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720|回复: 4

温病条辨自序-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9 22: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2014-05-22 吴鞠通 [url=]中医书友会[/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医书友会:中医人最多的微信平台
新书友可点标题下方蓝字快速关注

作者/吴鞠通 ⊙ 编辑/王超

编者按:这篇文章可能很多人都看过,这是一位书友推荐发表的,他说他是流着泪读完的整篇文章。“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我想这就是不朽的意思吧!人虽作古,但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我们熟知的杜甫、范仲淹等人一样,成为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道德楷模,照耀着我们不灭的精神理想,永远朝向光明。



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

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也。瑭何人斯,敢以自认?

缘启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塘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

越四载,犹子(指侄子)巧官病温,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又遍延诸时医治之,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败毒之外,其于温病治法,茫乎未之闻也。后至发黄而死。

塘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

又越三载,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

细查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壁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

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癸丑岁,都下温役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

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因有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然未敢轻易落笔,又历六年,至于戊午,吾乡汪瑟庵先生,促瑭曰:来岁已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有益于民生乎!

瑭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转相仿效,至于无穷,罪何自赎哉!

然是书不出,其得失终未可见。因不揣固陋,黾勉成章,就正海内名贤,指其疵谬,历为驳正,将万世赖之无穷期也。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阅读到一篇比较特别的译文。

【本文摘自《温病条辨》,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辑整理。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中医书友会第266期之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您想收到中医书友会每天推送的精彩内容,请点右上角按钮:查看官方帐号-关注,或者搜索微信号zhongyishuyou。欢迎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您的每次转发,都是对我们的肯定和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22: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搞笑讽刺又满含深情版的温病条辨序
2014-05-22 余宗洋 [url=]中医书友会[/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医书友会:中医人最多的微信平台
新书友可点标题下方蓝字快速关注

作者/余宗洋 ⊙ 编辑/王超

编者按:这篇译文是人人网上的一篇日志,诙谐中带着讽刺,搞笑却又满含深情,余同学用现代的语言翻译的这篇文章,我猜吴鞠通本人都要看不懂了,小伙伴们赏读一下吧!



趣译温病条辨序

那些做科研、开会议、编教材,是专家教授们的事,我吴塘算老几啊,怎么敢去参与呢?(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也,瑭何人斯,敢以自认?)

只是在我十九岁的时候,父亲病倒了,熬了一年多的时间,没的医治最后去世了,我非常的内疚,又很伤心,因为父亲有病,我却不能给他医治,还有什么面子在社会上混呢?(缘启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塘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

于是我马上买了本《伤寒论》,也不去上网通宵DOTA了,就开始在父亲灵前读医书。当我看到机哥说的:“年轻的时候拿命去换钱,老了又拿钱来买命”的话时,我干脆都从大学退学了(有鸭梨的大学生伤不起啊),从此一心一意学医。(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

就这样过了四年,我的侄子巧官发烧了,扁桃体肿大,医生给外敷了冰硼散,妈巴羔子的,这一下可好,扁桃体肿得把喉咙都堵住了。(越四载,犹子巧官病温,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

于是又找各大医院各大专家求救。专家诊断后,都说这个诊断为急性扁桃炎是有科学依据的,按照教科书的指导,应该用抗生素,如果再配合中药就用双解散、人参败毒散这些,妈巴羔子的,这帮混虫王八蛋,除了知道抗生素之外,辨证用药一点都不会,以至于我的侄子,活活的病死了。(又遍延诸时医治之,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败毒之外,其于温病治法,茫乎未之闻也。后至发黄而死。)

我因为没有医师证,也不敢随意插手治疗,不过透露句实话,其实我当时也不会。(塘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

想想机哥,也是因为悲痛亲人的去世,于是一不小心,就写了本《玉函经》。可惜《玉函经》当中的急救这一部分,在战乱中丢失了,导致我们现在,整个中医的急症学,都呈衰败不堪的趋势。(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

又过了三年,我决定到京城去闯荡一番。(我在京城找了份编辑工作),在整理《四库全书》的时候,发现明朝一个叫吴又可的哥们,出了本书叫《瘟疫论》。这本书跟那些复制粘贴的却不一样,里面都是自己的真东西,于是我便细细的品读。(又越三载,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

但发现虽然是自己写的,但文字章节论点中心这些都欠佳,还是难登大雅之堂。估计这个哥们是想写点好东西,但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又实在有限。(细查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

我又对历代关于发热病的文献作了个综述,得出结论:古代医家对发热病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但目前此学科体系尚不完整。(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壁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

于是我白天跟老师抄方,晚上自己看书,这样苦学了十年,终于在医术上有所成就了,但我依然很谨慎,拿不准的病,从来不去忽悠病人。(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

癸丑年,北京流行非典,我的朋友都鼓励我也参加到抗非典的队伍中去,于是我用中药,把那些被西医断定为死亡的人,治好了有好几十个。我没治到而死于西医手中的,那真是不计其数了。(癸丑岁,都下温役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

格老子的!作为老百姓真是可怜啊,还没有被病死,就被医生给折磨死了!这样看来,有医生还不如没有医生,学医学得不好还不如不学!(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是谁在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的卫生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呢?)

有志于此,我又对《历代关于发热病的文献综述》作了修订,同时也提出个人观点,加上我自己的临证经验,合订成一本书,名曰《温病条辨》。(因有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

但我没有敢轻易出版,而是一直在不断完善修订。又过了六年,我的老乡汪部长来对我说:“卫生部预测,明年又会有大的瘟疫爆发。你快点把你的书出版了,肯定能卖得很火,你也能跟着出名啊!”(然未敢轻易落笔,又历六年,至于戊午,吾乡汪瑟庵先生,促瑭曰:来岁已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有益于民生乎!)

但我还是认为谨慎些好,我虽写的都是真东西,但都没有经过科研的论证,如果不小心惹上了方舟子之流,恐怕反会弄得一身臊。(瑭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转相仿效,至于无穷,罪何自赎哉!)

不过真理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我这都是自己的心得经验,又怎会怕别人指责呢?所以我也不担心写得粗浅了,在此抛砖引玉,如果别人能指出了我的不足之处,使得温病学说更加完善,这不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健康事业都作出了贡献吗?(然是书不出,其得失终未可见。因不揣固陋,黾勉成章,就正海内名贤,指其疵谬,历为驳正,将万世赖之无穷期也。)

【本文摘自人人网余宗洋的日志,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辑整理。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中医书友会第266期之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您想收到中医书友会每天推送的精彩内容,请点右上角按钮:查看官方帐号-关注,或者搜索微信号zhongyishuyou。欢迎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您的每次转发,都是对我们的肯定和支持。

发表于 2014/5/30 02: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发表于 2014/5/30 08: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志在高远,很好
发表于 2014/5/30 10: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清开国门以来,国人慕西学者恨不能将中华文化尽根除之,中医之衰由此日日而剧。今之医门摄权者大抵认西学更科学者为多。更可笑者,以西法育中医之人,使学医之人学了诸多科学,然百无一用。我堂堂华夏中医学之瑰宝竟不如西医学之破铜烂铁。百姓之不幸,只能自担之,何以至此,国之不幸也,岂不悲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9 11: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