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529778693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3: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按: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简句:太阳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主
葛根汤
二芍桂甘三两姜 四两葛根三两麻
十二枚枣调营卫 项几无汗下利夸
(1)、《伤寒论古今研究》:【释义】太阳病,当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证(后学按:此前贤以方证药,其实经文并不尽然)。项背强几几,是邪太阳经输(后学按:经输此类术语,同其他术语一样,用于解理则顺,然用于临床却未可知?),经气不利,筋脉失所致之项背部俯仰不能自如。但是太阳病有伤寒中风之不同,故条文中“无汗”二字最为重要,它不仅说明“太阳病”是伤寒表实证,而且道出了本证与14条桂枝加葛根汤证的主要区别,本证是以无汗表实证为基础,后者是以有汗表虚证为基础。恶风是恶寒的互词,前已叙及,此“太阳病”未提发热头痛脉浮紧等证,亦属省文。总之,本证为伤寒表实证兼见邪入太阳经输,以致经输不利之项背强几几,故应治以发汗解表,升津液,舒筋脉,方用葛根汤。(后学按:单是一个“无汗”,“有汗”中医即不明,如“无汗”真的是一点汗都没有吗?) 葛根汤是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葛根性味辛甘,功能鼓舞胃气上行,以升津液而舒筋脉,又能解表散邪,故为方中主药。麻、桂配伍可治无汗之表实,芍药甘草能补阴液之不足(后学按:此补阴液之不足药何其多矣,何以非用芍药甘草,此乃后世医家多未言及,或未能言及之因。又:后世所解伤寒论,真乃通俗讲伤寒论或庸俗伤寒论矣),姜、草、枣补益脾胃,助胃气资汗源,从而既能解表又不伤液,共成发汗解表,升津液舒筋脉之剂。【选注】成无己: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中风表实也。表虚宜解肌,表实宜发汗,是以葛根汤发之也。(后学按:重点词:表实,表虚)
方有执:几几,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项几几然,形容病人颈项俱病者,俯仰不能自如之貌。盖太阳之脉,下颈挟脊,太阳之经,其别者,挟脊上项。阳明之脉,其支者,从大迎下人迎,循喉咽,入缺盆。阳明之经,其直者,上腹商布胸中,至缺盆而结,上506颈上而合于太阳,故邪凑太阳,则项背强,加阳明则颈亦病,故曰几几也。(后学按:如同西医之分科,中医当分内科,外科,伤寒论,毕竟为内科之学矣,强以外科之病理解内科之疾病,附会居多)(后学按:经络)
    喻昌:按此与上条(指14条——编者)以有汗无汗,定伤风伤寒之别。盖太阳初交,阳明未至,两经各半,故仲景原文不用合病二字,然虽不名合病,其实乃合病之初证也。几几者,颈不舒也。颈属阳明,既于太阳风伤卫证中才见阳明一证,即于桂枝汤内加葛根一药;太阳寒伤营证中才见阳明一证,即于麻黄汤内加葛根一药,此大匠天然不易之彀率也。然不用麻黄全方加葛根,反用桂枝全方加麻黄葛根者,则并其巧而传之矣。见寒既欲传于阳明,则胸间之喘必止,自可不用杏仁。况颈项背俱是阳位,易于得汗之处,设以麻黄本汤加葛根大发其汗,将毋项背强几几者,变为经脉振摇动惕乎?此仲景方之所以精义入神也。(后不:何不用麻黄汤加葛根?此问极好,答则不尽人意。)
柯琴: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故以为君。麻黄、生姜能开玄府、腠理之闭塞,祛风而去汗,故而为臣。寒热俱轻,故少佐桂芍,同甘、枣以和里。此于桂、麻二汤之间衡其轻重,而为调和表里之剂也。……葛根与桂枝,同为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皆可用,与麻黄汤专于治表者不同。(后学按:不言病理,只谈药用,于临床何用?)
程知:此为太阳伤寒兼有燥热者立治法也。项背几几,燥邪直入经筋,以与寒邪合并,故无汗以兼有燥邪,放单恶风而不云恶寒。凡恶风者必恶寒,恶寒者必恶风,然亦微有分别,恶寒者,虽无风亦觉其寒,恶风者,惟见风而恶也(后学按:于此二症之细微对比,于临床有用)。无汗为寒,故以麻黄散之,几几为燥,故以葛根解之。用桂枝汤之芍药,为其入肝而润筋也,去麻黄汤之杏仁,恐其过汗而益燥也。(后学按:用某药者,当于此时代此病理此药用最佳,不良反应最少,故而用之,为不可取代者,否则何用此药而不用他药代之)
周扬俊:无汗恶风几几,当用麻黄汤加葛根矣,乃仲景仍于桂枝汤中加麻黄君葛根者何意?非有喘无取于杏仁(后学按:反推之,杏仁于麻黄汤中仅为止喘之用?止喘药何其多,何独取杏仁一味入麻黄汤中?),乃不去麻黄复加葛根,则葛根亦大开肌肉之药,岂不虑大汗而无制乎?故不独以桂枝监之(后学按:谬),且有芍药收之。庶几兼发二经之邪,而无亡阳之虑也。
徐赤:项背强几几与前条无异,同在太阳,见证同也,无汗乃前条汗出之反对,表气虚实之辨别也(后学按:此与病理相联系,不知对错,但思路无疑对了)。恶风者,恶寒之互辞。以前条桂枝加葛根测之,此当麻黄加葛根为是,而却用葛根汤者,盖以病不作喘,故不用杏仁,即不用麻黄全汤,自不得以麻黄加葛根为名,而实则不出麻黄加葛根之规制也。
尤怡:二条(指14、31条——编者)本是痉证,而有表虚表实之分,表实者无汗,表虚者汗反自出,即所谓刚痉柔痉也。然痉,筋病也,亦风病也,故虽有刚柔之异,而其项背强,几几恶风,则一也。几几,项强连背,不能展顾之貌。桂枝加葛根汤,如太阳桂枝汤例;葛根汤,如太阳麻黄汤例,而并加葛根者,以项背几几,筋骨肌肉并病而不用,故加葛根以疏肌肉之邪,且并须桂芍姜枣,以通营卫之气。(后学按:以刚柔二字解之,有道理;方解仍不尽人意)
王子接: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倍(应将“倍”,字作“用”字)葛根,以去营实小变麻桂之法也。独是葛根麻黄治营卫实,芍药桂枝治营卫虚。虚实互复者,其微妙在法: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后学按:《伤寒论古今研究》谓“减六升”,不知何书为对?),后内诸药,则是发营卫之汗为先,而固表收阴袭于后,不使热邪传入阳明也(后学按:过去科学之不发达,其理于今看之,谬)。故仲景治太阳病未入阳明者,用以驱邪,断入阳明之路。若阳明正病中未尝有葛根汤方,东垣易老谓葛根是阳明经主药误矣。(后学按:引经一说,徒乱人意)
何仲皋:此为经输不和无汗者出其方治也。几几,义详前。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前已明其证出其方矣,但有因伤风而致强者,亦有因伤寒而致强者,伤寒而致强著,亦未始不如伤风者之恶风。但伤风而恶风者必有汗,伤寒而恶风者必无汗,所以然者,寒伤太阳之经输皮毛亦因之而闭,此必用葛根汤以外解风寒、内走经输而病愈也。
葛根之用其义有二:一因其曲折而蔓延,能走经输,项背强几几即用之,以转经输也。一因其气上升,能起阴气,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即用之,以起阴气也。病形气之殊,药亦有形气之别,同为一方,既以形治其形,复以气治气,而其用无穷。观于此,而经方之妙可知矣。(后学按:屁话连连)
【讨论】本条究属何证,历代医家认识不一,主要看法有三:一以成无已为代表,认为是风寒表实兼邪入经俞,正与14条所述证侯相对。二以方有执为代表,认为属太阳阳明合病,其理由是《本草》用葛根治身大热,大热乃阳明之证也,后两条以葛根汤为主治疗太阳阳明合病,也是理由之一。三程知认为是太阳伤寒兼有燥热,燥热直入经筋,故项背强几几。根据《伤寒论》全文精神,证属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的看法是正确的。葛根以辛凉解表为主,治疗身大热不假,而升津液舒筋脉亦真,况后两条所指之阳明,实际是胃肠的代名词,非里实热之阳明病。本证既是伤寒表实兼证,其治疗当遵桂枝加葛根汤之例,用麻黄汤加葛根,今却用桂桂汤加麻黄葛根而成,道理何在?原因之一,本证无喘故不用杏仁。之二,麻黄汤为发汗峻剂,本证项臂强几几的形成原因是筋脉失养,若再用麻黄汤汗,恐过汗伤阳,筋脉失养,项背强几几则可能更甚。用桂枝汤加麻黄葛根,既可治无汗之表实,又不致过汗伤阴,由此可见,仲景组方用心之良苦。
(2)、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太阳之气。卫外之阳气也。合营卫二气为以为用者也。气之化为水者。汗也。故称太阳寒水。寒水者里气为表寒所化。与病邪俱去大转机也。(服麻黄汤后、所出之汗多冷、此为明证。)设寒水不能外泄为汗。郁于经输之内。为强为痛。陷于足阳明胃。下泄而为利。上泛而为呕。故必用升提之品。将内陷之邪提出。然后太阳寒水。乃能从肌腠皮毛外泄而为汗。此葛根汤之作用。也独怪近世庸工。于大热之阳明府证。往往漫投葛根(后学按:此解可解为何下利需用葛根?)。夫清阳明之热。自有白虎承气二方。安用此升提之品乎。元人张洁古妄以为阳明仙药。并言邪未入阳明。不可轻用。(后学按:曹师,真大家矣,敢疑古贤之不肖)不知桂枝加葛根汤及葛根汤二方。果为邪入阳明设乎。抑邪入阳明之后。可更用麻黄桂枝以发皮毛肌腠之汗乎。李时珍本草纲目。尤采其说。真所谓大惑不解矣。按次节自下利。与首节下陷经输同。故但用葛根汤本方以升提之。三节不下利但呕。为水气上逆。故加生半夏以抑之(后学按:太阳寒水一说,于曹量解之,似有所明)。(仲师所谓更纳半夏以去水、是也。)所谓同中求异也。又按太阳阳明合病,非阳表证未罢(后学按:所谓并病,重在前证未罢)。即见潮热渴饮不大便谵语之谓。以太阳汗液不能畅行于表。反入于里。与太阴之湿并居。水气甚。则由胃入肠而成下利之证。水气不甚。则渗入中脘。胃不能受而成不下利而呕逆之证。不曰太阳与太阴合病。而曰与阳明合病者。一因下利由胃入肠。一因水气入胃。胃不能受而病呕逆。病机皆假道阳明。故谓与阳明合病也。(后学按:中医大多为假说,生理、病理、药理皆如是,故一家有一家之生理、病理、药理;不可不知,因其有合理部分;又不可全知,陷于中则迷惘矣)
(3)、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征引】成无己: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无汗恶风者,中 风表实也。表虚宜解肌,表实宜发汗。
柯琴:葛根和桂枝同为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皆可用, 与麻黄专于治表者不同。本方列于麻桂二汤之间而为调和表里之剂也。
《绛雪园古方选注》:本方乃小变麻桂之法也。葛根麻黄二药治营卫实,芍 药桂枝治营卫虚。方中虚实互复者,其微妙在先煮麻、葛,后内诸药,是发汗为 先,固表于后也。(后学按:《绛雪园古方选注》此书多有精义)
【讲义】本条较第14条只差汗之有无。14条是桂枝汤证而项背强几几者,于桂枝汤中加葛根以治之。若有上证更兼无汗时,用上方加麻黄以发之,即本条之葛根汤是也。(后学按:《伤寒论》中各方与各方之间,条文与条文之间,总有微妙联系)
【附注】本方为麻桂合方份量加重,又去杏仁加葛根。以方测证可知,本方证为麻桂证较重,无杏仁证而有葛根证者。葛根治痉挛,杏仁治胸间停水或兼形体浮肿者(后学按:此杏仁之解,余于大陆坝患者魏文兰处可证之)。此种解释最为医学家所称道,虽然药物配合上不过多少之差别,意义上则并非如此单纯。以经文所列各证为主,而以药物之增减为参考,方无过失。
【方剂】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后学按:三两乎?)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 (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牧(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按:白沫当作上沫。成本无“诸汤皆仿此”。
【治验】吉益东洞:痘疱初起至见点,本方兼用紫丸〈巴豆、代赭石、赤石脂一,杏 仁二,细末米糊丸,每服二三分\自起胀至贯脓,用本方加桔梗;自落痂以后,用本方加大黄;若恶寒剧,起胀甚,一身肿胀或疼痛者,用本方加术、附(后学按:术、附者,祛湿止痛用)。头疮,本方加大黄(后学按:取下治上法?)。小疮,本方加梓叶(按:梓苦寒治热毒,去皮取里白入药,梓根白皮煎汤,洗小儿一切疮疥皮肤病,梓叶疗手足火烂疮)(后学按:梓,是否为桑树),毒重者以梅肉散攻之(轻粉、巴豆各一,干梅肉、山栀子各二,共为末,米糊丸或散,每服一分至二分)。诸顽肿恶肿,本方加术、附。瘰疬,便毒,疡疔疳疮,凡诸有脓加桔梗(后学按:桔梗治脓专药?),疼剧加术、附。
《漫游杂记》:治流行痢疾。
南涯:微毒身体如松树皮者(后学按:不知何病?),本方加薏苡仁、大黄。
原南汤:喘息、失眠,颈脊如板,与本方愈。目生翳及各种目疾,用本方加
大黄为宜。汤本氏谓三黄汤、苓桂术甘汤、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斟酌用之
为宜。(后学按:怪法,也许获效)
按:凡人身生疮则发热,投药总以发散敗毒剂为宜,古今同法。痘疮初起,催脓第一。因逐毒外出则无死证,用葛根者,逐毒第一也,加味者,解毒第二也。但见毒痘不可用定法,毒气内壅则表气难达,行将焦枯黑陷当用黄解,紫丸之类内壅通畅,痘势轻快速愈,此时仍用葛根汤频服扶正祛邪,乃痘疮、麻疹治法之概要也。斑疹伤寒忌发汗,盖忌麻黄而不忌本药也。(后学按:虽书载如此,不敢轻用)
(4)、姜春华《伤寒论识义》:此方通用于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
(5)、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项背强几几]注见桂枝加葛根节内,兹见汤本氏之说法,写在下面,我们可以在临床中加以证验。“自腰部沿脊柱两侧上至后头结节,其筋肉有强性痉挛也;故病者若诉肩凝或诉腰脊挛痛时,可以指头在上述筋肉之横径而强按压之,倘触知其凝结挛急同时诉痛者,即可断为项背强几几,百不失一。”
【按语】此是麻黄证兼有背强一证,和桂枝葛根汤证,正是一个对子。桂枝加葛根汤,是太阳病有汗兼有背强一证,此证是太阳病无汗兼有背强一证。这又说明仲景按证用药之法,我们应该注意体会,不过所差别的,是此不用麻黄汤加葛根,而用桂枝汤加麻黄、葛根,究竟麻黄汤加葛根会不会见效呢?我认为在表实无汗外寒拘束较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见效,没有喘证,可以不用杏仁。喻氏说:用麻黄汤加葛根,就会大发其汗,致变成经脉振摇动惕的证状,他的意思一定是因为没有芍药的关系,我认为这种说法,未免有些言之过甚。
(6)、倪海厦《人纪》:张仲景在太阳篇出了三个代表方,第一是桂枝汤, 第二是葛根汤,第三是麻黄汤,为什么会有葛根汤证,所谓的中风,中寒,平常中风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的,中了风或许都不知道,摸脉才知道的,因为风吹的很舒服的。中寒的时候有感觉,有警戒心的时候,就是麻黄汤证了。当中风的时候,恰逢汗流很多,津液都伤掉了,就变成葛根汤证了,所以葛根汤可以说是温病的方子,因为只有南方比较热,才会大量流汗,津液才会伤到,这时候感冒的话,项背强几几,人背后是太阳经,几几像鸟羽毛竖起来,背后太阳经整个冰冷的,可以刮痧,或葛根汤就可以了,葛根汤的症状就是无汗,恶风,因为是中风,所以风吹的很难过。或是用桂枝汤,桂枝汤加一些麻黄再加葛根,称之为葛根汤,这时候重用葛根。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馀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葛根是桂枝的两倍,处方的时候葛根用四钱,麻黄用三钱,桂枝用二钱,芍药用二钱,以下是桂枝汤的方子。为什么用葛根汤?因为桂枝汤的时候,本身没有失掉很多津液,体能很好,葛根汤的时候,表就很虚了,尤其是小孩子,常常跑来跑去,汗流很多,风一吹,就得了葛根汤证,因为他在运动的时候,毛孔开着的,汗就流出去了,流汗的同时,滤过性病毒进来,一进来就很深了,刚开始从背后进来,造成部份的水已离开汗腺但又不出毛孔,所以项强,水渗在肌肉里面,会很痛,所以背部强硬。原本津液就不够了,如果光靠桂枝汤把肠的津液发表发出来,困为津液不够,力量会不够,这时候重用葛根,葛根原本就是提升津液的,把水份发散到皮肤表面上来,为什么加麻黄?麻黄用的比葛根少,不能太多,皮肤表面没有汗,代表有中寒的现象,如果有汗,光是桂枝加葛根就可以了,没有汗,就是被表寒束到了,要发表发出来,但是光靠桂枝没力量,这时候加麻黄在桂枝上面。
张仲景在写处方的时候,先写葛根,麻黄,桂枝,麻黄走表,很轻。张仲景在用麻黄的时候,一定先把麻黄煮一下,白沫拿掉再用,如果不先煮一下,麻黄的性轻而且性往上升,它一下子就进入脑部,就是安非他命,所以先煮一下,把它的「轻」去掉,让它不要走太快,光吃麻黄不会走到皮肤表面,所以单味吃麻黄,不会流汗的(后学按:不知真假?),要靠桂枝把它推到肌肉,然后麻黄再到皮肤表面,把病毒排出体外。葛根是升水的,感冒喉咙痛,咽干,就是葛根汤证(后学按:?),葛根是生津止渴的,所以重用葛根,葛根可以用到四钱,不需要喝粥,光靠葛根的力量就够了。肠胃因为有炙甘草、大枣,所以津液很足,葛根直接把津液从肠胃带到皮肤表面去,到头上、喉咙去了。
葛根发散的力量很强,譬如小孩发「水痘」,水痘就是胎毒,小孩在妈妈的肚子里,喝了羊水,到大的时候会发水痘(后学按:呵呵,无稽之谈),发起来是一颗小小的一粒,表面上是一粒,结果小孩发高烧,小孩的肠胃的壁表面全部是一片水痘在上面,这就是胎毒,服葛根汤,葛根汤能把所有脏的水排到皮肤表面,喝了葛根汤后,小孩早上起来,会发的满脸全身都是水痘,但是小孩很有精神,不要刺破,让它慢慢消掉就好了,一剂就够了。
朮附汤,白朮附子等量,能够发痈脓,在身体里面的瘤,在很深的地方、在子宫或淋巴结里面,一直无法发到表面上,如果能发到皮肤表面,变成大的脓疮,像青春痘、疖子,把脓头去掉就好了,但是在很深的地方或在骨边出不来,就靠白朮附子。为什么加附子,因为深的地方一定接近骨边(后学按:桂附骨痛胶囊?),所以加附子,附子壮里阳,把里面的脓疮往外推,白朮有干燥的作用,所以把葛根汤里面加这两味药下去的时候,可以发全身性的脓疮。须知如果身上的硬块表面上是平滑的,就没关系,粗糙的是癌,赤小豆当归散也称为排脓汤,那是排痔疮的脓,用法不一样,在金匮中会介绍。  
举例来说,如果遇到一个病人,糖尿病足、脚上有伤口化脓,偏偏又得到葛根汤证,我们就要灵活运用,可以用葛根汤加上白朮附子排脓(后学按:故且一试),因为在脚上,所以加重白芍,把脚的血液循环加速。经方是绝对处方,比例是黄金比例,运用之妙存乎—心。
【方机】曰:鼻渊、脑漏、鼻痈、鼻中息肉等之臭脓滴沥,或浊涕不止,不问香臭等,皆由同中郁毒之所致,脑漏尤为恶证,若不早治之,则或至不起,俱宜本方加「朮附汤」,痈疽初起,壮热憎寒,脉数者,以「葛根汤」发汗后,转以加「朮附汤」而促其酿脓,脓成者,速可刺破。(后学按:如此阳证,不敢轻试,与抗生素较稳妥)脑漏,肾主脑,鼻子不好的头定痛,这时候加强肾,让排脓的力量加强,所以加附子,加白朮。这样鼻黏膜就会越来越干。鼻涕如果说是黄、黏稠的,这是湿热,就改成加些黄芩等去热的药在里面。
(7)、聂惠民《聂氏伤寒学》:
【阐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又见无汗、恶风等,则为太阳伤寒表实证。伤寒表实,乃因寒邪外闭,玄府不通而致,证见发热、无汗、恶风寒,兼项背拘急不舒。此因寒邪客于太阳经输(后学按:经输与经络有何区别?),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而成,治当发汗散寒,输通经脉, 用葛根汤主治。
葛根汤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葛根为主药,功在散风寒,净表邪,升清阳,解肌热,生津液,濡筋脉,既可配麻桂开玄府、解肌发表,又可升津滞脉,治“项背强几几”。芍药、甘草和营;生姜、大枣调卫,滋阴和阳缓筋脉之拘急。
1.葛根汤证的病因病机:为风寒外闭,玄府不通,太阳经脉受邪,经输不利。以无汗、恶风寒,项背强几几为辨证要点。但临证之时,又须与桂枝加葛根汤证 及麻黄汤证相鉴别。
(一)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证均有太阳经输不利,项背强几几一症。但前者表实无汗、脉浮紧;后者表虚有汗、脉浮缓。
(二)葛根汤证与麻黄汤证的共同点是伤寒表实证,所不同的是前者无喘,而有项背强几几;后者有喘而无项背强几几。总之,本证使用葛根汤的标准,必须具有项背强几几的见证。
2.值得提出的是:表虚之项背强几几证,用桂枝加葛根汤,而本证为表实兼项背强几几,为何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反取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呢?这是因为麻 黄汤发汗力强,再加入葛根之升阳发表,恐汗出太多而伤津液,使太阳经脉更失 所养,则难达到滋津润燥,缓和经脉之目的。然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即可发汗散 寒,又不致大汗伤津,故既能收发汗升津之效,又无过汗之虞。94
本方的古今应用
1.古代应用
(1)《金匮要略》: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后学按:何谓刚痉?)
