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977|回复: 11

《素问·六节藏象论》之天文历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3 16: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家篇名解略例

1、《中医大辞典》:“《素问》篇名。节,谓一定的度数。古人以甲子纪天度,六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六节为一年,故称六节。脏,指内在脏器;象,为可见之形象,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本篇首论天度,继论脏象,以明人与天地相应之理,故名。篇末介绍了人迎与寸口脉象异常所发生的病变。”

 楼主| 发表于 2014/6/3 16: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2、高校教参《内经·第三章藏象学说》:“[关于篇名]节,次也,度也,这里有周期的意思。古人以‘甲子’纪天度,甲子一周为六十日,是为一节。每年三百六十日,分为六节。《素问直解·卷二》云:‘六节者,天以六为节。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藏,藏也。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征象、形象之意。王冰注曰:‘象,谓气象也。言五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根据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推之,脏腑居于体内,而形象表现于外,从外而知内,所以叫做‘藏象’。由于本篇先论天以六为节,后论藏象,故篇名叫‘六节藏象论’。《素问集注·卷二》云:‘此篇乃论岁运之总纲,天之十干,成六六之节以应一岁。而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五运行大论》云: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是在天之六气,在地之五行、五味,而又化生人之五脏也。然人之五脏,地之五行,皆由十干所化,故曰六节藏象论也。’

又《素问直解·卷二》认为此篇当称‘大论’,注云:‘此篇为《六微旨大论》之提纲,故曰《六节藏象大论》。”

 楼主| 发表于 2014/6/3 16: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3、《素问识》:“马云:‘篇内首问六六之节,后又问藏象何如,故名篇。’高‘论’上加‘大’字,云:‘大论二字,旧本误传《四气调神》下,今各改正。’简按:此篇论运气,与《天元纪大论》等义同,故高云尔。不可从也。篇内自‘岐伯对曰昭乎’以下,至‘孰多可得闻乎’,七百一十八字。《新校正》云:‘全元起注本及《太素》并无,疑王氏之所补也。’今考篇中,多论运气,它篇所无。且取《通天论》‘自古通天者云云,其气三……’三十一字,与《三部九候论》‘三而成天’云云四十五字,凑合为说。其意竟不可晓。又且‘立端于始’云云十二字,全袭《左传》文公元年语,明是非旧经之文,故今除之,不及释义。运气别是一家,无益于医术,前贤诸论,详载于汇考及《解精微论》后。”

 楼主| 发表于 2014/6/3 16: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4、胡天雄《素问补识》:“张云:‘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高云:‘六节者,天以六为节,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楼主| 发表于 2014/6/3 16: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5、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节者,古代的纪年单位也。古人以甲子纪年度,节就是纪年之单位。

六节者,六个甲子也。甲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也。子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也。干支两数相合六十日一个甲子,一个甲子六十日为一节,六个甲子为一年,一年三百六十日,此之为六六之节。六节者,天干地支相合的一年之日数也。

藏者,藏于人体内部的五脏也。象者,五脏外部的表象也。五脏藏于内,外部表象现于外,此之谓藏象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以天文论人文,以天道论人道,以天德论人德,以天行论人行,这是《周易》的论证方式。以天体论人体,以时空论人体结构,以五脏论五官,以内部之脏论外部之象,这是《内经》的论证方式。这种论证方式被本篇文章所记载,所以本篇文章命名为《六节脏象》。”

 楼主| 发表于 2014/6/3 16: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大辞典封面.JPG 中医大辞典扉页.JPG 中医大辞典定价.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6/3 16: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简要介绍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对本篇有关历法的说明。
素问导读封面.JPG 素问导读扉页.JPG 素问导读定价.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6/3 16: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历与中华民族

历是按照日月星辰变化规律来计量年、月、日的方法。有了历,才有了年、月、日的规定性。

有没有历,是衡量一个民族智慧与愚昧的重要标志。历出现的早晚,又是衡量这个民族跨入文明早晚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最早制出了三种历-阴历、阳历与阴阳合历,最终将阴阳两历合二为一,形成了今天所采有用的阴阳合历。

