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原创】《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4: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痿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偏义复词,就是四肢枯痿,软弱不举。《太素》卷二杨《注》:‘痿厥,不能行也。’《灵枢·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病名。主要表现为手足痿软无力而不温。”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4: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栋按:痿厥,亦作痿蹶(蹷),病证名。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痿厥,痿病与厥病杂合之证也。”《中医大辞典》:“痿厥,病证名。指痿病而致气血厥逆的病证。”

痿,是指肌肤枯萎,筋骨关节弛缓、痿弱不用的一类病证。痿、痹、厥三病(证)古代多混用,且还有痿痹、痿厥、痹厥等称谓,故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有专门三篇论述《痹论》、《痿论》及《厥论》者,详细分别。

《素问·痿论》王冰注:“痿,谓痿弱无力以运动。”《素问识》:“吴云:‘痿,与萎同,弱而不用之意。’高云:‘承上篇痹证,而论痿证也。痿者,四肢委弱,举动不能,如委弃不用之意。潘氏《医灯续焰》云:痿者,委也。足痿不用,有萎靡不振之义。故字从委。’简按:痿专系于四肢委弱之疾,而有肺痿、阴痿等证。《巢源》作肺萎、阴萎,知是痿与萎同。吴为明确。盖痿、痹、厥三疾相类,古多混同。《说文》:‘痿,痹疾也。’《前汉·哀帝纪》‘痿痹’,师古云:‘痿,亦痹病也。’枚乘《七发》:‘出舆入辇,命名蹶痿之机。’此类是也。故本经分三篇,而详论之。”

厥通蹶。蹶,足疾,病证名,如僵仆、跌倒,脚气病。《说文·足部》:“蹶,僵也。”《广韵·月韵》:“蹶,失脚。”《篇海类编·身体类·足部》:“蹶,跌也。”宋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利为滞下,以蹶为脚气。”

《素问考注·厥论》:“[眉]《捧心方·卷六·脚气篇》曰:‘黄帝时名为厥,两汉之间名为缓风,宋齐之后名为脚气。’[眉]宋臣《千金方·凡例》曰:‘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蹷为脚气。’”

《素问补识·厥论》:“唐宋时代,有人把蹶当作脚气,除王注外,宋臣《新校千金方·例》云:‘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利为滞下,以蹶为脚气。’实际上当时的脚气,就是脚弱不能行。蹶,即脚气的雅称。厥与蹶,音相近,形相似,古书常互相通假使用,其义遂紊淆不清。痿蹶,脚弱不能行也,而《素问》皆作痿厥;尸厥,气逆上之病也,而《史记》作尸蹶,即是此故。”

厥,气逆于上,言病机,如王冰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皆云:“厥,谓逆气也”;或指足下冷(手足厥冷)言症状,如王冰注《素问·阴阳别论》云:“厥,足冷即气逆也”;或通蹶指僵仆昏厥-薄厥、煎厥、大厥、尸厥等而言病证;或三者俱是,即由于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手足厥冷(热),突然昏倒而能复苏(或一厥而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在《内经》全书中,既有专门论述“厥”的篇章,如《素问·厥论》、《灵枢·厥病》等篇;还有以“突然跌仆、不省人事”为“厥”病证的条文,如“薄厥”、“大厥”、“煎厥”、“暴厥”、“尸厥”等;也有以“四肢(手足)厥冷(热)”为症状论述的“寒厥”、“热厥”以及气逆为厥和六经(十二经)形证等条文。

痿厥,指一种疾病,即痿病证,则是偏义复词,义在痿,如杨上善《太素·卷第二·顺养》:“痿厥,不能行也”;或是两种疾病,即“痿”病证与“厥”病证;或指一种疾病加一种病机,即“痿”证与气逆上也;或指一种疾病加一种病机及一个症状,即“痿”证与气逆上也及足下冷(手足厥冷)。不一而足。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4: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痿厥一词,在《内经》全书中共见13次。历代注家所释未尽一致。

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太素·卷第二·顺养》:“痿厥,不能行也,一曰偏枯也。”
王冰注:“厥,谓逆气也。”
《素问注证发微》:“冬主水,肾亦主水,逆冬气则伤肾水,肾水不能生肝木,而至春之时有痿厥之病。正以肝主筋,筋之不能举者为痿。春木旺水废,则阳气上逆而为厥,厥之为言逆也。本经明有《痿论》、《厥论》,非可以一病言。然《厥论》则有寒厥热厥,乃厥逆之谓。”
《素问吴注》:“痿者,肝木主筋,筋失其养而手足痿弱也。厥,无阳逆冷也。”
《类经一卷·摄生类四》:“肾属水,王于冬。冬失所养,故伤肾,肾伤则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故当春令而筋病为痿。阳欲藏,故冬不能藏,则阳虚为厥。”
《素问考注》:“[眉]依前例(注:即“夏为寒变、秋为痎疟、冬为飧泄、春为痿厥”),则此‘痿厥’亦一病。”

