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18 22: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简句:衄家不可汗,汗出额上陷脉紧,直视不眴不得眠
(1)伤寒论古今研究:校勘《玉函》发汗作攻其表。必额上陷作必额上促急而紧。
词解①衄家:索患鼻衄之人谓衄家。②额上陷脉:额上两旁陷中之经脉,相当于太阳穴处。③眴:“眴,动目也,音舜,动目而使之也”。《辞源》眴与瞬通,眼球转动之意.
释义 素有衄血者,阴血不足,津液亏乏,虽有表证,亦不可妄用汗法。心主血而藏神,脉为血府,目得血而能视。衄家,若妄发其汗,重伤阴血,阴血亏损,筋脉失养,则额上陷脉急紧,目直视不能眴。血不养心,则不得眠。
选注 成无己:衄者,上焦亡血也。若发汗,则上焦津液枯竭,经络干涩,故额上陷,脉急紧。诸脉者,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牵引其目,故直视不能眴。眴瞬合目也。《针经》曰:阴气虚则目不瞑,亡血为阴虚,是以不得眠也。
方有执:衄,鼻血也。额上通乎鼻也。不能眴,谓目上瞪而不能开合动摇也,所以不得瞑而眠也。
张志聪:此言三阳之经血皆虚者,不可发汗。夫三阳之气合并于上,而三阳之脉皆起于鼻额间。衄则三阳之经血皆虚。若再发其汗,则见三阳之剧证矣。夫上部天,两额之动脉,手足少阳脉也。少阳血虚故额上陷。脉紧急也。太阳之脉上循目眦,为目上纲,太阳之经血虚,则目直视而不能润动也已,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额中,下膈属胃,阳明之经气逆,不得从其故道,故不得眠也。此言三阳之经血虚者,不可更发汗而夺其血也。
程应旄:衄家为血凌清道。阳经受伤也。清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是为重虚。额上者,诸阳所聚,阳去则额上陷矣(后学按:不可解而强解,无趣。)。诸脉皆聚于目,目得血而能视,筋脉无血以益。则牵引其目,以致脉紧急,目上瞪而不能合眼矣。卫气夜行于阴则眠。今卫无营所主,仅能行于阳,而不能行于阴,则不得眠矣。(后学按:不可解而强解,无趣。)
钱潢:额上,非即额也,额骨坚硬,岂得即陷,盖额以上之囟门也。(后学按:实际,囟门则非。)
吴谦:衄家者,该吐血而言也。谓凡吐血衄血之人,阴气暴亡,若再发其汗,汗出液竭,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紧而且急也。目直视,目瞪不转睛也。不能眴,目睫不能合也,亦皆由灼其脉引缩使然。不得眠者,阳气不能行于阴也,凡此所见之病,皆阳盛阴微之危证,谁谓衄家可轻发其汗耶。
尤怡:血与汗,皆阴也。衄家复汗,则阴重伤矣,脉者血之府,额上陷者,额上两旁之动脉,因血脱于上而陷下不起也。脉紧者,寸口之脉,血不荣而失其柔,木无液而枝道劲也。直视不眴不眠者,阴气亡则阳独胜也,经曰:“夺血者无汗”,此之谓也。
陈念祖:血从阳经并督脉而出者为衄。汗为血液,凡素患衄血之人,名曰衄家。三阳之经血俱虚,故不可发汗,汗出则重亡其阴,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所以然者,以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上巅。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额中,旁纳太阳之脉。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三经互相贯通,俱在于额上鼻目之间。三阳之血不荣于脉,故额上陷,脉紧急矣。三阳之血不贯于目,故直视不能眴也。阴血虚少,则卫气不能于阴,故不得眠也。此三阳之危证也。
李荫岚:衄家者,病衄血之人也。额上之脉,下通于鼻,衄血更汗,血去脉空,故额上陷脉紧急。经云:上部天,两额动脉。其脉动于两额,近陷中,足少阳脉气之所行也。衄多则伤脑,两目之神经,上通于脑,脑血受伤,则目系坚而不柔,故直视不能瞬。亡血伤阴,阴阳失调,故不眠也。
【讨论】关于额上陷,各家认识不一:1.陈氏认为是头额部;2.钱氏谓囟门; 3.尤氏云额上两旁之动脉;4.吴氏谓额角上陷中之脉,此说比较客观。
