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21 15: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简句:常自汗者,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卫气不共荣气谐。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和则愈
(1)、伤寒论古今研究:【释义】本条论述卫不与营和而致常自汗出的证治。这里的病并非专指外感风寒所致的病,而是泛指一般疾病,范围较广。常自汗出是由于营卫不和所导致,那么又为什么说是“营气和”,“外不谐”呢?所谓“营气和”是指病变的主要矛盾不在营阴,“外不谐”则说明病变主要是卫外功能失职所引起。在正常情况下,卫气的作用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今卫气功能失常,开合失司,阴失屏障,不能内守而外泄,营阴也受损,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营卫和谐,其汗故见常自汗出。此时卫外既不足,其汗自停.
【选注】郭雍:平人荣卫之气,常自和也。设卫中于风,而营不中于寒,是卫有邪气,而营无邪气也。有邪气者强,无邪气者弱,故营不得与卫谐和而独和,则卫无所依,以剽悍无所依之气,又以邪气济之,两气盈溢,豁谷不能容,荣深而卫浅,故行于皮肤中,不得内合于荣,而外见隙穴,则出为自汗也。用桂枝、解其肌,则卫之邪气去,卫无邪气,则其气自衰,自然还内与荣和而汗止矣。
喻昌;此明中风病,所以卫受风邪,营自汗出之理。俾风邪从肌窍外出,斯卫不强而与营和。正如中酒发狂,酒去其人帖然矣。营受寒邪,不与卫和,宜麻黄汤亦然。
柯琴:发热时汗便出者,其荣气不足,因阳邪下陷,阴不胜阳,故汗自出也。此无热而常自汗者,其荣气本足,因阳气不固,不能卫外,故汗自出,当乘其汗正出时,用桂枝汤啜热粥,是阳不足者,温之以气,食入于阴,气长于阳也。阳气普遍,便能卫外而为固,汗不复出矣。和者,平也。谐者,合也。不和见卫强,不谐见荣弱,弱则不能合,强则不能密,皆令自汗。但以有热、无热别之,以时出常出辨之,皆以桂枝汤啜热粥汗之。
张锡驹:里气者,所以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也。今受邪风,不能卫外,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而卫不和也。卫为阳,营为阴,阴阳贵乎和合,今荣气和而卫气不与之和谐,故营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两不相合,如夫妇之不调也。宜桂枝汤发其汗,调和营卫之气则愈。
徐大椿:荣气和者,言荣气不病,非调和之和。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自汗反止矣。
【讨论】对本条的认识,基本看法有两种:第一,喻氏等人认为是外感风邪,营卫不和所致;第二,不少注家认为不是由外感风寒所导致,乃是卫气不固,营卫失调所致病。我们认为本条的重点是强调卫气不共营气谐和的常自汗出证,所以以后者的解释为妥。
不少注家对“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的认识比较含混,但也有较为正确者,如柯氏等认为是卫气不固,不能卫外,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为汗,营卫不和的根本原因不在营而在卫。
本证与太阳中风证是不同的,为什么也用桂枝汤来治疗呢?这是因为桂枝汤总的作用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这就告诉我们本方既可以治外感病,也可以治内伤病,只要病机是以营卫不和为主要矛盾,即可选用。
本条既然是自汗证,为什么还言复发其汗呢?这一点徐氏之说甚当。张志聪认为。此言“桂枝汤能宣发荣卫之气血而为汗,又能调和营卫之气血止汗也……”。则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机理。342
(2)、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提要】论杂病常自汗出的成因及治疗。
【简释】病,是指杂病,非指太阳中风病。本病是由于荣卫不和,卫气不固,腠理开泄而病常自汗出。今用桂枝汤复发其汗,调和荣卫,汗出则愈。
按:《灵枢本脏》篇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本条所谓 “外不谐” 即卫气司开合功能失调,是“病常自汗”的主因。从发病过程来看,所述“营气和”只是与“外不谐”相对而言。试想,病常自汗出而营阴外泄,岂有不弱之理?
【验案精选】103
1、自汗一商人自汗证,达半年之久,延医服止涩收敛药如龙、牡之类,约数十帖之多,毫无寸进。请东台虎阜名医王子政治疗,闻知患者无发热恶风症状,汗出不止,精神觉得困倦,脉象弱而不振,温剂、收敛药已遍服无效,乃予桂枝汤,不加增减,服五帖而愈。《伤寒论译释》第 502 页
2、汗出,入水中而病,常自汗出 林某,男,青年渔民,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未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自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呈灰白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自觉肢末麻痹,头晕,惟饮食如常。虽未病倒,但不能参加劳动。脉浮缓,重按无力,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中午及晚多而上午少,清晨未起床前,略止片刻。沉思此病起于流汗之际,毛孔疏松,骤然入水,水湿入侵肌腠,玄府骤闭, 汗污不及宣泄,阻于营卫之间,开合失司。其病虽久,脏气未伤,故脉仍浮缓,应微发其汗以和营卫,方用桂枝汤:桂枝梢9杭白芍9炙甘草3大枣7枚生姜9。水1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第3天复诊,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服法如前,但不啜热粥。连服2剂,竟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7年未复发。(刘少轩《福建中医药》
按:此案曾用“桂枝汤加黄芪”,病“稍愈而复发”者,何也?分析原因有二:一是方中不应加黄芪,因黄芪益气固表,卫气不虚者不相宜也。二是服法不当,未按桂枝汤服法及将息。该病“经过年余,体益疲乏 ……脉浮缓,重按无力”,此自汗日久而卫气已虚,故首用桂枝汤;后加黄芪,病愈后不再复发。这就是辨证论治之巧妙!
