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张盟

自学中医点滴纪实(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16: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血虚”
    上面提到过“血虚生风”,那血虚怎么会生风呢?所以有必要谈一谈什么是“血虚”。单从字面上看,“虚”字一方面说是“空虚”,另一方面说是“虚弱”。所以说“血虚”一方面我们可以看作是血液的“成分”发生了改变,即营养成分减少的同时废物增多;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作是血液流动的速度变缓,营养供应的程度变弱。营养成分的微弱变化在西医看来似乎还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中医的眼里就是一种慢性病的征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一糸列的症状出现,最严重的就是心脑血管疾病。
    “血虚”,在望诊上表现为“上不荣头面”,即头发无光泽,面色灰暗等;在脉诊上表现为尺部脉弱。这是因为血液流速变慢,血液在腕部受到截流后产生的“后坐力”(回流)减弱所致。脉来坚涩,指下在脉管内的流动感觉不出来,完全是一种“涩脉”脉象。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血虚”的呢?从阴阳两方面看,阴虚或阳虚都可能造成“血虚”。
    首先说“阴虚”。在“生命燃烧”理论中,维持正常燃烧的“三要素”是:燃料、氧气和温度。阴虚导致“火势”减弱的根本原因在于“燃料”(阴物质)的减少,而对氧气的利用和温度这两个方面问题不大。所以,在治疗上首先要考虑对于阴虚症,他的“燃料”(阴物质)是如何被减少,为什么供应不足?从接触到的患者和治疗经验上看,主要原因在于“水土流失”。即精津、气的损耗。男子失精,女子失血等等;或者由于体表不固,出现虚汗盗汗等等。而盗汗的同时也在失气。
    再说“阳虚”。在燃烧的三要素中,对于阳虚症而言,“燃料”的供应不是主要问题,它的主要问题在于“氧气”和“温度”这两方面。是对“氧气”的利用效率降低以及温度的下降从而导致了“生命燃烧”的“火势”降低。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对氧气的利用效率降低的呢?还是来打个比方吧!我们在野外燃起“篝火”的时候,堆起很多柴禾,当燃烧的火势减弱时我们就用棍子把积压的柴禾挑起来,让空气充分接触到里面的柴禾,这时火势就会越烧越旺了。就是这个道理,当人体内的水、痰、瘀血等堆积很多,不能及时地运输出来时,就会严重阻碍氧气与体内燃料的充分接触再加上温度的下降,“生命燃烧”的“火势”自然就降低了。所以在治疗上以清瘀与升温兼顾,温阳与通络并施。
    还有“阴阳两虚”。血虚日久往往会造成“阴阳两虚”。在治疗上按照“燃烧三要素”(燃料、氧气和温度)三方面兼顾用药就可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16: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诊辨别生男和生女
    2012年的下半年,我在某公司打工。听说我在自学中医,有两个女同事让我给她们号脉。其中一个年龄稍大一点,姓杭;另一个还是个刚刚毕业的小女生,姓高。前者经过摸脉感觉脉数,人又显稍胖,我就跟她说可能是“五心烦热”。她说:“可不是嘛!这几天就是感觉可麻烦的了”。紧接着,小高把胳膊伸过来。当我把三个手指搭在她的腕部不到一分钟,就感觉有些不对劲。心想:结脉怎么会出现在一个年轻人身上呢?这种跳N次停顿1次的脉象只有在我父亲的身上发现过,居然在年轻人身上也会出现结脉,这还是第一次,所以会感到有些意外。按照那时父亲的症状(小腹冷胀),我就跟她说:可能是‘积冷’;我又问她:你最近感觉肠胃怎么样?她开始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小杭就补充道:“就是说你的消化怎么样?”她说:“这几天老是肚子胀不消化”。我说:“那就对了”。结脉,西医可能称作“心率不齐”。可是,在那之前我只知道腹胀会引起“结脉”,事实上后来我在一例阴虚劳咳的患者身上也发现过“结脉”。
    公司有一位刚结婚不久的小女生(姓杨),怀孕已经4个多月了,让我给她看看是男孩还是女孩?心想:我刚学医哪会有那本事呀?因为她在办公室,没事闲聊时就给她看看脉象,经过几次摸脉,我感觉她的脉象洪大而有力,这种脉象在男人身上出现的多,而女人的脉象一般是比较细的,所以我就跟她说可能是个男孩。到了第六个月的时候这种脉象还是很稳定,所以我就断定男孩的几率非常高。结果,生下来他老公把信息发我手机上说就是个男孩。
    2013年的春节前几天,我刚放假回家,因父亲病重我就不在公司上班了。.一年之后(2014年的春节刚过),我抽出一天的时间到公司去看望老同学。晚上,同事们让我给已经怀孕6个月的小张女士看看是男孩还是女孩。我给她摸脉之后,隐隐感觉到了细脉。因晚上刚刚吃过火锅,脉象不是很稳定,我就对她说:“可能是个女孩”。一想到这些天,网上“脉诊验孕”的帖子弄得很是热闹,前几天,我给他老公打电话,就问起他的孩子来,他说:“张哥你号脉挺准的,就是个女孩”。可见,“脉诊验孕”在中医看来真的不是什么难事。西医通过试纸测得的结果也可能有死胎或者假怀孕的情况,而在中医的手里这两种情况可能就不会出现。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10: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增生”