在中华大地上,黄帝时代就有了历的记载。《史记·历书》:“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确闰余。”汉代有“古六历”之说,所谓“古六历”就是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历都是四分历,就是365.25天的尾数0.25,是一的四分之一。欧洲也有四分历,不过出现的相当晚。罗马的凯撒大帝,在公元前一世纪,相当于西汉初,在埃及天文学家的帮助下制出了旧太阳历。今天所采用的太阳历,就是在旧太阳历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旧太阳历也是四分历,一年365.25天。中华大地上的六历,无论哪一个都远远早于凯撒制定的旧太阳历。

《周髀算经》一区分出了大年、小年,二区分出了大月、小月。四年之中有三年是小年,每年365天;一年是大年,一年366天;四年平均下来,一年为365.25天,大月30天,小月29天。

中华大地上的历,实际出现在文字之前,八卦里已经隐藏了历。《尸子》曰:“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八节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尸子》告诉人们,八卦是表达天文历法的。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告诉人们,八卦是论气候变化的。《帛书周易·要》曰:“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帛书周易》告诉人们,繁杂之天道可以归纳于阴阳,繁杂之地道可以归纳于刚柔,繁杂之人道可以归纳于上下,变化之四时可以归纳于八卦。在《帛书周易》里,八卦不是算卦的卦,而是表达四时变化的卦。

从会不会制历以及历出现的时间早晚这两个角度上看,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确是智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确是世界上最早跨入文明的民族。

 楼主| 发表于 2014/6/3 16: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天文与历法的基本常识

阳历:阳历是以太阳从冬至点出发又回到冬至点所需时间为基本数据制定出的历。太阳回归年为365.25天。

阴历:阴历是月亮受光面的圆缺变化12次为基本数据制定出的历。月亮圆缺12次的1年为354天。

阴阳两历之间的时间差:阳历年一年为365.25天,阴历年一年为354天,两者之间的时间差是11.25天。

闰:中华先贤以冬至点为基点,测定出太阳回归年4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天。以月圆月缺为依据,测定月圆12次的时间是354天。365.25-354=11.25(天)。阳历年与阴历年之间每一年要差11.25天。积3年就有11.25×3=33.75天。积5年就有11.25×5=56.25天,积19年就有11.25×19=213.75天。所以,中华先贤采取了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来调配阳历年与阴历年之间的时间差。“五岁再闰”的说法,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只有使用了闰的方法,四时之序才不会错乱,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才不会错乱。

如果没有闰月,春夏秋冬四季就会错乱。在中华元典中,一个“闰”字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之中。《尧典》曰:“以闰月定四时。”从《尧典》中可以知道,尧时代的中华先贤,已经知道了闰月对于四时的重要性。

一个“闰”字,在实际生活中,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方便呢?方便体现这样几个地方:
第一,望月知日。抬头一望,弯弯细细的月牙,马上就可以知道现在是月初。抬头一望,圆圆的月亮,马上就可以知道现在是月中。
第二,知道了眼下这个节气是清明,马上就可以知道下一个节气是谷雨。
第三,知道了今天是谷雨,就可以知道当下是春夏秋冬的哪一季。
第四,知道当下的季节,就可以预测眼下与今后的天气。

这些方便,恰恰是纯阳历、纯阴历都达不到的。

十三度有奇:“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本篇这句话之中含有1与13两个数字。两个数字背后,涉及了两方面的丰富内容:一是天文,二是历法。何谓日行一度?中华先贤观测天文,认为太阳在做周天圆周运动,每天行走1度,行走365~366度为一年,四年下来平均每年是365.25天。月亮每天行走多少度?每天行走13度多,即13度有奇。这些数据,由《周髀算经》首次公布。13度这个数字是怎么求出来的呢?《周髀算经》公布了两种求法:

第一种求法是以19个回归年的235个朔望月数(12×19+7=235)为被除数,以19为除数,235÷19=12.368,加上太阳日行的1度,得出13度有奇的结果。这是第一种求法。

