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原创】《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15: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小识

1、经文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对经文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解释,杨上善《太素·卷第二·顺养》注:“生、予、赏者,顺少阳也;杀、夺、罚者,逆少阳也。”王冰注:“春气发生,施无求报,故养生者必顺于时也。”

胡天雄《素问补识》说:“天雄按:《内经》作者托言黄帝、岐伯,故书中常常把摄生、治病和治国并举。本篇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兰秘典论》的‘以此养生则寿’、‘以为天下则大昌’皆是此例。班固所撰‘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也。此三句是着重于治国方面说的,和《礼记·月令》提出的要求,大抵一致,即‘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生而勿杀);‘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赏而勿罚);‘季春之月,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予而勿夺)。在当前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并遭受到自然的相应惩罚以后,人们对春季的‘生而勿杀’这一要求,该会感到十分亲切和其迫切的。”

胡氏所言甚是,“故书中常常把摄生、治病和治国并举”,比其他注释更高一筹。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2、小识

一年四时(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代当政者“因天时,制人事”、“天人合一”以治国,在先秦古籍中多有记载,而且确实如此施行。

胡氏所云“和《礼记·月令》提出的要求,大抵一致”,指《礼记·月令》篇的内容,其依据一年的十二个月,逐月记载当月的天象特征,物候变化,所主的神与物,天子所宜的居处、车马、服饰、饮食和器具,应当实施的国家政令,以及国家政令违反时令将招致的灾害等。

“天人合一”是古代哲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其具体运用便是古人所说的“因天时,制人事”、“上察天时,下授民事”。《月令》便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吕氏春秋·十二纪》及《淮南子·时则》之内容相似。

《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行秋令,则其民大疫,飙风暴雨总至,藜秀蓬蒿并兴。”

董仲舒《春秋繁露·四时之副》:“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春生夏长,百物以兴;秋杀冬收,百物以藏。”

先哲认为,当政者当顺应天时,春季是四季中万物俱生的季节,为少阳生发之气,当“因天时,制人事”予以庆祝从生、施予、赏赐等行春令以顺天阳之德;非予杀戮、强夺、刑罚等逆春令而行秋令为刑罚之事,所以古代之罪人多是在秋后问斩,以顺天时。

根据现代天文学的观点,《月令》一篇中的许多内容早已过时,而且不少内容已被证实是不科学的。天子依据天时、五行相配等的哲学思想而行政令,目前看来,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明显。

“生、予、赏者,顺少阳也;杀、夺、罚者,逆少阳也”,由于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目前之政令、法令、治国之措施,是不分天时的,当赏则赏、则予,当杀则杀、则罚。实际上古人也已认识到如此,如《春秋繁露·如天之为》说:“然而人事之宜行者,无所郁滞,且恕于人,顺于天,天人之道兼举,此谓执其中。天非以春生人,以秋杀人也,当生者曰生,当死者曰死,非杀物之义待四时也。而人之所治也,安取久留当行之理,而必待四时也。此之谓壅,非其中也。……天终岁乃一遍此四者,而人主终日不知过此四之数,其理故不可以相待。且天之欲利人,非直其欲利谷也。除秽不待时,况秽人乎!”

董仲舒这段话的译文:然而人事中应当做的,就是无所滞留,宽恕别人且又顺应天地,天道是阴阳并举,这就是把握适中。上天并不仅仅在春天生人,在秋天杀人,而是人该生的时候就叫他生,该死的时候就叫他死,上天生人和杀人并不专门等待四季的某一季节到来。而治理国家,怎么能拿长久滞留而又当立行的事,去等待四时的出现呢?这叫做壅塞,不符合中的标准。……上天一年才用遍这四季,而君主一天之内要处理的事情却不知道要超过这四件事多少,他处理事情不可像四季之理那样等待时机。况且上天要有利于人,不只是表现在谷物的生长上。除去杂草都不愿有所等待,更何况除去邪恶之人呢?

