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35981|回复: 300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7 10: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按: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有余。主表、主虚)
(1)、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外部束于肌表,内部阳气被遏,则上冲头顶,于是有头项强痛之症。皮毛肌腠之中,皆有未泄之汗液,从淋巴管输泄而出,医家谓之太阳寒水;邪犯肌表,必阻阨其外出之路,此水内停,必有恶寒之症,无论伤寒恶寒,中风亦有时恶寒,即温病之初起,亦必微恶寒也。
(2)、陈慎吾《伤寒论讲义》:盖头项充血盛,其痛也必强……
(3)、赵凌云《简明伤寒杂病论校注及临床运用》:实际不是病名,而是一种术语……头项强痛是阳明病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和阳明经邪受邪的前额头痛,少阳经脉受邪的偏头痛相鉴别的关键……人有所伤,必有所恶……
(4)、倪海厦《人纪》;只要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些症状,就是太阳证。我们不管他里面是什么病不管是肺癌、肝癌,就以太阳证来处方用药就对了。如果病人原来是厥阴病,治疗了以后,最后变成太阳证,就是快好了。如果反过来,太阳证的病人,治疗后变成厥阴证,你当医生的就要反省检讨了。
(5)、聂氏伤寒学:然而从临床观之,外感风寒证的临床表现,却不如此典型。
(6)、恽铁樵:躯体最外层名之曰太阳,身体最外层之病名之曰太阳病。太约古人之治医者,此等皆是应具之常识,不待烦言而了解。
(7)、冉雪峰《冉注伤寒论》:太阳病,是言病属太阳。太阳为病,是言太阳生出来的病。太阳之为病,是言太阳本身的病,而非其他少阳阳明等等的病。
(8)、刘绍武《伤寒论阐释》:“之为”,可解释为“表现”的意思……浮脉乃是轻按有力,越按越小
(9)张正昭《伤寒论归真》:“太阳之为病”,应理解为“太阳病开始发生的时候”……浮脉,并非太阳病的特有脉象……唯头痛、项强具有特异性,对太阳病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是诊断太阳病的必备条件……至于脉浮,恶寒……不是凡太阳病都会出现……阳明病初起也可出现恶寒、发热、脉浮,有的“二、三日”也可出现头痛,与太阳病的区别是:1)恶寒持续时间非常短暂,所谓“始虽恶寒,二日自止”;2)起病无头痛项强。3)初起脉浮,恶寒,发热的同时,即可出现“口苦咽干、腹满微喘”等反映“胃家实”的症候……太阴病初起邪气轻浅或为中风型者,脉也可呈浮象,并且恶寒,其与太阳病的区别是:1)脉必浮而缓弱;2)不发热,无头痛;3)可兼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等症状。
(10)陈修园: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人身最外一层,有通体、分部之不同,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
(11)、李培生《伤寒论讲义》:太阳病提纲中的脉和证同等重要,即脉在表,症也在表。若头痛、恶寒而脉不浮,或脉象虽浮而无头痛、恶寒之证,均不得诊断为太阳病,或不日单纯的太阳病。
(12)、柯韵伯:六经虽各有表证,惟太阳主表,故表证表脉,独太阳得其全也
(13)、张横柳《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太阳病之)恶寒的特点有三:1)一是以自觉症状为主;2)二是邪气不退,恶寒始始终存在,反之则寒罢邪退;3)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寒罢热退。……一脉二症俱见方可辨为“太阳之为病”。可见太阳表证与太阳病严格来说是有概念性区别的……“太阳病”三个字,仲景一般是指第一条的脉证,有时又把它作为发病的病因……故又称为“诊断太阳病必俱脉证”
(14)、程郊倩:何以阳明也有“太阳”,少阳也有“太阳”,三阴也有“太阳”,无非与此条之脉证有相符处耳!又有“太阳病”竟不作“太阳病”处治者,也无非与此条脉与证有参差处耳!