(3)、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此二节为病后余邪不彻。营气弱。而不能与卫气和相接言之。盖即金匮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也。自汗出为营气和。和之为言平也。血分中热度不高之说也。血分热度不高。而病后余湿。尚凝沍肌理。不能达于毛孔之外。故为弱者不能与卫气相接。营气为行偏差肌肉,由动脉而外出经络。故曰营行脉中。卫气由六府淋巴管直达皮毛。不在经络之内。故曰卫行脉外。卫气。自强故毛孔开而自汗。营气。自弱故腠理凝沍之湿。不能直达毛孔。与淋巴管中排泄之。废料同出而俱散。故汗出而病不愈。要惟用辛甘发散之桂枝汤。以助肌理之血热。但令血热与出表之水气同化。则营卫和而病自愈矣。此病后但见自汗。如寒无热非热开门见山见于营阴之弱。以阳法救之治也。至如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其病亦由营分之弱。曰卫气不和者。为其淋巴管中水液。自行排泄于毛孔之外。而血分热度太低。不能排泄肌腠留变之湿邪。两者不相和。故营分久郁而时发表热。但用桂枝汤于未发热之时。则血中热度增高。便肌肉中余湿一时蒸化成汗。与在表之水气合并而出。则营卫混合为一。而病自愈矣。此病后兼见发热自汗。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病见于营阴之弱。以阳法救之者也。向与门人王慎轩论金匮百合病仲师所处七方。皆在发于阳者以阴法救之例。而于发于阴者以阳法救之。篇中阙而不备,慎轩以为此二条足以当之。颇为近理。仲师所以不列于百合病者。或以不用百合之故。且欲留其不尽之旨。使人于无字处求之也。
(4)、陈慎吾《伤寒论讲义》:【讲义】病常自汗出,此津液充足,非关于血,乃表气不固,不能行其卫外之职。以荣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阴阳不相维系,所谓荣卫不知,宜以桂枝汤复取微汗,内外气血通畅,阴阳无偏则愈。
【附注】本条常自汗出,下条发热自汗出,便可用桂枝汤,不必头痛、恶风具备。只此自汗一证,即不发热亦可用之,是桂枝汤之用愈自汗矣。
古人谓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浮气不循经者为卫。考之生理,营指血浆,卫指体温。体温之来源在内脏,而随血以温四末,血之行于脉中也可见,故曰营行脉中;体温之随血运行也不可见,故曰卫行脉外。病常自汗,由于肌腠不密,汗腺分泌过当。桂枝汤之治自汗,由于收摄浅层血管,弛缓内部组织血管,此即调和气血之作用也。(后学按:陈师结合西医生理病理之解,不知是否为仲师意?然开启经“科学”浸泡过如我等后学之大脑,于理解伤寒论真真有益!)营卫代表血气,而不谓血气者,盖血气言其体,营卫言其用。营者,营养也,血为营养人体者也。卫者,护卫也,气能行于周身而卫外者也。又气能行血,血能助气,其功用相需而成也。本条病属卫外失职,常自汗出。营本无伤,血仍健运,治以桂枝汤,使气血无偏,汗止则愈。夫气血偶伤,虽能偏盛于一时,阴阳互根,终必倶伤于来日,故表虚不已自成里虚。先是病气,后将病血矣。
【习题】何谓营卫?二者有何关系?何谓营卫和?
(5)、姜春华《伤寒论识义》:营卫之说原于《内经》,今以之作自汗之病理说明。为一种病理生理功能。
(6)、李翰卿《伤寒讲义集注》:[自汗出]指没有经过发汗药品作用的自然出汗。
[荣气]指血液向肌肉皮肤供给氧气和荣养成分,并摄取二氧化碳之作用而言。
[卫气]指皮肤汗腺的保护机能和调节机能而言。
【按语】根据本节更认识到汗出一证是桂枝汤适应证的主证,但应该通过各方面 的分析研究,用所谓“辨证”的方法,互相对比,才能正确识证,否则贸然从事,必致贻误。因为自汗一证,除荣卫不和的外感证以外,还有阳虚、阴虚、气虚之分,在阳虚里面,又有脾阳、胃阳、肾阳等虚之别,各详本门,兹不重赘,通过这些研究方法,更体会到以下几个问题:
想要做一个好医生,对任何一证,必须这样分析研究和对比,不可简单地头痛医头、足痛医足。
祖国医学肯定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在一般医家著作中,虽夹杂一些主观唯心的理论,但大部分是根据事实推敲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善于分析 批判地接受它。
袓国医学的辨证施治,是合乎巴甫洛夫整体观念这一原则的,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局部地割裂开看问题,我们治疗的对象是有病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病,因此就必须根据这个原则,全面地研究祖国医学。
本节和下节言外的主证,仍然和其他各节是一样的,只有通过这样研 究,才能全部领会发掘出来。
(7)、倪海厦《人纪》:中医对营卫的观念,营就是血(后学按:此血何血?),卫就是气,营在肌肉里面,营的路线, 从动脉血管到小血管到孙络,中医讲的孙络就是微血管的部;气就是我们的动能,所以气虚掉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力气,讲话都懒得讲,卫气的路线就从腑,往往这个气从肠胃吸收营养后从淋巴系统一直走,走在皮肤毛孔;所以有流汗和流血两种,在血管里面看到的是血,血管的外面有一层薄膜圈到了,这层网膜就是中医讲的气的走向,网膜的力量很强,常见心脏的动脉血管破掉的时候,网膜会把它包到,在没有完全破裂之前,还有一段时间可以急救,而且在破掉之前会有症状,病人的症状就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口绞痛、刺痛。五六十岁的人常常在副主动脉上面破裂,在心脏的上方有一副主动脉,血出来很多,往往有网膜包到,就是被气包到了,病人不会马上死,可是很危险,病人不能动,一动就喷出来了,中医的方法是让血急速的流回去,加强网膜的力量,让血管愈合,西医的方法就是把这一段割掉,接个血管上去,在接的时候,把动脉导到维生机上面,很快的接完血管再导回来,接个人工血管这样没有网膜了,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往往再发病的时候,血已经喷出来了,所以中医讲的气血同源,讲的就是血管外面的网膜。
