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28 18: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56、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简句:伤寒不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当须发汗;头痛必衄宜桂枝
(1)、【释义】“宜桂枝汤”应接在“当须发汗”之后,系属例装文法。
本条着眼点在于辨证。伤寒系指广义而言。六七天不大便多见于阳明病,头痛有热多见于太阳病。太阳与阳明病均可见到数日不大便,头痛有热之证,此当辨其表里属性而定汗、下之法。若在数日不大便,头痛有热的基础上,同时见到小便清利,说明病不在里而在表。太阳经行受阻则头痛,正邪相争则发热,病盛于表,而里气失和,亦可见到数日不大便,治当汗之,宜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表解里自和,里和则大便自通。反之,其人若见小便短赤,知病在里,是热炽津伤,以致便结不通,故不大便;系属阳明腑实证。里热外蒸,则内外皆热,浊热之邪上犯清阳,则头痛,对此治当下之,可酌情选用承气汤类方药,使里实去,腑气通,则头痛发热可愈。可见,小便清否是辨证之眼目。
“若头痛者,必衄”是用以说明在表之邪热日久郁指拂郁较甚,伤及阳络,则可见鼻衄。可与46条互参,亦属“衄乃解”之列。但不必拘泥“必衄”之语。
【选注】朱震亨: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为逆。今头痛有热,宜解表,反与承气,正是责其妄下之过也,故下文又言小便清者,知其无里邪,不当行承气,又继之曰须当发汗。曰头痛必衄,宜桂枝汤。反复告戒,论意甚明。而成注反直曰故当宜下,想因六七日不大便尔,虽不大便也无所苦,候表解然后攻之,正仲景法也,注意似未莹。
柯琴:此辨太阳阳明之法也。太阳主表,头痛为主。阳明主里,不大便为主。然阳明亦有头痛者,浊气上冲也(后学按:一得);太阳亦有不大便者,阳气太重也(后学按:二得)。六七日是解病之期,七日来仍不大便,病为在里,则头痛身热属阳明。外不解,由于内不通也,下之里和而表自解矣。若大便自去,则头痛身热,病为在表,仍是太阳,宜桂枝汗之。若汗后热退而头痛不除,阳邪盛于阳位也,阳络爱伤,故知必衄,衄乃解矣。
程应旄: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宜属里也,而其人却头痛,欲攻里则有头痛之表证可疑,欲解表则有不大便之里证可疑,表里之间,何从辨之!以热辨之而已。热之有无,何以辨之?以小便辨之而已,有热者小便必短赤,热已入里头痛只属热壅,可以攻里。其小便清者,无热可知,热未入里,不大便只属风秘(后学按:“风秘”,新名词),仍须发汗。
周扬俊:头痛,表证也,若不大便六七日,则其痛为阳明腑实,热蒸而痛可知矣。使疑头痛属表,再欲汗之,不令津液愈耗耶!选承气汤下之,热结去而痛已矣。假使仍是表证,热不在里,则小便清可审也,如是可不以麻黄汤汗之乎!何也?舍麻黄无由发也,既发则邪可去,头痛可除矣,若犹未除,则是邪气有余,上攻必衄也。盖寒之伤者,营也,上盛不衰非衄何为乎!此仲景再以桂枝少解其邪而自散矣,此因发汗之后,不得再用麻黄也。由是观之,虽是伤寒既汗之后,余邪未尽,桂枝在所不禁耳。
魏荔彤:此条之衄,乃意料之辞,非己见之证也。
【讨论】各家对本条注释,大体有三;其一,以程应旄、周扬俊等多数注家认为本条着眼点在于辨证,头痛有热,数日不大便,若小便短赤,是阳明里热,治宜承气汤攻下;若小便清利,说明无里热,知病在表,治宜桂枝汤解其表。其二,朱震亨认为证属太阳,仲师示人莫要妄用攻下。其三,以柯琴代表认为是属表里同病,先攻其里,里和而表未解者,宜桂枝汤。
我们认为本条眼目在于辨证,故程、周二氏之说可从。朱氏之说似嫌牵强,柯氏言属表里同病,依据不足。至于头痛必衄,魏氏之说甚是。
(2)、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提要】根据小便清与赤辨表里证治。
【简释】外感病,已经有六七日不大便,并见头痛有热,如属太阳病传入阳明所致的里实热证,可用承气汤下之。但又当验之于小便:小便短赤,知为里热,下之无误;小便清长,知不在里,病犹在表,治宜解表,可用桂枝汤。“宜桂枝汤”,应遥接“当须发汗”句下。“若头痛者必衄” 一句,为表证头痛,由于病日较久,热郁于经,伤及阳络而衄血。
按:本条是对一个“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的患者进行太阳病与阳明病的鉴别诊断。联系临床,仔细分析,外感病患者,不大便六七日,岂能绝无里证而纯为表证?是否为如下情况:即一个习惯性便秘的病人(临床男女老少皆有之)感受了外邪。对如此病情如何施治呢?《金匮要略》第1篇第15条讲了一个原则:“夫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联系此条,痼疾是便秘,卒病是外邪,治法先后之分自然明白。
【验案精选】
