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原创】《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06: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⑺五运六气:简称运气。五运指十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与五行相配。六气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天之阴阳(风、寒、暑、湿、燥、火)及地之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和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相配。

《素问·天元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名目] ⑴厥阴风木:足厥阴肝(乙木)、手厥阴心主(相火);⑵少阴君火:手少阴心(丁火)、足少阴肾(癸水);⑶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相火)、足少阳胆(甲木);⑷太阴湿土:足太阴脾(己土)、手太阴肺(辛金);⑸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庚金)、足阳明胃(戊土);⑹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壬水)、手太阳小肠(丙火)。”

《中医大辞典》:“五运六气: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水运,统称五运。前干属阳,后干属阴,如年干逢甲,便是阳土运年,年干逢己,便是阴土运年,阳年主太过,阴年主不及,依法推算,便知本年属某运。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位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按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顺序,分主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是谓主气。又按风木、君火、湿土、相火、燥金、寒水的顺序,分为司天、在泉、左右四间气六步,是谓客气。主气分主一年四季,年年不变,客气则以每年的年支推算。如年支逢辰逢戌,总为寒水司天,湿土在泉;逢卯逢酉,总为燥金司天,君火在泉。司天管上半年,在泉管下半年,以此类推。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高校教参程士德第二版《内经·附篇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是我国古代研究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对生物、对人体生命影响的学说,它是关系到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物候学、历法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一门科学。它反映出‘人与天地相应’的中医学术的整体观念,突出了自然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节律,在《内经》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运气学说和时间生物学》:“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以干支、阴阳、五运、六气等为工具,推演出来的在60年中疾病发生、预防和治疗规律的学说。”

本书第七节赵先生有专门内容“运气学说-《内经》体系的终结”来探讨说明之。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7: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2【原文】以上是说要想知道《内经》讨论些什么,对初学者来说,学习《中医学基础》教材就很好,单为临床应用也足够了。不过,我还想把《内经》讨论的内容概括的更简单一些,并尽量与各篇挂钩。情况大致如下: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7: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1、养生之道、人与自然(《素问》“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六节藏象论”、“异法方宜论”、“诊要经终论”,《灵枢》“阴阳系日月”、“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五变”、“天年”)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7: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栋按:养生之道、人与自然,即养生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养生学说,是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学的养生学说,起源很早,据《路史》记载,早在唐尧时代,人们就知道用舞蹈来预防关节疾病。《老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亦有不少关于养生理论和方法的论述。但形成系统的养生立论,则始自《内经》。后世医学家和养生家们,虽有许多发展,并有不少养生专著问世,但就学术思想和养生体系来说,皆渊源于《内经》。

⑴、养生学说的理论基础

《内经》养生学说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内经》认为人体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又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注云:“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退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故而《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篇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由此可见,养生的内容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进程,这就是《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基础。

⑵、重视内因为主的养生思想

《内经》养生学说,充分反映出内因为主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养生的根本问题在于肾气,而肾气也是真气的内容之一,故而《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由于肾气的盛衰,既关系到人体生长衰老的过程,又是人体阳气的源泉,对抵抗病邪的入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认为养生的关键就在于肾气的充实,真气的充沛。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以及《四气调神大论》强调人体的五脏神志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等论述,无一不是强调人体内在真气的主导作用。当然《内经》在强调内因真气的同时,并不否认外避虚邪贼风的致病条件。

养生学说中以内因为主导的思想,对养生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养生家,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健身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等。这些健身方法都是通过机体的自我锻炼,充实真气,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⑶、强调精神意识的调摄

精神意识活动,虽然是五脏精气活动的表现,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又能控制脏腑的功能活动,如《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也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
《内经》养生学说非常强调精神意志的调摄,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以使志生”,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宁”、“无外其志“,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等都是强调人体意志在四时调摄中的主导作用。又如《灵枢·本脏》篇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如果违反了调摄意志的原则,就会损伤五脏,导致疾病的发生,就有可能影响生命。因此,调摄人体精神意志,是养生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⑷、顺应自然界阴阳气消长运动规律

