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5/31 10: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简句: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烦躁,大青龙主之。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服则厥,筋惕肉瞤此为逆
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 膏如鸡子六麻黄
十二枚枣四十杏 不汗烦燥煮来尝
(1)、伤寒论古今研究:词解 ①筋惕肉润:润[cun],音纯。筋惕肉润,指筋肉跳动。②鸡子大:即鸡蛋大。(3)温粉;论中未注明何物,根据临床实践,当为米粉、龙骨粉、牡蛎粉等,可外用止汗。
【释义】太阳中风,是指风寒之邪袭表而发病,即所谓“太阳病”,但太阳病有伤寒、中风之别,本证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脉浮紧,为伤寒之征。然而伤寒无烦躁,今见烦躁乃由内热扰及心神所致。烦躁的产生与不汗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无汗则热无外泄之路,邪热内郁扰及心神则烦躁,故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是本证的辨证要点。本证与麻黄汤证比较,表实无汗相同,而烦躁则为本证所独有,故本证的病机为外有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扰及。治当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为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本方倍用麻黄,重在开腠理以发汗,加生姜助麻黄发汗,且姜枣草三药相伍,可安中州以资汗源。石膏辛寒可清里热,麻黄与石膏同用,既可使里之郁热向外透解,又可制寒凉伤中之弊,共奏表里双解之功。大青龙汤发汗之力较麻黄汤更为峻猛,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俱实者,如若脉微弱、汗出恶风等表虚、里虚或表里俱虚者,则禁用大青龙汤。若误服,不仅大汗亡阳,而且阴津亏损,以致阳不足温煦,阴不能濡润,出现手足逆冷,筋肉跳动,或恶风、烦躁、不得眠等证,故称“此为逆也”。
【选注】成无己: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营。营卫俱病,故发热恶寒身疼痛也。风并于卫者,为营弱卫强,寒并于营者,为营强卫弱,今风寒两伤,则营卫俱实,故不汗出而烦躁。与大青龙汤发汗以除营卫风寒。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营卫俱虚,反服青龙汤则必亡阳,或生厥阴,筋惕肉润,此治之逆也。喻昌:天地郁蒸,得雨则和,人身烦躁,得汗则解。大青龙汤证为太阳误汗而设,与麻黄汤何异?因有烦躁一证兼见,则非此法不解。盖风为烦,寒为躁,故用之发汗以解其烦躁也。究竟本方原于无汗者取微似汗,若有汗者烦躁,全非郁蒸之比,其不借汗解甚明,加以恶风脉微弱,则是少阴亡阳之证,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而不烦躁,即是太阳中风之证,皆与此汤不相涉也,误服此汤,宁不致厥逆惕润,而速其阳之亡耶。张志聪:此言风伤太阳而内干少阴之气化也。太阳中风脉浮紧者,浮则为风,风乃阳都,入于里阴,阴阳邪正相持则脉紧也。发热恶寒身疼痛者,太阳受病也。不汗出者,太阳受病也。烦躁者,太阳而得少阴之气化也。此风邪随太阳之气内入,与少阴之热气相接,故宜大青龙汤主之。用麻黄配石膏,通泄阳气,直从里阴出表。甘草姜枣助中焦水谷之津而为汗。配桂枝以解肌,杏子以疏表。此病气随太阳内入,宜从里阴而宣发于外,若脉微弱,里气虚也,汗出恶风,表气虚也,表里皆虚,大青龙汤不可服,服之则阴阳表里不相顺接,而为厥逆也,太阳主筋,阳气虚而筋惕,少阴心主之神,合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心液虚而肉润,筋惕肉润,此为治之逆也。柯琴:风有阴阳,太阳中风,汗出脉浮者,是中于鼓动之阳风,此汗不出而脉紧者,中于凛冽之阴风矣。风令脉浮,浮紧而沉不紧,与伤寒阴阳俱紧之脉有别也。发热恶寒与桂枝证同,身疼痛不汗出与麻黄证同,唯烦躁是本证所独,故制此方以治风热相搏耳。热淫于内,则心神烦扰,风淫末疾,故手足躁乱,此即如狂之状也。风盛于表,非发汗不解,阳郁于内,非大寒不除。此本麻黄汤之剧者,故于麻黄汤倍麻黄以发汗,加石膏以除烦。太阳中风脉浮紧,头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此麻黄证之剧者,故加味以治之也。诸证全是麻黄,有喘与烦躁之别,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救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质沉,其性寒,恐内热顿除而表寒不解,变为寒中而挟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倍麻黄以发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大青龙以发汗命名,不特少阴伤寒不可用,即太阳中风亦不可轻用也。程知:此为人之伤于寒而为热者立治法也。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皆伤寒麻黄证也,而谓之中风,以其发于春温之对也。卫中风邪,本宜有汗,乃更有寒以郁其热,故脉紧恶寒而汗不出也。汗不得出,故致烦躁。程应旄:脉则浮紧,证则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是阴寒在表,郁住阳热之气在经,而生烦热,则并扰其阴而作躁,总是阳气怫郁不得越之故。此汤寒得麻黄辛热而外出,热得石膏之甘寒而内解,龙升雨降,郁热顿除矣。然此非为烦躁设,若320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虽有烦躁证,乃少阴亡阳之象,全非汗不出而郁蒸者比也。汪琥:末后“大青龙汤主之”句,黄仲理改作真武汤,方喻二氏皆宗之,大误。盖此条病,仲景本无救逆之法,末后六字乃复语也,今从准绳例删去,使无增后学之疑。秦之祯:桂枝汤治风伤卫之轻证,仲景之轻方也。麻黄汤治寒伤荣之重证,仲景之重方也。其大青龙汤恐麻黄汤太峻,故加大枣生姜补养胃气,加石膏制麻桂辛温。以烦躁之证忌用温热,此变麻黄汤重方而为稍轻之剂,后代皆注此方太峻,似乎反重予麻黄汤,千古差谬。山田正珍;中风当作伤寒。此太阳表实兼挟阳明内热之候,非麻黄汤所能发,故与大青龙汤,以峻发之矣。若其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虽有发热烦躁身痛,乃少阴亡阳之证。与通脉四逆汤之里寒外热,吴茱萸汤之烦躁,附子汤之身痛同类,是皆真寒假热之病,而非大青龙汤所主也。若误与之则必见四肢厥逆筋惕肉润等危候,是之谓逆治也。尤恰:此治中风而表实者之法。表实之人,不易得邪,设得之,则不能泄卫气,而反以实阳气,阳气既实,表不得通,闭热于经,则脉紧身痛,不汗出而烦躁也。是当以麻黄桂姜之属,以发汗而泄表实,加石膏以除里热而止烦躁,非桂枝汤所得而治者矣。盖其病已非中风之常病,则其法亦不得守桂枝之常法。仲景特举此者,欲人知常知变,不使拘中风之名,而拘解肌之法也。若脉微弱,汗出恶风,则表虚不实,设与大青龙汤,发越阳气,必致厥逆筋惕肉润,甚则汗多而阳亡矣。故曰此为逆,逆者虚以实治,于里不顺,所以谓之逆也。王子接:麻黄桂枝越脾互复成方取名于龙者,辛热之剂复以石膏变为辛凉,正如龙为阳体而变其用则为阴雨也。太阳寒郁于表而生喘,用杏仁降之,太阳热灼于里而无汗,用石膏泄之,麻黄发汗,甘草护营,复有姜枣以调之。方义专在泄卫,故不用芍药,欲其直达下焦,故倍加铢两,从卫分根本上泄邪,庶几表里郁热之气顷刻致和,不使有传变之虞。《内经》治远,用奇方大剂,故称大青龙。李彦师:此盖太阳伤寒之重者也。太阳中风,脉当浮缓,或浮弱,今脉浮紧,此伤寒脉也。中风症当发热,汗出,恶风,身不疼痛,今发热,恶寒,不汗出,身疼痛,此伤寒症也。烦躁者,表热盛而欲传里也。所以谓之中风者,盖中严冬凛冽之阴风耳。细玩此条脉证,与伤寒麻黄症同,唯烦躁,是本症所独,故仍用麻黄汤。倍麻黄,加姜枣,以逐表邪,加石膏,以除里热。盖即麻黄汤之加味,但大其制耳。
【讨论】对于形成本证的机理,各家认识很不相同。成无己认为此证是风寒两伤营卫,后世遵从此说者颇多;张志聪等则认为是风伤太阳,内干少阴之气化,柯琴认为风分阴风阳风,此中阴风所致;程知则说是先感风邪复感寒邪所造成,但时至明清,尤其是近代注家,已渐趋一致,多认为此乃外感风寒之重症者,证与麻黄汤同而烦躁则为本证所独有。关于本方的运用,俞长荣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现转录于下:“关于本方的运用,321过去学者也有不同见解。成无己认为风则伤卫,寒则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俱病,故不汗出而烦躁,与大青龙汤发汗,而除营卫风寒。后来赞同这个观点的颇多,但柯韵伯则大力反对。柯氏认为,仲景但细辨脉证施治,未尝拘于中风、伤寒之病。他说:妄谓大青龙汤为风寒两伤营卫而设,不知其为两解表里而设。又说:大青龙汤为风寒在表而兼热中者设,不是为有表无里而设,故中风无汗烦躁者可用,伤寒无汗烦躁者亦可用。赤水玄珠说:伤寒邪热在表,不得汗出,其人则躁乱不安,身心如无奈何。如脉浮紧或浮数者,急用此药发汗则愈,乃仲景之妙法也。譬如亢热已极,一雨而凉,其理可见矣。若不晓此理,见其躁热,投以寒凉之药,为害岂胜言哉?朱肱《活人书》说:“大青龙汤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喻嘉言说:大青龙汤证,为太阳无汗而设,与麻黄汤证何异?因有烦躁一证兼见,则非此法不解。综合以上各家见解,风伤营,寒伤卫,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说法太笼统,不合逻辑。这个观点,柯氏已经批判过了。本方的适应证以朱肱和喻嘉言说的最简明扼要。另外,绝大多数医家认为大青龙汤为发汗重剂,其力峻猛胜予麻黄汤,唯秦皇士一人,认为麻黄汤为发汗重剂,此方与麻黄汤相比较为稍轻之剂,后世医家没有承认此说者。【方解】本方由麻黄汤加味而成。方中重用麻黄、炙甘草,减杏仁剂量,更加石膏、生姜、大枣。麻黄汤重用麻黄加生姜,峻猛发汗,以散表寒,并宣透里热,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清热泻火,除烦;重用炙甘草,加大枣,和中以资汗源,又防石膏过寒伤中之弊。共为解表散寒清解里热之剂。方中麻黄、生石膏为伍,寒热互制,极有特点。麻黄辛温发汗,伍石膏防其太过,石膏甘寒,伍麻黄防其过寒,可谓相互为用。此汤以发汗取效,古人譬如龙升雨降,使邪热顿除,故仲景喻以大青龙命方。
【选注】吴仪洛:“仲景制方之意,本是桂枝麻黄二汤合用。易芍药以石膏者,所以胜寒郁之内热,但以助青龙之势而兴云雨也。然去芍药之酸收,增石膏之辛散,外攻之力,猛而无制。在寒多风少,及风寒两停之证,则用当而通神。其有风无寒之证,及微弱之脉,若不知辨而误用之,有厥逆惕润而亡阳尔。”《成方切用》方有执:“大青龙者,桂枝麻黄二汤合剂之变制也,故为并中风寒之主治,校之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麻黄一汤,则少芍药而多石膏。去芍药者,不欲其收也。以其无芍药而观之,即麻黄汤方加石膏姜枣也。姜枣本桂枝汤中所有,其制则重在石膏。按本草,石膏辛甘大寒,辛以散风,甘以散寒,寒以除热,故为并中风寒.发热之用。《伤寒论条辨》柯琴:“此麻黄证之剧者,故加味以治之也。诸证全是麻黄,有喘与烦躁之别,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者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性沉而大寒,恐内热顿除而表寒不解,变为寒中雨挟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倍麻黄以发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荣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王子接:“麻黄、桂枝、越婢互复成方,取名于龙者,辛热之剂,复以石膏,变为981辛凉,正如龙为阳体而变其用,则为阴雨也。……方义专在泄卫,故不用芍药,欲其直达下焦,故倍加铢两,从卫分根本上泄邪,庶几表里郁热之气,顷刻致和,不使有传变之虞。《内经》治远用奇方大制,故称大青龙。”《绛雪园古方选注》秦皇士:“桂枝汤治风伤卫之轻证。仲景之轻方也。麻黄汤治寒伤荣之重证,仲景之重方也,其大青龙汤恐麻黄汤太峻,故加大枣、生姜补养胃气,加石膏制麻黄辛温,以烦躁之证忌用温热,此变麻黄汤重方而为稍轻之剂。后代皆注此方太峻,似乎反重于麻黄汤,千古差谬。”《伤寒大白》左季云:“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发热恶寒,身疼不解,特加石膏之泄热生津,以除烦躁。然其性沉而大寒,恐内热顿除,表寒不解,变为寒中协热下利,故必倍麻黄以发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调和营卫,一汗而表里俱解,风热两除,何患诸证不平。此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要言之,大青龙立方之旨,因烦躁而独加石膏。” 《伤寒论类方汇参》尤怡:“按伤寒分立三纲,桂枝主风伤卫,麻黄主寒伤营,大青龙主风寒两伤营卫。其治始于成氏,而成于方氏、喻氏。以愚观之,桂枝主风伤卫则是,麻黄主寒伤营则非。盖有卫病而营不病者矣,未有营病而卫不病者也。至于大青龙证,其辨不在营卫两病,而在烦躁一症,其立方之旨,亦不在并用麻、桂,而在独加石膏。”《伤寒贯珠集》张秉成:“治太阳病风寒外盛,阳气内郁,表不解而无汗烦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夫邪之来也,正气不与两立,必发热以拒之。而人禀阴阳之气,各有偏盛不同。阳盛之人,外为风寒骤加,则阳气内郁而不伸,故见烦躁不宁之象。然阳气抑郁,何由得汗。虽用麻黄、桂枝,表亦终不能解,一若亢龙有悔,欲雨何来。必以石膏之甘寒,清其内烦,解其郁热,使其阳气暴伸,表里通畅,然后云行雨施,一汗而解也。先哲每谓石膏可以解肌,殊不知甘寒质重之物,止有清里之能,不过热除表解之意,皆由前人凿分桂枝汤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大青龙治风寒两伤营卫,均为解表之方,遂致后人误会者多耳。此方即麻黄汤之变剂,因其内有郁热,故加石膏,欲其和营卫致津液,故用姜枣,学者神而明之,自可得其理矣。”《成方便读》