(15)、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头项有不舒适之自觉症状,即可谓头项强痛。
(16)、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其所以不叫“太阳病”,而叫“太阳之为病”,是指“太阳”是人体第一道防线,最外一层,如果要发病的,则其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故“太阳之为病”,要脉浮,脉不浮者为变证。
(17)、伤寒论现代临床解读:当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时,机体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其临床表现是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伤寒论》里称为太阳经证,温病学说称为卫分证,传染病学称为前驱期,现代感染病学称为感冒征候群。这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是所有外感热病(感染病)首先出现的,如果不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就称为太阳经病、卫分病、西医称为感冒,如果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则称为太阳经证、卫分证、前驱期。其病理学基础是感染的急性期反应,也就是早期的应激反应。太阳经证、卫分证、感染病的前驱期是一个证态。许多感染病的轻型与前驱期的表现与感冒的临床表现相似,所以,许多感染病的前驱期、轻型很难与感冒相鉴别,即就是现代医学也很困难,而《伤寒论》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方法,
(18)、陈亦人《伤寒论译释》:以后凡提“太阳病”三字者,就意味着这些脉证的存在。
(19)、李克绍《伤寒论语释》:但严格来说,脉浮、恶寒、发热这些只能称为表证,而不能称之为太阳病。因为无论那一经发病,都是肤表特殊受邪,最初阶段都会有表证。尤其发热与恶寒并见,至少是病发于三阳的共同症状。因此,要确定为太阳病,还必须再兼有“头项强痛”这一病在太阳经络上的特征,才能称之为“太阳病”。
(20)、赵桐《伤寒述义》:咳嗽喷嚏者谓之感冒,重伤经络随经见证者谓之伤寒……明谓伤寒不是感冒也……伤寒法,固能包括百病,百病诀不可包括伤寒。
(21)、新世纪伤寒学:《伤寒论》之太阳病,不仅有表证,也有里证,不仅有外感,也有杂病。
(22)、柯雪帆《伤寒论临证发微》:可见太阳病是风寒表证初起阶段的总称。……古代没有体温计,发热与否或根据医生触摸病人的皮肤的感觉,如“身灼热”、“热无大热”等,或根据病人的自我感觉,如烦热……热字在中医学范围内是一个多义字,或指体征,即体温升高;或指自觉症状,即烦热;或指热证,或指热邪,根据具体条件作出不同的解释。……单凭浮脉是不能决定表证的,要与病程先后及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结合起来才能决定这是表证。
(2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太阳病的临床表现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在外感风寒的同时,可有兼证或新感引动宿疾,因而在太阳病基本证候的基础上,又出现其他证候;且人的体质有强弱不同,感受邪气有不同,临证中又有伤寒、中风、温病之分。……决不能理解恶寒就是太阳病表证。
(24)、内腾希哲:此以后称太阳病者,指此脉此证一二见者而言,非单指脉证悉具者而言也。
(25)、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内科病之证候,多非疾病之本体,而是正气抵抗病毒时所产生之现象。故观察证候,可以测知正气抗病毒之趋势,于是选用方药,以利道匡救。而达治疗之目的。太阳病者,正气抗病毒之趋势向上向表,其目的欲令出汗,而从汗液排除毒害性物质也。……抗毒之法,盖视毒害性物质之种类而有不同。……人体种种机能,表之与上,里之与下,常相联络。……太阳固为热病最先见之证候群。然热病不必皆起于太阳,有起病即为少阳或阳明者……本论六经之名,譬犹人之姓名,不可以表示其人之行为品性。
(26)、李心机《伤寒论通释》:头不仅痛而且不舒展,项不仅强而且也痛……但它却不是对太阳病的高度概括,因为它概括不了太阳病的全部。而是以“之为病”形式,举其典型或要点比照其他,是对太阳病要点的提示,以达到举一而类推的目的。