(2)《千金要方》:解肌汤,即本方去桂枝、生姜,加黄芩,治风邪闭于肌肉。
(3)《中医眼科六经法要》:气轮血丝满布,乾廊坤廊尤多,羞明流泪,额前目 眶痛者,病在阳明,恶寒,项背强无汗,葛根汤主之。
《类聚方广义》:葛根汤治麻疹初起,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数 或干呕下利者。又疫痢初起发热、恶寒,脉数者,本当先用本方温服发汗,若呕者加半夏汤取汗。
二.现代临床应用
现代将本方用治痉病一类的初期证候、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初起、肩凝证、风 湿痹痛、产后受风腰痛,以及中耳炎、副鼻窦炎、三叉神经痛等见有本方证者。此外,日本学者有提出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落枕、坐骨神经痛等。
1笔者临床应用
(1)关于葛根汤的组成,有二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麻黄、葛根,另一认为是麻桂合方加减化裁而成。主张第二种解释的理由:①从葛根汤各药间用量比例来看,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为3:2。此两药用量比例符合麻黄汤的要求。②桂枝与芍药的比例为2:2。该二药之比例又符合桂枝汤的要求,但用量则较桂枝汤原量少三分之一。③其余药物及用量均与桂枝汤中所用相同。两种见解录之于此,以供参考。(后学按:拿来主义,何必计较这多?)
(2)本方煎服法,要注意先煎麻黄、葛根,去上沬,然后入诸药。这样做一方
面可以缓麻黄、葛根辛散之性,防止发汗力太强而汗出过多;一方面可以减弱麻 黄走散之悍,以免药后发生心悸、心烦、头暈等副作用。服药后不必啜粥,温覆即可出汗。
(3)本方后注曰:“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说明本方除注明的煎服事项外,余下的可仿照桂枝汤的服药法及禁忌实施。同时说明其它的解表 方剂亦可照此应用,但这些解表方除桂枝汤外,余皆不须“啜热稀粥”。故桂枝汤用于解表时的服药方法,除啜粥外,余皆可适用于解表药的服药法则。目前临床冶疗外感的服药方法笔者皆仿照于此,每收良效。
(4)葛根汤的组成,据个人之见,实为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麻黄而成。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证见“无汗恶风”,此处恶风比恶寒轻,表实证不重,故不用麻黄汤 化裁。采取治疗太阳中风兼经输不利证之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在此基础上 加入麻黄开表发汗,正是针对了表实无汗而用。故临证余治疗太阳病有项背强
95几几者,对“有汗恶风者”,采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恶风者”,则在上方基础上,酌情加入麻黄,其效可佳。        ^
(5)葛根汤临床应用:
①麻疹初起具有葛根汤证者,本方酌加柽柳等透疹药;
②肩凝症:因风寒湿邪凝结而致肩背疼痛,本方酌加姜黄,辛温通痹而止痛。
③风寒外感,具有葛根汤证伴有腹泻之胃肠型感冒。
④过敏性鼻炎:酌加辛荑、川芎、苍耳子,散寒通窍(后学按:现已知治鼻炎证有干姜甘草汤、葛根汤)。
医案选录
医案:伤寒兼经输不利证
市人杨姓者,病伤寒,无汗,恶风,项虽屈而强,医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 予曰,非其治也,是谓项强几几,葛根汤证也。三投,濈濈然微汗解。翌日项不 强,脉已和矣。〔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后学近:经方之用,在于识证)
(8)、冉注伤寒论:成无已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中风表实也。表虚宜解肌,表实宜发汗。是以葛根汤发之也。
喻嘉言曰:按此与上条以有汗无汗,定伤风伤寒之别。盖太阳^ 100 初交,阳明未至,两经各半,故仲景原文不用合病二字。然虽不名合病,其实乃合病之初证也。几几者,颈不舒也。颈属阳明,即于太阳风伤卫证中,才见阳明一证,即于桂枝汤内,加葛根一药,太阳寒伤营证中,才见阳明一证,即于麻黄汤内加葛根一药,此大匠天然不易之率也。然此条不用麻黄全方加葛裉,仅用桂枝全方加麻 黄葛根者,則并其巧而传之矣。见寒既欲传于阳明,则胸间之喘必止,自可不用杏仁。况颈项背倶是阳位,易于得汗之处。设以麻黄本汤加葛根,大发其汗,将毋项背强几几者,变为经脉振摇动惕乎。此仲景方之所以精义入神也。
金鉴曰:此略其证脉,单举痉之颈项强急者,以明其治也。太阳脉,下项循肩,挟脊。阳明脉,循喉咙入缺盆,贯膈,下乳内廉。太阳主后,前合阳明,阳明主前,后合太阳。今邪壅于二径之中,故有几几拘强之貌也。太阳之强,不过项强,此痉之强,则不能俯仰,项连胸背而俱强,故曰项背强几几也(后学按:吴谦此说尤细)。无汗恶风,实邪也,宜葛根汤发之。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两解太阳阳明之邪也。
陈蔚曰;前方治汗出,是邪从肌腠而入输,故主桂枝。此方治无汗,是邪从肤表而入输,故主麻黄。然邪即入输,肌腠亦病,方中取桂枝汤全方,加葛根麻黄,亦肌表而解之治。与桂枝二麻黄一汤同意,而用却不同。
冉雪峰曰:按此条葛根汤,与前第十四条桂枝加葛根汤,药品量数煮法服法均同。其间恐有错误,林亿疑前桂枝加葛根汤,只加葛根,不加麻黄。钱天来谓前条是由中风来,故用桂枝加葛根。此条是由伤寒来,故用麻黄加葛根。査前条系论列在辨桂枝证栏内。此条系论列在辨麻黄证栏内。前条汗出,是桂枝的证。此条无汗,是麻黄的证。林钱各说:原有可通。但本方无杏仁,有姜枣,不得称麻黄汤。且条文明明是葛根汤,何得改为麻黄加葛根汤(后学按:此问有趣)。麻黄汤内用桂枝,桂枝汤内不用麻黄。上条开桂枝用麻黄的变例,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此条开无汗用桂枝的变例(后学按:初读冉师之书,觉甚卖弄,书读至此,方觉师说有理,益启后学)。再即本条显著的条文,解说本条深遂的意义,本条首标太阳病,是明昭其为表证。太101阳病而恶风,是明昭其为桂枝证。恶风是本条重关键,恶风与无汗相佐,相连标出,值得注意。此可看出两个要义:一、外邪内搏,已达阳明界畔(后学按:喻昌之说)。外闭机势已缓,故不似伤寒的恶寒,而似中风的恶风。二、邪虽内陷,但不是阳明病,而是太阳病。外证现象存在,故不显阳明的恶热,而显太阳的恶风。太阳病恶风,故以桂枝汤为处方基础,因项背强几几,不得不加葛根。因无汗,不得不加麻黄。此为麻黄证兼桂枝证,故用桂枝汤代麻黄汤。后贤误释葛根为阳明解表专药,须知阳明篇中,并无葛根汤。太阳将入阳明,当用葛根,阳明不外合太阳,并无用葛根的必要,本方方注有不须啜粥字样,千金翼外台玉函成本均同。不须啜粥,是不注意表层,而注意里层,细心均可领会互证。是方意麻黄只助葛根转输,葛根不助麻黄发表,是不可以不辨。(后学按:方固重要,理也需明)
(9)、成友仁《伤寒论阐释》:【参考】方中行氏说:“无汗者,以起自伤寒,故汗不出,乃上篇有汗之反对,风寒之辨别也,恶风乃恶寒之互文,风寒皆通恶,而不偏有无也”《伤寒论条辨》卷二
顾尚之氏说:上汗出恶风用桂枝汤加葛根,此以无汗而更加麻黄,仍不外表实表虚两治法也。(引自黄竹斋《伤寒论集注》)
【实例】
①市人杨姓者,病伤寒,无汗,恶风,项虽屈而强,医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后学按:只药量少且未加葛根矣)。予曰:非其治也。是谓项强几几,葛根证也,三投(后学按:既是三投,当无一剂知二剂已之神效,故知中医之夸大长为常例),濈濈然微汗解,翌日项不强,脉已和矣〈《伤寒论著》‘伤寒九十论)。
②封姓缝匠,病恶寒,遍身无汗,循背脊之筋骨疼痛不能转侧(后学按:使用两葛根方需注意两点:一为项背皆痛,二为有汗无汗之辨),脉浮紧。余诊之曰:此外邪袭于皮毛,故恶寒无汗,况脉浮紧,证属麻黄,而项背强痛,因邪气已侵及背输经络,比之麻黄证更进一层,宜治以葛根汤,处方:葛根五钱,麻黄三钱,桂枝二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生姜四片,红枣四枚。方意系借葛根之升提,送水液至皮肤,更佐麻黄之力,推运至毛孔之外,两解肌表,虽与桂枝二麻黄一汤同意,而用却不同。服后顷刻,觉背内微热(后学按:背内微热,中药独有之感,西药不知有否?),再服背汗遂出,次及周身,安睡一宵,病遂告瘥《《经方实验录》。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本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 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方义】柯韵伯氏说:“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故以为君,麻黄生姜能开玄府腠理之闭塞,祛风而去汗,故以为臣,寒热俱轻,故少佐桂芍同甘枣以和里。此于麻桂二汤之间,衡其轻重,而为调和表里之剂也 ……葛根与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皆可用,与麻黄专于治表者不同。不须啜粥者,开其腠理而汗自出,凉其肌肉而汗自止”《伤寒来苏集》
(10)、张正昭《伤寒论归真》:
【译文】太阳病,项背拘强严重,时时伸颈摇項(后学按:此解甚明白易了),如短羽毛的鸟伸颈要飞又不能飞的样子,身上没有汗,并憎恶风冷的,用葛根汤来治疗。        31
【讲析】此条讲太阳病表实兼津液不升,经输不利的证治。
太阳病症见无汗、恶风,说明表证仍在,证属表实。太阳病本有头痛项强之症,今特以项背强几几为主症,则知其症更为突出,即不但项强,且背亦强矣(后学按:既往解家,皆以文注文,未能如此于临床细微处启迪后学)。如此明显的项背拘强,自非单纯邪束太阳经脉所能致,因知必有津液不升的原因存在。其治除解表祛邪外,尚须升胃生津以濡养太阳之脉。葛根一味兼此二能,故以之为 君。(后学按:单是津液不得濡养筋脉,可加大芍药甘草,然无升津液之功,故用葛根,且葛根也能解表。故此方之用葛根,功能有三:一为解表邪,二为升津液,三为生津液。只是如何判别津液不生与不升,众家皆未明示,其惑仍存。又:古人之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皆不分,致后学自学最难。)
【诊断】太阳病,表实证,邪束表闭,津液不升,经输不利
【治则】开表发汗,升津舒脉。
【方药】葛根汤。
葛根湯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 (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孽)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六升(后学按:此又为减六升,一药之量,竟有多岐,难矣,难在无标准化),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译文] (方略〉
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二味,待药液减少六升时(后学按:六升重于此出现,看来非错字),除去浮在上面的一层白沫,再加入其余各药,继续煮至可取三升药液为度,除去药渣,每次温有一升,盖上被子使其微微好像有点汗。其余的进退行此,调养护理及饮食禁忌与服桂枝汤的方法相同。
(11)、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伤寒论》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第三一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第三二条)
柯韵伯说:“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
脉而舒其牵引(后学按:起阴气与生津液有何区别?滋筋脉与舒其牵引有何区别?究竟其药理作用何为本,何为标,或是标本药理皆有?中医之学,最是难懂,一是医理(生理、病理),二是药理。医理皆无标准性,各家有各家之心得,不成系统,药理也如此,如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不分,如芍甘汤,究竟是因为解痉而止痛呢,还是直接有镇痛作用,所以必须结合现代药理学分析方能了解。看来,中医只能笼统学,不能分开学),以为君。麻黄,生姜能开玄府,腠理之闭塞,祛风而去汗,故而为臣。寒热俱轻,故少佐桂芍,同甘、枣以和里。此于桂、  麻二汤之间衡其轻重,而为调和表里之剂也,……葛根与桂枝,同为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皆可用,与麻黄汤专于治表者不同。”
陆渊雷说:桂枝加葛根汤及葛根汤,皆治项背强,仲景皆言太阳病,是知葛根为项强特效药。”(后学按:陆师此说,最是直接了当,点出要害)
关于本方的组合意义,柯氏说的很恰当,陆氏指出本汤证的特征——项背强(后学按:陆师厉害之处,以药推症,再以症推药,正反逻辑,应用甚妙),都值得临床参考。56
本方即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有解肌发汗、生津舒筋的作用,治疗太阳病津不上润,筋脉失养,而有项背部强急牵引等证候。本方又治太阳阳明合病的自下利证,因太阳表邪不得外泄,内迫阳明,下走大肠而下利,但病势偏重在表(后学按:好是好矣,只是如何判断偏重在表?偏重在里?当有依据。),所以用葛根汤升清阳,疏两阳之热从皮毛而解,不治利而利自愈(后学按:中医之特点,也是好中医之境界),所谓从表陷里者,仍当由里出表。后世“逆流挽舟”法就是在本论的启发下创立的。
(后学按:与桂枝加葛根汤证鉴别要点:有汗无汗)本汤和桂枝加葛根汤(第一四条)证的症状相同,相差的只是有汗、无汗之分:本汤证无汗,所以用麻黄;桂枝加葛根汤证有汗,所以不用麻黄。(参见第九章第五节)
(后学按:与麻黄汤证鉴别要点:有喘无喘,项背强不强,渴不渴)本汤证和麻黄汤证很相近,二者所不同的是:麻黄汤证有喘而无项背强,所以重在发汗定喘;本汤证无喘而有项背强,有渴(根据笔者经验),所以重在发汗生津,滋润筋脉。
(后学按:与葛根芩连汤证鉴别要点:有汗无汗,有无恶寒,有无喘)本汤证和葛根黄芩黄连汤治协热下利,但葛根芩连汤证是邪已传里,所以发热,喘而汗出,下利,重在清里;本汤证是太阳表邪未解,内迫大肠,所以发热,恶寒,无汗,下利,重在解表。
(后学按:与葛根加半夏汤证鉴别要点:一利一呕。说虽如此,但又利又呕证又如何?)本汤加半夏(即葛根加半夏汤),治太阳阳明不下利但有呕,何以只增一药而主治证候大不相同。其实二着病理机转是一致的;同样是表邪不得外泄,内迫阳明。所不同的,葛根汤是下迫于肠,所以下利;葛根加半夏汤是上犯于胃,所以呕逆。虽然一利一呕,但都属太阳阳明台病而表邪仍盛,治疗仍以解表为主,同用葛根汤,但加半夏一味降逆止呕。
兹将葛根汤的辨证要点简单列表于下:
葛根汤证
病理——太阳病表邪末解,津液不能上润(后学按:此“上”字很重要,具有方向性,即由下往上),筋脉失养
主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音殊),无汗恶风,脉浮紧
副证——大阳阳明合病自下利
禁忌证——邪已离太阳而入阳明者,或里虚寒的下利证候
桂枝加葛根汤证——证机相似。但桂枝加葛根汤证有汗出
麻黄汤证——有喘,项背强几几,无渴(后学按:此是廖老心得当谨记)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同是下利。但葛根芩连汤证是热邪已传里的下利
兼见汗出而喘;葛根汤证邪末离太阳尚有表证(后学按:即恶寒或恶风怕冷)存

临证医案医话选录 郑X,男,四十岁。患外感两日,发热恶寒,头痛项强,无汗,口微渴,脉浮而紧。我以葛根汤治疗,仅一剂,汗出,诸证悉除。处方:葛根四钱  麻黄二钱  桂枝二钱  杭芍二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本例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均属太阳表证,本可用麻黄汤(但麻黄汤证不应有口渴(后学按:反推之,有口渴不为麻黄汤证?而病家描述,有不尽真实者);而口渴本是阳明经证之表现,但无汗、恶寒,体痛仍在,又未成阳明经证。口虽渴,又不似大青龙汤证之烦躁。此乃太阳表邪将入阳明之先兆。故用麻黄、桂枝、生姜解其表邪,芍药敛阴,甘草、大枣护中,不使汗出过多而伤元气。用葛根为君者,以葛根既能滋筋脉、生津液,又能清阳明之热,使邪无去路,故可一汗而解。
(12)、李培生《伤寒论讲义》:【提要】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的证治。
【分析】太阳病无汗恶风,是为太阳伤寒证,兼见项背强几几,为风寒外束,经气不舒, 阻滞津液不能敷布,致太阳经脉失于濡养所致。太阳病本有头项强痛,本条言项背强几几,其严重可知。42页本证与麻黄汤证同中有异,详见下表。葛根汤证与麻黄汤证鉴别表相同点:同属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证见表实无汗,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紧。不同点:葛根汤证风寒束表,太阳经输不利,为最突出以项背强儿几;麻黄汤虽有头项强痛,但其程度较轻,因肺气不宣而有气喘鉴別要点葛根汤证项背强几几而无气喘;麻黄汤证有气喘而项强程度较轻。本证与第14条桂枝如葛根汤证相比,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虽同,但其主证一为太阳伤寒证,一为太阳中风证,故汗出与否是二证的鉴别要点。
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鉴别表
相同点:风寒外感,太阳经气不舒,经脉失养而见项背强几几       
不同点:葛根汤证风寒外感,卫阳闭遏,营阴郁滞,无汗脉浮紧;桂枝加葛根汤证风寒外感,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汗出脉浮缓(后学按:只知术语即可,不必深究)
鉴别要点:葛根汤证表实无汗;桂枝加葛根汤证自虚自汗
【选注】成无己: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中风表实也。表虚宜解肌,表实宜发汗,是以葛根汤发之也。《注解伤寒论,大阳篇》(后学按:提示汗之有无为鉴别要点)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液,舒经脉(后学按:葛根之功——升津液,舒经脉)
【方药】 葛根湯方(略)
