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7/26 21: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后学按:不用“病仍不解者”而用“仍不解者”,盖用“病”字,则有误导为“太阳病”之虞,用字盖精准也),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后学按:作为治病原则,此“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字,应当接“随证治之”下。)
简句:太阳病三日,汗吐下温针,不解为坏病,桂枝不中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解肌,若其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太阳病,汗吐下温针病仍不解。仲师但言桂枝不中与。又曰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然未赏标明何症何方令人无从揣测。此当研求而得其大要。以为临症标准。假如发汗温针亡阳。则有脉微身寒之变,宜桂枝加附子汤。吐伤中气。气逆脉促者。宜生姜半夏汤。下之而寒水下陷。利遂不止。脉濡滑者。宜四逆理中辈。汗吐下温铁之后。阳明生燥。脉洪渴饮者。宜人参白虎汤。发汗烧铁。阳浮于外。吸引少腹之气上冲。欲作奔者。则宜桂花枝加桂汤。发汗后脐下微有水气。欲作奔豚。则宜苓桂甘枣汤。散见于伤寒金匮者,不胜枚举。略标出之,以让学者类推。酒之为气。标热而本寒。(初饮则身热、酒后则形寒)(后学按:从西医之分析酒精中毒机理可得中医湿与热之理,但为何先热后寒之科学机理未知)标热伤肺则为喘。本寒伤脾则为痰。故治酒客病者法当利肺而舒脾。肺气利则标热泄而喘满除。肺气舒则本寒化而湿痰解。桂枝汤方中加厚朴之苦温以去脾藏之湿。杏仁之苦泄以疏肺藏之热。或可用之。否则肺脾二藏多湿热之人,本不喜甘。更用大枣以助脾湿而壅肺气。无论服汤必吐。而标热一盛再盛。肺壅既成。必吐脓血。如不得已而用桂枝汤。或加厚朴杏仁去大枣。理亦可通。以肺脾多湿热之人。本兼痰喘故也。故仲师首节言不可与。言其正也。次言加厚朴杏子。言其权也。三节言甘味壅寒。必吐脓血。极其变也。仲师于此不出方治。但举喘家加厚朴杏子。使人自悟加减之法。于不言中求生活耳。不然,下之微喘条后文自有方治。此处何烦赘说乎?盖特为酒客言耳。莫氏谓凡服桂枝汤条当在喘家之前。非仲师本旨,不可从。若夫既吐脓血。仲师自有法治。金匮呕吐篇云:不可止呕,但需排脓。则狐惑篇赤小豆当归散。疮壅篇排脓散。并可用也。包识生以首节为营实禁忌桂枝。次节为卫实之禁忌桂枝。似也。三节为营卫俱实之禁忌桂枝。则非也。服桂枝而吐。与上得汤则呕何异?何所见而与首条殊异乎。况以伤寒通例论。中风一症。原系营实卫虚。若以为营实当禁桂枝。中风一症。先当禁用桂枝矣。自来注释家。多犯显此失彼之误。伤寒所以无通才也。(实为邪恶实,风胜而血弱也。慎勿以邪实营弱而误认虚症。)
附: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三两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2)、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引王肯堂言:逆者,谓不当汗,不当下而下,或汗下过甚,皆不顺于理,故云逆也。……纶:温针,楚法针穴,以白香芷作圆饼套之针上,以艾蒸温之,多取效……按古法,针则不灸,灸则不针。【讲义】初用汗法后,或表已除,复见里证;或表证未除,兼见里证,或原有表里证,医见病未解,遂遍施各种治法。惟因治法不当,致伤其正气,故曰坏病。夫表证已除有里证者,当然不能用桂枝汤主治。若表证未除而气血已虚,虽不见里证,也不当与桂枝汤以解表,此大法也(详见后93条: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曰:须观其脉证,由脉证测知所犯何错误。1)汗后亡阳乎,躁渴谵语乎?2)下后虚烦乎,结胸乎?3)吐后虚烦乎,腹胀乎?4)温针后吐衄乎?惊狂乎?【附注】1)治病凭脉证,不凭日数。2)仍侧重证的方面,故曰随证治之,而不曰随脉治之或随脉证治之。换言之,诊断须脉证遍察,治疗则随证治之。3)本条为坏病之总纲,太阳篇以次之变证皆出于此,故本条明释桂枝汤,实为坏病变证之伏线。4)正气不足之人,虽有表病,也不可重在攻表。“与”,故与本汤,一次与服,非始终以此为主治之方也。
(3)、李培生《伤寒论讲稿》:“桂枝不中与之也”:说明原方不可用,但经加减仍可用,如去芍药或加附子等。
(4)、倪海厦《人纪》:一般的原则来说,当病邪在表,例如有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恶寒、发热等,我们用汗法,当病在上膈,例如吃坏东西、胸腔痰涎很多、鼻黏膜痰很多,我们想要把病邪清掉,用吐法;当病邪堵在下焦,我们用承气汤类攻下,也就是下法。
如果是太阳中风,给桂枝汤了,已发汗以后,如果医师再误用吐法、下法、温针,结果病人病一直不解,此为坏病,桂枝汤就没用了,这时候要看它的脉证,到底有什么问题,照理原本桂枝汤就可以解掉了,但被吐、被下、被温针,所以这时候桂枝汤证已没有了,随证治之,随所变之症状依法治之。临床上,有时候处方与治法是对的,但是病人的症状没有解掉,这时候要想到可能有别的问题在里面,要做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要熟悉金匮治疗杂病的原则。
