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2/14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简句:汗后不更行桂枝。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与麻杏石甘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 二甘五十杏同熬
不行桂枝为阳盛 汗喘全凭热势造
胡老谓此方并非肺炎特效方,一用见效后必弃麻黄改用其他清热药。
按:廖泽厚:王兹臣先生曰“麻杏石甘汤,温病第一方”,此方温病初起,表寒里热者,皆以此方加减用之(麻黄少量,石膏多量,或加荆防银翘焦三仙;咳者加二陈,苏子,莱服子,车前子;寒重者,加生姜;高烧,加偑兰,薄荷;咽痛加玄参麦冬桔梗)……“柴胡桂枝汤,补虚第一方”(热者,加石膏,焦三仙;气不降,秘者,合入小承气加全瓜蒌;胃气痛者,加玄胡,全蝎)……
(1)、伤寒论古今研究:【释义】 “不可更行桂枝汤”应接在“无大热者”之后,系倒装文法。本文未言太阳病,从“不可更行桂枝汤”分析,初病乃太阳中风证无疑。治当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但本文言不可更行桂枝汤,且现汗出而喘,无大热,可知初病汗之不得法,未能驱邪外出,反导致里邪入里化热,内壅予肺。无大热是因邪热内传,表热不高(后学按:此为关键!)。汗出而喘是因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邪热壅肺,逼津外泄,故汗出;肺气不利,故喘。本证以喘为主,身热之高低并非重要(后学按:关键点之二!)。
既然本证由于邪热壅肺以致喘,当然不可再用辛温之剂的桂枝汤,用之,可导致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危。当施清宣肺热以平喘,故曰:“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麻黄辛温,解肌平喘,杏仁苦微温,宣肺平喘;甘草甘温,安胃和中,调和诸药;石膏辛寒,清热平喘。麻黄配石膏,由辛温变辛凉,清热透邪,宣肺定喘,故石膏用量大于麻黄,所以本证虽有汗出,而不忌麻黄;石膏配麻黄,抑石膏辛寒之过,故无大热亦不忌石膏,配伍严谨,古今用之而不废。
【选注】方有执:更行犹言再用也。不可再用桂枝汤则是已经用过,所以禁止也。盖伤寒当发汗,不当用桂枝。桂枝固卫,寒不得泄而气转上逆,所以喘益甚也。无大热者,郁伏而不显见也。以伤寒表犹在,故用麻黄发之,杏仁下气定喘,甘草退热和中,本麻黄正治之佐使也,石膏有撤热之功,尤能助下喘之用,故易桂枝以石膏,为麻黄汤之变制,而太阳伤寒误汗转喘之主治,所以必四物者而后可行也。356
柯琴:二条无字,旧本讹在大热上,前辈因循不改,随文衍义,为后学之迷途。
仲景每于汗下后表不解者,用桂枝更汗而不用麻黄,此则内外皆热而不恶寒,必其用麻黄汤后寒解而热反甚。与发汗解半日许复烦,下后而微喘者不同,发汗而不得汗,或下之而仍不汗,喘不止,其阳气重也。若与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下咽即毙矣,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辛热,加石膏之甘寒,佐麻黄而发汗,助杏仁以定喘,一加一减,温解之方,转为凉散之剂矣。未及论症,便言不可更行桂杖汤,见得汗下后表未解者更行桂枝汤,是治风寒之常也。
此温病发汗逐邪之主剂也。凡冬不藏精之人,热邪内伏于脏腑,至春风解冻,伏邪自内而去,法当乘其势而汗之,热随汗散矣。然发汗之剂,多用桂枝,此虽头项强痛,反不恶寒而渴,是有热而无寒,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辛热,易石膏之甘寒,以解表里俱热之症,岐伯所云:未满三日,可汗而已者,此汗是也。此病得于寒时,而发于风令,故又名风温,其脉阴阳俱浮,其证自汗身重,盖阳浮则强于卫外而闭气,故身重,当用麻黄开表以逐邪,阴浮不能藏精而汗出,当用石膏镇阴而清火,表里俱热,则中气不运,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眠息鼾,语言难出,当用杏仁甘草以调气,此方备升降轻重之性,足以当之。若攻下火熏等法,此粗工促病之术也,凡风寒在表,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者,必用麻黄发汗,汗后复烦,更用桂枝发汗。若温病发汗已而身灼热,是内热猖獗,虽汗出而喘,不可更用桂枝汤。盖温暑之邪,当与汗俱出,而勿得止其汗,即灼燃大热,仍当用此方开表以清里,降火而平喘。盖治内蕴之火邪,与外感之余热不同法也。若被下而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者,真阴虚极而不治,若汗出而喘,是热势仍从外越,虽未下前之大热,因下而稍轻,仍当凉散,亦不得仿风寒未解之例,下后气上冲者,更行桂枝汤也,是方也。温病初起,可用以解表而清里,汗后可复用,下后可复用,与风寒不解而用桂枝汤同法。仲景因治风寒汗下不解之证,必须桂枝,故特出此凉解之义以比类。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正与风寒温病泾渭之处,合观温病提纲而大旨显然矣,此大青龙之变局,白虎汤之先着也。石膏为清火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然用之谨慎,故青龙以恶寒脉紧,兼用姜桂以扶卫外之阳,白虎以汗后烦渴,兼用参术以系胃脘之阳也;此但热无寒,佐姜桂则脉流薄疾,斑黄狂乱作矣;此但热不虚,加参术则食入于阴,气长于阳,谵语腹胀矣。凡外感之汗下后,汗出而喘为实,重在存阴者,不必虑其亡阳也,然此为解表之剂。若无喘鼾言语难出等证,则又白虎汤之证治矣,此方治温病表里之实;白虎加参术,治温病表里之虚,相须相济者也。若葛根芩连汤,则治利而不治喘,要知温病下后,无利不止证,葛根黄连之燥,非治温药,且麻黄专于外达,与葛根之和中发表不同,石膏甘润,与黄连苦躁悬殊,同是凉解表里,同是
汗出而喘,而用药有毫厘千里之辨矣。(后学按:真大家!)
程应旄:无大热之在表,亦无大热之在里,则知喘属麻黄汤之本证,而汗乃肺金为辛热所伤,逼蒸成汗,非风伤卫之自汗也,其脉必浮数可知。喘而汗出,脉必浮数,可去桂枝之热,而加石膏之凉,亦脉浮数者可发汗之一证也。
张锡驹:自此以下五节,因误施汗吐下,致伤五脏之气也。
尤怡: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缘邪气外闭之
时,肺中己自蕴热。发汗之后,其邪不从汗出之表者,必从内而并于肺耳,故以麻黄、杏仁之辛而入肺者,利肺气,散邪气,甘草之甘平,石膏之甘辛而寒者,益肺气,除热气,而桂枝不可更行矣。盖肺中之邪,非麻黄、杏仁不能发,而寒郁之热,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特救肺气之困,抑以缓石膏之悍也。
陈念祖:太阳之气与肺金相合而主皮毛,若麻黄证用桂枝汤啜粥以促其汗,桂枝之热虽能令其汗出,而不能除麻黄本证之喘,热郁于内,上乘于肺,反外热反轻,取石膏以止桂枝热逼之汗,仍用麻黄以出本证未出之汗。此一节言发汗不解,邪乘于肺,而为肺热证也。
秦皇士: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且见于汗下后,乃是肺家自有积热。外冒寒邪,内有积热,外攻皮毛故汗出,外有表邪故发喘,此方妙在杏仁利肺气,借麻黄以散外寒,借石膏以清内热。从越婢汤中化出辛温变辛凉之法,并开后人双解肺经表里之法也。
陈古愚:此方借治风温之病。论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一节,未出其方,此处补之。其文略异,其实互相发明,不然汗后病不解,正宜桂枝汤。曰不可更行者,知阳盛于内也,汗出而喘者,阳盛于内,火气外越而汗出,火气上越而喘也。其云无大热者,奈何?前论温病曰,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邪从内出,得太阳之标热,无太阳之本寒也;今曰无大热,邪已蕴酿成热,热盛于内,以外热较之而转轻也。读书要得闲,不可死于句下,至于方解,柯韵伯最妙,宜熟读之。
张锡纯:夫此证既汗后不解,必是用辛热之药,发不恶寒证之汗,即温病提纲中,所谓若发汗已也,其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即温病提纲中,所谓若发汗已,身灼热及后所谓自汗出,多眠睡,息必鼾也。睡而息鼾,醒而喘矣。此证既用辛热之药,误发于前,仲景恐医者见其自汗,再误认为桂枝汤证,故特戒之日:不可更行桂枝汤,而宜治以麻杏甘石汤。此节与温病提纲遥遥相应,今读之则了如指掌。然麻杏甘石汤,诚为治温病初得之的方法。357
【讨论】对本条病因、病机及证治诸家认识不一。方氏认为原本伤寒,误用桂枝
汤,病未除,热邪入里壅肺所致;同时认为表邪仍在,故用麻黄汤之变局麻杏甘石汤,仍以麻黄解在表之邪。乍看似乎有理,但汗后表邪未解,仍可用桂枝汤之例并非没有。如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另外,麻黄解表,必待桂枝相配,此无桂枝而用辛寒之石膏相伍,使辛温之剂转为辛凉之品,非发汗驱邪,而重在清宣郁热,故方氏之言欠妥。程、尤二氏认为汗之不当,邪未从表解而内陷于肺,以致邪热壅肺,邪不在表,故不能再用桂枝汤。同时认为,无大热在表,亦无大热在里,而是邪热直入肺中,实领经旨,其意可从。柯氏认为“无大热”之“无”字系后人所加,嫌依据不足。“无大热”并非无热,只是热势不高而已,因此可从两方面言之:一则可能指太阳表证之身热由于汗后病未除而邪入里,故发热不如表证明显,二则可能邪陷壅肺,肺热较重,尚不能使郁蒸之热外达,故可理解为相对之词。验之临床,又不可死于句下,这里仅强调肺热壅盛是使用麻杏甘石汤的主要依据,表热可有可无,不必拘泥。
(2)、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提要】论发汗后热邪壅肺作喘的证治。
【简释】本为风寒表实证,予麻黄汤“发汗后”,汗虽出而表不解者,可更行桂枝汤。若本为肺有蕴热,又复感外邪,以辛温之剂发汗,发汗之后,表邪已解或未解,而肺热加重者,不可更行桂枝汤辛温之方,而应当采用辛凉之剂。因为症见“汗出而喘”,是邪热迫肺之候;“无大热者”是指发热等在表证候减轻,而肺热证候反加重,必是高热不退,舌红苔黄,脉滑数,应用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方中麻黄味辛微苦而温,为肺经专药,能开皮毛,宣肺气;石膏辛甘大寒,清中兼透,石膏用量倍于麻黄,二者寒、温相伍,目的在于清宣肺热,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寓“火郁发之”之意;杏仁宣肺利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四味药相合,清宣降三法俱备。
按:后第162条说:“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石膏汤”,两条或汗或下不同,其为邪入肺中则一,故治法亦同。
【方歌】
麻杏甘石清宣方,肺热咳喘此方良,
儿病温病五官病,寻求根源肺失常。
【验案精选】
(一)温病
1.烂喉痧(猩红热)
前年三月间,朱锡基家一女婢病发热,请诊治。予轻剂透发,次日热更甚,末见疹点。续与透发,三日病加剧,群指谓猩红热。当急送传染病医院受治。锡基之房东尤恐惧,怂恿最力。锡基不能决,请予毅然用方。予允之。细察病者痧已发而不畅,咽喉肿痛,有白腐意,喘声大作,呼吸困难不堪,咯痰不出,身热胸闷,目不能张视,烦躁不得眠,此实烂喉痧之危候,当与:净麻黄钱半生石膏五钱光杏仁四钱生草一钱(后学按:此用生甘草。)。略加芦根、竹茹、蝉衣、蚤休等透发清热化痰之品。服后,即得安睡,痧齐发而明,喉痛渐除。续与调理,三日全愈。事后婢女叩谢曰,前我病剧之时,服药(指本方)之后,凉爽万分,不知如何快适云。《经方实验录附列门人治验》第26页
原按:夫麻疹(按:不应曰“麻疹”, 而是热毒外出皮肤呈现的痧疹。详见后“按”)以透净为吉!内伏为凶,尽人所知也。而透之之法却有辨別。盖痧毒内伏,须随汗液乃能外出。而汗液寄汗腺之内,须随身热乃能外泌。故痧前之身热乃应有之现象。惟此种身热亦有定之标准,过低固不可,过高亦不佳。事实上过高者少,过低者多。故用药宜偏于温,万不可滥用凉剂以遏之。及痧毒正发之时,小儿身热往往过度,与未发前成反比,不知身热过重又妨痧毒之外透。此时热迫肺部则喘急,热蒸汗腺则汗出,热灼心君则神昏,热熏痰浊则干咳,此为麻杏甘石汤之的证,重剂投之,百发百中,又岂平淡之药所能及哉?109
疹病之兼喉病者,中医谓之烂喉痧,西医称之曰猩红热。丁甘仁先生擅治此病,其治法大意,略曰喉痧当以痧为本,以喉为标,但求痧透,则喉自愈,可谓要言 不烦。而本汤之治喉痧所以得特效者,即此故也。
本汤条文曰:“发汗后(又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云云。而或者欲易之为“无汗而喘,大热者”。不知麻黄汤证,由或未发热进为发热,其证势为由郁而发。麻杏甘石汤证,由身大热转为身无大热,其证势为由表入里。惟其逐渐由表入里,由寒化热,故无汗渐转为汗出。独其喘则必不除。然后知“热喘” 二字实为本汤之主证。得此一隅,庶几三反。而经文何必涂改之耶?
按:烂喉痧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由口鼻吸受疫毒之气,与肺胃蕴热相蒸而发。以咽喉疼痛腐烂,肌肤发生红色疹子(丹痧〕为主证,故又名“烂喉丹痧”。此外,还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 状。本病因具有传染性,能引起流行,故为“疫喉”之 一,又称为“疫喉痧”。本病即西医学猩红热。
(2)顾君,年十余岁,在上海南市。原因:从时疫传染而得,患已七天。症候:寒热无汗,咽喉肿痛,牙关拘紧,痧麻布而隐约,甚则梦语如谵。诊断:脉郁数不扬,舌苔薄腻而黄,余曰:此疫邪失表,将欲内陷之候也。疗法:非麻黄不足以发表,非石膏不足以清里,急进麻杏甘石汤主之。处方:净麻黄四分生石膏四钱研细光杏仁三钱生甘草六分。效果:连服两煎,得畅汗,痧麻满布,热解神清,咽喉红肿亦退,数日而安。《重订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丁甘仁) 第292页廉按:疫喉痧一症,不外乎风寒温热瘟疠之气而已。其症初起,凜凜恶寒,身热不甚,并有壮热而仍兼憎寒者,斯时虽咽痛烦渴,先须解毒透痧为宜,即或宜兼清散,总以散字为重,所谓火郁则发之也,俾汗畅则邪达,邪达则痧透,痧透则喉烂自止,此即是案用麻杏甘石汤之原理也。惟麻黄用于喉痧之理由,曹氏心怡,阐发最详。其喉痧正的云:温疠之邪,郁之深而发之暴,不能自出于表,以至上窜咽喉。苟非洞开毛窍,何以泄其毒而杀其势?此开手所以必用麻黄也……奈近世病家,辄畏麻黄、石膏而不敢服。医者迎合其意,随改用薄荷、蝉衣、牛蒡、银花、连翘、细辛、芦笋、玉枢丹等,或用葱白、豆豉、紫背浮萍、青蒿脑、紫草、丹皮、青箬叶、鲜茅根、太乙紫金丹等,皆轻清芳烈之品,仿洄溪治温疫之法,服之虽亦能发汗透痧,然总不及麻杏甘石汤之速效。曹氏心怡所谓喉痧一症,历来鲜善治者,以不敢用麻黄畅发其表也。丁君在沪,行道数十余年,医名甚盛,乃敢用数千年历劫不磨之经方,可谓医林之铮铮者矣。
按:何廉臣氏力辨此案疫喉痧以麻杏甘石汤淸热透散之理及“火郁发之”之法.如此专方學药,非一般“轻清芳烈之品"所能替代。如此名医之案、按,宝贵之 经验,后学岂可忽视?
