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规律、规范的意思。春秋时期已用来表示自然天象的运行规律,所以这里的道和道家的‘道’含义是不同的。‘天地之道’,就是指自然变化的规律。”
王冰注:“谓变化生成之道也。《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之谓也。”
金栋按:《老子》句,见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河上公章句》:“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阴与阳也,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万物无不负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矣。”冲,交互冲撞之义,一本作“中”,中间、适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指天地万物都包含着阴和阳,阴阳混合交互冲撞就生成了新的和气。有云“和为贵”,盖源于此矣。
《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韩康伯注:“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故穷变以尽神,因神以明道,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孔颖达《正义》:“‘一阴一阳之谓道’者,一为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一得为无者,无是虚无,虚无是太极,不可分别,唯一而已,故以一为无也。若其有境,则彼此相形,有二有不得为一。故在阴之时,而不见为阴之功;在阳之时,而不见为阳之力,自然而有阴阳,自然无所营为,此则道之谓也。故以言之为道,以数言之谓之一,以体言之谓之无,以物得开通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以应机变化谓之易,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圣人以人事名之,随其义理,立其称号。”
王冰是道医(家),“冰弱龄慕道”,引《老子》和《易传》以释道,混同为道家之“道”,与高校教参所释“规律、规范”相左。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自太极分而为阴阳,阴阳分而为五行,故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则是阴阳者,所以代太极而总五行者也。天地之道,尽于是矣。”
张介宾《类经二卷•阴阳类一》:“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高士宗《素问直解》:“阴阳者,有名无形,本于太极,乃上天下地之道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淮南子》云》:‘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胡天雄《素问补识》:“王云:‘谓变化生成之道也。’张云:‘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天雄按:诸注皆过于抽象,令人不可思议。如阴阳何以为‘变化生成之道’?又何谓‘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师以是授之于我,我复以是授之于徒,辗转流传。我闻如是,终然不解其所谓。其实,古人对此却是言之有物的。《灵•刺节真邪》篇云:‘阴阳者,寒暑也。’这是对阴阳最具体的解释,寒来暑往,暑来寒往,以成一岁之功(按:《易•系辞上》:“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易•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所以说阴阳为天地之道。古人认为春温夏热属阳,秋凉冬寒属阴,故有四时阴阳之说,四时阴阳的推移变化,促使自然万物的生长和衰老,所以说阴阳是‘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就是阴阳的本原含义。由此取象比类,加以推演,于是阴阳就成为‘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的说理工具。《四气调神大论》所谓‘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与此义同。这些理论来源于古代六大哲学流派之一的阴阳家言,为道家流派所吸收,太史公谓‘道家因阴阳之大顺’,即指此等而言。明乎此,则王注以阴阳为变化生成之道,义自明晰。唯张注以‘天生于动,地生于静’释此疑未确,彼处天地,即阳与阴之代词,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与此义异。”
金栋按:这里的道并不单指阴阳,而是概括了阴阳、五行和四时三者而言,如上马莳、胡天雄等所云。“阴阳者,寒暑也”,寒暑乃一年四时气候的冷热变化规律,“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所以则有了赵先生所说“阴阳五行四时者,天地万物之道也”的精辟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