(27)、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是太阳病的提纲,也是表病的总纲。.太阳之为病.,从提法上来看,就反映了张仲景六经分证是依据脏腑经络的,不仅仅是一个病名。有了太阳才有.太阳之为病(按:陆渊雷谓太阳为甲乙丙丁1234之义,仅为编号而也!非经络脏腑!从!).。所以,首先就应当先向大家交代一下什么叫太阳,什么叫太阳病,什么是太阳的脉证,脉证的特点反映了什么。 太阳,就是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是相连的,太阳之腑居于下焦,但是它的气是通过太阳之经外行于体表,温暖肌肤,抗御外邪,保护体表。因为有这样的生理功能,因此就把它叫做卫气。不要把卫气和太阳之气分开。卫气是中医特色性的概念,古代的医学家对于营气、卫气是非常重视的。 卫气在人体的运行有一个规律,白天和夜晚加在一起,卫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就是五十圈(按:谁人可见?)。这五十周里,卫气在白天行于阳二十五周,夜晚行于阴二十五周,然后天就亮了,就到了.平旦.了,人就醒了,眼睛就张开了,所以说.开目为阳,闭目为阴.。阳气一活动,卫气就上头循项而下于太阳,就是说卫气这时候就要交于太阳经了。这时候由阴转阳,卫气行于阳道,就先从足太阳开始。这些内容在《内经》和《难经》上都有,大家可以看一看。为什么讲脏腑经络?为什么讲营卫气血和津液?这是人身上一些生理物质的运动,不讲这个中医就空了。太阳之气也就是卫气。太阳之气总六经而统营卫,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也,实际上就是和卫阳之气分不开。因为太阳之气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所以叫做巨阳或太阳。太者,大也,太阳就是很大的一个阳气。周身体表的阳气都受太阳之气所管辖。关于太阳主表,《灵枢〃营卫生会》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外就是表。《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肾为阴阳之根,所以人的阴阳不和之病,穷必及肾。肾既合于三焦,又合于膀胱。膀胱叫做水府;.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又叫做水的道路。 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因此肾阳之气通过三焦和膀胱而外应于腠理毫毛。.腠理毫毛其应.,就说人体腠理毫毛中的阳气就是通过膀胱和三焦输布来的肾阳之气。应是外应,外应于腠理毫毛,是气和水根于内,应于外的意思。因为膀胱、三焦都是带有津液的,所以到腠理毫毛的气不是单纯的气,里面还有水分。外感风寒之邪一旦闭塞了阳气,就意味着腠理毫毛里的水液也闭郁住了,因此要发汗才能把风寒之邪去掉。日本的医学家就认为麻黄汤发汗就解水毒。人是一个整体,脏腑的功能是互相协助的。《灵枢〃本输》说:.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这也是说肾往上属于肺,合于膀胱,经过三焦的上下沟通,.故将两脏.,所以说太阳主表和少阴阳气的支援是分不开的。为什么太阳要和少阴相表里?不达成阴阳表里,太阳主表就很困难了,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只有借助于少阴肾气,先天的元阳之气,才有那样一个大阳之气。
另外,我们再看一看《灵枢〃决气》讲关于气的问题。何谓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我们刚才介绍过,太阳之气要通过三焦,得到肾的支援,才能主表。但是,只有先天的肾气,没有后天的水谷之气、呼吸之气也是不行的。《灵枢〃决气》篇就指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人只有呼吸了天阳之气,天阳之气和水谷之气结合在一起,变成能量,然后才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因此,太阳的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的阳气,既包含有先天肾气,也包含有水谷之气、呼吸之气。 按照以前的说法,有天气就是呼吸之气,有地气就是水谷之气,有人气就是先天禀赋的肾气,这是天、地、人三气会合的协同作用。因此,没有肺的宣发、胃的滋养,太阳之气就没有来源和接续,就不能发挥作用。为什么在太阳病表证里有喘?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肺气,邪气影响了肺气的宣降,导致肺气不利。为什么在太阳病里有干呕,有呕逆?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胃气,邪气影响了胃气的通降,导致胃气不利。为什么在太阳病里有.发热而反脉沉者.?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少阴肾气。因此,我们要有一个整体观念,人体在生理功能方面是有联系的。太阳主表和肺主皮毛、三焦温分肉都是一致的,不要看成各自为政、互不相关的。 我们再讲讲太阳经的问题。根据中医的理论,经络在人体是客观存在的。针灸家是按经取穴的,针刺这个穴就治这经的病。我以前在汉沽农场(西七分场)搞教育革命,天天到贫下中农家去给人看病,一个姓陈的孩子,十四岁,高烧。我去的时候没有带药,就仿照《伤寒》的方法,给他刺了风池、风府,还有大椎、曲池。出乎我意料之外,