2、春温 曾某某,男,年20岁,住四川铒会理县南街。于1924年2月患春温病3日,脉来浮数,发热微恶寒,头疼体痛。面垢,唇赤而焦,舌苔白而燥,尖绛,渴喜冷饮,小便短赤。此系春温病邪热内壅,外有表邪闭束,遂成表寒里热之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处方:麻黄12生石膏30碎布包杏仁10甘草6。服1剂后,俄而汗出淋漓,脉静身凉,霍然而愈。《吴佩衡医案》第29页
3、秋燥 尚某之女,年14岁。1924年8月 感秋令燥邪,身热头疼,咽干而痛,食物不下,喜饮清凉。脉息弦数,舌尖红,苔白而燥。此为外邪与阳明燥气相合遂成是状。方用麻杏甘石汤加味治之。处方:麻黄10杏仁10生石膏12碎布包甘草10桔梗10连翘6寸冬10。1剂而愈。《吴佩衡医案》第29页110
4、白喉 周增福,年38岁,业商,住干溪。原因:深秋吸受燥气,内伏肺络而不发,至初冬新感暴冷,与所伏之燥火互相冲激,猝乘喉间清窍而发。症候:身痛发热,恶寒无汗,喉间初发白点,继发白块,咽燥无痰,咳则胸痛。诊断:脉左浮紧,右浮数,按之反涩,舌边尖红,苔罩白滑,此肺经伏燥内发,太阳新寒外束也。疗法:吴氏鞠通曰:“燥气为病,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故先用麻、杏为君,宣肺气以达皮毛,迅散其外束之新寒,臣以甘、石,石膏为治燥火主药,其气腥,能达表,其性凉,能清里。凡喉间一见白点白块,此病急不容缓,配以炙草之甘缓,一以监制麻黄,一以濡润喉关。切不可误于忌表二字,使外寒与内燥互相牵引也。佐以生莱菔汁,使以鲜枇杷叶者,借其辛润止咳,轻清肃肺耳。处方:麻黄1.5光杏仁9生莱菔汁2瓢(后煎)生石膏15研细清炙草15鲜枇杷叶3大片去石筋。效果:连服2剂头煎,津津微汗,而身痛恶寒 除。惟热势大盛,喉间发白未退,遂去麻黄,倍石膏,加西洋参6,玄参12冲鲜银花露、陈金汁各60,又用活水芦笋、鲜白茅根各60,先煎代水。连进2剂,白去八九,喉中但觉燥痛。又加鲜生地汁、雅梨汁、淡竹沥各2大瓢,连服2剂,病遂全愈。《重订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拯华第318页
廉按:凡时疫白喉起于秋冬之间,遇有新寒外束者,放胆用麻杏甘石汤,颇有捷效。奈近时病家畏麻黄、石膏如虎,以致医不敢用,坐失病机,良堪太息!今援 吾友恽铁樵君以证明之,其言曰:小女毛头,才六岁,呼喉痛。视之一边有白腐,如花生仁大,其症状发热恶寒无汗。余于评白喉忌表时,即认定此种症状等于伤寒太阳病,惟此病传变,始终不离咽喉,且舌绛口渴,是温热症状,其脉类洪数,大都无汗,于初起时得汗,则喉痛立减,此表闭阳郁之症也。今不问其喉烂与否,仅解其表而清其热,在法当瘥。其时已夜三钟,不及买药,姑俟明日。乃晨六钟视之,喉间白腐,两边均有,其面积较三钟前增加一倍,病毒进行之迅速,良为可惊,即以麻杏石甘汤予服。而内子见报端广告,有某药房保喉药片,急促往购,每半钟含药一片。向午汗出,傍晚热退,喉间白腐面积缩小,作黄色,微带绿,其不腐处则作殷红色,痛则大瘥,是夜得安寐,翌晨霍然。余深信麻杏石甘汤之中肯,而内子颂保喉药片之功德不止。讵女儿才瘥,十二岁之儿子复病,症状尽同。余已有把握,不复惊惶。然颇欲知保喉药片与麻杏石甘功效孰胜,因勿予药,专服保喉药片。越三钟视之,白腐仍增大,惟不如不服药片者之速,痛亦不甚剧,而壮热无汗则略不瘥减。更进保喉药片,胸闷泛恶,不能受矣。内子惶急,促余予药。余曰:君谓药片佳,故余欲一观其成绩也。内子怒余以目,谓此何等事,乃作隔岸观火态度。余乃令摒保喉片弗服,更两钟,喉痛觉增剧,乃予麻杏石甘汤。喉遂不痛,越宿霍然愈矣。嗣是每值此症,予麻杏石甘,无不效者。
按:“廉按”引述恽铁樵将麻杏甘石汤与保喉药片对白喉的疗效做了比较,雄辩地证明了麻杏甘石汤的可靠疗效。
白喉多发于秋冬及春季,是小儿易发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其病因为疫疠之气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二经,化燥化火,上熏咽喉所引起。临床表现以咽喉部黏膜上 产生一种灰白色不易脱落的假膜及全身中毒症状为特征。在气候干燥的环境更易流行传播,故也称作“疫喉”(疫喉包括“烂喉痧”和白喉,白喉只是其中之一)。
(二)内科病
1、表寒肺热咳喘
(1)冯蘅荪,蒿山路萼庐帐房。10月29日。始而恶寒,发热,无汗,一身尽痛。发热必在暮夜,其病属营,而恶寒发热无汗,则其病属卫,加以咳而咽痛,当由肺热为表寒所束,正以开表为宜。净麻黄9光杏仁12生石膏15青黛1.4同打生甘草9浮萍9。(《经方实验 录》第25页)
原按:本案脉案中所谓营卫,盖本《内经》“营气夜行于阳,昼行于阴,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之说。余则谓本案乃麻黄汤证化热而为麻杏石甘汤证耳。观其恶寒发热无汗身疼,非麻黄汤证而何?观其咳而咽痛,非由寒邪化热,热邪灼津而何?方依证转,病随药除。
桂枝汤证,或以服药故,或以病能自然传变故,可一变而为白虎汤证。同理,麻黄汤证可一变而为麻杏石甘汤证。此可证之以大论。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言本属麻黄汤证,予麻黄汤发汗,孰知药剂太重,竟致肺部转热,虽汗出,而仍喘。浅人无知,见无汗变为有汗,疑麻黄汤证转为桂枝汤证。殊不知身无大热,热反聚于肺藏,而肺藏之邪,并非传于肠胃也。经文俱在,可以覆按。
余前谓白虎汤为桂枝汤之反面,今当续曰,麻杏甘石汤为麻黄汤之反面。此说当更易明了。何者?二汤中三味相同,所异者,一为桂枝,一为石膏。而后知麻黄 汤证为寒实,麻杏甘石汤证为热实。攻实虽同,寒热不一。麻黄汤证有喘,麻杏甘石汤证亦有喘。其喘虽同,而其喘之因不一。喘为肺闭,而其所以闭之因不一。人当健时,肺部寒温调匀,启阖合度,无所谓闭。及其受寒则闭,受热则亦闭。闭者当开,故均用麻杏以开之,甘草以和之,而以桂枝、石膏治其原。于是因寒而闭者开,因热而闭者亦开,仲圣制方之旨,于焉大明!111
(2)程右。肺素有热,风寒外束,腠理闭塞,恶寒发热无汗,咳呛气急,喉痛音哑,妨于咽饮,痰声漉漉,烦躁不安,脉象滑数,舌边红苔薄腻黄。邪郁化热,热蒸于肺,肺炎叶举,清肃之令不得下行。阅前服之方,降气通腑,病势有增无减。其邪不得外达,而反内逼,痰火愈亢,肺气愈逆,症已入危!急拟麻杏甘石汤加味,开痹达邪,清肺化痰,以冀弋获为幸。净麻黄五分生石膏三钱打光杏仁三钱生甘草五分薄荷叶八分轻马勃八分象贝母三钱连翘壳三钱淡豆豉三钱黑山栀二钱马兜铃一钱冬瓜子三钱活芦根去节一尺淡竹沥冲服一两。二诊:服药后得畅汗,寒热已退,气逆痰声亦减,佳兆也。惟咳呛咯痰不出,音哑咽痛,妨于咽饮,舌质红苔黄,脉滑数不静,外束之邪,已从外达,痰火尚炽,肺炎叶举,清肃之令,仍未下行。肺为娇脏,位居上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仍拟轻开上焦,清肺化痰,能无意外之虞,可望出险入夷。净蝉衣八分薄荷叶八分前胡五钱桑白皮二钱光杏仁三钱象贝母三钱生甘草八分轻马勃八分炙兜铃一钱冬瓜子三钱胖大海三个连翘壳三钱鲜芦根去节一尺淡竹沥冲服一两。三诊:音渐开,咽痛减,咳痰难出,入夜口干,加天花粉三钱,接服四剂而痊。《二续名 医类案》〔丁泽周、丁甘仁医案〕第916页
(3)张某某,女,41岁,1964年1月16日初诊。半月前感冒,寒热虽不明显,但呛咳甚剧,咳时牵引腹部疼,鼻流清涕而时微恶寒,手足心热,心烦不安,影响睡眠,口干思饮,饮水不能止渴,汗多夜间尤甚,纳谷无味,小便稍黄,大便日行3~5次,成形色黄,经屡服四环素及治咳嗽药,疗效不佳,来门诊治疗。脉右寸浮虚关浮弦尺沉滑、左寸尺沉关弦滑,舌质淡苔白黄腻。结合脉证,由伏寒化燥,肺气失宣,宜辛凉疏泄。处方:麻黄根4.5杏仁去皮4.5生石膏9甘草1.5五味子打2.4法半夏6知母3前胡3瓜萎壳3枇杷叶炙6生姜3片大枣擘2枚,2剂。1964年1月18日再诊:服2剂后,咳嗽减轻,咳声转畅,口渴已微,心烦胸闷皆随之减轻,饮食略增,大便次数减少,小便稍黄,脉弦滑,舌质转红苔薄黄腻,伏寒透达,病势稍减, 治宜清解……《蒲辅周医案》第66页
原按:患者外感冬令寒邪,失于及时辛散,达邪外出,致使寒邪潜伏,寒郁表闭,肺失清肃,表郁化热,治病求本,当透邪出表,若用凉润清燥热之标,则更冰 伏其邪,病必迁延增变,蒲老取麻杏石甘加味,外透肌表,内清郁热,妙在不用麻黄,取用麻黄根代麻黄,因患者多汗,取其和卫止汗,能透能涩。蒲老从临床中体会到麻黄根气辛味涩,具有宣通肺气,固正达邪之功用,灵活运用于表邪未解,热郁汗多类疾患,临床屡用多效,实乃经验所得。
2、肺热作喘张某某,男,18岁,学生。患喘证颇剧,已有五六日之久,询其病因为与同学游北海公园失足落水,经救上岸,一身衣服尽湿,乃晒衣挂于树上,时值深秋,金风送冷,因而感寒。请医诊治,曾用发汗之药,外感虽解,而变为喘息,撷肚耸肩,病情为剧。其父请中医高手疏生石膏、杏仁、鲜枇杷叶、甜葶苈子等清肺利气平喘之药不效。经人介绍,转请刘老诊治。切其脉滑数,舌苔薄黄。刘老曰:肺热作喘,用生石膏清热凉肺,本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则石膏弗所能止。乃于原方加麻黄4,服1剂喘减,又服1剂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第21页
3、咳喘、高热、胸痛(大叶性肺炎)邱某,患肺炎,高热不退,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膈疼痛,痰中夹有浅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请我及某医师会诊。患者体温40.,脉象洪大。我拟给予麻杏甘石汤,某医师不大同意。他认为痰中夹血,难胜麻黄辛散,主张注射青霉素,兼进白虎汤。我说,此证注射青霉素固未尝不可,但用之少量无效,用大量则病家负担有困难;至于用白虎汤似嫌太早,因白虎清热擅长,而平喘止咳之功则不若麻杏甘石汤。此证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痰中夹血,血色带褐,胸膈疼痛,均系内热壅盛、肺气闭塞之故。正宜麻黄、杏仁宣肺气、疏肺邪,石膏清里热,甘草和中缓急。经过商讨,遂决定用本方。处方:石膏72麻黄9杏仁9甘草6。水煎,分3次服,每隔1小时服一次。服完1剂后,症状减十之七八。后分别用萎贝温胆汤(瓜蒌实川贝母茯苓法半夏陈皮枳实竹茹甘草)、生脉散合泻白散(潞党参麦门冬五味子地骨皮桑白皮生甘草)2剂,恢复健康。1955年冬至次年春,某地附近几个乡肺炎流行颇剧。我应用麻杏甘石汤为主方治愈不少患者。《伤寒论汇要分析》第50页
按:本案高热、咳剧、喘促、胸痛及痰中带血症,颇似“大叶性肺炎”,案中论及白虎汤与麻杏甘石汤之不同功用,应引为重视。服法“每隔一小时服一次”之经验可效法。这比桂枝汤“半日许令三服尽”的服法,药效更集中,疗效会更快。112
4、哮喘(过敏性哮喘)叶某某,女,28岁。1977年10月11日诊。患者因鼻炎诱发过敏性哮喘已8年,秋冬季节发作频繁。近感风寒,身热,有汗,鼻塞多涕,咳嗽气喘,胸膈烦闷,口唇发绀,便秘,口苦而渴,舌苔薄黄,脉浮数。证属风寒在表,肺有郁热,失其宣降。法当宣肺泄热,降气平喘。处方:麻黄3生甘草 3生石膏15苦杏仁桑白皮瓜蒌皮苏子各9生代赭石30。服药3剂,气喘平,继续治疗,诸症皆得改善。以后复发,均用该方获效。池绳业.《浙江中医药》1979.
5、泄泻上海一名贾,年三十余,形气壮实,饮食如常,而苦于泄泻,日五六次,已五月余。遍历名医,投清利、峻攻、固涩、温脾、温肾之剂皆无效果。邀余至上海往诊。余按其脉,右寸独紧,其余皆平,呼吸略气促,便意迫急。余曰:此乃肺移热于大肠之候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有余热则下移大肠,大肠受之,则为暴注下利。前医治病,未求其本,故而不效也。投以麻杏石甘汤,麻黄用三钱。药后当夜得微汗,次日余按其脉,右寸转平。告曰:“此将愈之兆也。”果然,即日泄泻停止。五月之病,安然而愈。《范文甫专辑》第96页
原按:此案右寸脉独紧,呼吸气促,此乃邪袭于肺、肺气闭阻之候。肺热下移大肠,故泄泻不止。先生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理论,辛凉疏达、清肺泄热而获愈。
(三)儿科病
1、冬温(重症小儿肺炎)王某某,女,3岁,因发热于1958年12月22日住某医院。住院检查摘要:发育营养中等,体温39.7,左肺后下浊音,呼吸音低,全肺满布喘鸣音,有散在中、小水泡音,心跳160~170次/分,肝在右胁下4cm。因不合作,未做神经反射检查。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8650,中性59,淋巴41。病程与治疗:昨晚开始发烧,今天喘息烦躁,呼吸困难,面部发青,澹语鼻煽,神识不清,当即给氧气吸入及洋地黄毒苷肌注,另在十宣穴放血,并予链霉素。午后3时15分请蒲老会诊:患儿高烧烦躁,妄语若狂,面赤额汗,身无汗,腹满不实,气喘息促,脉浮数,舌苔白腻微黄,此属内热外寒,肺气郁闭,因昨日在旅途火车上受热兼感风寒所致,类属冬温。其治在表,宜辛凉透表之法,急开肺闭。主以麻杏石甘汤加味。处方:生麻黄先煎去沫3杏仁6生石膏先煎12甘草3僵蚕6桔梗3前胡4.5莱菔子4.5葱白2寸。煎取120ml,分3次热服,4小时一次。夜半以后,喘促渐缓,体温也降至37.5,神识完全清醒。至23日再诊时,热已全退,腹亦不满,舌苔减少,脉静身和,惟有微咳,此寒散热越,表里俱解,继以调和肺胃以善其后。处方:鲜苇根15桑白皮6杏仁6瓜蒌仁9橘红3苦桔梗浙贝各4.5苏叶3莱菔子4.5枇杷叶6,煎取同前。药后肝大已缩小在右肋下只剩2cm,至25日痊愈出院。《蒲辅周医案》第166页
原按:本例虽属冬温重证,西医诊断系重症肺炎,但获得早期治疗,兼之首从宣透,故使外寒内热一剂而解。再服调和肺胃药两剂而完全正常。本例特点为发病 快、症势险,幸先经西医急救处治,从中医诊治而言,若失首从宣透之机,见其烦躁若狂,早用苦寒冰伏,则可能导致变证蜂起,或误用单纯辛温,亦可能变生癫狂衄血。可见“用中西两法治疗”,特别是早期正确治疗,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可以防止变证的发生。
2、风温犯肺(腺病毒肺炎)、急惊风 闻某某,男,3个月,因高烧无汗而喘已5天,于1960年4月27日住某医院。住院检査摘要:肺部叩诊有浊音,听诊有水泡音。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4100,中性46,淋巴54;体温40以上,肝脏肿大,呈堵塞性呼吸,二度缺氧,神识昏迷,时而抽风。病程与治疗:曾予冬眠合剂、冰袋、氧气吸入等治疗。29日请蒲老会诊,患儿仍高烧不退,灼热无汗,喘急气促,胸高膈扇,昏迷抽风,唇绀面赤,舌红苔白,脉浮数。此由风温犯肺、卫气郁闭。未出3日急宜解表,宜凉解之剂以解表开闭,并结合洋地黄治疗、补充血浆、输液及氧气吸入等措施。处方:麻黄1.5杏仁3生石膏9甘草1.5前胡1.5桔梗1.5僵蚕3牛蒡子3竹叶3葱白2寸。连服2剂。复诊:患儿虽然仍高烧昏迷,喘急、气促,但周身皮肤微润,抽风减少,舌仍红,苔转微黄,脉尚浮数,用原方减去桔梗、葱白,加钩藤3以熄风,莱菔子3,炒苏子2.4以降气,进一剂。三诊:热渐降,喘渐平,神识昏迷亦渐清醒,已不抽风,唯咳嗽痰多,舌红减,苔亦稍退,脉不浮而数,由表邪已解,肺闭已开,但痰尚甚,继以泄热降气化痰之剂。处方:桑白皮4.5杏仁3炒苏子2.4前胡2.4莱菔子3厚朴1.5化橘红1.5茯苓3甘草0.9苇根9。2剂。四诊:患儿热已退清,喘亦不作,神清面荣,诸症基本解除,惟余轻度咳嗽,乃以调和肺胃之品2剂,调理而愈。《蒲辅周医案》第181页113
原按:高烧抽风、昏迷喘促,是小儿肺炎的严重证候。初起虽用冬眠合剂和冰袋镇静退热,而诸症未见好转。究其病机,全由表邪郁闭、卫气不通、肺气不开, 以致神昏,并非病邪已犯心营,故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直解其表,宣肺开闭,连进三剂始获表解闭开。凡六淫外邪,表闭证多见此候,若不详审,误作邪入心营,进清营、清宫者有之,进牛黄、至宝者有之,则诛伐无过,徒伤正气,表闭终不解除,而成内闭之危,临床者宜慎思之。此案于会诊时,因患儿高烧喘急,昏迷抽风,曾结合西医紧急处理(输液、输氧、药物洋地黄等),为中医治疗创造有利条件。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在处理危重症方面的特殊重要性。
按:此案辨证要点为舌诊,舌红而未绛,苔白而未变,故可辨证为“表邪郁闭、卫气不通、肺气不开”而“并非病邪已犯心营”。故用“宣肺开闭”之方法。
蒲辅周先生是现代临床大家,其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善治内、妇、儿等各科病。上述两例验证中医药对儿科病的良效,并说明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
3、高热、急惊风(急性肺炎)坛镇槐树塬村王成章之子出生4个月,1990年1月7日深夜2时,夫妻二人抱患儿来家求治,手持医院病危通知,跪地不起,余急下床扶起。询知因“急性肺炎”高热抽风入院,历一昼夜不能控制。患儿高热昏迷,体温39.7,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翻,痰壅鼻翕,频频抽搐,约5~6 分钟1次。唇指青紫,四肢厥冷,体若燔炭,紫纹直透命关。证属风热犯肺,痰热内结,热极动风,邪陷心包。急以三棱针点刺手足十指(趾)尖、双耳尖、百会、大椎出血。患儿大哭出声,全身汗出,四肢回温,以毫针飞针点刺涌泉、合 谷、人中,雀琢术刺素髎约1分钟,患儿苏醒,抽搐亦止。令先服羚麝止痉散1,加麝香0.3。为疏清热熄风、宣肺涤痰、开窍止痉之剂。令其持余亲笔信去城关院夜班药房取药:生石膏30麻黄杏仁甘草丹皮紫草天竺黄各10芦根30蚤休15竹沥20ml葶苈子10大枣10枚,3时许余亲为煎药,此时患儿已能吮乳。3时15分取药汁60ml,至天亮服药35ml,散剂3次而愈。所剩药汁弃去不用。给散剂2次量,以防余热复炽。夫妻二人欢天喜地而去。《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第71页
原按:急惊风为儿科四大症之一,属儿科常见急危重症。多发于1~5岁之婴幼儿。1岁以下,发病尤多。来势凶险,瞬息万变。若处置不当,轻则转为慢惊,演 变为癫痫、弱智痴呆,重则危及小儿生命。本证多属实症、热症。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脏气轻灵,传变最速,一拨便转,痊愈亦快,故宜急症急治。先以针刺解热开窍止痉,阻断病势传变。针刺一毕,病退一半。辨证既准,方剂宜大。小量多次,按时给药,以保持血药浓度。穷乡僻壤,配药不易,宁可多备少服,掌握分寸,中病即止,剩药弃去不用,不可急用无备,延误病机。
本例病儿,因合并急性肺炎,故以麻杏石甘汤为主。其中生石膏丹皮紫草,三药合用可代犀角,退高热奇效。蚤休为清热解毒、熄风定惊要药,可治一切毒蛇、 毒虫咬伤、疔疮恶毒,解毒力最强,可清除入血之病毒而护心醒脑,又独有止痉功效,故为方中主药。竹沥、竺黄、葶苈清热泻肺涤痰,芦根清热养阴,羚麝止痉散(羚羊角3麝香1蝎尾12只蜈蚣2条为末,分3次服)为余急救小儿高热惊风开窍醒脑常备药。轻症单服立效,不必配服汤剂。若小儿有窒息之险,另加麝香0.3立解其危。因麝香不仅能兴奋呼吸中枢,且能辟秽醒脑,缓解大脑缺氧。故余经治本病数百例,多数在 10小时内痊愈,无一例有后遗症。若因乳积化热而致本病,则与保和丸合方化裁;里实者,釜底抽薪,加大黄5,另泡汁兑服,得泻则去之。小儿急惊,不外风、热、痰、食为祟,上方加减可以通治。
按:以上针刺救急与处方用药的宝贵经验,很值得效法。
