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厥一词,在《内经》全书中共见13次。历代注家所释未尽一致。
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太素·卷第二·顺养》:“痿厥,不能行也,一曰偏枯也。” 王冰注:“厥,谓逆气也。” 《素问注证发微》:“冬主水,肾亦主水,逆冬气则伤肾水,肾水不能生肝木,而至春之时有痿厥之病。正以肝主筋,筋之不能举者为痿。春木旺水废,则阳气上逆而为厥,厥之为言逆也。本经明有《痿论》、《厥论》,非可以一病言。然《厥论》则有寒厥热厥,乃厥逆之谓。” 《素问吴注》:“痿者,肝木主筋,筋失其养而手足痿弱也。厥,无阳逆冷也。” 《类经一卷·摄生类四》:“肾属水,王于冬。冬失所养,故伤肾,肾伤则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故当春令而筋病为痿。阳欲藏,故冬不能藏,则阳虚为厥。” 《素问考注》:“[眉]依前例(注:即“夏为寒变、秋为痎疟、冬为飧泄、春为痿厥”),则此‘痿厥’亦一病。”
②《素问·生气通天论》:“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王冰注:“湿气内攻于脏腑则咳逆,外散于筋脉则痿弱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湿气之资,发为痿厥。厥,谓逆气也。” 《类经十三卷·疾病类五》:“湿气在下,则为痿为厥。痿多湿热,厥则因寒也。” 《素问直解》:“痿,痿躄;厥,厥逆也。” 《素问补识》:“天雄按:‘厥’本义为气逆上之病,又有‘蹶字’则是足疾,两字音同形似,故古书常混用而无区别。尸厥是气逆上之病,而《史记》作尸蹶;痿蹶是足疾之证,而《素问》皆作痿厥。《吕览·季春纪》:‘郁处足则为痿为蹶。’即蹶为足疾之证。此痿厥与洞泄、痎疟、温病并列,则即足疾一病,非痿与厥为二病也。” 《素问补识·厥论》:“唐宋时代,有人把蹶当作脚气,除王注外,宋臣《新校千金方·例》云:‘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利为滞下,以蹶为脚气。’实际上当时的脚气,就是脚弱不能行。蹶,即脚气的雅称。厥与蹶,音相近,形相似,古书常互相通假使用,其义遂紊淆不清。痿蹶,脚弱不能行也,而《素问》皆作痿厥;尸厥,气逆上之病也,而《史记》作尸蹶,即是此故。”
③《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蜎(yuan。偏旁部首虫当为疒)。”
王冰注:“痿,无力也。厥,足冷即气逆也。” 《类经十三卷·疾病类六》:“故其为病,则足膝无力曰痿,逆冷曰厥。”
④《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素问补识》:“痿厥或作痿蹶。杨上善曰:‘痿厥,不能行也。’”
⑤《灵枢·本输》:“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⑥《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脾脉急甚为瘈瘲……缓甚为痿厥。” ⑦《灵枢·本神》:“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⑧《灵枢·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man、men),乃急解之。” 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足阳明之下……善痿厥足痹。”
根据以上历代注家所释,“痿厥”之义有二:
1、指一种病证。即“痿”(四肢痿弱无力,行走困难)与“厥”(指气逆于上和或阳虚寒盛而致足下冷),因外伤湿邪或精气损伤所致。 2、指两种病证,即“痿”与“蹶”(脚气病)。如胡天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