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原创】《<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6: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⑵近代(医界):《辞海》:“中国近代历史期,一般认为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此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亦有主张其下限定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者。”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陈敏章序》:“第二卷为近代史,自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吴晗《中国历史常识》:“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开始的,在这以前,中国社会是一个封建社会;在这以后,中国社会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6: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⑶唯物辩证思想:即“唯物辩证法”。见下注⑺。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6: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⑷唯心主义:亦称“唯心论”。

《辞海》:“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基本派别。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意识、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则是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思想的萌芽是由于原始人的迷妄无知,但发展成为哲学体系的社会根源,乃是阶级和剥削的产生。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保守势力和没落阶级的世界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则在于将认识复杂过程的某个方面、某一部分夸大或僵化成为绝对。”

主义:《现代汉语词典》:“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马克思列宁~|达尔文~|现实~|浪漫~。思想作风:本位~|自由~|主观~。③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资本~。”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7: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⑸形而上学:《辞海》:“哲学名词。其涵义有:⑴从黑格尔开始,被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马克思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即已产生。……现代有的唯心主义还常用‘形而上学’来指责唯物主义。”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7: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⑹杨则民:(1893~1948),一名寄玄, 字潜盦(即庵)。浙江诸暨人。青年时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由此参加革命,从事党的地下活动。曾回原籍担任诸暨民报编辑、诸暨南屏学校校长。1927年至1929年因参加共产党的革命活动两度被捕入狱。监狱中医书允许阅读,所以杨氏得暇广泛浏览中西医籍。获释后潜心钻研医学,对《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研究造诣颇深。并且广泛涉猎数理、哲学,学识日益渊博。杨氏治学勤奋,卓有见地,因而受到浙江医界名贤赏识,在1932年左右,应聘担任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教职,讲授《内经》等中医基础课程。此前,中西医界激烈论争,恽铁樵作《群经见智录》驳斥余岩《灵素商兑》,捍卫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论体系。杨氏承恽氏之余绪而另辟途径,从揭示《内经》思想方法入手研究。杨氏认为:吾人欲认识《内经》学术之真价值,应以哲学的眼光去衡量。他明确指出:《内经》之哲学思想符合辩证法。杨氏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思想武器研究《内经》,在30年代初撰写完成其代表作《内经之哲学的检讨》。该文从哲学高度论证《内经》学术思想的真价值,在近代中医界产生很大影响。杨氏还深信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方药必定符合科学道理,不应当以所谓自然科学的见解去否定它。杨氏还编有《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方剂学》等数十种讲义稿。1948年农历6月24日,杨氏遇害牺牲,终年56岁。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

杨则民先生,浙江诸暨人,自幼颖悟,笃志劬学,古今中外之书无所不读。后接受进步思潮,从事革命活动,曾两度以此入狱。铁窗无所事,遂悉心研究中西医药,朝斯夕斯,迺成绝学。当代之倡中西医结合,并亲付之实施者,以吾浙之杨则民、施今墨为最早。若论临症,施公略长;至于理论,杨公尤为博雅。所著《内科学讲义》等,真可谓中西汇通矣。杨公于医学之外,益以哲学,其说理之透彻,行文之流畅,素为学者所共推。所著“内经哲学之检讨”一文,先后有十余种医刊转载,一时无两。至于杨公之热心中医事业,奔波呐喊,种种事迹,世所共知,则又不待余言之也。(林乾良《潜厂医话·跋》)

抗战期间,上海汪浩权先生为医报征稿,因得神交杨则民先生。此后,汪先生编论医集,得读杨先生《内经》之辩证法。杨先生以为对非议中医者不能持科学与争,当以哲学争之。盖《内经》之指导思想实为一种朴素唯物辩证法,此方法指导中医临床亦两千年。中医之所以在无现代科学可以利之时,即以此指导临床。历代医家之所以重视《内经》,强调为医者必读《内经》者以此。杨先生当时亦受现代医学影响,以为欲与非难中医者争一日之长,其唯《内经》之哲学乎!