扎完以后脑门就出汗了,烧就退了。怎么能说太阳主表和经没有关系?张仲景说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期门,都是有道理的,是要讲脏腑经络的。太阳之经是阳经之长,少阳和阳明都不如它。因为太阳之经行于阳道,人体前为阴,后为阳,而太阳之经就是行于背后。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它不仅行于后背,而且还是最长的一条经,穴道也最多。另外,太阳经和督脉并行,督脉为阳经之总督。因此,只有太阳经能胜任通行阳气、主表的作用。同时,膀胱又是水之府,水能化气,气能行水,因此它才能够主表。太阳之经是不是就这一条线的问题?现在有一些人对于《伤寒论》中的六经依据的是经络学说是持反对意见的,他们会说:.哪有这个道理?太阳经的病就那么一条线有病啦?.其实,那一条线是它的主干,譬就像铁路线的干线。大者为经,小者为络,络中还有孙络,网维于周身呢!因此,太阳分而言之有三,叫体之太阳、经之太阳、腑之太阳。体之太阳就是主表的太阳,表面的都是太阳;经之太阳就是说它的经脉,头项强痛就是它的经脉不利;腑之太阳就是膀胱气化功能的问题。体之太阳、经之太阳、腑之太阳,概括起来就叫太阳。从各个注家的解释来看,有的时候从腑之太阳提,有的时候从经之太阳提,实际上是整体的东西。《医宗金鉴》为了使《伤寒论》容易懂一些,提出了体之太阳、经之太阳、腑之太阳的概念。正因为有腑之太阳,所以经邪可以传到腑,因为经腑相连,像树根和树枝,是一个整体。因为太阳是主表的,所以外来的邪气要客人体表的时候,先从太阳开始。正气抗邪气于体表,病位就在体表。这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就叫做表证。表证的第一个证就是.脉浮.。把脉象摆在头项强痛、恶寒、脉浮这三个证的第一位,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为什么脉浮?因为正气抗邪于表,营卫气血就向外,所以脉就浮。这一个.浮.字有好几个意思。其一,是从脉象来说的。浮脉如水漂木,.浮脉惟从肉上行.。其二,是从病理来说的。为什么脉浮啊?在这里反映的就是太阳表证。由于邪气初客于体表,正气开始抵抗,气血向外,所以脉浮。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证.!无论病的时间有多长,只要还是浮脉,就反映气血向外,也就意味着邪气在表还没有解,.浮脉为阳表病居.,就不能用承气汤之类泻下啦。如何判断是浮脉?切脉之法有举,有按,有寻。人体的层次从表到里分为皮肉脉筋骨,叫做五体。轻手叫举法,也就是浮而取之,再往下按到肌肉,再按到筋,再按到骨,叫举按寻。应该选用举法。.脉有其真,曰浮中沉,上竟下竟,左右推循.,必须按着规矩来。表证的第二个证就是主证。其一是头痛项强,头痛和项强是有机联系的两个证候。头为诸阳之会,是阳经都会于头,但是每一个经有它的侧重,阳明在头额,少阳在头角,太阳在头项。头为三阳之通位,而头项则为太阳之专位。虽然三阳经病都可以出现头痛,但是只有头痛项强属于太阳所专有的,这是它的一个特殊性。这个项强(jiàng),念项强(qiáng)也可以。什么叫强?就是说太阳之经脉不利了。因为经脉有疏通的作用,所以叫经输。《灵枢经〃本脏》有这么几句话:.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是行血气的,是濡筋骨而利关节的,以流通为宜。 因为太阳表受邪,必然影响它的经受邪,所以太阳表证也叫太阳经证。太阳经一受邪,主要的反映部位就是项,再往下紧背,再往下紧腰。太阳经输不利了,后项就有一些发强,就是说活动、顾盼、俯仰有些不自如了,觉得发紧。有的注家认为.强者,强直也.,那就错了,就成了痉病啦。 其二是.而恶寒.,这个.而.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连接词,不仅把上面的证候都连接在一起了,而且还有强调的意思。凡是张仲景描写.而.字以后的这些症状,诸如.不汗出而烦躁者.,.无汗而喘者.,都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按:示后学以读法)。为什么会恶寒?因为邪气伤了太阳之气,卫气不能正常地温煦肌表,所以才恶寒。 《伤寒论》表证的提纲没提到发热,只提到了恶寒。表证也应该发热,因为阳气被郁。太阳之气被邪气所伤,阳气要抗邪于表,开合不利,阳气闭郁,应该有发热的证候。为什么《伤寒论》提纲这一条没说发热?邪气伤人的时候先伤卫阳,因此恶寒是一定会出现的。从自觉症状来说,恶寒一定出现在发热之前。表阳被伤以后,人身上的阳气、营卫、气血要积极地抗邪于体表,发生了阳气郁遏以后,就会出现发烧。但是,临床也有恶寒的同时就已经发烧了。古代没有体温表,只能根据患者的主诉来记载,所以强调恶寒。因此,表证除了恶寒以外,应当有发热。这就是太阳病的提纲,也是表证的提纲。以后凡是提到太阳病,无论是在太阳篇也好,还是在其他的篇章也好,就应该具备表证的主脉、主证。也就是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
(28)、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那么今天我们就开始研究太阳病,头一段他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我们更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像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定的致病的因素,一定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证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按:观多家之观点,所解皆同,应为确据)。