养生学说非常强调养生方法要适应四时阴阳气消长运动规律,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的《四气调神大论》还专篇讨论了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来保持机体阴阳平衡,取得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从而达到防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顺应自然界阴阳气消长运动规律的养生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增强人体生命活动的年节律的调节能力,使之与自然气候变化的年节律取得协调统一,而这种调节能力的增强,关键就在于真气,真气充盛,是却病延年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参《内经》)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7: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三分用药 七分养”的科学内涵(《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2013年8月第12期)

患病后康复与否,有时并非完全取决于用药治疗,自身保养与养生也至关重要,甚至保养与养生重于用药。因为治疗是有限度的,许多疾病并不完全是靠药物治愈的,而是靠自身的因素-善于保养与养生治愈的。俗话说的“三分用药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

人体的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现代科学研究认为,生活方式占60%,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而医疗因素占8%。

俗话说的“三分用药七分养”,医疗因素占30%,而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的医疗因素只占8%,这不就很好地说明了“治疗是有限度”的吗?所以中医的保养与养生思想对疾病的康复及患病与否是至关重要的,是有科学道理的。

由于个体有差异,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患病后康复的快慢及是否再复发,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很少患病,或病后症状轻浅而且容易康复;不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则很容易发病,或病后症状较重而且不容易康复。

那么如何保养与养生呢?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包括了现代科学研究认为的诸如生活方式、社会因素、气候因素等,对于生活方式而言,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对于社会因素而言,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于气候因素而言,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只有这样善于保养与养生,才是懂得“七分养”的科学内涵与意义。

从目前来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病、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痛风等病的罪魁祸首。因为这些人或“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患病后,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是“三分用药”的康复措施之一,其结果或是治愈的唯一方法,亦或未治愈与康复,或病情反复发作而久治不愈,这是为什么呢?或许与不善于“七分养”有关系。

临床观察发现,患病后虽然经过正确合理的用药治疗,某些患者的疾病或可痊愈而不复发,但是也有一些患者的疾病虽症状缓解、减轻或痊愈而仍复发,主要是有诱发因素存在,或者说是不善于保养与养生造成的。这些诱发因素包括诸如不良的精神刺激、饮食不当、劳累过度及气候因素的影响等等,或是单一诱因,或是重叠诱因。

1、因不良的精神刺激而复发

不良的精神刺激,中医称之为情志刺激,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能直接损伤人体内脏,导致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使原阴阳自和过程逆转,致疾病复发。临床常见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癫痫、精神病及各种神经症如癔病、神经衰弱、抑郁症、心血管神经症、胃肠神经症、更年期神经症等,皆与不良的精神刺激有关。

情志太过可使人发病或使病情反复而久治不愈,这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明确说明。

五志太过,可以直接伤及本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七情过激,可以伤及心神。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本神》说:“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等。

情志不畅,可以影响脏腑气机。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

在情志刺激而发病,或使疾病反复发作而久治不愈中,怒志太过伤人最多。由于所愿不遂、生气着急恼怒,可使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神经症等反复发作,甚至导致猝死。由于生气着急恼怒,“怒则气上”,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冲逆心胸与脑,出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胸痹心痛);或高血压病,出现头胀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或导致高血压脑病,消化道出血、呕血、中风昏迷等。若兼发肝气横逆,可兼见腹痛、腹泻等症。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所以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往往遇事不急、不躁、不恼怒,“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则心平气和,“真气从之”而“病安从来”?正如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说:“神气淡则血气和,嗜欲胜则疾疢作。”