1.太阳病而大便不通 儒者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余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咬住)舌掩口,谤之甚力,以谵狂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余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其愈矣。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变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医宗必读^卷五^伤寒^医案》
按:案中所谓“谵语狂笑”,非阳明病之谵语,而是太阳病发热所致的说胡话之症。
2.偏头痛、便秘 一妇人年四十余,病额角上耳上痛,俗呼为偏头痛。如此五七年,每痛大便燥结如弹丸,两目赤色,眩运昏涩,不能远视。世之所谓头风药、饼子风药、白龙丸、芎犀丸之类,连进数服,其痛虽稍愈,则大便稍秘,两目转昏涩,其头上针灸数千百矣。连年著灸,其两目且将失明,由病而无子。一日问戴人,戴人诊其两手脉,急数而有力,风热之甚也。余识此四五十年矣,遍察病目者,不问男子妇人,患偏正头痛,必大便涩滞结硬,此无他一,头痛或额角(承上文省略一个“痛”字)' 是二焦相火之经及阳明燥金也。燥金胜,乘肝,则肝气郁,肝气郁则气血壅,气血壅则上下不通,故燥结于里,寻至(寻:旋即、不久。至:到)失明。治以大承气汤,令河水煎三两,加芒硝一两,煎残顿令温,合作三五服,连服尽。荡涤肠中垢滞结燥,积热下泄如汤,二十余行。次服七宣丸、神功丸以润之,菠菱葵菜猪羊血,为羹以滑之。后五七日、 十日,但遇天道晴明,用大承气汤,夜(有的版本为“另”字)尽一剂,是痛随利减也。三剂之外,目豁首轻,燥泽结释,得三子而终。《懦门事案.卷七‘偏头痛》
按:此案病因病机是二焦相火及阳明燥金过胜而致肝气郁结,气血壅滞。张氏以大承气汤攻下,使上下通,郁热除,气血调,头痛自愈。更为神奇的是:“无子”而 “得三子”;“失明”而“目豁(明)然'' 大承气汤有如此神效,治病求本之功也。
(3)、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已及再经之期。病邪将传阳明。六七日不大便而见头痛发热。则已见阳明之证。但阳明头痛与太阳异。太阳之头痛。在额旁太阳穴。阳明头痛在阙上。(两眉间曰阙,属阳明)病传阳明。故阙上痛。痛则可与承气汤。惟大阳燥热。必温蒸输尿管及膀胱。而小便赤痛。若小便清者。则肠无载热。病邪尚在皮毛。便当用麻黄汤以发皮毛之汗。以病在肺与皮毛。太阳寒水用事。故小便清也。若太阳标热太盛。上冲于脑。则阙上或连太阳穴痛。颅骨之缝。以得热而开。必将血流鼻孔而成衄。故头痛者必衄。所以然者。以腠理不开。而变热上冒也。用桂枝汤以发肌理之汗。则汗一出而衄自止矣。
(4)、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征引】曹家达: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且小便赤者,可与承气汤也。小便虽赤,恶寒犹未止者,仍未可下之,况小便未赤乎。
山田宗俊:有热,唯有热而无恶寒之谓,所谓烦热是也。若头痛者必衄六字,文义不贯,疑是前条注文,宜删。言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烦热、小便赤涩者,虽未及潮热谵语、手足澉然汗出等,然已转阳明无疑,宜与承气以下之。虽有头痛之似表证,然恶寒已罢,则非表证之头痛,乃属里之头痛,如十枣汤之头痛亦然。若小便反清者,是热当在表而未入里之候,即有不大便、烦热等证,先宜以桂枝发之,俟其小便浑赤,下之可也。
成无己: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宜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 则不可下。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况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责邪在里,是仍在表,与桂枝汤以解外。若头痛不已,为表不罢,郁甚于经,迫血妄行,上为衄也。
程知:欲攻里则有头痛之表证可疑,欲解表则有不大便之里证可疑,表里之间,何从辨之,以热辨之可也。热之有无何从辨之,以小便辨之可也。有热者小便必赤,热已入里,头痛只属热壅,可以攻里。其小便清者无热可知,热未入里,不大便只属风秘,仍须发汗。
《玉函》与“承气汤”作“未可与承气汤”。
【讲义】伤寒不大便至六七日为太阳转阳明之期,若肠胃燥热而头痛,此非关表证,乃为有热。有热者,内有热也,与发热之发于外者有别。证属阳明,择承气汤中之相宜者与之。阳明里热,小便必浓而赤。今小便清,知无里热既无里热,则头痛仍为表证,不大便非主证可知。表证当须发汗,宜桂枝汤。
“若头痛者必衄”,评郁热在表之头痛,剧者必衄,乃夹叙笔法。盖说明里热波及之头痛必不致衄。
【附注】本条为桂枝汤、承气汤之鉴别法。
头痛有表证里证之分,郁热有太阳阳明之别。表证头痛固宜解表,不大便有热之头痛又宜清里。小便赤者,为尿中之水份过少,皆属有热,阴证中津液极亏者亦常见小便赤,当于他证验之。
【习题】不大便、头痛、小便清,其主何病?有热与发热之别?本证何以不用麻黄汤?