对于脉紧急的病机,陈氏以三阳经之血,不能荣于脉立论,不甚贴切。血汗同源,夺血则无汗,夺汗则无血。过汗亦必伤血,阴血不足,笳脉失养,则筋脉紧急。
本条言衄家不可发汗,而46条云:服麻黄汤后,衄乃解。47条又说:自衄者愈。伤寒初起,有衄不成流而点滴而出者,非为衄家,亦可发汗,使邪从衄解,衄后脉静身凉,方为佳兆。至于衄家不可发汗,只不过示人此时宜慎汗,非谓绝对不用汗法,有故无殒亦无殒矣。(后学按:此为正解。)
(2)吕志杰《伤寒论研究大成》:【注脚】〔1〕衄家:素易鼻出血的人。
〔2〕额上陷脉:《灵枢九针十二原》有“针陷脉则邪气出”一句。“陷脉”,指孔穴在筋骨陷中而言。“额上陷脉”,指额上两侧凹陷处之脉。〔3〕直视不能眴:两目呆滞而不能灵活转动。古人云:“眴,目动也。”
【提要】衄家禁汗。
【简释】津血同源。衄家,阴液必不足,虽有表证,亦不可单纯发汗。若发汗不当则阴液重伤,筋脉失其濡养,则可表现额上陷脉急紧,目直视不能转动以及夜卧不安等证候。
按:《金匮要略》第16篇第4条与本条相同。
(3)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旁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润。不得眠。(此条订证)
伤寒入于营分。始见发热。初犯皮毛。固无热也。但皮毛不开。血分热度增高。不能从毛孔泄。则上冲于脑。颅骨受阳热薰灼。则骨缝开而脑中血出。由阙上下走鼻孔。是为衄。此不发汗而致衄者。所以发其汗则愈也。若夫衄家。则未病时已屡见衄。不因失表而见。与不发汗而致衄者不同。故与淋家疮家。并有发汗之戒。脉紧急者。阳气以发汗而愈张。目直视不能润。津液亡而目系燥也(此与温病误下直视同)惟额上陷三字。殊不可通(后学按:以临床求之,此说切。)。额外额上颅骨复冒处。不似无骨之处。易于下陷。岂有病衄之人。一汗而陷之理。愚按上字为旁之误。指两太阳穴。尝见久病劳瘵之人。形脱肉削。两太阳穴下陷不起。年老之人气血两虚者亦然。则夫衄家发汗。一虚再虚。宜其形脱内削额旁陷也。(余治金匮,知额字为颧之误。盖额上即太阳穴也。)
(4)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征引】
成无己:衄者,上焦亡血也。若发汗则上焦津液枯竭,经络干涩,故额上陷,脉急紧。诸脉者皆属于目,筋脉紧急,索引其目,故直视不能眴。
皇甫谧:阴气虚则目不眴。亡血为阴虚,是以不得眠也。
钱天来:眴,目动摇也。
汪琥:衄家系阳明经热。
【讲义】衄家,久衄失血之人也。血与汗皆属阴液。衄家复汗则阴液重伤,故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必见以下各证:额上陷,脱血于上,组织萎缩,额之上部陷下不起也;脉急紧,血不荣脉,血管收缩,失其柔韧也;直视不能眴者,动眼神经麻痹也;不得眠者,心血不足,阴虚生燥也。
【附注】本证见证皆以误汗、亡失体液所致,独上部首当其冲也。衄血之人血燥于上,头中之阳已虚,发汗则阳愈虚,固不仅津亏也。
【习题】1.试述衄家不可发汗之故。2,试拟一方以治衄家之有表证者。
(5)姜春华《伤寒识义》:识义:“额上陷”,诸家以为额上肉陷,或谓额上肉脱而陷下也;或谓额肉安得陷,必系囟门也;或谓额两旁筋脉陷,释均未妥。《外台》作“额上脉急而紧”,无“陷”字,额上无肉,焉得下陷?应从《外台》。
“直视不能眴,不得眠”是神经系统证。
“眴”。音县,原注音唤。《说文》“目摇也”。《史记•项羽本纪》“项粱目眴藉曰:可行也。注渭:“目私视之也”。又音舜,与目闰同。
(6)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衄家]素患衄血之人叫做衄家。
[不可发汗]衄家血液素虚而有热,用麻黄汤辛温发汗,则血愈虚,而热愈盛,故不可发汗。
[额上陷,脉急紧]额上陷,曹氏作额旁陷,言两太阳穴处下陷不起。陆氏说:前额部组织萎缩。祝氏说:额上肌肉祜瘪,非前额骨下陷也。《医宗金鉴》: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紧且急也。都可作为参考,故并存之。
[直视不能眴]眴,目动也,言视神经反射失常,不能转动也。
[不得眠]脑神经失养,故不得眠。
【按语】在未经误汗之先,我仿照产后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多效。已经误汗之
