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⑶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注释】 【班固】 字孟坚(公元32--92年),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他博学能文,继承父亲班彪的遗愿,在家私修《汉书》,被告发入狱。经其弟班超上书明帝陈情,获释后任兰台令史,命其继续编纂《汉书》,历时20余年,初稿大备。后班固为仇家所谗,被捕后死于狱中。由其妹班昭等续成《汉书》八表及天文志。
【汉书】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自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百余年的历史。分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共一百篇。书中所载史料,汉武帝以前的,大都本于《史记》;武帝以后的,则以其父班彪之《后传》为基础,进一步充实材料,加工整理而写成。它的史学观点与文学成就虽逊于《史记》,但行文整洁,记事周密,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作品。故后人往往把《汉书》与《史记》并称。《汉书》为24史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一。
【汉书·艺文志】 为《汉书·十志》篇目之一,后人简称“汉志”,是当时国家藏书的总目,是我国第一部史志图书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专著。这是班固以刘向父子的《别录》和《七略》为依据编写而成的。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略。共收书38种,596家,13269卷。
每种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分别简述先秦学术思想之源流与演变。在前列的序文中,概述秦汉以来图书典籍的播迁经过,刘向父子奉命校书的概况。在医经、经方的小序中,分述它们的用途,并反复向医生提示不能“失理”、“失宜”。所列书籍虽然绝大部分已失传,但亦可窥见当时医学专著已相当丰富,且可分类。最后在《方技略》总序中则对方技的学术渊源、作用等,作了简要的总结,指出它们的作用是“生生之具”,历来受到重视,被列为“王官之一守”。
【《黄帝内经》十八卷】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家》中一书目。历代医家所传世的“《黄帝内经》十八卷”这一书名卷数之称谓,则本源于此。
到了公元七世纪初期,在《隋书·经籍志》上找不到《黄帝内经》这一书名了,但是《隋书·经籍志》上面著录有《素问》九卷和《针经》九卷。据晋·皇甫谧《甲乙经·自序》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皇甫谧的《甲乙经》是魏·甘露年中即公元3世纪中期编的,距离汉代很近,他所说的话应当是有根据的。可见《隋书·经籍志》上所著录的《素问》九卷和《针经》九卷,即是《汉书·艺文志》上所著录的《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 《素问》即“《黄帝内经》十八卷”中“二九十八卷”中“二九”之“一九”卷之数目。
《素问》的名称,最早见于公元3世纪初期(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从此以后直到现在,1700年来这一名称都没有改变。《伤寒论·自序》:“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素问》最早的原本只分九卷,皇甫谧《甲乙经自序》是这样说的,《隋书·经籍志》也是这样著录的。宋·高保衡、林亿等的《素问·新校正》,在每一篇的篇题下面而注明梁·全元起注本的卷数,也只有九卷。到了唐代王冰次注《素问》的时候,才改编为二十四卷。
【《灵枢》九卷】 《灵枢》亦即“《黄帝内经》十八卷”中的另外九卷之数目。《灵枢》之前称《针经》,最早又称为《九卷》。
《针经》的名称,最早见于《素问·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云:“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注云:“此亦历解《针经》之辞也。《针经》者,即《灵枢经》也。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中,有先立《针经》一语,后世皇甫士安,易《灵枢》为《针经》之名,故王冰释《素问》、宋·成无己释《伤寒论》宗之,己各医籍皆然。”)和《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云:“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明·张介宾《类经十九卷·九针之要》注云:“《灵枢》即名《针经》,义本诸此。”)
《九卷》的名称最早见于《伤寒论·自序》已如上述,所以《素问王冰序新校正》说道:“《素问》外九卷,虽张仲景及西晋·王叔和《脉经》只谓之《九卷》。皇甫士安(谧)名为《针经》,亦专名《九经》。”是有理论根据的。王叔和《脉经·卷第七·病不可刺证第十二》引了一段文字,下面小注说:“新校正云:出《九卷》。”而所引的这段文字,却见于《灵枢·逆顺第五十五》篇。这些都是《新校正》的根据。可见,《针经》这一部书,因为它只有九卷,张仲景、王叔和则称之为《九卷》了。
《九卷》这一部书,到了晋代,皇甫谧又称之为《针经》(已如上述)。到了唐代,出现了一部内容与《针经》相类似的书,王冰称之为《灵枢》。这一问题,也是由《新校正》首先发现的。
王冰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句下的注文引了一段文字,称为“《灵枢经》曰”;在《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句下的注文,也引用了同样的一段文字,却称为“《针经》曰”;《新校正》认为这是王冰指《灵枢》作《针经》的证据。如《新校正》说道:“详此注引《针经》曰,与《三部九候论》注两引之,在彼云《灵枢》而此曰《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经》也。”可见《灵枢》这一名称,是在公元8世纪中期王冰时代才能出现的。
《针经》和《灵枢》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呢,或还有些不同的地方呢?这两部书在南宋时代都还存在。有的学者考证,这两部书的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编次有些不同,里面的文字“间有详略”而已。
《针经》到了北宋初年早已亡佚,当时只存有《灵枢》,所以高保衡、林亿等校正医书的时候,他们进书表中所列举的书名只有《灵枢》而没有《针经》。当他们校正医书的时候,即公元十一世纪中期,《灵枢》虽然存在,但业已残缺了许多,并不是一部完整的书(《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神气乃平”句下的《新校正》说道:“据今《素问》注中引《针经》多称《灵枢》之文,《灵枢》今不全,故未得尽知。”)。到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丽献到医书,里面有一部九卷的《黄帝针经》,下诏颁布天下,然后中国方才又有一部完整的《针经》(《宋史·卷一十七·哲宗本纪》说道:“元祐八年正月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现今存在的《灵枢》即是高丽献到的《黄帝针经》,后经南宋·史崧于绍兴25年(公元1155年)将“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而成《灵枢》的名称及现在所见到的内容,后人未再改动。
综上所述,《灵枢》最早称为《九卷》,初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晋·王叔和《脉经》亦称《灵枢》为《九卷》,至皇甫谧《甲乙经》始名之为《针经》。皇甫谧在其序文中虽称《针经》,然在其文中引《灵枢》经文时,仍然多称《九卷》。这种《九卷》、《针经》混称的情况,既说明了《灵枢》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被称为《九卷》,同时也说明从晋代开始,始有《针经》之名。
《灵枢》之名称,则始见于王冰这篇序文中。
《灵枢》最早的原本也只分九卷。皇甫谧《甲乙经·自序》说“《针经》九卷”;《隋书·经籍志》也著录“《针经》九卷”;虽然都是《针经》的名称,但实际上即是今天现存的《灵枢》,到了南宋时代,史崧改编为二十四卷(史崧《灵枢经·序》:“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
【乃其数焉】 《素问》九卷,《灵枢》九卷,二者正是《黄帝内经》十八卷之数目。
《新校正》云:“详王氏此说,盖本皇甫士安《甲乙经》之序,彼云:‘《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共十八卷,即《内经》也。’故王氏遵而用之。又,《素问》外九卷,虽张仲景及西晋·王叔和《脉经》只谓之《九卷》,皇甫士安名为《针经》,亦专名《九经》。杨玄操云:‘《黄帝内经》二帙,帙各九卷。’按:《隋书·经籍志》谓之《九灵》,王冰名为《灵枢》。”
【语译】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内经》中之九卷,兼合《灵枢》九卷,便是《内经》的总卷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