(5)、姜春华《伤寒论识义》:徐灵胎说:“伤寒,小大便六七日,宜下之候,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太阳证仍在,不得以日久不便而下也。”《玉函经》亦作不可与承气汤。《伤寒发秘》说:“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且小便赤者可与承气汤也,小便虽赤,恶寒犹未止者,仍未可下之,况小便未赤乎?”钱璜说:“其热则蒸蒸之热,或日晡潮热,非寒邪在表之头痛有热也。”山田氏说:“有热者唯有热而无恶寒之谓,所谓烦热是也。……言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身热,小便赤涩者,虽未及潮热谵语,手足絷然汗出等,然而其已转入阳明者无疑,宜与承气以下之。此证虽有头痛之似表乎,然恶寒已罢,则非表证之头痛,乃属里之头痛。”钱氏与山田之说可采。不大便六七曰头痛,乃粪毒吸入也。大便一通,则头痛除。
(6)、李翰卿《伤寒论讲义集注》:[不大便]为里实里热的主证,也是可以使用攻下药治疗的主证。
[头痛有热]“有热”,一作“身热”,头痛身热是表里共有之证,如阳明热气冲之头痛,就是里证,太阳风寒之头痛,就是表证。
[承气汤]为治阳明里实里热的主方,有大、小、调胃之别,不大便头痛身热,小便黄赤者,宜本汤主之。
[小便清]指小便清白,这是辨別表里寒热主证之一。小便清者,病在表,或病属寒证;小便不清而黄赤或短赤者,病在里,或病属热证。
[里]指阳明之里。
[表]指太阳之表。
[若]《医宗金鉴》说当作“苦”,言头痛之剧。我认为还是“若”字比较正确,因为这是说明服桂枝汤以后,应该汗出而解,如仍有头痛的现象,必然会引起鼻衄的证状。
[衄]即鼻出血也,多属内热证。
[宜桂枝汤]这四字应该移在“发汗”二字的下边,因为衄是热证,桂枝汤是热药,衄证发现后,绝没有使用桂枝汤进行治疗的实例,如误用之,必致大出血不止。
【按语】本节又是一个辨证施治的典型病例,根据其中的精神,我们体会到:和里证,无论在诊断上或是治疗上,都必须严格划分,在治疗的次序上,也有一定的法则,不可倒行逆施。
诊断依据越全面越能够诊断精确,不应该满足于不全面的诊断依据,以防万一之错误。
小便清白一证,应该作为桂枝汤证的主证,也可作为承气汤的禁忌证。如本节头痛、身热二证,加上六七日不大便一证,从部分证状上看,已经是可用承气汤攻下之里证了,但仲景并不满足,还要从小便方面作进一步的全面诊查,必待小便黄赤而后用之(这“黄赤”二字,是从“小便清”悟出的〉。
根据小便清一证,认为病在表而不在里,认为应当汗而不应当下,应当用桂枝汤而不应当用承气汤,这不正是说明表里严格划分的重要性吗?不大便的里证和头痛身热的表证,本来是同时并见的证状,为什么先汗是对的,先下就不对?这正表明表里证的治疗是有一定法则的。
既然可以根据小便清一证辨别承气汤的禁忌和桂枝汤的使用,当然该证就可以作为使用桂枝汤的主证和承气汤的禁忌证。
至于服桂枝汤后形成衄血之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认为服用桂枝汤对的;一方解释是不从汗解便从血解,认为服用桂枝汤不对的一方解释是轻微犯了阳盛之戒。
(7)、倪海厦《人纪》:如果人得到伤寒,这病人已经六七天没大便了,气色已经黑了,看他的脸色像有一层灰,没有光,整个人很躁,这时候病人头痛有热,这头痛已经不是感冒的头痛了,大便不出来的头痛和感冒的头痛不一样,两眉的中间这一块是「阙上」,头痛的时候刚好在印堂这一块痛,就是「阙上痛」,就是有便秘,所以头痛痛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就是标准的阳明痛,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阳明经就是在腑的系统里面,大便堵到的时候,肠气冲到头上,就是大便的浊气一直上冲,刚好冲到「阙上」这个地方,所以在「印堂」上面有看到红丝就是有痔疮,就给承气汤。
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如果大便燥屎,堵在里面的时候,病人的小便一定是黄浊,因为下焦非常的热,所以张仲景在提醒攻大便的时候,要问病人小便是什么颜色?如果小便很清,代表下焦不热,病不在里,还在表,就代表这头痛在表,并不是「阙上痛」,发表用桂枝汤来发,如果不发汗,热上来的时候,一样会造成鼻衄。如果临床上遇到病人有表证,又五六天没大便了,先不考虑里证,承气汤的症状是热实,有热也有实,所以承气汤里面有去热的药,也有去实的药。
如何知道是寒还是热,看小便,小便白就是寒,小便黄就是热,我们用承气汤,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就是看小便颜色。
(8)、聂惠民《聂氏伤寒学》:【提要】通过小便的清否,以辨表里不同的证治。
【阐论】“伤寒”,在此泛指外感热病。在外感热病的发热过程中,六七日不大便,又见头痛有热者,当先辨别在表在里,后决定汗下之法。此证如果是阳明里热上冲的头痛,其热必蒸蒸而热,小便必黄赤。病在里,属于阳明,治当清下实热,通其腑气,可予承气汤,使里热得下,头痛身热始解。若其人属于太阳表邪头痛,则必翕翕而热;小便清长,知无里热,虽不大便六七日,亦为邪束肌表,故当须汗解,宜桂枝汤。“若头痛者必衄”说明表邪日久,郁滞于经,上犯阳络,而致头痛鼻衄。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是证候的突出表现,临床上常有表证兼有不大便者。是先治其表,还是先治其里,辨证的依据是小便。若小便清长,是内无里热,可先解表;若小便黄赤,是热已入里,则当治里,可用攻下法。针对这种情况,治疗的原则应先发表后治里。临床上表证未解而兼有不大便者,常常有之,辨证此类患者,余掌握二种情况:一则,凡发热二三天以上,表证不解,兼便秘、溲赤者,治以大柴胡汤,表里双解而取效。二则,若表证不解,大便干燥者。以自拟柴胡解热汤治疗(柴胡、黄芩、法半夏、炙甘草、生姜、双花、生栀子〉,解表和里,效果颇佳。
医案选录
医案一:表未解兼里实证