【方义】葛根汤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麻黄与桂枝相配,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加葛根升津液、舒经脉,并助麻黄解表。葛根为治项背强几几之要药, 故本方以之为君,且以之名方。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用桂枝汤如葛根治疗,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证为何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反而用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这是因为麻黄汤为发汗峻剂过汗更伤其阴,有碍于升津液、濡经脉,故用桂枝汤加麻黄,有散有收,以免过汗伤阴之弊。同时,本证以风寒束表、太阳经气不舒为主证,不若麻黄汤证以风寒束表而肺气不宣为主,故不须麻黄、杏仁相配。
【案例】赵XX,男,35岁,因感冒发热恶寒,头痛项强无汗,医务室给服APC、去痛片等药,得43汗后,其汗稍减,翌日,就诊于又医,以为表虚,用疏邪实表之剂,服一剂汗出即止,再剂上症加重,自觉项背强几几,全身不适。此腠理致密、汗出不彻之故,宜解肌开腠、升津发汗,用葛根汤:葛根五钱,麻黄一钱,桂枝三钱,白芍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二片,大枣二枚,服二剂,得汗出解。 (陈明:伤寒论方医案选编)(后学按:此案要点有二:一为邪未疏尽,不可太早实表;二为汗后不可再用麻黄汤,而非禁用麻黄药)
(13)、张横柳《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此条是太阳表实兼有邪郁经输证(项背强几几〉的证治。此条与第14条的书写文法相似,因其无汗,故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名为“葛根汤”。加了麻黄就不再是桂枝汤的类方,因方中无杏仁,也不是麻黄汤的变方(后学按:有前贤谓将伤寒方为一药对待,无一药则非此方)。此方以葛根为主药,所以改名“葛根汤”。此条“无汗”与“项背强几几”是本条文的辨证要点。恶风包括了恶寒,以第12、35条原文可证。若本条与第14条互参,其辨证要点则不在于“项背强几几”而在 “汗出”与“无汗”,故法治截然不同。由是,深入研究原文也好,临证辨治都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变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作为切入口,便可事半功倍。(后学按:其实是辨表实与表虚为重。项背强几几皆可出现于表虚与表实之证,然表虚表实皆为太阳病)本条与第14条均有邪郁太阳经输,并以“项背强几几”一症加以描述。但立法遣药却完全不同。究竟太阳经络症状有无表虚、表实之分?笔者认为没有。太阳表虚证和太阳表实证,皆必有头痛,恶风(恶寒〕,脉浮,但却没有项强或项背强几几,因其机理为邪气乘虚郁于太阳的经络,邪郁于经络,津气流通受影响,项背、肌肉失养,故拘急不舒。临证施治原则: 有汗者,可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葛根汤主之。由是,通过本条文的解读,应得到三点启示:首先,太阳经输证,没有表虚、表实之分;其次,太阳病却有表虚、表实之分,即表虚证与表实证为太阳病主要的两大证型(后学按:也有中间型、过渡型);再次,严格说,太阳表证与太阳病的内涵是不同的。(后学按:太爷之证即葛根汤证:头项强痛,喘)(14)、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本條為”傷寒病”在”太陽經”背部治法。解曰: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之”太陽病”,今復牽及背部亦強,儿儿然俯仰不自然,無汗而惡風者,以”葛根湯方”主治之。項背強,儿儿,為背部肌肉組織中之黏稠液凝滯,水氣不得在其間流動之故也。無汗、惡風,即無汗、惡寒之輕者。總之,屬散熱中樞機能衰減,無力刺激汗腺,驅散外耶,故以”桂枝湯”加”麻”、”葛”以汗之。本條與十七條之”桂枝加葛根湯證”相同。特彼為有汗,此條則為無汗。故於”桂枝加葛根湯”中,再加”麻黃”,名其湯曰”葛根湯”。以”麻”、”桂”治”太陽病”之無汗、惡風,以”葛根”治項強儿儿,以”芍藥”、”甘草”和其營衛,以”薑”、”棗”助其汗,方意大概如此。日人淺田氏曰:”邪氣屯於”太陽”,則項背儿然而強。不特項強,腰背亦然。《素問》云:”傷寒一日,太陽受之。”故頸項痛,腰背強也。”成無己曰:”“太陽病”,項背強儿儿,汗出,惡風者,中風表虛也。項背強儿儿,無汗,惡風者,中風表實也。表虛宜解肌,表實宜發汗,是以”葛根湯”發之也。”周禹載曰:”無汗,惡風,儿儿,當用”麻黃湯”加”葛根”矣。乃仲景於”桂枝湯”中加”麻黃”,君”葛根”者何意?曰:非有喘無取於”杏仁”也。乃不去”麻黃”,復加”葛根”,則”葛根”亦大開肌腠之藥,豈不慮大汗而無制乎?故不獨以”桂枝”監之,且有”芍藥”收之,庶幾兼發二經之邪,而無亡陽慮也。”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當為浮緊;舌當為苔薄而潤。
本條之針法:合谷Τ、經渠Τ(仰掌,在腕横纹上1寸,当桡骨茎突内侧与桡动脉之凹陷处取穴。)、風池Τ、大椎Τ、風門Τ(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两处就是“风门穴”。 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及肩部。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身柱Τ(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斜刺0.5~1寸)。以”合谷”、”經渠”發其汗,其餘四穴治項背儿儿。關於頭痛、惡風等證‧即包括於上數穴中矣。……將息及禁忌。
本條之主證:為項背強而無汗、惡風者。東洞翁曰:”本方治項背強急,發熱,惡風,或喘,或身痛者。”
《方機》「葛根湯」一條曰:「痘瘡自初熱至見點,投本方,兼用『紫圓』(方見七三頁)。自起脹至貫膿,『葛根加桔梗湯』主之(於本方內加桔梗五分)。自落痂以後,『葛根加大黃湯』主之(於本方內加『大黃』五分)。若惡寒劇,起脹甚,而一身腫脹,或疼痛者,『葛根加朮附湯』(本方內加『朮』、『附子』各四分)、『紫圓』主之。若腫脹甚者,兼用『桃花散』(方見七三頁)。寒戰咬牙而下利者,俱加『朮附湯』,兼用『紫圓』。」
又云:「頭瘡,加『大黃』主之。」又云:「小瘡,『葛根加梓葉湯』(本方加梓葉五分)之,兼用『桃花散』,以『篦麻子』擦之,毒劇者以『梅肉散』(方見七三頁)攻之。」
又云:「諸頑腫惡腫,加『朮附湯』主之。」又云:「世俗所謂赤遊丹毒之類,本方皆加『朮附湯』主之。」又云:「治麻疹初起,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無汗,脈浮數,或乾嘔,下利者。若熱織,咽喉刺激,心胸悶者,兼用『黃連解毒湯』。」又云:「疫痢初起,發熱,惡寒,脈數者,當先用本方,溫覆發汗。若嘔者,加『半夏湯』以取汗後,加『大柴胡湯』、『厚朴七物湯』、『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大黃附子湯』等,各隨證處之,以疏蕩裏熱宿毒。」又云:「鼻淵、腦漏、鼻齆、鼻中息肉等之臭膿滴瀝,或濁涕不止,不聞香臭者,皆由頭中鬱毒淤液之所致。腦漏尤為惡證,若不早制之,則或至不起。俱宜本方加『朮附湯』,兼用『再造散』。如息肉者,敷以『磠砂散』(方見七三頁),或『瓜蒂』一字吹鼻中,則清涕多漏、息肉旋消矣。」又:「癰疽初起,壯熱憎寒,脈數者,以『葛根湯』發汗後,轉以加『朮附湯』而促其釀膿。膿成者,速可刺破。若心胸煩悶,鬱熱便秘者,宜兼用『瀉心湯』、『大柴胡湯』等。」
(15)、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提要】本条论述寒邪侵袭太阳经俞之证治。
【阐述】本条与14条症状大致相同,惟前条有汗,此条无汗,有汗为表虛伤风,故与桂枝加葛根汤,以疏太阳经俞之风邪。无汗为表实伤寒,故用葛根汤,以宣太阳经俞之寒邪。麻桂长于去太阳之表邪,而葛根则善于疏太阳之经俞,项背强急,系外邪陷入太阳之经俞所致。经俞被扰,则项背强直不柔,而现几几之状,得葛根以宣经俞,而柔项背,则外邪散,项背强几几之症状自然消失。
【方药】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12克麻黄三两去节10克桂枝二两去皮6克芍葯二两6克甘草二两炙6克生姜三两切10克大枣十二枚擘4克
上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 取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阐述】柯韵伯说,几几更甚于项强,而无汗,不失为表实,……故以桂枝汤为主,而加麻、葛,以攻其表之实也。葛根味甘气凉,能启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故以为君;麻黄、生姜,能开玄府腠理闭塞,袪风而发汗,故以为臣。寒热俱轻,故少佐桂芍同甘枣以和里(后学按:伤寒之方,妙在主药,更妙在辅药)。此于麻桂二方之间,衡其轻重,为调和表里之剂也。惟此方以葛根为主,葛根性甘平,能启阴生津,而舒筋脉,而对引诸药以达太阳之经俞,尤为特长。葛根引麻桂达经俞,以宣散风寒,邪袪则项柔。更兼芍药甘草汤为柔筋舒痉之主方,以之与葛根配伍,则缓解项强之力尤胜,故服之则显效。
【临床体会】葛根治项背强几几,在临床体验上,有很好的疗效,不拘任何原因造成55的项背强几几,不论有汗和无汗,而重用葛根(后学按:重用葛根),都能立见功效。以前曾治有项背强几几的病人二十八例,有的是在伤寒后发生的,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恶寒,周身疼痛,而现项背强,有的不通过伤寒,而突然发生项背强之症状;甚者不但项强,而且拘急作痛,不敢转动,全身并无其它自觉症状(后学按:此症常见),而只是局部项背强痛。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病人,都以葛根汤加减治愈,甚至乙型脑炎之痉厥,用之亦有效果。葛根的用量一般都由15克至24克。有全身症状的则注重在疏表通经宣络,无全身症状的则疏表可以减少,而活血宣络之药,可以增多。其用药的多少,要根据病程的长短,病势之轻重而定。总的来说,一般新病,有三剂药足可以治愈。如为时稍久,则须多服,方能奏效。
治疗原則——疏表邪、宜经俞、柔项强
症状——发热、恶风、无汗,項背強几几
葛根汤方解
主治脉证——脉紧或浮大
后世演变一至今仍衍用此方
疏表——葛根,麻黄、桂枝、生姜
宣经俞——葛根
养阴柔筋——甘草芍药大枣
(16)、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本条为葛根汤证。
本篇讨论“伤寒”的治疗,讨论以“麻黄”为主的药品,上篇则“桂枝汤”为主。全文为一篇文章,前后参考学习。
此篇首先提出“葛根汤”,是继上篇来的。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这两条的异同要点:14条脉浮头项强痛,有项背强几几是因为太阳经走行于背,因本经受风寒之害,经气不通,故项背强几几,治疗此证应“驱风发表”。如果反“汗出恶风”,汗出是风伤卫,则以桂枝汤为主,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有项背强是病邪比桂枝汤又深一层,到了阳明界限,阳明是偏热,故加偏凉一点的发表药“葛根”(后学按:此说有趣)。14条不应有 麻黄,是抄写的错误,因“反汗出”不是麻黄证。如果有麻黄应称为桂枝加葛根麻黄汤,或叫葛根汤,但未如此写。31条葛根汤有麻黄,此条不同是.“无汗恶风”,所以用麻黄,无汗者,中风有寒的表现,是麻黄证,可知14条沒有麻黄。
太阳中篇先提葛根汤的原因:本篇用方为三级:葛根汤为一级,麻黄汤又一级,大靑龙汤又一级;由中风转葛根汤逐步往下转的文法。葛根汤是交界地方,可谓“承前启后汤”。53风伤卫,寒伤营,因伤稍深一些,故文法如此顺序排列,继之讲麻黄汤。病再深一层就是大靑龙汤,卽麻黄汤加生姜、大枣、石膏。
葛根:向外发,其性偏凉,本条有点太阳与阳明合病的成份(后学按:俞长荣谓临床常有“微渴”之症状,实际当是)。本太阳病是风寒所中伤。而有点偏热的证状,卽发病第一天就是太阳、阳明证状同时出现(后学按:合病之解,明白易解)。
“无汗恶风”:说明表邪很盛,是风寒之邪盛。
“项背强几几”:说明有与阳明“合病”之徵。单纯太阳病卽无此证。14条反有汗出恶风,用桂枝加葛根汤。本条无汗恶风,用葛根汤,这两条都有项背强几几,故都有葛根一药。背有肌肉属阳明,项属太阳,以太阳为主。
方中的葛根味甘气凉,能生津液,滋养筋脉,故能解除项背强几几,为君。麻黄发汗解表,无汗属实,所以用麻黄为臣药。
多数作者认为,葛根汤与麻黄汤的鉴别:葛根汤有项背强几几,无喘。麻黄汤无项背强几几,有喘。这些看法都是很可贵的。笔者临床观之,除上述之外,葛根汤的基本方证是外感、上感、伤寒的发病初期时,证见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有项背强急而紧,感觉转动不甚灵活为主者,亦可用于“着凉”、“落枕”后有项背强. 急而痛者。言其脉象,在急性病多为紧,在杂病中又多为弦紧。原文中“无汗恶风”是提示我们用于表实证,或体实病初恶寒发热,汗似有似无,微量汗出者,亦可应用(后学按:后学之人,最宜明白之词,王师之解,甚合心意)。只于应用时适当调整麻桂用量,卽将原麻桂的3:2用药此例改为等量,呈3:3或1:1,或稍提高芍药用量卽可。再从其可以治疗杂病的“项背强几几”、颈项拘紧而痛等证看来,用于杂病时,可以捨脉从证使用于临床。
例如,风寒感冒:
病历219890号,宋X X,48岁,女性,北京市工人。于1980年10月24日,感冒风寒一天后,头痛畏寒流涕,无汗,咽干不咳来我院门诊。某医查其舌红苔薄黄,咽红,脉象浮数,体溫37.1,遂给予银花15.0克、连翘12.0克、桑叶10.0克、菊花10.0克、荆芥穗^ 54 #10.0克、防风10,0克、薄荷6.0克、桔梗10.0克、牛蒡子10.0克、芦根10克、服3剂后未效(后学按:银翘散,此证常见,原不该用此方),诸症状加重,于10月29日转诊治疗。仍头痛,恶寒无汗,腰脚沉痛,项背发紧,心荒乏力,咽痒而痛,且咳嗽无痰,观其舌红少荅,脉象浮紧而数,体溫37.8。此感冒,感受外感风寒,初期虽曾用“辛凉挟辛溫法”治疗,由于辛溫祛邪药力不足、已经4日,寒邪內传颈项经络,但恶寒无汗的表寒实证仍在,仍宜葛根汤主之。
葛根15克 麻黄12,0克桂枝10,0克杏仁10克白芍12,0克 甘草5.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去核
服用2剂出汗后,头痛恶寒等症状消失、腰脚疼痛不明显,体溫降至正常,只稍有轻度咳嗽,舌质稍红,脉象细弦而稍数。转用淸热养阴法,取麻杏石甘汤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黄芩,淸理余邪为之善后处理而愈。(后学按:此案启示有三:一为风热与葛根汤证极其相似,于临床当细辨;二为现今临床用方,尤其中成药,多治风热者,少治风寒者,而临床实际,风寒证多而风热证少;三是辛温发汗后,可能热化,宜麻杏石甘汤祛散余邪)
(17)、伤寒论现代解读;【解读】葛根汤即桂枝汤减少桂枝、芍药用量,加麻黄、倍葛根而成。其方以葛根为主,葛根能佐麻黄发表,佐桂枝以解肌。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有区别,区别的要点是麻黄的有与无。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是汗出、恶风,因为出汗后会引起失盐、失水,由于机体的自我调节作用,没有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而麻黄的发汗作用比较大,如果用麻黄再发汗,就有可能超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桂枝加葛根汤证不宜用麻黄。感冒病人其临床表现以项背肌肉僵凝、运动不自如为主要表现,以无汗、恶风为特征时,是葛根汤的适应证,因为病人无汗,机体没有失盐、失水的情况,可以加用麻黄发汗。此处葛根汤可以认为是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的过渡型。
(18)、孟永利《伤寒论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1.药物组成:
葛根12、麻黄10克、桂枝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克。
2.方解:
本方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或是麻黄汤去杏仁,加葛根、大枣、生姜而成。本方为表实热,项背强硬,或体表限局性血郁者。(炎症充血)方中葛根性甘平,能启阴生津,舒筋活血,引诸药以达太阳之经俞,消除项背强几几。血瘀滞引起肌肉挛缩,其剂量可适当加大至30克(后学按:太爷之颈项强直,或铁岭寨之颈项酸痛应可用之),效果更佳(后学按:于临床有益者,多多益善)。葛根、麻黄、桂枝、生姜配伍疏表散寒,葛根配芍药、甘草、大枣,养阴柔筋,共奏疏散表寒、宣经俞、柔 ―148 ―项强的作用。
3.功效:疏散表寒,生津舒筋。
4.主治:太阳经俞不利,引起的发热、恶风、无汗、项背强几几,脉浮紧或浮大等;又治邪迫大肠引起的下利。即太阳与阳明合病表邪不解,水邪下趋,而为下利;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笫二》12条,本方又用于刚痉治疗。“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后学按:临床上,西医之于小便数量,并不太过重视;小便减少,其水液往何处去?),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者”
5,临床应用举例:
①风寒表证:
郑X、男、40岁。患外感两日,发热恶寒、头痛项强,无汗,口微渴,脉浮而紧。此乃太阳表邪将入阳明之先兆(后学按:风寒外感,口微渴往往是将入阳明之提示;风热外袭则初见即有口微渴)。方用葛根汤。处方:葛根12克、麻黄6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仅一剂,汗出,诸证悉除。高德《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1981年4月 版。
(2)治疗肩背疼痛:
陈男33岁。1957年10月20日诊。颈项肩背酸痛,拘急不能转侧。病起仓卒,实证为多(后学按:病起仓卒,实证为多——病机之一)。处方;葛根6克、麻黄0.6克、桂枝0.6克、白芍6克、生甘草4.5克、生姜12克、大枣3枚,一剂痊愈,为巩固疗效,继续服一剂。(同上〉31页(后学按:此案用药剂量太小,有用乎?)