4、风哮朱姓儿,年9岁,住朱家湾。原因:素有奶哮,由风伤肺而发。症候:初起恶寒发热,面赤唇红,继则痰涎上壅,喉中如水鸡声,或如拽锯,鼻煽口干,二便不利。诊断:脉右浮滑搏数,左浮弦,舌苔黄白相兼,脉症合参,此由于痰火内郁,风寒外束。《内经》所谓“肺病者,喘咳逆气,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是也。疗法:非麻黄不足以开其肺窍,非石膏不足以清镇痰火,故以为君;然痰为有形之物,故又以橘、半、蒌、枳为臣,辛滑涤痰,化浓为薄,化薄为无;佐以杏仁下气降痰,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也。处方:麻黄五分光杏仁钱半生石膏四钱研细清炙草五分广皮红一钱姜半夏钱半瓜蒌仁四钱杵生枳壳一钱生姜汁四滴,淡竹沥两瓢(分冲)效果:一剂知,二剂诸症皆减,后用清金丹(莱菔子一两拌炒,猪牙皂五钱研细,姜汁竹沥打面粉糊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朝晚各一次,用金橘铺一枚,剪碎泡汤送下),调理旬日而痊。《重订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拯华)第57页
廉按:小儿奶哮,往往由患儿伤风,乳母不知忌口,凡荤酒油腻盐醋酸咸姜椒辛辣芥菜面食等一概乱啖,以致乳汁不清,酝酿而成,成则颇难除根。此案汤丸二 方,确切病情,宜乎投之辄效,惜近世畏麻黄石膏如虎,不肯放胆照服耳。
5、麻疹热毒内闭114
(1)肖翁三郎心成兄,幼时出麻疹,冒风隐闭。喘促烦躁,鼻扇目阖,肌肤枯涩,不啼不食,投药莫应。翁商于予,见其势濒危,谓曰:“此麻闭急证,药非精锐,蔑能挽救。”方疏麻杏石甘汤与之。一服肤润,麻渐发出。再服周身麻出如疿,神爽躁安,目开喘定。继用泻白散,清肺解毒。复用养阴退阳之剂而愈。予治麻闭危候,每用此方获验。盖麻出于肺,闭则火毒内攻,多致喘闷而殆。此方麻黄发肺邪,杏仁下肺气,甘草缓肺急,石膏清肺热。药简功专,所以效速。可见仲景方,不独专治伤寒,并能通治杂病也。《二续名医类案》(程文囿、杏轩医案)第3159页
(2)余某,男,2周岁。患麻疹已5日,身热不退,咳嗽音嘶,面垢舌赤,头面麻疹隐隐而不透达,有壅闭内陷之势,下肢和胸背,已隐晦不清,前医曾与辛凉透表之剂,如薄荷、蝉衣、前胡、白前,连服3剂,疹点仍不明显,而体温下降,神疲气促,大便溏泄,烦躁不宁,脉象细数,是邪已内陷,若不速用宣邪透疹之剂,则热邪内陷肺中,而喘促立作矣。遂以麻杏石甘汤与之,以宣邪透疹。处方:麻黄4.5杏仁6生石膏12甘草6,另佐以紫背萍6前胡6银花10连翘6葛根6。服药后1小时,烦躁不宁剧,此是汗剂宣邪外出之先兆;体温增高,面色缘缘正赤,此是热邪和疹毒有外达之趋向;其烦躁不宁,少顷必行汗出,而疹可随之外透。2小时后,果然絷絷汗出,而麻疹遍身殷红,身热渐退,呼吸调匀,连服2剂,疹已遍体显露,身凉气爽,便亦不泄,调养数日而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第77页
(3)陈某某,男,7岁。1959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发热咳喘已6天,前天在保健站诊为 “麻疹”初期,服药后汗出很多,早晨面部即现红点。嗣因不慎受凉,致疹点忽隐不见,恶寒发抖,气喘,烦躁不安,热甚渴饮,谵语神昏,面及胸部疹点宛若蚤斑,疹色紫暗不泽。喘促鼻煽,颧赤,口干,舌质红苔薄白燥而不润,唇绀,呛咳声嘶,喉有痰声。按之身热肢厥。体温41.0。此是正虚邪实,热毒内闭。急宜扶正祛邪,清泄热毒。处方:麻黄15杏仁9生石膏18甘草4.5苇茎15玄参15生地15。一日1剂,匀4次分服。次日复诊:喘逆已平,疹点渐现,色赤红活,以原方去杏仁,加银花、连翘各6。服后疹透脚底,病得转危为安,渐次痊愈。陈玉铭.《福建中医药》
按:麻疹俗称“痧子”,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传染病,由于感受时邪疠毒所引起,疫毒主要侵犯肺胃。初起先见肺卫风热症状,以咳嗽、眼结膜红赤、畏光、眼泪汪 汪为其特征。皮疹出现时,疹点先从耳后、发际及颈部出现,渐及颜面全身,疹点与疹点之间可见正常的皮肤为其特点。
刘渡舟先生说:麻杏甘石汤“治疗肺热作喘效果很好,尤其对小儿麻疹并发肺炎属于肺热者更有可靠的疗效。根据临床经验,肺热重者,可加羚羊角粉;痰热壅 盛,痰鸣气促者,可加黛哈散或鲜枇杷叶;喘而大便不下者,可加瓜蒌皮、炙桑皮;大便燥结者,可加大黄,使下窍通则上窍利而喘自愈;肺气不利,憋气胸闷者,可加甜葶苈以泻痰热。如果麻疹不透,疹毒内陷,以致喘促不安、鼻翼煽动,唇甲紫绀,可用五虎汤〈就是麻杏甘石汤加上等好茶叶〉,同时用三棱针点刺耳背紫色络脉出血,往往都有效。总之,只要随证化裁,多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第72页
6、尿频杨某某,男,7岁。1974年8月17日初诊。家长代诉:患儿小便频数已4年余,迄今未愈。1970年7月某日,因患感冒发热,咳嗽,经服中西药后发烧减退,但咳喘末获痊愈,继而出现小便频数,每天小便数十次,量少,致患儿无法坚持学习而停学,曾在本市各医院用中西医药治疗无效,因来就诊。现症:患儿每天小便70~80次,无尿痛、尿血及腰痛等症,小便色微黄,化验小便无异常。人睡后,入便亦不自遗,咳吐黄色稠痰,口渴,汗出,不发烧,面瘦,颜色正常,饮食稍差,精神尚可,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白有津液,脉大数而右脉更大。此为肺热郁结,肺气宣降失常,影响膀胱失约而成尿频之证。治宜清宣肺气。拟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处方:麻黄4.5生石膏12杏仁9桔梗9淮山药18甘草3。日1剂 ……先后三诊,服上药11剂后,小便已不频数,与健康人同样。舌苔脉象均已正常,改用四君子汤,调理脾胃收功。(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资料 选编》第117页,1976年)
按:此案尿频4年,治病求因,病始因外邪犯肺;治病求本,现为肺热郁结。麻杏甘石汤对上述病情是的对之方,故下病治上而获效。
(四)五官病115
1、失音
(1)乙丑二月初二日,朱。右脉洪数有力,金实无声,麻杏石甘汤证也。奈已为前医发汗,麻黄未便再用,议清音汤加石、杏。半夏六钱苦桔梗六钱石膏六钱杏仁粉五钱苇根五钱生甘草二钱。水五杯,煮成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初三日,肺藏本热,为外风所搏,实而无声,究系麻杏石甘之法为速。生石膏一两麻黄去节五钱炙甘草三钱杏仁泥六钱半夏五钱。初四日,右脉之洪数有力者减其半,而音亦渐开,仍用麻杏石甘加半夏一帖。生麻黄去节净三钱生石膏一两杏仁霜七钱姜半夏七钱炙甘草三钱甘澜水八碗。煮成三碗,分三次服。以后病减者减其制。《吴鞠通医案》第120页
(2)1977年冬,治夏庄23岁青年李爱琴,声哑不出已3日,以手指喉,泪流满面。干咳无痰,喉间辣痛,大渴引饮,舌红少津,脉细而数,寸部不扬。当年冬应寒反温,风热上受,肺气闭阻,所谓“金实不鸣”,宣肺滋燥,其音自出。处方:生石膏30麻黄杏仁桔梗各10胖大海蝉衣各15牛蒡子10芦根30花粉玄参各18木蝴蝶诃子甘草各10粉葛根30。上药煎服1次,汗出咳止,稍能出声,安睡一夜,次晨已能讲话。又进二煎,下午5时已如常人。患者喜不自胜,一早即来门诊道谢。《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第 293 页
原按:余用上法,曾多次治愈县剧团、程玉英剧团演员多人。无条件煎药者,开水冲泡,加冰糖代茶饮亦佳。轻症去石膏麻杏,加薄荷、桑叶各亦有效。
2、鼻渊(慢性鼻窦炎)林某某,22岁, 学生。患者鼻塞、脓涕、涕臭已10年左右。1955年曾经某医院施行上颌窦手术未愈,于今年10月来我院就诊。处方:麻黄6杏仁6生石膏72生甘草3地龙干7个。服4剂后,症状显著好转,连服16剂后,症状全部消失。福建省人民医院五官科《福建中医药》1959
按:上述医院五官科以“麻杏石甘汤加地龙干治疗鼻渊(慢性鼻窦炎)11例,取得疗效。
3、目赤宁波眼科名医姚和清先生,医术超群,门庭若市。一日有双目红赤患者来诊,经治周余,未见进退,和清先生急矣。经再三探问,知患者尚有内疾。和清先生深信先生医术,乃谓之曰:你有内病,可请范老先生治之。先生诊之,断为肺火上蒸,随拟麻杏石甘汤全方,连服3剂,目疾即愈。和清先生拜访范老,内科方何以能疗目疾?先生答曰:中医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也,眼科医者亦不可惑也。从此,和清先生勤于经典,熟读《内》、《难》,也常用内科方治目疾,而获奇效。其侄姚渭木欲习眼科,和清先生命其拜范老为师,先攻内科,再专目疾。《范文甫专辑》第138页
按:“内科方何以能疗目疾?”如此问法,是“中工”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弄明白就向“上工”迈进了一步。
(3)、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发汗后,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与桂枝汤以发汗。此为皮毛开而肌理闭塞者言之也。今乃云不可更行桂枝汤。得毋自相刺谬乎。曰否。盖发汗之后。汗已中止。外证乃在。故乃宜桂枝汤以解外。若服麻黄汤后。汗出而喘。岂有更行桂枝汤之理。此本无待烦言者。仲师言此。特欲辨发汗后更见何证耳。使汗出而喘。壮热不解。则为胃热上冲肺部而喘。病邪已属阳明。直可决为白虎汤证。惟其身无大热而喘。仍为肺气不宣。故宜麻杏石甘汤。麻黄汤去桂枝以疏达肺气。加石膏以清里热。则表里和而喘定矣。
(4)、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征引】
张全善:经文常言发汗后乃表邪悉解,只余一证而已,如言不可行桂枝汤。
山田宗俊:本条与葛根黄芩黄连汤较,彼在下后,此在汗后,彼喘而汗出,此汗出而喘,彼以喘为主,此以汗为主,所以治法有异。若无汗而喘,且有大热者,麻黄汤证也。麻黄之所以能发汗者,惟在其辅佐之任,非一味之力也。
【讲义】发汗后,谓表已解。表已解仍见汗出者,不可如前53、54两条证再用桂枝汤(后学按: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其人水热素盛,蕴蓄胸部,内热外迫,蒸水作汗,胸水动摇,上逆作喘,其热在内,外发不甚,只宜清里,与麻杏石甘汤也。
【附注】本条汗出而用麻黄,无大热而用石膏者,何也?盖麻黄协桂枝则发汗,力专于表,麻黄合杏仁则治喘及疼痛,麻黄合石膏能清热止汗。表无大热,力专 于里矣。
【方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皮杏仁五十个去皮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治验】91
钱天来:麻黄乃肺经专药,虽为太阳发汗,实为散肺郁火之药。杏仁利气,能泄肺。石膏清凉,能清肺。麻黄不与桂枝同用,只能泄肺矣,而不致大汗泄也。
《千金方》:贝母汤,本方加贝母、桂心、生姜、半夏,治上气咽喉窒塞,短气 不得卧,腰背痛,胸满不得食,面色萎黄。
輓:用小青龙表解而喘犹盛者,水热相结也,本方主之。
丹波元简:本方与治水饮之小青龙加石膏、越婢加半夏、厚朴麻黄等汤实系一辄,则知是饮热相搏之证。注家止为肺热者亦未是也。盖麻黄石膏开疏水壅。
尾台:哮喘,胸中如火,气逆涎潮,太息呻吟,声如拽锯,鼻流清涕,心下硬塞,巨里动如奔马者,宜本方。当须痰融声出后,以陷胸、紫丸之类疏导之。又, 肺痛发热喘咳,脉浮数,臭痰脓血,渴欲饮水者,宜加桔梗。
陆渊雷:本方主证为烦渴喘咳,凡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百日咳、白喉有上述主症者,本方悉主之。
按:白喉者,初起时证见发热恶寒、烦渴喘咳、咽喉肿痛,有苍白色之假膜,本 方能取速效。世之所谓白喉忌表之说非真白喉证,盖指少阴咽痛。西医谓坏死性 咽炎及麻疹、猩红热之假膜性喉炎,证与白喉相似,治亦相同。
【习题】本方与34条葛根黄芩黄连汤之区别安在?麻黄与桂枝杏仁石膏三药配用各主何功用?
(5)、姜春华《伤寒论识义》:麻黄之所以能发汗者,唯在其辅性之任。而不在麻黄一品之力矣。历代诸医皆云麻黄发汗之药也,此未必然。有人于此,发热恶寒,身疼无汗,太阳证具焉。试取麻黄一品,浓煎与之,终不能有汗焉。必也温复而后汗,可得而言已,决不如彼巴豆、甘遂之下咽乃泄也。惟以麻黄能行阳气,通腠理,若佐“桂枝之辛,与温复之势,则令夫难发之邪能与汗皆出,麻黄之所以为麻黄,全在于此也”。故无汗者用以发之,有汗者用以收之?要颇其辅佐如何而已。”……本条似麻黄汤无桂枝,故无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有石膏类似白虎之证,通用于感冒、气管炎、喘息、荨麻疹、肺炎。
(6)、李翰卿《伤寒论讲义集要》:根据这两节的精神,分析研究如下:
1)喘证没有使用桂枝汤的必要;
2)有内热的汗出身热证,热虽不甚亦不可使用桂枝汤;使用桂枝汤需在它的主证上注意,不在于汗后或下后,这两节汗后、下后的证状,因为不合于桂枝汤的主证,所以不可更行使用。
(7)、倪海厦《人纪》:这条是讲发汗以后的辨症,如果病人已经发汗了,为什么不能再给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就是麻杏甘石汤。平常在临床看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得病,得到太阳证,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病人星期三得病的,本来只是感冒,星期六才来医,病的表邪已经进入肺了,就是西医讲的滤过性病毒已经进入肺了,结果桂枝汤下去,表证没了,病人开始胸腔有问题,西医就说是病人得了肺炎,本来是感冒,太阳证来不及治,一发完就会有这个现象,因为病在肺上面,所以病人汗出而喘,病人流汗,肺主皮毛主表,所以这时候用麻黄,麻黄入肺,可是已经表虚了,不可以再发汗、所以不可能用桂枝;为什么用石膏?石膏的性非常的寒凉,石膏就是白虎,白色很寒凉的药,石膏和麻黄碰在一起的时候,麻黄把石膏带到肺,本来有肺炎,就是肺有壮热,石膏能够去热,麻黄和石膏并用,病人不会流汗,是小便解掉的,因为痰很多,肺很热,所以加了杏仁去痰。这三味药下去,怕麻黄还来不及发散,胃还来不及吸收药,药就到大肠小肠去了,所以加甘草,甘草有两个功能,一是停在胃,让药能停在胃上直接到肺上面去,一就是为了没消化的食物,所以张仲景常常在感冒药里面加甘草,就是让胃里面还没消化的食物,不好的分解掉,好的留下来,因为甘草可以解百毒的。故以麻黄扩张肺管,使肺中之鬰热得以排泄,用石膏消肺中发炎,杏仁下平气喘,甘草缓肺急迫。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石膏半斤打碎绵囊;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开麻黄的时候,如果有石膏在,不用担心太重,要让石膏达到肺的每一个血管里面。麻黄去节,麻黄的节能够止汗,所以要剪掉,麻黄用三钱,杏仁差不多用两钱最多可以到五钱,石膏也是四钱到六钱,和麻黄量相等就可以,甘草二钱或少一点,石膏一般用棉布包起来,先煮麻黄减二升,就是先去掉麻黄的气,留麻黄的味,不要麻黄跑到头部去了。开大青龙汤的时候,麻黄开六钱,杏仁开两钱、石膏开四钱,如此一来,杏仁加石膏与麻黄的六钱相等,就不会伤到津液。石膏的目的是去热,杏仁是去痰、润肺。因为麻黄甘石汤的病人没有大热、没有发高烧,所以麻黄的剂量不用很多,麻杏甘石汤不是用来退烧的。
【类聚方广义】曰:哮喘胸中如火,气逆涎潮,太息呻吟,声如拽锯,鼻流清涕,心下鞕塞,「虚里」动如奔马者,宜此方。
大青龙汤就是麻杏甘石汤加三味药,就是麻杏甘石汤加「桂」、「姜」、「枣」就变成大青龙汤,所以大青龙汤有表证,用桂枝和麻黄一把它发表,所以麻黄用到六钱;除了清里热还要解表,麻杏甘石汤和大青龙汤的分辨,同样是气喘也是热,问病人胃口好不好?胃口好就吃麻杏甘石汤,胃口不好的吃大青龙汤,因为甘姜枣就是开胃的药,药吃下去,为什么会流汗?就是靠肠胃的津液去流汗的,胃功能没有了,那还有津液流汗,就是这样分类的。
气喘的治疗:
一、热喘:就是病人虚汗很多,阳虚了,舌苔黄黄的,气喘到你的手上的时候,大都是虚证了,一定喘很久了,小孩用单剌不留针,呼吸痰的声音很大,只针不灸:下「公孙」(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内关」〈胃心胸〉,「三里」「太白」(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土生金〉,「临泣」(足背外侧第四、五跖骨底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处。当第四、五趾趾缝端(侠溪)上一寸五分处。)「太白」〈合化土〉,正面的『云门」(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缘处。简易取穴法:当手叉腰时,在锁骨外端下缘出现一个三角形的凹陷,其中心即是云门)背后的「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一般来说气喘的病人胃口一定不好,再加「中脘」。处方用大青龙汤和麻杏甘石汤的变方,视胃口好不好而定,如果病人喜欢喝酒就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二、寒喘:看到最多的就是寒喘,每到冬天的时候都不能睡觉,都要坐着睡,吐出来的是白痰,肺寅大卯胃辰宫,每天晚上三点到五点的时候就开始喘,很准时,确定病人是寒喘,除了针之外还可以灸,针灸的穴道还是一样的,也是虚证的治疗,背后的「肺俞」、「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胃俞穴时,可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即是。),其它的穴道一样,用土生金的方法来治疗。寒喘的时候一定要加灸,灸的效果很快的,处方用小青龙汤来加减。
(8)、聂氏伤寒学:后世医家尤在泾认为,此 证形成是“缘邪气外闭之时,肺中已自蕴热”。这一观点与临床亦较贴切。据临 床所见,本证成因有二:一为,汗下后,邪热壅肺;二为,未经汗下,传经邪热,内袭于肺;三为,素日肺热,复感外邪。一般公认,本证有热、喘、咳、渴四大症状,至于“发汗后”或“下之”的因由不必追究。153
关于方中有汗用麻黄、无大热用石膏的问题,似乎令人费解,实则不然。从麻黄的药理功能来看,不同的配伍,所发挥的作用各异。有汗禁用麻黄,是指麻黄汤而言,因麻黄与桂枝相配,发汗走表,效力功专。本方仅用一味麻黄,且与石膏相配,则能透发在里之郁热,故功效专于清宣肺热而定喘。无大热用石膏者,因石膏与知母相伍,能清阳明里热;与麻黄杏仁相配,能清肺热而平喘。况且表无大热,而里热壅肺已急,故用之甚当。
应用本方的注意事宜如下:
1、辨识本方证要点:证见咳嗽、喘促、身热或外无大热、口渴、痰黄等热喘的 特征;舌尖或舌边红、苔淡黄(中间或根部)或舌面乏津;脉数或弦数、滑数。
2、药物用量的比例:各药之间的比例,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1)麻黄与石膏原方的用量是1:2,大量的石膏,一则制其辛温,使本方变为 辛凉,二则功效专一,使本方专于清宣肺热,笔者临床用量多掌握在1:5或1:10之间,效果为佳。石膏用量的多少,视肺热轻重而定,一般是热重者,石膏宜重用。
(2)麻黄与甘草的比例也宜恰当,据临证经验,取两者等量为宜。因为甘草量大则牵制麻黄宣散之力,量小则恐麻黄宣散太过,两者配伍恰当,功专在肺,取 效则速。若属风寒实喘,以及久喘虚证,皆不宜服用此方。