病人常常自汗出,病人本身平常就在流汗。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人的气血要两和,血管的网膜和淋巴系统的气是相通的,如果血管里面的水少了,它会自动供应水,如果血管里面的水太多,水自然会出来,给淋巴系统传到皮肤毛孔,发汗发掉了,互相有协调作用,所以两者的管路是通的 当气和血不协调的时候 「桂枝汤」最大的功能就是「调和营卫」汤剂下去后,本来不协调的变得协调了,本来淋巴系统里面的水份要进入血管里面的,如果气太旺了,水太过了发到皮肤表面,这水原本应进入血的,结果跑出去,就代表营卫不协调,所以平常没事流汗的人,气候又没变化,突然流虚汗,就是代表「营卫不协调」,这时候没有病无所谓,有症状就可以吃桂枝汤,让它协调。中风证是伤到卫分,只需要用到桂枝;而伤寒是营卫两伤,因此麻黄与桂枝必须并用。
新药物学知道麻黄素有刺激中枢神经的效能,是作用于交感神经兴奋药,我们用作发汗药。麻黄素,西医用在急救、兴奋上面,也知道麻黄会发汗,但是西医只用单味的麻黄,用麻黄素发汗和安非他命造成很多的问题,吃单味的麻黄素并不能发汗,如果麻黄素没有桂技,只是个宣肺的药,不能得到真的汗,因为麻黄素是阳药,能把气管打开来,性轻而且升,一下就跑到脑部去了,头部阳气很盛,当然会睡不着觉,所以张仲景在汤剂用麻黄的时候,一定把麻黄素先煮掉。
中药讲「气」和「味」,所以【神农本草经】上面一定讲「气」和「味」,药有的时候要取药的「气」,有的时候要取药的「味」,例:大黄用来泻头面五官的热,大黄是寒凉的药,是消炎的药,如果牙齿痛、头上的病、眼睛红肿,取大黄的性就要用开水烫,所以麻沸汤就是用滚水烫下去,这消炎的药就走上面,就是取它的气。如果把大黄煮两个小时,药味都煮出来了,这是取它的味,这时候大黄是往下走,而不是走到头上,所以大承气汤就一定是取它的味,因为要攻下。
所以麻黄煮过以后,就不取它的气,取它的味了,麻黄直接进入肺,用麻黄发表流汗的时候,一定加桂枝在里面,因为没有桂枝,麻黄不会流汗,麻黄进入肺让气管打开来,不论寒证热证都用得到麻黄,所以小青龙大青龙都有麻黄。
(8)、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人的衛氣如果很虛,人體就會很容易出汗,如果是桂枝加附子湯證,患者就是陽虛得很厲害,這患者汗出就不會停,可是這一條講的出汗,是有些人很容易出汗,但流完就停了,先決條件是這人沒什麼其它的毛病,沒什麼陰陽兩虛,其它的問題都先沒有。
這個辨證點有點難度,因為患者說好會流汗,到底是桂枝加附子湯證,還是桂枝湯?其實「很會出汗」這句話很曖昧,要問患者:「出汗容不容易停?」,如果汗出了不容易停,比較可能是桂枝加附子湯證的虛汗,還有要問患者:「出汗後人會不會累?」,因為桂枝加附子湯證的虛汗,是愈流人會愈累,而這條榮衛不和的出汗,是當人的衛氣變虛了,能量不夠,身體開始覺得可以放水份出去,(能量很夠,身體就會想留住水份),就會一直出汗,可是這患者張仲景說是因「此為榮氣和。衛氣不諧也。」,就是經脈裏的榮氣其實是很OK的,可是外面的衛氣跟不上榮氣的水平,好像榮氣走到衛氣的這條路,有點塞住,所以衛氣在外面愈來愈虛損,虛損到某一程度,就變成在冒汗了,可是到底來說,這人的榮氣並不虛,衛氣虛到某一程度後,榮氣還是會拔出來支援衛氣,只是慢了一兩個鐘頭而已,所以汗還是會停,但是每次在衛氣需要榮氣時,榮氣不能在第一時間供應得上,這樣的狀況下,患者就會莫名其妙的留一身汗,然後也沒什麼特別的感覺,這樣的狀況還蠻容易遇到的,像這樣的醫案,在一開始發醫案時,就有發了,回家看桂枝湯的醫案,就有處理。
對這樣的狀況,張仲景就說:「復發其汗則愈。」,再用桂枝湯發一次汗,因為桂枝湯是調和榮衛的方,能夠榮氣分布到衛氣的管道疏通一次,因為患者本來就不是有什麼大病,一旦疏通了,人就舒服了。
調和榮衛也可以調和陰陽,就像之前桂枝湯的醫案,就有好幾個醫案是有位患者左半邊會出汗,右半邊不會出汗,就是身體的陰陽不通,也是用桂枝湯來解決。
治陰陽不通只是桂枝湯的一個面相,治陰陽隔絕的還有厥陰篇的當歸四逆湯、烏梅丸。
(9)、聂惠民《聂氏伤寒学》:【提要】荣卫不和而致常自汗出的病理及证治。
【阐论】此条不言中风、伤寒,不言太阳病,而以“病”字冠于条首。病,指一般的疾病,非专指感受风寒之邪而言。“常自汗出”,是因荣卫不能相互和调所致。荣卫不和的具体原因,可谓之“荣气和者”外不谐和者,平也,即荣气无病;谐者,调也。不谐,即卫气不能调和,而卫外不固。荣本身虽然无病,但在外的卫气不与之谐和,以致卫不护荣,荣卫相离而致病。在生理情况下,荣行脉中,为卫之守;卫行脉外,为荣之使;荣滋卫而使卫气不亢,卫护荣而使荣阴不泄,二者相互维系,相互制约,此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意。本病的原因,由于卫气不谐,而引起荣卫失和。关键在于卫气不谐,对外来看,卫失去了捍卫之职,开合之权,因此不能固护于表,对内卫不能协和于荣,卫气失固,荣不内守,所以常自汗出。虽然荣气和而无病,但卫气不能固密,二者仍然不能相互协调,即所谓“以卫气不共 荣气和谐故尔”。这种荣卫不和的自汗证,治疔原则应使“荣卫和则愈”,方用桂枝汤。