【参考用量】今据所收集古今中外大青龙汤证治81例病案统计,麻黄最大用量18克,最小用量0.5克,常用量9~12克。桂枝最大用量15克,最小用量0.5克,常用量9~12克。甘草最大用量15克,最小用量1克,常用量6~9克。杏仁最大用量15克,最小用量3克,常用量6~9克。生姜最大用量10克,最小用量0.5克,常用量3-9克。大枣最大用量12克,最小用量3克,常用量3~9克。石膏最大甩量75克,最小用量3克,常用量20~30克。【煎服法】本方原煎服法为:方中七味药,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除去上沫,纳入其它药物,再煮至三升许,去药渣,取一升温服,令病者微微似汗出。后世亦有先煮麻黄,去沫,再入石膏,煎15分钟,后入诸药,分3次温服者。亦有取周身微似汗出,药后稍厚覆其被者。若汗出多者,可用《肘后备急方》芎穷、白芷、蒿本三物为粉,或用<备急千金方•温粉方》: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为细末;或用《孝慈备览•扑身止汗法》麸皮粳米二合,牡蛎、龙骨二两,共为细末,周身扑之,以止其汗。一服汗者,停后服。大青龙汤,自仲景以下,均以传统水煎温服为主,亦有制成大青龙汤晶口服者。 【方用范围】1、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伤寒论》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治麻疹脉浮紧,寒热、头眩,身体疼痛,喘咳,咽痛,汗不出而烦躁者。治眼目疼痛,流泪不止,赤脉怒张,云翳四周,或眉棱骨痛,或头疼,耳痛,又烂睑风,涕泪稠粘,痒痛甚者,以本方加车前草佳。《类聚方广义》愚用大青龙汤治温病时恒以薄荷代方中桂枝,尤为妥稳。《衷中参西录》此方为发汗峻剂,溢饮或肺胀,其脉紧,表证盛者,用之有效。又天行赤眼,或风眼初起,此方加车前子,以大发汗,时有奇效。《方函口诀》2、根据关氏统计81例大青龙汤病案,结果表明,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大青龙汤主要适用于流感及呼吸系统疾病,并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如支气管炎、肺炎,风湿症、浮肿、湿疱、产后浮肿,荨麻疹、鼻衄、乙脑等多种疾病,但以主治外感疾病为多。凡具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头身痛,舌红或淡红,苔薄白、黄,脉浮紧、数者,皆可应用。 《伤寒证方证证治准绳》
【医案选录】案一冬伤寒王某,男,50岁。于1970年冬伤风鼻流清涕,咳嗽声重;周身不适。自服2片正痛片,在汗出而未出之际,时值夜深,寒风凛冽,有事出门而去。次晨归来即卧床不起,身痛如劈,头疼如裂,高烧39C,伴有啬啬恶寒。就诊时主诉,心中难受,口渴思饮,有躁扰不安之状。诊其脉弦紧有力,舌红苔白。知为寒邪外束,郁热内扰而致。当用内清外透之法,仿大青龙汤治之。麻黄1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50克大枣3枚生姜3片连翘20克芦根20克。1剂药尽,病即告愈。 《辽宁中医杂志》案二暑月伤寒邓某,女,15岁。六月乘凉露宿,感受风寒,先治未效.三日察热更重,住院治疗。其证寒热无汗,面色绯红,烦躁嗔怒,头痛身疼,乍有轻时。脉象浮紧而数,舌苔薄白微黄不燥。此为太阳病,风寒两感之重证。治宜发汗解肌,表里双解,大青龙汤主之。麻黄7克桂枝7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上方进服2剂,已得微汗,寒热、烦躁、身痛等症俱减,仅有余波未尽。因有人以为时值暑夏,主张将麻桂代以葛根、防风,以求稳当。午前进药1剂,午后2小时,诸症复起,寒热更张。知为不当,仍遵前法,3日痊愈。《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案三上感王某,男,35岁。1984年7月5日诊。炎夏外出遇雨,周身尽湿,归家983后即感恶寒发热交作。诊时患者恶寒凛凛,虽炎夏亦穿衣三件。且觉头身酸楚,声嘶,目红,无汗;身热灼手。体温39.8℃,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查血:白细胞16200/mm,中性87%。此内有伏火,为外寒所郁,表里俱实。宜大青龙汤外散表寒,内清里热。处方;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生石膏45克(先煎),炙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5枚。服药1剂,寒热即除,诸症悉瘥。查血象;血细胞总数8600 /mm3,中性70%。《四川中医》案四小儿肺炎于稚君,女,5个月。1960年11月25日入院:主诉:咳嗽,发烧。现病史:小儿于前三四天起开始咳嗽,曾在地段用过金霉素治疗,病后两天见喘,面色不好看,来院求治。查体:入院时体温38. 2C,鼻煽,面色发红,不出汗,口围有些发绀,一阵阵哭闹不安,脉跳有力,心音亢进。两肺后背部有密集中小水泡音。腹软,肝不大,手足不凉,末梢循环尚好,亦无颈静脉怒张等循环衰竭状。中医辨证:病儿不汗出而时烦,发热,恶寒,身疼,乍有轻时,脉浮紧,是太阳表寒,里有郁热,为大青龙汤证。此儿无脉微细,汗出、恶风、四肢厥逆之少阴症,故用大青龙汤凉发之,是以麻、桂、姜之属以发汗而泄表实,加石膏以除里热而止烦躁也。汗出,止后服。方剂:麻黄1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杏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石膏15克,水煎服。西药仍用金霉素及吐根糖浆等,未予滴流。入夜,汗出,转安静,3日后迅速治愈。《陈会心医案》案五支气管肺炎并心衰 陈某,男,半岁。患儿曾因喘息性肺炎合并心衰住院治疗,因故未愈即出院。2天后,又因发烧,气急,烦躁,呕吐等症,西医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并心衰而再次住院。经用抗菌素等药物治疗十余天病症未见减轻,遂邀中医会诊。4月18日一诊:症见壮热(T4 0.0C)气粗,无汗烦躁,喘急痰鸣,面红目赤,大便清稀,日行两次,舌淡红,苔薄黄微,指纹青紫过关。属痰热为风邪郁闭,肺气壅实发为喘证。拟定喘化痰,清降肺气为法。予定喘汤加枳壳、桂枝。4月19日诊:仍壮热不退,烦躁,皮肤干燥,鼻扇而喘,喉中痰鸣,口干引饮,舌苔黄黑相杂,润而有津。断为风寒闭肺,表实里热。予大青龙汤解表清里。处方:麻黄2克(去节另包先煎去沫),光杏仁6克(打),桂枝4克,石膏10克,红枣5枚,生姜3片,甘草2克。2剂。《江西中医药》案六大青龙汤加附子治愈流行性乙型脑炎刘某,男,7岁。门诊号:37613。患儿发热,头痛,昏迷,抽搐已1天,于1958年8月10日初诊。体温40. 30C,大便秘,小便失禁。检查:急性病容,昏迷嗜睡,呼吸深,有鼾声,瞳孔反射消失,颈项强直,呼吸音粗糙,肝、脾未扪及,布氏征(+),克氏征(+),巴氏征(+);血象:白血球15400/立方毫米,中性88%,淋巴12%;脑脊液:白色,透明,凝固物(+),潘氏试验(+),蛋白(+),糖40-50毫克%,白细胞总数135/立方毫米,涂片:细菌(一)。西医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诊断:头疼剧烈,项背强直,壮热无汗,两目上视,烦躁谵语,神识昏迷,手足妄动,频繁抽搐,四肢微厥,大便秘,小便自遗,唇干口渴,舌质红,苔白薄,脉浮数,诊为太阳与少阴并病。治以解表清里温经为主,予大青龙汤加附子。处方:麻黄(去节)6克(先煎去洙),桂枝6克,光杏仁10克,生石膏60克,炙甘草6克,熟附片10克,红枣6枚,鲜生姜3片。1剂。8月11日二诊:服上药后半小时许,周身絷絷汗出,热稍降,神识清醒,头痛已止,项背强直,谵语抽搐亦解,舌质渐淡,苔白薄,脉浮数。原方减麻黄、桂枝;加薄荷6克,连翘10克,继服2剂。8月12日三诊:服上方后,症情复剧变如初,舌质红;苔白薄,脉浮数。原方复去连翘、薄荷,仍加麻黄、桂枝,1剂。8月13日四诊:进大青龙汤加附子后,头痛,项背强直和壮热抽搐又止,神识清,略可饮食,舌质红,苔白薄,脉浮数。继进l剂。8月14日五诊:药后诸证消失,大便通畅,小便自主,饮食渐增,已能下地行走,舌质转淡,苔白簿,脉浮数。又服原方2剂,痊愈出院。《江苏中医杂志》案七 鼻衄叶某,男,58岁。因高血压退休。于1980年2月29日诊。患者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7天,烦躁时甚,继而鼻衄两天,初时点滴,断断续续,经服清热凉血止血药后,反长滴不止,脉浮紧,右关浮数有力,舌尖红,苔白厚腻中微黄。年近花甲,且原亦有类似病发生,发则多日不止,但均有表证先见。显非禁汗之衄家,似此风寒挟湿,郁而化热之表寒里热实证,舍大青龙汤法孰可任之?即疏:净麻黄(先下)12克,桂枝4克,杏仁10克,石膏(先下)40克,大枣8克,炙甘草4克,生姜6克,加净苡仁12克(后学按:腻苔之用),另用广三七粉1克,分次吹入出血处。次日遇其家属告日:吹三七粉后,血曾暂止片刻,后仍长流不止,按法服药后,因身汗出而诸症告愈,一年后随访,云衄未发。《四川中医》案八月经不调蒋某,女,20岁。月经先后不定期四月,本月已3次,量多色黯。时偶有寒热,但始终不作汗,腰背痛,渴喜冷饮,小溲短赤热痛,便秘,舌赤,苔薄黄微干,白苔少许,脉浮紧,左关弦数,右关洪。观其热已甚而表寒未罢,不汗则热不得泄,徒清无益,恐愈遏而愈甚,当发之达之也。议大青龙法:净麻黄15克,桂枝5克,杏仁10克,生石膏(先下)50克,大枣10克,生姜8克,炙甘草5克。按法服药取汗后,诸证减其大半。继服2、3煎,其汗由少至无,诸症告愈。查脉已缓,唯左关弦数,舌红无苔,改投丹栀逍遥散加生地,3 剂而月事一直正常。《四川中医》
(2)、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征引】程知:本汤非为烦躁而设,为不汗出之烦躁设。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烦躁乃少阴亡阳之象,非汗不出而郁蒸者比也。山田宗俊:此太阳表实兼阳明内热之候,非麻黄汤所能发,故与大青汤之峻发也。若脉微弱以下乃少阴亡阳之证,与通脉四逆汤之里寒外热、吴茱萸汤之烦躁、附子汤之身痛同类,皆真寒假热,非大青龙所主。误服则必见四肢厥逆、筋惕肉润等危候,是为逆治。此时惟真武汤可以侥幸万一。喻昌:天地郁蒸,得雨则和,人身烦躁,得汗则解。大青龙汤证为太阳无汗而设,与麻黄汤证何异?因兼见烦躁一证,则非此法不解。张锡驹:阳气者柔则养筋,血气盛则充肤热肉。今虚则筋无所养,内无以充,故筋惕肉润。盖仲圣凭脉辨证,只审虚实,不论风寒。脉象有力者为实,弱者为虚。不汗出而烦躁者为实,汗出多而烦躁者为虚。证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证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大青龙汤为风寒在表而兼里热者设,故本汤中风伤寒互称,何曾拘于名乎!若本证为中风兼伤寒,何不用麻桂合方,而更用本方主治乎?《活人书》:本方与麻黄汤相似,但病最重又加烦躁者。
【讲义】太阳中风症见汗出脉缓,今见脉浮紧〈伤寒脉〉、发热恶寒〈中风伤寒共见证;身疼痛〈伤寒证〉、不汗出〈伤寒证〉、烦躁(中风较重的偶见之,伤寒未之见也〉。若此者多为中风病,而伤寒证反多,足证经中所设中风、伤寒姑名之耳,不可截然分之也。本条可谓为麻黄证之重者,大青龙汤大发汗以解表清里,热去而烦躁诸证自愈矣。脉微弱(正气不足)'汗出恶风(表虚不固)者不可服之。若误服之,则正气愈虚而肢体厥逆,津亏血少而筋惕肉润,此为逆治也。
【附注】本条可解作麻黄汤证之重者,兼桂枝去芍药汤证,复兼石膏证者。本方较之桂枝二越婢一汤多杏仁,少芍药,且本方以麻黄汤为主,桂枝二越婢一以桂枝汤为主。两方虽皆有内热,但以有汗无汗别之,尤在重量悬殊,主治迥然。烦躁由于里热,此本证之异于麻黄、桂枝等证也。列表于后,以资参考。论中之无汗、汗不出、不汗出及不发汗等句之意义各有不同:无汗是表有阻隔,无汗见于皮肤也。汗不出,汗已变成,滞于汗腺,惟不能出耳。不汗出,表有水气,但不能成汗而出也。不发汗,以发汗剂发之而汗不出也。略 【治验】吉益东洞:治一人患肿满,余诊其喘鸣息迫,烦渴,小便不通,与本方四十日无效。均疑之,余谓除此外无的方,复用大剂二十日,病家以急复来告,往观之,见前证益剧,恶寒战栗,漉漉汗出,举家骚然,以为命将尽。余曰:无关,此瞑眩也。犹用本方,则终夜大汗出,换衣六七次。翌日,肿满减半,小便利。十余日复常。汤本求真:以本方速愈剧烈性肾脏炎。中神:治一妇产后,浮肿,腹胀满,大小便不利,饮食不进。其夫医也,亲疗与下剂,无效。余诊其脉浮滑,按腹水声,谓其主人曰:子之术当也,然病不知,当易法。仲师所谓与大承气汤不愈者,瓜蒂散主之之类也。主人曰:善。与本方,夜大汗如流。翌日又与之,三四日后腹满如忘。与前方凡百余帖,复原。喻昌:大青龙者,升天而行云雨也。小青龙者,鼓波而奔沧海也。治饮者,以小青龙为第一义。
按:各家以本方治麻疹、目疾、天行赤眼、风眼疼痛流泪、赤脉云翳、眉棱骨痛、头痛、耳痛,或本方加车前子。又治烂睑、风涕泪稠黏、痒痛甚者,本方加车前子,加枯矾频熏洗。又头剧痛如裂,夜不能眠,若心下痞,胸膈烦热,兼服泻心类。 又小儿赤游丹毒,大热烦渴,惊惕或痰喘壅盛,兼用吐下剂;或直视口噤,先吐下,再用本方亦可。
方极:本方治喘咳,渴,上冲,身疼,恶风寒者。
【习题】1.大青龙汤主治何证?2本方与麻黄汤比较有何异同?3,本方与桂枝二越婢一汤比较有何异同?4、本条名为中风,而证多伤寒,其故安在?5、若脉微弱,何以不可服本方?
