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张盟

自学中医点滴纪实(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22: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时俱进 发表于 2014/8/26 21:35
楼主你好,我手背开始起零星“猴子”,请问用什么方药啊?

治疗扁平头疣在14楼A\B\C三个方,你看着用。
发表于 2014/8/27 14: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盟 发表于 2014/6/3 08:10
自己曾经的“干眼症”(再一次以身试药)
    多年的阳虚体质,导致的各种症状不断出现。失眠、健忘、眼睛 ...

看了楼主“自学中医点滴纪实”里的文章太佩服您了,为了学好中医敢于以身试药,体悟钻研药性,总结出自己的一套中医理论,而且你发表的口腔溃疡组药我母亲试过后效果也很明显,真是佩服至极!我也很喜欢中医,烦请老师能否把您最初如何学习中医的方法、经验分享一下。对中医爱好者来说刚开始学习中医看哪些书更适用,请老师赐教!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14: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子孟 发表于 2014/8/27 14:09
看了楼主“自学中医点滴纪实”里的文章太佩服您了,为了学好中医敢于以身试药,体悟钻研药性,总结出自己 ...

我觉得开始看的书是没用的,药性类书多看些,其他的大都没用,只有你在实践上有一点基础的时候,再看看《伤寒》什么的就行了。
发表于 2014/8/27 15: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盟 发表于 2014/8/27 14:26
我觉得开始看的书是没用的,药性类书多看些,其他的大都没用,只有你在实践上有一点基础的时候,再看看《 ...

谢谢赐教!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07: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阳复脉
父亲的结代脉在三年前就出现了,只不过那时候我刚学中医不久,还知之甚少。回想起来,父亲小腹经常受凉,觉得不舒服,结脉就越明显,所以晚饭就一直不吃。其实,十多年前就不吃晚饭了,几年前又得了腰椎骨质增生也不能下地干活,吃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抗骨增生片,虽然缓解了疼痛却与阳虚症没有一丝的改善,直到下身因腰间盘膨大而彻底瘫痪。
前几天,因天气太热,父亲的上半身出了很多汗(背胸前后都湿透了)。我原以为出些汗也许对下身的水肿会有所缓解,没想到这大汗的结果却是伤阴亡阳:脉摸上去更显乱而弱,饭吃得也少了,尿色赤,感觉气有些不够用。亡阳又兼气陷。我只好给他配了中药:附子10、黄芪3、山药2、阿胶1、山茱萸2、知母3。具体的配量也是个大概估计。因为附子是用50克生附子事先煎好放在冰箱里的药液,黄芪和阿胶是以3:1的比例事先打成粉的,其他的也是事先打好粉的。这样,用附子药液加热后兑其他药粉冲服。没想到,几天之后感觉效果还不错:吃饭(量)也恢复了,尿色也正常了,说话也有些气力了,同时结脉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停顿的次数明显减少)。
也许有人会问:你这个方是怎么构思的?是如何辩证的?其实用我的“生命燃烧”理论很容易理解,又很直观。针对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温度和氧气,这个方就满足了其中的两个方面(燃料和温度)。其中的阿胶、知母、山药和山茱萸是主要用来补充液体燃料的,而黄芪是主要补充气体燃料的;由于尿赤,在使用热药时就要考虑凉血、止血,所以用阿胶;父亲素来便秘,所以用知母;山药和茱萸既滋阴又收涩同时还兼顾了脾肾功能,保证了阴物质的“生产加工”能力不受影响。所以,本方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同时使用,再用附子加一把“火”,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身体的“火势”,这样就能“回阳复脉”了。可以把这个方称为“回阳复脉汤”。
阴囊潮湿
兄长自述最近有阴囊潮湿的现象,常常感觉小腹下面冷痛并伴有出汗、潮湿。几年前有过前列腺炎史,不知道这次跟他的前列腺是不是有关糸?根据他的脉数、舌有齿痕来判断,应该是阴阳两虚了。平时吃饭、睡觉都很好的一个人,那怎么就会阴阳两虚了呢?一个是爱吃肉,一个是活动少,这是两个很致命的因素。