2、因饮食不当而复发

由于饮食不洁、饮食不节和饮食的偏嗜等饮食不当因素,不仅成为发病的主要因素,而且还是病情复发或反复发作的因素之一。

由于饮食物主要依靠脾胃的纳运作用进行消化吸收,所以饮食不当主要损伤脾胃(肠),脾胃损伤后还可导致食积、聚湿生痰、化热、气血不足等病变。临床常见的如慢性脾胃病(胃炎、消化道溃疡病、肠炎腹泻、痢疾)、慢性肝病、痔疮、糖尿病、肥胖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中风、冠心病、心律失常、痛风等,皆与饮食不当有密切关系。

饮食不当伤人发病或使病情反复而久治不愈,这在《黄帝内经》中也有明确说明。

饮食太过,直接伤及肠胃。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营养过剩,百病丛生。目前由于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胡吃海造、暴饮暴食、嗜酒狂饮、大鱼大肉、生猛海鲜等过食膏粱厚味,则百病丛生。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腹中论》说:“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素问·通评虚实论》说:“消瘅、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转为消渴”等论述。

《金匮要略》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有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孙思邈也说:“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

所以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尊奉经典“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而少患病,或病后容易康复。

3、因劳累过度而复发

孙思邈曾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但是如果长时间过于劳累,可导致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失常,耗伤正气,使机体的免疫力及抵抗力降低,从而发生疾病,或使病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俗话说的“积劳成疾”就是这个意思。临床常见的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各种心力衰竭、风湿病、感冒、运动系统的慢性损伤如腰肌劳损、神经症、中风、恶性肿瘤早期病变、男女不孕不育症、性功能障碍、疝气、猝死等,皆与劳累过度有关。

劳累过度使人发病或使病情反复而久治不愈,这在《黄帝内经》中也有明确说明。

劳力过度而耗气伤精,导致脏气虚少,功能减退。如《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

劳力过度而致形体损伤,即劳伤筋骨。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劳心(神)过度,指长期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行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损伤肾气,百病生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所以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常欲小劳而不疲”、“不妄作劳”而少疾,或病后容易康复。

4、因气候因素而复发

自然界异常的气候变化可导致多种疾病,或使病情反复发作,而久治不愈,甚至死亡。临床常见的某些呼吸道传染病、感冒、慢阻肺、各种心力衰竭、风湿病、荨麻疹、哮喘、冠心病、中风等,皆与气候因素有关。

异常的气候变化成为伤人致病的因素,中医称为“六淫”和“疠气”。

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正常情况下,六气不会使人患病。但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亦称六邪。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在内。

由于气候因素使人发病或使病情反复而久治不愈,这在《黄帝内经》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肌肉关节疼痛的发作有时会成为气候变化的晴雨表,这是风湿免疫病(痹证)的临床特点之一,也是诊断依据之一。即使到医院做化验检查也未必有阳性发现。《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呼吸道传染病、感冒发热、慢阻肺及中风病等都与气候的异常变化有关。《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因风邪为百病之长及百病之始,风邪既常兼其他外邪(如寒、湿、暑、燥、热等)相合而伤人,成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另外,风邪伤人致病又最多,故风邪常是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因六淫是气候异常变化的结果,而风邪又是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故风邪可代表异常的气候变化,民间说的“伤风了”,就是指呼吸道疾患,如伤风感冒等。

所以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尊奉经典“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而少患病,或病后容易康复。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7: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补注】
⑴上古天真论(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篇名。《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九卷,王氏重次篇第,移冠篇首。今注诸篇必具全元起本之卷第者,欲存《素问》旧第目,见今之篇次,皆王氏之所移也。”

各家篇名解略例:《中医大辞典》:“《素问》篇名。上古,即远古。王冰注:‘上古,玄古也。’玄,远也;玄古即是很远的古代。天真,一谓淳朴无邪,二谓本元之气。本篇讨论了自古相传关于如何保养精神、归真返朴以延年益寿的方法问题,同时也讨论了关于人体本元之气和生长发育的关系。故名。”