(3)姜春华《伤寒论识义》:识义:程应旄说:脉则浮紧,证则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明是阴寒在表,郁住阳热之气在经,而生烦热,热则并扰其阴而作躁.总是阳气怫郁不得越之故.此汤,寒得麻黄之辛热而外出。热得石膏之甘寒而内解.龙升雨降.郁热顿陈矣。然此非为顷躁设,为不汗出之烦躁设,昔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虽有烦躁证。乃少阴亡阳之象,全非汗不出而郁蒸者比也”丹波氏云:烦躁非中风证、。虽曰太阳中风,并无中风证候。中风二字,众家纷云,无有的据,姑置阙疑之例。”从脉之浮紧与微弱,辨证之阴阳。柯琴云:“盖仲景凭脉辨征,只审虚实,故不论中风伤寒,脉之缓紧,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脉弱无力者为虚。不汗出而烦躁者为实,汗出多而烦躁者为虚;证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证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实者可服大青龙,虚者便不可服,此最易知也。凡先烦不躁而脉浮者;必有汗而自解,烦躁而脉浮紧者,必无汗而不解。大青龙汤为风寒在表而兼热中者设,不是为有表无里而设。故中风无汗烦躁者可用,伤寒而无汗烦躁者亦可用。盖风寒本是一气,故汤剂可以互投,论中有中风伤寒互称者,如大青龙是也,有中风伤寒兼提者,如小柴胡是也。- 33 -仲景但细辨脉证而施治,何尝拘拘中风伤寒之别其名乎?如既立麻黄汤治寒,桂枝汤治风,而中风见寒,伤寒见风者,曷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而更用大青龙为主治耶?妄谓大青龙为风寒两伤营卫而设,不知其为两解表里而段。请问石膏之设。为治风欤?治寒欤?营分药欤?卫分药欤?只为热伤中气?用之治内热也。大青龙汤前人喻如天地郁蒸得雨则和,人身烦躁得汗则解,为太阳无汗而设。
《外台》引《古今录验》:本条方后张仲景论云“中风见伤寒脉者可服之”风伤卫,寒伤营。桂主伤卫,麻主伤营。大青龙汤之主营卫俱伤,此成氏本于《活人书》。方略大青龙汤即麻黄汤加味。诸证皆是麻黄,而有喘与烦躁又不同。通用于麻黄汤证而躁躁者,里热外寒(指肺热外见恶寒)
(4)、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烦躁]陆氏:烦者,病人自觉心胸烦热,躁者,因内烦而躁扰见于外也。[大青龙汤]就是麻黄汤加姜、枣、石膏,也就是麻黄桂枝两方去芍药加石膏,是治表寒里热之方。[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表虚里寒证,是桂枝加附子证。“者”字指烦躁而言。[厥逆]四肢厥冷,单手足冷,叫做厥;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叫做逆。[筋惕肉润]即肌肉跳动之证。因汗多而津液伤,阳气虚,故致筋惕肉润。
【按语】柯氏云:仲景凭脉辨证,只审虚实,故不论中风伤寒,脉之缓紧,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无力者为虚,不汗而烦躁者为实,汗出而烦躁者为虚,病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病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实者可服大青龙,虚者便不可服。又云: 脉浮紧,汗不出,是麻黄证,不可与桂枝汤,以其中有芍药能止汗也。脉微弱,汗出恶风,是桂枝证(当是桂枝附子汤证〉,不可与大青龙,以其中有麻黄、石膏故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用麻黄发汗。脉微而汗自出,是无阳也,不可用石膏清里,且脉紧身疼,宜以汗解者,只尺中迟,即不可发汗,况微弱乎。又云:大青龙为风寒在表,而兼热中者设。我认为柯氏这些说法是正确的,对于辨证用药的方法,更为深刻,学者应该详加体会。又诸家对于筋惕肉润等证,拟用真武汤治之很适当,但使用时必须注意真武之主证。
(5)、倪海厦《人纪》:麻黄又名「青龙」,大青龙汤,实际就是麻黄汤的变证,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些都是「麻黄汤证」,而烦躁,就改成「大青龙汤」了,就是麻黄汤里面加了生姜、大枣、石膏。感冒的时候,身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麻黄汤,而多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为了「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如果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病人不会烦躁,病人会很冷发抖,等到得了「麻黄汤」一两星期,他可能证就变掉了,变到比「麻黄汤」还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一下。
「麻黄汤」里面,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的时候、肺热高的时候,麻黄用到六钱,因为有石膏在里面,所以麻黄可以用到六钱,六钱,因为是分三次服用,每次只用到两钱。麻黄和石膏组在一起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会把热往下导。为什么吃麻黄,有的流汗,有的小便出来?张仲景的意思,「大青龙汤」里面一半的麻黄和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的重量,麻黄和石膏走里,杏仁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黄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和杏仁走表,脑里面的病毒从小便排出去。
像「越婢汤」,里面用麻黄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一大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的时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里面第一个水肿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肿,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汤」。而「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人微微发汗,而不要发太多,所以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痒。
凡是看到病人表寒里热的时候,就用「大青龙汤」,病人曰喉咙痒痒的,问病人有没有咳嗽?有咳嗽,问口有没有渴?答有渴,问有没有痰,答有痰且痰黄黄浓浓的,黄浓就代表病人里面热,问会不会怕冷?答有,且有鼻塞的现象,所以这病人表是寒的里是热的,这热是肺热,所以用「大青龙汤」。
为什么喉咙会痒痒的,因为水喝到胃里面,正常的管道是水从胃的津液发散到肺,再到皮肤毛孔流汗流出去,有一天皮肤毛孔被寒束到了,这个水要回头,可是水不会回到胃中,水顺着三焦淋巴系统到胃的下方,这水气已经离开汗腺,但又不在胃中,也不在消化系统中,水在横膈膜中,一呼吸水气就往上冲,就痒痒的。肺里面太热了,舌苔会黄的,所以开石膏,把水往下导,小便排出去。「麻杏甘石汤」和「大青龙汤」的分辨,如果咳嗽,胃口好不好?如果胃口很好,开「麻杏甘石汤」,咳嗽咳得都没胃口了,开「大青龙汤」,所以大青龙汤就是病人的肠胃已经伤到了。
所以平常肠胃很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麻杏甘石汤证」。平常肠胃不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大青龙汤证」。
科学中药的药粉,在真正危险的时候,整罐吃下去,也没用,因为汤者,荡也,熬汤剂的时候,可能一剂下去就好了,所以经方说「一剂知、二剂已」,指的是汤剂,因为汤的热力,所以下去的力量很强。
有一种状况不可以吃「大青龙汤」,就是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先不管什么症状,如果他的脉很微弱就是里虚了,「汗出」就是津液不够了 ,风吹得很难过,表示这人里面已经很冷了,石膏一下去,就更冷,本来津液就已经不够了,麻黄杏仁一发汗,这样津液就会伤的更多,这时会造成病人贫血,因为血水同源,结果病人的手脚会冰冷掉,所以如果很虚的人绝不可给「大青龙汤」,这病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是桂枝汤证,又因表虚里寒,所以应是「桂枝汤加附子」。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石膏一般四到五钱,杏仁一般二钱多到五钱都没关系。标准的黄金比例是,麻黄用六钱,石膏用四钱,杏仁用二钱,那么杏仁加石膏等于麻黄的六钱,这样子就不会伤到津液。当然临床上要看病人的症状作加减,如果病人高烧与烦躁明显的时候,我们石膏可以用到一两,如果咳嗽频繁或痰多,就多加杏仁。
如果喝完「大青龙汤」,汗出太多,药开太过了或运动流汗太多,用「温粉」擦擦。如何预防发汗太过,就是慢慢喝大青龙汤,喝第一碗的时候,可以让病人先喝两口,看看如果没有什么感觉,再继续喝两口,慢慢地把第一碗喝完,感觉到快要发汗,就不要再喝,然后保暖帮助发汗。
温粉:牡蛎、龙骨(马骨)、糯米,三味磨粉等量。
临床上,气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龙汤」证,也就是寒喘;天气热才开始喘,天气冷就不喘,就是「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里热想出去出不去,外面的热进不来,被寒束到了,就是热喘。
大青龙汤是治疗疫病的药方,疫病就是气候不正常的情况下,例如春行冬令,所发生的流行传染病。现代的,只要是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相同,就是用大青龙汤,因为中医是同证同治。如果是四季分明,节气交替正常的时候,就不会用到大青龙汤;只会用到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等等。
(6)、冉注伤寒论:金鉴曰:太阳中风,脉当浮缓,今脉浮紧,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脉也。中风当身不痛,汗自出,今身疼痛,不汗出,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证也。不汗出而烦躁者,太阳郁蒸之所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阴寒郁于外则无汗,阳热蒸于内则烦躁,此风寒两伤,营卫同病,故合麻桂二汤加石膏,制为大青龙汤,用以解营卫同病之实邪也。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即有烦躁,乃少阴之烦躁,非太阳之烦躁也,禁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摘之患生,而速其亡伤之变矣,故曰此为逆也。柯琴曰:麻黄汤证,热全在表,桂枝证之自汗,大青龙之煩躁,皆兼里热,仲景于表剂中,复用寒药以清里,盖风为阳邪,惟烦是中风面目,自汗乃烦之兆,躁乃烦之征,汗出,则烦得泄故不躁,宜微苦微寒之味以和之。汗不出,则烦不得泄故躁,必甘寒大寒之品以淸之。夫芍药、石膏,俱是里药。今人见仲景入表剂中,疑而畏之,故未敢用。当用不用,以致阳明实热,斑黄狂乱者多矣。夫青龙以发汗名,其方分大小,在麻黄多寡,而不在石膏。观小青龙之不用可知,石膏不能躯在里之风寒,但能清中宫之燔灼,观白虎汤之多用可知。汗多亡阳者,过在麻黄耳。用石膏以清胃火,是仲景于太阳经中: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倍中气,又虑乎转属太阴也。少阴亦有发热恶寒烦躁之证,与大青龙同,但脉不浮,头不痛为异。若脉浮弱,汗自出者,是桂枝证。二证妄与石膏,则胃气不至于四肢,而手足厥冷,妄用麻黄,则卫阳不周于身,而筋惕肉 115 润,此仲景所深戒也。要知少阴见阳证而用麻黄、必固以附子。太少异住,阴阳殊途,故寒温有别。桂枝证之烦,因以木旺,故用微寒微苦之剂以升降之。大青龙之兼躁,因以风动,故用至阴至重之品以镇堕之。有汗无汗,虚实不同,轻重有差世,必细审其所不用,然后不失其所当用耳。柯氏又曰:仲景凭脉辨证,只审虚实,故不论中风伤寒,脉之缓急,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脉弱无力者为虚,不汗出而烦躁者为实,汗出多而烦躁者为虚。证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证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实者可服大青龙,虚者便不可服,此最易知也。凡先烦不躁而脉浮者,必有汗而自解。烦躁而脉浮紧者,必无汗而不解,大青龙汤为风寒在表而兼热设,不是为有表无里者而设,中风无汗烦躁者可用,伤寒而无汗烦躁者亦可用。盖风寒本是一气。 故汤剤可以互投。如谓大青龙为风寒两伤营卫而设,不知其为两解表里而设,请问石膏之设为治风与?治寒与?营分药与?卫分药与?只为热伤中气而用之治内热也。张隐廉曰:成注谓风寒两感,营卫俱伤,宜大青龙汤,则背谬殊甚。若以太阳中风脉紧,无汗恶寒,太阳伤寒,脉缓,有汗恶风,便为风寒而感,则本论之风寒两感者多矣。如太阳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伤寒汗出而渴,伤寒五六日中风,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伤寒发热,其腹必满,自汗出。妇人中风,发热恶寒;阳明中风,口苦咽干,发热恶寒,脉浮而紧,病脉浮而紧,汗出,不恶寒。阳明病汗出多,微恶寒等证,例而推之,皆为风寒而感,何以不用大青龙汤。所以致背谬者,只因原本未清,其始有风伤卫,寒伤营,伤寒脉紧无汗宜麻黄汤,中风脉缓有汗,宜桂枝汤之说,因遂有风寒两感,营卫俱伤宣大青龙汤之说矣。所谓始差毫厘,终失千里,使仲祖本论蒙蔽不明,直至今日,良可悲已。丹波元简曰:感外风者为中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桂枝主伤卫,麻黄主伤营,大青龙主营卫俱伤。此^ 116 ^成氏注解所原,其来久矣。然风寒营卫两伤,允不可信据。何則,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出者,伤寒之候,烦躁,亦非中风之候,虽曰太阳中风,并无中风之候证,盖中风二字,诸家纷纭,无有的据显证,故姑置之阙疑之例而可也。活人云:大青龙治病,与麻黄汤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此乃用此汤之指南,宜无复异议也。冉雪蟑曰:太阳本寒标热,太阳病不解,不化热则化水(后这按:不化热即化水,有意思!),本条烦躁,即化热的见端。本条大青龙,即表证未解,内已化热的疗法。化热与发热各异。发热是气充于外,化热是质变于内。汗具调节人身温度的机能,汗出,内郁过剩的客热,可以放散,汗不出,热内郁,愈积愈甚,故麻黄汤发汗,直接可以疗外的发热,间接亦可疗内的化热。但闭寒太甚,内热构成,壅遏吸含,内不化则外不化,仅用发表,尚未能丝丝扣着,在这个状况下,就知道大青龙,可以补麻黄的不及了。或谓大青龙证外闭,比麻黄证更重,曰:不是外证的格外重,只是内部多一层化热,于何见之,于证的烦躁见之。喘逆是直向上冲,烦躁是反向里迫,外证不比较重,里证却比较急,或谓证即不重,何以麻黄汤,麻黄仅用三两,而大青龙汤,麻黄加倍用六两,曰这是方制配伍的关系,不是病机重轻的关系,麻黄汤纯于发表,故麻黄三两已够。大青龙汤中有石裔,石膏性寒沉降,能解缓麻黄辛散外发性能,若仍用三两,恐未能达到汗出热解,辨机适用的目的,观下条小青龙汤不用石膏,即不加麻黄,执柯伐柯,其則不远。至谓本条所叙是伤寒证,而开始何以明标中风?曰:此是就常解,更进一层说法,伤寒脉紧无汗,中风脉缓自汗,此是认识的规范。风可加寒,寒能兼风,此为理的事实。叙寒证而冠以中风,叙风证而冠以伤寒,参错尽变,互文见义,不是片面的,是全面的,不是泥守原则的,是活用原則的。伤寒汲古将本条中风,改为伤寒。下条伤寒、改为中风。又伤寒上加太阳二字,把活泼泼的化机,弄成死煞煞的印板,浅陋殊甚。学者必进此关,矛盾中求出真理,方可读神化无方,灵活万变的伤寒论。