用“生命燃烧”理论来分析一下。他平时睡眠不错,脾胃很好,说明在生命燃烧的三要素中,燃料这一项并不是绝对地缺乏而是相对地缺乏,也就是说生命燃烧“火势”的降低并不是因为“燃料”的供应出了问题,而是在对燃料的有效利用上出了问题。同样,其他两项(氧气和温度),也是因氧气利用效率出了问题。为什么说“燃料”是相对缺乏呢?主要是因为平日吃肉多,脂肪积累和痰湿闭阻了各种废料运输通道和氧气、燃料的流通通道,所以对于身体所需就会表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在脉象上就会表现为“数”。同样的道理,氧气也会呈现出相对“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他经常有“半声咳嗽”的现象。可见,燃料和氧气都相对缺乏,身体内的“火势”就会降低,再加上活动少,新陈代谢减慢,温度自然也就上不去了。由于身体内部燃烧“火势”的降低,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水降火升,表现为下体汗出,而上身有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热下寒”之症。致病原因清楚了,用药各有千秋就不成问题了。我这里用的是小青龙汤加味:麻黄20、桂枝20、干姜20、细辛12、水半夏50、白芍30、生地100、栀子25、石膏30、全酸枣50、生甘草20.(单位:克)。中药打粉,每服10克左右。一日2次。
记着就喝一顿,有时就忘了。大约2周后过来说已经服完了,阴囊潮湿好多了。我又给他测量了一下血压,又降了10个点:由原来的90/140,降为90/130。这是第二次降压,第一次是在春季,用的是“补肝敛肺汤”,血压由原来的100/150,降为90/140;这次用的是“小青龙”,血压又由降到了90/130,不能不说是两次大的突破。可见,血压变正常只是个时间问题。
有人也许要问,你是怎么辩证的?我不赞成用传统的思维去辩证,因为那样不好理解。用“生命燃烧”的理论去解释,直观又明了:麻、桂、姜、辛用来对身体加热,使其汗出向上而不是向下;半夏和栀子去除痰水而降火,即干燥了体内的“燃料”,同时又打开全身的脉络通道,从而提高了对燃料和氧气的利用效率。生地一方面直接补充“燃料”,另一方面还可以水抑火,并防止血热妄行。石膏是用来吸收内热的。白芍和全酸枣(当时身边没有五味子就用全酸枣代替了),是用酸收来敛阴生津,防身体过热伤阴;补充“燃料”又防因热而散失。甘草就不必说了。再强调一句:清除体内“垃圾”,离开温度的配合,效率会大打折扣。
治阴囊潮湿(上热下寒)之症如何使用煎剂
上方打粉是大约10天的量,那么在使用煎剂时也应该分10天服用,把它分成3剂,隔2天煎服1剂。1天分服2次喝完。所以量可调整为:麻黄8、桂枝8、干姜8、细辛5(后下)、水半夏20、白芍15、生地30、栀子10、石膏20、五味子8、甘草6.(单位:克)。隔2天煎服1剂。无热象的可以不用石膏,热象明显的可加大石膏用量。建议:在身体状况好的时候煎服。
说明:这个方我为什么不提倡连续煎服,那是因为这个方就是一个升阳温燥的方子,服用之后方子里的那点“燃料”被很快耗尽,但人体制造阴物质的能力又一时跟不上,原因就是脾胃的运化能力长期受损,所以不要连续煎服,最好是一周煎服一次剂。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15: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脉”
应网友的要求,今天谈谈对“脉”的学习理解。我目前对脉掌握的并不是很多,能感知出来的也就十来种:沉、浮、迟、数、长、短、虚、实、涩、滑、弦、芤、结、代等。
一、脉是怎样形成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就不妨做个实验:找一根4、5米长的软管,厚度越薄越好,直径视水笼头的大小而定。然后将其套插到水笼头上,出口处用一个夹子夹封,只留1/3小孔。隔几秒钟迅速开关一次水笼头,你观察水管有什么变化?你会发现随着一次又一次地开关水笼头,水管管壁会一次又一次地挺起,尤其是在水管的末端最为明显。如果把水换成血液,水笼头换成心脏,水管换成血管,我们所看到的“管动”就是脉搏。脉搏就是动脉血管内高速流动的血液,在掌指端受到“截流”后,在腕部产生的回流(浪涌)。
二、浮、沉脉
将水笼头定在半开状态和全开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做迅速的开关动作,观察水管在这两种状态下的不同反应。你会发现在全开状态下水管挺起的程度高,在半开状态下水管挺起的程度低。在这两种状态下体现的实际上是水管内水的流速,流速越高,水管挺起来的程度越高,反之就越低。在脉搏上就是浮脉和沉脉。浮脉说明血液的流速快,而沉脉说明血液的流速慢。