《内经》的作者们将治国的“因天时,制人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转嫁于治病与养生,在《内经》多篇中有所体现,从而提出了“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但不知对目前之医学养生是否仍有所借鉴?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4: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高校教参《内经》:“逆,此谓违逆春季生发之气也。《素问经注节解·卷一》注:‘不能顺时而养其气即逆也。逆春之气,何以夏为寒变?盖木旺于春而实火之所自生,即不能应春而养其生发之机,则木衰无以生火,故至于夏,宜热而反寒,是为寒变也。奉者,自下与上,从此达彼之辞。天地之气,生发于春,长养于夏,收敛于秋,归藏于冬,缺一不可,倒置不可。冬之藏,秋所奉也;秋之收,夏所奉也;夏之长,春所奉也;春之生,冬所奉也。苟不能应春而反逆其生发之气,至夏自违其融合之令,是所奉者少也。’下文‘奉收’、‘奉藏’、‘奉生’之义皆仿此。”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4: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伤肝]《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五脏之肝、四季之春的五行归类皆属木,肝应春,逆春生之气则伤肝。”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4: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变]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病名。历代注家多以病机解,如马莳注为‘为寒所变’,张介宾释为‘变热为寒’。但下文‘痎疟’、‘飧泄’、‘痿厥’均为病名。肝木伤而不能生心火,心火不足,易变生寒病,所以病名为寒变。”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4: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高校教参《内经》:“痎疟,此处泛指疟疾。《类经·摄生类·四》注:‘心伤则暑气乘之,至秋而金气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疟。’”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4: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痎疟]《中医大辞典》:“病名。⑴即疟疾。出《素问·疟论》等篇。①疟疾的通称。《圣济总录·疟病门》:‘痎疟者,以疟发该时,或日作,或间日乃作也。……寒温瘅疟,动皆该时,故《内经》统谓之痎疟。’②指间日疟。《说文解字》:‘痎,二日一发疟也。’《说文句读》:‘谓隔一日(发)也。’③指老疟、久疟。《医学纲目》卷六:‘痎疟者,老疟也’、‘久疟者,痎疟也,以其隔二三日一发,缠绵不去。’④指疟邪未尽而复发于四季的疟疾。《诸病源候论·痎疟候》:‘夫痎疟者,……其病秋则寒甚,冬则寒轻,春则恶风,夏则多汗。’参见疟疾条。⑵传尸病的别称。《外台秘要·传尸》:‘传尸病,亦名痎疟。’”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4: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栋按:,在《内经》全书中指病名,即疟疾的通名。

《类经十六卷·疾病类四十八》:“痎,皆也。疟,残虐之谓。疟证虽多,皆谓之虐,故曰痎疟。自王氏而下,诸解不一,皆未为得。观痎疟之下,曰皆生于风,盖总诸疟为言,于此‘皆’字,义可知矣。”

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心,秋为。”
王冰注:“痎,痎瘦之疟也。”
《素问吴注》:“痎,音皆。……夜发谓之痎,昼发谓之疟。”

②《素问·生气通天论》:“夏伤于暑,秋为。”
王冰注:“痎,老也,亦曰瘦也。”
《素问注证发微》:“痎疟者,疟之总称也。”

③《灵枢·论疾诊尺》:“夏伤于暑,秋为。”
④《素问·疟论》:“夫皆生于风。”
痎疟,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五·疟解》作“(疒皆)疟”,注云:“(疒皆)者,有云:‘二日一发名(疒皆)疟’,此经但夏伤于暑至秋为病,或云(疒痎)疟,或但云疟,不必日发间日以定(疒皆)也,俱应四时其形有异以为(疒皆)耳。”
王冰注:“痎,犹老也,亦瘦也。”

《素问注证发微》:“痎,音皆,后世从(疒皆),误矣。……‘痎疟’者,疟之总称也。王注以为老疟,不必然。《格致余论》朱丹溪亦以为老疟,乃曰:‘隔两日一作,缠绵不已,故有是名。’愚思本节有‘是以日作’句,则每日一作之疟亦是痎疟,非必隔两日者乃为痎疟也。但本节起语曰:‘痎疟皆生于风’,则‘皆’之一字,凡寒疟、温疟、瘅疟,不分每日、间日、三日,皆可称为痎疟也,况第十一节明有间二日或间数日之语,何常另指为痎疟?”