大青龙方略
汪友苓曰:或问病人同是服此汤,而汗多亡阳,一则厥逆,筋惕肉阔。一则恶风烦躁,不得眠。二者之寒热,迥然不同何也?答曰:一则病人脉微弱,汗出恶风,是阳气本虚也,故服之則厥逆,而虚冷之证生焉。一則病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而烦躁,是邪热本甚乜,故服之则正气虽虛,而邪热未除,且厥逆之逆为重,以其人本不当服,而误服之也。烦躁不得眠为犹轻,以其人本当服,而过服之也。徐炅胎曰:此合麻黄桂枝越脾,三方为一方,而无芍药,何以发汗如是之烈。盖麻黄汤,麻黄用三两,而此用六两,越脾汤石膏用半斤,此用鸡子大一块。一剂之药,除大枣约共十六两,以今称计之,亦重三两有余,則发汗之重剂矣。虽稍加石膏,终不足以相制也。
(7)、成友仁《伤寒论阐释》:【注释】筋惕肉润:就是肌肉挑动。【译解】太阳病麻黄汤证,如果患者于呈现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等证的同时,兼见心烦躁扰一证,便是外有表寒,内有里热的证候,应该发汗解热,用大青龙汤主治之;假如患者呈现脉搏微弱、汗出、恶风的虚寒证,那末大青龙汤便不可与服了,因为虚寒证而误用发汗解热的峻剂,会引起四肢厥逆,筋惕肉润等亡阳脱液的严重后果。【按语】本条首标中风而说脉浮紧,下条首标伤寒而说脉浮缓,陈逊斋先生认为系前后条倒置之误,很有道理。注家多本成无己的说法,以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大青龙证是风寒两伤,营卫俱病来解释,毫无实际意义(后学按:语境不同而已:如how are you?你是谁?嘿嘿)。柯韵伯氏认为“仲景凭脉辨证,只审虚实……大青龙汤为风寒在表而兼热中者设,不专为无汗而设,故中风无汗烦躁者可用,伤寒而无汗烦躁者亦可用”此说甚有见地。【实例】 ①何保义从王太尉军中,得伤寒,脉浮涩而紧,予曰若头疼、发热、恶风、无汗,则麻黄证也,烦躁则青龙场证也。何曰今烦躁甚。予投以大青龙汤,三投,汗解。论曰:桂枝、麻黄、青龙,皆表证发汗药,而桂枝治汗出、恶风,麻黄治无汗、恶寒,青龙治无汗而烦,三者皆欲微汗解,若汗多,亡 98阳,为虚,则烦躁不眠也。《伤寒九十论》②一人年二十,初得病身微汗,脉弱恶风,医以麻黄药与之,汗遂不止,发热,心多惊悸,夜不得眠,谵语不识人,筋惕肉润,振振动摇。医者又进惊风药。予曰:此强汗之过也。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大青龙汤,服之则筋惕肉润,此为逆也。惟真武汤可救,进此三服,佐以清心丸,竹叶汤送下,数3愈。《普济本事方》③曾治一人,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为大青龙证,竟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八钱,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青龙汤方略【注释】温粉:一种外用的扑粉,目的用于止汗。本论未出方。《伤寒明理论》载“白术、白芷、藁本、川芎各等分,捣罗为细末,每末一两入米粉三两和令勻,粉扑周身止汗,无蕖本亦得。山田氏则谓即炒温之米粉。 【方义】柯韵伯氏说:“……此即加味麻黄汤也,诸证全是麻黄,而有喘与烦躁之不同,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质沉,其性寒,恐其内热顿除而表寒不解,变为寒中而挟协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倍麻黄以发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之淸内攘外之功,所以佐桂麻二方之不及也”《伤寒附翼》汪苓友氏说:“或问病人同是服此汤而汗多亡阳,一则厥逆筋惕肉润,一则恶风烦躁不得眠,二者之寒热迴然不同何也?答云:一则病人脉微弱,汗出恶风,是阳气本虚也,故服之则厥逆而虚冷之证生焉,一则病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而烦躁,是邪热本甚也,故服之则正气虽虚而邪热未除。且也,厥逆之逆为重,以其人本不当服,而误服之也,烦躁不得眠为犹轻,以其人本当服而过服之也”《黄竹斋伤寒论集注》
(8)、刘绍武《伤寒论阐释》:阐释:第38条和第3条、第35条是有区别的,在于它有烦躁这个症状,不完全和伤寒相同可叫中风,中风是指病邪侵入体表,较轻者为未影响体表反应,出现脉浮紧、身疼痛、发热恶寒等症,则出现身不痛、但重、麻痹现象,此乃大青龙汤证的异常反应,宜大青龙汤发之。“发之”是开郁启闭之意,发之者意味着病情急重,必须加强区别,才能挽救危象。脉微弱,汗出恶风,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若误服大青龙汤,产生厥逆,筋惕肉润,宣服茯苓四逆汤以救危急。 大青龙汤证有时脉浮缓,有时脉浮紧,浮缓脉是中风脉,病加重是浮缓脉,但重点是无少阴病证(心动悸,脉细),少阴证服用大青龙汤就会死亡,有时看到浮紧脉往往忘了浮缓脉,浮紧脉有浮缓脉的因素,浮缓脉有浮紧脉的因素。这条让人难懂的地方是,脉浮缓应是中风,脉浮紧应是伤寒,而这条正好相反,伤寒是肌肉收缩,也就是物理作用,表邪厉害,皮表收缩力血管失去就成了浮缓脉。桂枝证是中风证,麻黄证是伤寒证,这条是以麻黄证因素,一身疼痛,从第39条的脉象看是中风,但用麻黄就有伤寒的因素。中风证应有汗出,这里脉浮缓而无汗是伤寒的因素,第39条缺麻黄证,第38条缺桂枝证,也就是在里面隐伏着,实际上就应该标出来——中风、伤寒。伤寒过后形成了一个表虚证,骨肉的紧张力失掉,失掉知觉,又感到重,这样产生了浮缓脉,因此要用大青龙27汤发之。里面烦躁(越婢证),外面并不出现浮紧脉,反见不恶寒而汗出(桂枝证),这种情况是桂枝二越婢一汤,虽是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但不是—样的症状,没有症状,也就是一方多治。此条与第29条的厥逆区别是有筋惕肉润,不完全是四逆汤证,四逆证无筋惕肉润(第69条),厥逆,筋惕内润,原于茯苓四逆汤证,为啥属于茯苓四逆汤证呢?因为用了大青龙汤大发汗,亡了津液,亡了津液用人参,津液从汗跑出去了,亡了津液就会引起小便不利加茯苓,第69条、第27条无症状,所以要把这些症状补进去,小便不利就会有尿毒素刺激,而能引起筋惕肉润,方中四逆汤是治厥阴,茯苓、人参治筋惕肉润。
(9)、张正昭《伤寒论归真》:【注释】脉微弱;是承前“脉浮紧”相对而言其力较弱,非微细弱小之谓。详见第27条注。筋惕肉润:惕:心惊肉眺。润:眼皮跳动,筋肉掣动谓润。筋惕肉润,即筋肉跳动之意。
【译文】太阳病中风型,症见脉象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用大青龙汤来主治。如果脉象虽浮而力量较弱,并有出汗、恶风症状的,则不能给服大青龙汤,服了大青龙汤就会发生手足逆冷、筋肉跳动等现象,这属于误治。
【讲析】此条讲太阳病中风型的特殊情况——表实证的见症与治疗。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是典型的表实麻黄汤证的症侯特点。所不同者,麻黄汤证一般无烦躁,此证却有烦躁。烦躁之产生多由内热引致.此证肌表闭塞,阳气不得散越,固然可以积郁成热,但若外无热邪相加,则单纯表闭阳郁是不至于初病便生烦躁的,此观第46条证延至八九日尚未生烦便知(后学按:即“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故知此证之烦除阳郁之因外,必是感受了风阳之邪的缘故。此即本条亦名为中风的理由(后学按:丝丝如扣)。中风亦可出现表实证,此盖与个体反应有关,乃“中风”证 之变局。故不可执“中风”即为“表虚”之定见,而把“表虚”与“中风”,“表实”与“伤寒”视为同义语。
既为表实,自当开腠发汗;既有内热,则应兼施清解,故以大青龙汤主治。 “若脉微弱者”以下,是提醒大青龙汤不能用于太阳中风表虚证,若误服之,则必致亡阳伤阴之变。其“脉微弱”乃是与“脉浮紧” 相对而言力量较弱,亦即中风表虚常见之浮缓脉。脉象浮而微弱,又有汗出、恶风见症,这显然是属桂枝证,当然不可与服大青龙。而之所以于此重申,就在于本条亦名为太阳中风,恐人以名害实,虚实混淆。(后学按:自成一家之言)
【按】李克绍《伤寒论语释》云:中风这一名词,除用于太阳表虚证,是取风性疏泄之义外,其余在《伤寒论》的各部条文中,都是依据其症状表现,对比可以称为阳邪者,才名为中风(后学按:有意思)。如阳明病,若能食,对比中寒不能食者为中风,少阳病,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对比脉弦细,头痛发热、不目赤,不烦满者为中风。太阴病,四肢烦痛,对比脉浮緩、手足自温,不烦痛者为中风……本条由干有烦躁一症,与不烦躁的太阳伤寒对比,为阳邪,故亦名为中风。此解甚合仲景本意。
【诊断】太阳中风表实证,邪风外羁,腠理闭塞,阳热内郁。【治则】开腠发汗,清热宣郁。【方药】大青龙汤方略【方注】大青龙天地郁蒸,得雨则和;人身烦躁,得汗则解。此汤服之能使汗出水行,犹青龙之行云降雨,统海镇水,故以之名方。云“大”者,与小青龙汤相比,其力大功宏也。如鸡子大:鸡子.即鸡蛋。如鸡子大,按石膏之质量,约合今100~150 克。温粉:仲景原书未详何物。旧注有云以龙骨、牡蛎、糯米各等分为末者;有云麻黄根、铅粉、龙骨、牡蛎为粉者等等,虽不尽一致,但总不外敛汗止涩之意。方略
【方义】大青龙汤既可看作是麻黄汤增麻黄,加石膏、姜、 枣;也可看作是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复方。重用麻黄的目的,是为加强发汗开腠之力,并且抵消石膏的牵制;加石膏的目的则是解热除烦;因为麻黄、石膏用量较大,故又以甘草、姜、枣和胃护正。临床上对于表实无汗兼有里热烦躁,脉象浮紧有力之证,可起到发汗开表,解热除烦的作用,为仲景辛凉解表之重剂。又因本方能发越水湿而利小便,故亦可用于溢饮及湿郁肌表者。
(10)、李培生《伤寒论讲义》:关于温粉,论中未注明何方,后世所载也不尽相同。兹录两家记载以供参考: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温粉方为: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未,和匀,以稀疏绢包,缓缓扑于肌肤。孝慈备览扑身止汗是:麦麸皮、糯米粉二合,牡蛎、龙骨二两,共为极细末,以疏绢包裹,周身扑之,其汗立止。以上二法,可供临床选用。
【案例】邓,男,身体强壮,时值夏令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夜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气急而喘、脉洪大而浮紧,此夏令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汤证,为书大青龙汤方治之:生麻黄四钱、川桂枝四钱、生石膏四两、杏仁泥四钱、炙甘草三钱,生姜三钱、鲜竹叶五钱。二诊;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己退,诸证爽然若失,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痊。余瀛鳌医案。
(11)、张横柳《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此条述太阳伤寒兼里热的证治。
条文中首冠“太阳中风”,紧接着提出“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等典型的太阳表实之象。可见“太阳中风”不能见字解字。其实质是指太阳伤寒为其一;其二,可视为病因。“感受风寒”之后出现“脉浮紧……不汗出”之表实证。“不汗出而烦躁”是本条文中辨证难点、要点。“不汗出”一句,其义有二:一是指症状;二是指病因,如治疗不当、失治等。由于不汗出,热不得外越,化热入里郁于胸中,上扰心神,故“烦躁”。仲景用“而”字连接不汗出而烦躁”,可见“不汗出”为“烦躁”之因。“烦躁”为“不汗出”之果。而“不汗出”又因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故风寒外束,热聚胸中这一病机矛盾主要在风寒外束,而热聚胸中为次,即病机中心仍在表。为此,仲景的大青龙汤,为麻黄汤中的麻黄倍量(六两)目的在于开发腠理,加用石膏清泄胸中郁热,再加姜、枣补中,调营卫,防传太阴。若出汗过多还嘱要“温粉粉之”止汗。及“一服汗者,停后服”,顾胃存津的思想跃然纸上。“脉微弱,汗出恶风者”,示表里之阳俱虚,禁用大青龙汤。故云“此为逆也'《康平本》是小字旁注,指出厥逆、筋惕肉润是误用大青龙汤的结果。
大青龙汤属麻黄汤类方。大青龙汤系在麻黄汤的原方中,倍麻黄量,增用甘草,加生石膏、生姜、大枣组合而成。适用于太阳表实证,因汗不得出而增见烦躁。不汗出而烦躁”是其主证。烦躁产生的原因,可以由于表实证发汗不及时,汗不得出,阳气不得外越而郁于胸中,郁久化热,邪热内扰心神;也可因胸中原有蕴热,影响肺气的宣发和胸阳运转,汗不得出,邪热内扰。因汗不得出,故倍麻黄用量,以增强其发汗能力;加生石膏清肺热以利胸中阳气运转而除心烦躁扰。以其发汗力强,故加重炙甘草和中之功用,又恐汗出过多过骤,胃中津气一时难以恢复,故又加入生姜、大枣,调养胃中之气液。
由于阳热郁于胸中,影响胸中阳气的转运,使阳气不能正常流通全身,故有时会出现身体重着的感觉。在使用本方时,对是否有汗要特别注意。即肌肤有湿润之感也不能使用(后学按:后学之人,最忌只讲大概,不讲细节,此句甚好),若表证自汗,更属禁忌。误则汗出不止,而招致亡阳之变。
“烦躁”是本方的主证之一,必须与下述各证鉴别。
一是五苓散证的心烦,五苓散证也是表证未解而兼见心烦的,心烦是因水停下焦,津液不能上承,致使上焦虚燥而引起的,除心烦外,尚有口渴、小便不利的症状,而大青龙汤证并没有喝水要求,亦无小便不利,自可鉴别。尤其关键的是,五苓散证的表证属表虚自汗出,不是表实无汗。二是栀子豉汤证的心烦,心烦虽然也是由胸中之邪热引起,但心烦的出现是表证已解之后,或在其他疾病将愈之时。热郁胸中的原因是胃的津气不化,故有时可见嘈杂似饥(后学按:小长坡之妇女,可能为证),舌有微黄腻苔,脉滑而不浮紧。
二是阳明病的白虎汤证.疾病的性质不同,一是里热证,一是表寒证。白虎汤证的烦躁是因胃热炽盛、津液受灼、心神受扰所引起的。病已化热入里,故无恶寒。里热炽盛,不断迫津外泄,故见汗出不止而大渴欲饮水。白虎汤证如果津气受伤过甚,也可以出现身体重着的症状。由于邪热过盛,往往波及少阳的经脉——致使分布在两胁的经络气机不通,影响身体的转侧。
三是少阴病的烦躁,这点须加以特别注意。少阴病的烦躁,是心肾受伤严重,虚阳被迫外亡时的病理反映。烦躁以躁为主,即手足频频作非意识的动作,乃精神失养,形神不能自主所致。恶寒因阳气虚。发热是虚阳被迫外亡。无汗是阳虚液缺。此外,尚伴有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内真寒的症状。大青龙汤证的身重,是阳热郁聚胸中,影响阳气的流通所引起,时轻时重为身重的特点。少阴身重的症状,是阳虚无力运行所致,身重无减轻之时,自可鉴别。
