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原创】《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3: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太素·卷三·阴阳杂说》注:“脾居腹中至阴之位,以资四脏,故为阴中之阴。”

王冰注:“脾为阴脏,位处中焦,以太阴居阴,故谓阴中之至阴也。《灵枢经》曰:‘脾为牝脏。’牝,阴也。”

金栋按:王注《灵枢经》曰,见于《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而《太素》注则本于《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及《灵枢·阴阳系日月》:“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等。

五脏太少分阴阳,是以四时(四象)阴阳分太少而来,《素问补识》说:“《内经》太少阴阳配四藏,见于《素问》的,有《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六节藏象论》等篇;见于《灵枢》的,有《九针十二原》《阴阳系日月》等篇。《素问》都以肺为太阴,肾为少阴。《灵枢》则以肺为少阴,肾为太阴。考四时阴阳,本指四时寒热而言,《灵·刺节真邪》:‘阴阳者,寒暑也。’热是由温发展而来,寒是由凉发展而来。《至真要大论》所谓‘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说明四时寒热,有始和盛的程度之分,因而四时阴阳,即有少和太的程度之分。冬至一阳生,所以立春以后,天气温和为少阳;立夏以后,天气炎热为太阳;夏至一阴生,所以立秋以后,天气凉爽为少阴;立冬以后,天气严寒为太阴。古人以四藏配四季,肝主春,故以肝为少阳;心主夏,故以心为太阳;肺主秋,故以肺为少阴;肾主冬,故以肾为太阴。四时阴阳分太少,和经脉的三阴三阳配藏府不同。前者是以寒暑分阴阳,后者以藏府分阴阳。《素问》以肺为太阴,肾为少阴,显然是抄录者概念不清,因而以误传误之故。《汉书·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阴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是对《内经》太少阴阳的最好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3: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象配五藏图如下:
四象配五藏图.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3: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象配五行图如下:
四象配五行图.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3: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素问绍识》:“《太素》作‘阴阳表里,外内左右,雌雄上下’。杨曰:‘五藏六府,即表里阴阳也。皮肤筋骨,即内外阴阳也。肝肺所主,即左右阴阳也。牝藏牡藏,即雌雄阴阳也。腰上腰下,即上下阴阳也。此五阴阳气相输会,故曰合于天也。’”

[雌雄]高校教参《内经》:“即牝牡。牡,雄性;牝,雌性。这里指五脏的属性而言。《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肝为牡脏’,‘心为牡脏’,‘脾为牝脏’,‘肺为牝脏’,‘肾为牝脏’。”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3: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栋按:本节内容分析如下:

一、本节继上文“故人亦应之”,进一步分析了人体组织结构,上下内外部位,及内脏与外在环境的复杂联系中的阴阳可分性,以应天之阴阳。这是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中的重要内容。

二、本节所论人体阴阳的划分归纳如下:

(略)


三、本段主要阐发了人之阴阳以应天之阴阳的问题,属于“人与天地相参”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具体运用。正因为天与人的阴阳气升降消长运动是相应的,因而自然界阴阳消长运动所形成的气候变化,与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必然有着密切关系,兹摘录《素问今释》有关阴阳昼夜变化与人体关系的论述如下。