③治疗气喘:
X妇,每至秋季喘息,有如废人。余诊之。不得卧已数十日,寐差。若将坐位稍倚侧之,则立即喘悸。食仅碗许,间其发时,自脊至颈如板状,回顾亦痛。依一医之劝,用八味丸数百两,喘少减云(后学按:八味丸补肾纳气之剂,此用应为不误,而“喘少减云”不知所指?)。与葛根汤五贴,得以起步,再服痊愈.(同上42页~~ 149 ―(后学按:此葛根汤用于此病,病机何在?仅为“自脊至颈如板状”?)
④骨质增生:
黄X、女、53岁。89年10月22日初诊:82年因头晕、颈肩痛,诊断“骨质增生”。曾治未效。X线:见5~6颈椎唇样骨质增生。现在:头晕,颈项强痛,上肢及肩背麻胀疼痛,遇寒则重,辨证属太阳痉证。给以葛根汤加减。处方:葛根40克(后学按:此用量较大,临床当仿此)、白芍20克、桂枝15克、麻黄6克、片姜黄20克、羌活10克、寄生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丹参20克、甘草10克,水煎早晚服,每日一剂。6剂头晕、颈强痛消失,守方略出入再6剂,诸证若失,临床治愈。史定文:葛根汤的临床运用《中国医药学报》): 一59 —60
(5)面肌痉挛:
杨X、女、53岁。1989年10月23日诊:左侧面部肌肉抽搐3年余,时轻时重,多种药物治疗效欠佳。2月来加重。刻下:局部肌肉时时抽搐、振颤、遇寒加重,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辨证:风寒袭络,拟以袪风活血,散寒镇痉。用葛根汤合天麻勾藤饮化裁:葛根30克、白芍30克、桂枝10克、麻黄6克、天麻10克、勾藤20克、全蝎6克(后学按:有毒之药,剂量也如此大)、僵蚕6克、赤芍15克、羌活12克,细辛1.5克(后学按:独活寄生汤中细辛用至6克,不敢轻试)、菊花10 克、蔓荆子10克、蝉蜕10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水煎日服2次,每日—剂。3剂后.即发热止有微汗出,抽搐大减。再6剂而愈。(同上^(后学按:此葛根汤方之临床扩展运用)
(6)心肌缺血证:
张X、男、1岁、1989年11月21日诊。37年因饮食不节,操劳过度,出现心悸乏力、自汗、心前区时有疼痛(后学按:此西医诊断之常见症状)。左肩胛下有掌大一块酸胀痛,背沉紧,头项强痛,恶风、遇寒则重.食后腹胀(后学按:主症为西医之常见,此类兼证往往为中医辨证之依据,此食后腹胀为脾虚之症)。査心电图: 3了段下移,供血不足。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经治无效。现证:舌质淡有齿痕(后学按:阳气不足,水湿内壅?),苔白厚腻,脉沉弱。辨证:水湿内停,脾肾阳虚兼外感风寒(后学按:肾阳虚之病机从何而来?仅仅是脉沉弱?)。治宜温阳散寒,健脾利湿。方用葛根加苓桂术甘汤加减(后学按:葛根汤为疏散表寒之方,苓桂术甘汤为健脾利湿之剂,于肾阳虚何益?):葛根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黄芪20克(后学按:既是苔腻,尚用黄芪,由此观之,黄芪不碍腻苔矣?)、茯苓15克、白术10 一 150 ―克、附子10克、山楂20克(后学按:消导之剂,用于食后腹胀)、枳实10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一剂,4剂背紧愈,头项强痛、自汗、心悸大减。守方再5剂,诸证消失。査心电图正常。唯饭后仍有腹胀乏力感。此乃病久脾气不振,非旦夕可复。处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以善其后。(同上)
⑦治疗下利:
朱XX、男、12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汗不出,大便泄泻,苔白,此太阳阳明合病(后学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汗不出——太阳证也;大便泄泻——阳明证也;有前贤谓伤寒论如机算机之程序输入症状即可,由此观之,似得合病之意),拟葛根汤。葛根9克、麻黄3克(后学按:12岁之孩,可用麻黄至3克)、桂枝4.5克、 白芍4.5克、炙甘草3克、生姜6克、大枣5枚(后学按:照《中药学》教材所示,大枣有碍脾土运化,泄泻者当禁,可于此方中见此,其书有悖于临床矣),服2剂告愈。
(8)治疗皮肤瘙痒:
X男,47岁,每年夏天全身皮肤瘙痒,出时特别厉害。……患者体格高大,肌肉丰满,皮肤看不到变色,摩擦后局部发赤,……作荨麻疹。脉稍浮而紧,舌正常,腹胀不觉痛苦,用十味败毒汤一周未效,皮肤骚痒如前,脉稍浮,因作表证,用葛根汤加石膏。葛根5克、麻黄4克、桂枝、芍药、大枣各3克、甘草、生姜各2克、石膏5克。服一周,药后瘙痒止,再巩固10剂而愈。⑦⑧高德《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1981年 4:月版,932 —33。
6.煎服法:
上七味,口父咀,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葛根,减400毫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7.注意事项:
凡有项背强几几者,无论伤寒后发生,或不因伤寒而发生者,均可应用本方。有表证者重在疏表通络,无表证者则加强活血通络之药。
8.禁忌: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同桂技汤。
(19)、陈亦人《伤寒论译释》:语译  太阳病,项背部强直拘急不舒,肌表无汗而又恶风的,
用葛根汤主治。
提要  太阳经脉不利表实的证治。
浅释  本条与第14条桂枝加葛根汤证同是项背强几几,恶风,所不同处仅是汗之有无,彼证自汗,而本证无汗,所以前者用桂枝汤,仅加一味葛根?此则更加入麻黄。
选注  成无己: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中风表实也。表虚宜解肌(后学按:解肌宜桂枝),表实宜发汗(后学按:表实宜麻黄),是以葛根汤发之也。
方中行:无汗者,以起自伤寒,故汗不出,乃上篇有汗之反对,风寒之辨别也。恶风乃恶寒之互文,风寒皆通恶,而不偏有无也。
按语  成氏认为本证是中风表实,而不属之伤寒,可能因只提恶风,末提恶寒的缘故。其实麻黄汤证也是只提出恶风。方氏认为是起自伤寒,可能是依据无汗,但伤寒必恶寒,而文中偏偏未提恶寒,因而提出“风寒皆通恶’。从证候的性质来看,不管中风,还是伤寒,都属于风寒,所以不必强分,只须辨汗之有无,自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用葛根汤,就不会发生讹误——第386页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方解  王晋三: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倍葛根,以去营实,小变麻桂之法也。独是葛根麻黄治营卫实,芍药桂枝治营卫虚,方中虚实互复者,其微妙在法。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后纳诸药,则是发营卫之汗为先,而固表收阴袭于后,不使热邪传入阳明也,故仲景治太阳病未入阳明者,用以驱邪,断入阳明之路。若阳明正病中,未尝有葛根之方,东垣、易老,谓葛根是阳明经主药,误矣,
柯韵伯: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是也(后学按:葛根质重,非轻,故此“轻”可能不指质地,而指性味矣)。去沫者,止取其清阳发腠理之义也(后学按:有谓去沫乃不烦即减少不良反应,从)。葛根能佐麻黄而发表,佐桂枝以解肌。不须啜粥者,开其腠理而汗自出,凉其肌肉而汗自止。是凉散以驱风,不必温中以逐邪矣。(后学按:啜稀粥即温中义?)
又: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掖,滋筋脉而舒其牵引,故以为君,麻黄生姜,能开玄府膜理之闭塞,祛风而出汗,故以为臣,寒热俱轻,故少佐桂芍间甘枣以和里,此于麻桂二方之间衡其轻重,而为调和表里之剂也(后学按:此“调和表里之剂”句,大妙)。……盖桂枝葛根俱是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皆可用,与麻黄专于治表者不同。
按语  葛根汤有解肌发汗,升津舒筋的作用,不仅能治太阳经脉不利的项背强几几证,而且能治表邪内迫的下利证。葛根能鼓舞胃肠津液外达肌表了所以治疗项背强与下利都有良好的效果(后学按:水走肠间过甚则利,过少则结,故葛根能调肠间多余水分出肠至肌)。柯氏指出桂枝葛根俱是解肌和里之剂,与麻黄专于治表不同,这样的分析是符合实际的。王氏对‘葛根为阳明经药’说法的否定,亦有理由,这种敢于疑古,不为传统所囿的学风,值得很好地认真学习。
本方应用范围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流行性感冒。388 3.急性眼结合膜炎(后学按:使用指征如何?)。4.中耳炎。5.化脓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6.颈项肩背酸痛拘急,四肢关节肌肉酸痛。7.前额痛,偏头痛。8.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9.荨麻疹,湿疹,皮肤癌痒症。10.膝关节滑囊炎,膝关节半月板术后关节内积液。11.化脓性两足汗泡状白癣。
医案选录  孙x X,女,42岁,腹痛腹泻,大便带血已五年,每天大便七八次,经常腹痛。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降缩肠有散在粘膜溃疡,呈岛屿状,粘膜充血。曾服中西药无效。现仍项强无汗恶风,两上肢有时发麻。脉浮紧,苔白舌边有齿痕。辨证:两阳合病,风寒犯表,邪伤肠道。治则:解肌和里,升用止泻,处方:葛根12克  麻黄9克  桂枝6克  白芍6克  生姜6克  甘草6克  大枣3个  地榆炭15克(后学按:倪海厦师有言,癌症到后来也是按感冒治,是为经验之谈)  服三剂后,便血止,腹痛止,便次减少至每日二三次,脉同前。处方,在前方中加诃子12克。服六剂后临床治愈。疗后三月,复查,降结肠粘膜无异常发现。(录自《经方验》)
按语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病情相当顽固,本案按照二阳合病治疗,用葛根汤加地榆炭获效,又加诃子得竞全功。足征所谓二阳台病并非专指外感急病,凡是既有风寒外邪,又有肠病腹泻,就可以葛根汤主治。方中加入地榆、诃子,颇具巧思。如果不加用二药,就不会有这样好的效果。对于如何运用经方,颇有借鉴意义。
(20)、李克绍《伤寒论语释》:【临床应用】①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者I②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者③小儿麻疹初起,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脉浮数者④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流脑,疗效满意。此外,亦常用于湿疹、荨麻疹及皮肤瘙痒等症。
(21)、裴慎《伤寒论证识》:【证识】桂枝汤类方中的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太阳病项背 强几几,反汗出恶风。31条葛根汤主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两证仅有汗无汗的区别,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就在桂枝加葛根汤里又加了麻黄,名为葛根汤。同为内热伤津,津液不能上升外达,以致肩凝项强,故同以葛根作主药。32条为太阳表证外解,外邪深入阳明,体温随之增高,适其人胃肠消化力素弱,因内热浸袭而致腹泻。标明为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因此“下利”是热性的,不能与太阳病的虚寒下利相提并论。
【方识】方中麻桂用于祛邪发汗,葛根用于生津输液,使项背肌肉得到营养,以缓解“几几”的证状,亦用于解热,缓解肠道炎证;还用于解肌,以助麻黄发汗,故能治太阳阳明合病。
【各家发挥】
《延年秘录》解肌汤〈本方去生姜加黄芩二两〉主天行二三日,头痛壮热。(《外台秘要》)治项背强急,发热恶风,或喘,或身痛者,《方极》小疮葛根加梓叶汤主之,于本方内加梓叶,兼用桃花散,以萆麻子擦之,毒剧者以梅肉攻之。(《方机》)痘疮自初热至见点投本方。(《方机》)诸顽肿恶肿,加术附汤主之,又治瘘疠便毒疮疔之类。凡诸有脓则加桔梗,若痛剧则加术附。世俗所谓小儿赤游风丹毒,皆加术附主之。(《方机》)治麻疹初起,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数,或干呕下利者,若热炽,咽喉刺激,心胸烦闷者,兼用黄连解毒扬。〈《类聚方广义》〉痢疾初起,发热恶寒脉数者,当先用本方温复发汗,若呕者,以加半夏汤取汗后,拟用大柴胡汤、厚朴三物汤、大小承气汤、桃仁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大黄附子汤,各随证处之,以疏荡里热邪毒〈《类 聚方广义》)咽喉肿痛、时毒痄瘅、疫眼掀热肿痛、项背强急、发热恶寒、脉浮数者,择加大黄、桔梗、石膏等。(《类聚方广 义》)流行热病、流行感冒为最多,其证三类:若发热、若咳嚏、若吐利,葛根汤皆治之,故临床施治,葛根汤之应用最广。 (陆渊雷)用治感冒、麻疹初期、扁桃腺炎、耳道炎、鼻副窦炎蓄脓证、急性眼角膜炎、荨麻疹、湿疹、痢疾肠炎初起、肩凝、颈肌闪挫〈俗称落枕〉、背肌拘挛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医案选读】一人患伤寒无汗,恶风,项既屈而且强,罗曰:项强几几,葛根汤证。或问:何谓几几?罗曰:几几者, 如几,人疾屈而强也。谢复古谓病人贏弱,须凭几而起,误也。盖仲景论中极有难晓处:振振欲擗地、心中懊恼、外气怫郁、郁冒不仁、膈内拒痛,如此之类甚多。成无已注:几音殊,几几为短羽鸟引项之貌,甚得伸景旨。(名医类案》罗谦甫案)
一衲子年三十余,来寓于浪华之逆旅,卒感外邪,寒热往来,头痛如劈,腰背疼痛,四肢困倦,脉洪数,饮食不进,酷似伤寒,急作大剂葛根汤,一日夜进五剂(后学按:非有胆识者,不敢如此;于当今之世,医患相疑,更不敢轻用),温复取汗。如此者三日,恶寒仅减(后学按:证方既合,而病只稍减,可见西医之传染病中极期之谓,甚为符合实际),余证如前,余谓塾生曰:此疫将为大患,慎勿轻视。是夜五更起疫,其脉如转索,来去不自由。余以为受邪太深,飱将不起,益进葛根汤,增其铢两。经五日(后学按:如遇此患,早将其送医院矣,以免遗祸),塾生来告病人发红痘,满面见点矣(后学按:毒已排除,故能如此),余抵掌曰:有是哉?此衲生矣!翌日,热去食进,脉亦复常。复二十日痊愈。可知年长患痘者,透出较难,而葛根桂枝实拯其死。(《慢游杂记》)
一商妇,每至秋间,常苦喘息,动作不自由,无异废人。求治于予,往诊之,见其支臂于炉架而坐,云已数十日不能动,不能睡,若少变其倚息之状,立即喘悸不可耐。问其发时情况,则自脊至头板硬,不可回顾,一医劝用八味丸,服之数十两,喘少减云。乃与葛根汤,五贴许,即得起步,再进数贴而痊愈。〔原南阳从桂亭《医事小言》
一儿年五六岁,病天行痢二日,发惊痫,直视挛急,身冷脉绝。医将用三黄汤(后学按:此时医之常规,余也不能脱此),余止之曰:痫发于初病时,腹气坚实,虽危不死(后学按:也有发于初病,自危将死之证,非时之医,难矣),今外证未散,而用三黄汤则痢毒郁积,将迁延数十日而不愈,彼时腹气虚竭,再发痫则不可救矣。今日之政,唯须发散耳。乃以葛根汤发之稍加熊胆,经五日而痢愈,痫不再发。(《搜游杂记》)
(23)、赵桐《伤寒述义》:赵桐曰:此较桂枝加葛证(十四)营病又甚矣。彼有汗,此无汗。用麻黄之峻,清扬透彻,无微不达也。(后学按:谓麻黄遍体皆至)葛根汤略
(24)、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太阳伤寒,经输不利的证治。
经脉是气血的通路(后学按:此气为中医之气,此血非西医之血),太阳表邪不解,经脉受邪(后学按:何谓中医之“邪”?大有文章),气血运行不畅,经输为之不利,因而出现项背强几几的证候。如果筋脉拘急,反见汗出恶风等证,则为太阳病中风无疑,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了。若项背强几几,无汗而恶风寒的,则为伤寒表实证,是由寒邪外闭,玄府不通,经脉气血不利所致。.恶风.是恶寒的互词。治当发汗散寒,输通经脉,用葛根汤主之。