3、本方证之喘与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黄汤证之喘的鉴别。小青龙汤证,因风寒束表,内有停饮而致,证见发热恶寒、干呕咳喘、脉弦紧,治当外散表寒、内蠲水饮;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因营卫不和,肺气失宣所致,证见发热恶风、汗出而喘、脉浮缓,治当调和营卫,宣肺定喘;麻黄汤证,因风寒外束,肺气闭郁而致,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治当辛温发汗,宣肺定喘。
4、喘证的辨证方法,首先要抓住呼吸困难、喘息等主症。喘证按病理性质分为:
(1)表邪之喘:由风寒束表,内犯于肺而致,辨证关键在于表证兼喘。
(2)水饮之喘:由水饮内停,肺气上逆而致喘。辨证要点在于水饮为患。
(3)热实之喘:由热邪壅肺或肠腑燥结而致喘。其辨证要点,一则在热,一则
在实。
(4)阳虚之喘:由阳衰阴盛,真阳欲脱,肺肾两竭致喘,证属少阴危候,表现为息高之象。
本方的古今应用 154
1、古代应用
《千金要方》:载:四物甘草汤,即本方,治伤寒汗出而喘无大热;又治贼风所中,腹中挛急,本方去杏仁加鬼箭羽。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惺惺散治伤寒发热,头疼脑痛,于本方去杏仁,加茶葱煎服。
《寿世保元》:外邪在表,无汗而喘者,五虎汤,即本方加细茶;有痰加二陈汤。
《伤寒蕴要全书》:麻黄石膏汤,即本方,近世效方加细茶一撮,桑白皮一钱五分,名五虎汤,定痰喘、其效如神矣,又名万应化痰汤,此乃劫剂也,凡虚人自 汗,盗汗者,不宜用也。
《张氏医通》:冬月咳嗽,寒痰结于咽喉,语音不出者,此寒气客于会厌,故卒然而喑也,麻杏甘石汤主之。
《幼科发挥》:五虎汤,即本方加细茶,治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而见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扇动,陷下作坑,鼻窍扇张,神气闷乱之证。
《伤寒来苏集》:治无汗而咳,大热者。
《类聚方广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喘咳不止、面目浮肿、咽干口渴或胸痛者。又治哮喘,胸中如火,气逆涎潮,大息呻吟,声如拽锯,鼻流清涕,心下硬塞,巨里动如奔马者。又治肺痈发热,喘咳脉浮数,臭痰脓血,渴欲饮水者,宜 加桔梗,时以白散攻之。
2、现代临床应用
现代应用本方范围甚广,如治感冒、流感、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炎、麻疹合 并肺炎、慢性气管炎合并感染、哮喘、过敏性哮喘、百日咳等。此外急性咽炎、喉炎等,亦用此方治疗。举例如下。
(1)肺热作喘:本方对肺热喘咳,尤其对小儿肺热喘咳疗效更佳。一般以发热、咳喘、舌质红、脉浮数、小儿指纹紫等症状作为投药指征。如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科以本方加炙前胡、炙白芍、桔梗、清半夏、浙贝母、鲜茅根治疗小儿肺炎184例,治疗结果痊愈168例,无进步3例,不详13例。
(2)麻疹合并肺炎:肺热重者加羚羊角粉;痰热壅盛,痰鸣气促者,加黛蛤散 或鲜杷叶;喘而不大便者,加瓜蒌皮、炙桑皮;大便燥结者,加大黄,俾下窍通则上窍利而喘愈;若麻疹不透,疹毒内陷,致喘促不安、鼻翼扇动、唇甲紫绀,加上等好茶叶,同时用三棱针点刺耳背络脉出血;若肺气不利,憋气胸闷者,加甜葶苈以泻痰热。
(3)百日咳:叶橘泉说尝用本方治疗小儿百日咳之痉挛性剧晐或呕吐、咳血,无论有热或无热,每获顿挫之效,有咳血者,往往血止、痉咳亦显著缓解也。据报道用本方加味(加百部、葶苈子、大枣、饴糖)治疗百日咳228例,痊愈195例 、好转25例、未愈8。
3、笔者临床应用
(1)急性气管炎:证见咳嗽黄痰、苔淡黄脉数者,本方加桑皮、贝母、桔梗、金银花等清热化痰止咳之品,若见身热者,再加桑叶、芦根、茅根以疏解外邪。
(2)小儿肺炎、支气管肺炎:证见喘咳痰涎甚者,酌加金银花、葶苈子、桔梗、 天竺黄、杏仁等清热解毒,化痰平喘之品;若身见高热者,加柴胡、黄芩、牛蒡子、金银花等清热疏解之品;若麻疹合并肺炎,疹毒内陷、肺炎炽盛者,加黄芩、前胡、蝉衣、紫草等清热透表之品。155
(3)百日咳:属风热袭肺,肺气不宣,痰涎壅盛者,酌加百部、葶苈子、大枣、前胡、贝母等清热化痰止咳。
(4)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属热邪壅肺者,可酌加桑皮、芍药、蝉衣、葶苈子等品。
(三)咽炎、喉炎:属热邪郁结者,酌加板蓝根、射干、牛蒡子、桔梗等。
医案选录
医案一:过敏性哮喘
米,9岁,男,1987年10月9日初诊。
咳喘三天,昨起加重,咳嗽频作,喘息胸闷,身热有汗,口干且渴,脉数,苔黄。病始于幼时患肺炎后,每于春秋季节发作频繁。体温38.2,呼吸急促,口唇红 紫,两肺散在干啰音,心律齐,150次/分。中医辨证为邪热壅肺,气逆致喘。治 以疏解清热,化痰平喘。宗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处方:炙麻黄5克生石膏25克杏仁10克炙草5克桑叶桑皮各10克芦根茅根各10克金银花15克川贝母10克,水煎温服。进药三剂,热退,咳喘平息大半。上方去桑叶、茅根、芦根,加杭白芍12克,桔梗10克,百部10克,蝉衣10克。五剂。三诊:咳喘皆平,嗣后固本调理而安,次年春季未见复发。(聂惠民医案)
医案二:小儿肺炎
傅,9个月,男,1986年5月10日初诊。
咳嗽频作三日,伴有喘息,痰多喉中漉漉有声,口唇干燥,大便硬结,服药未效,指纹紫、苔白中黄,体温38.0,右肺下可闻湿啰音,某院诊为肺炎。中医辨证 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而致喘证。治以清热化痰,降气平喘,宗麻杏甘石汤加葶 苈子、桑皮、前胡、黄芩、金银花治疗,进药六剂而愈。(聂惠民医案〉
医案三:肺热咳嗽
李X,男,56岁,1985年5月18日初诊。
咳嗽月余,病始于外感,初始服过抗菌素止咳药,亦服用过养阴清肺丸及中药汤剂等效果不佳,故来门诊求治。现证:咳嗽不已,夜卧亦咳、痰量中等,色黄粘稠,不易咳出,咳甚汗出,时有胸闷,口干能饮,便燥溲赤。舌尖红、苔淡黄,根部略厚、脉弦略数。证属痰热壅滞,肺失宣降,而致咳嗽,治宜清热化痰止咳。宗麻杏甘石汤加贝母、双花、桔梗、瓜蒌皮,水煎温服。进药六剂、咳嗽锐减,唯觉晨起痰多。前方去双花加陈皮、浮海石,增强清肺化痰之力。继进五剂,咳痰皆除。 聂惠民医案
医案四:麻疹兼喘156
心成兄,幼时出麻,冒风隐伏,喘促烦躁,鼻扇里合,肌肤枯涩。不啼不食。 只服麻杏石甘汤一服,肤润,麻渐出,再服,周身麻出如痱,神爽切安,目开喘定。程文圃《程杏轩医案》)
医案五:哮喘证
王X,男,19岁。1989年7月21日初诊。
患哮喘十余年,每入夏则发哮喘,一般为8月中旬发作严重,哮喘、胸闷,甚则难于平卧,治疗后9月末渐缓解,诊断为过敏性哮喘。刻下:喘尚未作,咳嗽流 涕,有痰色黄,舌质红、苔淡黄,脉沉弦略数。证属邪热郁肺。拟淸热止咳平喘,宗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处方:炙麻黄3克、生石膏15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桑皮1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百部10克。六剂水煎,每剂分二次 温服。药后咳减,唯存有鼻塞、鼻痒流涕等过敏现象,舌红,脉弦数,守方进退,调理月余而愈,哮喘未发。聂惠民医案
(9)、冉注伤寒论:金鉴曰:太阳病,下之后,微喘者,表未解也。当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解太阳肌表,而治其喘也,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下利脉促,汗出而喘,表未解者,当以葛根黄连黄芩汤,解阳明之肌热,而治其喘也。今发汗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而不恶寒者,知邪巳不在太阳之表。且汗出而不恶热,知邪已不在阳明之里,是邪独在肺中,肺气满而喘矣,故不可更行桂枝汤。
喻嘉言曰;治伤寒先分营卫,麻桂二汤,断无混用之理。此证太阳之邪,虽汗解出,然肺中热邪未尽,所以热虽少止,喘仍不止,故用麻黄发肺邪,杏仁下肺气,甘草缓肺急,石膏清肺热,即以治足太阳之药,通治乎手太阴也。倘误行桂枝,宁不壅塞肺气,而吐痈脓乎。159
柯韵伯曰:凡风寒在表,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者,必用麻黄发汗。汗后复烦,更用桂枝发汗。若温病发汗已而身灼热,是内热猖镢,虽汗出而喘,不可用桂枝汤。盖温暑之邪,当与汗俱出,而勿得止其汗,即灼然之大热,仍当用此方开表以清里,降火而平喘。盖治内蕴之大邪,与外感之余热,不同法也。若被下而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者,真阴虚极而不治。若汗出而喘,是热势仍从外越,虽前之大热稍清,仍当凉散,亦不得仿风寒未解之例,下后气上冲者,更行桂枝汤也。
陈元犀曰:此借治风温之病,前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一节,未出方,此处补之。其文略异,其实互为发明,不然,汗后病不解,正宜桂枝汤,曰不可更行者,知阳盛于内也。汗出而喘者,阳盛于内,火气外越而汗出,火气上越而气喘也。其云无大热奈何,前论温病曰,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邪从内出,得太阳之标热,无太阳之本寒也。今曰无大热,邪已蕴酿成热,热盛于内,以外热较之,而转轻也。读书要得间,不可死于句下。
冉雪峰曰:按太阳病,服麻黄汤后,可服桂枝汤。服桂枝汤后,不可服麻黄汤。是发汗后,病未全解,正当更行桂枝汤。本条并未叙列证象,兜头即标出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下这一个肯定断语。这是倒装句法。所以不可发汗的道理,在下文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八字。麻黄汤、大青龙汤,均有喘证,但喘因汗闭,汗出喘当愈。今汗出而喘,则明其为内因,而非外因,无大热则明其为内热重,而外热并不重。两句连释,汗是热外逼,喘是热上冲,无大热,外的热不大,与外的关系即不大,即是内热,就不可更行桂枝汤。所以序例说,桂枝下咽,阳盛必毙。或谓阳即盛,何以又云无大热,曰一是在发汗后,表已松缓,热渐减退。一是邪已内搏,热壅于内,不显于外。惟外无大热,正以形其内热的大。于何知之,即于汗出而喘知之。由此看来意旨十分明了。开始即明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并不稍嫌唐突,各注诠说,只在药与病的方面求,未在药与方的方面求,且未在方与生理的方面求,所以尚多扞格。须知方成无药,通于无穷。麻黄辛温开发,能剌击神经末稍,增高血压,血中水份外出,经汗腺则为汗。下出,经玛氏襄则为尿。所以麻黄发汗,又能利尿。麻黄汤用桂枝,助其挥发外出则发汗。本方用石膏,引其清降下泄,则利小便。所以麻杏甘石汤能发汗,又能止汗。伤寒内郁为热者可用,温病热自内发者亦可用。无汗表未解者可用,有汗表未尽解者亦可用,在学者体会如何,运用如何,会而通之,头头是道。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棉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李时珍曰;麻黄乃肺经专药,虽为太阳发汗之重剂,实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杏仁利气,而能泄肺,石膏寒凉,能肃西方金气,乃泻肺肃肺之剂,非麻黄汤及大青龙之汗剂也。世俗不晓,惑于活人书,及陶节菴之说,但见一味麻黄,率以为汗剂,畏而避之,不知麻黄汤之制,欲用麻黄以泄营分之汗,必先以桂枝间解卫分之邪,则汗出而邪去矣。所以麻黄不与桂枝同用,只能泄肺邪,而不致大汗泄也。观后贤之麻黄定喘汤,皆因之以立法也。161
柯韵伯曰:是方温病初起,可用以解表而清里,汗后可复用,下后可复用,与风寒不解,而用桂枝场同法。仲景因治风寒汗下不解之证,必须桂枝,故特出此凉解之义以比类。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正与风寒分泾渭之处,合观温病提纲,而大旨显然矣。此大青龙之变局,白虎汤之先着也。石膏为清火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然用之谨慎。故青龙以恶寒脉紧,兼用姜桂,以扶卫外之阳。白虎以汗后烦渴,兼用参米,以保胃脘之阴也,此但热无寒,佐姜桂,则脉流薄疾,班黄狂乱作矣,此但热不虚,加参米,则食入於阴,气长於阳,谵语腹胀矣。凡外感汗下后,汗出而喘为实,重在存阴者,不必虑其亡阳也。然此为解表之剂,若无喘鼾言语难出等证,则又白虎汤之证治矣。此方治温病表里之实,白虎加参 米,治温病表里之虚,相虚相济者也。若葛根芩连汤,则治利而不治喘,要知温病下后,无利不止证,葛根黄连之燥,非治溫药,且麻黄专於外达,与葛根之中和发表不同,石膏甘润,与黄连之苦燥悬殊,同是凉解表面,同是汗出而喘,而用药有毫厘千里之辨矣。
冉雪峰曰:按此方系麻黄汤变相,乃为里热遏成,表未全罢立法。若寒纯化热,则为白虎证。若入里而热不甚,表又未全罢,为桂枝二越脾之证,均非本证。前桂枝加厚朴杏子仁,是具桂枝证,而外有寒。此条是具麻黄证,而里有热。一寒一热,一清一温,各各对待,此可看出伤寒方中早具有温病疗法。但谓此方借治温病则可,谓此方为温病专方,喧宾夺主,則不可。此方系叙列在伤寒书内,叙列在太阳篇内,仍是辨论表证罢未罢,里证急不急,条文无大热,仍是有热,待不似赫牺翕翕的那样大,有热帅表未全罢,所以用麻黄。热不大,所以石膏与麻黄配伍同用,浅层训释,石膏能解缀麻黄在生理上所引起的郁勃遏抑,反应剧烈作用。深层言,石膏协麻黄,化其刚猛,俾缓缓托热外出,借皮毛为出路,热由外郁来,仍由外泄去,就本方治疗生理病理会通。再进一层言,使麻黄作用于外,外的血管怒张,則出汗,使麻黄作用于内,内的血管怒张,则又止汗。内收缩則外怒张,外怒张则内收缩,发汗止汗是一个道理。或谓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须知麻黄亦发汗,亦止汗,只在方制配伍如何病理化合如何,化而裁之,使自宜之,可以发汗,可以缓发汗,又可以不发汗,并可以反止汗。观此,则本方的 义理,本方的性能。本方的运用,无不可以了了。伤寒杂病,一以贯之。
(10)、成友仁《伤寒论阐释》:[实例]北京大陆银行经理林农孙,年近五旬,因受风温,虽经医治愈,而肺中余热未清,致肺阴铄耗,酿成肺病,屡经医治无效,其脉一息五至,浮沉皆有力,自言喉连肺际,若觉痒则咳嗽顿发,剧时连咳数十声,周身汗出,必吐出若干稠痰,其嗽始止(后学按:此与张丽病症状一致!)。问其心中常觉发热,大便燥甚,四五日一行。因悟其肺际作痒,即顿发咳嗽者,必其从前病时,风邪由皮肤袭入肺中者,至今邪未尽除也。因其肺中风热,相助为虐,宜以麻黄祛其风,石膏清其热,遂开麻杏甘石汤方:麻黄钱半石膏两半杏仁三钱甘草二钱,煎服,一剂咳嗽顿愈。诊其脉仍有力,又为开善后方:生山药一两北沙参天花粉天冬各五 钱川贝射干苏子甘草各二钱。嘱其多服数剂,肺病可从此断根。后阅旬日愚又赴北京,林农孙又求诊视,言先生去后,余服所开善后方,肺痒咳嗽仍然反复,遂仍服第一方,至今巳连服十剂,心中之热已退,仍分毫不觉药凉,肺痒咳嗽皆愈,且饮食増加,大便亦不甚干燥。闻其所言,诚出愚意料之外也。再诊其脉巳不数,仍似有力,遂将方中麻黄改用一钱,石膏改用一两,杏仁改用二钱,又为加生淮山药六钱,接续服之,若觉稍凉时即速停止。后连服七八剂,似稍觉凉,遂停服,肺病从此竟愈矣。《医学衷中参西录》……钱潢氏说:“李时珍云,麻黄乃肺经专药,虽为太阳发汗之重剂,实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杏仁利气,而能泄肺,石膏寒凉,能肃西方金气,乃泻肺肃肺之剂,非麻黄汤、大青龙汤之汗剂也。世俗不晓,惑于活人书及陶节庵之说,但见一味麻黄,即以为汗剂,畏而避之,唯恐不及不知麻黄汤之制,欲用麻黄以泄营分之汗,必先以桂枝开解卫分之邪,则汗出而邪去矣……所以麻黄不与桂枝同用,止能泄肺邪,而不至大汗泄也,观后贤之麻黄定喘杨,皆因之以立法也”
(11)、刘绍武《伤寒论阐释》:麻杏石甘汤与桂枝汤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喘”字,喘属太阳,是肺里有热而造成的喘。
(12)、张正昭《伤寒论归真》:无大热:指客观检查所见,即身体摸上去不甚热。……【讲析】此条论汗后邪热壅肺的证治,并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相鉴别。
发汗后汗出而喘,知非寒束表闭之喘,也非表寒内饮之喘;喘而腹不满,故非肺实壅遏之喘;脉不浮促,症无下利,故非里热挟表之喘;无亡阳见症,故非真阳欲脱之喘;因知此喘必是汗后邪热壅肺所致。
汗后热邪入于肺中,肺气壅遏不利,热蒸理泄,故汗出而喘;汗出热可外泄,故无大热外现。然外无大热,不等于里热不甚,症无发热。
此证发热、汗出而喘,颇似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故需予以鉴别: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之喘,常有宿喘史,其喘多为风寒表证所诱发,必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弱等表虚症候共见;此证虽发热却不恶风寒,其喘起于发汗之后,已无表证存在,故不可更行桂枝汤,而宜麻杏甘石汤。……【按】麻黄配桂枝始能发汗,配石膏则宣肺平喘而无发汗作用。故虽汗出不忌。但处方时应注意石膏之量须倍于麻黄。
(13)、李培生《伤寒论讲义》:太阳病,汗下后,若表不解,本当再用桂枝汤(如57、15条等)(后学按: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但上两条开首即标出,汗下后,不可再用桂枝汤,将一个否定的结论前置以求醒目,而其所以不可再用桂枝汤发汗的原因,则在下文“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八字。麻黄汤、小青龙汤均有喘,但喘因汗闭,汗出喘当愈。今汗出而喘,未言恶寒,则知其邪不在表,而属误用汗下,使邪热内传,肺热壅盛所致。“无大热”是指表无大热,而热壅于里,并非热势不甚。观136条大陷胸汤证,69条白虎加人参汤证,269条辨表邪传里,三条所云“无大热”都与此同义可证。由此可见,汗下后,病已由表入里,寒邪入里化热,证候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不可再用桂枝汤,而应主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热宣肺。
(14)、张横柳《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本条述邪热壅肺的证治。
第62条因发汗太过,气血受伤。此条则因发汗不及,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故见汗出而喘。热邪郁于里,故身无大热,宜用麻杏甘石汤,宣肺清热定喘。汗后表邪未解,仍可予桂枝汤;今汗后化热迫肺,所以说不可更行桂枝汤,为本条文的难点。
