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原创】《<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17: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⑿内经者,三坟之一、三皇五帝典坟:三皇之书谓之三坟,五帝之书谓之五典。孔安国《尚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17: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栋按:刘熙《释名·释典艺》:“三坟,坟,分也,论三才分天地人之始,其体有三也。五典,典,镇也,制教法所以镇定天下,差等有五也。……此皆三王以前上古羲皇时书也。”

《周礼·春官·外史》:“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郑玄注:“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

贾公彦《疏》云:“按《孝经纬》云:‘三皇无文,五帝画象,三王肉刑。’又《世本·作》云‘苍颉造文字’,苍颉,黄帝之史,则文字起于黄帝。今此云五帝之书为可,而云三皇之书者,三皇虽无文,以有文字之后,仰录三皇时事,故云掌三皇之书。按昭十二年,楚灵王谓左史依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彼《三坟》,三皇时书。《五典》,五帝之常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九州亡国之戒。下有延叔坚、马季常等等,所说不同。惟孔安国《尚书序》解《三坟》、《五典》与郑同。”

《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左氏依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注:“皆古书名。”

孔颖达等《正义》:“孔安国《尚书序》云‘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贾逵云:‘三皇之书。’(《文选注》)‘坟,大也,言三王之大道。’又云:‘素王之法。’又云:‘孔子作《春秋》,素王之文也。’又云:‘《三坟》,三王之书。《五典》,五帝之典。……’延笃曰张子平说:‘《三坟》,三礼。礼为人防。《尔雅》曰:坟,大防。《书》曰:谁能典朕三礼。三礼,天、地、人之礼也。《五典》,五帝之常道。……’马融云:‘三坟,三气,阴阳始生,天地人之气也。五典,五刑。’”

又按:《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存目四》:“《古三坟》一卷。案:三坟之名,见于《左传》;然周、秦以来,经传子史,从无一引其说者;不但汉代至唐,咸不著录也。此本,晁公武《读书志》以为张商英得于比(北)阳民舍,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毛渐得于唐州。盖北宋人所为。……古来伪书之拙,莫过于是。故宋、元以来,自郑樵后,无一人信之者。至明何镗刻入《汉魏丛书》,又题为晋阮咸注,伪中之伪,益不足辨。

案:《左传》称依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安国《书序》所解,虽出依讬,至刘熙《释名》确属古书,据所训释,则《三坟》乃书类。”

又,三皇五帝之传说,见第二节补注。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17: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见第二节及补注。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7: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⒀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即《医籍考》。

《医籍考》八十卷,由日本江户时代汉方医学家多纪(丹波)元简及其子元胤、元坚相继编纂而成,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重要工具书。

多纪元简(1755-1810),字廉夫,号桂山、栎窗,又称丹波元简、刘简、刘桂山等。世为医家,富于藏书,曾官幕府奥医师,又任江户医学馆教谕,博学多闻,著述丰盛,为日本江户时代汉方医学之代表人物。元简晚年,因概叹“医学陵夷,人安固陋”,以匡救为己任,立志正本清源,汇录历代医学文献,遂仿《经义考》体例,发凡订例,网罗医籍,着手纂辑《医籍考》。嗣因体大功繁,天不假年,未及成书,赍志而殁。元简之三子元胤(1789-1827,字奕禧,号柳氵片),箕裘家学,踵承父志,潜心书志之学,大量涉猎历代史乘、山经地志、诗文笔记及公私藏目,搜讨其中有关汉方医药者,选精拔萃,历时多载,终于撰成《医籍考》。可惜书稿初成,未及校订,年未四十,英年早逝。元胤之弟元坚(1795-1857,字亦柔,号茝庭),泣血之余,整理父兄遗著,编目校雠,谋付梨枣,终因其书“卷帙浩繁,力所不及,姑謄写数通,欲以贶天下好学之士”,而“企望天下贤而有力者幸获是书,爱而重之,亟刊印行世”。自多纪元简暮年纂辑《医籍考》始,至元坚謄录成书,(元坚《医籍考序》作于1831年),煌煌巨著,历时三十余载方蒇(chan)事。现署名为丹波元胤所著之《医籍考》,集中国历代医籍之著录、解题、考释为一编,是凝聚多纪氏父子两代三人之心血。(郭秀梅《医籍考·整理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7: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⒁伊川先生:即程颢之弟程颐。