李士材治一人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脉之,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甚,为以谵狂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矣。遂违众议用之。及夜,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变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魏之诱《续名医类案》
医案二:外感发热
赵X,女,10岁,1999年3月2日,初诊。
发热五天,体温39.5左右,外院诊为流行性感冒,经抗菌素、解热药治疗,高热不退。发热以午后为甚,皮肤扪之灼热,咽喉疼痛,微有咳嗽,大便秘结三日未行,小便短赤,烦卧不宁,查体:脉浮数,舌尖红、苔淡黄,咽赤,血常规WBC6012。证属:外感时邪,化热入里,治以表里双解为宜,宗大柴胡汤化裁。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夏6克双花12克生甘草3克熟军3克杭芍10克炒枳壳10克连翘10克川贝母8克。每日一剂,水煎温服,每剂分三次服,进药三剂,热退便通,诸证告愈。(聂惠民医案〉
医案三:邪郁肌表证136
患儿,3.5岁,男,1988年12月20日初诊。代述:发热四五天,体齟39.1左右,微咳,自病后未解大便。曾用西药治疗,服解热药后,发热暂退,而后复升。脉略浮数,薄白苔、根部淡黄,咽赤。中医辨证:邪郁肌表,欲有化热之势。宜疏解外邪为主。宗柴胡解热汤化裁,方用;柴胡、黄芩、法半夏、炙甘草、大枣、板蓝根、牛蒡子、芦根、茅根、生姜。水煎温服。进药二剂,热退便通而病愈。(聂惠民医案)
(9)、冉注伤寒论:成无己曰: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首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则不可下。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况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责邪在里,是仍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若头疼不已,为表不罢,郁甚于经,迫血妄行,上为衄也。
程郊倩曰:……
朱丹溪曰:……
柯韵伯曰:按麻桂二方,治伤寒中风者,遇当用而不敢用(后学按:柯师知我)。注疏伤寒家,于不当用者,妄言其当用,如太阳衄血证,宜桂枝汤句,语意当在须发汗下。麻黄汤主之句,当在发其汗下。二句皆于结句补出,是倒序法也。仲景于论证时,细明其所以然,未及于方故耳。夫桂枝乃行血之品,仲景用桂枝发汗,不是用桂枝止衄,是用在未衄时,非用在已衄后。且夺血者无汗,此理甚明。麻黄乃上升之品,夫即云衄乃解,又云自衄者愈。若复用升提之药,衄流不止可必矣。且衄家不可发汗,此禁甚明。又如小青龙汤主之句,语意在服汤巳上,岂有寒去欲解,反用躁热之剂,重亡津液令竭不解乎?且云服药已服汤已者,是何药何汤耶。祖工不加倒序等法,又溺于风寒二字,而曰是虽热甚,邪犹在经,以麻黄治衄,是发散经中邪气耳。请问邪气,寒乎热乎。若寒耶则血凝不流,焉得有衄。若热耶,则凊降不遑,而敢升发耶。且云点滴不成流者,必用服药,若成流不止,将何法以善其后乎,此误天下苍生之最甚者,余因表而出之。
冉雪峰曰:按此条审度病机出入,以可下证,衬出当汗证,以承气汤,衬出桂枝汤。前三十六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和前四十二条,二阳并病,均是太阳涉及阳明,缘太阳与阳明是相递接的。表未罢当顾表,里已急当救里,此是治疗通例。但以上各条,均叙列在太阳篇内,故多归结到太阳从表的方面。本条不大便六七日,似阳明病,头痛有热,似太阳病,要之太阳寒束,乃可以上折而头痛,阳明热壅,亦可上灼而头痛,是头痛为太阳阳明共有证象。伤寒为热病,太阳遏闭,寒即化热,阳明则纯化热,以故不恶寒,惟发热。今只言热不言寒,义更浑括,是有热亦为太阳阳明共有证象,所以与承气汤。设病的机窍在里,里气化则表气化,必下后激然汗出而解,若其人大便清,里气躁结,知其关键不在里而在表。在表则汗,在里则下,热逆上则头痛,热不下则便清,热归府则不大便,热动经则必衄血,表里上下内外出入,在府在经,为汗为衄,一气传化,在临证细心辨认,冠首明标伤寒,本宜麻黄汤,而云宜桂枝汤者,此必在六七日中,业经发汗,或病历多日,热化巳甚,寒闭渐松,微自有汗,此可见伤寒有转变用桂枝的,不必方用桂枝,即扯向中风去,当须发汗,宜桂枝汤二句,均须活看。当发汗,是言当治表,宜桂枝,是言宜和表,各归其宗,随所攸利,因病制宜,存乎其人。前有太阳病,不发汗。或太阳病,汗出不解各条,缘何不发汗,缘何不解,此必如合病并病有里证的关连在,但未明言,补此条,则前后贯彻,各各昭然。吾人对经论,必须将同异分别读,又须合前后连贯读。
(10)、成友仁《伤寒论阐释》:本条《玉函经》作“未可与承气汤”。徐灵胎氏说,“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宜下之侯,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太阳证仍在,不得以日久不便而下也”〔《伤寒类方》〉亦有理。其实本条叙述较简,如患者具备腹痛,转矢气等证,则承气汤岂不可用?所以临证之际,仍应参合其他见证决定之。
(11)、刘绍武《伤寒论阐释》:从小便清可以知道里没有热,是表病,阳明证必须是小便清,重点在小便清不清,小便清,有汗,用桂枝汤,小便清,无汗,用麻黄汤。麻杏石甘汤是无汗,但与小便清不清无关,承气汤与桂枝汤的鉴别是用小便清不清来确定。第240条是用脉实、脉浮虚来鉴别的。这两条可以互相补充,按理说桂枝汤证不应当有衄,如有衄是麻黄汤证而不是桂枝汤证,鉴别是不是承气证,有一个小便清不清作鉴别。后面这段若头痛者,必衄是麻黄汤,和第46条、第55条有近似之处,进而解释是承气扬证,有一般就有特殊:第一,衄可能产生,就用麻黄汤;第二,是假象证,外证象承气汤,而实际是桂枝证(从小便清来鉴别)。
