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原创】《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5: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冬不按跷”辨疑

1、经文:

《素问·金匮真言论》:“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对于上述经文,历代注家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2、“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汇释:

《太素》注:“夫冬伤寒气在于腠理者,以冬强勇按跷,多劳困,腠理开,寒气入客。今冬不作按跷,则无伤寒,至春不患热病鼽衄,故春不病颈项者也。”[1]

王冰注:“按,谓按摩。跷,谓如跷捷者之举动手足,是所谓导引也。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2]

《素问注证发微》:“冬而按跷则不能藏精,神气浮散,而春夏秋冬各有其病。故冬不按跷,则春夏之病如上文者皆少矣。何也?精者,身之本也,冬不按跷,以藏其精,故春不病温,不特不病鼽衄及不病颈项已也。且精之在内者不可出,而邪之在外者不可入。彼秋病风疟者,虽有冬不藏精而然,亦由夏时暑汗不出所致也。”[3]

《素问吴注》:“冬主闭藏,按跷则扰动阳精而失闭藏之令。天一生水,真元之气根于肾,冬不按跷,则不扰动阳精,肾得闭藏,根本立而水生矣;水生则木生,故春不病鼽衄颈项;木生则火生,故夏不病胸胁;火生则土生,故长夏不病洞泄寒中;土生则金生,故秋不病风疟;金生则水生,故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飧泄汗出,亦失肾主闭藏之令也。”[4]

《类经》:“按跷,谓按摩肢节以行导引也。三冬元气伏藏在阴,当伏藏之时而扰动筋骨,则精气泄越,以致春夏秋冬各生其病。故冬宜养藏,则春时阳气虽升,阴精自固,何有鼽衄及如下文之患?按跷且不可,则冒寒妄劳益可知矣。”[5]

《素问集注》:“按跷者,按摩导引,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冬时阳气伏藏,若导引其四出,则无以奉春生夏长之气,是以有鼽衄头颈之经病矣。春病在头,邪热而迫于经者鼽衄,别出下项,则为颈项之病矣……痹者,风入于经俞也。此复言阳气固密者,四时无经俞之病也。复曰飧泄而汗出者,言人能藏养元真之气,必不使邪伤经脉,病在内而为飧泄也;亦不使邪伤阳气,病在外而汗出也。此复甚言其阳气之不可伤也。”[6]

《素问直解》:“四时之气,春生冬藏,故冬不按跷,则冬藏而经俞不虚,是以春不病鼽衄;春不鼽衄,冬藏之力也。春不病颈项,则春生而经俞不虚,故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并不飧泄而汗出也。夫冬令藏水,不但不病痹厥,且不飧泄而汗出,所以申明水王于冬,其时无病,更宜藏也。”[7]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云:“若冬天不进行按跷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洞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飧泄、汗出过多等病证。”[8]

3、辨疑: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上述注家多认为“冬不按跷”是指冬天应该禁止按跷,何也?因为“冬天按跷”,可以损伤人体之阳气、阳精,甚至神气浮散,结果会导致百病丛生,如“春必鼽衄及春病颈项、仲夏病胸胁,长夏病洞泄寒中、秋病风疟、冬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者等,妥否?

愚见以为,其注皆不合常理与医理矣,何也?因“动则为阳”、“阳盛则热”,按摩导引可以宣通阳气、活动筋骨、疏通经络气血,强壮身体,驱散阴寒之气。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太素》:“不劳则血气不通,故多得痿厥之病。故导引按跷则寒热咸和,血气流通。”[1] 《素问吴注》:“导引,运行经气,不使留滞为病也。手摩谓之按,足蹑谓之跷,所以揉扰筋节,宣通阳气也。”[4]《素问考注》:“痿厥寒热者,气血凝滞之所为。故以‘导引按跷’治之,宜令筋络骨节气血流通也。”[9]经文明示可以“导引按跷”以治疗疾病、康健身体,而历代注家在对“冬不按跷”的注释上,却前后矛盾。可见“冬不按跷”与后面的经文内容有问题。