后,恐致不救,不得已可参照温病四损的治法。38
(7)倪海厦《人纪》:「衄家」就是经常容易流鼻血的的人,称为衄家。由于三阳经聚会于额上, 今此处易出血,已经明示三阳经血俱虚,由于发汗药物的药性都是向上向外发散的,中医认为汗血同源,意即此人本已失血,此际如果给予发汗的药物,必然加重亡阴,因此额上天仓位下陷,这是气血两虚之侯。脉急紧,是因为阳气受到发汗药物的激发而产生阳亢的现象,这种阳亢的现象是阳虚产生,因为发汗亡阴所导致的阳虚而阳亢,造成脉急紧。
人的眼睛受血滋润,原本血不足之人,因为误受汗药,使血更伤,因此血下贯目,造成双目无法合住。又因为阳虚而血少,使得卫气不行于阴,阴阳不相合作,于是失眠不寐。
一般如果时常流鼻血之人得到表证需要发汗时,吾人多给予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上葱豉汗之,利用黄连苦寒来降虚热,使热血不升,阿胶鸡子黄滋阴补血,柔和血管,令血不外溢,葱豉稍微汗之,就可以解之,或小柴胡汤亦可。
(8)聂惠民《聂注伤寒论》:【词解】
①亡血家:平素失血之人。
②寒慄而振:即寒战。
【提要】失血之人,禁用汗法。
【阐论】
疮家、衄家、亡血家均属营血不足,禁用辛温发汗。
1.疮家禁汗:疮家复感外邪,致卫闭营郁而引起身疼痛,不可用汗法解之,因为汗血同源。疮家营血巳伤,发汗必然更伤营血,故不可发汗。误用辛温发汗,则可致痉。证见筋脉拘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等。这些症状是疮家发汗后,血虚不能润养筋脉之故。本条所论的痉,是症状表现,与《金匮要略》中的痉病不同。痉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过汗伤津致痉是原因之一。正如《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所说“痉病项强背反张,有汗为柔无汗刚,生产血多过汗后,溃疮犬咬破风伤。”
所谓“疮家”即指久患疮病之人,亦可包括急性疔毒恶疮突发者。关于疮家身疼痛的机理,一为久患疮疡,营血受伤,筋脉失养,故疮家本有身疼痛;二为疮家复感寒邪,卫闭营郁而致身痛,临证当从两方面考虑为宜。对疮家外感的治疗,有主张用养血发汗法;有主张用小建中汤加参芪治疗;有主张在扶正解毒的基础上配以荆芥、防风之类,可资辨证论治。据临床之见,一般可以采用荆防败毒散为主方,药用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人参、桔梗、川芎、荆芥、防风、甘草,亦可用小柴胡汤加山栀子、豆豉、金银花等。89
对疮家本有之身疼痛,发热恶寒等类似外感之证,切不可误用发汗之法。此当淸热解毐治其疮疡,而收热退身和之效。临床实践中疔毒、多发性节肿、丹毒、蜂窝组织炎、毛囊炎等症,因感染引起的发热,若误用辛温解表发汗,尤如抱薪救 火,以致热毒伤血则痉,此类似现代西医所见因疮瘍感染而致菌血症、败血症。
2.衄家禁汗:经常鼻衄之人,多因阳经有热动血而致,久衄必致阴血亏虚,故衄家虽有表邪,也不可辛温发汗。若强发汗,势必更加损伤阴血而助阳热,产生“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的变证。“额上陷、脉急紧”,是阴液耗伤,血脉失养所致,表现为额上肌肉陷下、血脉拘急。误汗之后,出现此现象,一因汗后津伤,无阴血充养和滋润;二因辛温发汗更助阳热,邪热更炽,灼津耗液,以致血脉拘急而紧。这一部位在诊断上尚有其他意义,凡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在额部往往反映最明显。如临床所见亡阴失水患者,额部肌肉多呈干瘪塌陷之象。衄家外感,可取小柴胡汤加生地、白茅根、丹皮、白芍等淸热凉血之品。