(12)、张正昭《伤寒论归真》:此条讲表虚衄血的论治,并提示以小便之赤黄与否,辨热之在表在里。
“头痛有热”而不称太阳病,是因为头痛发生在不大便六七日之时,而非起病之初。六七日不大便,而见头痛发热,则知此头痛乃阳热上攻所致。然热有在表在里之分。值此头痛发热、不恶寒之时,则区分表里之证,便需鉴之以小便。即,如果不大便、头痛、发热、小便赤者,则知其热在里,当用承气类攻下。若不大便、头痛、发热而小便清长,便知热尚在表,应以桂枝汤发其汗。为什么迳用桂枝汤而不考虑麻黄?因但热不寒,则知表已不实矣(后学按:有强解之嫌!)。“若头痛者,必衄”是说,若热在表而头痛不大便的,还必见衄血(热在里者则否),这也是桂枝汤的适应证。旧注有云“宜佳枝汤”应遥接于“当须发汗”句下,谓“头痛者必衄”则不可用桂枝,误也。热在表而头痛者何以必衄呢?这是因为这个头痛并非邪束太阳经脉之症,而是阳气浮盛,冲逆于上所致。阳气冲逆于上,则血随气逆,阳络满溢〈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之血管扩张充血〕,因而易于破裂出血。正是由于阳气浮盛于外,津液亦随之外泄、下输,所以才使小便清长,胃中变燥而致六七日不大便。用桂枝汤后,营阴得充,卫和不再外浮,津血得 以恢复正常输布,则衄血必止,大便自通。
按:此条旨在论述桂枝证衄血之病机及其见症,却夹叙承气汤以别表里,属于借宾定主之文法。
(13)、李培生《伤寒论讲义》:外感病至六七日不大便,并见头痛、身热等症,如属里热结实、浊热上扰之证,可用承气汤攻下实热。但是必须注意,阳明里实热证,除不大便、头痛之外,尚多腹满痛,蒸蒸发热或潮热,濈然汗出、脉多沉实(后学按:诸前贤仅凭“小便清否”而断里热有否,似不及李师此解恰中)。其头痛乃腑热上扰淸窍所致。此外,阳明里实热证,小便多为短赤。若外感病至六七日不大便,并见头痛、身热等症,而病人小便清长,腹不硬满,则邪仍在太阳之表而不在阳明之里,此时仍当辛温解表,可用桂枝汤。可见小便淸否,是辨別病在太阳和病在阳明的重要依据之一。当然,证既属表,还应有其他表证表脉。
“若头痛者必衄”句,当在条文之末,属倒装文法。大意是说太阳病时日较久,头痛较剧,阳郁较甚,可能会损伤阳络而致衄血。其机理与第46、47两条伤寒致衄相似。
太阳头痛:头连项部强痛不舒,发热,恶寒,小便清,脉浮;
阳明头痛:以前额为甚,不大便,腹满痛,潮热汗出,小便短赤,脉沉实;
少阳头痛:以两侧为甚,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脉弦。
(14)、张横柳《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本条举小便淸否辨表、里证,亦辨桂枝汤与承气汤的证治,及补述桂枝汤证也有鼻衄一症。
此条系通过询问小便情况来辨别病邪在表、在里。头痛发热为太阳、阳明共有症状,不大便专属阳明,但亦不尽然。如不大便而小便数且赤者(以第250条可据)(后学按: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是阳明腑热内结,宜用(小)承气汤。若小便清者,知邪在表不在里,仍宜解表。条文中以承气汤和桂枝汤,尽是举例而已(后学按:妙),说明辨表、辨里的重要性。“若头痛者必衄”一句,有些医家认为此句话理义未明,不敢强解。其实此条的精神实质,是强调问诊重要性。此外,若从仲景省文法及反证法而言,既然太阳表实证有第46条“衄乃解……麻黄汤主之”、第47条“自衄者,愈”推之,太阳表虚证亦有“必衄”一症。如此对本条(即第56条)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就不难理解。同理,太阳伤寒证有喘、骨节痛等(麻黄八证),太阳中风证亦有之,不过轻重有别而巳。
(15)、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本條之脈證、舌證:與「承氣湯」證,脈必洪數有力或沉數有力,舌質粗而苔見黃,腹部按之實滿。
本條之針法:首節:內關Τ、承山Τ(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为腿部转筋,肛门疾患的常用效穴。)、內庭Τ(位于足背第二、三跖趾关节间前方凹陷中,即陷谷穴下2寸处。)。
二節:照十六條針。
首節針「內關」時,須使病者鼓氣欲作大便之狀乃得下,用針最為麻煩,不如用瀉劑之便捷。
(16)、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提纲】本条论述表里证之鉴別,应根据小便之清长和短赤。72
【阐述】伤寒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今头痛身热,是邪在于表,宜解表以治之。而医者,反与承气汤,正是责其妄下之过,所以下文跟着说,小便清白,知体无里邪,不当采用承气汤攻下之法;是病在表,可用发汗之法。惟此症在表里之间,症状隐晦,如不全面加以分析,诊断很难明确。欲攻里,则有头痛之表,欲解表,则有不大便之里,表里之间,其辨析之处,惟当视其有无里热。其里热之有无,可从小便颜色鉴別。有热的小便必赤涩,为热已入里,其头痛属于热壅,可以攻泄之药下之。如小便淸白,是内无热邪,虽大便秘结,仍须疏解以透其表。若汗后热退而头痛不除,是热邪偏盛于上。热盛于上,不能及时淸解,每至损伤阳络,而现衄血之证。衄血后有的病势宜散,邪从衄解,如在头痛未衄之前,而施以清宣郁热之法,不但头痛可解,而衄血亦不致发作。
(17)、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本56条重点:头痛,小便淸,热不在里而在表,尤宜表之。另外一种解释如本书前面: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发热者,可与承气,若小便淸白的知不在里,仍在表,宜发汗,宜桂枝汤。此解释不如“丹溪”解的好,因“阳明篇”沒有头痛发热用承气者。