三、迟、数脉
就象开关水笼头这一动作的间隔时间一样,间隔时间越短就越快,反应在脉象上即为“数”,相反即为“迟”。书上说是以一息4、5至作为分界点的。迟和数是反映心脏跳动快慢的。
四、长、短脉
就象前面的实验一样,水笼头在全开状态下的开关动作,在水管末端所产生的回流(浪涌)一定是长的;而在半开状态下的开关动作,在水管末端所产生的回流(浪涌)则一定是短的。所以,长脉一般出现在浮脉上,而短脉一般出现在沉脉上。在水管内水量不足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短的浪涌,同样,在血液(血容量)相对减少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短脉”。长脉可以达到或超过尺部,而短脉却不及尺部。
五、虚、实脉
这两种脉主要是反映血管内血容量的。血管内的血液在很充盈的情况下,映指很明显,为“实”;而在管内血液相对减少的情况下,或者心脏压力不足的情况下,会感觉映指无力,即为“虚”。
六、涩、滑脉
这两种脉一方面是反映血液流速,另一方面也反映血液的粘绸度。我感觉应该更侧重于血液的粘绸度。因为在血液稀的情况下,在血管内的流速很快,再加上血管壁又不厚,手指很容易感觉到血液在管内的流动(来回涌动),这就是“滑”脉。相反,血液粘绸的同时血管壁往往也厚,所以我们用手指很难感觉得到流动,这就是“涩”脉。
七、弦、芤脉
这两种脉跟“实、虚”二脉很相似,不同的是“虚实”二脉侧重的是脉的常态,而“弦、芤”脉侧重的是,血液的回流(浪涌)对管壁产生的最大压力。弦脉就象拉弓一样,对弓弦产生的拉力很大,弓弦感觉很紧;感觉血管壁那一瞬间对外的张力很大。而芤脉则恰恰相反。所以,弦脉跟心脏压力有关,也跟血容量大小有关,还跟血液的粘绸度有关。芤脉主要取决于血容量大小,至今还尚未遇到过芤脉。
八、结、代脉
结脉很好说明,跳N次停顿一次,再跳X次再停顿一次,这种只停顿一次的脉叫“结脉”;跳动N次停顿X次再来的脉叫“代脉”。代脉是很少见到的,结脉却很常见。这主要跟身体内阳力的状况有关,即跟人体内“燃烧”的火势有关。
脉的主症
一、浮、沉脉
通过上面的试验可知,浮、沉脉代表了血管内血液的流速,也代表了身体内“生命煅烧”火势的强弱,同样也代表了体温的相对高低。
1、“浮脉”。血管内血液的流速很快。是什么原因引起血液的流速变快的呢?一个字“热”。外感或内邪都都会使得“生命燃烧”的火势加剧,都会引起身体的发热。因为在体内在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会产生大量的热。消耗增大,血液的运输能力、循环的速度也会相应增大。对于“阴虚”症也会出现浮脉。因为阴虚火旺,就像机动车缺水“烧干锅”的情形一样,身体也会发热。
2、沉脉。血管内血液的流速减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个字“寒”。一个人在潜水中,心跳的频率会迅速降低,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体寒,身体的消耗骤然下降,血液的营养供应也会迅速降低,所以血液的流速就会迅速降低,脉也会变得沉伏、进入“潜水”状态。总之,沉脉是因身体外环境或内邪引起,导致体内“生命燃烧”的火势降低,血液流速变缓,致使身体体温相对下降的标志。沉脉是阳虚症最突出的脉象。
二、迟、数脉       
1、迟脉。就象上面“潜水”的例子一样,心跳的频率变缓,这就是“迟脉”。迟脉是因身体体能消耗的降低,“生命燃烧”火势的降低而出现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心跳变缓(一息不足4至)的标志,也是身体“寒象”的表现,往往与沉脉同时出现。当体内的需求相对减少,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时就会出现迟脉。
2、数脉。与迟脉相反,当身体的营养需求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血液循环受自主神经控制会相应变快。所以“数脉”是阴虚症的重要标志。至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阴虚(高热或者内耗)到家需真实一步辩证。阴虚火旺会出现数脉,阳虚湿热也会出现数脉。
三、长、短脉
1 、长脉。既然长脉代表了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速度快,那说明长脉一方面是身体健硕的标志,另一方面在阴虚火旺中也会出现长脉。3年前在老家的一个阴虚劳咳的患者的身上发现过长脉,并且与结脉并存。