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按:简单明了!一言以概之),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血液多了就是血里头水份多了(按:不以玄解玄,此语甚合后学之意,),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按:此解直接!),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qiang),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给改作 jiang,这也通。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那么由于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都得过,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这个充血,靠着外面浅在动脉都充血,而上体部尤其厉害。“而恶寒”,这个恶寒就是体表热。我们平时的温度啊,他与外面的空气接触有一定的差距,他习惯了,忽然高起来了,与外面差距骤然加大了,就感觉外面的空气很袭(寒冷),这是肯定的,它加大了内外的差距了嘛,它就恶寒。那么根据证候的分析,我们还要想一想,这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它血管要扩张,大量的体液他往外来,这个时候呢,脉就浮了。而这个发汗呢,人要想出汗那,都在上体部,上体部面大嘛。那么这种情形,就把体液大量输送的上体部来了,所以脉也浮了,尤其上边更厉害,头项强痛。那么液体得随着热一起来吧,西医也是这么说法,液体和热一起来,外面的体温就增加,就感觉外面怕冷了。那么我们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这是在出汗前期的一个证候,要出汗而没能出汗,它就“脉浮,头项强痛而怕冷(恶寒)”。
这我也查找西医书了(按:胡老应是中西汇通派!难怪与渊雷理念同辙),他就是这个样。太阳病是怎么样一个病呢,根据这个证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它是要出汗而达不到出汗,这么一种病理现象。这个中医有个传统的看法,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中医说正邪交争。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病了,我们的机体对这个疾病是要斗争的,它不等着,所以正邪交争,这是在中医中顶要紧的一句话。那么这个太阳病它为什么要出汗呢?这就是机体要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这个我们讲桂枝汤的时候再讲,在内经上也有。可见这个表证啊,就是这个太阳病是正与邪斗争,在哪呢?在表。这个机体利用发汗的机能,打算把这个疾病排除于体外。假如要是排除去了,那就好了,可是人这种自然的量能是有限度的,他有往往达不到,达不到就出现太阳病这种情况了,要出汗不能出汗,满上半身充血,所以就有这个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我们可以拿一本书看一看,这个人身体对(病邪)(抗病能力)不行,不用药…。所以没用…。这个水分从外边多了,里头就有空气,所以他容易放屁,这是咱们平常人都能观察出来的。可见人的身体有所刺激,它就要适应它,就与它斗争。那么,有的疾病的这种刺激是相当剧烈的,所以身体呢它就不能够(抵抗)。假如人身体没有这种卫外的机能的话,就活不了了,怎么样的卫生也不行,这空气中的病菌有得是,人遇到这种外在或内在的刺激,他都起来斗争,所以古人在长久的经验中他说“正邪交争”,在内经中讲的很好了(按:以往以为胡老不用内经,误也!),这一节先讲到这。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1: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八年即于中医学校学习中医,因学艺不精,中途就放弃医学这棵路长达十余年(最重要是当时没老师可投,同时,又因当时不会电脑,身处偏僻乡村,信息闭塞,资料匮乏,最终觉得医术无法提高,放弃了),想在想起真是悔之又悔,时矣,命矣。当过兵,当过工人,当过经理,现是执业药师,三年前厌倦了商界的追腥逐臭,口蜜腹剑,决定返家,重操旧业(开卫生室)(人这一辈子,总不能昏昏耗耗)即感西医有很多病无法解诀,于是另辟路径,找到了中医这条可行之路。三年来,先是广用中成药,总不离辨证施治之原则,然而总觉说明书上百病可治,于实际治疗中却乏善可陈,后来又习针灸,仍无寸功可进,中医学上,听人言黄元御倪海厦师书如何如何,静心习之,总觉仍不易上手,于临床短期内无补;也知伤寒论温病学内经等曲籍非通不可,无奈读之如读天音,不知所言如何。后偶得知胡老希恕,刘老渡舟之讲伤寒,顿觉眼前一亮:何不众家俱习,广开学路。于是遍寻伤寒典籍,潜心习之,短短几月之内,用伤寒之方,竟收几例意想不到病患获愈之效果。终信伤寒论仍医家必习必经之正途,但仅读白文,迨至收效决非一日之功,不如多读百家之注,于理论有所裨益,于临床用方多有指导。现将近几月学习之记录,上传论坛,如对如我等后学之人,有所启示,善莫大矣!