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字正叔,程颢之弟。初不仕,哲宗元祐初,司马光、吕公著荐为崇政殿说书。因与苏轼不合,互有攻忤,屡被削职放逐。绍圣时,以党论放归田里。徽宗即位,被赦还洛阳。他就学于周敦颐,与兄颢世称二程,并为理学奠基人。其哲学思想与颢相近,也认为“道是形而上,气是形而下”。说“天下之有一个理”,“理是心”;宣扬“气禀”说,认为人有贤、愚之分。他竭力维护三纲五常,主张“灭私欲,则天理明矣”;反对寡妇再嫁,鼓吹“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他讲学达三十年,门人很多,世称伊川先生。后人编为《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中国历代名人辞典》)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7: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⒂《列子》:《辞源·刀部》:“书名。旧题战国列御寇撰。八卷。《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入道家。今本晋张湛序,自称是西晋末永嘉乱后,根据各种版本集录而成。该书多取先秦诸子及汉代人的言论,并杂有两晋的佛教思想和佛教神话。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都与先秦诸子有别,可能是魏晋时人讬名伪作。唐王朝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宣扬道教,天宝元年号《列子》为《冲虚真经》,宋景德中又加称为《冲虚至德真经》,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先秦》:“旧题周列御寇著。汉初已有散佚,刘向校订为八篇,曾疑其‘不似一家之书’。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体系和语言风格上看,可能是晋人作品。一说也包括某些战国时写成的文字。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张湛《列子序》)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参合。其中《杨朱篇》反映了个人享乐主义的颓废思想。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景德四年(1007)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为道教重要经典之一。有东晋张湛注、近人杨伯峻《列子集释》和严北溟《列子译注》。”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7: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⒃握奇:指《握奇经》。

《辞源·手部》:“兵书名。也作《握机经》、《幄机经》。旧题轩辕臣风后传、汉公孙弘解、晋马隆述讃,一卷。《汉书·艺文志》、《隋书》及新旧《唐书·经籍·艺文》诸志均不载,《宋史·艺文志》始著录,考其内容,似依讬唐独孤及《八阵图记》而为之。宋高似孙《子略》称马隆本作‘握机’,握,通‘幄’,帐也,大将所居。因系军机要地,故称‘幄机’。”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7: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⒄《史记》:汉司马迁撰著。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yi)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他自幼生活在民间,二十岁起游览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迹,广为搜集史料,为他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朝廷当局判处腐刑(宫刑-阉割)。出狱后,担任中书令。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史记》的写作。直至武帝征和二年(前91),才基本完成全书的撰写工作。他的卒年,约在完成《史记》以后的一二年或二三年,已无从查考。

《史记》是世界史学巨著,文学杰作,又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叙事起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迄于汉武帝。据《汉书·司马迁传》:《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又据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按:即褚少孙,汉博士)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词鄙陋,非迁本意也。”

《史记》原名《太史公》、《太史公记》等名称,据今人王利器考证,《史记》一名,当出自魏世。

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皇霸·五帝》:“《太史公记》,即后人改题之《史记》,先汉人俱称为《太史公记》,或《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褚少孙补《龟策传》:‘窃好《太史公传》。’扬子《法言·君子篇》:‘《淮南》说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太史公》,圣人将有取焉。’《汉书·艺文志》:‘《太史公》百三十篇,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汉书·杨恽传》:‘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又《宣元六王传》:‘东平王宇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大将军王凤言……《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又《叙传》上:‘自东平思王以叔父求《太史公》、诸子书。’《后汉书·窦融传》:‘乃赐融以《外属图》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传》。’……按《史记·太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索隐》:‘案桓谭云:迁所著书成,以示东方朔,朔皆署曰《太史公》。则谓《太史公》是朔称也;亦恐其说未尽,盖迁自尊其父著述,称之曰公。或云迁外孙杨恽所称,事或当尔也。’是是书题署为《太史公》,有出自司马迁、东方朔及杨恽三说,总之,初不名《史记》也。应氏称为《太史公记》,亦从其朔也。《后汉书·班彪传》乃谓:‘司马迁著《史记》。’此范蔚宗之言,非班氏父子之文也。《三国志·魏书·王肃传》:‘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是《史记》为《太史公书》专名,始于魏世也。清人乃谓:‘《史记》之名,当起叔皮父子,观《汉·五行志》及《后书·班彪传》可见。’(梁玉绳《史记志疑》。梁氏之误,齐召南《考证》、钱大昕《三史拾遗》、沈钦韩《汉书疏证》、洪颐煊《读书从录》已质言之也。)或又谓:‘盖晋后著录,改从今名。’(王先谦《汉书补注》)皆无稽之言,不足致诘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7: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书》:东汉班固等编撰。