此外,服大青龙汤后,若见“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决不能再用大青龙汤治疗。临证必须遵循第267条的“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原则,灵活施治。若表证仍未解,而应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和其表气。若汗出多者,宜加附子,温阳固表敛汗;若表证未除,再受风寒而复见无汗时,此时正气已虚,大青龙汤固不可用,即麻黄汤也不宜服,宜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即桂枝汤、麻黄汤的用量各减少三分之二,合为一方,在发汗的同时调和营卫,轻微取汗。
《伤寒论》中用本方治疗太阳伤寒,风寒外束而阳气指郁化热之证。症见: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苔白干或兼薄黄苔,脉浮紧。《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以本方治疗外感风寒,肺卫郁闭,当汗出而不汗出,水饮溢于四肢兼有郁热之溢饮。症见:身体疼痛,无汗,咳喘,烦躁。以本方去桂枝加文蛤,为文蛤汤,取其除热润下,生津止渴之功,治疗贪饮者。此即《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证治第十七》“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之意。本方为辛温解表发汗之竣剂,又属辛温之品与辛凉之品融于一方,变解表剂为表里双解之剂,后世医家师其法,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 有:一是刘河间的防风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俱实;二是清吴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 薄荷、荆芥代麻黄;牛蒡子、桔梗代北杏;韦茎、金银花、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生姜、大枣而成,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期。
參现代医家对本方的运用
1.外感高热刘氏用本方治疗外感高热,收效良好。在治疗时主要抓住发热恶寒,烦躁,无汗或微汗,口干或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数。若恶寒重,无汗而口不甚渴者,麻、桂用量略加大而生石膏用量略小;若恶寒轻,有微汗而热者,则加大石膏用暈,而减少麻、桂用量,还加入芦根、竹叶,取其清热生津之效。王氏等认为,可将本方看作是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曾用以治疗表寒里热,水湿内热,饮溢内热3个病案,取得了满意疗效。并认为本方经加减化裁,尚能治疗诸如感冒、流感、麻疹、肺炎、胸膜炎、急性关节炎、丹毒、急性肾炎等病,只要其病机为外寒内热,表里俱实,皆可运用,
2.流行性脑脊髄膜炎翟氏以本方加附子,治疗1例脑脊髓膜炎。症见:突然发热,畏寒肢冷,头痛项强,口渴欲饮,咽喉红痛,喷射状呕吐,全身皮肤有紫色瘀斑,神志时清时寐,体温40.C,舌红,苔薄白,脉浮缓。血检:白细胞28-7X1071,嗜中性粒细胞93%、淋巴细胞4%、脑脊液检査:外观呈乳白色,浑浊,白细胞1.2X109,嗜中性粒细胞96%,淋巴细胞4%,糖10毫克以下,蛋白(+++)。中医辨证属太阳、少阴两感。处方:麻黄9克去节先煎去沫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膏4.5克熟附片6克大枣6枚生姜3片,水煎服。前后共服药5剂后,症状均已消失,神情活泼。
3.流行性乙型脑炎翟氏认为乙脑虽多属温病“暑温”范畴,但亦有可辨证为伤寒太阳与少阴两感者,症见:壮热无汗,舌润苔白,脉浮或细弱,肢冷,曾以此加附子治疗乙脑30余例,无一失败。总结用方经验,应掌握的主症为:壮热无汗,舌润苔白,脉浮或细弱,肢冷。若见壮热汗多,烦渴引饮,苔干黄糙,舌绛,脉洪大者,则非本方所宜。
4.肺炎肖氏报道64例大叶性肺炎,总治愈率为94%,好转率为4%。其中,单纯用中药治愈47例,中西医药结合治愈17例。疗效分析表明,具有退热快、白血球恢复快、症状改善快及啰音消失快等优点,而并发症的存在是影响疗效重要因素,从中医来看,其挟湿、痰、热毒。中药治疗肺炎组又根据“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治则,临证辨证分型有五:一是用大青龙汤化裁,治疗属表寒郁热型者;二是用银翘散化裁,治疗风热犯肺型;三是用三仁汤化裁,治疗手太阴湿温型;四是用麻杏石甘汤化裁,治疗肺热火炽型;五是用清气化痰汤化裁,治疗痰热壅肺型,乃可获效。
【按语】大青龙汤证病机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有此病机,则不论夏日炎热,或者年岁已高,均可因证使用。其郁热程度有轻重之别,轻则烦躁,重则兼见口干渴、面赤、唇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对郁热重者,则酌加知母、牡丹皮、黄芩等清热之品。一般在使用本方时,麻黄剂量倍于桂枝,麻黄与石膏分量之比为1 : 1.5~2最佳。
从翟氏、肖氏的实践经验,结合《伤寒论》对喘咳为主证的证治而言,医者必须熟读、精思麻黄汤证、大小青龙汤证、麻杏甘石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葛根芩连汤证的理、法、方、药,临证运用,必定自如,得心应手。
(12)、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本條為外有表寒,內有裏熱之治法,亦即「大青龍湯」之證狀。
解曰:「太陽傷寒症」,脈見浮緊,證見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純粹為一表寒「麻黃湯證」,但不同者尚有煩燥一證。煩燥為裏熱,故於「麻黃湯」中加「石膏」名「大青龍湯」主治之。若脈不浮緊而微弱,證不惡寒而惡風(后学按:承师谓恶寒非恶风),不汗出而汗出者,則為脈證不合,「大青龍湯」不可與服之。以脈微弱、汗出、惡風,為「少陰」虛證,若與服之,必變為厥逆,甚至筋惕肉润,則為逆治矣。「太陽」病例,「中風」脈浮緩,發熱,汗出,惡風;「傷寒」脈浮緊,發熱,無汗,惡寒。於生理病理極合。本條原文首句為「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不汗出,顯然錯誤。下條「傷寒」脈浮緩,亦是脈證與命名相反,陳本首先指出前後條倒置之誤。煩燥為裏有熱之所致,即產熱中樞機能亢進,神經不寧現象,並非表寒束縛,熱不得外發而內鬱所致。苟為無汗,熱不得泄之所致者,則「麻黃湯」解其表,汗出熱解,毋須再加「石膏」,故本症為表有寒、裏有熱之症。「大青龍湯」即為表寒裏熱之主方,以「麻黃」解其表寒,「石膏」清其裏熱。裏熱除,則煩燥已;表寒解,則身熱、惡寒、身痛皆已。若脈見微弱,為「正氣」不足、體溫不充之「少陰」脈象;汗出、惡風,為表虛亡陽之「少陰」證狀,即心臟衰弱之候。體溫不足,心藏衰弱,即是「少陰」陽虛之證,只可溫補,不可發汗,更不可清裏,故「大青龍湯」不可服之。服之則汗愈出,而陽愈亡,心愈弱。輕則成為厥逆,重則筋肉失於溫煦,不隨意神經起反射作用而為筋惕肉、躁擾不寧之真寒假熱證矣。故用「大青龍湯方」時,必須認清其主證,方不誤投。
本條之舌證:為舌紅,苔薄白;舌紅為裏熱,苔薄白為表寒。
本條之針法:照三十九條針治((取「合谷」、「經渠」。頭痛取「風府」、「風池」;上肢痛取「肩髃」、「曲池」;下肢痛取「陽陵」、「三里」;腰背痛取「後谿」、「委中」。)),另加下穴以治內熱煩躁。曲池Τ、足三里Τ、間使Τ。
大青龍湯方略。本方之主證:為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燥者。
東洞翁本方條曰:「治喘及咳嗽,渴欲飲水,上衝,或身痛,惡風寒者。」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發汗峻發劑,無論矣。其他溢飲,或肺脹,其脈緊大,表證盛者,用之有效。」又:「天行赤眼,或風眼初起,此方加『車前子以大發汗,時有奇效。蓋風眼為目之疫熱,故非峻發無效也。蓋此方實居『麻黃湯之首要者。」「大青龍湯」之組合:以「麻黃」為發汗去水之主藥,發熱,身疼痛,得之則愈。「桂枝」亦為止痛解表之品,合「杏仁」亦為降氣之上衝,氣緊、頭痛等得之則愈。「石膏」為清裏熱之主藥,煩躁得之自已。「生薑」助「麻黃」之散,亦與「草」、「棗」等和胃氣。「大棗」為化水氣和胃氣之品。「甘草」為調和諸藥與緩和神經之用。本方之組合意義,大致如此。「麻黃」、「石膏」為主藥,「桂枝」、「杏仁」為助藥,「草」、「薑」、「棗」則佐導而已。
(13)、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临床体会】大青龙汤适用于中风、伤寒初起,内有郁热,发热恶寒,而伴有烦躁不安或面色正赤,脉象浮大滑数;或伴有轻度的谵语。此时如不用大青龙汤疏表邪而宣郁热,往63往很快的即转入阳明。所以对宿有郁热,外感风寒之患者,在冬令季节,具有上述证候宜大靑龙汤,以疏表淸热。在春令即可用辛凉解表,清宣郁热之剂,如加味银翘散、桑菊饮或大靑龙之类,方不致热邪遏闭,转生他变。至于大青龙汤的用法,要根据病势之轻重,年龄之大小,在剂量上予以适当的调配。该方以疏表清热为主,如表邪重的,麻黄的量可以稍大。成年人一般的用最由3克到10克,必须配以大量的生石膏。麻黄与石膏同用,能宣散内郁之热,息息以透表而出。热邪外达,不但可以疏邪外出,更可以阻止病势发展之趋势。因热邪壅于内,可以助长疾病之发展,如内热已清,病邪外排,内外分解,病自愈。石膏之用量,固视热势之轻重。一般的用法,常为麻黄之三倍,就是用3克麻黄10克石膏。如热势盛者,石膏用量,还可以递加。以麻黄为辛燥之品,如内有郁热,服之每感烦躁不安,而佐石膏, 则无此弊。
【病例】许某,男,40岁。患伤寒迁延日久,寒从热化,津液受伤,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而无汗,口渴引饮,异常烦躁,小便短赤,大便旬日未通。诊其脉两关洪数鼓指,舌质淡红,苔边白中黄而少津,此乃表证未解,里证又急,即仲景所谓大青龙证之候也。遂以加减大青龙汤与之。【处方】麻黄5克光杏仁10克桂枝尖3克生石膏18克研细甘草6克鲜茅根30克。连进二剂,得汗热减,脉滑数而洪象稍减,是病势已有转机,惟口渴烦躁不除。又仿仲景竹叶石膏汤,加减续进,在原方中减去半夏,为不呕也,加陈皮、白芍以行气活血,较原方为灵活耳。【处方】淡竹叶10克生石膏18克吉林参6克杭寸冬10克生甘草6克白粳米3克杭白芍10克济银花15克鲜姜三片。连进三剂痊愈。伤寒邪气在表,首宜宣达表邪,而郁热较盛,必须佐以清里,故仿大青龙法,轻用麻桂,重用石膏,解表清里,双方并进,始能符合透表宣热之目的。服后得汗热解,病有转机。惟在发病初期由于热伤津液,而口渴烦躁未止。用竹叶石膏汤,以清热生津,而除烦渴,病势虽发作较猛,由于用药合拍,短期即可治愈。
(14)、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本条基本上是太阳病有內热者。大靑龙汤是外解风寒內淸里热,亦可以说是表里双解剂。它是麻黄汤加味而成,因麻黄用量大,加用石膏佐麻黄以宣肺淸热,又用姜枣调营卫。“太阳中风”应汗出脉浮缓,此处“脉浮紧,发热恶寒”,是伤寒证。“不汗出而烦躁”是外束风寒內有热,用大靑龙汤主之。里有內热则用麻黄汤加石膏等,与27条比较,“太阳病发热悪寒, 热多寒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只差一味药(杏仁易芍药)。其二,大靑龙汤是大剂,桂枝二越婢一量少。38条“烦躁”说明热多,脉浮紧,身疼痛说明寒多。而27条是热多寒少,故有差別。38条不汗出,说明不是中风。“太阳中风……身疼痛,不汗出”可以用麻黄汤,但有烦躁内热麻黄之功不足矣,故用大靑龙汤,这是与麻黄汤的鉴別。本条自“太阳中风……大靑龙汤主之,”是前一段。后一段提明了大靑龙汤的禁忌:“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参考27条“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所以本条“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大靑龙,此证可服用桂枝加附子汤,参考20及22条得知。因为大靑龙汤中麻黄可发汗亡阳,石膏性凉,对此正虛表虛的“脉微弱汗出恶 风者”都不可用。对这种阳衰表虛证,若免强服用,就会“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但此证可救,用“眞武汤”救逆溫阳化水法冶疗。鉴于眞武汤有溫阳化水的功效,笔者常用其治疗各种心力衰竭引起的浮肿腹水,慢性肾炎和原因暂时不能査淸的浮肿腹水,胸水等之属于心肾阳虛者,常可获得一定效果。详见82条。服法及处理,取微汗,如汗出多者,溫粉之。如一服汗出者,停后服,中病则止。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者,可服61^ 65 ^条干姜附子汤以溫其阳。现用此方治流感,上呼吸道感柒。对于一般沒有挟杂证者,较易掌握,尤其是病人素有阴虛者,风寒之邪侵入机体之后易于化热,而使原有之太阳伤寒表实证易于化热,很快出现葛根汤证,或直接出现葛根汤证,或使葛根汤证很快转化为大靑龙汤证,請参阅下例。如是者,也应急则治标,待标证之急经过治疗消失或大部好转之后,再行缓则治其本。
例如,上呼吸道感染,长期低热,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张XX,23岁,女性,工人,1980年10月27日初诊。感冒一周仍恶寒无汗头痛,下午为甚,两脚沉重,体溫38.2,咽痒鼻干,大便正常。旣往于6年前〔1974年9月)卽患窦性心动过速,低热,至今未愈。舌被少许薄苔,舌质红嫩,脉象浮滑而数,104次/分,査白血球总数,分类及胸部X线透视正常。此久患阴虛低热心悸,复受外威风寒表实,宜急则治其标,佐以顾其本,用葛根汤与麻黄汤加减:葛根12克麻黄10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甘草6克生姜30克大枣4枚麦冬10克。毎日煎服1剂,覆取微汗出。10月30日二诊,服汤2剂汗出少许后仍畏寒怕冷,无汗虽较前减轻,只于手足时而汗出,仍口干心烦,体温37.3,舌苔薄黄,脉象浮数,随与大靑龙汤以外去表寒內淸热:麻黄14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去核生石膏60克。又服2剂汗出后,恶寒身重均解,体溫降至37.2度的低热水平,又现原有之面部热感,口干心烦,苔薄白,舌质红嫩,脉象细弦而數等阴虛肝郁之低热症状,遂改用养阴舒肝引火归原法,缓治其本,疗其痼疾而愈。
(15)、伤寒论现代解读:语释:太阳病中风证,脉象浮紧、发热、恶寒、全身疼痛、不出汗而烦躁不安的,这是大青龙汤的适应症。假如脉象微弱汗出恶风的,不可服用大青龙汤;如果误服了大青龙汤,就会发生四肢厥冷,肌肉跳动,这是因误治而病情加剧的表现解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都是麻黄汤的适应症,所以,“太阳中风”应该是太阳病伤寒证。大青龙汤证与麻黄汤证的不同在于,大青龙汤证有烦躁一症,因而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重麻黄用量,加强发汗力量,同时加石膏降低体温。生姜、大枣具有调整胃肠道功能及补充小量糖分和钾离子的作用,可以预防水电介质紊乱。