第62、63条互参,仲景以发汗太过与发汗不及的对照文法揭示病位、病性:有在表、在里及由表入里、有寒、有热、有虚、有实的辨证论治。具体说来,汗法为太阳病之正治法,尽管同属汗法,但其转归不一,故前者伤营血,后者邪热壅肺。其病机、主要脉证迥然有别。前者立调和营卫,益气和营法。后者立清热宣肺定喘法。又可视为桂枝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麻杏甘石汤三方运用举例。此外,新加汤为桂枝汤类方;麻杏甘石汤系麻黄汤类方。
麻杏甘石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生石膏配合而成。由辛温发汗解表,变为辛凉清热定喘的方剂。麻杏甘石汤的适应证是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邪热内郁胸中,故身无大热。肺津受邪热所迫,故汗出。肺气上逆故作喘。本证的临床特征是汗出时气喘不甚,汗不出时气喘较急,身热一般较高,本证的气喘系属于热喘。麻杏甘石汤中的麻黄和杏仁有宣肺定喘之功,而真正起到定喘作用的是在生石膏,因为气喘是肺受热邪所迫,不清其热,难平其喘。甘草用蜜炙,理由是津伤必耗气,炙甘草有益气生津之功。本方只适用由外邪引起的热喘,若兼痰、咳者,尚须加祛痰止咳的药物,如鱼腥草、桑白皮、栝楼、天竹黄等。若身壮热、烦渴、汗出不已而气喘者,是阳明里热炽盛,肺的津气受灼所引起的热喘。则非本方所能治,宜改用白虎加人参汤。
仲景随病机、主证改变而灵活变通本方,如《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系本方去石膏加生薏苡而成。治疗风湿在表,症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发热增剧。治疗仍以发汗,但只能微汗,不可如水淋漓,故全方剂量既轻,炙甘草又倍麻黄,故称“微汗之剂'
古、近代医家对本方的运用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诸风篇中有以本方去杏仁,加鬼箭羽,用来治疗“贼风卒中,腹内挛急”证。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用于治疗伤寒,发热,头痛的惺惺散,即本方去杏仁,加茶、葱白而成。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以此方加细茶,再用生姜、葱,水煎,名五虎汤,用于治“里实邪不便,脉实而喘者”。
清张璐《张氏医通》用本方治疗冬月咳嗽,寒痰结于咽喉,语声不出者。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溜水石膏饮,亦为此方去杏仁,用于治胸中有蕴热,又受外感,且胸屮烦闷异常,喘息迫促者。
麻杏甘石汤在现代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的疾病
1、肺炎张氏等把149例麻疹合并肺炎的患者分为3组,其中,第一组〈西药组〉78例,第二组〈中西药组〉57例,第三组(中药组)14例。由于患者均有咳嗽,故在本方中再加入贝母。结果显示第二、三组的体温下降天数、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总天数均比第一组要短。万氏用加味麻杏甘石汤治疗小儿肺炎120例,疗效显著。其在本方中加入桑白皮黄芩橘络桔梗川贝母小儿回春丹,治疗小儿肺炎,症见;发热,咳嗽气促,痰鸣,面紫唇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指纹紫红甚至过命关脉浮数者。
2、支气管炎 方氏在此方中加大青叶、连翘、肌肉注射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20例。痊愈16例,好转3例,无效1例。庞氏把症见喘咳、发热、舌红、苔黄的属实热喘型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治疗组用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再加鲜茅根、胆南星、玉蝴蝶,对照组单用麻杏石甘汤。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4%,有效85%,对照组治愈率52%,有效率62%,在平均退热、气喘消失、肺部体征、血象及胸部X线征等指标恢复正常方面,治疗组均好于对照组。
3、百日咳 黄氏分析,百日咳为风热之邪袭肺,肺气不宣,痰涎阻滞,致生咳逆,用麻杏甘石汤治疗,再加黄芩、栀子清热,栝楼皮、贝母祛痰,桔梗、百部宣肺镇咳,疗效显著。 湖南某卫生院用加味麻杏甘石汤治疗百日咳,其在原方中加上百部、葶苈、大枣、饴糖,制成麻杏石甘汤糖浆,具有宣肺平喘、润肺、理气化痰、降逆之功。治疗百日咳228例,疗程1~2周,结果85.5%痊愈,10.97%好转,3.53%无效。
4、何志雄教授宗以本方理法,随证治之,救治危急重症。
例一,黄某,男,3岁。在顺德某卫生院住院部留医,发热咳嗽3天,体温39.8而入院治疗,气急鼻煽,微咳,微汗,夜间烦躁不安,纳差,口渴但不多饮,小便短赤,舌红,有少许淡黄苔,脉浮数。西医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中医辨证为外感风寒,郁久化热,邪热迫肺。方用: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黄芩6克桑白皮9克甘草6克。服药2剂后热退喘平,停药观察1天,精神饮食及二便如常,拟予四君子汤加减2剂,嘱回家调养。
例二,李某,男,2岁。因疹出不透,高热气急,晚上其母抱来某卫生院治疗。其母诉:患儿发热3天,今晨出疹,疹色尚红润,傍晚体温突然升高,气息喘急,咳声不扬,疹子隐没,胸背及两上肢尚有紫黑色疹点。烦躁不安,曾抽搐1次。诊其口唇干燥,口渴不多饮、腋下体温39.5,昏睡,脉滑数,舌红,苔薄白。西医诊断为麻疹合并肺炎。中医辨证为疹出感寒,麻毒内攻,肝风内动,邪将传入营分。协议采取中西医合治。先予至宝丹0.9克,开水送服。中药用麻黄5克杏仁6克甘草1.5克生石膏15克紫背浮萍2.5克红条紫草6克红花3克,另煎芫荽趁热薰洗并擦身。翌晨3时许,疹子重见,色泽红艳,热势稍降,喘亦减轻,精神清醒。继将上方去紫背浮萍、红条紫草、红花,加茅根、花粉、蝉蜕,并将麻黄减为2.5克,生石膏减为9克,再服3剂,疹收热退。共住院4天出院。何老认为,本病例虽见神昏烦躁、疹色紫黑,然脉滑数、苔薄白,这是邪偏于气分之候。抽搐是热盛引动肝风,故用清透解毒法,便迅速转危为安。
5、其他麻杏甘石汤还用于五官科疾病,如戚氏等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鼻炎、副鼻窦炎所致的头痛、鼻塞、流黄稠涕、嗅觉减退等。以及在治疗小儿的外感发热,小儿挛急性喉炎、急惊风、浮肿、盗汗、荨麻疹等病中都有用本方加味治疗的临床报道。
【按语】现代医家运用麻杏甘石汤治疗肺炎、支气管炎、百日咳,皆针对其病位在“肺”,其病性为“热”,取本方之清宣肺热之功而取效。此外,肺开窍于鼻,故还可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等。而肺合皮毛及肌表为营卫循行之地,因而荨麻疹等皮肤类疾病同样获得良效。何老临证,责在识证与变通,故能救治危急重症,并速转危为安。
(15)、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本條為「風溫證」發熱汗出而喘之正治法。
解曰:病有發汗後,不可更用「桂枝湯」者,即「風溫證」是也。其症汗出而喘,外無大熱,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發汗後再用「桂枝陽」者,屢見不尠。此則云不可更行「桂枝湯」者,非「中風證」,乃「風溫證」也。「風溫」亦為「傷寒」之一。「風溫證」為產熱機能異常亢進,血熱沸騰,故不能再用「桂桂」之辛溫強心壯熱也。汗出為散熱機能亢進。喘為肺中發炎,熱鬱欲泄。無大熱者,以有汗出,表層之熱隨汗排泄,按之不覺其大熱也;非無大熱,熱鬱於肺中也。故病之癥結,乃在於肺。故以「麻黃」擴張肺管,使肺中之鬱熱得以排泄,用「石膏」消肺中發炎,「杏仁」下氣平喘,「甘草」緩肺急迫。
本條為擬似流行性之肺炎證,中醫稱為「風溫」。冬春天時溫燥,每多此病,尤以幼孩發生者為多。就過去隨侍先君,每年必遇此症,即以本方為特效劑;有痰聲者,兼用「牛黃奪命散」(方出《幼幼集成》),無不立效。但見面白帶青,鼻翼煽動,呼氣不溫者不治。
無汗者,得用「麻黃」。此有汗出而亦用「麻黃」者何也?曰:此為用藥配合之妙。《氣血水藥徵中》曰:「『麻黃』合『杏仁』治疼痛而喘,合『桂枝』治惡寒無汗,合『石膏』則治汗出」。蓋「麻黃」不特發汗,主要乃在擴大支氣管,使肺中之痰熱易泄。
本條所言之「風溫」與第八條所言之「風溫」不同,彼為神經系之病,此為呼吸系之病,不得互混,特提明之。
尤在涇曰:「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也。緣邪氣外閉之時,肺中已自蘊熱氣,發汗之後,其邪不從汗而出之表者,必從內而併於肺耳。故以『麻黃』、『杏仁』之辛而入肺者,利肺氣,散邪氣;『甘草』之甘平,『石膏』之甘辛而寒者,益肺氣,除熱氣;而『桂枝』不可更行矣。蓋肺中之邪,非『麻黃』、『杏仁』不能發,而寒鬱之熱,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特救肺氣之困,抑以緩『石膏』之悍也。」
本方之脈證、舌證:脈當為浮數;舌當質紅而苔薄白。
本條之針法:
肩禹Τ(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曲池Τ、內庭Τ(位于足背第二、三跖趾关节间前方凹陷中,即陷谷穴下2寸处。)、合谷Τ、尺澤Τ(人体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太淵Τ(仰掌、腕横纹之桡侧凹陷处。)、足三里Τ。
上四穴可以清裏熱;「尺澤」、「太淵」可以平氣喘;「足三里」可以降衝逆。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略
本方之主證: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麻黃甘草湯證』,喘急迫,自汗或不汗,而咳,煩渴者。」
《方輿輗》本方條曰:「用『小青龍湯』以解表,然喘猶甚者,水熱結也,此時以『麻杏甘石』為必效之方。」(后学按:此张丽之症,早读此解,何至如此不堪!)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喘咳不止,面目浮腫,咽乾口渴,或胸痛者,兼用『南呂丸』(即滾痰丸)、『姑洗丸』(即控涎丹)。」又:「哮喘胸中如火,氣逆涎潮,太息呻吟,聲如拽鋸,鼻流清涕,心下梗塞,『虛里』動如奔馬者,宜此方。待痰融聲出之後,須當『陷胸丸』、『紫圓』之類疏導之。」又:「肺癱發熱喘咳,脈浮數,咯痰膿血,渴欲飲水者,宜加『桔梗』,有時以『白散』攻之。」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麻黃湯』裏面之藥,言以汗出而喘為目的也。其熱沉淪於肉裏,而薰蒸於上肺部者,以『麻』、『石』之力解之,故此方與『越婢湯』皆云無大熱也。」
(16)、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临床体会】麻杏石甘汤,原为辛凉解表之剂,凡外有表邪,内蓄郁热者,用之适宜。肺中郁热不能外达,身热咳嗽喘促等,用之效果尤为显著。
【病例】余某,男,二周岁。患麻疹已五日,身热不退,咳嗽音嘶,面垢舌赤,头面麻疹隐隐,而不透达,有壅闭内陷之势,下肢和胸背,已隐晦不清,前医曾与辛凉透表之剂,如薄荷、蝉衣、前胡、白前,连服三剂,疹点仍不明显,而体温下降,神疲气促,大便溏泄,烦躁不宁,脉象细数,是邪巳内陷,若不速用宣邪透疹之剂,则热邪内陷肺中,而喘促立作矣。遂以麻杏石甘汤与之,以宣邪透疹。
【处方】麻黄4.5克杏仁6克生石膏12克甘草6克,另佐以紫背萍6克前胡6克银花10克连翅6克葛根6克。服药后一小时、烦躁不宁剧,体温增高,而面呈现一种缘缘正赤的面色,是热邪和疮毒有外达之趋向。其烦躁不宁,是汗剂宣邪外出之先兆。少顷必行汗出,而疮可随之外透,二小时后,果然絷絷汗出,而麻疹遍身殷红,身热见退,呼吸调匀,连服两剂,疹已遍体显露,身凉气爽,便亦不泄,调养数日而愈。麻杏石甘汤用于宣疹透痧,多限于辛凉透痧宣表之剂用之无效,惟在习惯上,认为麻黄石膏较为猛烈之药,皆畏缩而不敢用,以致疹毒郁滞不宣,壅闭转发肺炎。造成不可挽救之损失。考祖国医学治疗麻疹之优点,在于早期治疗,使麻疮早日宣透,才不致有并发证,也不会有生命的危险。
麻杏甘石杨对肺热之喘咳,亦为常用有效之剂。
【病例】某,年58岁。发热恶寒,咳嗽无汗,心烦口湛而不引饮,脉象滑数。此本为大青龙汤证,而医以辛温之剂发其汗,汗出后,发热恶寒稍减,而心烦不宁,咳嗽加重,而有大量黄色脓痰,胸部胀满不适,喘促时作,甚至不能平卧,脉象沉滑有力。请西医会诊,确诊为肺炎,用青霉素二日,疗效不佳。中医理论谓系热邪陷入肺中,不能外宣,以致发生喘咳,遂以加味麻杏石甘汤与之,以疏肺热,而止喘咳。
【处方】麻黄6克生石膏24克杏仁15克甘草10克银花12克连翅15克。麻黄为辛温发汗药,而与石膏同用,则化辛温为辛凉,能使肺中蕴蓄之热,息息透表而出,麻黄除疏表之外,能止嗽定喘。由于性较温燥,必佐以大量石膏,服后方不致有烦燥之现象。一般常用的剂量,是一与三之比,就是用3克麻黄,10克石膏。如仍有热象者,还可以适品酌增。此方之用石膏,不但是济麻黄之燥,而主要是清肺中之郁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肺热清,则喘咳平。服药后,身见微汗而咳嗽减轻,喘促缓解,亦能平卧。然咳痰仍多,食欲不展,后加前胡10克,浙贝10克,蒌仁18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以宣肺止咳,豁痰健胃,连服四剂,诸证痊愈。
(17)、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本条为里热迫肺致喘。
“发汗后”应改接为“汗出而喘”,“不可更行桂枝汤”。不可更行桂枝汤,是说明已用过桂枝汤。“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因汗出而喘是里热上熏于肺,与葛根芩连之喘相似,非一般风寒客于皮毛,肺气不宣之喘,因为此,已汗出而喘故知不是。前者无汗,所以有汗与否可帮助区別喘的性质很为关要。
鉴別:
(1)参34条,喘而汗出是里热为主,是因下后內陷里热、下利,用葛根芩连汤。
(2)63条发汗后,风寒已大部消散,无大热,而里热,未下过,邪未入,虽里热,此汗后外邪并未完全解。故宜解表邪淸里热,此病机是“外邪未解而里热又起”。不可与桂枝,因其无淸里热之功。
(3)“汗出而喘”一般伤寒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之治则在此就不适用了,此处,不但不用桂枝,反而用麻杏石甘,关键在于“喘”,桂枝证无喘。而“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此方不能治63条病,因其热迫于內,汗出不用麻黄也不是绝对的,麻黄与石膏配伍可失去发汗之功。麻黄汤是治疗无汗而喘,本条是有汗而喘,故不能用麻黄汤。
(4)大靑龙也不能用,因无大热,表不甚。治宜:外解风寒里淸邪热,与大靑龙法同,而轻重不同,此比大靑龙汤的表证轻。
本方用麻黄辛溫发汗,配甘草辛甘发散,杏仁开肺气,石膏淸里热。麻黄与石膏相配则淸肺热而定喘。
鉴別:
(1)“无汗而喘”用麻黄汤。
(2)“汗出而喘无大热者”用麻杏石甘汤。桂枝本为助麻黄发汗,本条已有汗,并且用过桂枝,故去桂枝加石膏淸其里热。88
(3)“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因本条已服过故不用。小靑龙汤证是喘而外有风寒里有水饮,故外解风寒內消水,用姜辛之散从內消之,治寒喘。
(4)下后利不止,汗出而喘亦里热熏肺,因有里热多,且热于肠胃,故用葛根根芩连汤。
(5)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
(6)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与麻杏石甘汤,此即下后熏肺。34条是下后伤胃肠,虽同一下之,其结果有异。
“无大热”,陈慎悟曰:“热闭于肺,表无大热”,实际是肺热很重。不论外感风热迫肺,或外感风寒化热迫肺而作咳喘者均可使用。依此原则,余多年来常用本方加减,治疗上感、急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肺炎吸收不良综合病征、肺心及病毒性肺炎等偏于肺热型、邪实者,均可加减应用。
例一,喘息性支气管炎:
1976年10月8日,余于江西省德兴县巡回医疗时,治毛XX, 女性,13岁,自生后即患肺炎,患后併“气管炎”长年不愈,每次咳后继之则喘,长年断续服药治疗不愈,咯有黄痰不易咯出,且长年于生产大队放牛,观其体质一般,舌苔薄黄,脉象滑数,两肺满布干罗音、挟有少许湿罗及哮鸣音。遂处以麻杏石甘合锒翘散加减:麻黄10杏仁10生石膏18克生甘草10黛蛤散10(包煎)苏子10前胡10银花18连翅18黄芩10海浮石30。每日煎服1剂,嘱其服用12剂以观后效。自服药后一直未再来诊,于1977年2月10日随访,患者及其父曰,上方只服6剂而愈,愈后未再服药,且至今半年许未发咳喘,只于最近天寒放牛又着冷后 又有轻度咳嗽,査其舌苔薄白,脉象小滑,嘱其再将原方服用7剂,至同年5月1日随访云,服药又愈未发。
例二,支气管哮喘併肺气肿:
病历158562号,赵XX,女性,18岁,居于北京市海淀区,1966年3月9日初诊。自8岁即患支气管哮喘,毎年春、秋,冬均发,此次于7月6日又犯喘咳,毎次均为先喘后咳,虽经XX医院中西医药治疗不效,口益加重,喘后痰粘黄而不易咯出,因喘而不能入睡,或于睡眠中憋醒,食欲不振,体力逐渐下降,二便正常。发育身材偏小,舌净脉(100次/分)无力,肋间隙扩大,呈桶状胸,两肺呈低调鼓音,肝肺界于右锁骨中线第7肋间,心浊音界缩小。心音遙远低钝,心律整齐,心率100次/分,两肺有少许干罗及哮鸣音。此正虚邪实,证属实喘,急则治标,先予宣肺定喘,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12生石膏24先煎杏仁10甘草10白果10五味子10枯梗10炙杷叶10橘红10双花10。每日煎服1剂。服药4剂后喘咳立止,舌净,脉数象减轻80次/分,两肺干性罗音及哮鸣者消失,前方又予3剂,改为隔日服用 1剂。至1966年8月20日,喘咳愈后未发,一般情况好转,又用前方6剂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早晚各服9克为其善后,巩固疗效。
例三,病毒性肺炎:
1975年7月22日,应江西省德兴县医院吳医师邀会诊。杨X,男性,2岁。患儿于7月15日因发热住院,体溫自38.4逐渐上升到40.7,发热无汗,多次应用复方氨基此林肌肉注射,四环素及氢化考的松靜脉点滴、中药淸热解毒及养阴淸热等法治疗均不效,咳嗽憋气加重。白血球8000,中性36,淋巴60,大单核2,嗜酸2。尿常规(一)。肺左中右下有少许湿罗音。因患儿病情重危无法胸透,经病历讨论一致认为“病毒肺炎”。脉之,舌苔薄白,扁桃体I度肿大不红,患儿无汗,大便三日未排。脉数,指纹发红,此病在气分,肺胃同病,与麻杏石甘汤加味,停用其他药物。麻黄5杏仁6生石膏30生甘草5银花18连翅12黄芩10芦根15大黄4.5香薷9。每日煎服1剂。服用2剂体溫一度降至37.2,后又升至 37.8,大便已通,病势稍有好转,咳嗽更加明显,右肺上部出现明显湿性罗音,脉象细数,舌中心稍有黄腻苔。查白血球4,000;中性2%;淋巴98%。X线胸透,右肺上有云絮状阴影,又与前方3剂加麦冬10去香薷大黄;加用5%葡萄糖300毫升与维生素C1000毫克靜点。药后至7月27日,体溫降到正常,诸症消失而自动出院。