第二种求法产生于太阳与月亮的会合周期中。中华先贤发现,太阳与月亮每76年才能在一个点(某一星座)上会合,然后又同时发出。76年,太阳在天球上运行了76周,月亮运行了1016周;以1016为被除数,以76为除数,同样会得出13度有奇的结果,1016÷76=13.8.这是第二种求法。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数,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孟子·离娄下》)千岁之日至者,千年之后的冬至也。可做而致者,坐在室内就可以求出也。这句话是孟子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天多么高,星辰如何远,只要懂得了日月运行的所以然,千年之后的冬至日,我坐在室内就可以求出来。孟子的一句话,表现出了当时的中华民族在天文与历法两方面的高度自信。

一个数字背后,涉及了如此丰富的内容。面对这样的数据,面对善于求证问题的中华先贤,稍微有点良知的人,应该作何感想呢?

候、气、岁、时:本篇指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每五天就是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

五运:中华先贤认为,天上有运动着的金木水火土五星,地上有运动着的、与五星相对应的五气,此之为五运,即五种气候。五运的运行状态为如环无端的圆周状,为周而复始的无限循环状。

 楼主| 发表于 2014/6/3 16: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历与医理

其他民族的历,只有一种用途,这就是安排年、月、日。而中华民族的历,却有着许许多多种用途。《周髀算经》告诉后人,在制历的过程中,中华先贤发现了方圆,发现了勾股定律,还发现了音律。知道这些,再看本篇论医理先论历,就不会奇怪了。

人是时间中的人,这是原则。时间可以进一步或进几步地细分,年细分为四时,四时细分为二十四气-节与气,二十四气又可细分为七十二候。把人与疾病放在某一年、某一时、某一气、某一候中来观察,这是具体。原则与具体一结合,规律性是不是就清晰起来了?!

在今天,再先进的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年、时、气、候与疾病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在古代的东方,《内经》利用天人合一的哲理在年、时、气、候与疾病之间建立了合理的、必然的联系。四时之内,如果五运之气先后有序,时至不至,时离不离,此之谓气之非常。非常之气,必然会引起疾病。《内经》告诉人们,藏于人体内部的五脏,合于人体之外的四时六节。四时六节正常则致五脏之安康,四时六节非常则致五脏之疾病。历史证明,《内经》的这一认识是经得起时间、空间检验的。与四时不符的反常之气,用本篇的话说是“失时反候”,的确会引起区域性的流行病。以时间论疾病,在西方业已兴起。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不知天文历法,不足以为将,这是《孙子兵法》的结论。不知天文历法,不知五运循环,不足以为医,这是《内经》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金栋按:闰,《汉语大字典·门部》:“历法术语。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夏历把一年定为354天或355天,所余的时间约三年积成一月,加在一年里,这样的办法叫做‘闰’。《说文·门部》:‘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广韵·稕韵》:‘闰,余也。《易》曰五岁再闰。《史记》曰黄帝起消息,正闰余。《汉书音义》曰以岁之余为闰。’”

又,《周髀算经》原名《周髀》,是中国古代先秦至西汉论天三家(宣夜、周髀、浑天)之一周髀学说的经典记录,未署作者或编者之名。周髀,本意是周代测影用的圭表。书中陈子答荣方问时已挑明书名含义,陈子说:“古时天子治周,此数望之从周,故曰周髀。髀者,表也。”测影的圭表是周髀家的主要仪器,测影的数据、方法及理论分析是周髀家的学说基石,称《周髀》可以说是名实相符。到唐代,国子监以李淳风(602-670)等注释的十部算经作为教材,《周髀》改称《周髀算经》,列为十部算经的第一部,遂以《周髀算经》传世。根据流传至今最古的版本南宋本,书名中的“算”字原为“筭”字。今因“筭”同“算”,故本书沿用《周髀算经》之称。(程贞一、闻人军译注《周髀算经·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5 23: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