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
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家长干脆包办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机会。比如让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英国人的这种观念正好与国人相反,在我们这,如果孩子做某件事情不成功,家长就会主动包办了这件事,比如说:家长让孩子去洗碗,如果孩子完成的比较好,可能会得到表扬,但是如果没有成功,比如将碗摔了,或像上边的故事一样弄湿了衣服,好的情况是家长耐心教育,然后家长把碗洗干净,坏的情况是,孩子被批评一顿,然后还要受到惩罚!其实家长完全可以学习英国人,教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加拿大:“让孩子学会玩”
在家里孩子们很少有家庭作业,没有父母关于学习的喋喋不休,他们注重的是让孩子能整天轻轻松松,做游戏、玩玩具,在玩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国内,现在的小孩子都会去参加各种培训班,父母完全替孩子安排好了所有的时间,除了平时上学的时间,有些孩子连休息的时间都要参加各种培训,家长这么做虽然都是为了孩子好,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家长们也需要注意尺度,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习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同时在这里和家长说一句,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材施教的效果要大于样样都会,让孩子选择一个有兴趣的课程,不仅可以给孩子多出许多自由时间,同时也能让孩子因兴趣爱上学习。
德国:“让孩子与大人争辩”
德国人以为“两代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启发你。
其实,德国人的这种方式,与国内还是有较大反差的。我国自古就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就是孝顺、懂事的表现,敢和父母顶嘴争辩的孩子真是少之又少,而且这种孩子,还是父母眼中不听话的代言词,与孩子争辩,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这就是在教育孩子是与非,我为什么要说你?是因为你这件事做错了,这种讲道理的争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以上3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孩子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其实还是有很多变通的,不要一味的“认死理”,让我们来做一个通情达理的好家长吧!小编在文中基本站在三个外国家长这边了,你认同文中小编的观点吗?
回复“093”查看关联文章《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你有何感想?》
-------------------征稿启事-----------------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中的大事小情每个人都即将经历、正在经历或者曾经经历过。在这个过程中,与其踽踽独行,不如和志同道合者一起并肩仰望。
欢迎投稿,和更多关注教育、关心成长的家长们一起分享交流你的故事。
投稿邮箱:brand@100tal.com
来稿须知:请在邮件标题中注明【微信投稿】,并留下您的微信账号和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