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650|回复: 1

【原创】浅议腰痛与肾脏疾病及肾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6 22: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议腰痛与肾脏疾病及肾虚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第9卷第22P96
康素芝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间062450
关键词:腰痛;肾脏疾病;肾虚;仪器检查
民间百姓认为,腰痛和肾虚有关,所以患了腰痛后,便喜欢找中医大夫摸摸脉,看是否是肾虚。如果中医大夫诊断为肾虚,便又到医院检查是否为肾虚,如化验尿常规、血生化肾功能和肾脏彩超等检查,结果查无异常。患者或多困惑,肾虚为什么仪器检查不出来?实际上中医诊断的名词术语,用仪器是查不出来的。

腰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一组以腰部疼痛和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患病率和复发率都相当高,并且很容易转变成慢性疾病。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腰痛,其中局部病变占多数。按引起腰痛的原发部位可分为:①脊椎疾病(如脊椎骨折、椎间盘突出、增生性脊柱炎、感染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脊椎肿瘤、先天性畸形等);②脊柱旁软组织疾病(如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组织炎、风湿性腰肌炎);③脊神经根病变(如脊髓压迫症、急性脊髓炎、腰骶神经炎、颈椎炎);④内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如肾输尿管结石、炎症、结核、肿瘤等及盆腔、直肠、前列腺、子宫附件炎症均可引起放射性腰痛[1]

腰痛如果是由肾脏疾病所引起的话,患者有相应的症状如排尿异常(尿频、尿急、尿痛、尿血等)和或体征如颜面浮肿等,同时结合常规检查如尿常规化验、血生化肾功能检查和或肾脏彩超大部分便可确诊。实际上急性肾炎和肾病并没有腰痛症状,而慢性肾炎可能有腰部疼痛,但也并非诊断依据。

据《健康报》报道,“腰痛正确诊治率仅为15%……近四成慢性腰痛为椎间盘源性腰痛。”[2]临床确实如此。据临床观察和不完全统计,腰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脊椎病变和脊柱旁软组织疾病,而慢性腰痛由肾脏疾病引起的并不占首位,即大多数慢性腰痛患者并非由肾脏疾病所引起,但若中医诊断,多数诊为肾虚。为什么呢?

肾虚是中医名词,依靠望、闻、问、切四诊辨证而定,并非单纯仅凭摸脉一诊而定;而仪器检查是西医辅助查病的方法,不可或缺。中医诊断的名词术语,如五脏的寒、热、虚、实、阴、阳、盛、衰等概念,用仪器是查不出来的,这是因为中医的五脏(藏象)概念,更多的是指四时、五行、气化的五脏,是“象”思维理论的五脏,天人相应的结果,不单是指血肉解剖的五脏[3],所以用仪器是查不出来的,但临床可配合使用。   

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如中医经典《素问·脉要精微论》曾说道:“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肾具有藏精、主生殖及主水等多项功能。《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若肾的功能正常,肾的精气就会充盛,肾精既可以滋养、温煦腰部而使腰府不惫,还可促进生长发育、性器官发育成熟而具备生殖功能,又可化气行水而使水液代谢正常。若肾的功能虚弱则肾精不足即肾虚,既不能很好的滋养、温煦腰部使腰府衰惫而腰痛;还可导致性器官功能障碍如阳痿,又不能很好的化气行水则水液代谢紊乱、水溢肌肤而水肿并以下肢为甚。所以临床上如果出现腰痛、水肿及性功能障碍者,中医多倾向于诊为肾虚,用补肾的方药治疗,或以补肾为主再配以其他疗法。

临床及实践观察,腰痛并非皆由肾虚引起。一般来说,“腰痛病因为内伤、外感与跌仆损伤,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内伤多责之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精气亏虚则肾精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故发生腰痛。……其发病常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4]因为腰痛“其发病常以肾虚为本”,而且“腰为肾之府”,所以对于某些腰痛患者来说,多认为腰痛和肾虚有关,而中医则多诊为肾虚,但是如果腰痛并非由肾脏疾病所引起而去查肾,既查不出西医的肾脏病变,更谈不上能查出中医的肾虚。

       综上所述,腰痛如果是由肾脏疾病所引起的,仪器检查可以查出阳性结果,但查不出肾虚;腰痛如果不是由肾脏疾病所引起的,而用仪器检查肾,既查不出西医的肾脏疾病,也查不出中医的肾虚。因为肾虚是中医名词,依靠望、闻、问、切四诊辨证而定,西医仪器检查是查不出来的。

参考文献:
[1] 陈文彬,潘祥林主编.诊断学[M].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5
[2] 王丹,张献怀.腰痛正确诊治率仅为15%[N].健康报,2009-05-266版)
[3] 余云岫,恽铁樵.灵素商兑与群经见智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13160
[4] 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M].2.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96-500

发表于 2014/5/17 10: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脏六腑的名称专利,属于中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21: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