从用药来看,葛根汤就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麻黄、葛根(后学按:非为麻黄汤加葛根,不可不知)。其中,葛根为主药,既能配麻桂解肌发表,又能升津液、濡筋脉(后学按:有前贤解为舒筋脉,濡与舒二字,各有各义,然葛根之用,恐为先濡后舒矣,非为舒而舒矣)以治项背强几几。表虚的项背强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汤,本证属表实经输不利,为什么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呢?因为麻黄汤发汗力强(按:仅多一味杏仁,强在何方?《本经》云:杏核仁,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生川谷。有苦甜之分,甜者滋润之性较佳,虚劳咳嗽气喘宜之),再加入葛根来升阳发表,恐怕汗出太多。虽然这个证为经输不利,应发输经之汗,但也应该看到筋脉失滋,拘紧不柔,用麻黄汤加葛根容易造成汗多津伤,达不到滋津润燥,缓和筋脉拘挛的目的(后学按:中医学解医理,总有不尽人意之处,但知其用即可,不必深究)。因此,选用桂枝汤加麻黄、葛根,既可发汗散寒,又不致大汗伤津。同时,有芍药、甘草、大枣滋津化阴以缓和筋脉之急(后学按:此是实情),符合病情。 临床上有很多项背疼痛的病人,用葛根汤治疗常可取得效果。服葛根汤后,有的病人项背疼痛处有发热的感觉,这是阳气将要通达的反映,紧接着项背部就会出汗,随着出汗延及全身,病就痊愈了。正如曹家达在《经方实验录》中所说:.服后顷刻,觉背内微热,再服,背汗遂出,次及周身……病遂告差。.关于本方的煎服法,要注意先煎麻黄、葛根,去上沫,然后再纳诸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缓麻黄、葛根的辛散之性(后学按:以免心烦,麻黄沫之副作用矣),防止发汗力太强,汗出过多;另一方面可以减弱麻黄走散之性,以免药后发生心悸、心烦、头晕等副作用。服药后不需要啜粥,温覆就可出汗。
(31)、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这个项背拘急,这个“几几”是一个状词。这就是脖子(头颈)全身左右运转不自由,项背拘急的历害。这个字本来是形容小鸟学飞的时候,羽毛未丰呢,他飞不起来,伸着脑袋那个样子。就叫“几几”那个形状。那么太阳病就是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这一类的太阳病,如果项背强有“几几”的样子,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他这个方剂,就是桂枝汤加麻黄加葛根。本来他是个桂枝汤证,所以他恶风呢。我们用这个方剂的时侯也这样子,他这个恶寒特别历害,恶寒特别历害当然他也是恶风了。由于他没有汗所以他加麻黄,由于他项背强加葛根,它就是这么一个方剂。
那么这一段和前面那一段回头一看就知道了,那个讲的“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就根据这一条,这本来是葛根汤证,葛根汤证应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这是葛根汤证。那个呢他不是用葛根汤,他用桂枝汤加葛根,那么桂枝汤它是发热汗出恶风。那么他那个”项背强几几“呢,就”项背强几几“来讲应该是葛根汤证。可是葛根汤证呢,他是无汗恶风,所以那一条啊搁个”反“字。他这个”反“字啊就为这两个方剂的一个鉴别点,所以他这个文字啊,我们上次讲也提到了,随便一个字都不是轻易用的,他每一个字啊都是有所指的(后学按:读书宜细,尤其是经典)。
那么,这个葛根汤这个方剂啊,也属于一个解表方剂。你在临床应用呢,你看他特别提出恶风、恶寒的特别历害,而且葛根这个药它是解肌(后学按:书读至此,方悟中医之表有皮肤,肌腠,筋脉之分,中医之解剖,虽不至西医之微观,然也有细致之处),这个肌肉,尤其在这个颈背部发痉挛,这个葛根是有特效(后学按:颈背部——葛根,此程序当记)。这个肌肉痉挛就是肌不和了,肌不和原因有很多,有的由于热,这个热伤津液嘛,津液枯燥,这个组织营养失调发痉挛,也有由于这个热。那么葛根这个药呢,他是一个专务解肌(按:书读至此,于解肌有粗略认识,即解除肌肉发强痉挛之义)(的药),它治那个肌肉痉挛。那么冲整个这个方剂啊,它(肌不和)是由于停湿停水的关系(后学按:胡老治伤寒学,比较重视湿邪为患之病机),这个湿也能够使肌肉发痉挛。因为他用的是麻黄汤,这个麻黄他就能够使之发汗驱水气,那么配合葛根呢,他又能够解肌,所以这个”项背强几几“啊他是可以好的,他是从这个方剂讲。
在《金匮要略》有一种痉病,痉病就是这个项背强达到高度了,不光是项背强了,全身都往后使劲了,这个拘急的相当历害了,那个就叫做痉。这个痉病里头也有用葛根汤的机会,他得现太阳病,因为这个方剂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那么这个方剂最常用了,我们在临床上啊无论是感冒啊或者流感啊,没有汗这个人恶寒特别历害。那个项背强啊,有的他就不明显,有的非常明显,无论明显不明显,要是无汗特别恶寒,有考虑用葛根汤的机会(按:一得)(后学按:陆渊雷师也有此讲法,不论项强与否,皆可依证使用)。那么这个方剂呢,就很清楚了,刚才我讲了,它是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葛根麻黄,我们上面那个桂枝加葛根汤没有麻黄,那个是有汗出,这个是没有汗。
(32)、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又何不用麻黄汤呢?……前者(后学按:指麻黄汤)具有肺气不利,故重在发汗平喘,佐以杏仁来降气。后者(后学按:指葛根汤)重在发汗以生津,而主以葛根。……
(后学按:《伤寒论》中药物加量减量之谜各家之注皆未能解)
[证象]恶风寒,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证质]风寒袭表,经脉不利。[证治]发汗解表,升津舒经。[证方]略
[医案选例]
段某,女,49岁。82年10月2日初诊。三日来,患感冒,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无汗。自服去痛片,不愈。翌日医务室给服感冒清热冲剂、板蓝根冲剂,服后汗仍不出,后见项背拘急,观其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此属风寒表实,邪客太阳经输之证。治以发散风寒,升津舒经。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2剂,汗出而解。……曹颖甫《经方实验录》曾说:服后倾刻,觉背内微热,再服,背汗遂出,次用周身……病遂告差。……呼吸系统疾病如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副鼻窦炎;消化系统疾病如痢疾、肠炎、胃肠型感冒;神经、运动系统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周围性面瘫、各类神经性疼痛、纤维性肌痛、紧张性头痛;软组织损伤如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腰肌劳损。然本方证治虽多,其要约有三点:其一,外感风寒可发表散寒;其二,表邪内迫阳明可起阴气,升津液;其三,太阳经输不利可升津舒经。……
(33)、刘绍武《伤寒论阐释》:阐释:从“恶风”来说是桂枝证,从“无汗”来说是麻黄汤证,  22项背强几几是太阳证,它是以葛根为主。所以是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表部有三种病:(1)太阳:(2)蹶阴;(3)介于阴阳之间谓之“部病”。葛根汤为治部病的主方,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是葛根汤的必见之证,桂枝汤是属于蹶阴,葛根麻黄治太阳,所以是太阳与厥阴并病,只要是表证,既不是太阳也不是厥阴,矛盾双方共存于一个统—体中是属表部病,用葛根汤治疗(在辨证上,太阳、厥阴病在表,部是两极分化的)。此条叙证不全,是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就限制了葛根汤的应用范畴。凡不属纯太阳、纯厥阴,列为表部病一概用葛根汤来治疗。
发表于 2015/2/24 14: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羊年大发,身体健康,万寿无疆,呵呵。。。喜欢您的这个贴,希望造福中医菜鸟。。。啊。。。我就跟您学这个贴了。。。。
发表于 2015/2/25 14: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感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5/3/14 11: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简句:太阳明合病,下利葛根汤

(1)、伤寒论古今研究【释义】  太阳与阳明合病,是指二者同病,不分先后,言既有发热恶寒,
头项强痛,无汗(从使用葛根汤得知必为表实证)之表证,又有下利之里证。——自然而然之谓,说明下利并非由误治而成,亦非三阴病里虚不足之下利。这是由于太阳之邪不得外解,内迫于阳明,致使大肠传导失职,清阳不升,水谷不别,并走于下,于是出现下利一证。就下利一证而言,是属里证,但由里邪内迫而引起,病变中心在表,证侯表现除下利外,也是表证,故不须治里,只须解表,所以用葛根汤治疗,即“表和则里自愈之谓。方用葛根汤而不用麻黄汤,是因葛根汤不仅能治疗表实证,而且葛根能升津液,鼓舞胃气上行而止利,如此可一举两得。
【选注】庞安时:凡阳明证俱宜下,唯中寒恶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二阳合病脉必浮大而长,外证必头痛,腰疼,肌热,目疼,鼻干也。浮大者,太308中篇原文阳受病也。长者,阳明也;头,腰,太阳也;肌,目,鼻,阳明也。  
成无己: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本太阳病不解,并于阳明者,谓之并病;三经俱受邪相合病者,谓三合病。合病者,邪气盛也。太阳阳明合病者,与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皆言必自下利者,以邪气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寒邪气甚,容于二阳,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与葛根汤以散经中甚邪。(后学按:之乎者也,不知所以)
柯琴:下利即胃实之始,《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也。麻桂以治太阳之寒,葛芍以润阳明之燥。
程应旄: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太阳之恶寒发热等证,与阳明之喘渴。胸满等证,同时均发,无有先后者。两阳交应骤盛于表,则里气暴虚,升降不及,故不利则呕。治法只须解表,表解而里自和(后学按:此中医之妙,曾治余老祖,恶寒气促,无汗,大便二日未行,口渴喜饮,小便日夜十余行,舌淡嫩,苔少,手足发麻,脉缓弱。诊为太少感,以灸草3克、炙麻黄3克、炮附片3克,一剂汗出,恶寒气促皆除,大便也通。故对此“表解而里自和”,颇有体会)。葛根汤从升,利则主之(后学按:药之升降浮沉,非西药学可解)。呕加半夏,所以降也。(后学按:此条程师注解最妙)
徐大椿:合病全在下利一证上审出,盖风邪入胃则下利矣。
山田正珍:此章有误字,有错置,有衍文,当作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下利者,葛根汤主之。盖自字与而字,检之韵镜,四声虽殊,音则相近,故传写者,不觉致此误耳。少阴篇,真武汤条,自下利之“自”字,<玉函经》‘(千金翼》,俱作而字;可证矣。盖古昔难有五音之别,而四声呼法,未正也。如而之为尔,尔之为汝;汝之为若,可见矣。所谓太阳,承前条葛根汤证言之,阳明指所交阳明轻证一二而言也。若一其下利与呕,殊是所兼客证,犹小青龙小柴胡等汤下,有或以下诸兼证也。非合病中必有之正证也。自成无己以降,皆谓为合病中正证,非也。按论中冠合病并病者,才数条矣,其不冠合病并病而实为合病并病者,反居多,何也?(后学按:素恶日人,然于科学之客观平允,不得不叹其族秀矣)盖彼举合并名目,以略合并病证,此举合并病证,以略合并名目,互略之而已。
陈念祖:太阳之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证,与阳明之热渴目疼鼻干等证。同时均发,无有先后,名曰合病。合病者,两经之热邪并盛,不待内陷,而胃中之津液为其所逼而不守,必自下利,虽然下利,而邪犹在表,未可责之于里,既非误下邪陷之里虚,断不可以协热下利之法治之,仍将以两经之表证为急,故以葛根汤主之。
尤怡:伤寒之邪,在上则为喘满,入里则为下利,两阳合病,邪气盛大,不特充斥于上,抑且浸淫于里,故曰必自下利。其不下利者,则必上逆而呕。(后学按:邪为何物?)
唐宗海:修园以两经之邪热内陷,非也。观下文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方是邪热内陷。玩其文法,下节云桂枝证,而此二节所谓太阳,即可知其为麻黄证矣。麻黄证本系伤寒,乃阴邪也,阴邪内合阳明,陷于大肠,则自下利,逆于胃中则但呕。理中汤之治呕利,以寒单在里,故以温里为急。葛根汤之治呕利,则以寒自外来,故仍以发表为主,使寒仍从外解也。修园解为热邪内陷与方不合,且下节利不止,并加脉促者三字以别之,以见热邪内陷,脉数而歇至,与寒邪内陷之脉不同也。
【讨论】  究竟怎样来看太阳阳明合病,是正确认识本条的关键所在,上述绝大多数注家,虽然提法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太阳病是指发热恶寒等证,阻明是有肌热目赤鼻干脉长等证,换句话说,所谓阳明,是指阳明热证而言。509下利的形成,他们认为二阳合病,邪气盛大,浸淫于里所致。上述认识”乍一看来似乎顺理成章,但仔细推敲则非仲景原意。我们认为,太阳病是伤寒表实无疑,而阳明证非阳明经腑证之谓,是指胃肠二者,也就是说,此处阳明是指病位而言,如原文中195、196、197、199、200等条文皆是指病在胃肠,而非指阳明经腑证,故不能一见阳明病三字,即认为是“胃家实”。徐大椿说:“合病全在下利一证上审出,盖风邪入胃则下利矣。”他的意思实际上亦说阳明是指胃肠部位而言。唐容川更为明确的指出本证是“阴邪内合阳明,陷于大肠,则自下利。
(2)、陈慎吾《伤寒率讲义》:《医宗金鉴》: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均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下利也。治法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        ’
方有执:必,定然之词。自,谓自然而然也。伤寒无他故,自然而然下利者,此经中之邪气盛,胃气弱,不化谷,不分清杂并走注。
【讲义】
阳明病者,里病也。又,肠胃病之属阳性者为阳明,属阴性者为太阴。阳明内实,乃热盛水分被夺,粪便燥结于肠所致。今因消化不良,肠内水分未及吸收即下走而利,表里证同时并见者,治以先表后里。葛根汤是先解表,使水分分消于表,不致偏盛于肠,下利不治而自愈矣。葛根汤之治太阳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非一般阳明病皆能治之。
【附注】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发表。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和解。  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气汤主之。攻里。观以上治利之法各有不同。本证无项背强几几者,盖因下利,其水毒由下排除,项背自然减轻也。仍用葛根汤者,缓和也。本方加苓、术、附治脊髓炎、脊髓痨倶效。
(3)、姜春华《伤寒论识义》:柯琴:“不言两经相合何等病,但举下利而言,是病偏于阳明矣。太阳主表,则不合下利,下利而曰必,必阳并于表,表实而里虚耳。葛根为阳明经药,惟表实里虚者宜之。按:里虚有语病.应作里热。太阳为表,阳明为里,今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无汗等表证,复有自下利之里证,二者同病故名。实即治下利而有热者。可能即今急性肠炎。
浅田氏说:”夫表热炽盛不能汗出。一时迫及里,则里气不得发越其势必扰如下奔而下利,乃谓之二阳合病,于是与葛根汤逆挽邪气于表,则不治下利而下利自愈。”浅田氏推理之论表热迫里,何以他条表热不迫里而下利?