所谓“复发其汗”是指病本见自汗出,又用桂枝汤复发汗之意。桂枝汤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的作用,再解肌发汗,可使营卫相和,卫外为固,营阴内守,汗出得愈。此为发汗以止汗之法,正如徐灵胎说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和;自汗伤正,发汗驱邪。
对导致本证营卫不和的原因,有以下两种见解:
1、由于风邪所伤,用桂枝汤复发其汗,可达到祛除风邪,调和荣卫的目的;
2、是荣卫本身失和所致,与外感风邪无关。据原文精神,从临证体验,既未言太阳病,也未述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表证,笔者认为应以无外感风邪的荣卫不和之见解较为正确。
桂枝汤的功能,主要是调和荣卫,故对卫气不共荣气谐和的自汗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临证时,如配合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应用,固表止汗的疗效可增强。若自汗日久,肢冷而无热象者,用桂枝汤加附子,效果更为理想。应用桂枝汤治疗自汗证,不必拘泥于表证的有无,服法上亦不必啜粥和温复。
医案选录6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杨X,男,49岁,1981年9月初诊。患病自汗出,常见手足自汗出,精神稍有紧张,则汗出更甚,可见面颊、两手汗出如洗,时有心烦,睡眠欠佳,疲倦乏力,脉沉缓,苔薄白。曾服中西药治疗未效。治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取桂枝汤化裁。处方:桂枝10克、杭芍12克、炙甘草3克、党参12克、生芪12克、防风6克、生白术10克、生龙、牡各30克、大枣7枚、生姜三片,疏药七剂,水煎温服。药后汗减,前方加炒枣仁15克、麦冬10克,继进七剂,汗出己微,睡卧较佳,守方调理而愈,追访一年,未见复发。(聂惠民医案)
(10)、冉注伤寒论:冉雪峰曰:按此条,可与上四十九条参看(后学按: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两两均是自汗。但彼是营卫和的自汗,此是营卫乖的自汗。一是就正的方面说,一是就邪的方面说。可见自汗,有正有邪,有好有坏,以故有愈有不愈。盖营卫两两吸含,两两合化。合化,则无汗可使有汗,吸含,则有汗又可使无汗。在生理原是一个作用,在病理却显出两象征,徐氏类方谓自汗是营卫相离,发汗是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尚只见得一面。麻黄汤发汗,桂枝汤解肌,此是就方剂的性质言。桂枝汤即解肌,又发汗,此是就治疗功用言,也即是就方剂治疗配合病理生理言。无汗的机窍在营卫,有汗的机窍亦在营卫,桂枝调和营卫,所以桂枝汤能止汗,又能发汗,从根本处会通,則一切深遼义理,杂错词句下均可彻底了了。不尔,鲜有不惑者。但本条只言营卫,只言营卫功用,只言昭显出来的病证疗法,并未肯定区分风寒伤营伤卫。自王叔和辨脉平脉篇,内有风伤卫,寒伤营二语。庞安常作伤寒总病论因之。成无己作伤寒明理论又因之。后贤如唐容川柯韵伯等,纷纷辨论,莫衷一是,几成为伤寒论一种争执要点。须知风可伤卫、风亦可伤营,寒可伤营,寒亦可伤卫,又或风寒营卫两伤,先后多寡,常变本末。会而通之,头头是道。苦粘着一面,不免生出种种捍格。再本段条文,玉函、脉经、千金、千金翼,无本得同。吴氏伤寒分经,自注此条多衍文,今刪正。是条文既多删改,诠说又多纷岐,吾人抱残守缺,摩挲玩读,甚未可拘牵文义,死于句下。日人山田氏谓此条为叔和言,而非仲景语,不为无见。要在理求其是,事求其真而已。
(11)、成友仁《伤寒论阐释》:关于营卫的解释,意见颇不一致,有谓营指血浆,卫指体温者,如陆渊雷;有谓营即生温,卫即放温者,如祝味菊。实际上这样划等号并不妥当,录此仅参考。
(12)、刘绍武《伤寒论阐释》:第12条与第53条所治是—个急性表现(太阳中风,汗出)。一个慢性表现(病常自汗出),第12条(后学按: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53条、第95条(后学按: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第54条(后学按: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都是荣卫不和才用了一个共同的方——桂枝汤。太阳中风急性期,急性发作时汗出,同时很烦躁,比较第95条“欲救邪风者“是急性发作,和第12条、第2条的表述是一致的,都是用桂枝汤,都是汗法,这里涉及到荣卫的问题,荣是什么呢?卫是什么呢?血液里存在的两种精华,一个叫荣,一个叫卫。荣在血管里走,是输送营养,这种养分叫荣养,卫是运行在荣气的外层,起保护卫外的作用,按西医说法,可认为荣就是红血球,卫是白血球,因红血球的体积大于白血球的1000倍,白血球的体积小,所以能往外走,另外,白血球能收缩,能使胞体拉长。是吞噬病邪的,在正常时荣卫同行,荣是靠卫保护而走,条文中所说“病常自汗出”是卫出了同题,复发汗是用桂枝汤让卫收回来,和荣同行,荣卫同行就不自汗出了,也就能调和了,病证就会好转。把第53、54、95条连起来看,都是营卫不和的情况,它们都是要经过发汗这个过程,但发汗不能过多,正如桂枝汤煎服法:“遍身絷絷,徽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出汗多的邪风就会不去,所以要注意发汗的程度。