    现在患增生病的人很多,像骨质增生、乳腺增生、椎间盘增生(增大)等等。这里我把凡是在原来组织器官的基础上发生增大、增厚、增多的现象统统称为“增生”。
    那“增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首先我们从植物界观察一下,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植物根糸的生长有一种现象那就是“趋养性”。就是说植物的根糸在土壤中会趋向于水和营养丰富的地方生长,以满足自身的生长需要;遇到干旱时,植物的根糸会向下生长;土壤中的营养充足时会限制根糸的生长。因此,在植物的科学管理中有一种说法叫做“蹲苗期”,在这个时期是不应该浇水的,目的就是要促使根糸的生长发达。
    我为什么先要拿植物来说事儿?那是因为植物和人(包括动物)有着很大、很多的相似之处。在营养的吸收、摄取上基本是一样的。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也都有“趋养性”。不同的是人体的组织、器官不能像植物一样有根糸,不能够通过根糸摄取营养。当体内的血液或者体液中营养不足时,也不会通过促使根糸的生长来达到维持营养需求。那么当人体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液或体液中的营养缺少,致使营养“供不应求”时,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以求满足营养需要的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增生”。
    要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增生”,我们先引入一个名词——“受养面”。人体的组织、器官没有“根糸”,不能像植物一样通过根糸的生长来汲取营养,它们是通过与营养液接触的一面来吸收营养的,我们把组织器官用来吸收营养的这一侧,称为“受养面”,在“受养面”的一侧往往分布着很丰富的血管。像骨膜外、血管内壁、椎间盘、胆囊内膜等等。当“受养面”所接触到的体液或血液发生质的改变,或者流动速度变慢,都会影响对组织器官营养的供应,都会造成营养的相对缺乏;这时,“受养面”就会通过“增大吸收面积”的办法来达到增加营养吸收的目的。可见,“增生”也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反应。椎间盘可以“长大”,所以就会出现“突出”;而骨质不具有生长和“延伸”性,所以就只能在外围生长出新的骨组织,以增大其吸收面积。可悲的是,血管壁会增厚,其结果却使得管腔变得越来越狭窄,西医说的“高血压”就不可避免了,心脑血管出现梗阻的机率也会大大增加。身体内的各种脏器、管腔壁、组织、器官都会增大、增厚,这时的体重能不增加吗?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就知道如何从根本上去“减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09: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陈代谢障碍
    为什么我会提出这样一个名词?因为人体的大多数疾病(尤其是慢性病)都是由此而生。我们中医的职责主要的也是调节人体所出现的“新陈代谢障碍”。我在前面提到过“血虚”,其实“血虚”的根源就在于人体出现的“新陈代谢障碍”。为什么?因为“血虚”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血管内的血容量相对减少;二是血液中的营养物质相对减少;三是血液在人本内的传输效率相对降低。因为这三层意思都是由于“新陈代谢障碍”所造成的。第一条是因为“生产加工能力不足”或者是由于自身消耗太大所造成;第二条是由于体内代谢产物太多(痰、水等各种瘀积杂质太多),从而造成营养物质相对减少;第三条是指由于血管“增生”(变厚、变细)和后端吸收能力下降等原因导致血液在体内的流动速度变缓所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总之,这三条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生命燃烧”“火势”的降低,在治疗上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辩证施治。
    先说“骨质增生”。由于“新陈代谢障碍”,血液中所含的“骨养分不足,或者由于杂质阻塞“通道”,骨质所需要的营养“供不应求”,“旧的东西出不来,新的东西进不去”,所以就会迫使骨头的“受养面”增大其吸收面积,从而造成“骨质增生”。
    再说“椎间盘突出”。椎骨所需要的营养大多是从“椎间盘”获取的,同时,椎间盘还为在椎管内的骨髓提供营养。当人体出现“新陈代谢障碍”后,骨髓和椎骨所需要的养分会严重不足,这就会迫使“承担重大使命”的“受养面”(椎间盘)增大其吸收面积,这样椎间盘膨大就形成了,严重的就是“椎间盘突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1: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的“口臭”被我彻底搞定了