3.亡血家禁汗:亡血家,亡,乃丢失之意。指平素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患者。气帅血行,血为气府,气血相互依存,所以亡血之人,不仅伤血,而且耗气。因此,亡血家虽患伤寒表证,也不可辛温发汗。此乃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之理。 若强发汗,不但更伤阴血,而且重损阳气,以致发生“寒栗而振”的变证,表现为畏寒怕冷,周身振慄。亡血家临床颇为多见,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咯血、呕血、便血、贫血以及外伤出血等。这些病人若患外感风寒,治疗原则应当在益气养血的基础上,微发其汗,可酌选葱白七味饮(葱白、葛根、豆豉、生姜、麦冬、地黄、劳水)或小柴胡汤加生地、葛根等。
(9)冉雪峰《冉注伤寒论》:喻嘉言曰:目得血而能视。汗为血液,衄血之人,淸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乃上焦枯竭之应也。诸脉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目上瞪而不能合,目不合則不得眠也。伤寒发烦目瞑者必衄,且麻黄汤发其汗,此言素常失血之人戒发其汗,以重虚其虚故也。
陈修园曰:血从阳经,并督脉而出者为衄。汗为血液,凡素患衄血之人,名曰衄家。三阳之经血俱虚,故不可发汗,汗出则重亡其阴,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所以然者,以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额中,旁约太阳之脉。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眥,三经互相贯通,俱在于额上鼻目之间。三阳之血,不营于脉,故额上陷,脉紧急也。三阴之血,不实于目,故曰直视,不能眴也。阳血虚少,则卫气不能行于阴,故不得眠也。此三阳之危证也。
(10)成友仁《伤寒论阐释》:【注释】衄家:素患衄血的人。额上陷:《玉函经》作“必额上促急而紧”,为是。脉急紧:即筋脉拘急之谓。眴:音旬,目摇也。
【译解】素患衄血的人,也不可发汗,汗出则津血更伤,经络失于充灌,心神失养,引起额部筋脉拘急,两目直视不动,不得睡眠等危险证候。
【参考】成无己氏说:“衄者,上焦亡血也,若发汗则上液枯竭,经络干涩,故额上陷,脉急紧。诸脉者,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牵引其目,故直视不能眴也。《针经》曰:阴气虚则目不瞑,亡血为阴虚,是以不得眠也。
(11)刘绍武《伤寒论阐释》:常流鼻血的这种情况如果得了,发汗不能单纯用麻黄,要照顾到衄,阳气重和阳气胜之区别,根据第46条“阳气重故也”,可用大青龙汤治之。第111条“阳盛则欲衄”,用竹叶石膏汤。为啥鼻衄,原因是阳气故也,要加止衄的方子,麻黄汤合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和白虎汤是凉药,都是治阳气盛,衄家带虚象,用清法,也能用浮泻心汤(黄连黄芩黄柏)。
(12)李培生《伤寒论讲义》:【注释】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相当于太阳穴)凹陷处动脉紧张痉挛。
不能眴:眴,音舜,指眼珠转动。不能眴,即眼珠不能转动。
[分析】素患鼻衄之人,阴血亏虚者居多,故虽有表证,亦不可径用辛温发汗。若误发其汗,可使阴血更伤。血不濡养筋脉,则额两旁陷中之脉紧急;血不养目,则目直视而睛不能转动;血不养心,心神失守,则不得安眠。故阴血亏虛者应禁用汗法。
本条衄家不可发汗,与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而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在病因病机证治法上均不相同,应注意鉴别。彼条为阳气郁遏太甚,损伤络脉而致衄血,其量必不多,且衄后表实证仍在,故仍治以麻黄汤发汗;本条乃素衄之人,重在阴血不足而兼患表证,故治疗时必须虑及其虚,不可单纯使用辛温汗法,而养血解表似可用之。
【选注】《医宗金鉴》:衄家者,赅吐血而言也。谓凡吐血衄血之人,阴气暴亡,若再发其汗,汗出液竭,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紧且急也。目直视,目眴不转晴也。不能眴,目睫不合也。亦皆由热灼其脉引缩使然;不得眠者,阳气不能行于阴也。凡此所见之病,皆阳盛阴微之危证,谁谓衄家可轻发其汗耶?