高校教参《内经·第九章养生学说》:“[关于篇名]上古,王冰注:‘玄古也。’玄者,远也。所以,上古即远古,指人类生活的早期时代。天真,大致有三种解释:一认为指自然纯真,质朴无邪的天性,如《素问直解》注:‘天真者,天行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也。’二谓人体禀赋的自然寿命,又称为‘天年’、‘天寿’。三是认为天,指先天;真,指真气。李东垣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正因为元气本于先天,故名‘天真’,即先天真元之气。以上三说,第一种把‘天真’与‘天性’,即物质形态的‘天真之气’与意识形态的‘天生本性’混为一谈。第二种以‘天年’为‘天真’,则无法解释保养天真以尽终其天年等问题。从分析本篇所论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因善养生,保全真气,所以能够‘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因此,第三种将天、真分而释之,似较合理。”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上古,指远古的时代;天真,指天赋的真元;论,指岐黄的议论。摄生贵在保养天真,寿夭皆在精气盛衰。本篇主要论述了摄生的理论和实践,同时系统贯穿了医道的原理和方法。诚可为《黄帝内经素问》的纲领性文献。全元起本中该篇在第九卷,而王冰次注本却居于卷首,似出于对摄生之道的推崇。《黄帝内经素问》以道论自然本原,以气论运动方式与相互关系,以数论作用方式与变化规律,全面揭示了自然和生命之道。其与《老子》、《周易》共为三坟雄文,所论大道为中华民族之精魂。大道通于无,医理超乎形。不知悟道的原理、气的生化、数的演变,何以识用之所始、学之所主、医之所宗。”

胡天雄《素问补识》:“天雄按:《内经》之学,出于道家,故古代以黄帝与老子并称。真气是古代道家常用之辞,道家认为此种真气,是自然所赋予,故谓之天真。《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地,不拘于俗。’这就是天真二字的由来。真者,天赋之朴;礼者,人事之伪。故道家贵真而贱礼。自《内经》作者把真气引入医学以后,给它下了一个更为完善、更为新颖的定义,《灵·刺节真邪》篇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进一步说明真气虽是受之于天,只有不断得到谷气的营养,才能维持其存在。至此,真气就一变而为人体之精气。于是,与之统一者为形体,与之对立者为邪气,主宰人身,抗邪延寿,成为人体真正的生命动力。篇中详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能外避虚邪,内养真气,故以名篇。志注天真为‘天一始生之真元’,不知天一始生之真元,又是何物?高注天真为‘天性自然之真’,颇与天真的原始意义相近,但又补出‘毫无人欲之杂’,以天真与人欲对文,则把天真和儒家的天理说,混为一义,似未尽洽。”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7: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生之道:养生的法则及重要意义。

经文:①“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7: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选释:[道]中国古代对自然和生命本源的认识。对自然和生命本源的认识,乃是人类永恒不懈的追求。西方人致力于具体物质的探讨,中国人却推崇那至高无上的道。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形无象,无限大有,无疑代表无限的自然过程。自然过程中各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是一切生成与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道又是相互作用原理的反映。此外,狭义的道还可以表示某一具体的规律或方法。(《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7: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道”之小识

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道之篇》说:“‘道’于国人,自古至今都是个热门话题,坐而论‘道’,也似乎从来都是一件非常有境界的事,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感叹也是众所周知的。所以论‘道’虽雅,感觉上却是一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玄妙东西。想想连老子这样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也不知是故意深藏不露,还是真的言难及而‘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说了上面那句话,言说尚且这样难,可想而知要对‘道’的心悟落到医学实处,就更非易事了。”

1、典籍记载:

⑴《列子·天瑞》:“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也。易无形埒(音裂 lie,界域),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合精,万物化生。”

⑵《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⑶《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纬·乾凿度》:“易者天地之道也“、“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
朱熹《周易本义·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故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卦虽不同,所同者奇偶;爻虽不同,所同者九六。”

⑷《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顺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2、小识

按:道是什么?由上典籍记载可知,道家及《易》家(阴阳家)论道认为,道是“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乃“太易”者也。