对于母亲的病,最明显的就是口臭,其次还有肠内硬结、消化不良、睡眠浅等等,已经很多年了。去年来我这儿(看望病重的父亲)那一段时间喝过几次中药(被记录在本贴中“母亲让我悟得口臭的发病机理”一段中)。这次因父亲过世,在老家待了一段时间,我又给母亲煎服过几剂中药,平时又加配灌装了中药胶囊服用,这些天几乎闻不到母亲身上的口臭气味了。邻居家舅母也说我妈近日不口臭了。
“口臭”其实很多人有这种现象,在自己没有学中医的那几年感觉也是非常明显。我的理解是,“口臭”并不一定是从嘴里发出的臭气味,而是从肺部、体表、食管全面生发的不良气味。因为不管你每天刷多少次牙,口臭的程度丝毫不会减轻;所以那种气味是全身性的,按照我的“生命燃烧理论”来分析,那就是一种“不完全燃烧”现象。
为什么说人的生命燃烧处于不完全燃烧状态就会出现“口臭”的情况呢?这还要从“燃烧”本身说起。我们知道不管是烧柴禾或是烧煤,一旦出现有“烟”的情况时,我们都会闻到那股刺鼻的烟味。烧柴禾是烧柴禾的味儿,烧煤是烧煤的味……总之在燃烧不完全时都会闻到烟味;如果使用纯净的氧气,或者使用酒精,在充分燃烧时是闻不到什么气味的。这点知识在高中的化学课本里,所以我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对于人体内的生命燃烧也同样适用。在人的体内由于燃烧不完全,产生的“带味气体”就会渗透到身体的各个部分(食道、肺部、皮肤等等),最后被散发到体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臭”。既然发病的机理搞清楚了,那么在治疗上就应该想办法加强、提高人体内的“火势”,按照“生命燃烧理论”中所遵循的三要素:燃料、氧气和温度,我们只要在“燃料”和“温度”上大做文章,因为母亲体瘦,属阴虚型体质,所以在氧气的利用上没有太大的问题。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要问:阴虚体质的人,怎么敢使用温药再加强提高“温度”呢?这就是个如何用药的问题了。害怕“烧干锅”就必须准备充足的“水”,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利用补中益气汤来加味治疗,配合祛风通络、益气固表,这样大功就告成了。
母亲以前总说:“你们年轻的屁多,到老了连屁也没有了”,可我这次回老家跟母亲同睡在一条炕上,晚上偶尔也会听到她的放屁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12: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病如治国
    一个国家的衰亡从表面上看最终表现为“内忧”和“外患”,但究其根源,主要更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从历史上看一个朝代的寿命长短取决于这个朝代的运行管理水平,即对这个朝代管理者及管理体糸“新老更替”的效率。也即“新陈代谢”的效率。一套科学完整的行政、人事管理制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并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更大限度地遏制“内忧”的形成和“外患”的现出。一个先进的“民主”制国家生存的年代很久,而一个封建王朝最短的只有几十年就亡国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纵观历史,在一国家遇到内忧或外患时,战争的胜负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领导者的军事才能,一个超强的“军师”会有效地调动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但时间一长更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否则就不可能打赢一场战争。历史上我们最熟悉的三国,诸葛亮凭借其优秀的军事才能帮助蜀国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争,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亡国的命运,原因就在这里。
    一个人的生命生存状态,其实跟一个国家的情况非常相似,这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能够抵御“外邪”入侵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新陈代谢”的效率。作为一个中医师,我们所起的作用也只是一个“军师”所能发挥的作用。不管是用药还是针灸,我们调节、调动的其实还是人体内原有的“军事力量”,或是对现有的军事力量提供一点有限的补充;这毕竟是外因,而起最终决定作用的还是身体的“内因”,即身体的内在生命力。所以我们遇到的有的病能治,有的病则不能治;同样的病用同样的方法,有的人好了,有的人却死了。
    治病与治国还表现在另一方面:“攘外必先安内”,在抗日战争中,这句话是蒋介石说的,在治国上也是很有道理的,但他却采用了“清剿”(内斗消耗)的方式,而毛泽东却用的是团结(一致对外)的方法,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了。作为一名中医师,在遇到“外感”的患者时,其实也应该遵循这一治病法则(攘外必先安内),意思是对于一个病人,其自身的“体力”我们没有办法在患病期间将其扶助提高,但在用药时一定要做适当的补充,决不能再伤正气,破坏其原有的生命抵抗力,否则就会因为我们的用药而使得患者的生命力会越来越低,其结果只有加重病情甚至不治而亡。