②《素问·生气通天论》:“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王冰注:“湿气内攻于脏腑则咳逆,外散于筋脉则痿弱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湿气之资,发为痿厥。厥,谓逆气也。”
《类经十三卷·疾病类五》:“湿气在下,则为痿为厥。痿多湿热,厥则因寒也。”
《素问直解》:“痿,痿躄;厥,厥逆也。”
《素问补识》:“天雄按:‘厥’本义为气逆上之病,又有‘蹶字’则是足疾,两字音同形似,故古书常混用而无区别。尸厥是气逆上之病,而《史记》作尸蹶;痿蹶是足疾之证,而《素问》皆作痿厥。《吕览·季春纪》:‘郁处足则为痿为蹶。’即蹶为足疾之证。此痿厥与洞泄、痎疟、温病并列,则即足疾一病,非痿与厥为二病也。”
《素问补识·厥论》:“唐宋时代,有人把蹶当作脚气,除王注外,宋臣《新校千金方·例》云:‘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利为滞下,以蹶为脚气。’实际上当时的脚气,就是脚弱不能行。蹶,即脚气的雅称。厥与蹶,音相近,形相似,古书常互相通假使用,其义遂紊淆不清。痿蹶,脚弱不能行也,而《素问》皆作痿厥;尸厥,气逆上之病也,而《史记》作尸蹶,即是此故。”

③《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蜎(yuan。偏旁部首虫当为疒)。”

王冰注:“痿,无力也。厥,足冷即气逆也。”
《类经十三卷·疾病类六》:“故其为病,则足膝无力曰痿,逆冷曰厥。”

④《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素问补识》:“痿厥或作痿蹶。杨上善曰:‘痿厥,不能行也。’”

⑤《灵枢·本输》:“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⑥《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脾脉急甚为瘈瘲……缓甚为痿厥。”
⑦《灵枢·本神》:“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⑧《灵枢·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man、men),乃急解之。”
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足阳明之下……善痿厥足痹。”

根据以上历代注家所释,“痿厥”之义有二:

1、指一种病证。即“痿”(四肢痿弱无力,行走困难)与“厥”(指气逆于上和或阳虚寒盛而致足下冷),因外伤湿邪或精气损伤所致。
2、指两种病证,即“痿”与“蹶”(脚气病)。如胡天雄。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4: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按:本节内容分析如下:

一、本节根据四时气象、物候特点,及其与五脏阴阳的相互关系,提出顺时调养,如“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是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故《素问直解·卷一》注云:“此一节,言随四时之气,调五脏之神,为生长收藏之先基也。”

二、强调顺四时阴阳变化养生的重要性。若能做到随四时阴阳而调摄精神情志,则生机不息,健康无病。如违背这个法则就会损伤相关脏腑而导致发病。把法于阴阳与调养神气两大养生法则相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和养生方法密切相联,成为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原文关于“春三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秋三月……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冬三月……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的论述,反映了部分季节性常见病的发病规律。(高校教参《内经》)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4: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译:春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间生气发动,因而草木欣欣向荣。为适应这种环境,人们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开头发,舒缓形体,以便使神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畅活泼。一定要迎合着春天生发之气而绝不能折逆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生养的方法,违背了这个方法,那就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得寒变的病,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差,因而供给夏季生长的物质基础也就差了。

夏三月,是草木繁衍秀美的季节。在这一时期,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一切植物都开花结果。在生活方面,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要使心中没有郁怒,容色显得秀美,并使腠理宣通,夏气疏泄,就好像“所爱在外”。这就是适应夏天“长养”的道理,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得疟疾。这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夏天长养的基础一差,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三月,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节。金风渐来,天气劲急;暑湿已去,地气清明。在这个季节,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意志保持安定,籍以舒缓秋天的形体。但是,意志怎样才能得到安定呢?就是要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和平;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得到匀整。这就是适应秋天“收养”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肺会受伤。到了冬天,就要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病。这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秋天收养的基础一差,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三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水结冰、地冻裂。这时,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光显露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像有私意似的,又像有所得似的。而且还应该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从而使阳气藏而不泄。这就是适应冬天藏伏的方法。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肾会受伤,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了。这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冬天闭藏的基础一差,供给春季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8: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②四时阴阳乃万物之本。

经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8: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选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高校教参(内经):“阳,指生长之气(即少阳、太阳之气);阴,指收藏之气(即少阴、太阴之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养少阳,以助生发之气;夏养太阳,以助盛长之气;秋养少阴,以助收敛之气;冬养太阴,以助闭藏之气。亦即春夏养生养长,秋冬养收养藏之义。这是因为春夏属阳,自然界万物处于生长阶段,若逆之则有碍于少阳之生、太阳之长,故人体必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万物的生长之势。而秋冬养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逆之则有碍于少阴之收、太阴之藏,故必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的收藏之势。”

 楼主| 发表于 2014/6/13 22: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谓得道]《素问补识》:“道,指四时阴阳规律,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道,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叫做得道。”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19: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愚者佩之]佩,通悖,通假字,音悖(bei),非音配(pei)。

《素问识》:“李冶《古今黈》云:‘王注: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冰说非也。佩,背也。古字通用。果能佩服于道,是亦圣人之徒也。安得谓之愚哉!’滑云:‘佩,当作悖。’吴云:‘佩,与悖同。古通用。’简按:《古今黈》之说是。”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19: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内格]《素问直解》:“阴不交阳,阳不交阴,上下表里不通,是谓内格。”

高校教参《内经》:“王冰注:‘格,拒也,谓内性格拒于天道也。’即指人体内在功能活动与外在环境的阴阳变化相格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5 22: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