首先发现这段话有问题的是元·李冶(名治),在《敬斋古今黈(注)》卷六云:“按本经《生气通天论》云:‘春伤于风,夏乃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由是而言,春夏秋冬无论启闭,政宜随时导引,以开通利导之,但勿发泄使至于汗出耳。窃疑本经当云:‘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痹厥。’其‘飧泄而汗出也’一句,‘飧’字当析之为‘勿令’二字,如此则辞旨俱畅,可为通论矣。大抵导引,四时皆可为之,惟不得劳顿至于汗出。而苟劳顿至于汗出,则非徒无益,或反以致他疾,不特于闭藏之时为不可,虽春夏发生长育之时,亦不可。王太仆不悟本经舛漏,坚主冬不按跷,谓按跷则四时俱病,盖为纸上语所牵。而肆为臆说也。利害所系甚重,予于是乎有辨。”后被丹波元简《素问识》所引用。《素问识》云:“简按:李说反似肆为臆说。然其理固不可掩。”

高校教参《内经》亦云:“文中‘冬不按跷,春不鼽衄……’一节,李治《敬斋古今注》认为,春夏秋冬四时,皆宜导引,但勿使发泄至于汗出。如汗出则外邪易中,因而发生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春伤于风,夏生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病变。所以他怀疑本篇所云,应是‘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痹厥。’至于文中‘飱泄而汗出也’一句,也认为‘飱’字当析之为‘勿令’二字。只有这样校勘,才能‘辞旨俱畅,可为通论矣。’李氏说虽有理,但根据似嫌不足。”[10]

4、释疑:

按:“冬不按跷”之“不”字,是语气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具体实义。不按跷,按跷也。

《尔雅·释丘第十》云:“夷上洒下,不漘。”郭璞注:“不,发声。”刑昺疏:“不,发声也。”[11]黄侃文集《尔雅音训》云:“不与不蜩、不过、不类、不若之‘不’同。”[12]即《尔雅·释鱼第十六》云:“左倪不类,右倪不若。”刑昺疏:“不,发声也。……不,亦发声也。”[11]《尔雅音训》云:“不者,发语辞。”[12]

又,《诗经·小雅·车攻》云:“徒御不惊,大庖不盈。”郑玄注:“不惊,惊也;不盈,盈也。”[11]

再,《楚辞·招魂》云:“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李逸注:“不奇,奇也。”

另,《礼记·缁衣》:“《甫刑》曰:播刑之不迪。”郑玄注:“不,衍字耳。”[11]郑注不明“不”当系一语气助词,已知“不”在句中没有词义,故认为是一个多余的字。实乃语气助词之“不”也。

《素问考注》云:“案:‘不’字古人语助,不按跷者,按跷也。……冬时按跷,令血脉流通,则风邪无来侵之地。春不鼽衄者,血气无凝滞之徵。春不病颈项者,外邪无来犯之谓也。……‘冬不按跷’一句,唯谓‘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也。下夏秋冬共必有为诸证之渐耳,此唯举冬而余略之也。而王注云‘此上五句,并为冬不按跷之所致也。’恐非是。再考冬行导引按跷之法,则寒气不来侵,故至春不病邪入颈项之病,又不病鼽衄之证,四时宜导引也。只举冬,不云他三时者,乃与冬伤于寒者,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同文例。且《异法方宜》十二云:‘导引按跷者,宜从中央出。’亦是四时宜导引之徵也。”[9]此《考注》一出,文理、义理、医理详尽而确,可谓群疑冰释。

经文中“春不病颈项”之“春”、“仲夏不病胸胁”之“仲”字,当从《素问吴注》删除,于义为顺。《素问吴注》云:“‘不病颈项上’,旧有一‘春’字,夏字上有一‘仲’字,两僭去之。”[4]

综上所述,今据李冶《敬斋古今注》、森立之《素问考注》、《新校正》云(详“飧泄而汗出也”六字,据上文疑剩)及《素问吴注》并结合上下文义,这一段话应校补为:

“故冬按跷,春不鼽衄、不病颈项;春按跷,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夏按跷,秋不病风疟;秋按跷,冬不病痹厥。”如此始合经旨。

参考文献:
[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78,549
[2]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31
[3]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39
[4]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8,61,18
[5]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66
[6]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32-33
[7]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29
[8]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4
[9]森立之.素问考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341,108-109
[10]程士德.高校教参·内经[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4
[11]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617,2641,429,1649
[12]黄侃文集.尔雅音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5,15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5: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飱泄而汗出也]《新校正》云:“详‘飱泄而汗出也’六字,据上文疑剩。”

《素问补识》:“天雄按:冬令宜藏,飧泄汗出,皆有违冬藏之道,故下文补出冬藏于精的重要性。义有可通,当非剩文。句前文字当有脱漏。”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5: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高校教参《内经》:“《类经·疾病类·二十七》注:‘人身之精真阴也,为元气之本。耗精则阴虚,阴虚则阳邪易犯,故善病温。此正谓冬不按跷,则精气伏藏,阳不妄生,则春无温病,又何虑乎鼽衄颈项等病哉!’后世有人将本句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联系起来,作为伏气温病的理论依据。然否定伏气温病者,则认为藏于精者,不仅春不病温,而且也不会发生四时季节性疾病。如果冬不藏精,不仅会引起春气的病温,也同样会引起四时季节性疾病,所以上文才说:‘夫精者,身之本也。’也有人认为本文中所说的病温,是概指外感六淫之病而言,与后世所谓‘温病’的概念不同,且文中只谈到冬季藏精与不藏精的问题,毫无邪气潜伏的意义。故此,认为以此作为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似属牵强。”

《素问补识》:“于云:‘藏上当脱冬字,下文云:夏暑汗不出者,秋称为风疟。此冬字与彼夏字为对,脱去则句法失类矣。’可从。《内经》精字多义,最常见者,以人身之密藏者叫做精,《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阳气必须密藏于阴中,阴阳紧密结合,才有坚强的生命。如果阴阳分离,阴中无阳,精气竭绝,生命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汤液醪醴论》把‘五藏阳以已竭’叫‘精孤于内’,到‘五阳已布’时,就说‘精自生’。王注‘精气伏藏,阳不妄生’,恰与此合。后世医家亦有悟及《内经》藏精之精,指阳气之秘藏者而言,并非专指精液之精,只是出于对前代注家的尊重,不敢翻案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5: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素问识》:“吴云:‘冬宜闭藏,失之则如上条所论。夏宜疏泄,逆之而汗不出,则暑邪内伏。遇秋风凄切,金寒火热,相战为疟。’张云:‘以上二节,一言冬宜闭藏,一言夏宜疏泄。冬不藏精则病温,夏不汗泄则病疟。阴阳启闭,时气宜然。此举冬夏言,则春秋在其中矣。’”

《素问补识》:“张云:‘夏月伏暑而汗不出,则暑邪内畜,以至秋凉凄切之时,寒热相争,乃病风疟。’黄云:‘夏暑窍开,寒随窍入而汗不出者,是宜泄而反藏也。皮毛闭敛,寒气莫泄,则秋成风疟矣。’一云‘夏月伏暑’,一云‘寒随窍入’,两说各异。今考《疟论》云:‘夫痎疟皆生于风……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张注似更切合原意。”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5: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栋按:本节内容分析如下:

