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8【原文】我将怎样写《<内经>时代》呢?看到上述拙见⑴之后,很多人会以为本书要搞繁琐考证,大翻故纸⑵了。要抛弃前人的一切成就,标新立异了。要撇开最新理论,以古论古了。暂不正面讲答案。先谈几点我对《内经》研究的一般指导思想的看法,并再次说明了《<内经>时代》是什么意思。 第一,要承认研究《内经》确实比较难。因为它:①成书年代久远;②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③卷帙浩大,头绪纷繁。对付它不能浅尝辄止⑶。表述研究成果可尽量简明,研究过程中需下许多苦功--占有足够的资料。 第二,占有的资料多,不一定能保证得出正确而又使人信服的结论。还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要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⑷,对科技史的一般规律要有足够的认识。这绝非老生常谈。话说来容易,行诸实际很难。以《内经》成书时代而言,古人考证很多⑸。不过,如果是圣人创造医学论者⑹,就会死抱住成书于黄帝的观点不放⑺。这种观点连明末的《内经》大专家张景岳、马莳⑻等人都不能免。① 近代还有很多人这样说。较聪明的古人如朱熹⑼、程颢⑽等方提出《素问》成于战国。②⑾ 【自注】①张介宾《类经》自序云:“内经者,三坟之一⑿。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⑿,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虫鱼,音律象数之兆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叙,业已辟之,此其臆度无稽,固不足深辨。”(张介宾.类经·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序云:“素问者,黄帝与六臣平素问答之书。至春秋时,秦越人发为难经,误难三焦营卫关格,晦经之始。晋皇甫谧次甲乙经,多出灵枢,义未阐明。”(单波元胤.中国医籍考⒀.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3) ②程颢、朱熹关于《素问》成书于战国的话如下: 程颢:“《素问》书,出战过之末,气象可见。若是三皇五帝典坟⑿,文章自别,其气运处,绝浅近。”(《二程全书·伊川先生⒁语》) 朱熹:“至于战国之时,方士之术,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如《列子》⒂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⒃》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之仿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朱子全书·古史余论》) 另,中华书局1986年版《朱子语类》第138卷3278页有:“《素问》语言深,《灵枢》浅,较易。”
学识更渊博的人,拿《内经》和《史记》、《汉书》、《淮南子》⒄等略作比较,大体定为秦汉之作。但是,近代之前从未有人作过严密的考证,多凭一般印象立论。其原因又不仅是唯心史观⒅作怪。这里仅先提一句,即古人考证《内经》反以医界之外的人较深入⒆。可知古时医家多为衣食奔走,学术每较浅薄,具备孙思邈要求的“大医”⒇条件的人实在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