发表于 2014/5/17 11: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之功善莫大焉!感谢。望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5/18 12: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按:缓脉:一息四至,来去怠缓,主湿,脾胃虚弱)
简句: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名为中风
(1)、成无已:恶风,见风之至则恶,若居密室之内、嶂账之中则坦然自舒,不似恶寒,虽不当风,仍自觉寒。
(2)、钱天来:缓者,紧之对称,非迟脉也。
(3)、倪海厦《人纪》:这里的『汗出』是主证,是一种“病汗”,平常没事,天气很好,大家都不流汗,只有他一个人流汗,也是一种“汗出”的症状。
(4)、聂氏伤寒学:同是感受风寒邪邪气,皆为病在太阳,却因体质因素的差异,临床上可表现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病证。素体健壮之人,一般不易感冒,如若发病则表现为表实证;素体不足之人,最易感冒,发病则表现为表虚证。
(5)、戴无礼:轻则为感,重则为伤,又重则为中,故《伤寒论》中的中风证,是伤风的重证,后世的感冒及伤风中的轻证。
(6)、山田正珍:但无汗者之恶风,不如有汗者之恶风;有汗者之恶寒,不如无汗者之恶寒,此中风伤寒这之辨也。……故伤寒中风四字,有指麻黄桂枝证言之者,有通称外邪之证者,固不可一概而看,要顾其脉、证如何而已。……伤寒轻者,麻黄汤主之;重者,大青龙汤主之。……所谓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是中风之轻者,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是中风之重者。
(7)、刘绍武《伤寒论阐释》:桂枝汤是由两个小方组成的,一个是桂枝甘草汤,扶阳;一个是芍药甘草汤,扶阴(方中生姜从胃肠道里扶阳,大枣从胃肠道里扶阴)。所以张仲景用桂枝汤治疗阴阳两虚的中风证。
(8)、张正昭《伤寒论归真》:发热,病人自觉周身有烘热感,为主观症状,与“身热”之言客观检查体表温度升高者不同,更不能现代医学体温表所测之温度升高相提并论。……恶风,多由肌表开疏,营卫不和所致,常与汗出共见;恶寒多由肌表闭塞,卫阳不伸或阳气内虚所致,多与无汗并存。……此处的“者”(zhe),其音义均与“的”(de)同。
(9)、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也有头项不强痛,而仅见昏晕者,而发热、汗出、恶风、脉浮为必见之证。……虽曰汗出,也不过皮肤稍稍湿润而已……
(10)、伤寒论临床教程:【诊断依据】符合以下两点即可参考诊断:1)具有太阳病的典型证候,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2)病人往往素体腠理疏松,其人多表现为发热热度不高、汗出、脉浮而相对宽缓柔和。【鉴别诊断】1)与太阳伤寒证鉴别:太阳伤寒证可先见恶寒而后发热,热度较高、无汗、脉来浮而绷紧有力,当头项强痛或周身疼痛时,应特别注意有无汗出。2)与阳明病里热炽盛鉴别:此类病人因里热内蒸,而见发热汗出,初期也有短暂恶寒,应该注重在口渴方面和舌象方面的比较。3)当呕吐症状突出时,要注意是否发生太阳阳明合病或欲传阳明。
(11)、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缓脉之脉象,较为缓慢而不紧张,每分钟约在65~70次左右,而跳动也不紧张,从容和缓之象。紧脉左右弹转,有两侧摆转之势。
(12)、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发热辨)“阴虚”者内热,由于阴分少,参考其脉细数,口渴,且有阴虚病史,病程较久,而太阳发热只一二天;“阳盛”热(……)不怕风寒,本条怕风。(汗出辨)发热汗出,汗出热不退,阳明发热也汗出热不退,但阳明脉洪大,汗出发热不恶风反恶热,且口渴。
(13)、伤寒论释义:本条既有表郁又有汗出
(14)、朱晓鸣《伤寒论条解》:中风相对伤寒来说是以发热为重、恶寒为轻,故说恶风。
(15)、冉雪峰《冉注伤寒论》:汗具调节体温机能,汗出则外之闭塞不甚,故只恶风而不恶寒,脉也较舒缓而不太紧张。
(16)、李克绍《伤寒论语释》:缓者……是驰缓松驰的意思,与紧脉相对。应从脉状上来体会,不应从至数上来分别。