(4)、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太阳]指无汗的太阳病言。(后学按:如此推理,如有汗合下利之病,又该如何?)  [阳明]指下利而言。  [合病]同时具备二经的证状,叫做合病。  [自下利]下利是大便稀粪,没有使用攻下药而自然下利的叫做自下利。   合病:原稿“合病”在“太阳”、“阳明”二注之上,据全书通例移之。
需要温补治疗的虚寒下利,叫做太阴,反之,属之阳明。
【按语】这是表证兼下利证的又一种治法。这种治法,是表里兼治的,和先温里后解表的治法不同。临床之际,以脉之浮沉和表里之轻重为标准。如脉浮,表证 重而里证轻者,先治其表,如太阴病脉浮者,用桂枝汤之例。脉浮表里证俱重者,双方兼顾,如本方之例。脉沉里证重而表证轻者,治下利为主,兼散其外邪,如理中加桂枝,或先温里后解表之治法,情况很多,将来详述于泄泻门,兹不赘。(后学按:套用一句话,李老之书,干货尤多)使用本汤应注意的主证,是具有无汗、恶风寒、脉浮的表证,没有内热证,或兼背强,或兼下利。至于鼻干、目痛等证,从实践上看意义不大。
(5)、倪海厦《人纪》:无汗、恶风、项背强、喉咙痛、咽干、口渴, 就是葛根汤证。”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也可以治疗下利,为什么叫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太阳代表”表”,阳明代表”里”,表被寒束到了,水到表面出不去,就回流,水出去再回来,温度就不够,水就到小肠,小肠是火,小肠本身不是受水的,水一到小肠就听到咕噜咕噜的拉出来了,中医叫作”热利”,病人的大便浓稠、散的、很臭,如果有表证又兼有了利,这时候也是葛根汤证,就是”太阳”、”阳明”并病。靠葛根把肠胃中的水拉上来,下利就止掉了(后学按:此解最通俗易懂,却可能最切合仲景精神),”葛根汤”为下利初起兼有表证之特效良方。这是一种治痢的方法;以后还会教到其它方式,例如和解的方法,还有利尿的方法等等。用葛根汤治疗表证兼有下利,有一种情况要注意,遇到中焦很湿热的人,舌苔黄而湿腻,用了葛根汤,结果脸都红起来,湿热都被升提上来了;所以素有中湿之人,喜欢吃油腻的东西,比较胖的人,应该加茯苓下去,让湿热从小便排出来(后学按:此示后学以因人不同而用药各异)。
治小儿惊风角弓反张,属于刚痉,就是小孩脑膜炎、昏迷、抽筋,这时候葛根汤重用到六七钱的,麻黄用四钱,桂枝用三钱,大剂的下去。   凡表里两病皆实者,当先解表而后治其里,如果表实里虚的时候,先解表再治里,临床上,有的时候一起用,有的时候病人已经三四天不大便了,又得到葛根汤证一起攻出来没有关系。 后面我们会学到,太阳与少阳合病,就是用小柴胡汤;少阳与阳明合病,就是用大柴胡汤。
(6)、聂惠民《聂氏伤寒学》:【阐论】“太阳与阳明合病”是太阳阳明同时发病。此多因邪气过盛,同时侵犯两经, 产生两经证候。其表现既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的太阳表证,又有面赤、目痛、鼻干、额头作痛、卧而不宁的阳明经表证。这里所说的阳明表证,不是白虎汤证。 因为一提阳明经证,多以为是白虎汤证,故须加以说明。据《伤寒总病论》和《类证活人书》的记载,阳明经脉受邪所发之病,称为经表证。又据《医宗金鉴》对阳明经证称“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的论述来看,葛根汤证才是阳明经证。由于阳明经脉受邪,经气被遏,才出现发热、恶寒等表证。今两经同时受邪,阳明之气抗邪于表,而不能主里,则肠胃之气不和,因而必自下利;太阳表邪闭塞,必定影响里气不和,以致大肠传导失职,也必下利。两经同病,外有表证,内见下利,治用葛根汤,疏解两经之邪,待表解后里气自和,下利则愈。
本条文所论的二阳合病,临床表现既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表证,又有下利之里证,即太阳和阳明两经证候共存。临床上若从杂病范围认识,本证与挟食外感有近似之处。因外邪束表,内迫胃肠,致升降失职,运化不健,以致表证兼见呕吐下利。若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此证类似胃肠型感冒,治疗原则都是以解表邪为主,取“表解里和”之理。
(7)、冉注伤寒论:金鉴曰: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同时均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下利也。治法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
方中行白:必,定然之词。自,谓自然而然。膀胱主水,胃主谷,寒为阴,阴气主下降,故太阳阳明合病(后学按:屁话连连,不知所云),经中之邪热甚,胃气弱,不化谷,不分清,杂进而走注,所以谓之必也。但用葛根汤散经中之寒邪,而以不治治利,以不治治利者,麻黄散太阳之表,葛根解阳明之肌,桂枝主营卫之和,姜枣健脾胃之弱,甘草者和中之国老,芍药者缓中而佐使。夫如是,而经中之邪散,则胃中之正回。不分清者自分清,不显治者而治在其中矣。
成无己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气汤主之(后学按:倪海厦说:太阳与少阳合病,就是用小柴胡汤;少阳与阳明合病,就是用大柴胡汤。难不成古之三阳与今之三阳不同为一物)。三者皆合病下利,一者发表,一者攻里,一者和解,所以不同也。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热邪,且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藏寒故也。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此为有热。自利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此为有寒,恶寒脉微,自利清谷,此为有寒。发热后重,泄色黄赤,此为有热。皆可理其寒热也。(后学按:成师以渴、欲饮水、小便自可、小便色白、恶寒脉微、自利清谷等临床可验之证,教人辨证,甚恰)
唐容川曰:陈注以为两经之邪热内陷,非也。观下文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方是邪热内陷,玩其意法,下节云桂枝证,而此二节所谓太阳,即可知其为麻黄证矣。麻黄证本系伤寒,乃阳邪也。阴邪内合阳明,陷于大肠,则自下利,逆于胃中,则但呕。理中汤之治呕利,以寒单在里,故以溫里为急。葛根汤之治呕利,則以寒自外来,故仍以发表为主,使寒仍从外解也。陈注解为热邪内陷,与方不合,且下节利不止,并加脉促者三字以别之,以见热邪内陷。脉数而歇至,与寒邪内陷之脉不同也。即下一节,定此二节,而知此二节所言,是太阳寒邪,内合阳明之证。读仲景书,正须从文法间探讨。
冉雪峰曰:此条与上条,同用葛根汤。上条是将入阳明,未入阳明。此条是已入阳明,太阳未罢,而为太阳与阳明合病(后学按:冉师之解,一矢中的)。书中含义,上条是防其由太阳而陷入阳明。此条乃由阳明而转出太阳,其出其入,作用均在经输。故均用转经输的葛根汤。查阳明病提纲,内经标出的,为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伤寒论标出的,为胃^ 103 ^家实。本条虽病合阳明,并未叙列这些阳明证状,唯有必自下利四字,下利并非阴明主证,六经提纲,唯太阳有自利益甚句,厥阴有下之利不止句,与此渺不相属。一部伤寒论,他处亦无阳明必自下利说法。徐灵胎云;合病全在下利一证上审出。究竟为什么必自下 利,下利为甚么可审出是阳明证,亦未切实直质解说。这个肯檗值得钻研。盖本条是在太阳篇内,是在太阳篇论列麻黄汤证栏内。前第一四条桂枝加葛根汤,是桂枝证中有葛根证。汤虽取名葛根,又仍归诸麻黄。证虽兼及阳明,治仍侧重太阳,病既至于下利,趋势向里,邪果全陷,必成正阳明的胃家实。此时邪初犯血,正能胜邪,驱之下出,所以下利,阳明主阖,下行为順,所以必自下利。但表证尚在,故疗法不从阳明之阖,而从太阳之开。这就是后贤譬说的逆流挽舟法。腹满燥实痛,是胃家实。自下利,是胃家虚。一实一虚,二者可作正比例。因提纲标出一个胃家实的实字,故人多将虚的方面忽略过去,自下利不用下利疗法,合阳明不用阳明疗法,此中奥旨,学者须猛下一参。
(8)、于书本《伤寒解要》:解:阳明病是内热,此条当是太阳表寒兼内热腹泻,所以称太阳阳明合病,但内热并不大,治以葛根汤升阳解表其泻自止,以药测证,可以想见引起腹泻的原因是表寒不解,淸阳下陷,葛根鼓舞胃气上行,兼能淸凉退热,就起到止泻作用。事实上某些疏风药,不仅在肌表起作用,也可以在肠胄等起作用。譬如痛泻要方用防风,葛根芩连汤用葛根,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用升麻,柴胡、羌活、独活,防风等,都明显是取其升发胃肠功能的目的。经验证明有的胃肠湿热,用芩连清15热燥湿久治不愈,加以防风、羌活、升麻之类升发药迅速收效。前表里先后证治项中,说到表证兼里寒下利,里症为急,应先温里后 解表,这条葛根汤证下利是表证为主,表证不解,下利也难以治好,所以以解表为主解表即能止利。后世有用人敗毒散治痢疾兼表证的,叫做逆流挽舟法也是升阳解表以止痢的方法。这也体现了中医整体治疗的原则,调整整体功能达到局部治疗的目的。(后学按:从临床看这类解说最为有益)
(9)、廖厚泽《伤寒金匮汇证诠解》:太陽表證,同時又見陽明裏證,名曰太陽陽明合病。文中所云“自下利”,非誤下所致,而是太陽表證同倶,陽明熱邪内結所致。自下利屬陽明證,是太陽表證之下的熱邪内結、清陽不昇所致。此局偏重於太陽之表,故當從表治,用葛根湯解肌並提昇陽明,故選用葛根湯兩解二陽。又,傷寒表證初起,即伴隨下利者,俗名漏底傷寒(后学按:新名词)。如屬表寒輕而裏熱重之温病,可用葛根芩連二陳加石膏湯。(后学按:治疗经验)
(10)、伤寒论阐释(成友仁):【注释】合病:二经或三经之证,同时并见,谓之合病。下利:此处指腹泻。
【译解】太阳病,同时见下利一证者,谓之太阳阳明合病,应当以葛根汤主治之。
【参考】陆渊雷氏说:“旧注皆谓,有太阳证又有阳明证者,为太阳阳明合病,今验之方药,葛根汤但治太阳证兼下利者,若有阳明证,辄不效……本条殆以下利为阳明里证,故谓之合病耳”〔《伤寒论今释》卷二)。(后学按:临床家言)
成无己氏说:“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气扬主之。三者皆合病下利,一者发表,一者攻里,一者和解,所以不同也。盖六经以太阳阳明为表,少阳太阴为在半表半里,少阴厥阴为在里。太阳阳明合病为在表者也,虽曰下利,必发散经中邪气而后已,故与葛根汤以汗。太阳与少阳合病,为半表半里者也,虽曰下利,必和解表里之邪而后已,故与黄芩汤以散之。阳明少阳合病,为少阳邪气入腑者也,虽曰下利,必逐去胃中之实而后已,故与承气汤以下之……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热耶?且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此为有热,自利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此为有寒,恶寒脉微,自利清谷,此为有寒,发热后重泄,色黄赤,此为有热,皆可理其寒热也” 《伤寒明理论》卷三〉。
【按语】前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本条太阳病之外,兼见“自下利”一证,仍然是“葛根汤主之”,这该怎样解释呢?汤本求真说:“此自下利,非真正之里证,乃示因无汗当自表排泄之水毒,迫于里之所致也。换言之,乃暗示此下利之原因,不在肠而在表,故不问其自下利,而以本方解其表证,则自下利可不治而愈矣”《《皇汉医学》。这就是说,本条之自下利,是由于表证不解所引起,所以只要表证得解,则下利不治自愈。由此可知,仲景随证治之的原则,并非一例见证治证之谓。
【实例】吴妇忽腹大痛大泄,医投以消滞行气之品,愈甚。予诊脉浮数,且兼表证,知为太阳阳明合病也。但仲景止云下利,并未言痛,然证与书,每每不能恰合(后学按:实为经验之谈,如陆渊雷师所言:病并不按书而生),当以意消息得之,仍投以葛根汤,汗出而《珍本医书集成》医权初编)
(11)、刘绍武《伤寒论阐释》:阐释:阳明病证是不大便,这是必自下利,属太阴证,既然外头有表证,又有下利,是太阳与太阴的台病,而不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应该有治太阴的方子,为啥这里是用葛根汤治呢,不用换其它方子治下利,一是里部已有了太阴的基础,一见表部影响里部,因此出现了太阴的下利,葛根汤是能兼治太阴病,因它中间有桂枝汤,所以无需换其它方子。(后学按:此解新颖!)
(12)、张正昭《伤寒论归真》:【讲析】此条论二阳合病下利的证治。所谓太阳与阳明合病,即起病既有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特点,又见阳明病发热、腹满、口燥咽干等反映胃家热实的表现。单纯太阳病时,由于正气趋外抗邪、气血盛干体表,胃中清气亦 398随之上升,以助体内津液之外达,故一般不会发生下利;单纯阳明病时,随着里热渐盛,促使胃家逐渐燥实,故也不会形成下利。而太阳与阳明同时发病,则外有邪气束闭,津液不能外出作汗;内因胃家被邪热所困,不能正常地升发,于是津液便下趋大肠而为利(后学按:此津液已非津液,而为湿浊之邪,即生理物质异化为病理物质了)。所以,太阳阳明合病,下利一症便成为常见症状,故云“必自下利'。由于引起下利的关键在于肌表不开,津液不得上升、外达,故治疗应以开表升津(后学按:此语精当)为原则。肌表一开,津液即可随着正气趋外抗邪之势而外泄,胃中清气亦可因葛根之升发而上达,与此同时,阳明之邪热也随阳热的散发而泄越。如此则不淸里而里热自除,不止泻而下利自止,此即人体气机升降之理。故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云: “下既不通,必反上逆;不得上达,转为横格;上游闭塞,下必不通; 中结者,不四布,过泄者,必中虚。”
(13)、李培生《伤寒论讲义》:【分折】“太阳与阳明合病”,是太阳阳明同时受病,但从“葛根汤主”來看,则本条当以太阳表证为主,因而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脉浮紧等为必具之证。与此同时兼有下利,下利为大肠传导太过,故属阳明。这种下利是由太阳表邪不解,内迫大肠,使之传导太过所致(后学按:有前贤解此为津液下行,此解为大肠传导太过,一着眼于病理物质,一着眼于脏腑功能失调,两者合参,甚为全面)。称“自下利”者,说明既非误治,亦非里虚,而是因风寒所及,下利自然而作之意。下利多为水粪杂下,而无恶臭及肛门灼热感(后学按:腹泻之粪质特点,此临床特点当谨记),且见于太阳伤寒证中。
太阳兼阳明下利,虽属表里同病,但证以太阳为主,故治疗自当以发汗解表为先,使表解而里自和。何况葛根一味,既可解表,又能升津止利(后学按:经典方中,此类一药二用甚至多用例子甚多)。葛根汤在上条治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本条治太阳病兼下利,兼证虽有所异,而主证为风寒表实之机理则同,故可异病同治。
【选注】方有执:必,定然之辞,自,谓自然而然也……伤寒无他故,自然而然下利者,太阳阳明合病,经中之邪热甚,胃气弱不化谷,不分淸,杂迸而走注,所以谓之必也。以必定自然而然下利,故但用葛根汤,散经中之寒邪,而以不治自利。 《伤寒论条辨,太阳篇》
【案例】朱XX,男,12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汗不出,大便泄泻,苔白。此太阳阳明合病,拟葛根汤:葛根二钱,麻黄一钱,桂枝钱半,白芍钱半,炙甘草一钱,生姜二钱,红枣五枚,服二剂,病即告愈。
(14)、张横柳《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此条述外邪未解,内迫阳明下利的证治。
初起两经主证同时出现,称为“合病”,凡合病的病势必有偏重于一方。从“必自下利”分析,若病情当偏重于阳明之里而从热化,似应改用葛根芩连汤以清热止利。因太阳病未解,而邪热内陷,肠热下利,故葛根芩连汤中重用葛根半斤(比葛根汤中葛根加倍量)本条病情则偏重于太阳,因汗不得出,使水液下走大肠而引起下利,仍宜用葛根汤,待表解则利自止。由是,葛根汤主治的病证有二: 一是表实兼项背强证;二是表邪未解兼下利证,且病势偏重于表,即表邪未解与下利两者的矛盾主要方面在于表邪未解。又可视为太阳阳明合 病,病势偏于太阳。若表邪不解兼不下利,但呕者,则葛根汤加半夏来治疗(见第33条)
(一)古、近代医家对本方的运用
1.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上方去生姜、大枣,用肉桂易桂枝,加黄芩,亦名 “葛根解肌汤”。用治伤寒,温病,时行寒疫,头痛项强,发热恶寒,肢体拘急,骨节烦疼,腰脊强痛,胸痛烦闷。
2.明童养学《伤寒六书纂要辨疑》用上方去生姜、大枣,加黄芩,名“解肌汤”。主治瘟病天行,头痛壮热,春感温邪,不恶寒者。
(二)现代医家对本方的运用
1.头痛王氏认为,外感风寒之邪常使头部络脉气血流行不畅,造成经脉不利而头痛,葛根汤辛散表邪,濡润疏通经脉。临床用于太阳寒邪在经,经输不利,及表邪郁而化热,而见头额作痛之证。临证中,偏于寒者,加羌活、荆芥、防风;偏于热者,加连翘、菊花、黄芩; 痛甚者,加细辛(后学按:细辛为止痛之药);鼻塞者,加辛夷花;眉棱骨痛者,加蔓荆子(后学按:蔓荆子为眉棱骨痛专药?);兼有气滞血瘀者,加当归、川弯、桃仁、红花(后学按:活血)。
  2.眩晕虞氏受日本矢数氏“葛根汤加味治疗嗅觉脱失症”、“口服葛根汤提取剂振奋精神”及日本河野氏“葛根汤加味治疗肩手麻木”的启示,在临床中应用葛根汤来治疗常规中医药无效的某些眩晕病例,如慢性鼻炎、低血压、颈椎病等伴有眩晕的病证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3.腹泻李氏用葛根汤加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33例.其中,服药3剂,治愈22例,显效5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呕吐者,加半夏;腹胀者,加厚朴(后学按:厚朴为治胀之药);咳嗽,加陈皮;表热较盛者,加薄荷(后学按:此药与浮萍效用如何?);里热较盛者,加黄连。
4.其他焦氏⑷在治疗风邪入表、郁而化热、郁热不能透发、影响血分的荨麻疹病例中,用葛根汤来发汗泄热,以赤芍药易白芍药,合牡丹皮,以清血热;加荆芥祛血中之风,则热清血平而愈。同时,焦氏认为面神经麻痹多由营卫不和,不能抵御外邪,使风邪乘虚而入,耗伤气血,致血不养筋,筋脉拘急而致病。故用葛根汤加桑枝(后学按:《本草图经》:不冷不热,可以常服。《本草撮要》: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痒。)、当归,发汗解表,养筋舒脉而取得良好效果。
【按语】葛根汤既可用于表邪入里化热、热及营血的皮肤疾病,又可用于外邪入里影响气血、经脉不舒的麻痹症。对于风寒风热引起的头痛疾患,亦可加减运用。同时,还可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考虑治疗其他一些疑难疾病,但须抓住发汗解表、升津舒经的主要功效,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有呕吐的,可用葛根加半夏汤,故用此方加减,尚可用于消化系统的疾病。
(15)、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解曰:”太陽病”之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而兼腸胃病之下利,稱曰”太陽”與”陽明”合病。若見自下利證,以”葛根湯”主之,仲景稱腸胃病為”陽明病”或”太陽病”也。
本條之自下利,為水飲下趨於腸中,與熱邪下陷之下利不同(后学按:热邪下利当有热象),故發其汗則下趨之水自減輕,不必治其利而利自止。且以仲景治病之定則,凡表裏兩病皆實者,當先解表而後治其裏(后学按:仲景治则一)。本條原為表證多,以水飲無法從表排除,乃趨於裏,故以”桂枝湯”加”麻黃”發汗解表,”葛根”升其陽氣,汲引水飲而達外,則水之下趨者可止矣。陳修園氏謂:”有熱、渴、目疼、鼻乾等”陽明證”者”,非也。湯本求真氏謂:”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之表證,且有自下利之裏證,因設二陽合病之名目。但其真意,此自下利非真正之裏證,乃示因無汗當自表排洩之水毒迫於裏之所致也。換言之,乃暗示此下利之原因,不在腸而在表,故不問其自下利,而以本方解其表證,則自下利可不治而愈矣之意也。”
本方之止利作用,由諸藥之協力,使水毒由皮膚而排除之,其主力則在”葛根”與”芍藥”,以”葛根”含澱粉甚多,有緩和筋肉痙攣,協同”白芍”抑制與緩和腸之蠕動亢進也。(后学按:现代药理之释?)