例四,老年支气管肺炎:
韩XX,67岁,男性,工人,1975年12月17日初诊。于7天前突然高烧40.0,咳嗽,憋气,于XX医院X线胸透,右肺下野中內带可见小片状模糊阴影,左肺基底部內中带亦可见小片状云絮状阴影,两肺门较重。白血球18,600/毫来3,遂诊为“支气管肺炎”。因患者对靑霉素过敏,转来我院要求中药治疗。咳嗽痰多,白粘痰不易略出,气短,大便已数日未解,口干咽干。右寸脉弦滑无力,左脉沉,舌苔黄腻,身体瘦弱,呈重病容,面色黄萎。此肺热下移大肠,正虛邪实,仍宜急则治标,拟宣肺淸热,降逆通下法治之,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10生石膏30杏仁10克生甘草10桑白皮15克前胡10苏子10杷叶10海浮石15黄芩10酒军6克黛蛤散10(包煎)党参10,每日煎服1剂。服用6剂后,咳喘明显减轻,体溫降至正常,舌苔仍黄厚,六脉俱沉,加减又服6剂后,咳嗽咯痰消失,脉象稍弦,X线复查两肺炎性阴影消失,遂嘱前方再服3剂为之善后。至1976年1月14日复查,咳嗽等症状愈后未发。
例五,右下肺炎:91
病历197075号,王X,男性,64岁,干部。患者于1978年2月16日开始发热38~38.6,诊为“感冒”。咳嗽咯痰,经治不效,21日査白血球15,209/毫米中性81%,淋巴17%,嗜酸2%,X线胸透为右下肺炎。经用青霉素4天咳嗽咯痰发烧不减,于2月25日来诊。体溫38.6,黄痰不易咯出,大便干。舌苔黄腻,脉象滑数100次/分,此肺热作咳,停用西药,给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甘草10克生石膏50克银花25克连翅15克炙杷叶12克芥穗10黛蛤散10克(包煎)太子参10克大黄10克,每日煎服1剂。加减服用6剂热退身凉,服至9剂咳嗽咯痰明显戚轻,服至15剂后,复查白血球7600/毫米3,中性65%,淋巴34%,单核1%。X线复查右下炎性阴影消失。无明显自觉症状而治愈。
例六,右下肺炎吸收不良综合病征:
病历101748号,邹X,女性,21岁,教师。1978年2月23日初诊。自1月初感冒咳嗽后,胸透诊为“右下肺炎”,會用靑霉素,卡那霉素及止咳化痰药治1月多,高热转为低热,咯靑粘或绿脓痰、不易咯出,食欲不振,全身无力,活动后心跳,右肺下炎性阴影不吸收而来就诊。舌淡苔白,舌边有牙痕,脉象细弦。X线复査与过去阴影相同。此肺热余邪未尽正气衰惫,拟宣肺淸热,标本兼治,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克杏仁10生石膏30克甘草6克前胡10克白前6克全瓜萎25克黄芩10克忍冬藤15克砂仁5克焦楂曲各10克杷叶10克太子参10克广木香3克(后下)
毎日煎服1剂。服用3剂后,咳嗽咯痰等明显减轻,食欲转佳,低热消失,加减服用9剂后,肺部阴影消失而愈。
例七,肺原性心脏病併感染:
朱XX,女性,59岁,1977年9月6日初诊。慢性咳喘十余年,3年前旣已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併发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近3、4年来咳喘加重,尤其近3个月来病情更甚。咳喘胸闷,时而身热,咯吐白沫样痰但不易咯出,脘部疼痛,活动后心跳恶心加重。两肺滿布哮鸣音,有肺气肿及肺心体征,肝于肋弓下可触及2—3厘米,且有压痛,下肢明显浮肿。X线检査符合“肺气肿肺心”。心电图检査,有肺性P波,顺钟向转位。舌质嫩红,无苔少津,中有裂纹。脉象细数。此久病体虛,肺热阴虛咳喘,宜淸热宣肺,养阴祛痰,用麻杏石甘汤合生脉散加减:炙麻黄10.0克杏仁10.0克生石膏30.0克甘草10.0克苏子10.0克橘红10,0克半夏10.0克生姜10.0克太子参25克麦冬12.0克五味子10.0克全瓜萎30.0克黄芩10克石斛12.0克沙参25.0克,每日煎服1剂。服用3剂后,明显好转,咳嗽咯痰明显减轻,加减服用30余剂,咳嗽咯痰下肢浮肿等症状消失。
例八,老年胸腔积液:
张X X,63岁,售货员,1970年5月3日初诊。两周前发烧咳嗽至今不愈,咳嗽甚而咯痰不多,咳则喘,心跳,遂经X X门诊部服药治疗毫无效果来诊。舌苔薄黄,脉象细数100次/分,体溫于上午11点37.2,肺右下呼吸音减弱。遂作X线胸透,右胸腔呈液气胸,肺气肿。血沉9毫米/小时。随考虑为“右滲出性胸膜炎”,证属咳嗽支饮,用麻黄石甘汤加味:麻黄10.0克杏仁10.0克生石膏12克甘草10克 全瓜蒌15.0克百部12.0克五味子10.0克白果12.0克党参12.0克银花15克黄芩10克。上方加减服用12剂后,咳嗽咯痰喘等症状全部消失,于6月8日X线复查,右胸腔积液已完全消失,于6月15日已恢复部分工作。
(18)、姜建国《伤寒论释难》:肺热蒸腾,迫津外泄,故而汗出。肺热实证,一般身热较重,甚至壮热不退。但有时 因肺热内壅,反而“无大热”,无大热,与桂枝汤证的“翕翕发热”颇为近似,且有汗出,所以须与桂枝汤证以作鉴别。这就是两条均提出“不可更行桂枝汤”的原因所在,汗下之前的发热,属太阳之热,当然宜行桂枝汤的,而汗下之后的发热,则不一定属太阳表热,即使“无大热”,与桂枝汤证的“翕翕发热”相似,也要鉴别清楚,不可表里证误辨。其实本证虽发热而不恶寒,汗出亦重,还可兼见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里热脉症,是肺热喘证无疑,故原文说“不可更行桂枝汤”。…… 其实在临床运用当中,还要注意与其他药的配伍。如治小儿肺炎发热咳喘证,笔者就常用此方与大黄配伍。当今的儿童,每以膏梁厚味为进食特点,很少吃蔬菜粗粮等,所以内热体质尤其多,大便秘结者亦不少,当感冒或患肺炎高烧喘咳而运用麻杏甘石汤时,往往初服热退喘平,移时复又发作。若患儿平素大便秘结,或自患病从未大便,则当配合大黄,往往随着便通热退,喘咳不易复发。此时麻黄与大黄配伍,“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并举;石膏与大黄配伍,清透气热与淸泻实热并举,应该说是两个较好的药对配伍。另一方面,麻杏甘石汤加大黄,还体现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整体观在实践中的运用,及“病在上,取之下”治法在临床上的运用。
(19)、伤寒论现代解读:太阳病伤寒,发汗后表证仍在者,可与桂枝汤治疗如57条;太阳病中风,服桂枝汤后,表证仍在者,还可与桂枝汤治疗,如24条、25条;45条汗、下之后,因为表证仍在,还可与桂枝汤治疗。如果汗下之后,表证不存在,就不能再用桂枝汤。63条162条所述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所以知道表证已经不复存在(感冒已经痊愈),“汗出而喘,无大热”为里证。无大热,是表无大热,而是热壅于里,并非热势不甚。
本证以气喘为主症,应注意与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鉴别。(喘的鉴别)
?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具有解热抗炎、解痉平喘、降低血清钾、降低血粘度、抗甲型流感病毒等作用。本证发热、喘、痰的特点符合病毒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无论是否用了汗下法,只要出现发热、呼吸急促、咳嗽、咯黄痰等肺炎、支气管炎的表现,都可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治疗。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证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是一个证态。
(20)、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本方应用范围:1、支气管炎。2、支气管哮喘。3、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 4、麻疹合并肺炎。5、百日咳。6、慢性鼻炎,副鼻窦炎。7、白喉,烂喉痧。8
、失音。9、遗尿。10、急性结膜炎,化脓性角膜炎(凝脂翳),角膜溃疡(花翳白陷),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瞳神干缺),角膜深层炎(混睛瞳),目粒肿等眼科病。
医案选录 钟右,伤寒七日,发热无汗,微恶寒,一身尽疼,咯痰不畅,肺气闭塞使然也。痰色黄,中已化热,宜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浮萍。净麻黄三钱光杏仁五钱生石膏四钱青黛四分同打生甘草三钱浮萍三钱。二诊,昨进麻杏甘石汤加浮萍,汗泄而热稍除,惟咳嗽咯痰不畅,引胸腹而俱痛,脉仍浮紧,仍宜前法以泄之。净麻黄三钱五分生甘草二钱生石膏六钱薄荷末一钱同打光杏仁四钱苦桔梗五钱生薏仁一两中川朴二钱苏叶五钱。
朱锡基家一女婢病发热,请诊治,予轻剂透发,次日热更甚,末见疹点,续与透发,三日病加剧……细察病者痧已发而不畅,咽喉肿痛,有白腐意,喘声大作,呼吸困难不堪,咯痰不出,身热胸闷,目不能张视,烦躁不得眠,此实烂喉痧之危候,当与麻杏石甘汤,略加芦根、竹茹、蝉衣、蚤休等透发清热化痰之品,服后即得安睡,痧齐发而明,喉痛渐除,续与调理三日全愈。(两案均录自《经方实验录》)
按语 前案用本方之关键,在于痰色黄,盖痰黄是里热之征,后案用本方之关键,在于痧已发而不畅.且呼吸困难。两案之病情虽迥异,但其为肺气壅遏不利则无二致。麻杏石甘汤亦为辛凉甘润之法,其宣肺气,清肺热之功非他方所能及,故能应手取效。
(21)、边正方《伤寒论译注》:山田正珍:“此条与葛根黄芩黄连汤,皆表邪已解,而上焦余热未解,内迫肺中而喘者,张兼善所解是也。但彼下后,此汗后,彼喘而汗出,此汗出而喘,彼以喘为主,此以汗为主,所以治法有异也。若无汗而喘,且有大热者,乃麻黄汤证也。无大热者,谓表无翕翕之热也。成无己注于干姜附子汤下,以为表无热,今又注于此条,以为表邪甚,遂失前后之照应矣。且谓此证邪气拥甚,桂枝汤不能发散也。殊不知麻黄之所以能发汗者,唯在其辅佐之任,而不在麻黄一品之力矣。历代诸医皆云,麻黄发汗之药也,此未必然也。有人於此,发热恶寒,身疼无汗,太阳证具焉。试取麻黄一品,浓煎与之,终不能有汗焉,必也温覆而后汗,可得而言已,决不能如彼巴豆甘遂之下咽乃泄也。惟以麻黄能行阳气通腠理,若佐以桂枝之辛,与温覆之势,则令夫难发之邪,能与汗偕出,麻黄之所以为麻黄,全在于此也。故无汗者,用以发之,有汗者用以收之,要顾其辅佐如何而已,岂在一品之力乎?《金匮》越脾汤、越脾加术汤,《千金》西州续命汤,《外台》所引《删繁》治肉極方,皆有麻黄,以治自汗。且其肉極方中有言,麻黄止汗通肉,可见麻黄之性,不独发汗,亦能收汗矣。尝考本草,有麻黄能发汗,而根节止汗说,是亦因其辅佐而然者,其实非根节有别性也。试看常山蜀漆,芫花芫根,功用不异。椒树,其实辛,则根皮亦辛。人参其根能益元气生津液,则叶亦有益气生津之功。唯力有强弱,功有迟速已。岂有如此霄壤之悬隔哉。若其参芦吐人,当归头尾破血诸说,皆妄诞不经之谈,固不足论已。又考《金匮》救卒死还魂汤方,用麻黄杏仁甘草三物,盖亦取诸通阳气。又尝考《和兰本草》,麻黄有达神经之言,而无有发汗之说,益可以征予言之不诬云。”
〔边按〕热蕴肺中则肺失治节,肺主皮毛,热迫汗出,肺气郁郁而喘。外无大热,汗出而肌表不热。方中麻黄、杏仁宣降肺逆,石膏清内而达外。若虑其汗出而舍麻黄者左矣。山田氏说极精当,其论麻黄不发汗之说,引证甚凿,尤为淋漓尽致,可一洗千古之辛说。试以麻黄嗅嚼之,其辛气果如何乎?较之细辛、荆芥、薄荷、桂枝、花椒等品之辛窜,睹乎后乎。
(22)、李克绍《伤寒论语释》:【语释】第43条说:“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第18条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以上两条又提出汗、下后之喘,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不可更予桂枝场。这就要求读者把邪热壅肺之喘和表证 未解之喘互相鉴别清楚。
“汗出而喘无大热”,这是邪热入肺,必胸高气促,鼻翼煽动。而下后表证未解之喘,只是微喘,多兼有气上冲的感觉。至于喘家,是平素宿疾,喉鸣痰多,都和热壅肺窍之喘不同。至于汗出,是由于里热外蒸;无大热,是由于大热入里。都不要误认为是桂枝汤证。
凡太阳病经过汗下之后,再需解外者,都宜桂枝汤,本条的汗出而喘又须与表证未解之喘相鉴别,所以首先提出“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以下,是补述邪热壅肺作喘的症状和治法。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按语】黄耳杯,162条作黄耳杯,俱不可解。汪琥云:“想系置水器也”。日人丹波元坚《伤寒论述义》云:“汪说难信,或曰,此传写有讹脱,当是本云麻黄汤,今去桂枝加石膏。
【方解】石膏与麻黄配伍,透热外出,杏仁与麻黄配伍,宣降肺气。甘草和诸药。故本方有清肺、解热、平喘的作用。
【临床应用】据报道本方具有显著的解热、止咳、平喘作用。临床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大叶肺炎、支气管肺炎,以及小儿麻疹并发肺炎等症。随症加味均可获得较好效果。
(23)、贺有琰《伤寒论纵横》:治疗咳喘患儿40例。所选病例凡婴、幼、儿童不论病程久暂,以咳嗽并有喘者为主证,且有反复发作史,发时或有热或无热,咳嗽阵作,气逆喘息,哮吼有声,昼轻夜重,舌尖边红,苔薄白,中部或根部有浊腻苔,脉弦细数。……所有病人服本方后即停其他药物,按时门诊治疗,一般服药三剂症状减轻,六剂症状消失,最多服药23剂,最少服药2剂。处方:麻黄3克生石膏15克(上二味先煎)杏仁10克,甘草3克,甜葶苈4.5克,大枣10克,制半夏6克,水煎二次,分四次一日服完、另山慈姑3克,研粉,分三份,一日三次吞服,《江苏中医》
(24)、赵桐《伤寒述义》:而此喘不同麻黄之皮毛闭,亦不同桂枝之卫气强。乃证本麻黄误用桂枝,表虽汗解而遗热独留肺脏,故禁桂枝之辛散甘温,而用此凉肺泻肺利肺者也。
(25)、程昭寰《伤寒心悟》:肺热汗出,必不象白虎汤大汗,亦不是桂枝汤的自汗,而见汗出不透不多。……试比较大青龙汤,白虎汤和本方,皆重用石膏。大青龙汤表寒闭热,寒重热轻故麻黄桂枝与石膏同用。且麻黄桂枝用量重于石膏,意在解表寒之闭遏为主。本方因邪化热内陷于肺,肺热为主,故以清热为主,佐以宣肺,是以石膏倍于麻黄。白虎汤则燥热偏亢于阳明之经,表邪已完全化热入里,故不用麻桂解表,而重用石膏配知母以清热。可见此三方证是三个不同的病理层次。虽然都用石膏,但因配伍,用药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故柯韵伯说麻杏甘石汤是大青龙汤的变局,白虎汤的先着。麻杏甘石汤的临床应用甚广,诸如哮喘,咽喉肿痛,麻疹毒热内攻于肺的喘闷,风温初起无汗而喘等病证。近年来有用治哮喘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鼻渊,支气管炎,气管炎等病证,只要辩证准确,疗效甚佳。
【案例】于XX女,4岁。麻疹出疹三天,忽烦燥,喘促,汗出短气,高热,鼻翼煽动啼哭声嘶而无泪,疹点密布全身,疹色头面转暗胸腹仍红赤,舌质红,口唇红、指纹紫,脉数。投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3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沙参9克、栝蒌仁6克、象贝母3克、西河柳10克、芦根9克。连服三剂,疹点渐收,喘咳亦平。
【按语】麻杏石甘汤,可运用于麻疹初中末各期,只要见肺热瑞急,咳痰不爽,可视各期不同情况而加入不同药物。本例即属麻疹转没期,故加入养阴止咳化痰之品而效。
(26)、新世纪伤寒学:汤证辨析:麻杏甘石汤证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均可见汗出而喘。其鉴别要点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为外感风寒引发宿疾而喘,无里热,而有发热不渴、恶寒、汗出、脉浮缓等表证,治在调和营卫,下气定喘;麻杏甘石汤证为汗下后邪热内传、热壅于肺而喘,因里热盛,故有发热而渴、汗出、不恶寒、脉浮数等,而无表证,治在淸宣肺热。94
【疑难点击】本证汗出而用麻黄,无大热而用石膏,是注家的争论焦点之一。实则汗出用麻黄,无大热用石膏并无不妥。盖麻黄不配桂枝,则发汗力微,而宣肺平喘之功著。同时因本证汗出缘于肺热蒸迫,故清泄肺热即所以止汗。“无大热”乃表无大热,而肺热壅盛,麻杏甘石汤用麻黄、石膏相配,则清热宣肺之功独擅,而无温燥或凉遏之弊。针对本方麻黄主“解表去邪”说,钱天来就此作出了批评,详尽阐明此用麻黄非解表发汗之义。其曰:“此所谓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者,所以解肺家之邪热,非所以发太阳之汗也。若仍作麻黄以发之,则不必另立一名,当命之曰麻黄去桂枝加石膏汤,不然则又当曰青龙去桂枝芍药汤矣,何必另立名义乎?其别立一名者,所以别乎其非青龙麻黄之汗剂耳。李时珍云:麻黄乃肺经专药,虽为太阳发汗之重剂,实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杏仁利气而能泄肺,石膏寒凉,能肃西方金气,乃泄肺肃肺之剂,非麻黄汤及大青龙之汗剂也。世俗不晓,惑于《活人书》及陶节庵之说,但见一味麻黄,即以为汗剂,畏而避之,唯恐不及。不知麻黄汤之制,欲用麻黄以泄营分之汗,必先以桂枝开解卫分之邪,则汗出而邪去也。……所以麻黄不与桂枝同用,止能泄肺邪而不至大汗泄也”《伤寒拥源集丨太阳上篇》。
【医案选释】
案1、肺炎 邱某,患肺炎,高热不退,咳嗽頻剧,呼吸喘促,胸膈疼痛,痰中夹有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请会诊。患者体溫40,脉象洪大,我拟给与麻杏甘石汤,有议青霉素与白虎汤并用者。我说,此证注射青霉素未尝不可,至于用白虎汤似嫌太早,因白虎清热擅长,而平喘止咳之功則不及麻杏甘石汤。此证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痰中带血,血色带褐,胸膈疼痛,均系内热壅盛,肺气闭塞之故。正宜麻黄杏仁宣肺气,疏肺邪,石膏清里热,甘草和中缓急。经过商讨,遂决定用本方。方用石膏80麻黄9杏仁9甘草6。水煎,分3次服,每隔1小时服1次。服完1剂后,疰状约减十之七八。后分别用蒌贝溫胆汤(栝萎实、川贝母、茯苓、法夏、稻香陈、枳实、竹茹、甘草),生脉散合泻白散(潞党参、麦门冬、五味子、地骨皮、桑白皮、生甘草)两剂,恢复健康。(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5
案2:白喉