(18)、陈亦人《伤寒论译释》:头痛有热,有属表属里的不同,属表的治当解表,属里实的治当攻下,表里之辨十分重要。怎样辨别表里?本条目的就是示人辨别表里的方法。从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则说明这种头痛有热不是表证,而是阳明肠府燥结,浊邪熏蒸清阳所致,不大便六七日,是辨证的主要依据。因而治宜承气汤攻下里实,大便行而里结去,则发热自退,头痛自愈,但是在里的热结,小便必然颜色黄赤,如果小便清而不黄赤,则表明大便虽然六七日不行,也不是因为热结,那么,头痛有热,就非里热熏蒸,而应是属于表邪未解了。所以说“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既不在里,当然禁用攻下,而须发汗解表,可用桂枝汤。表证解则头痛发热自愈。此时间小便的颜色如何,又成为辨表里的依据。当然,这仅是举例而言,也不应作为惟一的依据,还应结合全部病情,作综合分析。至于“若头痛者必衄’,乃是对病势演变的推断,如果头痛较剧而不解,乃明阳邪冲激之甚,必致伤及阳络而发生鼻衄。文末“宜桂枝汤,也是倒装文法,应在“当须发汗”句下,而不是衄后再用桂枝汤。……张路玉:六七日不大便,明系里热,况有热以证之,更无可疑,故虽头痛,必是阳明热蒸,可与承气汤,然但言可与,不明言大小,其旨原不在下,不过借此以证明里热耳。若小便清者,为里无热,邪未入里可知,则不可下,仍当散表。以头痛有热,寒邪拂郁于经,势必致衄,然无身疼目瞑,知邪气原不为重,故不用麻黄而举桂枝,以解散营中之邪热,则寒邪亦得解散矣。……柯韵伯:……本条当有汗出证,故合用桂枝,承气。有热当作身热。大便圊,从宋本订正,恰合不大便句,见他本作小便清者谬。宜桂枝句,直接发汗来,不是用桂枝止衄,亦非用在已衄后也。读者勿以句害义可耳。……诸注对本条主要有两种意见,多数主张是表里辨证,而辩证的依据为小便是否清利。柯氏亦主张为表里辨证,但将小便清改为大便圊,说是从宋本订正,据赵开美复刻宋本仍作小便清,柯氏所见或是另一版本。但《脉经》、《千金翼方,引本条均为“大便反青”可作柯说的旁证。然而仅据此就认为小便清为谬误,则未免失之武断。另一部分注家认为本条主要申表证不可下之禁,以朱丹溪为代表,也有一定理由,表里证同具,应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然而执此以批评表里辨证的主张,则属偏见。至于宜桂枝汤,应在当须发汗之下,不是用于鼻衄之后,这是多数注家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也有一些注家如张路玉、周禹载等,主张用于既衄之后,虽然似乎有理,终难令人信从。
(19)、边正方:方有执:“承气汤有四方,此不明言,要当随证辨用耳。”……张隐庵:“此论承气之上承热气,以明头痛有在上、在表、在经之不同。伤寒不大便六七日,热邪内乘也;头痛者,病太阳之在上也;有热者,里有热也。夫承气者,乃承在上之热气而使之下泄,头痛有热,故可与承气汤。其头痛而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发汗不已而复头痛者,太阳高表之邪入于经脉,故必衄,宜桂枝汤。言头痛有在上、在表、在经之不同者如此。张氏曰:当须发汗,宜麻黄汤。鲁氏曰:本论中凡言不大便几日,止论大便之日期,非关六气之日期也。”……陈修园:“以上两言得衄而解,又言得衄而仍不解,大旨以汗之与血,异名同类。不从汗解,必从衄解,既衄而不成衄者,又当从汗而解之,言之详矣。然衄证,又当以头痛为提纲,以头为诸阳之会,督脉与太阳同起于目内,皆邪热盛,则越于督脉而为衄也。然头痛,病在上也,而察其病机,则在于下。一曰大便,一曰小便,若伤寒不大便六日,六经之气已过。七日,又值太阳主气之期。头痛有热者,热盛于里,而上乘头,与承气汤,上承热气于下,以泄其里热。其头痛有热,而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以麻黄汤泄其表热。此一表一里之证,倶见头痛。若头痛不已者,势必逼血上行而为衄,此可于未衄之前,以头痛而预定之也。然犹有言之未尽者,病在表者,固宜麻黄汤。至于病在肌腠,其邪热从肌腠而入经络,头痛亦必作衄,宜以桂枝汤于未衄之前而解之。此一节以‘头痛者必衄’ 五字为主,而言在里、在表、在经之不同,欲学者一隅而三反也。
(20)、李克绍《伤寒论语释》:发汗解表,应据脉辨证,选用桂枝汤或麻黄汤。二方虽然都用于外证未解,但用桂枝汤必须脉浮弱者,因此,除了用于太阳中风之外,也适用于伤寒或中风误下之后表未解者。因为经过下后的表未解,脉只能浮弱不能浮紧。如果是未经汗下,无汗而脉浮紧者,或浮而不弱,浮数不弱者,就应予以麻黄汤,桂枝汤就在禁用之例了。
外证未解,不一定都局限在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上,凡气上冲,微喘,脉促胸满者,下之前不存在,却出现在下之后,以及汗解之后复烦,脉浮数者,都是表未解。但既然出现在下或汗后,就只能是桂枝场所主。
此外,桂枝证的发热汗出,也常见于酒客,桂枝证的头痛,也常见于承气证或衄证;麻黄汤证的脉浮,如果兼细,也常是外证将解,或已转入少阳,也都要辨析清楚,不可误与麻黄汤。
(21)、赵桐《伤寒述义》:此察小便,辨表里,汗仍头痛,则衄也。伤寒六七日,行本经尽不愈,至七日不大便,头痛发热,蒸蒸汗出而不恶寒,兼之小便红浊,是热盛于里,上乘于头也。与承气汤以荡去热,病斯愈矣。若六七日,虽头痛发热,但小便清,是仍有表,当以麻黄汗之,汗后当愈。设经汗而仍头痛者则必衄,所以然者,邪郁化热,头会诸阳,血热炎上,势必痛衄。麻黄汗之而仍痛者,汗出不彻,邪驱未尽也。如此者,宜桂枝和之。此申用麻黄后不可再用麻黄,而必用桂枝也。桂枝阳盛所禁,此解表以疏内阳,故直用之也。予初拟桂枝当在发汗之下。久思,知其不然,惟周禹载先获我心也。