(5)、聂惠民《聂氏伤寒学》:“坏病”,已非太阳病的范围,已不是转属他经,病情复杂,故称“坏病”。坏病者,即变证也。……引起坏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医生的行为(医生的言行,使患者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失去了治疗信心);药物毒性给患者造成的副作用;自身正气不足,护理不当,亦都会使原有病情恶化……(伤寒表实证后学按)误用之,可使表闭阳郁更甚而使病情加重,以致转成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或发斑黄、发狂等种种表证。……发汗不及,祛邪失时,发汗太过,必招伤正。
(6)、冉注伤寒论:(程效倩云)“汗后亡阳动经渴燥谵语,下后虚烦结胸痞气,吐后内烦或胀满,温针后吐衄惊狂之类,纷纭错出,俱是为前治所坏。”(柯韵伯云)“若误汗,则有遂漏下不止,心下悸脐下悸等证。妄吐,则有饥不欲食,朝食暮吐,不能近衣等证。妄下,则有结胸痞硬,协热下利,胀满清谷等证。火逆,则有发黄、圊血、亡阳、奔豚等症。是桂枝证已罢,不可更行桂枝汤也。桂枝以五味成方,增一减一,便不为桂枝汤,非谓桂枝竞不可用也。”此节承上节审度病机而言,由无形气机,求到有形之证变……不上冲不与桂枝,不上冲当何与,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坏证则桂枝不中与,随证则桂枝反又中与。如下节桂枝加桂,加芍药去芍药,桂枝加附子,桂枝去芍药加附子,以及桂甘龙牡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求逆汤等。何一非桂枝原有基础,何一非桂枝应变方法,是桂枝非全不用,但须随证活用,不可拘拘肯定。
(7)、伤寒论古今研究:
柯琴:《内经》日;未满三日,可汗而已。汗不解者,当须更汗。吐下温针之法,非太阳所宜,而三日中亦非吐下之时也。治之不当,故病仍不解。坏病者,即变证也。若误汗,则有汗漏不止,心下悸,脐下悸等证;妄吐则有饥而不欲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等证;妄下则有结胸、痞硬,协热下利,胀满、清谷等证;火逆则有发黄、圈血、妄阳、奔豚等证。是桂枝证已罢,故不可更行佳枝汤也。桂枝汤以五味成方,增一减一,便非桂枝汤,非谓桂枝竟不能用也。
程应旄:太阳病之三日。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知非本来之病,而已坏子法之不对矣。如汗后亡阳动经,渴燥谵语,下后虚烦结胸痞气,吐后内烦腹胀满,温针后吐衄惊狂之类,纷纭错r出者,俱是为前治所坏,后人切不执成法以救逆,所以前证虽属桂枝,若坏则桂枝亦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盖欲反逆为顺也。非从望闻问切上探出前后根因,无从随证用法,非头痛医头之为随证治之也。
吴谦:太阳病三日,邪在三阳时也。若已经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其法备施,若仍不解者,此为坏病,由施治失宣也。此时即有表证,桂枝汤亦不中与,当观其脉证,知所误犯何逆而随证治之,不可以成法拘也。
尤怡:若,写或同。言或汗,或吐,或下,或温针,而病仍不解,即为坏病,不必诸法杂投也。坏病者,言为臣药所坏,其病形脉证不复如初,不可以原法治也,故日桂枝不中与也。须审其脉证,知犯何逆,而后随证以法治之。
【讨论】 注家对于“坏病”的认识不一,大体有以下几种:表证通过发汗而解,里证虽用吐下温针等法,仍不解者,为坏病’表证应当发汗,但若汗不如法,或用吐下温针等法误治,使病情变化而表证不复存在,即为医药所坏者,统称坏病,因误治病情变化,变化了的证情,不能正名者,是为坏病}坏病就是变证。对于鼻桂枝不中与之”,注家的意见亦有分歧,张志聪认为此病在里,桂枝汤为解
表剃故不中与之, <金鉴》则认为此时已为坏病,既使有表证存在,亦不可使用桂枝汤;而多数注家的认识是,此时病情已变,不再是中风表虚证,故桂枝汤不能与之。我们的理解是,坏病是泛指一切由于治疗不当,已经发生变化,而原证不复存在的病情,但不包括可以用六经证候定名者。“桂枝不中与之打中的“桂枝”是指桂枝汤而言,不中与的原因是由于病情变化,已非太阳中风证,故不得与之。本条的目的是逋过举例来说明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以及误治的危害,并非专论桂枝汤的使用范围,因此应重点掌握其精种实质,不应在枝节上纠缠。
太阳病在表,用汗法治疗是正确的,但邪中有深浅,体质有强弱,所以服药之后不是全部病人都能汗出身凉而愈的,此时,可以根据桂枝汤的煎服法继续给药,直至病瘥。若见一汗未愈,以为病已入里,就会采用其他方法,以为病在胸中有吐法,认为病在胃肠而用下法,或疑汤剂无效而采用温针逼汗,就会使病情真的由中风病而发生他变,此时的病变,如已不能用六经辨证定名者,即称为坏病(按:见多家之注,此注甚合后学之感)。
(8)、张正昭《伤寒论归真》:“桂枝不中与之也”,寓有此时尚存在类似桂枝汤证的症状表现之意。【讲析】太阳病早期,经过发汗病仍不解,若非转属他经,则多因表虚营阴不足,理当以村枝汤解肌发汗,益阴和卫。若见发汗不解,便贸然用下,用吐、用温针,就会更伤其正,使原本不足之营阴更虚,原来尚强之卫阳也虚。此时纵有发热、汗出、恶风寒等类似桂枝证的症状表现,亦属标象,假象,其本质已非桂枝证了。……仅从现象上看似桂枝而用桂枝攻表,就会象第29条所述的那样,变证蜂起。(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这说明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症状表现,其病变本质并不一定相同,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析其本质,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解肌:即解散肌表之邪。桂枝汤在论中虽亦云“发汗”,但与麻黄汤之“发汗”有别。桂枝汤功在充营气,培汗源,而不能使表闭汗不出者出汗;后者能打通玄府,开腠理,使不得汗出者出汗。