杨先生生平不甚了了,对其用唯物辩证法论医学,是必进步人士。盖当时此类书列为禁书,而杨先生能读之以论医,在医林亦为进步人士可知。

解放后,闻友人云杨先生已为反动派杀害,悼念良久。杨先生不独思想进步,而其医学根柢亦甚,博览群书,为中医界不得多得之人也。倘其不受摧残,在共产党中医政策下,其成就尚无可限量,而其贡献亦不可衡量,惜哉!惜哉!(姜春华《潜厂医话·姜序》)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7: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亦称“唯物辩证法”。

《辞海》:“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辨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列宁把唯物辩证法看做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选集》第2卷第278页)。”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7: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⑻《近代中西医论争史》:赵洪钧先生撰。学苑出版社,2012年10月。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主要内容包括:中西医论争的历史背景、清末医学界的变迁、辛亥后中西医论争大事本末、论争中的中医教育、论争中的名家和学术问题、废止中医思想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7: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⑼一阴一阳之谓道:自汉代以来,易学家和哲学家对这一命题有不同的解释。

西汉京房以“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唐杨士勋《谷梁传疏》引王弼对这一命题的解释:“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

晋韩康伯认为“道”是“无之称”,其无形体,而有功用。他说:“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他反对以实有来说明阴、阳与道。

宋代程颐以“所以阴阳者”解释“道”,以阴阳为“气”;朱熹则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唯物主义者张载以气化过程解释道,认为气兼有阴阳两方面,称为“兼体而无累”,气在变化过程中总有清浊、动静、屈伸两个方面而不偏废,天地万物都如此。

王夫之继承张载的学说,认为道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对立统一观点解释一阴一阳;认为任何对立的事物(包括卦象)既相反又相通,既相分又相结合,“一一云者,相合以成主持而分剂之谓也”;指出只见“一致”(统一)为“庸人”,只见“两行”(对立)为“妄人”,将古代的辩证法思想推向新的水平。

但张载和王夫之都认为事物在发展中,阴阳对立终将“和而解”,未能认识到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互联网《百度百科》)

韩康伯注:“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故穷变以尽神,因神以明道,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

孔颖达《正义》:“‘一阴一阳之谓道’者,一谓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一得为无者,无是虚无,虚无是太虚,不可分别,唯一而已,故以一为无也。若其有境,则彼此相形,有二有不得为一。故在阴之时,而不见为阴之功;在阳之时,而不见为阳之力,自然而有阴阳,自然无所营为,此则道之谓也。故以言之为道,以数言之谓之一,以体言之谓之无,以物得开通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以应机变化谓之易,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圣人以人事名之,随其义理,立其名号。”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7: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规律、规范的意思。春秋时期已用来表示自然天象的运行规律,所以这里的道和道家的‘道’含义是不同的。‘天地之道’,就是指自然变化的规律。”

王冰注:“谓变化生成之道也。《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8226;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之谓也。”

金栋按:《老子》句,见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河上公章句》:“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阴与阳也,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万物无不负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矣。”冲,交互冲撞之义,一本作“中”,中间、适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指天地万物都包含着阴和阳,阴阳混合交互冲撞就生成了新的和气。有云“和为贵”,盖源于此矣。

《易&#8226;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韩康伯注:“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故穷变以尽神,因神以明道,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孔颖达《正义》:“‘一阴一阳之谓道’者,一为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一得为无者,无是虚无,虚无是太极,不可分别,唯一而已,故以一为无也。若其有境,则彼此相形,有二有不得为一。故在阴之时,而不见为阴之功;在阳之时,而不见为阳之力,自然而有阴阳,自然无所营为,此则道之谓也。故以言之为道,以数言之谓之一,以体言之谓之无,以物得开通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以应机变化谓之易,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圣人以人事名之,随其义理,立其称号。”

