥了综合整理、理论升华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6/8 19: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1、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⑴人体解剖知识的了解:

我国古代,人们通过对日常生活观察、战争与刑罚中对尸体的解剖和观察及有目的的医疗活动等方法,来了解人体的组织形态结构。如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耳”、“口”、“目”、“鼻”等人体器官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根据人体器官的不同部位,不同形态,不同作用,来确立其不同名称的命名方法。

《内经》对古代解剖活动及脏腑之大小、坚脆、容量,血脉之长短、清浊等作了详细记载。如《灵枢·经水》篇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

《灵枢》的《脉度》和《骨度》等篇还专门讨论了经络的走向及人体骨骼的长短;《肠胃》篇也记载了人体胃肠的大小、长短和容量,其中所指出的食道长度与大小肠长度的比例约为一比三十五,这与现代解剖测量的结果很接近。

同时,还记录了针刺误中重要脏器发生医疗事故的后果。

这些文献都说明《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有坚实的解剖学基础。古人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起初是以解剖学观察为其研究方法的,中医学对脏器组织的命名,多基于形态结构。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对微观现象的认识,古代的解剖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只好求助于理性思辨,从而使中医学走上“精于气化,略于形质”的独特发展道路。但无可讳言,古代的解剖知识,已为探索生命的活动规律,创立中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14/6/8 19: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⑵人体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

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包括生理的、病理的、有目的、无目的的治疗反应等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距今已两千多年,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人们的知识水平,还不可能运用生物、化学、物理学等现代科学知识,以及各种仪器设备来认识人体,探索生命的奥秘,只有从生活在自然变化中的人体生命活动现象上来了解。

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这是很自然的方法。例如“藏象”一词的含义,可以说明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是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基础之一。中医学的这种通过外在现象来推论生命活动规律的方法,主要是以自然变化以及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等作为信息,根据这种信息作用于人体“黑箱”所反馈出来的现象,再通过生理现象和疾病现象的对比、分析,从而推论出生命活动规律和病理变化机制。

正因为《内经》的理论是通过大量生命现象观察的方法而得出的,所以把自然现象与人体的生理病理之象统一起来,把人的精神意志活动与脏腑的功能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应该说,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对活着的生命来讲,是具有独特之处的,这种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来认识生命活动的方法,正是《内经》理论体系所以具有独特性的原因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4/6/8 19: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⑶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必然经历着一个长期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反复过程,经过漫长的证实证伪,才能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

例如,反常的气候变化,人体感受风寒,就会出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气逆喘息等病理反应,通过这些病理现象推论到正常情况,可知人体的肺脏与皮毛、鼻等具有内在的生理上的联系。但这一推理是否正确,还必须经实践来验证。临床实践中用发汗的方法,就能使这些病理现象消除,进一步说明肺与皮毛、鼻的内在关系,同时也说明四是气候的反常,可能成为致病的因素,外感病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

又如入房过度,或因某种原因导致的滑精病后出现的头晕、记忆力减退、腰酸腿软等异常现象,通过禁绝房事,或用一些补肾药物,病情便可得到缓解,从而得出肾有藏精的功能,以及肾精与骨、髓之间的内在联系。

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就是从临床总结出来的有关虚证、实证预后的诊断理论,并提示实证给邪出路,虚证恢复胃气的治疗原则。

 楼主| 发表于 2014/6/8 19: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2.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中医药学在其学术体系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医疗经验上升为医学理论,进而形成学术体系的过程中,总是要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影响。在战国秦汉,代表先进宇宙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思想,自然为医学家们所接受,并作为理性思辨的工具,来整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医学知识,构建中医的医学体系。

战国秦汉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许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当时哲学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其理论载于诸子,特别是对《周易》的阐发,其中的《易传》“十翼”,阐发对自然、社会普遍规律的认识,除儒家的政治观和伦理观外,还融进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古代哲学对《内经》学说体系形成的影响,主要是思维方式,而《周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楼主| 发表于 2014/6/8 19: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⑴观象明理和思维模式化:

观象是思维过程的起点。

人们运用感官直接感受或体验事物之象,最初直观比照,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出“观象玩辞”、“观象蕴意”,引出道理和原则,并发展为“观象明理”。这个“理”是指事物的功能、作用和运动方式,也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藏象学说就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参与下形成的。思维模型是人们按某种特定目的,对认识对象所做的简化描述,是对原型进行模拟所形成的特定样态。《周易》思维模式化倾向很明显,有阴阳、三才、四相、河图、洛书、八卦等模型。《内经》在医学理论形成中,受《周易》思维模式的影响,也建立了多种理论模型。如在藏象方面,有阴阳模型以论脏腑、气血、营卫,有三阴三阳模型以论六经,有五行模型以论五脏等。在病机方面,也有疾病部位的表里模型,疾病性质的寒热模型,疾病发展态势的邪正虚实模型等。模式思维是中医进行理论和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

发表于 2014/6/8 22: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源于道,医理即道理,理论是阴阳五行,治病是调和阴阳。离道而谈中医,永远不懂真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7 19: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