(13)、李培生《伤寒论讲义》:本条不言太阳中风,而以“病”字冠首,病的范围甚广泛,包括外感与杂病,但属营卫不和而自汗出者,皆可用桂枝汤治疗。
病“常自汗出”而无发热头痛等症,知非风寒外感,而属杂病范畴。其病机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意思是说:荣气在内尚未直接受病,而卫气在外,失却卫外开阖之权,以致腠理疏松,发生常自汗出的证候。由知可知,本条卫气不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并由卫气不和而导致营阴不能内守。总的来说,病机仍是营卫不调。“复发其汗”,非已发汗而再汗之意,而是病常自汗出,又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同时还有发汗须择其时的意义。因为病者常自汗出,自寓有时无汗或少汗之意,用桂枝汤应选择此时,如此则既能调和营卫又不致发汗太过。否则,当病患汗出之时而发之,恐有“如水流离,病必不除”之弊。
(14)、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出汗中樞有幾級:脊髓是初級,延髓及丘腦下部為較高級,大腦皮層為最高級。無論外界和體內之熱度升高,都能刺激各級中樞之興奮。血液溫度升高可直接作用於高級腦中樞,經過皮層及丘腦下部,而後影響於初級出汗中樞。其他凡能引起人們情緒緊張,如語言文字,駭人聽聞的消息,以及可怖的和令人憤恨的形象與報道等,都可引起條件反射性之出汗。化學物質與出汗之關係,交感神經末梢所產生之膽鹼能與腎上腺素等,副交感系統節前及節後纖維興奮時,其末梢均係釋放乙醯膽鹼,並無例外。惟交感系統與奮時,其節後末梢所釋放者,並非均與腎上腺素相似的物質。如汗腺為交感纖維所支配,交感興奮時可以引起出汗,惟注射腎上腺素無效,而注射乙醯膽鹼則可引起,預先注射阿托品可以抑制。這表示支配汗腺之化學物質並不同於神經機能作用。本條病常自汗出者為營氣和,而不言發熱與否,下條則有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則本條可假定為不發熱。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則汗腺分泌不因溫度刺激,而交感系統興奮另有故也。汗腺之分泌,其作用主要為發散體熱。但古人當時並無此種科學理論觀念,依據營是滋營之義,則合乎血液循環是輸送養料於全身各部組織中,是在依據全身各部在不同時間內之實際工作需要,而有效地供給以充分之血液,故有營行脈中之說。衛是護衛之義,則包括一切自然抵抗作用,所以衛行脈外。衛屬氣,為無形有質之東西,又如物質將它內部所含之能力釋放出來,作為人體各種活動能力之源泉。能力在未釋放之前稱為勢能,既釋放之後即為動能。動能之形式不一,可為熱能,可為電能,亦可為機械運動。
例如心臟之搏動和腦之活動發生電的變化,肌肉之收縮舒張發生機械運動,同時還有大量之熱放出。體熱之產生,來自養料之氧化。體熱產量之多寡,決定於體溫調節中樞之興奮情況。實際上身體任何一部之活動都有電、熱及機械工作之表現。古人謂營在內,為衛之守也;衛在外,為營之使也。由此可知,體溫之調節僅為衛氣之一部分耳。以本條之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我們讀了新藥物學,知道「麻黃素」有刺激中樞神經的效能,是作用於交感神經興奮藥,我們用作發汗藥。而「桂枝」對神經作用,尚未有發明,在新藥學上祇言芳香性健胃藥,在本草上有溫經、通脈、發汗、解肌、止煩、止睡、除邪、利肺氣、調營衛、治傷寒自汗、傷風頭痛、中風自汗、表虛自汗等。本條如中風自汗,不言發熱,而言營衛和則愈。「桂枝」有調和營衛,又治中風自汗、表虛自汗。表為陽,亦為衛氣之一部分。
如本條為衛氣不足捍禦外衛,為虛的表示。但是條文上並不言表虛自汗,亦不言陽虛自汗,可知並不因表虛和陽虛之關係。祇言營衛不和,亦不言發熱,則很明顯之表示為亢則害,是衛氣之亢害,與營氣之協調失卻平衡之故。因為上文有營氣和者,外不諧也。
以生理學來說:既交感系神經興奮而出汗,更使其興奮發汗而愈者,可能為誘導作用而出現抑制吧!因為興奮是直接對付環境刺激因子者,其作用意義至為明顯,抑制則當刺激過度或無益時發生,具有保衛作用。因此等場合,身體實無力對付,或空耗精力,如不停止興奮,以抑制來代替興奮,則身體將遭受損害。「桂枝」雖然尚未發明對神經有如何作用,但根據其芳香健胃來說,一定有刺激和興奮消化系統之神經作用,其精油對於皮膚和黏膜有制菌止痛之效能。又「桂枝湯」內有「芍藥」之止汗,「甘草」、「大棗」俱有緩解組織之作用,「生薑」有排除胃內停水,有解毒之功能,故「桂枝湯」能調和營衛,制止不正常之汗腺分泌。在「桂枝」尚未有對神經作用之發明前,我不能作肯定的解釋。
自汗出而不發熱,既為衛氣偏強,故復發其汗以損其衛氣。於是兩者皆得保持適當程度,而汗不出矣,故曰營衛和則愈。
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當為浮弱,舌當屬正常。
本條之針法:復溜⊥(后学按:足少阴肾经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大椎∣、陰郄×(后学按: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三穴以「陰郄」為止汗主穴,「大椎」、「復溜」則和其表層汗腺而已。
(15)、姜建国《伤寒论释难》:伤寒注家徐灵胎讲“荣气和者,言荣气不病”。受此说影响,某些教科书亦认为荣气和是荣气“未发生病理变化”。这种观点不妥。其一,与荣卫不和这一太阳病的病理概念相悖。其二,与医理逻辑不符。“荣气不病”,仲师又为何称“荣弱”? “荣气不病”,桂枝汤中的芍药大枣又作何用?