某年冬,天时亢早;雨雷稀少,吾乡出现散发性白喉患者。经先生诊治患此病者小孩数例,其证见喉头后壁出现灰白色假膜,时作犬吠声咳嗽,鼻翼煽动,呼吸迫促而张口抬肩,发热,脉数,舌苔白厚。病家因故未送医院隔离医治,来求中药治疗。先生断为外感疫邪,入里化热,郁于咽喉,热壅于肺,遂用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解为主,酌加山豆根、牛蒡子以利咽喉;川贝母、紫菀以化痰;银花、连翘、黄芩、芦根以清热解毒。并用六神丸少许含咽(较小的患儿随药化开吞服),以加強解毒消结的作用。或局部吹以锡类散,用陈茶汁或淡盐开水漱口。经过此种方法处理后,症状逐渐减轻,伴以卧床休息,守至月余而皆痊愈。有同事西医王君,认为此属咽白喉或喉白喉而病症较轻者。然中药对此病确有一定的效果,故特录之云。(李家庚,等.运用麻杏类方治疗疑难杂病的经验丨光明中医杂志,1992,5-6;)
辨治思路:案1为肺炎,患者高热,咳嗽頻剧,呼吸喘促,胸膈疼痛,痰中夹有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脉来洪大。据谵妄如见鬼状,脉象洪大,似属白虎汤证,然白虎证重点在胃热亢盛,白虎功擅清热,但乏宣肺平喘之功,而本案以咳喘为主,并有高热、胸痛、痰中带血,是其病之重心在肺,肺热失宣,热伤血络。治疗之法,自宜宣肺清热,平喘止咳,主用麻杏甘石汤。一剂后,病去十之七八,因痰热未清,余邪未尽,肺阴受损,则进用清热化痰、养阴润肺方,以善其后。案2为白喉,其与疫毒内侵、郁于咽喉有关。然咽喉为肺之门户,燥气时疫,毒火结于咽喉,必逼迫于肺部,故证见喉头白色假膜,时作犬吠声咳嗽,鼻翼煸动,呼吸迫促,张口抬肩,发热脉数,舌苔白厚,若病情发展,毒热壅肺,风痰上浦,尚可见有昏陷闭塞之危象。是以治法当开肺防闭,化痰防塞,清热解毒,预防昏陷,方用麻杏甘石汤加味,并用六神丸少许含咽,或局部吹以锡类散,以增强解毒散结之效,又可减轻局部的充血水肿,从而有益于缓解病情。上述两案,案1可视为麻杏甘石汤的正治法,案2可视为麻杏甘石汤的变治法,但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为经方在临床上的灵活运用提供了有益线索。
【现代研究】
麻杏甘石汤功在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故近代多用治于风热型感冒、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麻疹、白喉、咽喉炎、结肠炎、痔疮、遗尿及风疹、荨麻疹等。其治疗的肺炎、支气管炎等病,是直承仲景之旨,以肺热炽盛为要。至于其他疾患,则缘于肺之联属功能。如肺与大肠相表里,邪热壅肺,势必影响大肠功能,故肠疾痔疮证见肺热者;又肺合皮毛,热邪壅肺,伤其所合,而出现的多种皮肤病;对热邪犯肺,上熏于喉咙诸疾,亦多有疗效。又肺为水之上源,若肺被热壅,水道失调,而致小便不利、肿满诸证者,清宣肺热,亦可用之。实验研究表明,麻杏甘石汤具有解热抗炎、解痉平喘、降低血粘度的功效。麻杏甘石汤煎剂具有抗甲型流感病毒、抗金黄色有有球首与绿脓杆首及抗组织作用,能提高小白鼠血清溶酶体含量,增强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提高巨噬细施的吞噬率,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27)、柯雪帆《伤寒论临证发微》:[发微]
一、主旨:论述汗下之后向邪热壅肺转化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二、本证的辨证要点:本证的辨证要点是汗出热不退与喘,提示开始由表入里之
转变。《伤寒论》六经病证的转变过程,并不都是一经的典型证候向另一经的典型证候直接转变,其中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不典型证候,我们已经读过的本章第一节葛根汤证中的太阳阳明合病(第32条与第33条)就是一例;本证也是由太阳病向阳明病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典型证候。经过发汗或攻下,太阳表证发牛了变化。汗出而发热不退,这是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的一个辨证要点。病邪入里,侵入何脏何腑?哪处经络?喘提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但热象并不严重,不能看作已经完全转变为阳明病。如果出现阳明病证,麻杏甘膏汤这个方剂的清热
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已有肺热内郁之见症,而表证卫气郁闭,咳喘发热无汗者仍有应用本方之可能,总之,本证虽有肺热的见症,但只能看作是太阳病的一种变证。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分析
本方四味药中,麻黄既能解表发汗解热,又能宣肺平喘祛痰,属于主药。但麻黄性温,不适用于本证的热象,而麻黄宣肺功能甚佳,不宜舍弃不用。最佳的方法是选取一味确当的清热药,与麻黄配伍同用。本方选用辛寒的石膏,用量较大,俾能监制麻黄的温热之性,又能清解郁于肺部之热,使之向外发越,本草书把石膏的这种功能称为“解肌”,这种清热作用与黄连、黄芩的苦寒沉降不同;麻黄与石膏寒温同用属于相反相成配伍法。二者都是本方的主药,杏仁宣肃肺气、化痰止咳辅助麻黄。炙甘草润肺化痰止咳亦为辅佐药。
[医案医话选]
一、论本方发汗力不足100
此方原治温病之汗出无大热者,若其证非汗出且热稍重者,用此方时,原宜因证变通,是以愚用此方时,石膏之分最恒为麻黄之十倍……遇有不出汗者,恐麻黄少用不致汗,服药后可服西药阿司匹林以助其汗。《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话》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治咽肿咳喘
天津马某,28岁。初因外出受风感冒甚微,医者用热药发之,陡成温病,而喉病喘病遂同时发现,表里俱壮热,喘逆咳嗽,时吐痰涎。咽喉左边红肿作痛,其外边项左侧亦肿胀,呼吸皆有窒碍……其舌苔白而薄,中心微黄,小便赤涩,大便4日未行。其脉左右皆弦长,右部重诊有力,每分钟96次,此为外感之热已入阳明之腑,而冲气又挟胃气肝火上冲也……拟治以麻杏甘石汤,兼加镇冲降胃纳气利痰之品以辅之,又宜兼用针刺放血以救目前之急。
处方:麻黄一钱杏仁三钱去皮炒捣甘草一钱生石膏二两捣细连翘三钱牛蒡子三钱捣碎射干二钱生赭石一两轧细生怀山药八钱。共煎汤2盅,分二次温服(同时用针刺穴位及咽部肿处出血,用硼砂水含漱,具体方法略。药后证情明显好转,改方清热通便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
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治伏寒化燥
李某,女,47岁。平时易感冒及咳嗽,扁桃体常肥大,近3周来又因感冒而咽喉发痒,干咳无痰,头胀头昏,昨天起徽有黄黏痰,食欲佳,睡眠较差……诊脉浮滑,舌正无苔,属外感凉燥挟伏暑,因早服凉涩之剂,病未减,治宜辛开(服杏苏散两剂,具体药物从略);二诊:药后咳嗽尚剧,无痰,食纳传,二便正常,脉转浮数,舌正红,苔薄白腻,改用辛凉淡渗法,凉燥伏暑并治。处方:麻黄一钱,杏仁二钱,生石膏三钱,甘草五分,僵蚕二钱,前胡一钱五分,炒苏子一钱五分,桑皮二钱,桔梗一钱,莱菔子一钱五分,香薷八分,葱白三寸。服2剂。 三诊:咳嗽已基本消失,无痰,饮食,二便正常,脉转沉滑,舌淡苔白腻,凉燥伏暑已解,伏湿未清,治宜辛淡(改方调理2剂后痊愈)。《蒲辅周医案•内科治验》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治温邪郁闭(腺病毒肺炎)
闻某,男,3个月。因高烧无汗而喘五日,住院检查摘要:肺部叩诊有浊音,听诊有水泡音。血化验:白细胞计数1. 41x109/L,中性0.46,淋巴0.54,体温40℃以上,肝脏肿大,呈堵塞性呼吸,Ⅱ度缺氧,神识昏迷,时而抽风,病程与治疗:曾予冬眠合剂、冰袋、氧气吸入等治疗。2日后请蒲老会诊,病儿仍高烧不退,灼热无汗,喘急气促,胸高膈煽,昏迷抽风,唇绀面赤,舌红苔白,脉浮数,此由风温犯肺,卫气郁闭,末出3日急宜解表,宜凉解之剂以解表开闭,并结合毛地黄化,补充血浆、输液及氧气吸入等措施,处方:麻黄五分,杏仁一钱,生石膏三钱,甘草五分,前胡五分,桔梗五分,僵蚕一钱,牛蒡子一钱,竹叶一钱,葱白二寸。连服2剂。复诊:病儿虽然仍高烧昏迷,喘促气促,但周身皮肤微润,抽风减少,舌仍红,苔转微黄,脉尚浮数;用原方减去桔梗、葱白、加钩藤一钱,以熄风,莱菔子一钱、炒苏子八分,以降气。进1剂,三诊:热渐降,喘渐平,神识昏迷亦渐清醒,已不抽风,惟咳嗽痰多,舌红减,苔亦稍退,脉不浮而数,由表邪已解,肺闭已开,但痰尚盛,继以泄热降气化痰之剂(服2剂后热退喘平,又调理2剂而愈,方药从略)。《蒲辅周医案,儿科治验》
五、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肺胃郁热102
桂姓男孩。发热八九日,四末时冷,闷咳气促,清窍干燥,口渴不欲饮,时作呕恶,唇焦,烦躁,大便不通,舌苔黄,指纹沉紫。投以麻杏廿石汤加味:麻黄六分炙,苦杏仁三钱去皮尖打,生石膏三钱打碎,生甘草三钱,芦根四钱,浙贝母三钱,莱菔子二钱,旋覆花二钱布包,白通草八分,灯芯草八分,前胡三钱(服上方2剂,咳减,呕恶止,发热末减,大便未通。原方加生大黄一钱五分,玄明粉一钱五分冲化,服1剂,大便三次,诸症大减,再服l剂,身热渐退,咳嗽渐止。最后仍用麻杏甘石汤加味善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万友生医案》 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治小儿肺炎
李某,1岁半。发热,咳嗽,痰多,已l周,气喘鼻煽1日而入院。体温39℃,呼吸60次/分,精神差,无汗,苔薄白,脉浮数。两肺广泛中细水泡音,心率160况/分。胸透:右肺下野炎性病变。证属风温犯肺,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3g杏仁9g甘草6g生石膏12g银花6g连翘6g桔梗6g芥穗12g鲜芦根30g。服药1剂,身热退(36.7℃),精神好转,咳痰减,舌苔黄白垢腻。表邪已解,余热未尽。前方加枳壳12g,去芥穗。服2剂,咳痰又减,食欲渐增,苔净。又用桑菊饮3剂善后,第6日出院。《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超锡武医案》
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治慢性鼻窦炎
林某,男,22岁。鼻塞、浓涕、涕臭已有1O年左右。3年前曾施行下颌窦手术未愈。经服生麻黄6g杏仁6g生石膏72g生甘草3g地龙干7个。4剂后症状显著好转,连服16剂后,症状全部消失。《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28)、高级伤寒学:陆渊雷:行,用也。发汗后表未尽者,当用桂枝汤更发之,亦有不可用桂枝汤者,其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盖本是呼吸器官病,有喘咳为主证,故发汗剂仅能略解表热,不能恰中病情,此与小青龙汤之伤寒表不解同一事理,二方亦治呼吸器病之主方,惟彼属寒,此属热......。汗出而用麻黄,无大热而用石膏,或疑经文有误,今考本论,麻杏甘石证两条,皆云汗出而喘,无大热,知非传写之错误。又本方即《金匮》越婢汤去姜枣加杏仁,越婢汤证云,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加术汤证云,腠理开,汗大泄;《千金肉极门》解风汤、西州续命汤,皆君麻黄,其证皆云大汗泄。解风痹汤且云,麻黄止汗通肉,《外台》引《删繁》同,是知汗出者不必禁麻黄,无大热者,不必禁石膏矣。凡言汗出禁麻黄者,惧其放体温,汗多亡阳也。无热禁石膏者,惧遏制造温也。今考仲景用麻黄诸方,欲兼放散体温者,必合桂枝,不合桂枝则但治喘咳水气。用石膏诸方,欲抑制造温者,必合知母或麻桂(惟麻黄升麻汤可疑证亦不具)不合知母麻桂,则但治烦渴。方药之用,因其配合而异,岂拘拘一味之宜异乎?〔《伤寒论今释》》……【临床应用】
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寿世保元》以本方加细茶,名五虎汤,治外邪袭表而无汗之咳喘。又《幼科发
挥》用五虎汤治寒化为热,闭于肺经,而见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肋扇动,陷下作坑,鼻窍扇张,神气闷乱之证。又《仁斋直指附遗〉用五虎汤治喘急痰气。
《张氏医通》用本方治秋气之咳嗽,卒然声不出者。
《医学衷中参西录》用本方治疗痧疹不透,毒热内攻迫肺之闷喘。
《伤寒论今释》谓本方之主证为烦渴喘咳,凡气管炎、支气管炎喘息、百日咳、 白喉等,有烦渴喘咳之证者,皆可用之。
现代应用
内科呼吸系统:陈氏等应用麻杏石甘汤加羌活、板蓝根、荆芥、薄荷、前胡、牛蒡子煎服治疗风热型感冒152例,日服2剂;连服2天,结果痊愈141例,无效11例。衡氏等用本方加味以解表、清热、平喘、利尿,治疗流感,疗效显著。贾氏用本方加味治疗肺心病(肺肾气虚外感偏热型)58例,经观察,本方对心动过速、
肺型P波、顺钟向转位、左室流出道宽度、左室内径以及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都具有显著的疗效,表明本方具有改善呼吸功能、调节酸碱平衡和缓解心脏病变等作用。
消化系统:李氏等采用本方煎剂直肠点滴或保留灌肠,宣肺清热以调腑气,治疗慢性结肠炎4例,全部有效。
泌尿系统:李氏以本方煎剂治疗膀胱炎35例,血尿者加白茅根,脓尿者加蒲公英、连翘,经治疗全部治愈,其中5天痊愈者15例,6天痊愈者14例,7天痊愈者6例。安氏用本方加车前子等治疗热淋39例,结果痊愈31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马氏用本方加桔梗、前胡、白果治愈1例咳嗽时小便失禁、难以忍受者,服2剂病减,再服3剂痊愈。
儿科肺炎:林氏用宣肺清热法为主,以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肺炎300例,在退热、平喘、止咳、消罗音等方面均较西药组为快。陈氏用肺热宁(麻杏石甘汤加大黄、黄芩、桑白皮)治疗肺炎62例,其中14岁以下者25例,总有效率达96.7%。文氏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嗜酸细胞增多性肺炎26例,痊愈6例,有效17
例,无效3例。刘氏用小儿清热消炎糖浆治疗小儿肺炎,临床观察352例,总有效
率为88.9%。气管炎和哮喘:许氏以本方加味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62例,拟
方为:麻黄2杏仁4生石膏9黄芩5甘草3车前子5,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频服。年龄6个月以下者用量酌减,西药激素及对症处理。结果:用药3天后,显效(喘憋症状缓解,缺氧及右心衰竭体征基本消失,肺部听诊、叩诊正常)47例;有效(喘憋症状缓解,缺氧及右心衰竭体征减轻,听诊喘鸣音、细湿罗音减少)12例;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3例。庞氏用本方合小陷胸汤治疗小儿急性支
气管炎50例,治疗组治愈37例,好转7例,无效6例,治愈率74%,有效率88%。王氏治疗小儿哮喘248例,治愈215例,占86.6%;好转28例,占11.29%,无效5例,占2.02%。夏氏报道用本方加苡仁、前胡、山药治疗小儿尿频(尿检均阴性)36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服1剂见效者5例,2剂见效者9例,3剂见效者16例,4剂见效者4例,5剂见效者2例。此外,徐氏用本方合生脉散加味治疗顿咳(百日咳)、王氏用本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林氏用本方治疗夏季热,均收到较好的效果。’154
五官科 胡氏用本方加玄参、牛蒡子、天竺黄治愈1例经大剂量抗生素、激素、氨茶碱、麻黄素治疗,疗效不佳的喉头水肿患者,收效较捷。汪氏用本方加味治愈3例咽喉病,辨证为热壅肺胃、搏结咽喉;热毒壅肺、阻遏声门;邪热闭肺,痰郁声门。李氏用本方化裁治疗小儿痉挛性喉炎10例,结果全部患儿服药2~4剂均告痊愈,平均治疗3天,随访1周正常。汤氏等以本方加青黛、知母煎服,3~5天为1疗程,治疗口疳(口疮)52例,治疗结果:显效4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2%。邹氏采用本方加大黄、生地、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治疗酒齄鼻39例,每日1剂,水煎3次,前两煎混合,早晚分服,第3煎浸洗鼻部5分钟。2周为1疗程,可酌情使用1~3疗程。结果35例显效(鼻部红赤、皮肤增厚、丘疱疹等症状基本消失),4例无效。
皮肤病 王氏用本方治疗风疹块(风热型)158例,取得满意疗效。张氏用本方加味治疗荨麻疹10余例,效果明显,一般3剂药后症状缓解,4~6剂药后痊愈,最重者12剂治愈。吴氏用本方加味治疗急性荨麻疹亦收良效。此外王氏用本方治疗急性荨麻疹、玫瑰糠疹、皮肤瘙痒症、幼儿风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疗效均满意。
肛肠、外科 王氏以本方为基本方,辨证加味治疗痔疮120例,包括炎性混合痔45例、内痔嵌顿3例、内痔脱出便血21例、炎性外痔23例、血栓外痔19例、静脉曲张性外痔3例、肛旁脓肿(初期)2例、痔疮后尿潴留4例。水煎内服,如遇外痔
发炎肿痛、内痔脱出嵌顿或肛旁脓肿初期,取本方水煎后,二分之一乘热熏洗坐浴。结果:临床治愈91例,有效27例,无效2例。汪氏报道内服本方、外用滑枯硼黄散治疗痔疮水肿共60例,全部病例肛门水肿及主症在2~10天内消退,为施行手术创造了条件(本组属单纯痔嵌顿水肿15例、内外痔及混合痔水肿30例,术后水肿8例)。牛氏用本方煎服治疗内痔脱垂嵌顿40例,疗效观察:40例中,服药6小时内肿消痛止者9例,24~48小时内者27例,48小时以上者4例。日本山本氏亦报道本方对渗出性炎症有良效,痔核和静脉炎经服本方20分钟后疼痛停止,水肿减轻。杨氏报道用本方加黄芪、白术、防风、银花治疗疖病25例,结果服药2~10剂治愈者22例,无效3例,治愈率达88.9%。
证治规律 艾氏等搜集了古今使用麻杏石甘汤的医案共367例,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本方的证治规律:①男女均可发病,以男性居多;各个年龄组均可
发病,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春冬两季多见。②其诊断指标是:发热、咳喘、鼻煽、口干渴、烦躁、便燥、尿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薄黄或黄白、脉数、浮、滑、弦;诊断参考指标为:呼吸短促、咽喉肿痛、麻疹隐现,痰黄稠,舌绛,脉细,小儿指纹青紫。③其病因多由感受外邪所致;基本病机为热邪壅肺,肺失肃降;证候特点多为热证、实证。④给药途径为水煎口服;临床用药常据症加减。⑤广泛用于多种疾病,较集中应用于感冒、肺炎、支气管炎、麻瘆等。⑥其病程较短,疗程亦较短,疗效较佳,一般2~4剂即可痊愈;个别需要善后者,均用养阴润肺,行气健脾之品。
医案选155
(1)腺病毒肺炎闻某某,男,3个月,因高烧无汗而烦已五天,于1960年4月27