2 、短脉。血液的流速降低,脉搏达不到尺部。一方面血液的粘绸度增大,另一方面血管内血容量相对减少,或者心脏压力减小,都会引发短脉。所以短脉是血虚的重要标志。至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血虚?还需结合其他诊断。无论是阳虚还是阴虚都可能引发血虚。
四、虚、实脉
1、虚脉。轻按似有,重按却无。一方面血容量相对减少,另一方面说明身体内的消耗太大,导致血液相对空虚。所以失血、漏精或阴虚都有可能出现虚脉,
2、实脉。就象上面进行的“水笼头实验”一样,如果我们将前端的水管出口再行夹小(只留1/5),你会发现即使在两次开关的间隙、不放水的情况下,水管也很“饱满”。所以“实脉”一方面说明人体的脾胃功能不错,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人体对营养消耗的相对减少,是供大于求的一种脉象。在外感高热的情况下,人体皮表腺孔关闭,也会出现实脉。
五、滑、涩脉
1、滑脉。由于血液在身体里的流动很快,所以一方面说明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在阴虚火旺的病症当中也会出现滑脉。
2、涩脉。血液在血管内艰涩难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由于血液在脉道内的流速减缓,管壁也会变得粗糙不滑,所以涩脉是新陈代谢障碍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阳虚症的必然产物。
六、弦、孔脉
1、弦脉。受自主神经的控制,因体内气机不畅(壅滞或瘀堵等),心脏的压力在那一瞬间会变得很大。所以我感觉弦脉也可以称作郁脉或火脉。在肝瘀化火中能出现弦脉,在热毒病症中也会出现弦脉。
2、孔脉。在大出血或气息很弱时的脉象,至今还尚未接触到孔脉。
七、结、代脉
1、结脉。结脉在阳衰的老年人中最为常见,但在年轻和中年人身上也接触到过结脉。结脉是人体“生命燃烧”活动中出现出现障碍的一种表现。不是阴物质提供不足(生产加工能力不足),就是对氧气的供应或利用出了问题。总之是“火势”降低的结果。
2、代脉。一旦出现代脉,人的生命可能就快到终点了。所以至今尚未接触到过代脉。
八、粗、细脉
这两种脉虽然在前面没有提到,但很常见也很容易摸到。
1、粗脉。往往是一种复合脉,是浮脉和实脉叠加在一起所形成的。因热血管“浮出水面”,因实(血容量大)血管从而变粗。所以,粗脉一方面是身体健康的标志,另一方面在身体高热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粗脉。另外,男性一般要比女性的脉粗,原因就是“生命燃烧”的火势不一样。
2、 细脉。往往与沉脉“结伴而行”,相较之下,女性的脉即使不在沉的情况下也细。也反映了身体“生命燃烧”火势比较弱。对于女性,细而实是健康之脉,细而虚就是病脉了。
    由于认识所限,只能理解到这些。就目前的认识而言,脉搏就是反映人体内血液的流动情况;至于将脉分布到各个不同的脏器,在我现在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发表于 2014/9/7 17: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談得非常精彩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14: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由于水平有限,对中医的认识还不是很深。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读书容易理解,也能尽快入门。
发表于 2014/10/13 15: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非常好,感触很深,有共鸣。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08: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追寻中医之路 发表于 2014/10/13 15:42
讲的非常好,感触很深,有共鸣。

谢谢!中国之大,中医应该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因循守旧就等于裹足不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01: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