(9)、李培生《伤寒论讲义》:设太阳中风证误用麻黄汤峻汗,则发汗太过,将益损其营,更泄其卫,可使腠理洞开,大汗淋漓,而致亡阳亡阴等变证。(尤在泾)“设误与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
(10)、张横柳《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此条是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补充。
(11)、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随证治逆法:
“太阳中风”,即禁大汗,误汗之变证,不外发生液干、体温减低等症,大致如下几条:
汗漏不止,小便少,四肢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灸神阙、气海、阴郗(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针合谷、外关、复溜(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后溪。
汗出过多,心下悸,欲得按者,桂苓甘草汤主之。灸巨阙(该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巨阙穴位于人体的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即为此穴。)、水分(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水分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上一指宽处(即拇指的宽度)。)
脐下悸欲作奔豚,桂苓甘枣汤主之。灸水分、关元、肾俞(取定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小便不利时,微热消渴者,五苓散救之。针合谷、外关、中极(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该穴)、足三里、阴陵泉。
汗出过多,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者,真武汤救之。灸“神阙”、“关元”。
汗出,恶寒者,芍药甘草附子汤救之。灸神阙。
太阳病,万不可下,误下则里气更虚,或表邪内陷,变证大致如下几条:
脉促,胸闷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针合谷、外关、内关。
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针风府、大椎、内关、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仰掌,在腕横纹上1寸,当桡骨茎突内侧与桡动脉之凹陷处取穴)、合谷、阴陵泉、足三里。
下利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针合谷、足三里、内庭(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此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天枢(位于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大肠俞(该穴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小肠俞(小肠俞穴位于骶部,当第一骶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一骶后孔齐平)、中膂俞(中膂俞穴位于人体的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灸中脘、水分(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水分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上一指宽处(即拇指的宽度)。)、足三里。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汤主之。针间使(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劳宫(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位于中指和无名指指尖处。在手掌有两条比较大的掌纹相交成“人”字形,沿中指中线向手掌方向延伸,经过“人”字相交点的下方区域,这个重合的地方即是劳宫穴。)、足三里、公孙(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涌泉
太阳病,也不应用吐法,吐能伤胃,引起胃部充血,误吐之变证,大致如下几条:
腹中饥而不欲食,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救之。针中脘、内庭(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不喜糜粥,欲食冷物。朝食暮吐,吴茱萸汤主之(一升茱萸三两参 生姜六两救寒侵 枣投十二中宫主 吐利头疼烦躁寻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