大青龙汤是一个强发汗方剂,对于虚弱的病人和已经发过汗的病人,不应当再次服用,如果误用,可能引起四肢厥冷,恶风烦躁、不得眠(交感神经兴奋,休克代偿期;中医称为表阳虚);肌肉跳动(低血钠症);甚至亡阳(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筋惕肉闰(肌肉跳动)、脐下悸(腹直肌跳动)、脚挛急、两胫拘急(腓肠肌痉挛)中医称为阳虚动风,西医称为肌肉的不自主运动,中医认为阳虚脱液,不能温煦濡养筋肉;西医认为是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钾引起的肌肉痉挛。中医学温病后期的阴虚动风与这里的急性水电介质紊乱引起的阳虚动风不一样,温病后期的阴虚动风是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过程中,由于持续高代谢和耗能途径异常,机体通过大量分解蛋白质获取能量,机体的蛋白库是骨骼肌,因此蛋白的消耗主要是动用肌蛋白。又由于外周难以利用芳香族氨基酸,因此被消耗的主要是支链氨基酸,而芳香族氨基酸则被蓄积,后者形成伪神经介质进一步导致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加之水电解质紊乱(主要是低血钙低血镁),所以外感热病后期的阴虚证会出现肌肉萎缩、消瘦、手足蠕动、形消神倦、齿黑唇裂等表现。阳虚动风不会出现肌肉萎缩、消瘦、形消神倦、齿黑唇裂等表现。82条身(闰)动,160条经脉动惕久而成痿都是低血容量低血钾状态。
(16)、陈亦人《伤寒论译释》:词解:“厥逆’,四肢厥冷;“筋惕肉润:就是筋肉跳动,由于亡阳脱液,筋肉得不到煦濡所致。
语译:太阳中风证,脉象浮紧,发热,恶寒,周身疼痛,汗不得出而烦躁不安的,用大青龙汤主治之。假使脉象微弱,汗出恶风的,不可服大青龙汤,万一误服了,就会发生四肢厥冷,筋肉跳动,这是因误治而病情加剧的表现。
提要:大青龙汤证的主要脉证,与大青龙汤的禁例,以及误用的变证。
浅释: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都是麻黄汤证,所不同的只烦躁一证,这是肌腠郁闭较甚,而里有郁热的缘故,因而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重麻黄用量治其表闭,更加石膏以清里之郁热,但仅热郁于经,还未达到胃燥津伤的程度,所以又佐以姜枣益脾温胃,以防石膏寒中之弊。如药中病机,很快就可汗出烦除热退,诸证均愈。状其药效的迅速,犹如龙之升天而行云雨,因而方名大青龙汤。本方发表清里,较麻黄汤发汗之力尤强,必须不挟正虚的,方可使用,否则容易造成不良后果。所以明确提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的禁例。假使误用,则必导致亡阳厥逆,筋惕肉润的不变证。404
以往注家曾强调大青龙证为风寒两伤营卫,与桂枝证,麻黄证并列,称为三纲鼎立,而且据之重新编排太阳病篇,影响极大,得到很多人的推祟附和,其实完全出于附会,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我们认为三证的病因都是感受风寒之邪,其主要区别是:有汗脉缓的为桂枝汤证,无汗脉紧的为麻黄汤证,表实兼里热不汗出而烦躁的,为大青龙汤证。这样在临床上才容易掌握。
选注:喻嘉言:天地郁蒸,得雨则和,人身烦躁,得汗则解。大青龙汤证,为太阳无汗而设,与麻黄汤证何异,因有烦躁一证兼见,则非此法不解。
程郊倩:脉则浮紧,证则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是阴寒在表,郁住阳热之气在经而生烦热,热则并扰其阴而作躁也。烦躁须汗出而解,汗剂无如麻黄汤,然而辛热之性,散寒虽有余,而壮热则愈甚,一用之而斑黄狂闷之证,随汗势而燎原奈何?故加石膏于麻黄汤中,名曰大青龙汤,使辛热之剂变为辛凉,则寒得麻黄汤之辛热而外出,热得石膏之甘寒而内解,龙升雨降,郁热顿除。然此汤非为烦躁设,为不汗出之烦躁设。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虽有烦躁证,乃少阴亡阳之象,全非汗不出而郁蒸者比,误服之遂有厥逆,筋惕肉瞩之变。
尤在泾;此治中风而表实者之法,表实之人,不易得邪,设得之则不能泄卫气,而反以实阳气,阳气既实,表不得通,闭热于经,则脉紧身痛,不汗出而烦躁也,是当以麻黄桂姜之属,以发汗而泄表实,加石膏以除里热而止烦躁,非桂枝汤所得而治者矣;盖其病已非中风之常病,则其法亦不得守桂枝之常法。仲景特举此者,欲人知常知变,不使拘中风之名,而拘解肌之法也。若脉微弱,汗出恶风,则表虚不实,设与大青龙汤发越阳气,必致厥逆筋惕肉润,甚则汗多而阳亡矣。故曰此为逆。逆者,虚以实治,于理不顺,所以谓之逆也。
吴绶:大青龙汤治伤寒发热……,譬若亢热已极,一雨而凉,其理可见也。若不晓此理,见其躁热,投以寒凉之药,其害可胜言哉。405
按语:以上注家对本条的注释,皆能突出辨证与方药的特点,没有拘执风寒两伤之说,喻氏,程氏均联系麻黄汤证来作比较,得出本证的特点是不汗出而烦躁。尤氏明确提出中风而表实的主张,意在说明中风汗出是其常,无汗是其变,要人知常知变,不使拘中风之名而拘解肌之法,极有见地,总之,临床治疗必须以证据,而不应囿于名称。
大青龙汤方略
……[附温粉考] 《肘后》:姚大夫辟温病粉身方,芎劳白芷藁本三物等分,下筛,内粉中,以涂粉于身,大良。《总病论》:辟温粉,即前方三味,加零陵香等分,为末,每壹两半,入英粉四两和匀,常扑身上,无英粉,蚌粉亦可。凡出汗太多,欲止汗,宜此法。《活人书》温粉方,去零陵香,荚粉作米粉,余味同。《孝慈备览》扑身止汗法,麸皮糯米粉二合,牡蛎龙骨二两,右共为极细末,以疏绢包裹,周身扑之,其汗自止,
方解:柯韵伯:此即加味麻黄汤也。诸证全是麻黄,而有喘与烦躁之不同。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平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质沉,其性寒,恐其内热顿除,而外之表邪不解,变为寒中而协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倍麻黄以发汗,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406
王晋三:麻黄,桂枝、越脾互复成方,取名于龙者,辛热之剂,复以石膏,变为辛凉,正如龙为阳体,而变其用,则为阴雨也。太阳寒郁于表而生喘,用杏仁降之,太阳热灼于里而无汗,用石膏泄之,麻黄发汗,甘草护营,复有姜枣以调之。方义专在泄卫,故不用芍药,欲其直达下焦,故倍加铢两,从卫分根本上泄邪,庶几表里郁热之气,顷刻致和,不使有传变之虞。《内经》治远用奇方大制,故称大青龙。
汪苓友:或又问:成氏云,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病人同是服此汤而汗多亡阳,一则厥逆筋惕肉润,一则恶风烦躁不得眠,二者之寒热迥然不同,何也?余答云:一则病人脉微弱,汗出恶风,是阳气本虚也,故服之则厥逆,而虚冷之证生焉,一则病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而烦躁,是邪热本甚也,故服之则正气虽虚而邪热未除。且也厥逆之逆为重,以其人本不当服而误服之也:烦躁不得眠为犹轻,以其人本当服而过服之也。明乎此,乃知仲景此汤,必欲审证而投之矣。
尤在泾:桂枝主风伤卫则是,麻黄主寒伤营则非。盖有卫病而营不病者矣,未有营病而卫不病者也。至于大青龙证,其辨不在营卫两病,而在烦躁一证,其立方之旨,亦不在并用麻桂,而在独加石膏,王文禄谓“风寒并重,闭热于经,故加石膏于发散药中”是也。若不过风寒并发,则麻黃桂枝已足胜其任矣,何必更须石膏哉。须知中风而或里实,亦用麻黄,伤寒而或表虚,亦用桂枝,其表不得泄,而闭热于中者,则用石膏,其无热者,但用麻桂,此仲景心法也。炫新说而变旧章,其于斯道,不愈趋而愈远哉。407
按语 柯氏的注释,颇多阐发,王氏以本方为麻黄、桂枝、越脾三方互复而成,,从而得出其主治作用,也颇得当,关于方后注“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历来很少论及,汪氏独能注意及此,设问加以探讨,并与条文中“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对勘,指出同是服本方而变证所以轻重不同的原因,尤属可贵。这样,就可更加明确使用本方必须注意的问题,阳虚的固然应当严格禁用,即使阳气不虚,方证悉合,也必须遵照“中病即止’的原则,以避免过剂之弊。尤氏对“三纲”说的分析批判,析理入微,切中肯綮,对于如何正确评价前人的意见,极有启发和帮助。
本方应用范圈 1.流行性感冒;2.流脑、乙脑;3.皮肤瘙痒、荨麻疹;4.急性肾炎水肿。5.天行赤眼,本方加车前子。
医案选录:何保义从正太尉军中,得伤寒,脉浮涩而紧。许叔微曰:若头痛,发热,恶风无汗,则麻黄证也;烦躁,则青龙汤证也。何曰:今烦躁甚。投以大青龙汤,三投而解。《名医类案》
按语 不汗出而烦躁,为大青龙汤的证,本案使用大青龙汤得效,就是有力的证明。于此益信仲景之书为临床实践的总结,所以历验不爽。
(17)、李克绍《伤寒论语释》:【注释】厥逆:即四肢逆冷。筋惕肉润:即指肌肉跳动。【提要】阳郁太重,不汗出而烦躁的证治。30【语释】本条的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等症状,属于麻黄汤证。所不同的是,麻麻汤证不烦躁,而本条却突出的是兼见烦躁。这是表邪郁闭太重,阳气不得宣泄,扰于胸中所致,这样,单纯用辛温的麻黄汤解表,是不利于解除烦躁的,必须在麻黄汤中加入石膏,倍用麻黄即——大青龙汤, 以清透里热,发散郁阳,才能表邪消除,烦躁亦愈。“若脉微弱”以下,是指出运用大青龙汤应注意的两点,即不要用于脉微弱者的烦躁证,也不要用于汗出恶风者的表虚证。因为本方清透的力量较大,如果是汗出恶风的表虚证,或表邪虽闭而阳郁不重,不出现烦躁,或虽烦躁而脉微弱,不是阳郁致成的烦躁,用本方后就会亡阳,厥逆,或阳不温煦,阴不濡润而导致筋惕肉润等变证。
【按语】中风这一名词,除用于太阳表虚证是取风性疏泄之义以外,其余在《伤寒论》的全部条文中,都是依据其症状表现,对比可以称为阳邪者,才名为中风。如阳明病,若能食,对比中寒不能食者为中风。少阳病,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对比脉弦细,头痛发热,不目赤,不烦满者为中风。太阴病,四肢烦痛,对比脉浮缓,手足自温,不烦痛者为中风。至于少阴病和厥阴病则以热化证为中风,也都是取风为阳邪这一含义。本条由于有烦躁一证,与不烦躁的太阳伤寒对比,为阳邪,故亦名中风。正由于本条也称为太阳中风,所以条文中又特别提出“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以免由于名称相同而导致医疗错误。 大青龙汤方略校勘略
【方解】本方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组成的复方。因本证不汗出而烦躁,是阳气郁闭过重,故重用麻黄。但麻黄辛热,与烦躁不宜,因加辛寒的石膏,使发汗而不助热,令郁阳从胸中肌肉发越而出。
(18)、贺有琰《伤寒论纵横》:〔医案〕卞某,男,30岁。冬日病伤寒,苦头,全身骨节疼,恶冷,发热,咳喘,无汗。前医给服麻黄汤,出少许鼻血。仍然无汗,且增烦躁。延余诊治时,前证存在,察其舌苔白滑,切其脉浮紧而数,问其小便自可而清长。余思:其小便淸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其表既不为汗衰,又不为衄解,是阳郁甚也,断之以寒束于表,阳郁于里,以大青龙汤治之。麻黄10克,桂枝6克,甘草6克,杏仁10克,生姜3片,大枣4枚,生石膏30克,水煎。一服即汗出而烦燥,二服而寒热身痛除(后学按:“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此即为复服)。尚有咳而微喘,舌苔显淡黄而滑,予麻杏石甘汤加淸半夏、栝蒌皮,二剂而愈。 (贺有琰医案)
(19)、赵桐《伤寒述义》:赵桐曰:此大青龙脉证,乃汗出而遇寒束也。太阳脉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何以知其为中风乎?盖此不汗出,与无汗迥异(后学按:字面易解,临证难辨)。不汗出者,是汗欲出不得,而有欲出、难同、将出之气象焉。紧为实,仲师之脉也。郁而烦躁,汗迫腠理而不透出也。非尺迟脉弱有关少阴,不可发汗、不能作汗而烦躁者比,尤与汗出阴阳离决烦躁者异。故两擅麻桂之品,去芍药之敛,重麻黄之雄,急于云施雨沛,一汗而解。加石膏,以桂枝有烦乱之嫌(后学按:众解皆谓膏制麻黄,此谓监制桂枝,独特!),而有以制之也。至若伤寒脉浮缓,身痛乍有轻时,亦汗迫腠理之游走,急于速发之义。石膏之寒,解郁热也。仲师于中风主桂枝,伤寒主麻黄,风寒麻桂有时互为活用,此则合而加减用之,太阳之病可谓无遁情矣。然太阳底面即是少阴,仲师特嘱脉微弱不可与,再嘱无少阴证可与,恐汗散元阳,四肢厥逆,阳散失养,经脉动摇,筋惕肉润也。误犯者,真武汤主之。
补曰:中风脉浮紧,浮为在表,紧为实,与杂病汗出入水,被凉水闭住毛孔之浮紧同。伤寒脉浮缓,与汗出当风,风湿之浮缓同。此患者初因烦劳,阳气发张(经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烦者,屡也),营卫发泄,突受寒袭,汗迫腠理,出入不得,故烦躁。乍重乍轻,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是汗迫腠理之游走也。要知,桂枝汤是治太阳卫病有汗之发热,麻黄汤是治太阳营病无汗之发热,大青龙治劳极阳泄,外受寒束,汗欲出出不来之发热。谓中风伤卫,伤寒伤营,青龙证为营卫两伤,麻桂青龙三法鼎峙,喻昌聪明,百虑一失矣。大青龙有脉涩之滞象,有数止之促象。予经数人,皆用麻黄九钱,半日三服尽,邪解脉复而愈。
大青龙汤方略
赵桐曰:此与麻桂各半,只差芍药石膏二味。彼面微有热色,当汗而不可汗,不可汗又不得不汗,故用芍,主桂枝和之之意也。与桂二麻一汤治汗后如疟,汗后津伤不宜再汗,而余邪如疟又不得不汗,故桂多麻少,和重汗轻也。桂二越婢一亦差一味杏仁,彼汗后热多寒少脉弱,少加石膏,亦重桂枝和之之意。
青龙汤,汗迫腠理,利在急发,故重麻之雄,去芍之敛。不潜心《伤寒》者,不易辨也。
(20)、程昭寰《伤寒心悟》:【提要】本条论伤寒表实兼烦躁等证治和大青龙汤禁忌及误服转归。
【词解】1.厥逆:即四肢厥冷。2.筋惕肉润:指筋肉跳动。122
【心悟】“太阳中风”意指风中太阳、或谓素体表虚之人,感受风寒而患太阳表实之证(后学按:不敢苟同)。“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可确认为伤寒表实证无疑,当用麻黄汤治疗。可是,现在增加烦躁一证,且“不汗出而烦躁”,寒邪在表,寒邪闭郁之甚,表邪闭而不出,热邪内扰,故见烦躁,治疗不能单用麻黄汤开表发汗,而应采用发表寒之邪,宣阳郁之热的大青龙汤治疗。值得指出的是,烦躁一证是本方证的辨证眼目。而历代医家对烦躁的机转,有不同的看法。有认为是阳明之热者,也有人认为是少阴之热者。我们认为:既非热在阳明,更非热在少阴,而是阳郁闭热之甚所致。理由是:其一:论中提烦躁甚多,这里“不汗出而烦躁,”显示是因为不汗出而心烦,阳郁太甚,故心烦之甚,因此躁非躁扰之意,而是“甚”字之义(后学按:又一独解),也即是心烦之甚。其二如果热在阳明,当有口渴引饮,本证不见。又无“面色缘缘,目赤鼻干”的阳明经表之证,更没有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及阳明腑实之证,欲断之阳明,显然是令人难以信服的。有人认为大青龙汤证用石膏即可为明证,其实石膏《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个竹皮大丸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之证,即用石膏。张锡纯谓其原具发表之性”“服后其寒凉之力俱随发表之力外出”,故其认为大青龙汤证,“原系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锢其外表、致其胸中之蕴热有蓄极外盛之势。”蕴热于胸当然有心烦之甚一证,所以石膏之用不在于清阳明之热;其三烦躁一证,认为是热在少阴,则离题更远。少阴有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证,乃阴虚内热。有昼日烦躁夜而安静的干姜附子汤证,乃阳气内虚。本汤证明显不是虚证,仲景为避免医者误认为虚,故后有告诫之语和误治致变的说明。由此我们认为:烦躁当属表邪太甚,蕴热于胸,欲热化成实尚未致实的一个先兆症状。“若脉微弱……此为逆也。”脉微弱汗出恶风,说明证属营卫俱虚或卫强荣弱,不可投峻汗的大青龙汤。不可服而服,则过汗亡阳。阳气不通于四肢、可致四肢厥逆。过汗伤津、筋脉肌肉失养,又可见筋惕肉润。进而可导致坏病的发生、故曰“此为逆也”,是治疗上的错误。若与方后注“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合并讨论,则可见误服或过服大青龙汤,即可见阳虚津伤的“厥逆、筋惕、肉润”,“汗多亡阳”之证,又可见阳虚阴盛,“烦躁不得眠”等诸种变证。123