《汉书》亦称《前汉书》,班固撰。固字孟坚,后汉扶风安陵(故城在今陕西咸阳市东)人,生于光武帝建元八年(公元32年)。其父班彪字叔皮,生平好述作,专心于史籍。当时有好些人做过司马迁《史记》的续篇,班彪皆觉不满意,于是博采遗事异闻,作成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于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固回到家乡,有志完成父业,就着手《汉书》的编撰,时23岁。后来有人上书明帝,告他私改国史,他因此被捕下狱,所有的书稿都被抄。其弟班超怕他遭遇危险,赶到洛阳去替他上书辨白,同时当地官吏也把他的书稿送到京师。明帝看过后,觉得其才能卓越,就将其叫到京师,派他做兰台令史(事在永平5年,公元62年)。兰台是汉代皇家藏书之处。后升迁为郎,典校秘书,明帝令他将其未完成之书继续做下去。从此一连做了二十多年,直到章帝建初之中叶。

和帝永元初,窦宪出击匈奴,以班固为中护军,参与谋议。此后几年,班固都在窦宪幕中。窦宪在燕然山刻石勒功,那篇大文章即出自班固之手笔。窦宪原是外戚,此番出击匈奴立了功,封了候,威势更可炙手。因此班固家人亦不免有仗势欺人之事。有一次洛阳令种兢路遭班固家奴的侮辱,不久之后,窦宪失势自杀,宾客皆遭拿问,种兢就趁此逮捕了班固。永元四年(公元92年),固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其死后,《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完成,和帝明其妹班昭参考东观藏书替其兄补作,又命其同郡人马续助班昭作成《天文志》。所以这部《汉书》正如赵翼所指出,是“经过四人(即彪、固、昭、续)手,阅三四十年始成完书”的。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我国古代原有像《春秋》那样按年月记事的史书,叫做编年体。至于用“本纪”序帝王,“列传”志人物的纪传体,则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作《汉书》沿袭《史记》,所不同的是《史记》有“世家”,《汉书》则无;《史记》记载典章制度的部分称为“书”,《汉书》改称“志”。一部《汉书》即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和七十列传组成。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通贯古今,不以一个朝代为限,故称为通史。《汉书》纪传所记则断自汉高祖,止于王莽,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故称断代史(表、志亦有非限于西汉者,如《古今人表》就包括很多汉以前的人物,但此是个别)。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皆沿袭《汉书》的体裁,正如刘知几所说“自尔迄今,无改斯道”矣。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7: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南子》:即《淮南鸿烈》。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杂家:“《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章学诚《校雠通义》内篇三:“本名为《鸿烈解》,而止称《淮南》,则不知为地名欤,人名、书名欤。此著录之苟简也。”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书,亦二十余万言。”

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按:《景十三王传》云:‘淮南王安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是是书之定论。原名《鸿烈》。刘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清《四库全书》著录《淮南子》二十一卷。《提要》云:‘汉淮南王刘安撰,高诱注。安原书分内外篇,此二十一卷其内篇也。大旨本道德,而纵横曼衍,多所旁涉,故《汉志》列之杂家。诱注或提许慎撰,盖慎注散,误以诱注当之,今详为考定,仍提诱注。’”

《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秦汉》:“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汉书·艺文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二十一篇。作者自称此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实以道家思想为主,杂糅阴阳、儒、法诸家。认为道是混沌而含阴阳的气。指出‘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天文训》)这种宇宙生成学说对古代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有重要影响。其书内容庞杂丰富,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伦理、美学、逻辑等思想资料,书中还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材料。《隋书·经籍志》记载《淮南子》有东汉许慎注本和高诱注本,现流传下来的是高诱注本(但也杂有许慎注文)。版本颇多,较通行的有《二十二子》、《诸子集成》本等。近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淮南子集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5 23: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