喻嘉言:目得血而能视,汗为血液,衄血之人,清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則额上必陷,乃上焦枯竭之应也。
钱天來:额上,非即额也,额骨坚硬,岂得即陷,盖额以上之囟门也。
〔按〕关于本条的“额上陷脉急紧”,一般均断句为“额上陷,脉急紧”。并由此对额上陷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如喻氏认为额凹陷,而额为颅骨之一部分,骨质坚硬,自无下陷之理。钱氏认为是囟门下陷,但囟门只见于婴儿,成人则囟门已合,不能下陷。故我们认为《屄宗金鉴》的说法较为客观,《脉经》“必额陷脉 上促急而紧”可证。
(13)张横柳《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衄家”,指经常流鼻血的病人,不但血虚而见阴虚火旺,故禁汗。误则额上之“陷脉”失养而痉挛,影响眼珠的转动。神失血养则心烦不得眠。
对本条的句读与注释,历代争论颇多。然“陷脉”出自《内经》,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载“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载:陷脉为瘘,留连肉腠”。而“额上陷脉急紧”则见于《伤寒论》第86条。推之,仲景引用《内经》之“陷脉”,提出衄家忌汗,紧接又指出若误汗必“额上陷脉急紧”、“不能眴”、“不得眠”,此二种症状皆因衄家误发汗后阴血更虚損致经脉、心神失养之外在表现。由是,“额上陷脉急紧”非属脉象,也不是输穴(亦非经外奇穴),更不能在“陷脉”二字之间断句,否则属割一为二。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曰“邪气之中人也高,凡风寒暑雨之邪,由上感之,故曰邪气在上也。邪气由风府、风门时入。水谷皆入于胃,其精微之气上注于肺,而寒温不适,饮食不节,则浊气独留于肠胃而病生,故曰浊气在中也。清湿之地气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治之者必针于上,以取其陷脉,则上之邪气可出。针其中脉,以取其足阳明胃经之合,即三里穴,则中之浊气可出。然针之勿宜太深,正以浅浮之病不欲深刺,若剌之深,则邪气从之反沉而病益深也。”可见,“额上陷脉”意指额部之筋脉肉腠的病变部位。《中医大辞典》“陷脉”指“寒邪陷于经脉,使气血凝滞在肌肉腠理之向,久则成为瘘疮”;“陷经”指“经血下陷、漏血不止的病证”;“陷中”指“筋骨间的凹陷处”由是,“额上陷脉”又可视为专有名词。
(14)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解曰:素易衄血者,亦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亦急緊,兩目直視不能動,不得合目而眠。
易於鼻衄血之人,名曰「衄家」,其前額篩骨內部之組織必不健全,其前腦部之神經亦必虛弱不健全(后学按:谬!)。發汗則血與熱易向外向上奔集,血管因而擴張,素不健全之額內血管因擴張而再裂,如血流於外而為衄,則不致有額陷直視之危症,想必血管裂,血滲於外,凝固不流動,眼神經為之壓迫而失其用,致直視不動(后学按:如此,属脑意管意外之病。岂是衄家可解。)。眴者,動也。額上陷,以額部之神經亦在前腦,被內部流出之凝血壓迫,失去皮膚活動也。額陷,前額之皮膚板緊也。脈急緊,有謂額上之脈管緊急,以前額之皮膚緊急,脈管亦為緊急,其說亦合。但衄家必陰虛,發汗神經失養而起虛性緊張,故兩脈緊急如真藏脈,為陰虛欲脫之象也。且直視不能眴,額上陷,皆是神經緊張狀態,則兩脈亦必發生緊張狀態可以無疑。不得眠者,兩目直視,眼瞼不合,如不眠之狀也,非煩燥不眠之眠也。病至如此,已無挽救,可不慎哉!然則「衄家」發生感冒,如何而可也?可以「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加「蔥豉」汗之。以「黃連」之苦寒降血壓,使其熱血不升;「阿膠」、「雞子黃」滋養神經,柔和血管,
防止血溢;「蔥豉」則微汗之。或參「小柴胡湯」亦可。
(15)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提要】本条论述发汗禁例之四。
【阐述】平素衄血之人,谓之衄家。衄家血燥于上,故在禁汗之例,额上陷之“陷”字,历代注家谓系衍文,理由是额上有颅骨支持,不致倾陷,钱璜说:“额上,非即额也,額骨坚硬,岂得即陷,盖额以上之囟门也”。据钱氏谓额陷,可能是囟门下陷,系指小儿而吉。成人囟门早已拢合,岂能下陷。由于历代注家对于陷字的认识不够正确,所以对本句的注释每多曲解,皆由不知陷脉,为人身内陷深处之经脉,《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陷脉为瘘,留连肌腠,”《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故针陷脉使邪气出”,都提陷脉这一名词。本条应断句为“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能眠。”以衄血之人,头部之津血素亏,而再强迫其汗,重伤其津液,致额上的筋脉,失于荣养必致額上的陷脉拘急,目系与额上陷脉相连。陷脉拘急,目系僵直,而两眼即不能自如转动。不得眠,是阴虚生烦,因烦而不得眠。皆为失血亡津之候,最为难治之证。