大青龙汤即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其发汗之力甚竣。方中倍用麻黄,佐用桂枝生姜辛温发汗散寒,加入辛寒之石膏有三义,一是配麻黄透解肌表之阳郁,二是清胸中蓄极之热、免致化热成实而除烦躁;三是监制麻桂免发汗太过,甘草、大枣资汗源以扶正,杏仁宣胸、是以能开表发汗、宣泄郁热。根据方后所注云,药后要控制汗出,仍取微似汗为佳,汗多用米粉朴之,一服汗则停服。大青龙汤临床应用颇广,诸如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溢饮、浮肿等病而有表寒闭热之证、均有较好效果。《金匮要略》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可见本方发汗治饮之功,临床应用切当, 效果理想。
【案例】曾治一人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为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为加天花粉八钱,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如洗,病若失。《医学衷中参西录》
【按语】麻黄汤病在表、表寒重而郁闭不甚,大青龙汤表寒郁闭甚而兼有内热。本案竟投麻黄汤不但无效、反增其烦躁。改投大青龙汤加花粉,竟一服而周身汗出如洗,足见两方证不同如此。
(21)、张锡纯《伤寒论讲义》:按:此大青龙汤所主之证,原系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锢其外表,致其胸中之蕴热有蓄极外越之势。而其锢闭之风寒,而犹恐芍药苦降酸敛之性,似于发汗不宜,而代以石膏,且多用之以厚其力。其辛散凉润之性,既能助麻、桂达表,又善化胸中蕴蓄之热为汗,随麻、桂透表而出也,为有云腾致雨之象,是以名为大青龙也。
至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原系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固摄卫气。即使有热,亦是虚阳外浮。若误投以大青龙汤,人必至虚者益虚。其人之元阳因气分虚极而欲脱,遂致肝风萌动而筋惕肉润也。
夫大青龙汤既不可用,遇此证者自当另有治法,拟用生黄芪、生杭芍各五钱,麻黄钱半,煎汤一次服下,此用麻黄以逐其外感,黄芪以补其气虚,芍药以清其虚热也。为方中有黄芪以补气分,故麻黄仍可少用也。若其人已误服大青龙汤而大汗亡阳,筋惕肉润者,宜去方中麻黄加净萸肉一两。
(22)、陆渊雷《伤寒论今释》:成氏曰: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营,营卫俱病,故发热恶寒身疼痛也;风并于卫者,为营弱卫强,寒并于营者,为营强卫弱。今风寒两伤,则营卫俱实,故不汗出而烦躁也。与大青龙汤发汗,以除营卫风寒。
柯氏附翼云:盖仲景凭脉辨证,只审虚实,故不论中风伤寒,脉之缓紧,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脉弱无力者为虚,不汗出而烦躁者为实,汗出多而烦躁者为虚。证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证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实者可服大青龙,虚者便不可服,此最易知也。大青龙汤,为风寒在表,而兼热中者设,不是为有表无里而设,故中风无汗烦躁者,可用,伤寒而无汗烦躁者,亦可用。盖风寒本是一气,故汤剂可以互投。论中有中风伤寒互称者,如大青龙是也,有中风伤寒兼提者,如小柴胡是也(百五条)。仲景但细辨脉证而施治,何尝拘拘于中风伤寒之别其名乎。此既立麻黄汤治寒,桂枝汤治风,而中风见寒,伤寒见风者,曷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而更用大青龙为主治耶?妄谓大青龙为风寒两伤营卫而设,不知其为两解表里而设。请问石膏之设,为治风欤?治寒欤?营分药欤?卫分药欤?只为热伤中气,用之治内热也。
丹波氏云:《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载本条,方后,张仲景《伤寒论》云:中风见伤寒脉者,可服之。《活人书》:盖发热恶风,烦躁,手足温,为中风候,脉浮紧,为伤寒脉,是中风见寒脉也。大青龙汤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大抵感外风者,为中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桂枝主伤卫,麻黄主伤营,大青龙主营卫俱伤故也,此成氏注解所原,其来久矣。然风寒营卫两伤,尤不可信据,何则?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者,伤寒之候,烦躁,亦非中风之候,虽曰太阳中风,并无中风之候让。盖中风二字,诸家纷纭,无有的据显证,故姑置之阀疑之例而可已。《活人书》云“大青龙汤治病,与麻黄汤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此乃用此汤之指南,宜无复异议也。
渊雷案:麻黄汤证加烦躁口渴者,为大青龙汤证。烦躁与否,常斟病人之性情而异,不如口渴为确(后学按:临床经验)。经文不言口渴者,殆因口渴嫌于温病若阳明,而经意属此证于伤寒太阳欤。然温病伤寒之辨,本是无谓纠纷,此证因里热而烦渴,正不妨称为太阳阳明合病也。烦渴里热之证,若由麻黄证经日失汗而致者,则为表热蕴积之故,即所谓郁阳也,若初病即见者,则为毒害性物质剧,病人之体气亦盛,其抗病力特强故也。注家见本论辨脉法篇及可发汗篇,俱有风则伤卫,寒则伤营之文,遂以桂枝证为风伤卫,麻黄证为寒伤营。又见本条言中风脉浮紧,次条言伤寒脉浮缓,遂以大青龙证为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谓是风寒两伤,营卫俱病!于是乎论太阳病者,有麻桂青龙,三方鼎峙之说。自此说行,而太阳之病理,晦盲而不可晓矣。夫辨脉法可发汗二篇,本系叔和附益,非仲景之文,名为中风,名为伤寒,不过审证用药上借以区别。既不知何者为风,何者为寒,更何从知其伤卫伤营之情状乎?且伤寒中风之辨,只在无汗有汗,本条证既无汗,何从知其兼有风?次条既脉缓,于常例当有汗,既有汗,何得谓之伤寒,更何得用大青龙大发之乎?是故伤营伤卫,本是虚言,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徒存疑窟,不得据此以立说也。必欲合论三方,则桂枝证因抗病而发热,因发热而自然出汗以散泄之,调节体温之生理机能未失常态,其病为轻;麻黄证亦因抗病而发热,虽发热,而不能出汗以自散泄,毒害性物质之力,使生理失其常态,病斯重矣;大青龙证至表里俱热,而仍不能出汗,则病最重。何以故?出汗散热,为体温过高时之反射动作,体温愈高,则出汗愈多愈易,今至里热,体温甚高矣,而仍不能出汗,则毒害性物质剧烈可知,故大青龙证为三证中最重者,其方亦为三方中最峻者。脉微弱汗出恶风,是兼少阴之阳虚证,轻者宜桂枝加附子汤,重者宜附子汤。误服大青龙,则虚虚而阳益亡,故有厥逆筋惕肉润之变。筋惕肉日闰,因筋肉不得煦濡所致,阳亡而津不继故也。筋惕肉日闰之逆,方氏程氏张氏(张璐《伤寒缵论》)山田氏等,俱主真武汤,惟吉益南涯主茯苓四逆汤。汤本氏云:往年偶遇此证,用茯苓四逆汤,一服即止,则南涯之说优矣。
大青龙汤方略
赵刻本大枣作十枚,今据《玉函》成本《金匮》、《千金》改。山田氏云:大青龙汤,乃越婢汤加桂枝杏仁减大枣者。麻黄甘草生姜三味,分量无异,由是推之,所谓石膏鸡子大,乃亦半斤已。
吴绶《伤寒蕴要》云:大青龙汤,治伤寒脉浮紧,头痛身疼痛,恶寒发热,不得出汗,烦躁扰乱不安者,以此汗之。古人以伤寒为汗病,其身热烦躁,无奈何者,一汗而凉,斯言是也。75
《方极》云:大青龙汤,治喘及咳嗽,渴欲饮水,上冲,或身疼,恶风寒者。
《方机》云:大青龙汤,治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烦躁者;脉浮缓,发热身重,乍有轻时者;头痛剧,四肢惰痛,发热而汗不出者。
《类聚方广义》云:大青龙汤,治麻疹脉浮紧,寒热头眩,身体疼痛,喘咳咽痛,汗不出而烦躁者。又云:治眼目疼痛,流泪不止,赤脉怒张,云翳四围,或眉棱骨疼痛,或头疼耳痛者,又治烂睑风,涕泪稠黏,痒痛甚者。俱加苇苗(即车前子)为佳,兼以黄连解毒汤加枯矾,频频洗蒸。每夜临卧,服应钟散。每五日十日,可与紫圆五分或一钱下之。又云:治雷头风,发热恶寒,头脑剧痛如裂,每夜不能眠者。若心下痞,胸膈烦热者,兼服泻心汤黄连解毒汤。若胸膈有饮,心中满,肩背强急者,当以瓜蒂散吐之。又云:风眼症(即淋菌性结膜炎角膜炎),暴发剧痛者,不早救治,则眼球破裂迸出,尤为极险至急之症,急用紫圆一钱或一钱五分,取峻泻数行。大势已解之后,可用此方。更随其腹诊,兼用大承气汤、大黄硝石汤、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又云:治小儿赤游丹毒,大热烦渴,惊惕,或痰喘壅盛者,兼用紫圆,或龙葵丸(龙葵、巴豆、轻粉)。又云:急惊风,痰涎沸涌,直视口噤者,当先用熊胆紫圆走马汤等取吐下后,大热烦躁,喘鸣搐搦不止者,宜以此方发汗。76
渊雷案:大青龙汤麻石相伍,所以散发郁阳,麻桂相伍,所以出汗祛毒,而其副作用亦能放散体温,故用之不当,则体温低落,心力为之衰弱,是以有厥逆亡阳之戒也。又麻黄之量,三倍桂枝,则排除水气之力亦峻,故《金匮》以清溢饮。方解治验,互说《金匮要略今释》。
山田氏云:温粉者,熬温之米粉也,同温针温汤之温。刘熙《释名》云:粉,分也,研术使分散也。《字汇》粉字注曰:米细末。《说文》:傅面者。古傅面亦用米粉,是也。按《后汉书.华佗传》曰: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又与本论同。成尤己《明理论》,载《外台》辟温粉方,以为温粉,非也。辟温粉,乃辟温疫之粉,非止汗之设也,无己引而混之,可谓卤莽也。
渊雷案:汗后着粉,恐其漏风耳,非真能止汗也。今用爽身粉,亦得。
(23)、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论述太阳伤寒重证,症见烦躁的证治。
本条所述之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本是太阳伤寒麻黄汤证。但由于有“烦躁”这个症状,所以反映出本证在病机方面,腠理闭拒、营卫滞涩、阳气郁遏的程度比麻黄汤证更为严重。如果把麻黄汤证看成是典型的太阳伤寒,那么,本条所述之证应当是太阳伤寒的重型表现。由于本证的特点是烦躁,所以要散其壅滞而除烦,麻黄汤不仅力不能及,反而有鼓荡邪热之弊端。所以仲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之凉透。对此,淸代程应旄说得极好:“烦躁须汗出而解,汗剂无如麻黄汤,然而辛热之性,散寒虽有余,而壮热则愈甚,一用之,则斑黄、狂闷之症随汗势而燎原,奈何?故加石膏于麻黄汤中名曰大青龙汤,使辛热之剂变为辛凉,则寒得麻黄汤之辛热而外出,热得石膏之甘寒而内解,龙升雨降,郁热顿除矣。”
自“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以下是仲景自注文。文中告诫,虚证不可服用大青龙汤,若误服则可引发大汗,伤津亡阳,筋惕肉目闰。按,筋惕,筋肉抽搐,可引伸为四肢挛急。肉润,肌肉跳动。本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如此,太阳病,发汗太过,尚可致痉,所以“脉微弱, 汗出恶风”之阳虚者,若误汗,引发筋脉挛急,则是在所必然。
大青龙汤,麻黄的用量是麻黄汤的一倍,故发汗力较大。与麻黄汤对比,麻黄汤是“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大青龙汤不仅不需啜粥,而且也不需温覆,且“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可见,与麻黄汤比起来,大青龙汤才称得上是发汗峻剂。
【启示与范例】
(一)刘某,男,12岁,1965年8月14日初诊。4天前汗中游泳,当晚高烧40.C,持续不退,头痛,全身痠紧,无汗,恶心,口渴,烦躁,经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来诊。查,神倦,面红,气促,舌苔白厚腻,脉紧而数。证属寒湿束表,化热入里。治以发汗解表,清热除烦,祛湿散寒,调和营卫。处方:麻黄6g桂枝9g炒杏仁捣l2.5g知母l5.6g炙甘草6g生石膏研细25g山药30g葛根l2.5g防风9g生姜6g大枣擘5枚。水煎二遍,分二次温服,服第一次药半小时后,喝热米汤一碗,过半小时,再服第二次药,取汗。本证为寒湿之邪束于肌表,治不得法,有化热入里之象。故用大青龙汤加葛根,解肌发表、清热除烦、调和营卫。用知母、石膏、山药,生津止渴兼清里热,用防风胜湿止痛,兼解肌表,以祛寒湿之邪。服药二剂,诸症痊愈。(刘惠民医案)
按,刘氏治外感,善用麻桂石膏,善用大青龙汤以图表里双解。1957年7月,毛泽东在青岛开会期间,感冒,发热多日不退,延医数人而不效,当时山东省委便推荐刘惠民趋诊。刘惠民诊后,认为毛泽东外感日久,表未解而里蕴热,急须“表里双解”,以大青龙汤,重剂加减,一剂之后,毛泽东热退病除。(见黄光华《毛泽东与刘惠民》)。
(二)韩某,男,28岁,1961年7月4日初诊。患者途遇暴风雨,衣裤尽湿。 晚餐酒食暴进,当夜寒热交作,烦渴引饮。经中西医治疗,并服银翘散一剂,不效。
患者年轻身壮,病势猖獗,上午体温39.5C,虽值炎暑,被单裹身仍恶寒,肌肤干燥少汗,烦躁不得眠,扬手掷足,大声叫“周身骨痛呀”,“胸口难过呀”,头项强痛,不敢转侧,渴喜热饮(后学按陆师渊雷谓“口渴”比心烦可靠,此之谓也),面色赤,痰色白而质稠粘,咳不畅,口淡,舌苔尖白根薄黄,脉浮数有力,大便三天未行。诊为大青龙汤证。生麻黄18.7g桂枝6g杏仁9g甘草6g生石膏30g先煎生姜6g红枣12枚,一剂,水煎服。当日上午10时煎服一次,汗出不多。下午二时令服二煎,一小时后,汗出由少到多,头上出气如蒸,衫裤尽湿,换衫裤后,去盖身之被单,汗出渐减,夜能安睡。次晨醒来,各症如失。休息一天,恢复工作。(张志民医案)
(三)蒋某,女,28岁,1993年7月11日来诊。患者发热恶寒,头疼、身痛、无汗,面红、目赤,烦躁不安,舌苔白腻,脉浮紧。查,体温39°C,血象不高,诊断为风寒束表,郁热内蕴,治宜辛温解表,兼清里热,方用大青龙汤原方。麻黄12g桂枝12g炙甘草6g杏仁6g石膏30g生姜5片大枣10枚,一剂,水煎温服。药后汗出甚畅,湿及衣被。随之,渐渐汗少,热退身凉,诸症若失。(郑宪华医案)
(24)、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了伤寒表实兼内热烦躁的证治,以及大青龙汤的禁忌证与误服后的变逆。
.中风.是伤寒的互辞,.太阳中风.实指太阳伤寒而言。从其所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等证候看,也可确定这是属于伤寒表实无疑,应当用麻黄汤治疗。.