这又涉及前面所提及的仲师写作的相对性问题。本条的“荣气和”,是相对卫气不和而言的,具有明显的相对意义。相对性思维,这是仲师的写作体例及辨证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梔子豉汤证的“虚烦”之“虚”字,就不可绝对化地理解为“精气夺则虚”。“虚”是相对有形之邪而言的,邪之无形即是“虚”意。“荣气和”之“和”亦如此,不可作实处理解(如平和、无病),所谓“荣气和”是与卫气相对,即“荣气和者外不谐”。用这种对比的形式,以强调、提示、反衬卫气的“不和”在荣卫不和病理中的主导地位。换言之,所谓“和”,决非什么“无病”之意。因为卫气不和必致荣阴不守,病变终究涉及到荣,荣气终究因外泄而弱了,即12条所谓“荣弱者汗自出”,如此,还能称之为“无病”吗? “荣气和”的问题又一次提示我们:正确理解仲师的相对性的写作方法和辨证思维特征,对于研读《伤寒论》是十分重要的。
(16)、阎洪臣《伤寒论析要》:病常自汗出,是太阳中风的残留证,病机仍是营卫不和,故用桂枝汤解肌袪风,调和营卫。临证时,太阳中风证不必悉具,只要是营卫不和,就可用桂枝汤。对“病常自汗出”,有的注家认为是杂病,如柯韵伯指出,与太阳中风“但以有热、无热别之,以时出、常出排之”。
《伤寒论译释》还选录病常自汗出属杂病的病案一例。我们认为,桂枝汤既能治太阳中风之自汗出,又能治阳虚之自汗出。因阳虚自汗,虽营气未病,而阳气已失固外之权,其病机是卫气不共营气谐和,也属营卫不和的病理过程。桂枝汤能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故无论是太阳中风,还是阳虚自汗,都能治之。不过从条文的“复发其汗”,可知“病常自汗出”指的还是太阳中风残留证。从条文的“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则知原已发汗、有汗出的太阳病,即太阳中风证。既然如此,为什么文前不冠以“太阳病”或“太阳中风”字 样呢?因脉浮、头项强瘙、恶寒等证已去,惟剩“病常自汗 出”,太阳中风证已不典型罢了。44
(17)、李克绍《伤寒论语释》:本条指出“外不谐”,是病的重点在卫不在荣。其治法是“复发其汗”,说明本证是外邪所引起。这与不是外邪所致的表虚自汗证,应用芪防汤者是不同的。桂枝证本来发热不重,又常自汗出,可能发热更不明显。不管发热与不发 热,用桂枝汤祛风调荣卫是对证方剂。若自汗更久,无热,且肢稍微冷者,桂枝加附子汤更为理想。
(18)、贺有琰《伤寒论纵横》:龚某,男,80岁。虽高龄,能踏2轮车,身无他病,但苦左半身常自汗出。某医院诊断为“植物神经紊乱”,经多方治疗不愈。门诊逢余,问其情,里和无病,察其舌质红而苔白薄润,切其脉缓而调。余断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之营卫失调证,处以桂枝汤三剂,一日一剂。每剂第一服时,舒适而卧,覆盖被子取周身微似有汗,不令大出汗。如是服三剂尽。数月之疾,三日而愈。再嘱用 黄芪和炒糯米,共磨极细粉,加少许红糖,沸水调而常食之,末再复发。(贺有琰医案)
(19)、柯雪帆《伤寒论临证发微》:[发微]
一、主旨 论述不属于太阳病中风证,甚至于无外感见证。但适宜用桂枝汤治疗的证候。
二、本节原文明确指出桂枝汤有调和营卫的功能调和营卫是桂枝汤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方中桂枝甘草辛甘通阳与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相配伍而体现这一功能的。有调和营卫功能的方药效果最典型的是桂枝汤,还没有一个方剂能完全取代它,柯氏《疑难病证思辨录》曾提:防风与芍药相配也有调和营卫的功能。《蒲辅周医案,内科治验》用十味温胆汤为主方治疗心气虚痛(冠心病)亦称调和营卫。可见调和营卫这一功能已非桂枝汤所专有,桂枝汤的功能也非仅仅是调和营卫。对这一问题还可进一步探讨。
三、本节4条条文均属于不典型的桂枝汤证
第53条是卫气虛,营卫不和导致的自汗。原文虽说“复发其汗”,服桂枝汤之后也可能会出一些汗,但最终能取得止汗的效果。第54条是卫气虚,感轻微外邪即发热而自汗出。用桂枝汤既能祛除外邪,又能调和营卫、温振卫气。临床上大多与黄芪同用,加强益气。本节四条原文都说是“宜桂枝汤”,这就有加减变化、灵活应用的意思。第56条是伴有轻微里热证(不大便六七日)的表证一般宜用桂枝汤,除非辨证明确,慎用麻黄汤。这与本章第二节第36条“太阳阳明合病”先表后里用麻黄汤,是对表里向病证候辨证论治的相互配合的两个方面;第57条风寒表证已经汗出热退,余邪未尽或复感外邪,重又发热恶寒。此时如果确实无汗,也可以用麻黄汤,似又应慎用麻黄汤,而宜用桂枝汤,这是因为余邪较轻或已经发汗腠理较为疏松。
四、太阳表证发热恶寒无汗, 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用桂枝汤90
本节4条原文中,第53条与第54条均强调自汗出,而第56条与第57条则只言发汗而不言汗出。本节之第一小节宜用桂枝汤解外已经论证表证发热恶寒无汗,有可能用桂枝汤,本节第56条与第57条再次提供了论据。
[医案医话选]
一、营卫虚弱,汗出恶寒,用桂枝汤甘温以生气血 某,21岁。脉细弱,自汗,体冷、形神疲悴,知饥少纳,肢节酸楚,病在营卫,当以甘温。生黄芪桂枝木白芍炙草煨姜南枣。(《临证指南医案•汗门》)
二,心力衰竭用调和营卫合温阳利水 舒某,女,48岁。(现代医学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慢性心力衰竭,肝肿大)经用洋地黄治疗,症壮逐渐消失。但每年冬日易犯感冒而咳喘,有时天热亦发作……痰内有小血块……常有下肢肿胀……(已服温胆汤加味九剂、血府逐瘀汤加减六剂)近日月经来潮,距上次23日,小腹微胀,量稍多,色红,足仍浮肿,昨日稍有气喘,咳嗽无痰,食欲及二便正常,睡眠尚差。脉右沉濡,左沉微弦。舌暗中心微有黄腻苔,根据脉象改用调和营卫、温阳利水:桂枝八分去皮白芍一钱炙甘草八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川熟附子八分白术一钱茯苓三钱煅龙骨三钱煅牡蛎二钱,3剂。药后腿肿消减较显著(因感冒发热而改方调治)。《蒲辅周医案•内科治验》)
三、桂枝汤治时发热自汗出
李某,女,53岁。每日发热汗出二三次,病程1年。饮食二便尚可。曾按阴虚发热治,服药20余剂无效。脉缓软,舌淡苔白,证属营卫不和,为疏桂枝汤方。药后得汗而瘳。(《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刘渡舟医案》)
四、外伤营血郁滞发热,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傅某,男,9岁。从两米高处跌下,靠眼眶及右腹股间出现皮下瘀斑,右髋部擦伤出血,伴头晕头痛,5日后恶寒发热(最高达41℃)、干呕,至今将近3个月。西医拟诊为“反应性亚败血症”,中医认为是营分受伤,郁滞而发热,为营弱卫强,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白芍l2炙甘草3大枣10生姜1O法半夏10制南星1O茯苓12谷麦芽各12g。连服7剂,面色红润,精神好转,发热渐退。调理而愈(原书按语摘要:本例是营分受邪而卫未受病,应属“营强卫弱”。“卫强营弱”与“营强卫弱”病机虽殊,而营卫不和则一,故均可用桂枝汤调而和之)。《中医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王文雄医案》