    对于人体自身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如同一个国家的“内忧”一样,一个中医师既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更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因为你所面对的是一场持久战,治病不可能一撮而就、速战速决,先培养一个人的生命力(战斗力)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们在用药上一味地采取攻伐而不考虑其正气(体能)的培养,那么我们的治疗注定是要失败的。
治病与救国(续)——练兵
    一个国家的防御能力或进攻能力,一方面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其军事实力不一定也强,因为军事实力是靠“打”出来的,是靠在不断的战斗中“练就”出来的;所以,即使在和平年代也离不开“练兵”;国家一次又一次的“军事演习”就是个很好的例证。以色列虽然国小,但军事力量很强大,因为它经常处于战争状态,原因就在这里。
    一个人跟一个国家的生命活动其实很相似,有的人专门接受“冰桶挑战”或者“冬泳”,这就是“练兵”。经过一次又一次恶劣环境的历练,身体抵抗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过去的医疗条件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所以现在的人对外感(感冒)的抵抗力就会大大降低。原因就是在一次又一次与感冒的斗争过程中,身体产生了强大的抵抗力,也就是西医所说的“抗体”。可悲的是现在多数人利用药物(西药)破坏了这一“练兵”的过程;并且在一次又一次的“抗生素”使用中,将身体内原有的“部队”杀的“溃不成军”。现在总觉得咱们中国人的身体就象“老鼠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练兵”(续)——“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其实是针对性很强的一种“练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疫苗接种”就是在人体内注入失去战斗力的病毒(外邪),在这个“假想敌”(病毒克隆体)的作用下,让身体自动产生具有生命活力的“抗体”(对敌作战部队),当真正的外邪(病毒)一旦在体内开始传播扩散之后,人体内的“病毒克星”(作战部队)便开始发挥其应有的战斗力,将病邪压制并消灭。史书中记载的先有金兵的“连环马”,然后才出现了“钩镰枪”这个专门用来对付“连环马”的克星,原因就在这里。遗憾的是在婴儿一出生后,一个接着一个的“疫苗接种”,使得刚发育还不全的小身体,承受了太多太大的压力,让弱小的身体表现得“无所适从”。这就是对生命成长的“过度干预”。
过度干预(续)——从“全民补碘”到“全民补钙”
   对于一个集权高度统一的国家,一个好的正确的决策往往能使全民受益,但一个坏的错误的决策却使得全民受害。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村庄坐落在大山脚下,那里的空气好、水好。因海拨较高,夏季不太热很适合避暑;饮用的是山泉水,洁净又富含多种矿物质;因缺乏碘元素,过去常常有人患“大脖子病”,但其他的病向来很少。但近年来患病的人越来越多,什么“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等相继出现,尤其是患眼疾和腿疾的最为明显,还有很多人年岁不大就出现了耳聋。每次回到老家一进到村子,就会看到街上“一瘸一拐”的的父老乡亲。村里人说:这可能是开矿的人把后山挖得破破烂烂,破坏了咱村的“风水”。其实城里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五年前,就连大街上跑的小狗很多都是“瘸子”。近两年,这种情况稍有好转,原因可能是国家重新调整了食盐加碘的配比用量,但比起人体的需求来估计还是“超标”。
再说“全民补钙”。“全民补钙”虽然不是国策,但电视里的广告宣传和误导,已经把毫无医学知识的人们在“遍地开花”的“洗脑”说教后形成了一种风气,就连刚出生不久的小孩儿都无法幸免。在上面“新陈代谢障碍”的帖子里我提到过,骨质缺乏营养,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体出现的“新陈代谢障碍”疾病所导致的,补钙能解决问题吗?怕的是越补“骨质增生”的程度会越来越严重。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11: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肝”论“胆”——人体最大的“兵工厂”