不汗出.既是一个证候,也可以看作是治疗不当,或因循失汗(如未就诊,或虽就诊而医者未用汗法),或虽用汗法,但病重而药轻,没有达到发汗的目的。汗出不来,寒邪在表不解,阳气闭郁不伸,进而化热,内热扰心,故生烦躁。不汗出是造成烦躁的原因,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因此说.不汗出而烦躁.。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多见于体质强壮,正气抗邪有力而邪气又盛的患者。寒邪闭于表而不能入里,阳气郁于内而不能外泄,俗话所说的.让汗憋得烦躁不宁.,就是这种情况。但是,由于本证只是不汗出而致烦躁,并不见口渴引饮等阳明里证,故属邪在于表而兼有阳郁化热的病证,用麻黄汤虽然有散寒开闭之力,但是不能清里解热,非本证所宜,故用大青龙汤峻发在表之邪以宣泄阳郁之热,则表可解而烦躁得去。如果脉不浮紧而见微弱之象,又有汗出恶风等证,说明是荣卫俱虚或卫强荣弱,而不是荣卫皆实。如果误投峻汗的大青龙汤,则可因过汗亡阳,阳气不能充达四肢,出现四肢厥逆;过汗脱液,阴液不能营养筋肉,出现筋惕肉瞤。因治疗错误而导致病情变坏,所以说.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是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为发汗之峻剂。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散寒以启表闭;石膏辛寒,既可配麻黄解肌以开阳郁,又可清热以除烦躁;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方后注有.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句,说明本方发汗力很强,不易控制。当汗出太多时,防治之法就是以温粉扑于身上。温粉即炒米粉。用炒米粉扑身是汉时流行的一种止汗方法。尽管如此,仍会因汗出多而伤阳气,造成阳虚恶风,或阳虚阴盛,烦躁不得眠等多种变逆的发生。因此,如果使用大青龙汤,要特别注意在服药后控制发汗的多少。我院某进修生曾治过一个壮年社员。该社员在夏季出了一身大汗后,下井边工作,井底下阴寒如冰,全身大汗顿消,随之就出现全身疼痛、恶寒、发热、汗、烦躁之证,服别的药都没有效。这个医生一看,病人面赤气粗,脉浮紧而数,系大青龙汤证无疑。但是,当时是盛夏,他不敢贸然进药,就跟其他医生商量。其他医生都说可以用,如果汗出虚脱可用西药急救。因此,他就开了大青龙汤的原方,仅服一煎就汗出热退,诸证霍然而愈。
《金匮要略》将大青龙汤用于.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之.溢饮.,主要取其发汗以解水毒之功,治疗水邪在末梢、皮下。我治过一个病人,这个人两手酸沉肿胀,身体肥胖,服黄芪、防己等益气利水药和注射维生素B1、B12等药都没效。我先后用了大青龙汤、越婢汤,药后汗出而病愈。
(后学按:书读至此,诸家之解,大同小异,若论于后学之长进,于刘、胡二老、李师心机深入浅出,最为得益。)
(25)、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这一节很不好理解,他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方才咱们讲过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太阳伤寒啊,那么它怎么搁个太阳中风呢?它这里头主要的关键在一个不汗出,他不说是无汗,他说这个病啊应该汗出,什么应该汗出?中风应该出汗啊,而不得汗出才发烦躁,那么这是就文字上来分析了,实际他这个。。。。。。。。。。(音频缺失)。生姜、大枣,这不是桂枝汤没芍药吗。麻黄、石膏、甘草、生姜、大枣、杏仁,这就越婢汤,它这个方子啊就是麻黄汤,桂枝、麻黄、杏仁、甘草,这是麻黄汤,麻黄汤越婢汤合方(按:此解独特!但仍以山田越婢加杏仁、桂枝,减枣之解为妥!),它这两个方子合方,就是说麻黄、桂枝、甘草、杏仁这是麻黄汤,与越婢汤合方,越婢汤没杏仁,越婢汤啊是甘草、生姜、大枣、石膏、麻黄,这几个药,这是越婢汤。那么这个合方是怎么弄一个中风呢?由于这个越婢汤啊,它是金匮里头的方剂,它治风水,就是人有水气,水气者就是浮肿啊,同时有外感,古人叫风水,这个风水也是风邪了。那么这个越婢汤的主治呢,是身热不断汗出。它这一段啊,主要说的是越婢汤,这个中风从越婢汤这说的,越婢汤应该不断汗出啊,由于他这个病啊又有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表实无汗,由于表实无汗,而汗不得出,那么这个越婢汤是治热的,你看它是大量用石膏啊,他就有里热,所以身热不断汗出。那么由于这个表实,汗不得出,这个热不得外越啊,所以这个人特别发烦而且躁(按:刘老谓不得汗而烦!),它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他这个大青龙汤证啊,只所以搁个太阳中风(按:胡老之说,方证家言,故有此解),这两个字啊,那么他这个证候呢,确实是一个麻黄汤证,但麻黄汤证呢他又不说无汗,他写个”不汗出“,又多个”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由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问题,这个中风与伤寒就主要是一个汗出汗不出,出了汗,这个脉也不浮紧了,那么身上疼痛也轻了。要是不汗出呢?不但脉紧,而且身上必疼痛,这是就这个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这个关键就在一个汗出一个不汗出。它要是一个麻黄汤证,他只是无汗他不烦躁,那么这个烦躁就是里头有热。他这一段为有别于麻黄汤证,那么你看看这一段的文字就看出来了,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还是无汗啊,那么这个不是麻黄汤证嘛,用麻黄汤就错了,所以他在这个无汗与不汗出,在这里头他在文字上有所区别,同时他也不写,身重是伤寒,他搁个太阳中风,他这里头的语义相当地深沉。一方面告诉你分析方剂,这个方剂里头越婢汤就是治风的,可是越婢汤汗出,这个麻黄汤无汗,表实无汗,所以这个汗他叫不汗出,汗不得出,而且还发烦躁,热不得外越啊,它往上攻冲头脑就发烦躁,他是这个意思。所以他这个不是真正中风病,你看他后头就说了,他也怕你误会到中风啊(按:诸家之解,皆为少阴,独胡老解为中风之证,视野独特,其说也圆),“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脉浮微弱,那是真正的中风证,咱们头前讲的中风,阳浮而阴弱嘛,脉浮于外而弱于内,汗出。那真正的中风病用这个可不行啊,他在这就把这个补充一些,他怕你真认为是中风证,你也用大青龙汤那就不对了,千万不能给吃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一吃呀大汗亡阳,津液不达于四末,手脚就要凉了,而且“筋惕肉瞤“,这个肉也跳,咱们方才不讲了吗,津液丧失,肌肉发痉挛,这个肉瞤筋惕也是这种情形,它不是拘挛,它是肉跳,也是肌肉当时营养失调(按:胡老此解,后学感同身受,非拘挛,确为肉跳之症)。“此为逆也”,这是治疗的错误啊。“大青龙汤主之”,这是在头前有了。那么这个方剂,头前我们已经讲了,它是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就是应该汗出而不汗出的这么一种里热,表不解的病。主要的呢,证像麻黄汤证,但是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了,所以与麻黄汤证是不一样的,与桂枝汤证更不一样,不要因为中风两个字,而当成中风证,来用大青龙汤,那不行了。这个大青龙汤发汗最厉害,你看看这个用量就知道了,麻黄是六两,一剂是三付,古人开的一剂是三付药,这个六两就是六钱了,我们现在用六钱,这麻黄够重的了,同时这个麻黄配合桂枝,我们方才讲了,那是发大汗的,又加上杏仁、生姜,这都容易发大汗。但是有石膏,也清里热,这个石膏啊阻碍麻黄发汗,(后学按:有前贤谓石膏助麻黄解肌)所以麻黄配伍石膏是不发汗,但是麻黄大用,他要出大汗了,所以这个麻黄不能轻用,轻用反倒不出汗,非大量用不可(后学按:是为紧要的是用量)。那么这个方剂也是个挺好的方剂,我们在临床上也常多用,尤其治这种肾炎的水肿,有时候用这个方子。肾炎水肿一般都用越婢加术汤,有的时候有大青龙汤证。但是这个方子呢,我们不要轻易地用六钱(后学按:经验之谈)。我就遇到这么一个人,我也听人讲的,我也没看到,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想起来吃大青龙汤来了,吃了就是大汗亡阳,吃死了,这个出汗出得厉害。我们方才讲葛根汤了,那么这个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要是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无汗,那么在葛根汤与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你要好好辨。如果这个人没有烦躁,它(大青龙汤)有石膏,不但烦躁,还口舌干啊,那你就用葛根汤(按:无烦,无渴用葛根汤;烦,渴者用大青龙)。如果他有烦躁,口舌再干,那就是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啊,都恶寒特别厉害。有一年,我得肺炎,那么就是恶寒特别轻,我那个时候给自己开的(方子),我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错了,但是也好,不是不好,好了它还回来,我吃了这个烧退了,第二天还有,这么两三天,我自己也是最后吃这个大青龙汤好的。大青龙汤这个麻黄非多搁不可,其实我要是开始吃大青龙汤啊,我不会后来得那么重,我住院住了二十来天。这个对于肺炎,急性肺炎的时候,真正恶寒特别厉害,有用大青龙汤的机会。那么治浮肿,尤其肾炎的浮肿,也有用的机会,但是都得这样子,特别地恶寒,没有汗,烦躁。这在临床上,有一个小儿的肺炎的,这个是一个学生治的,他姓刘,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住西医院都推出来了吗,就是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这是小儿肺炎,不是肾炎。这个方子也是常用的方剂。
(26)、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证象:发热、恶寒、身痛、无汗、烦躁、脉浮紧。证质:风寒外束,阳郁内热。证治:外散风寒,内清郁热。证方:大青龙汤(麻黄18克、桂枝6克、甘草炙6克、生姜6克、大枣3枚、杏仁7克、石膏45克)。
[医案]李,女,44岁。82年11月30日诊。三日前患感冒,头痛流涕(后学按:最为常见),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自服感冒冲剂不效(后学按:此时方与经方之别,即在于此)。证见发热(38.9℃)(后学按:按西医标准言,此热度并不高),头疼身痛,关节疼痛,烦躁不安,舌苔薄白(后学按:热度如此,苔并不黄),脉象浮紧(后学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诊为风寒外束,里热内郁。治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麻黄18克、桂枝6克、甘草炙6克、生姜6克、大枣3枚、杏仁7克、石膏45克。一剂汗出热退,诸证大减。二剂(后学按:即已汗出,又再复服,如此看来文章讲原则,临床当机活),神清脉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