五。桂枝汤对于汗液的分泌的双向调节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桂枝汤对于汗液的分泌有双向调节作用。宫氏等经大鼠实验发现桂枝汤对安痛定诱发汗腺分泌亢进的大鼠,能降低其发汗,对汗腺分泌受抑的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促进发汗的作用。(《伤寒经纬,太iN病-卜篇》)
六、用十味温胆汤调和营卫,补益心气
金某,男,52岁。1年以来发生心绞痛,一度严重,住某医院治疗7个月,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近来发作频繁,胸痛彻背,胸闷,心慌,血压偏高已多年,达23.94/17.29Kpa,现稳定在17.29/10.64 kPa……面色灰暗,脉右沉濡,左沉弦细,舌正无苔。属心气不足,营气不调,治宜调和营卫,补益心气。处方:茯神二钱党参一钱枳实炒八分炙甘草五分法半夏一钱五分远志炒一钱九菖蒲八分枣仁炒三钱柏子仁一钱五分浮小麦三钱大枣擘三枚,7剂。隔日1剂(服14剂之后,心慌已很轻微,心绞痛未发,易汤为膏,缓缓服之)。(《蒲辅周医案,内科治验》)
(20)、陆渊雷《伤寒论今释》:柯氏云:下条发热汗出,便一可用桂枝汤,见不必头痛恶寒俱备。此只自汗一证,即不发热者亦用之,更见桂枝方于自汗为亲切耳。丹波氏云:《灵枢•营卫生会篇》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又“卫气篇”云“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正此段之所根柢也。山田氏云:此条及次条,皆以营卫言之,合辨脉法中说,而不合于仲景全论之旨,其为叔和明白。92
渊雷案:此条但论桂枝汤治自汗耳,乃说出尔许废话(后学按:最喜陆师此注,直人直语!)。营卫之说,出自《灵柩》,丹波氏所引是也。《灵枢》之书晚出,皆贤或谓依傍皇甫谧《甲乙经》而伪撰,此岂仲景所及见。仲景自序,有撰用《素问》《九卷》之语,说者以谓《九卷》即《灵枢》,想当然而已。今考仲景书,同于《素问》者,十无一二,同于《灵枢》者,百无一二,惟辨脉平脉伤寒例,及可不可诸篇,多出入灵素,则叔和编次之文,非仲景之旧已。何以知之?数篇者,文皆相似,而伤寒例有搜采仲景旧论之语,其为叔和之文甚明。《灵枢》所谓营卫者,营指血浆,卫指体温。体温之来源在内脏(肝脏温度最高),而随血行以温发四末。血之行于脉中也可见,故曰营在脉中。体温之随血运行也不可见,故曰卫在脉外。血之运行,至静脉而还流,故曰精气之行于经者。体温之随血运行,至浅层血管而放散于外,故曰浮气之不循经者。营卫之故,如是而已。病常自汗出者,由于肌腠疏,汗腺分泌过多耳,何有于卫气不共营气谐和哉?桂枝汤之治自汗,由于桂枝收摄浅层血管,芍药弛缓内部组织血管耳,何有于和营卫哉?后世医家,好援引灵素以释经方,其失往往如此,不可从矣。又案,用桂枝汤治不发热之自汗盗汗者,宜用白芍。
(21)、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指出“卫弱”引起的营卫不和之常自汗出,当以桂枝汤发汗。
本条所述之证,虽常自汗出,但不发热。对于其病机,文中指出,“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本证病机重点在卫气,是“外不谐”。虽然是卫气司开合功能失调,是卫气开而不合,但与典型的太阳中风的病机却有不同。本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在典型的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是阳浮阴弱,卫强营弱,发热是阳浮或卫强所致。
本证仅自汗出,而不发热,说明本证病机虽是“外不谐”,是“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但却不是阳浮,不是卫强。如果是阳浮,则必发热。今自汗出而不发热,此属卫弱,不能卫外为固。由此可见,卫强与卫弱,虽病机不同,但都能引起营卫不和。本证虽“营气和”,但由于卫气弱,不能卫外为固,卫气开而不和,营阴难以自守,故自汗出。从发病过程看,所谓“营气和”只是与“外不谐”对比而言,并不是绝对的,病常自汗出,营阴外泄日久,岂有不弱之理,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故方用桂枝汤,温振卫阳以调和营卫。桂枝、生姜配甘草辛甘化阳,以振奋卫阳,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以益营阴,从而“营卫和则愈”。由此可见,桂枝汤调和营卫,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卫强能泄越之,卫弱能振奋之。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属仲景自注句,以对“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一句,作进一步深人解释。
本证“卫弱”自汗,若更严重一些,或日久肢冷,桂枝汤恐力难胜任,可加附子以振奋卫阳。第20条可参。
【启示与范例】
(一)林某,男,青年渔民,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未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自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呈灰白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自觉肢末麻痹,头晕,惟饮食如常。虽未病倒,但不能参加劳动。脉浮缓,重按无力,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少,清晨未起床前,略止片刻。沉思此病起于流汗之际,毛孔疏松,骤然入水,水湿入侵肌腠,玄府骤闭,汗圬不及宣泄,阻于营卫之间,开合失和。其病虽久,脏气未伤,故脉仍浮缓,应微发其汗以和营卫,方用桂枝汤:桂枝梢9g杭白芍9g炙甘草3g大枣7枚生姜9g。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第三天复诊,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g,服法如前,但不啜热粥。连服两剂,竟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7年未复发。(刘少轩医案)
(二)王某,女,38岁,1983年7月就诊。正值盛夏之际,患者仍穿薄棉衣裤,自诉恶风,自汗出,稍脱衣后则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离电风扇5米远则感不适,曾服大量附子等温热药不效。询其平素易外感,纳食少,乏力,舌淡苔薄,脉缓细。证属气虚、营卫失调。治以桂枝汤原方。服药5剂后,病人改穿毛衣。又酌情加减,服药10余剂后,自汗则愈。(张丽莉乔亚成医案)