(16)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本条是血不足不可汗,误汗后的另一结果。
“衄家”素有衄者,有表证亦不可发汗,因血不足。
“衂家不可汗”奈何?不用桂枝也,因其辛溫药可逼血妄行,其治宜养血解表而施之。
如强发之,“汗出必額上陷”,额上血管下陷不要认为额骨下陷,此古文省略也。
“脉急紧”:一说是脉上寸关尺跳的急,此说欠佳;一说是目系筋脉,司左右上下运动的筋脉“急紧”,因无血养,血被迫而津出,筋无所养所致,“直视不能眴”,不能眴的“眴”者,指眼球运动,因其司筋失养则眼球不能运动或运动减弱。(后学按:此说又开一径:因“额上陷脉急紧”,故致“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似更实际。)
“不得眠”,眼也合不上。(1)是阴血不够,卫阳不能入阴,只留于阳之故;(2)眠同瞑,瞑者目合也,眼不得合。
有此证奈何?汗后也可能出血,也可能不出血,均用犀角地黄汤(千金)以养阴淸热法治疗。
鉴別:
85条、86条皆言血不足不可汗,病因同而结果有异。85条疮疡脓肿于身上,荣血伤于身体四肢,故抽筋。故文中说:“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86条“衄”,血衂于太阳阳明,五脏六腑经脉上系于目,汗后津不足而失眠,故伤眼。所以文中说:“衂家不可发汗”。汗后往往会出现目系筋脉拘急,以致出现眼发直,眼球运动不灵活与“不得眠”等症状。
(17)伤寒论现代解读:词解
衄家:久患鼻衄,鼻出血的病人。
额上陷、脉急紧:额上陷脉指的是额部外侧(相当于太阳穴)凹陷处的动脉,就是颞浅动脉。颞浅动脉的跳动快而有力,血管壁的紧张度高。
眴:指眼球转动。直视不能眴,即眼球不能转动,只能向前直视。
解读 鼻衄是一个症状,引起鼻衄的原因很多:(1)局部原因:在鼻中隔的前下区,黏膜下就是软骨,黏膜很薄,没有黏膜下层,却有五条小动脉在此交汇;发热使呼吸加快,鼻黏膜蒸发量加大,鼻黏膜干燥,加之鼻中隔的前下区的特殊结构,黏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如果有鼻中隔偏屈,在鼻中隔突出侧形成鼻腔狭窄,气流通过狭窄区时速度加快,蒸发量加大,黏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2)出血性疾病。(3)动脉硬化高血压病。(4)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上这些病理状态都不适宜使用麻黄汤,因为麻黄汤发汗作用大,容易引起机体失盐失水,加重鼻黏膜干燥;麻黄汤还具有升高血压作用会促使鼻出血的发生。麻黄汤具有升高血压作用,引起颞浅动脉的跳动快而有力,血管壁的紧张度高。颞浅动脉与在鼻中隔前下区交汇的五条小动脉统属颈外动脉的分支,它们搏动的情况是一致的。直视不能眴即眼球不能转动,只能向前直视等。另外长期鼻衄也会引起贫血,与亡血家,不可发汗相连续。
(18)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校勘 玉函经发汗作“攻其表”,“必额上陷”句作“必额上促急而紧”,巢氏病源同,惟促字作“葅”字,《外台秘要》引巢氏病源“促”作“脉”,却没有“陷”字,《脉经》作必额陷脉上促急而紧”。
词解 “不能眴”:眴,音舜,目自动也。不能眴,就是目睛不能转动。
语译 经常鼻衄的病人,虽有表证,不可用发汗的方法,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出现额部下陷,而筋脉拘急,两目直视,眼珠不能转动,并且不能睡眠。
提要 衄家血液素亏的,禁汗,及汗后的变证。
浅释 衄家指经常鼻腔出血的人,由于频频出血,阴血必然亏虚,虽有可汗之证,也不可任意使用发汗方法,以免更伤其阴血。这里所说的“不可发汗”,当是指不可用辛温发汗。
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是对误汗后病变的推断。所谓“额上陷”的额上,应该是指额旁的部位,即太阳穴处,《素问•三部九候论》谓上部天以候上,王冰注“在额两旁,动应于手。”由于衄家血液素亏,发汗则血液耗伤严重,而经脉空虚,筋失濡养,所以额旁下陷。诸脉皆属于目,经脉既急紧,以致目睛不能眴动,不得睡眠。或者认为本条禁汗与55条衄血用麻黄汤发汗前后矛盾,这是没有了解两者病机的区别:衄家是素患鼻衄,营血亏虚,故禁发汗,麻黄汤所主的鼻衄,乃表邪失汗,腠理郁闭,外寒迫血以致,故必须发汗。一为血虚,一属表闭,病理上截然不同,所以治疗上也迥然有别,岂能混淆不辨。