總之,”葛根湯”為下利病初起兼有表證之特效良方。不論時令,不論男婦老幼,凡下利有發熱、惡寒者,用之立效。此為編者近年喜用之劑,與時方”人參敗毒散”治痢疾初起有表證者同一功效。就經驗言,”葛根湯”不特治下痢初起有表證者特效,治小兒驚風角弓反張亦有特效。(后学按:用现代医学之观点,小儿惊风与痢疾初起应当有共同的内在病理,不知有学者作此研究否?)
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當為浮濡或浮細;舌當為白苔,或舌根厚白苔,舌質正常。
本條之針法:中脘Τ、天樞Τ(脐旁两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直刺 l~1.5寸)、風府Τ、合谷Τ、經渠Τ、外關Τ。
取”天樞”、”中脘”止自利;”風府”止頭痛、項強等;”合谷”、”經渠”、”外關”發汗,退熱。
(16)、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阐述】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本太阳病不解,而又发现阳明病者,谓之并病。若发病之初,二经症状同时发现者,谓之合病。凡合病的发生,表现的症状和机制较为复杂,辨证时,应详为分析,严加防范,方不致使病情迅速发展。所谓太阳与阳明合病,即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等之太阳证,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同时发现。表邪不解,水邪下趋,而为下利。此与热邪下陷之协热下利不同;故发其汗,则水邪外散,阳气上达,而下利自止,不必用药另治其下利。故仲景冶病之定则,凡表里皆病,都属于实证的当先解表,而后治其里。本条原为表证多,故以麻桂发汗以解表,葛根升阳以提其水气,表散而利自止。
(17)、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这条与前条互参,则好象“异病同治”,反之则为“同病多法”。然“本”相同,因一本可生很多证。“本”者病机也,本于阴阳。
“必自下利”:此证明显,欲知其太阳与阳明合病,按文法讲应有头项强痛而恶寒来说明太阳病。阳明者发热汗出,不怕冷,怕热。不是如此杂乱,是以太阳病为主,同时少许阳明病证的胃府症状,本有內热盛,可见此病不是由太阳传来,而是与太阳一起来的,“胃肠有热,外有风寒”。故用葛根汤,以淸外面风寒。此下利不同于“热利”,此热不能用石膏(后学按:也可视为石膏禁忌证之一),石膏淸无形之热,况且在腑之热不是主要的,所以用葛根汤,沒有专门治利。而从根本治疗太阳病,与31条的病机相同,有点阳明稍热,因而下利用葛根淸热卽可,从“必自下利”字眼分析,一定是表热无汗,外邪不能外泄,而內入阳明,下走大肠,故云必下利。55^葛根汤的现在用法:对急性胃肠炎,或胃肠型感冒用葛根汤效果很好。证见怕冷发热,下利。利是泻肚子,不是脓血痢。
所谓“漏底伤寒”(后学按:廖泽厚老也有此论),其一是外有风寒,內下利,由外有风邪引起的下利,以表证为主。其二是太阴证: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技汤”。这些治法都属于“逆流挽舟”,下利用表药拉回来(后学按:一直搞不懂何为“逆流挽舟”之法,现明白矣),卽用表散药治拉利。热甚者多加点发表药,否则卽用葛根汤。后人用“人参败毒散”(后学按: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组成: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各9g 甘草5g),亦为逆流挽舟法。
兹举葛根汤治疗胃肠型感冒一例:
病历号9308,男性33岁。患者于1965年1月21日在劳动中汗出 受凉之后,全身无力酸痛,鼻塞喷涕,身热有汗不多,随卽拉稀, 一曰二、三行,便黄稀薄而臭气不堪,口干喜饮,但无咳嗽。舌苔 薄黄,左脉无力右浮数。此外感之邪协热作利,用葛根汤加味:葛根12.0克麻黄10.克桂枝6.0克白芍6.0克生姜10.0克甘草6.0克大枣4枚去核银花10.0克杏仁6.0克。每日煎服1剂。服药1剂利止,2剤后身痛等证巳去大半,服3剂而痊愈,愈后于4月20日随访未发。
(18)、伤寒论现代解读:合病:两经同时受邪而发病。
解读   阳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感染引起的症状,如呕吐、恶心、腹泻、腹痛、腹涨、大便秘结等 ,太阳与阳明合病即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受邪而发病,病人同时患有感冒及消化道感染症状如腹泻等,这是胃肠型感冒的表现,所以,如果在感冒时还有腹泻,也用葛根汤治疗。葛根具有收缩和舒张平滑肌的作用,对因寒冷刺激或者细菌毒素刺激引起的胃肠道痉挛都具有缓解作用;葛根含淀粉10~14%(中草药学,491),遇水即膨胀,具有吸附作用可以止泻;葛根还具有解热作用。此处葛根汤可以认为是太阳病与阳明病之间的过渡型。
(19)、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浅释  太阳为表证,阳明为里证,表里证同时出现,因名二阳
合病。一般把阳明病专属于胃肠燥实证,是片面的说法。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所谓阳明病,就是胃与大肠病,热实证为阳明病,虚寒证也是阳明病。本条二阳台病的阳明病就是指下利证而言,而不是肠府燥实证。这种下利,是因感受风寒之邪内迫阳明大肠所致,所以治宜葛根汤解肌发表,表邪外解则利自可止。这一治利方法,后世称为‘逆流挽舟。”
选注  成无己,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本太阳病不解,并于阳明者,谓之并病,二经俱受邪,相合病者,谓之台病,合病者,邪气甚也。太阳阳明合病者,与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皆言必自下利,有以邪气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寒邪气甚,客于二阳,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与葛根汤以散经中甚邪。
汪苓友;太阳之里为膀胱,其府主水,阳明之里为胃,其府主谷,二府之气不和,则水谷虽运化而不分清,所以必自下利也。治法与葛根汤,以发散二经中合病之表邪,而利自止。(后学按:中医之理,膀胱为水液代谢功能之别称,胃肠为消化功能之别称。如用车前子利尿以止腹泻,名曰:利前阴以实后阴。如葛根汤之逆流挽舟法,等等,非常奇妙。但总说不出所以然,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标准)
张令韶:下利者,气下而不上也(后学按:此“气”者,可理解为水液水湿津液否?),葛根汤主之,葛根之性延蔓上腾,气腾于上,利自止矣(后学按:葛根延蔓上腾可治泻,但并非延蔓上腾之药皆可治泻,可见延蔓上腾之性与治泻并无必然联系,此类中医之解甚多,应当活看,故中医难学,此其一也)。
按语  二阳合病,固然是指两经症状同时出现,但究其病机却偏重在表,下利由表邪内迫所致,所以不是两经同治,而是专治其表,表解则利自止。从表象来看,存在着两种矛盾,从实质来说,表邪是主要矛盾,于是集中力量去解决表邪问题,这是极其宝贵的经验总结,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也是仲景专门提出合病并病证治的意义所在。(后学按:哲学,训诂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如此种种学科,皆融合于中医之学,甚是有趣;但学临床之人重点需在临床,因每一学科都为浩瀚之学,穷其毕生也不可能科科精通,其他学科稍具基础即可)
(20)、李克绍《伤寒论语释》:【语释】阳明为水谷之海,其津液精微,由脾归肺,输送于皮毛。如果太阳表邪郁闭过重,使胃中津液不能正常运行(后学按:似乎差一个环节,即“太阳表邪郁闭过重”到“使胃中津液不能正常运行”),就会被迫下趋大肠而下利,或上逆于胃而作呕。下利或呕,是病在大肠和胃的症状,所以叫做太阳阳明合病。312太阳阳明合病,或下利,或不利但呕,其主要原因是由太阳影响到阳明。其呕出物和泻出物仅是少量的水液,既非粘秽酸浊的热证,又不是清沏鸭溏的寒证,所以治疗时重点以解太阳之邪为主。太阳之邪解了,津液能正常运行,下利或呕,自会消失。下利的,可用葛根汤,方中桂枝汤加麻黄开太阳之表,葛根于解表之中,又能升津止利。若不下利。但呕的,须再加半夏以降逆止呕,即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后学按:如同西医之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一样,此半夏之用,止呕之用)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2〕,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校勘】生姜:《可发汗篇》及《成本》均为三两;白沫:《玉函经》作上沫。方解半夏加入葛根汤中,就成了葛根汤与小半夏汤的合方。小半夏汤是治呕吐的基本方,与葛根汤合用,适用于由表证引起肠胃症状之兼呕者。
(21)、程郊倩: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太阳之恶寒发热等证,与阳明之喘渴胸满等证同时均发(后学按:喘渴胸满,皆属阳明),无有先后也。两39阳交应骤盛于表,则里气暴虚,升降不及,故不利则呕,治法只须解表,表解则里自和。葛根汤从升,利则主之;呕加半夏,所以降也(后学按:药势,葛根为升,半夏为降)。合病之证,凡太阳之头痛恶寒等,与阳明经之目痛鼻干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并病亦如是看,仍须兼脉法断之。(后学按:应为经验之谈)
(22)、赵桐《伤寒述义》:此太阳阳明经邪内侵也。葛根汤发汗,知此必无汗之伤寒证也。麻桂辛热,所合阳明定非胃家实之阳明证也(后学按:由证而方为正推,由方测证为反推,前者重在方以疗病家,后者重在证以释经文)。乃伤寒外束肌表,由太阳内侵阳明之里。外束内侵则升降失令,上逆则呕,下攻则利,故以葛根汤汗之。寒外散则内得职,呕利斯止。此与理中主里寒之呕逆(一五五)不同也(后学按:将下利之二因葛根汤证与理中汤相比较,算此解一特)。夫下利清谷者,不可发汗,汗则脾虚而胀,当先温之,以里虚也。兹由表寒内侵而利,必由汗表,解表即以祛寒,祛寒即以止利。且中虚下利者,脉必迟微,此证脉不迟微,显而易辨也。
(23)、新世纪伤寒学:本条叙证简约,后世注家有从证候补充者,有从病机阐发者,其中有可取处,亦有可商榷处。从证候言,《医宗金鉴》曰:“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同时均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不下利,则上呕也。故治法只须先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若利则宜葛根汤表而升之,利自可止”《订正仲景全伤寒论注.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汪苓友云:“太阳阳明合病者,太阳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证,与阳明热渴、目疼、鼻干等证,同时均发,无有先后也。……二腑之气不和,则水谷虽运化而不分清浊,所以必自下利也。治法与葛根汤,以发散二经中合病之表邪,而利自止”(《伤寒论辨证广注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医宗金鉴》谓太阳所合为“阳明之烦热' 汪氏云所合之阳明证为“热渴、目疼、鼻干”,实难苟同。盖以外感发热,谓其目疼、鼻干,似无可厚非,若谓“热渴”,或“阳明之烦热”,则阳明燥热显现,而非本方所能主治。从病机言,成无己曰:“合病者,邪气甚也。太阳阳明合病,与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皆言必自下利,有以邪气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寒邪甚,客于二阳,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与葛根汤,以散经中甚邪”〔《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其“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 令人费解。汪苓友曰:“按成注云,寒邪气甚,客于二阳,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愚以里气虚,即为不和,不可作真虚看”(同上)
(24)、高级伤寒学:【释义】太阳与阳明合病,是太阳阳明同时发病,但从葛根汤主之来看,仍以太阳表证为主,有发热、恶风寒、头痛、无汗、脉浮或浮紧等为必具之证,其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自不待言。"必自下利"者,必,此处为或然词,有"如果" 之意。即上述太阳伤寒证,如果同时下利,则病涉阳明胃肠,故称太阳阳明合病。究下利之成因,无非风寒之邪束于肌表,不得外解,而内迫大肠致传导太过所致。"下利" 前冠一 "自"字,是说下利因于本证之风寒,既非误治而成,亦非里虚、里热等所致,可见用字之精到。既属风寒表证下利,则多为水粪杂下,而无臭秽及肛门灼热感。
太阳表证与下利并见,从证候的表里属性来看,亦可称为表里同病(后学按:可以理解为多系统为病否?),然则此证以太阳伤寒为主,而下利之性质仍由表证引起,是从属于表,故其治疗当以发汗解表为先,使表解里自和。况葛根一味,既可辛散解表,又可升津止利。后世称逆流挽舟法者属之。
33条承32条而来,此与前述以太阳伤寒为主,同时影响胃肠之证候、病机大体一致。所不同者,33条为外感风寒之邪不解,内犯胃腑,使胃气上逆,故兼呕逆。可见太阳阳明合病,风寒之邪兼犯胃肠,有重在胃、重在肠之区分(后学按:不知柯老临床疗效如何,但从注解言之,最是明白易晓),前者重在肠,故兼下利;后者重在胃,故兼呕。笔者引申其义,若胃肠倶受其累者,即在太阳伤寒之同时,呕利并作,此证既符合中医学理论之逻辑推理,亦为临床所常见,仍可投葛根加半夏汤治疗。
31条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32条为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下利者,33条为太阳与阳明合病而呕者,此三条大同小异,所同者为太阳伤寒,所异者项强、呕、利也。故均以葛根汤为主,解散风寒,兼呕者,加半夏以降其逆。
【选注】
成无己: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本太阳病不解,并于阳明者,谓之并病。二经俱受邪,相合病者,谓之合病。合病者,邪气甚也。太阳阳明合病者,与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皆言必自下利者。以邪气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寒邪气甚,客于二阳,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与葛根汤,以散经中甚邪。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气。〈《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医宗金鉴: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同时均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不下利也,则上呕也。治法只须先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若利则宜葛根汤表而升之,利自可止;呕加半夏,表而降之,呕自可除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合并病脉证并治》〕
  汪苓友:太阳阳明合病者,太阳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证与阳明热渴、目疼、鼻干等证,同时均发,无有先后也。阳邪之气交合,而病甚于表,表邪既甚,则里气决不相和。太阳之里为膀胱,其腑主水,阳明之里为胃,其腑主谷,二腑之气不和,则水谷虽运化而不分清,所以必自下利也。治法与葛根汤以发散二经中合病之表邪,而利自止。―98 ―按成注云,里气不和,下而不上者,当病下利,仲景法用葛根汤者,乃发中有升举之义。又按成注云,寒邪气甚,客于二阳,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愚以里气虚,即为不和,不可作真虚看。此条合病(指32条》,亦风寒两伤之证,风寒之邪交合而病甚于表,表病则里气亦不和。成注云,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愚以其人胸中必有停饮故也,仲景法与葛根汤以发散二经之邪,加半夏以下气散饮。(《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太阳脉证并治中》〉(后学按:皆是猜测之词,不过另开胸中停饮一病机,也算新意)
尤在泾:伤寒之邪(后学按:何谓“邪”?中医难解之题,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词汇尚且如此不解,故难学也不奇怪矣!),在上则为呕满,入里则为下利,两阳合邪,邪气大盛,不特充斥于上,抑且浸淫于里,故曰必自下利,其不下利者,则必上逆而呕。析而言之,合病下利者,里气得热而下行(后学按:何谓热?),不下利但呕者,里气得热而上行也。夫邪盛于外而之内者,仍当先治其邪,葛根汤合用桂枝、麻黄而加葛根,所以解经中两阳相合之邪,其不下利但呕者,则加半夏以下逆气,而葛根解外,法所不易矣。〈《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
陆渊雷:胃肠为津液之策源地,在肠之津液被迫(后学按:被何物所迫?),则下注而为利,在胃之津液被迫,则上逆而为呕,各从其近窍出也(后学按:从其近窍而出——此语大妙,似有所得)。下利者得麻桂之启发,葛根之升津,而利自止。呕者,犹恐升津之力助其势,故加半夏以镇之,皆非所谓合病也。〈伤寒论今释,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后学按:西医之对症治疗法?)
【评述】(医宗金鉴》注释此二条,明白晓畅,可从。成氏释合病与并病之差别,亦为得当,然以邪并于阴、并于阳以及"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令人费解,故汪氏按语云:"里气虚,即为里气不和,不可作真虚看",乃一语道破天机。汪、尤、陆三家阐述证候、病机、治法多有可取之处,然则汪氏谓所合之阳明证为热渴、目疼、鼻干;〈医宗金鉴》云阳明之烦热等,值得商榷。盖以外感发热,谓其目疼、鼻干,似无可厚非,若谓"热渴"或"阳明之烦热",则阳明燥热巳显,自非本方所能主治。观以上二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而兼下利或呕逆,本属风寒兼犯阳明之征象,不必见热渴等,方为阳明。又汪氏谓呕者"胸中必有停饮",亦尚难肯定。尤氏"里气得热而上行"、"里气得热而下行",亦不知"热"之所云(后学按:柯师所述,正是后学所疑处)。然则尤氏意引《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外之内,而甚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以释上二条之治法,颇为精要。陆注虽简明扼要,惜以"皆非所谓合病也"为煞笔,乃智者一失也。
【治法】发汗解表,兼降逆止呕。
【方药】葛根加半夏汤方。
【方义】太阳伤寒而兼呕者,乃风寒之邪兼犯阳明胃腑,胃气上逆所致,上条解释葛根汤方义明晰,兹不重复。其加半夏者,须知葛根汤解散外感之风寒,则胃肠不受其累,即为治呕治利之大端也,况方中本有生姜,再加半夏,不惟不减发散之功,而更增止呕之效。(后学按:此启示后学,加药减药,当全盘考虑,不可顾此失彼)
【方论选】
徐灵胎:此条乃太阳阳明合病,故用葛根汤全方,因其但呕加半夏一味以止呕,随病立方,各有法度。〈〈伤寒论类方,葛根汤类〉)
周扬俊:中风伤寒,自有定则,今虽呕而无汗出证,所以不用桂枝加葛根汤,而仍葛根加半夏汤者,正以麻黄、葛根,祛两经之寒邪,半夏主上气呕逆,消心膈痰饮也。可见同一邪也,呕者上逆,则不下走;后条(指32条)下利,则不上逆;倘有兼之者,是其势已甚,恐又非此汤可以治也。(《伤寒三注丨合病篇》)(后学按:如此,当以何药治之?)