(17)、柯雪帆《伤寒论临证发微》: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之为病,脉阴阳皆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太阳中热者,中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太阳中热者,中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从以上条文可知,外感病初期可分为五种类型。区分的主要根据是感受病邪的性质。……中风证的主要脉证是发热、汗出、恶风,其中有对比意义的是微热;伤寒证的主要脉证是恶寒、无汗、发热(也可能尚未发热,但迟早是要发热的),其中有对比意义的是无汗。有汗与无汗是中风与伤寒的主要鉴别点。温病的主症是发热不恶寒(或有轻微而短暂的恶寒),同时有口渴、舌红等症状。其中有对比意义的是发热不恶寒并兼有一定的热象。湿病的主症是发热恶寒、关节疼痛、小便不利,其中有对比意义的是关节痛(或身痛、身重)与小便不利。中暑的主症随所感受的暑邪的性质而有异,感受暑热的如上文所提出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则其主症有发热有轻微恶寒或不恶寒、汗出热不退,其中有对比意义的是上述两种症状而汗出热不退一症尤为重要。……中风证的基本治法解肌祛风(解肌是指轻微的发表)、调和营卫。伤寒证的基本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发汗。温病的基本治法是辛凉透热。湿病的基本治法是散寒化湿或祛风化湿、通阳利水。中暑(暑热证)的基本治法是解暑清热(其他暑症另有不同治法)。
(18)、伤寒论临床发挥:汗出为病理反映,与用发汗药引起的汗出不能相提并论,它既不能使发热降低,达到汗出热退的效果,又不能祛邪外出,使汗出病愈。
(19)、刘渡舟《伤寒挚要》:太阳病中风发热,以手扪其皮肤虽热而湿润;太阳病伤寒发热,以手扪其皮肤则干燥灼手;中风恶风,见风则恶,无风则安;伤寒恶寒,虽居密室,近火就温亦不能减。中风的发热、自汗、恶风是互为因果的,从临床实践中看到此病在发热的同时常有汗出,常欲揭去衣被为快,但一见风寒常又淅洒恶之。于是又须衣被覆身以自卫,此时恶风虽去而发热汗出又继之而来。
(20)、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伤寒之热度,当高于中风,然其预后,伤寒则一汗而愈,中风则传变多多……
(21)、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之恶风与前条之恶寒,在病机上是一致的,但在表现上却有不同。虽然都是怕冷,但恶寒是持续性的怕冷,怕冷难以自持,严重时可以出现寒战。而恶风是阵阵的冷感,有如风之阵阵袭来……太阳中风之脉纵,反映的不仅是局部尺之皮肤缓纵,而是全身肤表缓纵,肌腠疏松。
(22)、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在太阳病总纲之下又分出两个证,一个是太阳中风证,一个是太阳伤寒证。总纲是讲共性的,中风和伤寒则是讲个性的。中风的.中.字念重(zhòng)。承第一条的描述,既然是.太阳病.,脉缓是脉浮而缓。中风就是风邪伤了太阳之表。.中.字相当于.伤.字,和伤寒的.伤.字意思相同。不过,中风比伤寒轻一些。风为阳邪,伤人以后病位比较浅,在卫分而没到营分。因为是太阳风阳之邪伤了卫阳之气,就是以阳邪而伤阳气,以阳并阳,所以发热的证候比较突出。 卫和营在生理上是互相协调,互相支援的。卫行脉外,营行脉内,卫属阳而营属阴,卫在外而为固,营在内而为守,两者是互相支援的。风邪客居在卫阳,卫的邪气就强了,就叫卫强。从正气来说,卫的邪气一强,本身的功能就受到了影响,就不能保护和固密营阴。从邪气来说,风邪的特点是善行数变,有开泄作用,迫使营阴不能内守,因而汗出。发热和汗出这两个症状是相互衔接的。风阳之邪伤了卫阳之气,以阳并阳,因此发热要快一些,不像伤寒是寒邪闭郁了卫阳之气,闭郁到一定的程度才发热。由于发热、风的邪气、阳邪的开泄,再加上卫气的不固,因此就汗出。根据临床观察,中风的汗出不太多,和阳明里热证的汗出濈濈然、大汗不能相比(按:读书即间接临证,刘老示后学未见之症),它的汗只是到皮肤湿润的程度(按:一得)。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如果遇到感冒发烧的患者,一定要进行切诊,用手要摸一摸他的皮肤是干燥还是湿润的。如果皮肤灼热而干燥,这是发热而无汗;如果发热而皮肤潮湿有汗,这是发热、汗出。发热、汗出都是中风的特点。 .恶风.,就是怕风,也包括恶寒。中风的恶风比伤寒的恶寒程度要轻,是当风则恶,如果多穿衣服,盖上被子,体表加以保护的话,是可以缓解的(按:二得)。伤寒就不是这样,即使采取以上措施,其恶风、恶寒也不能缓解。为什么会恶风?其一,被风邪所伤,中风则恶风,伤寒则恶寒;其二,被风邪所伤,风邪在表,卫气不利,就会恶风。.脉缓者.,就是脉来的比较迟缓,不是紧张有力的,和伤寒的脉紧不同。为什么会出现缓脉?