1.昼夜晨昏气温变化与人体生理的关系 《内经》认为不仅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有其影响,即昼夜晨昏气温变化对人体亦产生相应的影响。本篇原文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故人亦应之。”《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就指出了人体卫阳之气,在白昼趋于体表,它的过程是与自然界气温的转化关系相一致的。早晨气温温和,卫阳之气亦逐渐由内向外升发;中午气温较高,卫阳之气由生而旺;太阳西下之时,气温由热而转清凉,人体阳气内收,表阳之气已虚,故腠理毛孔逐渐闭密。人体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的现象,反映了人体在昼夜晨昏自然变化过程中生理活动的适应性。《灵枢·营卫生会》还谈到:“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近年曾有人观察到,同一经穴在不同的时间内,其生物电测值表现不同,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人体十二经五俞穴在不同时间里有不同的生理反应。经生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研究,今天我们知道动植物随昼夜的往复,有一种近于二十四小时的节奏,如绿藻的细胞分裂,果蝇的脱皮,提琴蟹的变色,以至于人类血液中铁素多少、体温升降、血压高低等,都有二十四小时的节奏,这些节奏是内在的,而且是世世代代遗传的。近二十年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内分泌学、激素测定方法的进展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称谓“时间生物学”,它研究生物在各方面受时间影响而发生的节律性变化,包括每日的节律和每月、每年四季的改变等,过去认为身体内在环境是稳定不变的,通过研究,目前认为:随着周日的改变或睡、醒节律,神经内分泌也有节律性波动,可能所有激素分泌都有节律性改变。周日节律和中枢神经系统及下丘脑有关,可能在人体内有几个“生物钟”在起控制作用。国内张家庆氏将皮质醇(ACTH)等主要激素的分泌同日节律作了介绍,认为祖国医学把一天二十四小时分成几个部分,有阴阳周期和节律性的周期改变是辩证的。近十多年来,生物节律、睡眠生理学、神经内分泌学的发展,证明激素分泌和其他生理功能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内也是波动的,远不是过去认为稳定的内在环境。这些发现,从某个角度来说,可用最现代化的观点说明二千年前的学说。《内经》的作者,限于当时的条件,虽只能看到一些现象,未及本质,但从机体生理对气候环境适应的角度去理解,是颇有启发的。

2.昼夜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在论述一日分为四时之后,接着谈到:“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解释了人体病理活动随着昼夜更替而变化的机理。因此,在病理情况下,随着外界气温的变化,人体阴阳消长就会有不同的反映状态。前已述及,关于人体对昼夜节律的反映,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有人观察到脉搏、体温、氧消耗量、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通气量、排尿量及尿中氮含量等有昼夜起伏的规律,激素分泌也有二十四小时节奏等,这些描述对探讨昼夜病理变化的实质无疑是有益的。(高校教参《内经》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3: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译:就整个人体来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若单就躯干来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若单就藏府来说,肝、心、脾、肺、肾五藏都属阴,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都属阳。所以说背部为阳,阳中之阳为心;背部为阳,阳中之阴为肺;腹部为阴,阴中之阴为肾;腹部为阴,阴中之阳为肝;腹部为阴,阴中之至阴为脾。以上所说的都是人体的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的对应关系,它们与自然界四时昼夜的阴阳变化,事项符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6: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③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

经文:“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选释:

[五脏应四时]据文中内容,名义上讲四时,实际上是讲五时。或当云“五脏应五时”。见第一节补注“长夏识”。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受]《素问识》:“吴云:‘五方之色,入通五藏,谓之收。五藏各藏其精,谓之受。’张云:‘言同气相求,各有所归也。’”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收,接收。受,授予。此指四时五脏的相互关系,四时授气于五脏,五脏接收而应之。此以同类相感、同气相召为理论依据。张介宾:‘收受,言同气相求,各有所归也。’又明万历四十三年朝鲜刻本‘收’作‘攸’。‘攸’有‘所’义。亦通。”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收’应作‘攸’。‘攸’有‘所’义。‘受’作‘用’解。见《吕氏春秋·赞能》高注。‘攸受’即是‘所用’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有收受]《素问补识》:“各,指五藏。收受,收,藏也。指五藏受四时之气而藏之,如春受风木之气,藏之于肝;夏受火热之气,藏之于心;长夏受湿土之气,藏之于脾;秋受燥金之气,藏之于肺;冬受寒水之气,藏之于肾。《吕览·尽数》云:‘精气之集,必有人也。’盖万物之精气,原非其本身所固有,皆来自于自然。故在天谓之气,入五藏谓之精。养生者必顺四时,就是要顺受四时之气,以充实五藏之精。和《阴阳应象》‘气归精,精食气’、《四气调神》‘逆春气则少阳不生’各节,互参自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6 01: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