《素问吴注》:“痎,音皆。痎,亦疟也。夜病者谓之痎,昼病者谓之疟,《方言书》:‘夜市谓之痎市’,本乎此。旧注,‘痎’,老也。予著《医方考》时犹从之,今觉非也。”

《素问直解》:“痎疟,阴疟也。《生气通天论》云:‘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帝问痎疟皆生于风,谓痎疟不必尽生于暑,而有生于风者。痎,阴疟也。疟,阳疟也。故曰皆也。”

《素问识》:“《甲乙》《千金》无‘痎’字。马云:‘痎,音皆,后是从(疒皆),误也。痎疟者,疟之总称也。王注以为老疟,不必然。痎疟皆生于风,则皆之一字,凡寒疟温疟瘅疟,不分每日间日三日,皆可称为痎疟也。’简按:《广雅》云:‘痎,疟疾也。’《说文》云:‘痎,二日一发疟也。’盖疟多二日一发者,因为之总称耳。王以为老疟者,其说盖出于张文仲。(《外台》獭肝等八味方。传尸病亦名痎疟、遁注、骨蒸、伏连、殗殜-ye die’是。)而其原因误读《五十六难》云:‘咳逆痎疟,连岁不已’尔。吴云:‘痎,亦疟也。夜病者谓之痎,昼病者谓之疟。《方言书》夜市谓之痎市,本乎此也。’(《方言书》,未知何等书。阅《青箱杂记》《豫章漫录》《五杂俎》等,云:蜀有集市,而间日一集,如痎疟之一发,则其俗又以冷热发歇,为市喻也。夜市之说,无所考。)张云:‘痎,皆也;疟,残虐之谓。疟证虽多,皆谓之虐,故曰痎疟。’李云:‘凡秋疟皆名痎,即其皆生于风皆字,知诸疟之通称也。’(《医宗必读》不载秋疟之说,则云:‘凡疟皆名痎,昔人之解非。’)志与吴同。而解《生气通天论》则云:‘阴疟也。’高云:‘痎,阴疟也;疟,阳疟也。’以上数说,俱无稽之言,不可从。孔颖达《左传正义》云:‘痎是小疟,疟是大疟。’亦非本经之义。”

《素问考注》:“案:‘痎疟皆生于风’者,言外邪入固著于募原,故能为诸疟,非别有一种之疟邪也。吴又可《瘟疫论》云:‘疟与疫仿佛,但疫传于胃,疟则不传胃,一言而足矣。’盖素不有疫邪、疟邪之二种,其年其月一般流行之风邪,或为疟证,或为疫证,或初疟而后疫,或初疫而后疟,其证不常。自其不传胃而为寒热休作症,名之曰疟。自其传胃之后为潮热谵语,名之曰疫也。此云‘皆生于风’者,不朽之金言耳。”

《素问补识》:“痎疟,《甲乙·卷七·第五》作‘疟疾’,《太素·疟解》作‘(疒皆)疟’。痎疟之义,众说纷纭。考篇首云:‘夫痎疟皆生于风。’再看寒疟云:‘秋伤于风,则病成矣。’温疟云:‘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瘅疟云:‘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据此,则知诸疟皆与风邪有关,故马注云:‘痎疟者,疟之总称也。’张注云:‘痎,皆也。疟证虽多,皆谓之疟。’其说当是。《诸病源候论》于诸疟候外,另有‘痎疟候’,又有间日疟、风疟诸候,则罗列古籍而已。”

由上可见,据马莳、张介宾所释及丹波元简、胡天雄等所考,《中医大辞典》所释“痎疟”或有不当。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4: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高校教参《内经》:“《素问吴注·卷一》注:‘肺象金,旺于秋,肺气既伤,则冬水为金之子,无以受气,不能闭藏,故病发于冬而飧泄,谓食不化而泄出少气以奉冬藏之令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4: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飧泄]《黄帝内经素问译注》:“病名。又名‘洞泄’。后世亦称‘水谷利’。其泻泄物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此外,《内经》中泻泄还有濡泻、注泄、溏泄、鹜溏等。”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4: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高校教参《内经》:“肾主水,旺于冬令,气主闭藏,故冬季养生当顺其闭藏之性,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使志意保持安宁而愉快。若违背了冬令闭藏的规律,就会损伤肾气,以致供给来年春天的生发之气不足而发病。痿厥,复词偏义,义在指痿。《素问注证发微·卷一》云:‘逆冬气则伤肾水,肾水不能生肝木,而至春之时,有痿厥之病。正以肝主筋,筋之不能举着为痿。’但不少注家认为痿厥当包括痿证和厥证,如《类经·摄生类·六》注:‘肾伤则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故当春令而筋病为痿;阳欲藏,故冬不能藏则阳虚为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5 22: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