王冰是道医(家),“冰弱龄慕道”,引《老子》和《易传》以释道,混同为道家之“道”,与高校教参所释“规律、规范”相左。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自太极分而为阴阳,阴阳分而为五行,故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则是阴阳者,所以代太极而总五行者也。天地之道,尽于是矣。”

张介宾《类经二卷&#8226;阴阳类一》:“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高士宗《素问直解》:“阴阳者,有名无形,本于太极,乃上天下地之道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淮南子》云》:‘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胡天雄《素问补识》:“王云:‘谓变化生成之道也。’张云:‘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天雄按:诸注皆过于抽象,令人不可思议。如阴阳何以为‘变化生成之道’?又何谓‘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师以是授之于我,我复以是授之于徒,辗转流传。我闻如是,终然不解其所谓。其实,古人对此却是言之有物的。《灵&#8226;刺节真邪》篇云:‘阴阳者,寒暑也。’这是对阴阳最具体的解释,寒来暑往,暑来寒往,以成一岁之功(按:《易&#8226;系辞上》:“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易&#8226;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所以说阴阳为天地之道。古人认为春温夏热属阳,秋凉冬寒属阴,故有四时阴阳之说,四时阴阳的推移变化,促使自然万物的生长和衰老,所以说阴阳是‘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就是阴阳的本原含义。由此取象比类,加以推演,于是阴阳就成为‘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的说理工具。《四气调神大论》所谓‘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与此义同。这些理论来源于古代六大哲学流派之一的阴阳家言,为道家流派所吸收,太史公谓‘道家因阴阳之大顺’,即指此等而言。明乎此,则王注以阴阳为变化生成之道,义自明晰。唯张注以‘天生于动,地生于静’释此疑未确,彼处天地,即阳与阴之代词,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与此义异。”

金栋按:这里的道并不单指阴阳,而是概括了阴阳、五行和四时三者而言,如上马莳、胡天雄等所云。“阴阳者,寒暑也”,寒暑乃一年四时气候的冷热变化规律,“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所以则有了赵先生所说“阴阳五行四时者,天地万物之道也”的精辟结论。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7: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⑾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谓之三阴,太阳、少阳、阳明谓之三阳。《内经》中其义有二:①指六经;②指六气。

指六经者,如《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阴阳类论》篇之所云。指六气者,如运气七篇大论之所云。

《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王冰云:‘太阴为正阴,太阳为正阳,次少者为少阴,次少者为少阳,又次为阳明,又次为厥阴。’”

《天元纪大论》:“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金栋按:《内经》六气(风、热-君火、湿、暑-相火、燥、寒)配三阴三阳,是以气的多少分阴阳,即一阴指厥阴,二阴指少阴,三阴指太阴;一阳指少阳,二阳指阳明,三阳指太阳。如《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至真要大论》:“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先哲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测算方法及其原理,亦即运气的测算,主要是以六气、干支和阴阳五行来进行运算。在测算时以天之风、火、热、湿、燥、寒六气配以三阴三阳,亦即以厥阴(一阴)配风,以少阴(二阴)配热(火),以太阴(三阴)配湿,以少阳(一阳)配火(暑),以阳明(二阳)配燥,以太阳(三阳)配寒。由于热和火系属一类,又把火分为君火和相火。

又按:中医经典《内经》认为“天人相应”,故天之六气则与人体六经(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相互配属,其具体的配属关系,前贤已有明述。如《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名目] ⑴厥阴风木:足厥阴肝(乙木)、手厥阴心主(相火);⑵少阴君火:手少阴心(丁火)、足少阴肾(癸水);⑶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相火)、足少阳胆(甲木);⑷太阴湿土:足太阴脾(己土)、手太阴肺(辛金);⑸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庚金)、足阳明胃(戊土);⑹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壬水)、手太阳小肠(丙火)。”

表里两经的配属关系,《内经》有明示,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5 19: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