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灸膻中、中脘。
心烦,不欲近衣者,梔子生姜豉汤主之。针间使(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劳宫(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太阳病,固宜汗解,不宜用火攻使之汗解。古之温针为火针,可以劫汗,发热者则忌之。其变证大致如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牡汤救之(伤寒下后满烦惊 小便不利谵语生 一身尽重难转侧 柴胡龙牡用后轻 桂苓姜人一两半 铅龙牡蛎一样重 二大六枣二合夏 柴胡四两少阳通 半夏二合,洗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龙骨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煅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火热而致阳盛、阳亢,为衄血、咯血者,”三黄泻心汤”(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救之。针”合谷”、”内庭”。
阴虚,小便难者,”猪苓汤”救之(猪茯胶泽滑一两 咳呕心烦渴不眠 煮好去滓胶后入 育阴利水法兼全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针”中极”(在脐下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肾俞”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复溜”(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
腹满而喘,身热而渴者,”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枳实厚朴共成方,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救之。针”支沟”(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取穴。)、”承山”(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曲池”、”合谷”、”足 三里”、”内庭”。
口干咽燥者,”苦酒汤”(生夏一枚十四开 鸡清苦酒搅几回
刀环捧壳煮三沸 咽痛频吞绝妙哉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救之。针”少商”、”鱼际”、”液门”(微握拳,掌心向下,于第四、五指间缝纹端,即赤白肉际处取穴。)、”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扶突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与缺盆连线中点,)、”廉泉”。
胃亢热而哕者,”橘皮竹茹橘皮汤”(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救之。针”内关”、”足三里”、”中脘”。
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汤”(桂枝去芍已名汤 蜀漆还加龙牡藏
五牡四龙三两漆 能疗火劫病惊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
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擘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救之。针”间使”、”大陵”(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涌泉”。
针处被寒,发奔豚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六五千珠水一斗 煮茯减二三升满
汗后脐悸欲奔豚 苓桂枣甘煮甘澜
大枣十五扶中土 八茯四桂二两甘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桂枝四两,
去皮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
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
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救之。灸”水分”(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关元”(位于脐下三寸处。)、”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趙晴初曰:”人身內外作兩層,上下作兩截,而內外上下,每如呼吸而動相牽引。譬
如攻下而利,是泄其在內之下截,而上截之氣即陷,內上既空,其外層之表氣連邪而入,