一、本节承上文“八风发邪……邪气发病”,从四时、五脏相应的观点出发,讨论五时的五脏病变规律。

二、本节通过四个层次,对不同季节中五脏病变的规律进行了阐发。首先论证了五时气候变化各随气相应的脏气发病,如春时病在肝,夏时病在心等,而其受邪的腧穴,前者在头部(颈项),后者在胸胁。这不仅说明了“各随其脏气之所应”的发病规律,而且指出各脏受邪的腧穴部位。其次,以春气者病在头,秋气者病在肩背等,进一步阐明五时五脏的病变部位。再次,指出了四时多发的病证,如春善病鼽衄、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等。最后,指出了预防季节多发病的根本,在于“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里对预防多发病的认识,与《四气调神大论》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三、关于四时气候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在《内经》中论述较多,如《生气通天论》指出:“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以及《素问》七篇大论中有关论述运气学说的内容。我们知道,西医学气象学是研究天时气候对人体影响及气象因素与疾病内在联系的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二千多年前,《内经》作者能够认识到人作为自然界的生物之一,与外在环境密切相关,从而注意研究自然变化与疾病的关系,以掌握防治疾病的主动权,这是十分可贵的,值得我们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加以研究和深入探讨(《素问今释》)。

四、关于本节的错简,文中“春不病颈项”的“春”字,当从《素问吴注·卷一》删除,于义为顺。文中“冬不按跷,春不鼽衄……”一节,李治《敬斋古今注》认为,春夏秋冬四时,皆宜导引,但勿使发泄至于汗出。如汗出则外邪易中,因而发生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春伤于风,夏生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病变。所以他怀疑本篇所云,应是‘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痹厥。’至于文中‘飱泄而汗出也’一句,也认为‘飱’字当析之为‘勿令’二字。只有这样校勘,才能‘辞旨俱畅,可为通论矣。’李氏说虽有理,但根据似嫌不足。”(高校教参《内经》)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5: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译:东风发生于春季,病变出现在肝经,俞气反映在颈项;南风发生于夏季,病变出现在心经,俞气反映在胸胁;西风发生于秋季,病变出现在肺经,俞气反映在肩背;北风发生于冬季,病变出现在肾经,俞气反映在腰股;中央长夏属土,病变出现在脾经,俞气反映在背脊。所以,春气引起的疾病在头部,夏气引起的疾病在心脏,秋气引起的疾病在肩背,冬气引起的疾病在四肢。春秋易患鼻内出血,仲夏易患胸胁部病,长夏易患里寒洞泄,秋季易患风疟,冬季易患痹厥。所以,冬季做剧烈运动,春季不患鼻内出血,也不会患颈项部病,仲夏不患胸胁部病,长夏不患里寒洞泄,秋季不患风疟,冬季不患痹厥、飧泄及出汗。精是人身的根本。冬季善于保藏精气,春季就不易患温病。夏季暑热时不出汗,秋季就会形成风疟。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17: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人亦应之。

经文:A“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17: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选释:[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高校教参《内经》:“《类经·阴阳类·五》注:‘一日之气,自卯时日出地上为昼,天之阳也;自酉时日入地中为夜,天之阴也。然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午前为阳中之阳,午后为阳中之阴也;子前为阴中之阴,子后为阴中之阳也。故以一日分为四时,则子午当二至之中,卯酉当二分之令;日出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也。’又《素问集注·卷一》注:‘鸡鸣至平旦,阳气始生,应春升之气,故为阴中之阳;平旦至日中,阳气正隆,应夏长之气,故为阳中之阳;日中至黄昏,阳气始衰,应秋收之气,故为阳中之阴;合夜至鸡鸣,阳气在内,应冬藏之气,故为阴中之阴。’上二注,一从昼夜四时注,一从阴阳气消长解,相互发明。”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17: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旦至日中]《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六时至十二时。”

[平旦]《素问识》:“《四书脉》云:‘平者,中分之意,乃天地昼夜之平分也。’平明、平晓,义同。《说文》:‘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顾炎武《日知录》云:‘平旦者,寅也。’可疑。李云:‘平旦至日中,自卯至午也。’是。”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中至黄昏]《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十二时至十八时。”

[黄昏]《素问识》:“《月令广义》云:‘日落,天地之色玄黄,而昏昏然也。又曰黄昏。’简按:《日知录》云:‘黄昏者,戌也。’亦可疑。李云:‘日中至黄昏,自午至酉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6 01: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