选注 喻嘉言:目得血而能视,汗为血液,衄血之人,清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乃上焦枯竭之应也。诸脉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目上瞪而不能合,目不合则不得眠也。伤寒发烦目瞑者必衄,宜麻黄汤发汗,此言素惯衄血之人,戒发汗以虚其虚,宜两谛之也。
张令韶:三阳之脉俱起于额鼻,衄家则三阳之经血俱虚,夺血者无汗,故不可发汗,汗出则重亡其阴矣。额上陷脉,陷中之动脉也。太阳之脉,起于目内訾,上额交巅;阳明三脉起于鼻,交额中,旁纳太阳之脉,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眥,三经互相贯通;俱在于额上鼻目之间。三阳之血不荣于脉,故额上陷脉紧急也,三阳之血不贯于目,故目直视不能眴也;阴血虚少,则卫气不能行于阴,故不得眠也,此三阳之危证也。
《金鉴》:衄家者,该吐血而言也,谓凡衄血,吐血之人,阴气暴亡,若再发其汗,汗出液竭,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紧且急也。目直视,目瞪不转睛也,不能眴,日睫不合也,亦皆由热灼其脉引缩使然。不得眠者,阳气不能行于阴也,凡此所见之病,皆阳盛阴微之危证,谁谓衄家可轻发其汗耶尤在泾:额上陷,脉紧急者,颧上两旁之动脉,陷伏不起,或紧急不柔也。灵枢云:“两跗之上,脉陷竖者,足阳明。”陷谓陷伏,竖即紧急,与此正相发明。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皆亡阴之证也。
钱天来;额上,非即额也,颧骨坚硬,岂得即陷,盖额以上之囟门也。……是以误汗则阳气不充于脑,则额上之囟门必陷,血虚则系目之筋脉急紧而直视,所以睛不能转侧而摇动也。《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元血”,衄后则无血以归肝,而神不归合,失汗则卫气失常,不能行阴二十五度,所以不得眠也。
按语 各家对衄家不可发汗,虽然说法略有差异,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惟对额上陷,脉急紧的理解分歧较大,如喻氏解为额上必陷,张氏注为额上陷脉紧急,并交待说,陷脉者陷中之动脉也。但额上究指何处?则都含浑而欠明确。钱氏指出额上非额,颧骨坚硬,岂得下陷,责问有理,但主张是额上囟门,则又与实际不符,幼儿固然可以出现岗门下陷,而成人囟门已合,怎么能够下陷?《金鉴》提出是额角上陷中之脉,尤氏提出是额上两旁之动脉,这才合乎实际。尤氏引《灵枢》“两跗之上,脉陷竖者”,意在说明陷脉急紧的含义。总之,额上陷与脉急紧分读,前者是望诊所见,后者对目直视的病理说明,于理可通,额上陷脉急紧作一句读,实际也寓有陷伏不起与紧急不柔两层意思,于理亦通。因此,可以并存,无庸多议。
(19)边正方《伤寒论译注》:额上陷,注家有不释者,有释者,释者也不一致,皆难作准。成氏等释瞬为合目,非矣。应作目动解,衄家乃久有衄病之人,非伤寒得衄之衄也。
(20)李克绍《伤寒论语释》:习惯性鼻出血的患者,多是素秉阳盛。经常衄血,阴亦必虚。若发其汗,会使血虚筋急。最容易看出的是额上两旁陷凹处的动脉搏动紧急。阴亏于下,精气不能上注于目,就会目睛呆直;阳气独亢于上,不能下交于阴,又能影响睡眠。
(21)赵桐《伤寒述义》:衄家亡有形之阴血,血散则气亡。再汗则亡无形之阳气,气散则血更竭。故额陷处之脉因失养而紧张拘急,目直视而不眴。血虚心虚,必烦躁不眠矣。
补曰:额上,在两眉之上,手扪即得。额上处紧急,即出血又汗,血不荣筋,阳不养筋,亦云通矣。而《脉经》作“额陷脉上促急而紧”。促字,又明是脉搏之动矣。《素问三部九候》云:上部天,两额之动脉。注云:在额两旁,动脉应手,手少阳所行。如此,谓两额旁陷处动脉促急而紧,尤通。惟额上陷脉急紧之上字,亦有语弊。《脉经》作额陷脉上,则通顺矣。或谓额上之囟陷,不通。
予旧注亦误,故补之。
(22)程昭寰《伤寒心悟》:【提要】本条论阴血不足的衄家不可发汗。
【词解】“不能眴”:眴(音唤同瞬),眼球转动。不能眴,就是说目睛不能转动。
【心悟】本条有的注家断句有异议,一云“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作一句。若以语气及韵脚来看,仍以断作两句为妥。征之临床,“额上陷”与“脉急紧”是两个病理层次,并不一定同时存在。至于有的注家对“额”“脉”所指部位,持有不同意见,实际从本条原意去考察并无争论的必要。