    古代的中医人说“肝脏”具有“藏血”的功能,现代医学说肝还具有解毒的功能;但依我看,肝脏不单单是这两方面或几方面的功能。它除了能够合成多种营养物质之外,还具有合成人体内所需要的各种“军队”和“武器”,以及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后勤”保障,同时也是体内“正邪交争”的“主战场”。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当夜晚人进入睡眠后,全身的血液有相当一部分进入肝脏,并且会在肝脏中相对停留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一过程中,肝脏会针对血液中的成分做出相应的反应,以清除“敌对势力”,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能够制造出所需要的“军队”和“武器”。因肝脏内的“正邪力量”相对集中,所以肝脏会成为正邪交战的“主战场”。一场战争过后难免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代谢产物),所以肝脏也会制造出用于清扫“战场”的“后勤”保障产物——胆汁。所以,胆汁就象是一把“笤帚”,排入肠道重被人体吸收后,一方面负责对肝脏的清理,另一方面也会负责对全身各处的“垃圾清理”。可见胆汁的成分是非常特殊和复杂的。
   既然肝脏的功能如此强大,胆汁的作用如此之广,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应该重视对肝脏的养护,在治疗上更应该兼顾肝胆的扶助用药。补肝泻肝、清肝利胆等,都是中医们常用的方法。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兵工厂”,不仅需要各种营养物质,而且需要一定量的“非营养物质”,而西医在治疗上常常将胆囊切除,这一做法是多么的愚蠢可悲。
说“肝”论“胆”(续)——胆汁的成份
    说起胆汁的成份来,还真不知道。不过,从胆汁的颜色上看呈黄色,从胆汁的味道来说是苦的,甚至极苦。这些东西虽然是由肝脏合成的,但它毕竟来源于人体,即来源于人体所摄取的食物。因此,在我们的食物当中这些黄色和苦味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反过来再看看我们日常所吃的东西:以大米、白面为主,而属于黄色的玉米、小米等的摄入量其实很少,而且都是去了皮的粮食。因为大部分的黄色和苦味的成份大都包含在植物的种皮里,而我们却把这些极其有用的东西抛弃了;所以,造成了今天人们的患病率不断增高。原因就在于用于合成胆汁的“原料”严重短缺所致。
    了解了胆汁的主要组成成份,我们就可以想像得到,在治疗疾病时那些苦味和黄色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再来看看我们在使用的中药材中黄色兼苦味的药物: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不都是去湿、清瘀之品吗?为什么我们喝的中药汤大部分都是苦的,原因就在这里。可见,我们在治疗用药上,黄色和苦味在本质上是填补我们在日常饮食当中的不足,即弥补胆汁成份上的不足。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11: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也《伤寒论》,败也《伤寒论》
    自从上中医论坛以来,接触到很多中医人,也接触到很多中医爱好者,但更多的还是很多无助的患者,在现实中治疗不理想而被迫求助于网络论坛,但治疗效果却差强人意,这与现实中的情况基本吻合。现在的中医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呢?我发现无论是“学院派”还是“师承派”或是“西中派”(西医转中医)在论坛里讨论最多的还是《伤寒论》。有人说学中医必须要学《伤寒论》,因为张仲景就是中医的“祖师爷”。这话一点不假,我认为《伤寒论》是应该学,那毕竟是古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但现在有很多人,几乎是全天下的中医学子竟然把《伤寒论》视作圣书,视为打开中医学习之路的“万能钥匙”。由此还出现了一大批所谓的“经方家”或“经方派”。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了,因为历史告诉我们,脱离实际、盲目崇拜的结果,注定是要失败的。举个例子: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思想一直被视为指导我军对敌作战的战略战术思想,事实证明的确是有效的和成功的。因此在全党全军便产生了对毛的“全面肯定”和个人崇拜,这种罔顾事实的的盲目崇拜一直待续到全国解放和和平时期的国家建设阶段,结果给本已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中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遗憾的是,在毛死后竟然还有人提出“两个‘凡是’”。两个“凡是”的提出却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结果两个“凡是”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前不堪一击,被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没想到的是,现在我们的中医界还在坚持“两个‘凡是’”, 这怎么会不令人担忧呢?