“道生一”之“一”乃太极混沦(沌)状态之“有”。道是自然规律,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是世界万有的根源,是天下万物的母亲。道产生了太极(混沌状态),太极分裂为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的交合产生新的第三者,新的第三者又会变化,于是就有了天下的万物。

即道、太易(无)→一、太极(气、有)→二、两仪(天地阴阳)→三(阴阳交感和合)→万物。

而医家论道,具体到中医经典《内经》而言,道亦即天地四时阴阳五行术数的变化规律,即寒暑之更替: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木温,夏火热,长夏土湿,秋金凉,冬水寒;春木少阳,夏火太阳,长夏土至阴,秋金少阴,冬水太阴;春木生,夏火长,长夏土化,秋金收,冬水藏等。人当应之。
术数者何谓?乃《易》之阴阳五行之道。《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十八·术数类》:“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其要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附)以杂说耳。”

《老子》“道生一”是论道的,《易》“有太极”是论道的,《黄帝内经》亦是论道的。三者之心是相通的,三者交相辉映、与道同德共鸣,三者之道是相承的,三者乃新三坟典籍,即《黄帝内经》与《老子》、《周易》论述的都是大道。大道就是自然之道与生命科学之道。

先贤立“道”的目的之一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而《黄帝内经》所涉,正是典型的天道与人事,作为宇宙本原、万物法则的“道”,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时,自然就成为所效的规律与准则。《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1·易之篇 道之篇》认为,此“道恰恰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的灵魂。”中医是医道而超越世俗意义的医学。《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中医是人类文明的大精髓。中医是人与自然、社会大一统思想的展现,中医是描述自然和生命过程合一的大道。中医是医道而超越世俗意义的医学。”

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以道论医的奥秘》说:“中医,从根本上说是文化,是哲学,是以道为根演化出的医术。中医理论与中华文化在本源处是一致的,首先讲究的是道,由道论医术。道,既是万物之本源,也是中医之本源。”

3、道与理的区别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道之篇·第二节-中医是否讲道理》说:“道与理的第一层区别:道是宇宙本原,是世界万物之‘所以然’的内在总规律,理则是道在万物的具体体现”、“道与理的另一层区别是道简而理详”,“简而言之,条分缕析是理,贯通妙悟为道,道可统理,理从属于道、是道的具体化。道与理,反映的是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不相分离的辩证关系。因此,两者常常合称为‘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8: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于术数]即采用任何一种养生方法,都要做到适中,无太过、无不及。和,适中,恰到好处。术数一词,本指权术、策略、治国方略等,中医借指古人对养生保健方法的总称,即古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

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术数者,修养之法则也。上古之人,为圣人而在上者,能知此大道而修之,法天地之阴阳,调人事之术数。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阴阳应象大论》七损八益,《灵枢·本神》长生久视,本篇下文饮食起居之类。

《类经·一卷·摄生类一》注:“术数,修身养性之法也。”

《素问集注》:“术数者,调养精气之法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简按:《广雅》:‘数,术也。’《庄子·天道》:‘有数术存焉。’《释文》引李注云:‘数,术也。’《史记·仓公传》:‘问善为方数者。’《索隐》云:‘数,音术数之数。’《抱朴子》云:‘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

森立之《素问考注》:“[札]《汉·艺文志》有‘术数略’,《四库全书提要》云:‘术数之奥,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耳。’……[眉]医治有三:药是数也,器与力是术也。而术中有数,数中有术,相持为用也。养生亦有三:曰食、曰服、曰力。食中有饮,服中有居、有战,力中有按跷、有服气也。六字服气法,见《医林集要》卷十·老人门、卷五·虚损门;五禽戏法,见其卷五·虚损门。道经六字诀,又见汪昂《医方集解》附余。”

《中医大辞典》:“术数:①道家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一般指导引、按跷、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措施。《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指方术气数,即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附会各种迷信之说,以制定人事和国家的气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5 23: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