此結胸之根也。譬如發表而汗,是疏其在外之上截,而在內之氣跟出,內上既空,其內下之陰氣上塞,此痞悶之根也。識此,在上禁過汗,在內慎攻下之法,後讀仲景《傷寒論》結胸及痞塞諸證,則冰消雪化矣。”總之,”太陽病”之”中風症”,祇可微汗,不可大汗。吐、下、溫針,則絕對禁忌。註家都以本條為汗、吐、下、溫針各法皆用遍而病不解,乃為壞病者,誤也。果爾,則已為不可收拾之症矣。與下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文意亦不接合。可見汗、吐、下、溫針,用一法即成逆症,拙者三叮嚀之。
(12)、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前提是汗已发过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三句话也随用于15条“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按:既是原则,何止上条可用,随处皆可用——但却是废话)
(13)、伤寒论现代解读:解肌:解除、发散肌表之邪,但是它不是一个发汗剂,只能用于原来有汗的病人。
桂枝:指桂枝汤。
【语释】太阳病已经3天,曾经用过发汗,涌吐,或攻下,或温针等治疗方法,病情仍然不解,这是治疗不当引起的坏病,不能再用桂枝汤,应该根据病情辨证施治。桂枝汤本来作用是“解肌”,自有其自己的适应证,桂枝汤只适应于已经确诊的轻型感冒,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而无汗,这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须经常注意这一点,不要误治。
【解读】太阳病3日,经过发汗应当好转,因为太阳病就是感冒,是一组呼吸道急性自限性常见病,发病后3日症状达到最高峰,病期一般不超过3天。如果感冒后天病情无好转,可能的原因是: 治
疗不当,本来应当用桂枝汤的用了麻黄汤,或者相反,该用麻黄汤的反用了桂枝汤;或者是误用了下法、温针,引起坏病; 传染病的前驱期或轻型、感染病的早期或轻型,在诊断不清时,使用汗、吐、下、温针都是错误的治疗,必然引起病情加重。桂枝汤的禁忌证是感冒病人发热而无汗,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按:此句此读更为合理:感冒病人发热而无汗是桂枝汤的禁忌证。)。
(14)、柯雪帆《伤寒论选读》:太阳病已过数是,经过汗法治疗,可能由于选方、用药、服法不当,或因病人的体质因素,未能达到邪随汗解。只要表证仍在,尚可再三汗之而解。
(15)、陈亦人《伤寒论译释》:这可能是选方不当,或调护失法,或体质关系,或药物质量不好(按:陈老之解,发别人所未发,又是当今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或用量不够的因素……实际上是比较严重的变证。……若其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则是麻黄汤证,设误投之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医案选录】一人伤寒坏证垂死,手足俱冷,气息将绝,口张不能言。张致和以人参一两去芦,加附子一钱,于石硄内煎一碗,以新汲水浸之若冰冷,一服而尽,少顷病人汗从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此其验也。盖鼻梁上应脾,若鼻端有汗者可救,以土在周身遍故也。近陆同妇产后患疫证二十余日,气虚脉弱,即同坏证,亦以此汤救活之。……孙真人曰:人参须得长流水煎服,井水则不验。取其性之通达耳。(《名医类案》)
(16)、李克绍《伤寒论语释》:已不能再用麻、桂方发其汗者叫做坏病。……凡坏病,不是正气受挫,就是邪已内陷,挫伤正气的,有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外邪内陷的,有夹热利、虚烦、痞、结胸、发黄以及火逆症等。详见下: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伤阴: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2)伤阳及阴阳两伤:
76(上)、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75(上)、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挟热下利: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4)虚烦:
76(下)、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5)结胸: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音瘛,通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便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30、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人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6)痞:
气痞: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痞硬: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寒痞: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坏痞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水饮互结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7)发黄: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8)火逆证:
112、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反(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7)、柯雪帆《伤寒论临证发微》:桂枝汤的禁忌证:发热脉紧无汗、嗜酒内生湿热与热毒内蕴三点。从目前的临床实际来看,可以归纳以下几点:1)高热无汗脉浮紧应该用重剂麻黄汤迅速发汗解热,如用桂枝汤解肌(轻微发汗)是耽误病情,加速其化热入里,甚至发生严重变证。但此等证候并不完全忌用桂枝这味药,如麻黄汤中就有桂枝。2)比较明显的细菌感染,症见咽喉肿痛,咯脓性痰、尿赤混浊(热毒、湿热、脓毒)等。3)出血倾向:凡有活动性出血须要止血者,忌用桂枝,有反复出血者也慎用桂枝,有明显瘀血须要活血化瘀者除外,但并不忌用芍药。4)出现明显的阳亢症状(烦躁易怒、面红升火、头晕头痛、脉弦紧)者,慎用桂枝,因桂枝能能升发阳气。这也并不忌用芍药。可见忌用一个方剂与忌用某一味药,并不是一回事。
(18)、王正龙讲伤寒论:温针,即温药也。
(19)、伤寒学:但从临床观察,有不少并不因为误治,而因失治或体质及病邪等因素恶化者。
(20)、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指出了治疗坏病的原则。.太阳病三日.,对于这个时间不要太机械。在这段时间里,已经用过汗法,或者吐法,或者下法,或者温针之法,.仍不解者.,虽然太阳病已解,但其他的病发生了(按:一说指非少阴,阳明,少阳证者,为坏病),所以说这个病仍然不解。.此为坏病.,这时候不论出现什么样的证候,都可以叫做坏病。什么叫做坏病?就是说它的正证已经治坏了。正证就是太阳表证,坏了就是已经不存在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误治都会形成坏病。上一条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虽然也是误治,但还没治坏,太阳之气还能行于体表与邪气作斗争,所以还可以用桂枝汤。 第C17条紧接着第C16条而言。如果正证已经不存在,而另有其他的证候出现,那么.桂枝不中与之也.,也就是说.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那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和善后呢?张仲景提出了一个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误治以后所出现的坏病有实有虚,有寒有热,有气分有血分,所以只能提出一个原则。
.观其脉证.的.观.字很重要,就是观察、审视。只有很仔细地、很谨慎地来审查他的脉和证候,才能.知犯何逆.,知道是犯了哪种错误,,出现了哪些问题,然后.随证治之.。.随.,随顺之意。随顺客观证候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进行治疗。
《伤寒论》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讲误治后坏病的。因此,这一条的指导意义自不必说了。
这一条和下面的第C19条、第C20条,都是说桂枝汤的禁忌证。在提出桂枝汤适应证的同时,又提出桂枝汤的禁忌证,以及误用后的情况,这样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不犯治疗上的错误。
这一条是说太阳伤寒证表实无汗是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本为解肌.,显示桂枝汤和麻黄汤发汗意义的不同点。.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是麻黄汤证,而桂枝汤中有滋补收敛之品,发汗力量很小,只能解肌而已。如果误用桂枝汤,汗更出不来,就会出现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是叮咛之语。.识.念智(zhì),知道、记住之意。也就是说,临床医生必须牢记于心,不可忽视,否则就会犯错误。另外,关于.常须识此.的.常.字,有的医家认为是.当.字。 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都是太阳表证,有一定共性,稍微一疏忽,就很容易犯错,所以张仲景格外强调。
(21)、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到这是一段,底下这个是另一段。“桂枝本为解肌”呀,应该另一段,这个搁一段是错了,成无己本呀就是分为两段。
那么这段说的呀,太阳病将三天,经过发汗,发汗是对的,太阳病当发汗吗。发汗没好,如果表不解,你还得想法子服桂枝汤。那么这个大夫啊,就是三天的功夫,发汗他还没好,他就是若吐若下若温针,乱来一阵,这些治疗都是错误的,所以这个病仍不解,这个病不会好的,此为坏病。这个不解呀,就是治坏之病呀,他这么样子又吐又下又温针,这个病决不会再在表了,它是逆治而成的坏病。