    成也“毛泽东思想”,败也“毛泽东思想”。这句话同样也适合《伤寒论》。应该正确看待“毛泽东思想”,更应该正确看待《伤寒论》,肯定应该肯定的,否定应该否定的,这才是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我们一味地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那么中医——祖国的医学瑰宝,就真的离消亡不远了。
就拿《伤寒论》里一个最简单的麻黄汤来说吧,有个中医学院的学生,结合《伤寒论》里对外感症状的描述,给她刚患感冒的对象服用,结果却越治越严重,最后又不得不让西医挂瓶输液去了,最后还落了个“中医就是靠不住”的名声。    相反,论坛里“医海之水源于泉”老师的一个案例:“活用麻黄汤,一剂保安康”,只加了一味“生地”,治疗感冒的效果却出奇的好,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同样是“麻黄汤”,面对同样的感冒,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很简单,一味药(生地)的加入,就像是战争中军队的“粮草”一样重要。“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说的多有哲理呀!而当时张仲景先师却没能悟到这一点,所以在治疗上难免会出现一次又一次的病状传变,再引入养阴生津之品,“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
    我在这里“批判”《伤寒论》,不是说它没有价值,而是认为它已经时过境迁不合时宜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伤寒论》里的治疗方法是缺少“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就拿一个看似简单的感冒而言,仲景过分强调药物的作用而忽视人体本身的体质因素。在这一点上,甚至都不如现在的西医。谁都知道,面对感冒(病毒),没有特效药,而西药大多采用的方法就是促进睡眠,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西药中的“复方氨酚烷胺”就有这样的作用效果。《伤寒论》里仲景所用之方,大都是阴阳不兼顾的“半成品”方。第二、《伤寒论》没有探讨致病的成因,也没有给出治疗思路,而是依据症状留下来的一些方剂,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还在用各种症状去套用《伤寒论》里的各种药方,显得多么机械、盲目和被动。这是造成中医界止步不前难有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三、患者群体质发生了大的改变。由于饮食结构和现代化药物的作用,当今人们的体质与古代相比已经大为不同,更多的是被西药(抗生素输液)搞得身体素虚,没有丝毫的抵抗力,而采用《伤寒论》里的方法,用药一味地攻伐,这与西医使用抗生素没什么区别。患者大都吃不消,其治疗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现在不知还有多少人在死读《伤寒论》?有多少人还在热衷于“经方”?又有多少患者被这“至高无上”的经典、经方搞得痛苦不堪?我说“成也《伤寒论》,败也《伤寒论》”还过分吗?中医界的人们应该醒醒了。
  几乎在同一个时代,张仲景享年60多岁,诸葛亮53岁,而司马懿高达82岁。这一数字说明了什么?用兵思想和用药思想其实是一样的,善攻者过分强调后天的力量而耗伤的是先天之本,善守者能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先天之本。虽然不是很准确,但从用药风格上看,张仲景先师的寿命较短是符合客观条件的。

    我明明知道这篇“批判”《伤寒论》的文章会遭到很多人反对和不理解,但还是要把它写出来,为什么?因为我知道,阻碍中医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伤寒论》,《伤寒论》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他的方药,而在于他没有提出如何使用那种方药的治疗思路,那种以症套方的办法根本就不能指导中医及临床。例如“小柴胡汤”,按照书中所列的“辩证方法”,能够适应的病症很少,或者说适应范围很窄,而从实际应用来看,经过合理加减它的治疗范围很广。凡是因痰瘀闭阻,导致体内气机不畅的病症都可以使用。再说:“小青龙汤”,我曾用它为侄女治疗“闭经”。若依书中所列的那些所谓的“辩证施治”,能有这样的功效吗?