“额上陷”,额位于颜面上方正中。阳明主额,此处可反映气血病变。“额上陷”当然不是指额骨陷,而是指额上肌肉塌陷,也寓有色诊上苍白无华之色。《金匮要略》云。“色白者亡血也”,衄家误汗,亡血致此是可以想见的。
“脉急紧”是指经脉急紧,非指寸口脉急紧。因阳明经脉荣于面,布于额,汗多伤津、津液亏乏,则经脉拘急而紧。
“直视不能眴。”本论6条有误下“直视失溲”之训。《金匮要略》有“其目正园者痉”之论。“正园”是直视的意思。这三处所述皆为一致。因肝开窍于目、肾之精上注于瞳子,目直视而不能转动,为肝肾阴虛将竭之证,故承上“額上陷、脉急紧”,就可知不仅阳明津液亏乏,而且肝肾之阴將竭。
“不得眠”阴血亏而阳不敛,虛之甚可知。
综合全条而论,素有衄血的病人,不可用辛温发汗之法。误用既伤阳明津液,又伤肝肾之阴,甚则阴虚而阳浮,是为危候。此时当急救肝肾之阴,《温病条辩》下焦篇“口燥咽干,神倦欲寐”等证,治以复脉汤,可作本证救逆的参考。
(23)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伤寒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此则素患衄血之人,血燥于上,故在禁汗之例。陷字盖衍文,额上有颅骨撑持,不致陷也。惟衄家之前额部本少营养(后学按:营养不良之病患,如结核重症病人?),复发汗,则额上筋脉拘急,成局部之痉。额内之动眼神经亦拘急,令直视不能眴。眴,同动也。不得眠者,阴虚生烦躁也。此皆亡失血液体液之故。禁汗七条中,误汗之变,此条最剧,法在不治。常器之拟犀角地黄汤,则是治衄之普通剂,非救逆之方。
(24)李心机《伤寒论通释》:《脉经》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额陷脉上促急而紧,直视而不能眴,不得眠。(病不可发汗证)
《金匮玉函经》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额上急促而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辨太阳病形证治上、辨不可发汗病形证治)
《千金翼方》衄家,忌攻其表,汗出必额上促急。(忌发汗)
本条指出,衄家必阴血暗耗,即使有表证,也不可径直发汗,若误汗必阴血骤虚而陡变。
衄,后世不仅指鼻出血,同时也泛指多种出血。在仲景书中,则是单指鼻出血而 言,即鼻衄,如第46条、第47条、第55条、第56条、第111条、第202条以及第 227条等,文中之衄均是言鼻衄。在《金匮要略》中,衄,也是指鼻出血。
以衄为证候的一类病人,不论新病、久病,必伤阴耗血。这类病人即使有表证,也不可径直发汗,若发汗则阴血更虚,出现一系列阴亏血虚的症状。
额上陷脉急紧,有注家句读为“额上陷,脉急紧”。钱潢云,“额骨坚硬,岂得即陷”,言之有理。此节句读当是“额上陷脉急紧”,额上陷脉,指额上两侧凹陷处搏动之脉。按,陷脉,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和《小针解》,文曰“针陷脉,则邪气出”;“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张介宾释之曰:“诸经孔穴,多在陷者之中,如《刺禁论》所谓刺缺盆中内陷之类是也,故凡欲去寒邪,须刺各经陷脉”。阴亏血虚的病人,误汗后,阴血骤然陡虚,反映在局部,额上两侧之脉,搏动急剧劲紧,此属亡阴之象。
“直视不能眴”,眴,目摇也,谓目睛转动。“不能眴”,谓目睛呆滞,转动不灵活,两目无神,此属阴精不能上注于目所致。阴血骤虚,阴不养神,血不奉心,故夜不得眠,寐不得安。
(25)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衄家,就是鼻子常出血的人。衄家,不是鼻子一次出血,是经常,搁个“家” 了嘛,所以这个不是说鼻子出血就不能发汗,而是经常鼻子出血的人。这个是津液亡于上,与淋家正好相反的,那个是阴亡于下,这个是阴亡于上(后学按:一得。)。再一发汗,他额上这个地方,上面血平常就伤耗得挺厉害了,那么你再夺其汗,上部血更少了,额上这个地方没有血液了,就要塌陷,就是这个肉,也可以说是脉管,也可以的,但是还是指着肉,人的体重啊体液占最大的,在人身上占最大的部分,哪个地方体液特别的消失,哪个地方特别显出瘦削的样子。这个人久衄,再夺其汗,那么这个地方更消减了,所以额上陷。那么这个脉呢失去柔韧了,所以要急紧。眼睛失去津液,组织枯燥啊,光能直视而眼球不能动。那么这个脑袋不动,光拿眼球瞅人,古人叫做动目失视。这个地方是眼球不能活动,因为组织枯燥,血液不足以流散了。由于上面这个特殊贫血,血液不足以养心就睡不着觉,“不得眠” 。
(26)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素患衄血之人,阴血日渐耗损,有阴虚火旺之虞,虽有表证,亦不可轻用辛温发汗……可用养血滋阴解表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