这一段它也跟上边有关系,说“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但不能说是你经过治完了这个病不解,就吃桂枝汤,这也是不对的,他这是仅举一个例子。这都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而来论述的,哪个应该用,哪个不应该用。如果治坏的病了,那可就不能用了,所以“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那桂枝(汤)不是一个万能的药啊。那得怎么办呢?详审其脉症,那么他这个书啊,就是辨脉辨证,看其结果“知犯何逆”,这个“知犯何逆”面很广,不是光问他是怎么治坏的,那个是可以问的,不是不可以问的,主要的还是在这个结果,他是津液亡失太厉害的变化里虚证啊,或者由于这种错误而邪入内呀,是发生陷胸汤证了,是发生阳明证了,或者发生阴寒重症,这都不一定的,这都是治逆的结果,“知犯何逆”,让你考察这些东西,随证治之,这是中医辨证的主要精神,这句话不要把它轻易放过了。中医治病就是随证治之,不是你拿脑瓜想。那么有什么证,你就应该怎么治,现桂枝汤证用桂枝汤,现承气汤证用承气汤,这叫随证治之,随所现之证而来治疗,不是你那么想,那不是中医辨证,这很重要这句话,它是一贯全书这句话。
所以刚才讲这个桂枝汤,在临床上你遇到桂枝汤(证),这个证候合适,你就用你的,什么病都是,随证治之嘛。
底下,这是又一段了,“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也是围绕着桂枝汤来论说的。他说还有一个同是太阳病,到这一点啊,他说的是桂枝汤的医疗作用了,那么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什么叫做解肌呀?中风,头一段我就给讲了,这个病邪深,就是这个精气不足以驱邪,他反倒出汗了,可是这个邪呀,趁着出汗之虚,而入肌肉之内啊,它离开表皮了,表皮虚了,这个病整个在肌肉这个阶段,桂枝汤就是解肌肉那块的不和,去那块的病,怎么去呀?就头前讲的这个,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这不虚呀,邪在这呆不住,这个精气充实于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它在那呆不住了。它是解肌,主要的目的就是我们方才讲的,它是安中养液,充实精气,这个力量足以驱邪了,那么再一汗,邪就走了,所谓之解肌。与专门来发表的,让他出汗的那种方剂,麻黄汤,是大有区别,是不同的。
所以他底下接着,“若脉浮紧”,咱们说那个阳浮阴弱啊,在桂枝汤,浮之中,按着没力量。脉浮而紧,这个脉呀紧聚有力,这个紧啊,我上头说了,就脉的宽度上来看的,它这个脉道是紧束有力,那里头充血的情形是相当严重了,就像一个胶皮管子,你灌得溜紧,就是打气它紧,咱们都骑自行车呀,自行车轱辘气打得蹦蹦的,拿手一按紧啊,你把气放了一半,一按就是缓弱,这个紧说明里头血液充实。“发热汗不出”啊,它也像桂枝汤证发热,但是呢就是汗不得出,汗不出不是说不出汗,是汗不得出,他这个精气充实在体表,所以血管里充满液体,它就是皮表不开,出不来汗,一出汗马上就能好,他这个精气不是虚,一点都不虚,反倒实,由于这个实,造成汗不出。这时再给吃桂枝汤,那了不得了,桂枝汤它是增益体液的,就是精气呀(按:解肌之说稍嫌零散,而桂枝禁用之解,甚为贴切实用,较之诸家谈玄论空,科学之理明矣!),这就变成实实之祸了。本来就实,你还让他增加津液,增加精气,那就实上加实了,这个在《内经》上就是“实实”嘛,实证,又当虚证治,再让它实,这就是实实之弊也!这个病只能够是更加恶化,而不会好。所以他就再三叮咛,“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都是这个感冒,外感,该要用麻黄汤的用桂枝汤不行,反过来呢,应该用桂枝汤的用麻黄汤也不行,后边就要讲了。那么桂枝汤这个作用啊,不是单纯的发汗药,“本为解肌”,所以到这个地方把这个医疗作用啊,他才点出来。那么解肌的方法呢,他就要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而来达到解肌的目的,那与单独发汗的药是不同的。
(22)、张长恩《伤寒论临床指南》:“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太阳表证,本宜汗法,但已经发汗,而病不除,说明汗不得法。此时虽然表证仍在,但或兼有胸中痞硬,或兼有大便秘结,或兼有身栗然起寒,以及医者被表面现象迷惑,而用“若吐、若下、若温针”等法治疗,从而犯了太阳病的治禁,既使病邪内陷,又使正气虚衰,是以“病仍不解”。这时无疑不是表证不解,而是病情发生变化,故云“此为坏病”。
(23)、冉注伤寒论:桂枝麻黄,同为辛温,同是开剂,不过宣发外邪,麻黄为优,鼓荡正阳,桂枝为优。然宣发其外,必须鼓荡其内,故麻黄汤中所以用桂枝,桂枝促助麻黄发汗,人所周知,何以此处又说成桂枝为无汗之大禁(后学按:观前贤之互诘,也是有趣!)。
(23)、倪海厦《人纪》:中风束肌的状况,就是病人有恶风,有流汗的现象,所以小孩感冒,一摸有流汗,就是桂枝汤证。如果病证在肌,就会有汗,如果病证在皮肤表面上,寒束到表面了,这时候一滴汗都没有的。这就是寒证,若其人脉浮紧,浮就是表,紧代表寒,寒就代表痛。脉分上、中、下,上就是皮表,就是诊他浮,中就是皮肌,皮和肌肉之间,下就是肌骨,骨和肌肉之间。按到骨边了,就是沉,如果按到骨边,就是沉,如果按到骨边,发现脉很紧,这就是沉紧,沉就是里,紧是寒,就是里寒。若这人脉浮紧,就是表寒,不是表风,因为表风会有汗且脉浮缓,表寒,发热,汗发不出来,病人感觉冷,寒都在表,这是”伤寒”,应用麻黄汤,误用桂枝汤,桂枝汤是解肌的,让血液循环加速,桂枝的力量达不到皮肤表面,力量只能达到肌肉,结果血只到达肌肉,不但汗不能出来,病人会增逆,会更烦躁。因为血出去更多,血都集中在四肢上,胸口的血液减少,病人会觉得胸闷甚至气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