(22)、程昭寰《伤寒心悟》:仲景出于修辞和述理的需要,常采用倒装句。古代医家有称其为“倒装法”、“倒笔法”、“兜转法”等名,其中较多见的是:主治方剂与服用效果倒装,主治方剂与对比症状倒装,主治方剂与误治变证倒装,主治方剂与预后倒装等形式。本条即属主治方剂与对比症状倒装。因桂枝汤为解肌发汗之剂,如果小便清、知邪不在里而在表,旣当须发汗,自宜桂枝汤,所以桂枝汤应放在当须发汗之后。学习伤寒论应掌握仲景这一文法规律,这也是秦汉文学的一种惯例。……如果头痛甚剧,时间又有六七日,阳郁过甚。也可出现借衄为泄邪出路而自解的情况。与46、47条基本是一致的。本条与240条合看(后学按: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同属于太阳阳明表里同病,存在一个汗下辨证的问题。本条从小便清赤以别表里。240条从脉象浮沉虛实以别表里,所以方剂都是发汗宜桂枝汤,下之宜承气场。可见仲景是运用同中求异,异中识同的方法教人抓住主要矛盾而施治,切不可犯当汗反下,或当下反汗的错误。爰录医案一则以印证之。
案例:李士材治一人……(略)。
【按语】本案实酎人玩味,谵语狂笑,本可断为阳明。所以不断阳明,只有两点依据:其一腹无所苦,其二“头痛有热,不大便六七日”,若符论中先表后里原则。非热读仲最书,不办。
(23)、新世纪伤寒学:对于本条的理解,注家存在着两种不同看法。程郊倩、《医宗金鉴》认为本条所述之证,既有头痛之表证,亦有六七日不大便之里证,表里主次,可从小便淸白或短赤辨之。若小便淸白,以表证为主,虽有里热,亦当用桂枝汤解表;若小便短赤,以里热证为主,虽有表证,亦当与承气汤攻下。柯韵伯、张路玉等认为,本条要在分辨太阳或阳明,而不依头痛为表证、不大便为里证立论。如柯韵伯云:“此辨太阳阳明之法也。太阳主表,头痛为主;阳明主里,不大便为主。然阳明亦有头痛者,浊气上冲也;太阳亦有不大便者,阳气太重也。六七日是解病之期,七日来仍不大便,病为在里,则头痛身热属阳明,外不解由于内不通也,下之里和而表自解矣。若大便自去,则头痛身热,病为在表,仍是太阳,宜桂枝汤汗之。若汗后热退而头痛不除,阳邪盛于阳位也,阳络受伤,故知必衄,衄乃解矣”。
(24)、高级伤寒学:若外感病虽不大便六七日,而头痛发热,小便清长,腹无硬满疼痛之苦,则知其邪仍在太阳之表,而不在阳明之里,故仍可汗解,宜桂枝汤。或问曰:病在太阳之表,何以不大便?答曰:太阳表病,皮毛开阖失常,表气不能畅达,里气亦因之不利,便是不大便之来由,非必胃肠结实而不大便,况且胃肠结实与否,可依证而辨,不得以不大便而印定眼目。
更有如下情形,即太阳表证未解,而有渐入阳明之势,如兼见目赤鼻干,腹胀尚轻等,权衡表里缓急,仍可先表后里而用桂枝汤。本条"宜桂枝汤",知有斟酌之意,与"桂枝汤主之"不同。……要知本条以小便之清利、黄赤而辨证候之属表里、可汗可下,当属举例性质,临床总以全部脉证辨析为妥。
(25)、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与字上,《玉函》有未可二字。山田氏云:若头痛者必衄六字,文义不贯,疑是前条注文,错乱入此,宜删焉。
胃肠病往往引起脑证状,故不大便六七日者,可以致头痛,盖亦自家中毒之一种也。不云发热而云有热,则不但身热,亦含恶热之意,是可与承气汤矣。然此证若小便清者,为里无热。里所以无热,因抗病力尚未向里向下,气血尚未趋集于里故,是则仍须桂枝汤发汗也。
自古相传,小便赤涩为里热(蚄见《史记•仓公传》),然病人饮水少而小便少者,殆无有不赤涩。亦有显然为太阳或少阴证,而小便赤涩,得解表药或温经药,小便反清长者。故仅仅小便赤,未可断为里热下证,惟下证则小便必赤耳。
(26)、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指出,伤寒虽不大便六七日,但其小便清者,不可与承气汤,宜桂枝汤。
本条是一个医案,是对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这样一个病证治疗过程的记录。其中有误治,有“观其脉症”,有“知犯何逆”,有“随证治之”,同时也有对本证预后的判断。
“头痛有热”这个症状,既可见于太阳病表证,又可见于阳明病里证。伤寒“不大便六七日”,似属可下之征,与头痛有热并见,似属里证,故有用承气汤之举。而“小便清”却说明了本证尽管“不大便六七日”,但病机重点依然在“表”。从条文中“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一句可知,“小便清”这个症状,不是仅见于用承气汤之后,而是早见于用承气汤之前。
本证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小便清”并见,此是里证虽实,但表证未解,属表兼里实之证,故用承气汤属误治。
本证虽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但尚不属典型的阳明病。即使是阳明病,对其表证的治疗仍有麻桂之用。如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而本条文中径言“宜桂枝汤”,而不用麻黄汤,则是伤寒误用承气汤妄下之后,不论原先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因已用过下法,正气受损,按例不得再用麻黄汤,而只能选用桂枝汤。(后学按:恰!胜诸家。)
“若头痛者,必衄”,是对本证预后的判断。若如本条所云,虽不大便六七日,但无所苦,而以头痛症状尤为突出,此属阳气郁闭过重,邪热冲逆而有可能鼻衄,其病机如同第55条之衄。“若头痛者,必衄”,是仲景自注句,是对前文之“头痛”作进一步的诠解。在文气上,“宜桂枝汤”上贯前文“当须发汗”。
【启示与范例】
(一)一妇人,四十余。偏头痛五七年,每痛大便燥结如弹丸,目赤、眩晕昏涩,不能远视。众医治之其痛虽稍愈,则大便稍秘,两目转昏涩。一日问戴人,戴人诊其两手脉,急数而有力,风热至也。是三焦相火之经及阳明燥金胜也。燥金胜,乘肝,则肝气郁,肝气郁而气血壅,气血壅则上下不通,故燥结于里。遂以大承气汤加芒硝一两,煎成顿令温,分作三五服,连服尽。荡涤肠中垢滞结燥,积热下泄如汤二十余行,痛随泻减,如是三次,目豁首轻,燥泽结释。(张子和医案)