(22)、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荣卫不和,常自汗出的证治。
.病.,泛指已病之人。证见经常性的自汗出,是荣气无病而在外的卫气不与荣气相和谐的缘故。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荣行脉中为卫之守,卫行脉外为荣之使,荣滋卫而使卫气不亢,卫护荣而使荣阴不泄。两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如果在外的卫气与荣气相离而不相将,卫气失却固外护荣的作用,使荣气不能内守,故常自汗出。虽然荣气本身无病,但卫气不能固密,二者仍然不能互相协调,即所谓的.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这种营卫不和的自汗出,可以用桂枝汤治疗。因为病本自汗出,又用桂枝汤发汗,所以说.复发其汗.。桂枝汤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的作用,以其发汗可使营卫和合,卫外为固,荣阴内守,则汗出自愈。这是用发汗来止汗的方法。
对于这一条荣卫不和的自汗证,注家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意见认为,卫气不和的原因是受风邪所伤,用桂枝汤复发其汗,以祛风邪而和荣卫。另一种意见认为,卫气不和的原因是荣卫本身失却协调,和风邪无关。根据条文,既没有说太阳病,也没见寒热、头痛、脉浮的表证,因此无太阳证的荣卫不和的说法比较妥当。临床上对于没有寒热、头痛等表证的自汗出病人,用桂枝汤治疗都有效,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3)、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病常自汗出者”,那这就是单独一个证了,就是经常出汗的病人呐。“病常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这个汗出啊,就是咱们头前开始讲的中风证,阳浮而阴弱呀,按到脉里面才弱。那么这个汗出,这是由血管里头伤于营啊,他说此为荣气和,虽然关系到脉内之营,但是这个毛病啊,在营没有什么责任,责任应该在脉外之卫,由于这个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这是什么意思,在这我把这个气、血、营、卫跟大家说一说。
古人那,是这么来看人身的体液的,这个体液古人只能看到这么一点,古人不知道造血器官啊,他就知道饮食入胃,那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过胃消化之后,它要进血管,古人这个他知道。那么化而为赤呢,古人叫做血。一进血管就是红的,古人叫做血,出了血管古人叫做气,这个血与气呀都来源于饮食,这是古人的看法。那拿现在的意思呢,就是我们饮食入胃了,营养成份那,血管给它吸收出来了,然后输送到人的周身,这个就是拿现在话说就是营养成份。那么古人给这个东西叫什么呢?叫精气,这个精气呀就是养人的精真之气,人非它不能养,这古人也说的挺好,这个东西呀不到哪哪不行,但是他说的有点问题的,他说脾为胃行津液,输送到四肢百骸,不到足足就不能行,不到手手就不能握,古人看的东西就是疏,不密,他就是概要的说,饮食入胃,在血管里头色赤为血,就是其精者嘛。其悍者,不在血管里头在血管外头,那叫气,古人这么看。
那么气是什么样呢?我说的这些都是《内经》上的你们看一看就知道了,看看《灵枢营卫篇》上就有。这个气如雾露之盖,就像下雾下露水似的,遍布人的周身,哪都是,甚至于润泽皮毛,也都是气的作用。如雾露之盖,那就是指的津液。不过它不在血管之内,在血管外头。古人也知道这两个东西它互相起作用,这《内经》上也有啊,说:夺汗者亡血,夺血者亡汗。他也知道血管内外通透,这个他知道的很,你看你发汗大了血也没有了,失血的人也没有汗,再不能发汗。那么他说的营卫是什么呢?他说在血管里的作用,就是血的作用叫做营,营以周身嘛,也叫做荣,咱们这个书上是荣。那么血管外气的作用呢,他叫做卫(按:血气言其体,营卫言其用)。所以就这个本体上说,就是血与气。就作用上来,就是营与卫。就这么个东西,其实是两个东西,不要有四个,它就是气血,在基础上就是气血,就是我们饮食水谷化合物。当然在《灵枢》上讲,也吸收天气了。所以怎么这个气来自于上焦呢,血管吸收了也得到肺,到肺了,他说受之于天。于天,就是指着天气。王冰那个注他说先天,搞到肾上去了,不对的,那在生理上也讲不通的。古人也知道这个气的成输,不但有水谷化合物,也有空气的氧气,这与现在讲的生理也没有什么大差别,但是它不够细致,不像西医那么清楚,但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是养人的,作用在血管外头的气的作用叫做卫,在血管内的作用叫做营,古人这么个看法。
那么这一段是说,营卫是相附而行的,一点也不能离开。人如果常出汗,由于卫不和,就是血管外头这个气,不与脉内之营气调和,于是乎,卫自出于脉外,营而自行于脉内。这个卫失去营就不固,就要出汗。营失去卫也不守,也是由里头往外分泌体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汗出。归根到底这个毛病在哪呢?是在卫,而不在营,就是卫不与营协调了。
古人说那个协调啊就是血管通透作用,可没明说,说得不像现在西医解剖生理学那么仔细。那么这段呢就说明这些问题,他说为什么常自汗出,他说营气本来是没毛病的,这是外不谐,就是营气外面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它本来血管外头水分进血管里头,血管里头的水分也出外头了,我们饮食营养成分都在血管里头,它必须出血管才能营养组织细胞呢。组织细胞的废物呢也得进血管里去才能够排出,由小便排出,这种液体废物。古人对这个也知道一些,不是一点不知道,但是这个话说的呀非常笼统,不够细腻。那么这就造成什么样呢?营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自行就不行了,不调和了。它在脉外,咱们讲营卫这个阴阳啊,古人讲的很好,他说卫得有营,才能固于外,这个营由于卫外为固,才能守于内,他没说血管通透作用,他只是说这个来说明,但是哪个也不能少哪个。如果它们两个不调谐,那就坏了,非出汗不可,这一段就是这么个解释。所以中医就应该参考解剖生理,血管通透作用,那解释得非常细腻、具体,明明这段书说的就是这个,我们要对生理上的情况更细致地了解,我们应该看看解剖生理学。桂枝汤从这段和下段,(可以知道)能调和营卫,他不出汗吗,用桂枝汤再发汗,使营卫协调就好了,桂枝汤起这个作用的。这是头一节,说是“病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这类的病啊用桂枝汤可以解决的,这是由于卫气不和。
(24)、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寓有深刻的辨证法哲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