因为有汗出,营阴外泄。综合来说,脉浮反映病在太阳之表,脉缓反映营卫不和,营阴外泄。后人就把这种病叫做中风表虚证。 根据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些证,就可以诊断是太阳病的中风。那有没有头痛呢?有,因为第一条已经说。 从临床观察来看,张仲景对这几条证候的排列很科学(按:三得)。凡是太阳病中风的患者都是先发热,在发热的时候就会有汗,浑身潮润。这时候患者觉得湿热难受,就会把被子掀开,或者把衣服扣子解开,但一见凉的空气,就会出现恶风。 因为有汗出,后世的医学家为了和伤寒作鉴别,把中风病叫做太阳病的表虚证。现在有些人念得过于简略了,说表虚证就是桂枝汤证,那可不行。它不是简单的表虚,不是用黄芪实表的杂病表虚,而是被风邪所伤的,有汗出的太阳中风的表虚证,概念不要混淆。
(23)、胡希恕《伤寒论讲义》:这个太阳病,就是指第一条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样的太阳病的证。那么假如它又发热汗出,这个汗出不是大汗出,得感冒也出现这个,身上潮乎乎的出汗并不太多,而且这个汗啊,觉着有臭味,发热,不但恶寒而且还恶风,这个恶风比恶寒厉害(按:不解何意?)。
“脉缓”,缓者和紧脉是对脉,这个紧脉就象烟卷一样,裹的很紧,你要是倒出去一半,这个烟卷就是缓了,你按着软不大的,就不是那么硬了,这叫缓。为什么脉缓呢?就是因为出汗了,出来了,水份丧失一部分了,所以这个脉一按就缓了。那么后面要讲的伤寒,它就一点汗都不出,它的脉就特别紧。那么这一段它说太阳病里头有这么一种太阳证:发热,汗出,不但恶寒还脉缓,这类的太阳病就叫做中风,这个风在古人的意思就是风邪了,就是中的风邪了,这是错的。它是因为怕风,所以古人给它起名叫中风,其实它就是个类型的问题。我们前面讲的太阳病要出汗达不到出汗,才有太阳病这么一种情况,这会它见汗了,应该好了,但它没好,这就是出汗的机能的关系了。
这个汗达不到驱除疾病质和量的问题,虽然出汗但不能接触(按:解除?)疾病,而下面的伤寒干脆就达不到出汗的目的,就这么两种情形。那么古人说中风,那就是拿现象当本质,这是古人的一个错误。古人吗,像仲景的时候,两千来年科学水平在那呢,现在咱们不能这么说了,现在把中风当一个证名看就是了,并不是真有风邪在这里,可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关系对于解释就成问题了,我们过后再谈,现在先不说这个。
那么说这个中风,这个“中”字上是有用意的,这个“中”就是拿箭射东西谓之中,中者中于内,这就说明出点汗而邪却留到里面去了,你出汗表就虚呀,可是表虚……(音频缺失)这个部位,所以古人叫中风。中风者,言其邪深也。这个邪就是病邪了,在表的部位较伤寒要深(按:刘、胡二老之说病位正反,哈哈哈,不知何从),所以用这个“中”字,这个“中”字是很有意义的。但这个风邪的说法,先在不要这么信了,不要说恶风就是风邪,这个恶风它是以为出汗,身上有热又有汗,非恶风不可,这个洗澡大家都知道(按:一得),从热水里出来,出一身汗那就是怕风,你非披上点衣服不可。它这个身上热又有汗那就要恶风了,他不但恶寒还恶风,所以恶风比恶寒厉害。由于恶风,古人说是风邪,这风邪是不对的。但是这种证不妨碍我们治疗,假如太阳病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这个病。它有脉缓,发热汗出这一类的太阳病(就是中风证),这个病邪比较深,不在皮肤这一层,在肌肉那一层(按:刘老以卫营解,不如胡老之解更明了,有明显的逻辑错误)。古人有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所以这个邪乘着这个虚,它就往里面去,到哪呢?它进不到太里面,就在肌肉这里面,所以后面我们要讲了,桂枝本为解肌,不叫发表了,这是第二条。
发表于 2014/5/19 13: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恶风比恶寒厉害(按:不解何意?)。我的理解是:就症状的表现而言,恶风更明显,恶寒略逊。
发表于 2014/5/19 14: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坚持写下去。
发表于 2014/5/20 20: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真好,顶!
发表于 2014/5/21 08: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用心了。感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2 19: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