    其实我也是《伤寒论》最大的受益者,包括现在的用药,大都是《伤寒论》里仲景所用之药,在用方上虽然大都是自拟,但还是经常要参考仲景的基本组方。我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自己,不是是为了“标新立异”,纯粹是为了我们的中医,为了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至于领不领情那就无所谓了,毕竟能学好中医的人不多。
《伤寒论》的另一大误区:“解表”及“半表半里”之说
    《伤寒论》里,仲景对于外感(伤寒)有个病位说,那就是“病位在表”和“半表半里”之说。而在现在看来,这一说法并不科学。因为即使是遭受外感(伤寒),那也是全身性的遭受侵袭,而不仅仅在于体表。因为血液循环已经将全身各处互通有无,病炕无所不在,即便是表现为某一经络,那也是全身性的。所谓的“病位在表”只不过是我们看到的一种“表像”,就像历史上“太阳绕着地球转”这一说法一样的不科学。至于“半表半里”之说更是站不住脚。因为对于“小柴胡汤”的实际应用,已经远远超出“半表半里”的范围。
    对于外感(伤寒),在治疗上中医需要采用的方法是“调动全身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打的是一场全面的“全民战争”。而西医采用的方法是“重用抗生素”,发动的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消耗战,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因为患者再遇到同样的外感还会复发,而且会“变本加厉”。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于外感的治疗都没有将目光停留在“体表”上。所以,这个“病位在表”和“半表半里”之说,在实践当中就站不住脚。
    正因为有了《伤寒论》的“表里说”,所以后人就把古人留下来的一些方剂刬分为“解表剂”和“温里剂”; 把中药也相应地分类为“解表药”和“温里药”。试问:像麻黄、荆芥、防风等“解表药”就只能在遇到外感需要“解表”的时候使用吗?显然不是。而有的中医或者说是多数中医却把麻黄视为“虎狼之药”,归根结底还是受《伤寒论》误导所致。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11: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谈“理法”和“方论”
在我看来,“理法”是医生对一个人患病的成因的分析并对此做出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这个人的病是怎样形成的?该如何进行治疗?“方论”是对你所开之方的立方思想、用药思想做出合理的解释。可见,理法比方论更重要,没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理法,再好的“方论”也只是“纸上谈兵”,对临床没有指导意义。
举个例子:土枪老师有两则医案,一个是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泻泄,一个是用真武汤加味治疗泻泄的。为什么这两个方都能治疗泻泄?让我分析那就是这两个案例所述的泻泄,都属于“功能性泻泄”,所谓“功能性泻泄”就是指“非细菌、病毒引发的泻泄”,而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肠胃功能失调所致。也就是说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肠胃“罢工”而停止工作了。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每一条经脉就像是一台发动机,负责肠胃功能这台发动机一旦失去“燃料”也就会失去动力而停止运作,这里所说的“燃料”就是胃阴(胃液)。我们常说的“五更泻”可能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在治疗上一方面要补充胃阴,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温度,用来使已经“熄火”的“发动机”再重新“点火”“燃烧”起来,这就是我们对“功能性泻泄”所采用的“理法”。所以中医土枪老师所采用的用桂枝汤和真武汤治疗泻泄方法就不难理解了。只要“理法”找对了,我们在用药组方上的选择性就很大了,不难想象,我们用四逆汤和四逆散加味是不是也可以治疗?
《伤寒论》中仲景在治疗外感(伤寒)时,为什么有时会出现“传变”?那是因为在高热和用药(太过温燥)的双重作用下,体内的“燃料”相继出现短缺,致使负责各种经脉的“发动机”出现“停机”现象。先是第一台发动机出现了“停机”,紧接着是第二台、第三台……最后不得不进行“回阳救逆”(加热升温)。
《伤寒论》最大的缺陷就是“只有方论而没有理法”。条文中所列出的“脉和症”并不能代表理法,脉和症只是一种“表象”,用表象去代替理法很难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
发表于 2015/1/6 23: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是创新的理解继承中医,读你对脉法的解说,让我恍然大悟,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6: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