王晋三:葛根汤升剂也。半夏辛滑,芍药收阴,降药也。太阳阳明两经皆病,开合失机,故以升降法治之。麻、葛、姜、桂其性皆升,惟其升极即有降,理寓其中。又芍药、甘草安奠中焦,再加半夏以通阴阳,而气遂下,呕亦止,是先升后降之制也。(《绛雪园古方选注^汗剂》^
【点评】以上三家之注释,均属精要,可从。王氏以升降理论诠释制方之要妙,别具一格。周氏提出太阳阳明合病而呕利兼有者,非本方所宜。笔者以为,病情如斯者,本方宜与不宜,当详察病情,精审病机,若太阳伤寒证明晰可辨,而所兼之呕利又非里热、里寒、里虚,则本方在所当用,否则,不惟不可用,且不属本条所述之病情,似无须忧虑。
【临床应用】由于本方是在葛根汤基础上加半夏而成,主治功效大同小异,故后世医家对此方阐述不多,应用报道亦少,今仅选录医案2则以作参考。
1〕太阳阳明合病。任某,女,21岁。昨起感冒头痛,头晕,身疼腰疼,恶心欲呕,恶寒,并素有腹痛大便稀。脉浮数,苔白。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为葛根加半夏汤适应症,故与之:葛根、半夏各12,麻黄、桂枝、生姜、白芍各10,大枣4枚,炙甘草68。结果服1剂症大减,2剂症已。《经方传真,麻黄汤类方》)
2、太阳阳明合病。于某,男,40岁。初夏患感冒兼肠炎,腹泻一日7?8次,发烧,腹胀,头痛,颈项痛,呕吐。经用氯霉素治疗后,虽腹泻已止,但腹胀、腹痛、呕吐仍不减,头及颈项仍痛,畏寒怕风,浑身亦痛,无汗,尿少而黄,舌淡苔薄白,脉浮紧。乃太阳与阳明合病,应用葛根加半夏汤:葛根麻黄炙甘草白芍桂枝、生姜、半夏各9,大枣6枚,水煎服。药后汗出,尿量增多,畏寒怕风、头及颈项强痛亦减轻;又服1剂,呕吐腹痛大减,可进食(后学按:此方含麻黄,竟用第二剂,由此可知汗后不可用“麻黄”,仅指麻黄汤而言,非指含麻黄剂);共服3剂,诸证消失而痊愈。《伤寒论医案集‘葛根加半夏汤》)
(25)、陆渊雷《伤寒论今释》:成氏云: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本太阳病不解,并于阳明者,谓之并病。二三经俱受邪,相合病者,谓之合病。合病者,邪气盛也。
方有执《伤寒条辨》云:必,定然之词。自,谓自然而然也。伤寒无他故,自然而然下利者,太阳阳明合病,经中之邪热甚(后学按:此热何热?),胃气弱,不化谷,不分清,杂进而走注,所以谓
之必也,但以葛根汤泻经中之寒邪,而以不治治利也。
渊雷案:旧注皆谓有太阳证合有阳明证者,为太阳阳明合病。令验之方药,葛根汤但治太阳证兼下利者,若有阳明证,(后学按:因术语标准不统一,故各有所指,所指皆非同一物,于是犹如盲人摸
象,你说是圆的,他说是方的。处处陆师所说“阳明证”,不知具体是指何种证侯)辄不效。然则合病之说不足据也,辨在阳明篇二百二十七条。
本条殆以下利为阳明里症,故谓之合病耳。其实,此证之下利,初非大小肠本身之病,何以知之?治方用葛根之升津,知津液之不上升,不外达。病属表证,知正气抗病之势,固欲祛毒外出肌表,体内积有祛毒之力,欲出而未能竞出,则迫及肠中之津液,下注而为利矣(后学按:水库发洪之水,如堤坝牢固,则转而冲击四边田坎,田坎泥弱,一冲即毁,水即淹入良田,犹如邪走肠间矣。也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无出处,即往最软弱之处攻击;葛根汤之麻、桂、葛、姜,犹如大坝之水闸,开之,洪泄无以无患矣)。是此证之下利,正由表证造成,非里证也。葛根汤以芍药破毒害性物质之结(后学按:除血痹),且以缓弛腹内组织血管之挛急,以麻桂开汗腺而祛毒出表,以葛根输达津液,使消化管中之营养液,吸收于血管,灌输于肌表,则项强自除,下利自止。至于麻疹天花猩红热等,其毒害性物质必须排泄于肌表63第64页者,得葛根汤,则疹点亦随外达之津液而透发。由是言之,东洞创葛根加大黄汤,其未达古人立方之意乎?葛根汤,所以吸收津液,灌输于肌表,大黄所以急速排除肠内容物,使津液不及吸收。仲景方,未有葛根与大黄并用者,亦未有发汗与攻下同方者。贤如东洞,不免小疵,甚矣方伎之难也。
下利有寒有热,葛根汤治热利之有表证而无汗者(后学按:最为紧要者,无汗一症),不可以治寒利。《明理论》云: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热耶?且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二百八十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三百七十七条);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此为有热(似二百三十五条存疑);自利,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此为有寒(二百八十五条);恶寒脉微,自利清谷,此为有寒;发热后重,泄色黄赤,此为有热,皆可理其寒热也。
原注一云用后第四方者,谓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也。《千金翼》亦注云,一云用后葛根黄芩黄连汤。盖二方皆治热利,无汗恶寒,表热盛者,宜葛根汤,汗出而喘,里热盛者,宜葛根芩连汤。(后学按:此二方临床运用之比较)
《漫游杂记》云:一儿年五六岁,病天行痢二日,发惊痫(后学按:此暴发性痢疾之类?),直视挛急,身冷脉绝,医将用三黄汤。余止之曰,痫发于初病时,腹气坚实,虽危不死(后学按:指内科病言,外科除外,中医一大治则)。今外证未散,而用三黄汤,则痢毒部积(案当云表热内陷),将迁延数十日而不愈,彼时腹气虚竭,再发痫,则不可救矣。今日之政,唯须发散耳,乃以葛根汤发之,稍加熊胆,经五日而痢愈(后学按:如此凶险之病,只治五日即愈,按常理说也算高效,然今之病家,于我小小诊室,一剂热仍发,早投医院矣),痫不再发。
  渊雷案:观于此案,确当注意者二事焉。其一,小儿得急性热病,热高者,往往发痉挛,时医谓之急惊风,其实非真正脑病,急解其表热,则痉挛自止。其二,病有表里证者!当先解其表,表解而里未和,然后乃攻其里。此皆治病之大法,学者宜拳拳勿失者也。(后学按:陆渊雷,真师矣)
(26)、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仅有下利一个症状,而只根据下利这个症状是不能做出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诊断。本证仲景诊断为“太阳阳明合病”,当必有太阳病和阳明病的基本症状即高热与恶寒。一个髙热、恶寒与下利并见的证候,只能是三阳病,而不可能是三阴病。而在三阳病中,似不可能是少阳病,虽少阳病早期可见恶寒,但典型的少阳病则是以发热为主症,少有出现恶寒(临床中,可有例外),因此,只可能是太阳病或阳明病。而始发的太阳病,则必无下利症状。典型的阳明病是胃家实,下利虽不是胃家实,但却是胃家病,是胃肠道气机紊乱。本证既不是典型的太阳病,也不是典型的阳明病,但却具有太阳病和阳明病的某些特点,因此,在仲景的理论思路中,只能诊断为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不可能是其他。太阳阳明合病,可有多种表现,如第36条之“喘而胸满”,而下利只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所谓“必自下利”,“必”,在此不是一定之辞,而是假设之辞。本证太阳阳明合病是以髙热、恶寒、下利为特征;其下利,是由于太阳表邪外束,阳明气机失调(后学按:此高明之处,既不能言其仔细,又须解释致病之由,故用虚词以代之,如五笔打字,某笔画不能拆分,即以“Z”键代之。“Z”键,即所谓万能键矣。中医之虚词,如“气”、“邪”、“热”等,比比皆是,可以包罗万象,也可以一无所指,换句话说,包罗万象者,即一无所指。绝对真理者,绝非真理。胡希恕师说“他这个中医啊,什么他都要解释,可是往往呢,他不是拿这个五行啊,拿这个臆测啊,再嘛拿现象解释”),津液下迫所致;故仲景治以葛根汤,重用葛根至半斤。本方用葛根一方面意在配麻黄、桂枝以开腠发汗,解肌和表,宣透泄热;另一方面,葛根,《神农本草经》谓其“起阴气”,所谓“起阴气”即升提津液之意。一味葛根,在外可开太阳之肌腠以泄热,在内升阳明下迫之津液。太阳阳明合病症见高热、恶寒、下利,服用葛裉汤,表解邪散, 故津升利止。(后学按:葛根确有此能。曾治王帮寨一患者,当时未查有汗无汗,恶寒,高热39度,泄下无度,便色黄稀而肛门灼热,头痛,用葛根芩连片(当初不知有葛根汤此方)1盒(24片)一次服之并输液,输完液后病家仍头痛,热仍不解,再与尼美舒利50毫克。次日复诊,诸症悉除)第31条所述之证,因项背强几几而用葛根汤;本证虽用葛根汤则非因项背强几几。
【启示与范例】
(一)朱某,男,12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汗不出,大便泄泻,舌白,此太阳阳明合病,拟葛根汤:葛根10g麻黄3g桂枝5g白芍5g炙甘草3g生姜8g大枣5枚。服二剂,病即告愈。(杨扶国医案)
(二)郭某,男,1岁,1981年5月18日初诊。患儿夏日患外感时邪,发热汗出两天,第3日出现大便泄泻,日10余次,口渴欲饮,饮后即泻,泄则肠鸣、奔迫下注, 虽肛门红肿,然不作里急后重,吮乳自可,小便清长,发热不退,体若燔炭,体温39^ ~40^C之间,曾以“急性肠炎”收治住院5天,疗效不著。查,指纹红紫粗明,已至气关,尖纹指向虎口,舌质红润、苔薄白,叩其腹部膨胀、呈鼓音。此因表伤风邪,郁热汗出,重感寒邪,以致郁邪入里,表寒未罢。此即《伤寒论》所谓“太阳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之证,方用葛根汤主之:葛根12g麻黄6g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4g生姜3片大枣3枚 水煎,每服2匙,1日5服,服1剂后见效,2剂立愈。(后学按:临床小孩发高热伴腹泻多见,现在想来确为葛根汤证;此案一岁小儿用6克麻黄,桂枝。存疑)(后学又按:细看之下,原每次只服2匙。读书不细,错矣!)(童传辉医案)
(三)刘某,男,4岁,1984年3月5日诊。患儿前日汗后受凉,昨日起发生肠鸣腹泻,大便清稀带风泡沫,日数次,伴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证属外感风寒腹泻,拟解表散寒为治,用葛根汤原方:葛根12g麻黄5g桂枝6g白芍10g大枣3g生姜2片甘草3g 药进一剂,腹泻减,表证除。再剂,则泻止而痊。(石宜明医案)(后学按:此案服法未明,然4岁小儿用麻黄5克,不知有何副作用。余对麻黄之药,药性不甚了解,需习之)
(27)、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见下利的证治。
两经或两经以上病证同时发生,无先后次第之分者,谓之合病。合病的发生,多是由于邪气过盛,同时侵犯数经,它的病势也比一经发病为重。.太阳与阳明合病.,在这里指的是太阳与阳明经表同时受邪,既表现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太阳经表证,又有缘缘面赤、额头作痛、目痛鼻干、卧寐不宁的阳明经表证。关于阳明经证,《伤寒论》中讲得并不太清楚(按:刘老之论,如此条明晰者不多见),原文第C49条只提到.面色缘缘正赤.一证,很不全面。近年来,许多学者把白虎汤证作为阳明经证,混淆了经的概念,也不尽合适。严格地说,白虎汤证作为阳明热证似乎较为贴切。根据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与朱肱《类证活人书》等书的记载,均以阳明经脉为病才叫做经证。《医宗金鉴》对于阳明经证又作了歌诀以概括:.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这里所说的葛根汤证也就是阳明经证,是阳明经脉受邪,经气被遏所表现的证候。因为它的经也行于表,故也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二阳合病,由于太阳、阳明二经受邪多少不同,病变也有所侧重(按:刘老经验之谈)(后学又按:有前贤谓合病,必有偏于一经者)。如果太阳病证偏重的,可用麻黄汤(按:一得),如第C37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就是个例子。这一条的二阳合病以阳明经邪为重,这可从.必自下利.一证而知。太阳与阳明经表受邪,尤以阳明经邪为重,由于阳明之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胃肠之里,里气不和,升降失常,故而出现自发的下利或呕吐等证候。以下利为主的,用葛根汤解经表之邪,升阳明之气。表解则里和,下利必自止。葛根汤为阳明经证的正治之方,又可兼解太阳表邪,方中主药是葛根,不仅能解肌发表,且能入脾胃,升发清阳,鼓舞胃气,善治泄利。因此,本方治二阳合病自下利者,最为合适。
(28)、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葛根汤的应用不止是(上条)这么一个狭窄的问题,(这一条)就把它的面扩展了。他这个“必自下利”是个倒装句,他本来应该这个样子来看:“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这个太阳阳明合病不一定下利,如果他下利的话,可以用葛根汤主之。而且这种下利不是因为吃药得的,他是自下利。那么怎么叫做阳明合病呢?它是同时发作的太阳病,而又有下利,下利属于里呀(后学按:下利属于里——病机一),这个里就是胃肠之里呀。那么胃肠之里,阳性证就是阳明病,阴性证就是太阴病(后学按:胃肠之阳性证为阳明病阴性证为太阴病)。那么这个他用葛根汤了,他是一种阳性证(后学按:反推之,葛根汤证为阳性证:要么不和,如经气不舒致气血失和之项背强几几;要么有余,如本条之下利——邪之有余)。他所以叫作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这个里阳证与这个表阳证同时发作(后学按:里阳证、表阳证为胡老阐述病理之独有概念)。那么,在这个书里头他有两个合病与并病的分析。就是表病与里病同时发作,这叫作合病。如果先有表,由表传里,表没罢,里病也生了,这叫作并病,就是前一个病并到后一个病而发病,那就是并病(后学按:如此分合病,并病,不知于临床有何意义?)。同时发作的那就是合病,这个是同时发作,就是说他既有表证又有下利的里证,所以他叫作太阳阳明合病。那么这种合病也是变化多端呀,如果自下利,这个用葛根汤主之。这个大家要注意,我们在临床上这是常遭遇。这个下利是一个病,这个下利以太阳里反应出来了(后学按:此句所述不甚清楚),说明这个病有从表解的机会啊。所以中医讲辩证呀,不是我们说用葛根汤就治下利(后学按:葛根汤可治下利,但下利不一定是葛根汤证),我们不要这样看,他是下利而现表证的话,如果无汗,可以用葛根汤(后学按:无汗为葛根汤证使用指征之一)。他这个病呀,我们头前讲太阳病,这个病,这种机制,在生理上抗御疾病的机制大致从表解。欲汗而不得汗,所以才发生太阳病(后学按:太阳病病理一),古人管他叫合病,其实就是表证。为什么用葛根汤呢?葛根这个药呀,我们方才讲一面,有解肌的作用,同时它有治下利的作用。那么当然是,你用其它的发汗剂就是不如葛根了,因为葛根同时有作用于下利,这个病在临床上很常见的。以发汗的法子治下利,用近代医学解释它解释不了,西医认为用发汗治下利很奇怪。他也不是随便用,要下利而有表证,要现无汗的话,大概葛根汤。要是有汗呢?大概是用桂枝汤了,我们后头有,所谓“太阴病脉浮者可以发汗,宜桂枝汤”,跟这个可以同时互参(后学按:仍不脱有汗桂枝之意),我们讲到那时再说吧,现在不要说的太多了。那么这一段呀,主要讲的是这个下利而现太阳病的话,宜发汗为主治,用葛根汤,古人管他叫作太阳阳明合病。这个“必自下利”呀,不要这样来理解,说太阳阳明合病一律得下利,这是不对的(后学按:有前贤谓伤寒论中“必”有时作“或”字解)。你看这第二段,他自己就说了。
(29)、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这种下利,既非邪气入里,也非误用下法(后学按:换句话说,原因不明)……[医案选例]丁某,男,16岁,初诊于1984年6月12日。自述昨天下午游泳受凉,回家后晚上即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腹泻4次。曾服APC和黄连素未见好转,次日下午邀余诊治。问其上述症状仍在,舌质稍红,苔薄白,脉浮紧有力,据此诊为太阳与阳明合病之表实下利证,治以发汗解表,生津止利。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2剂病愈。(后学按:张老此书之医案,病家多按条文生病。)
发表于 2015/3/23 17: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08: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发表于 2015/3/24 08: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 [[url=]修改[/url]]








发表于 2015/3/26 15: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529778693 发表于 2014/12/5 12:11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按:1、桂枝二越婢 ...

楼主实在是辛苦了,摘录了这么多名家对伤寒论的注解。在这里提一点小小建议:为了便于学习,作为我们初学者还是学习一两位名家的见解好(选择我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太多了,有些人对同一条的理解不同,搞得我们不知所从。还有最好附上楼主自己的亲身实践的医案和病理分析,这样结婚伤寒论的理论,就更完美了。还是很感谢楼主的无私奉献。
 楼主| 发表于 2015/3/27 11: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你的回复,伤寒论的魅力正在于:人人(各个名家)都说自已理解了和掌握了其中的真理,临床上确也能各领风骚,然而又相互攻訏,甚至于诊疗体系完全相反。我等后学,实在不知那家说的是真理,索性把他们全列出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真理的珍珠就散落在在他们的文章中,至于如何串连成美丽的链,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把我真实的学习情况上传供同道参考而也。至于先生希望我把我的医疗实践上传——再说实话,我仅学了近一年而已,实践非常少,不敢妄谈——胡师希恕,高山仰止,终生只一部《伤寒论通俗讲话》,我等芥草之辈,更不敢妄度。
 楼主| 发表于 2015/3/27 11: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君新人 发表于 2015/3/26 15:04
楼主实在是辛苦了,摘录了这么多名家对伤寒论的注解。在这里提一点小小建议:为了便于学习,作为我们初学 ...

感谢你的回复,伤寒论的魅力正在于:人人(各个名家)都说自已理解了和掌握了其中的真理,临床上确也能各领风骚,然而又相互攻訏,甚至于诊疗体系完全相反。我等后学,实在不知那家说的是真理,索性把他们全列出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真理的珍珠就散落在在他们的文章中,至于如何串连成美丽的链,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把我真实的学习情况上传供同道参考而也。至于先生希望我把我的医疗实践上传——再说实话,我仅学了近一年而已,实践非常少,不敢妄谈——胡师希恕,高山仰止,终生只一部《伤寒论通俗讲话》,我等芥草之辈,更不敢妄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9: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