日住某医院。住院检查摘要:肺部叩诊有浊音,听诊有水泡音。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4100/立方毫米,中性46%,淋巴54%,体温40以上,肝脏肿大,呈堵塞性呼吸,二度缺氧,神识昏迷,时而抽风。病程与治疗:曾予冬眠合剂、冰袋、氧气吸入等治疗。29日请蒲老会诊,患儿仍高烧不退,灼热无汗,喘急气促,胸高膈煽,昏迷抽风,唇绀面赤,舌红荅白,脉浮数,此由风温犯肺,卫气郁闭。未出3日,急宜解表,宜凉解之剂以解表开闭,并结合毛地黄化,补充血浆、输液及氧气吸入等措施。处方:麻黄五分,杏仁一钱,生石膏三钱,甘草五分,前胡五分,桔梗五分,僵蚕一钱,牛蒡子一钱,竹叶一钱,葱白二寸速服2剂。复诊:患儿虽然仍高烧昏迷,喘急、气促,但周身皮肤微润,抽风减少,舌仍红,苔转微黄,脉尚微数,用原方减去桔梗、葱白,加钩藤一钱以熄风,莱菔子一钱,炒苏子八分以降气,进一剂。三诊:热渐平,喘渐平,神识昏迷亦渐淸醒,已不抽风,唯咳嗽痰多,舌红减,苔亦稍退,脉不浮而数,为表邪巳解,肺闭已开,但痰尚甚,继以泄热降气化痰之剂。处方:桑皮一钱五分,杏仁一钱,炒苏子八分,前胡八分,莱菔子一钱,厚朴五分,化橘红五分,茯苓一钱,甘草三分,苇根三钱,2剂。四诊:患儿热已退,喘亦不作,神清面荣,诸证基本解除,唯余轻度咳嗽,乃以调和肺胃之品二剂,调理而愈。
按:高烧抽风,昏迷喘促,是小儿肺炎未见好转。究其病机,全由表邪郁闭,卫气不通,肺气不开,以致神昏,并非病邪已犯心营,故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直解其表,宣肺开闭,连进三剂始获表解闭开。凡六淫外邪,表闭证多见此候,若不详审,误作邪入心营,进清营、清宫者有之,进牛黄、至宝者有之,则诛伐无过,徒伤正气,表闭终不解除,而成内闭之危,临床者宜慎思之。此案于会诊时,因患儿高烧喘急,昏迷抽风,曾结合西医紧急处理(输液,输氧,药物洋地黄等),为中医治疗创造有利条件。《蒲辅 周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2、咳喘胡某某,女,39岁,农民,1993年10月16日初诊。因咳嗽气喘,吐痰白粘或黄,痰量多而来诊。患者自幼咳嗽吐痰,反复发作未能根治,冬重于夏。近几年发则咳嗽并作,呼吸气促,夜间不能平卧,3天前因感冒而发作。查:双肺哮鸣音,呼吸音粗糙,心脏无异常。苔黄少津,脉数。X线透视:双肺透光度略增强,肺纹理粗乱。……以邪热郁肺论治。方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生石膏30麻黄10杏仁10甘草6士浙贝10黄芩10。每日1剂,水煎服,共服6剂,咳止喘平而愈。
按:咳、喘多见于现代医学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本病患者咯痰气喘,喉中痰鸣,吐之不利,口干咽燥,苔白少津或黄,脉数等为辨证的要点,反映出痰热壅肺,宣降失常之病机,故药到而病除。《国医论坛》1996; 11
【按语】麻杏甘石汤原治汗下后,邪热壅肺之喘,其有清热宣肺平喘之功。后世医家广泛用以治疗风热型感冒、肺炎、支气管炎、结肠炎、痔疮、咽喉炎、麻疹、遗尿等疾病。如治疗的肺炎、支气管炎等病,是直承《伤寒》之旨,以肺热炽盛为要。至于其他疾患,则缘于肺之联属功能:其一、肺与大肠为表里,邪热壅肺,势必影响及大肠功能,故肠疾痔疮等而证见肺热者,必然此清则彼清;又肺合皮毛,热邪壅肺,伤其所合,而出现多种皮肤病,故清肃其肺,则肤疾何存,乃理之自然也。其二、肺主气,合自然之气与水谷之气而化生宗气,《灵枢客邪篇》说:"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行呼吸焉",因此本方对热邪犯肺,上熏于喉咙诸疾,多有巧手。其三、肺为水之上源,若肺被热壅,水道失调,而致小便不利、肿满诸证者,清宣肺热,即所以通调水道。是以察本脏之虚实,兼顾其相互影响,则诸般灾难,尚可了然于胸。
(29)、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张兼善云:余观仲景凡言发汗后,乃表邪悉解,止余一证而已,故言不可行桂枝汤。今汗出而喘,无大热,乃上焦余邪未解,当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散之(《证治准绳》引)。
元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是表既解而饮热迫肺者也,成氏以此条与葛根芩连汤相对,为邪气外甚,非是。盖此汗出,殆里热外熏所致耳。且考其方意,与小青龙加石膏,越婢加半夏,厚朴麻黄(皆《金匿》治水饮之方)等汤,实系一
辙,则知是饮热相搏之证矣。注家止为肺热者,亦未是也。盖麻黄与石膏同用,则相借开疏水壅也。
渊雷案:行,用也。发汗后,表未尽者,当用桂枝汤更发之。亦有不可更用桂枝汤者,其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盖本是呼吸器病,有喘咳为主证,故发汗剂仅能略解表热,不能恰中病情,此与小青龙汤之伤寒表不解同一事理。二方亦同为治呼吸器病之主方,惟彼属寒,此属热,又不治胸腠炎而已,汗出而用麻黄,无大热而用石膏。或疑经文有误,今考本论,麻杏甘石证两条,皆云汗出而喘,无大热,知非传写错误。又,本方即《金匮》越婢汤去姜枣加杏仁。越婢汤证云: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加术汤证云:腠理开,汗大泄。《千金•肉极门》解风痹汤,西州续命汤,皆君麻黄,其证皆云汗大泄。解风痹汤且云:麻黄止汗通肉。《外台》引删繁同。是知汗出者不必禁麻黄,无大热者不必禁石膏矣。凡言汗出禁麻黄者,惧其放散体温,汗多产阳也;无热禁石膏者,惧其遏制造温也。今考仲景用麻黄诸方,欲兼放散体温者,必合桂枝,不合桂枝,则但治喘咳水气;用石膏诸方,欲抑制造温者,必合知母或麻桂(惟麻黄升麻汤可疑,证亦不具),不合知母麻桂,则但治烦渴。
方药之用,因其配合而异,岂可拘拘于一味之宜忌乎。吉益猷《气血水药征》云:麻黄合杏仁,则治疼痛及喘,合桂枝,则治恶寒无汗,合石膏则治汗出。斯言得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方极》云: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甘草麻黄汤证(喘急迫或自汗或不汗),而咳,烦渴者。
《方机》云:治汗出而喘,热伏者,又治喘息而渴者,兼用南吕或姑洗。
《张氏医通》云:冬月咳嗽,寒痰结于咽喉,语声不出者,此寒气客于会厌,故卒然而喑也,麻杏甘石汤。
方舆辊云:用小青龙汤,表解而喘犹盛者,水热相结也,麻杏甘石汤主之。
《类聚方广义》云: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喘咳不止,面目浮肿,咽干口渴,或胸痛者,兼用南吕丸姑洗丸。
又云:哮喘,胸中如火,气逆涎潮,大息呻吟声如拽锯,鼻流清涕,心下梗塞,巨里动如奔马者,宜此方。当须痰融声出后,以陷胸丸紫圆之类疏导之。
又云:治肺痈发热喘咳脉浮数,臭痰脓血,渴欲饮水者,宜加桔梗,时以白散攻之。
《方函口诀》云:此方与麻黄汤,有表里之异(原文云麻黄汤里面之药,今意译之),以汗出而喘为目的,热在肉里,上熏肺部者,非麻石之力不解,故此方与越婢汤,皆云无大热也。
渊雷案:麻杏甘石汤之主证,为烦渴喘咳,凡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百日咳、白喉等,有烦渴喘咳之证者,悉主之。
白喉者,西医或称实扶的里,初起时,恶寒发热,烦渴喘咳(或不咳),喉咽肿痛,有苍白色之假膜,用麻杏甘石汤。轻者数小时,重者一昼夜,热退身和,肿病悉去,取效较速。附传白喉忌表之书,托之仙灵乩笔,彼所谓白喉者,盖指少阴咽痛,即西医所谓坏死性口科炎,非实扶的里也;若不鉴别,以其法治真白喉,死者多矣,喉科医或又谓白喉固忌丧,烂喉丹痧则当表。所增烂喉丹痧者,乃指猩红热,此种证候与白喉绝相似,两医以有无白喉杆菌辨之,中医之治疗,证候同,则用药亦同。彼喉科专家者,知烂喉丹痧之当表,不知白喉之不当忌表,可谓知二五而不知一十已。麻杏甘石治白喉,铁樵先生于所著《伤寒研究》中发表,日人野津猛所著《汉法医典》亦载之。
本云黄耳杯,未详。汪氏云:黄耳杯,想系置水器也。元坚云:汪说难信。或曰:此传写有讹脱,当是本云麻黄汤,今去桂枝加石膏。
(30)、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论述太阳病发汗后,喘而汗出的证治。
本证发汗前既可以是麻黄汤证,也可能是桂枝汤证。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 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从中可见,在本论中,服桂枝汤之后,根据病情发展,可以更行桂枝汤。第57条云,“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从中可见,服过麻黄汤之后,根据病情发展,也可以更行桂枝汤。尤其是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特别强调了,太阳病,不论是中风还是伤寒,不论是否已经用过汗法或者用过下法,只要是脉浮弱,外证未解都可以应用桂枝汤。
由于太阳伤寒服用麻黄汤后表证不解和太阳中风服用桂枝汤后表证仍在,都可“更服桂枝汤”在本论中具有普遍意义,所以本条起始特别警示“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本证之所以“不可更行桂枝汤”,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因为原本的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发汗后出现的症状“汗出而喘”,已不是桂枝汤证。这种情况,在论中又见于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不可更行桂枝汤),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又如第66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本条发汗后之“喘”与“汗出”并见,属里热壅盛。邪热壅肺,肺失清宣肃降则 喘,里热迫津外越则汗出。所谓“无大热”,是与发汗前太阳病表证之发热对比而言。本证喘与汗出并见,持续汗出,热随汗泄,虽可见发热,但却不会是大热,故文曰:“无大热”。
仲景治以清透壅热,宣降肺气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用辛温开宣的麻黄四两,配以辛凉清透的石膏半斤,以清解透散壅肺之热;用杏仁佐麻黄,利肺气以平喘;用甘草协和诸药,以调石膏、麻黄之寒温。本方属辛凉重剂,清凉甘寒;清而能宣,凉而不凝,意在轻清发散,宣透达邪。
本证之“喘而汗出”,与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 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异中有同。本证“喘而汗出”属热壅于肺,故重在轻清宣透;而葛根芩连汤证之“喘而汗出”则属热盛于大肠,上迫于肺,故重在苦寒清泄。
按,方后注“本云黄耳杯”,杯,《千金翼方.卷十》作杯。又,本论第162条方 后注亦作杯。耳杯,系汉代带双耳的椭圆形的陶制或玉制浅容器,亦有漆器。汉墓出土墓藏可见。
【启示与范例】
(一)万姓男孩。1943年秋天,病发热无汗,咳嗽气喘,痰声如锯。喉间满布白点白块,四肢面目浮肿,小便短少,舌苔白黄,指纹紫红。治以麻杏甘石汤。处方:麻黄2.5g炙苦杏仁9g去皮尖打生甘草9g生石膏15.6g打碎。一剂而痰喘平,再剂而身热退、咳止、喉间白点白块消失。惟面目四肢浮肿未消,继予清肺利水法竟功。(万友生医案)
(二)麻黄为定喘要药,我认为对麻黄发汗不必顾虑。《伤寒论》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上二条中都有“汗出而喘”,汗出之症既能应用麻黄,可见麻黄本身并不能发汗。根据作者临床体验也是不发汗的。其用量,幼儿0.9g~1.5g,儿童1.8g~3g。生石膏清热、解肌、退热,为肺炎之良药,有人认为石膏大寒,而对其过虑。据《神农本草经》所载:“石膏味辛微寒”并非大寒。后之注家谓之大寒,有些言过其实。余师愚《疫疹一得》、江笔花《笔花医镜》、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对于一般热性病,都主张用大剂量石膏。可见生石膏性味平和,如系热性病皆可用之,著者临床也有此体会。但其性沉降,腹泻患儿应慎用。(杨艺农医论)
(31)、刘渡舟《伤寒论讲稿》: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四两麻黄八两膏 二甘五十杏同熬
不行桂枝为阳盛 汗喘全凭热势操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柸。
这一条论述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风寒在表,可以用发汗之法。但是,当外邪闭郁,肺有蕴热的时候,如果用辛温发汗,常会使肺热加重。邪热迫肺,肺失清肃,故见喘息。肺热蒸腾,逼迫津液外泄,故见汗出。因此,汗出而喘是肺热的明征。汗出而喘,但不恶风寒,是表无寒邪,故.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并不是无汗而喘,故也不能用麻黄汤(按:汗出而喘,若属肺热壅盛的,也可用麻杏石甘汤,故刘老之解,纯属为解而解)。这样就把太阳病表证之喘排除在外了。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也没有烦渴证(按:渊雷谓烦热喘咳为该方的证,似更符临床,但刘老提出阳明内热上迫于肺之咳应与本证鉴别有当有指导意义),又把阳明内热上迫于肺之喘排除在外了。不过,也有注家把.无大热.当做无太阳病表证来解,亦通。根据临床观察,邪热在肺作喘,由于肺合卫而主皮毛,常常可见到发热,甚至高热不退,故不要被.无大热.之句迷惑(按:一得)。麻黄汤证的无汗而喘都是太阳之邪影响肺气宣降所致,而本证是邪热壅肺,肺失清肃作喘,与风寒没关系。治疗重点在于清肺热,不在于发汗解表,因而用麻杏甘膏汤治之。
麻杏甘膏汤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四味药组成,以清肺热、平喘为主。方中麻黄不配姜桂,是因为并不以其发汗(按:言外之意,麻黄配姜桂为发汗!),而是以其宣肺平喘。无论寒喘、热喘,只要配伍得宜,麻黄都可以用(按:二得)。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可以治疗热喘。石膏剂量用到半斤,超过麻黄用量的一倍,清肺热的效力就显而易见了;杏仁降肺气之逆,佐麻黄以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益气。
临床用这个方子治疗肺热作喘效果很好,尤其对小儿麻疹并发肺炎属于肺热者更有可靠的疗效。根据临床经验,肺热重者,可加羚羊角粉;痰热壅盛,痰鸣气促者,可加黛蛤散或鲜枇杷叶;喘而大便不下者,可加瓜萎皮、炙桑皮;大便燥结者,可加大黄,使下窍通则上窍利而喘自愈;肺气不利,憋气胸闷者,可加甜葶苈以泻痰热。如果麻疹不透,疹毒内陷,以致喘促不安、鼻翼煽动,唇甲紫绀,可用五虎汤,就是麻杏甘膏汤加上等好茶叶,同时用三棱针点刺耳背紫色络脉出血,往往都有效。总之,只要随证化裁,多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2)、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这个针对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说的,这个发汗后,一般表不解是用桂枝汤,唯独这一条你不要用,“汗出而喘”,汗出,桂枝汤不是治汗出嘛,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用桂枝汤了,那么这个喘呢?我们头前也讲了,喘是气上冲的一种反应,如果有气上冲的反应当然可以用桂枝汤了,唯独这个不行的,这个什么道理呢,咱们好好把它解释一下。
这个怕你想到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那么桂枝汤解表,加厚朴杏仁兼以定喘,这不跟这个意思一样嘛。其实他这个意思不是,他这个汗出啊,那不像桂枝汤那个汗出啊,这个汗出是这个汗多得很,而且这个汗相当地稠、粘(后学按:不唯辨汗之有无,且须辨汗色、质、味,于细处着眼!),这纯粹是热,这个喘也是热壅,这个表不解,表邪也盛,这个热往上壅得厉害,他这个汗出有阳明病的味道,但是又不到承气汤那种情况,我们讲阳明篇就有了,阳明病法多汗,里头热嘛,是蒸汗外出。这个一方面表未解,一方面里头也有热,所以这个汗出得相当地甚,而且这个汗臭味也重,咱们闻着汗臭味也重得很,也较比稠、粘。这个喘最厉害,麻杏石甘这个喘顶厉害的,一方面有表证,有麻黄证,一方面热往上壅,就是石膏证了,所以假设这个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无大热我们上头也讲了,既没有表的淅淅那种热,也没有真正到阳明病那种情形蒸蒸发热,那非用承气汤不可了,不到那种程度,但是确实也是里热。“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那么这样子呀因为邪盛加重麻黄,同时有热,这就是麻黄汤的一个变方,麻黄汤把桂枝去了,这个里热呀桂枝不能用,然后加石膏以解其里热,是这么一个方剂,就是根据麻黄汤一种去加法了,去桂枝加石膏,这个方子咱们也常用,尤其肺炎都爱用这个方子,其实这个方子也不是肺炎特效方子。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是只能够用一次,你不能连续用,假设这个药吃了,病好一些,但是热没完全去,这时不要一直搁麻黄,变其他解热清肺的药还是好的(后学按:经验之谈,谨记!)。这个方子是最常用了,我们一般治这个哮喘也有时候用,真正是汗出而喘,确实里有热。他这个方剂后头,本云,后头,黄耳柸,这个大概是错的。他凡是本云啊,都说明这个方子原方,大概本云麻黄汤,今去桂枝加石膏,大概是这么一种话。他弄个黄耳柸,这个黄耳柸,有注家说它是个器皿。要是个器皿,这个本云黄耳柸就没有意义了,大概是本云麻黄汤,今去桂枝加石膏。他搁个黄耳柸。这个书的错误是有的,你象这个就是明明白白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33)、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证象:发热,汗出,喘息,咳嗽,咯痰黄稠,苔黄,脉数。证机:邪热壅肺,肺失宣降。证治:清热平喘,降气定喘。证方:麻杏石甘汤(麻黄12克杏仁9克甘草炙6克石膏24克)。[医案]庞某,男,34岁。初诊于06年3月4日。感冒一周,初起咽痛,发执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自服感冒清热冲剂,汗出较多,则诸证转轻,但增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脉滑数。证属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治以清宣肺热:麻黄12克杏仁9克炙草6克石膏24克。2剂咳喘及黄稠痰大减,继服2剂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