(二)赵某,51岁。下乡感受风寒,头痛有汗,谵语狂笑,大便不通,已经六日,小便自利,身热恶风,脉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宜桂枝汤:桂枝6g赤芍药6g甘草3g生姜2片红枣2枚。服后笑语皆止,第二日大便自通,三日而愈。此证或议与承气汤,余以为脉浮而大,邪尚在表,汗多神昏,故发谵语,虽不大便,腹无所苦,故仍宜以桂枝汤和其营卫也。(丁佑之医案)
(27)、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通过小便的清与赤以辨表里,并论述表里的不同证治。 .伤寒.,泛指外感热病。在外感热病的发病过程中,六七天不大便,又出现头痛有热。这里不具体说是翕翕发热,还是蒸蒸发热,或是日晡潮热,是为进一步辨证留有余地。从.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一句可知病仍在表。如果头痛有热是由阳明里热上熏所致,则小便必黄赤,发热必是蒸蒸发热或潮热,治疗自然应当用承气汤泻下。现在是小便清,说明里无燥热,病邪仍在于表,其证应该是头项强痛、翕翕而热、恶风寒,尽管不大便六七日,但是腹部无所苦,因此不可用泻下之法,而应考虑用桂枝汤发汗。.宜桂枝汤.应接.当须发汗.之后。如果太阳经邪不解,头痛日久,阳郁过甚,也可能出现鼻衄代汗自解的情况。《续名医类案》记载李士材治疗一个患伤寒六日的病人,.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脉之,洪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按:因时制宜)。众皆咋舌掩口,谤甚力,以谵语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矣。遂违众议用之。及夜,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这一病案中的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好像是阳明里热可下之证,但是小便不短赤而自利,是里无热;脉不沉实而洪大,是里无实;腹无胀满疼痛之苦,是无可下之证。李士材抓住了以上辨证眼目,果断地使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表,使病得以速愈,可以说是深得仲景的辨证要领,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后学按:读伤寒论与读四圣悬枢,都有一个共同感觉,翻来覆去总是这几个症状及词语,此为最难之处。)
(28)、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那么这个头痛有热是表里共有的病,太阳病也有头痛发热,阳明病也有的,那么这个,他说这个原起是伤寒啊,就是表实证啊,就是无汗这种伤寒,已经不大便六七天了,那么这个头痛有热呀,大概就是里实的问题了。这个久不大便啊,它就造成自己自中毒啊。我们饮食入胃,血管要吸收,可是老不大便,你再吸收了,就是有了毒素它也吸收,所以生理上就这个样子,它不知道有毒没毒啊,所以日久不大便容易有头痛的。他这六七天不大便啊,那么头痛有热,按着常规上看,这是里实证,与承气汤。这个“与承气汤”,他也不是说“主之”啊。他这个书啊,“主之”就是固定不移的。“与之”,比这个“宜”的口气更轻,“宜”就是当,应当,也不是“主之”。这个“与”是大有商量余地的,“与承气汤”,这个承气汤也多种啊,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等的吧,可以与承气汤,就是你根据他这个病情的轻重缓急,斟酌着用吧,它是这个意思。假若真是里有热,那个小便呀它要红赤的,这个是很要紧的,这是辨证的法子了。
那么这个头痛有热,不但阳明病有,太阳病也有。那么如果阳明病,他里热,里热了小便红赤。那么“小便清者”,色不变,“知不在里,仍在表”啊。那么这个虽然六七天不大便,你不要光看这个不大便,这还是表证,它要是阳明病,小便绝对变色。“当需发汗”,那么这个呀你还是要发汗的。这就是这个病啊有疑似之间,我们找这个特别的鉴别的一种方法,尤其这个表热里热鉴别的方法以小便是最好辨了,所以咱们在临床上要问,不问不行。
那么这个表热里热,最容易辨的莫过于小便,你问问小便怎么样,小便一点颜色也不变的,里头没有热,你别给人吃承气汤了,这还仍在表,当须发汗。这个发汗,可能它是麻黄汤,他说的是发汗,而且开始他用的是伤寒,没有汗。“若头痛者,必衄”。他这个一句话差不多就是一段的意思了。假若吃过麻黄汤发汗,而头痛不已,那个人啊他必衄,什么道理呢?这个就是病深,他在六七天,他这个病啊,这个热病都往上冲,六七天发汗之后还不好,脑袋还疼,说明这个上冲也厉害,这个上冲是桂枝的主要的证候,所以治头痛啊,这个麻黄汤不如桂枝汤,可是麻黄汤也有桂枝,但是桂枝量也小,所以一般的头痛啊大概(用)桂枝汤的多。他说无汗,你不能吃桂枝汤,先要吃麻黄汤,可吃了,头痛还仍然不好,那个就是与桂枝证上冲有关,不但头不好,而且必衄。“宜桂枝汤”,那么这个时候啊应该用桂枝汤,再小发汗就好了。这也挺重要,重要在哪呢?就在这个验其小便以知表里,这个汗下异法呀,这个很重要,该发汗的吃泻药不行,那么真正阳明病发汗也不行啊,越发汗,里头热结得越厉害。那么假若发汗,不好,脑袋疼得厉害,鼻子出血,你以为解表解错了,也不是的。那是因为久不得汗出,阳气重一方面,同时气冲得也厉害,气往上冲,这时候你再更发汗,这个表还是没解嘛。
按:即便胡老刘老等伤寒大家,此条之解也觉有勉强之感!
(29)、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46条述伤寒表证衄解者,衄前有“发烦、目瞑”等前驱症状,本条又补充了“头痛”一症。可见发烦、目瞑,头痛诸症之出现,皆为欲衄之先兆,临证时当需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