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注】 ⑴王冰注《内经》:指王冰注《素问》。
王冰(一作砅),自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因避讳唐玄宗而改字“玄”为“元”)。一般认为是唐代中期医学家,生平不详。但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说:“王冰……约生于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公元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若据此推算,享年当在95岁,与《新校正》所引《唐人物志》“年八十余以寿终”不相符,存疑待考。
《素问》一书,传至唐代,纰缪甚多,内容混乱,影响授学和施用。王冰鉴于此书的重要性,遂立志寻访搜求诸本,编次整理达12年之久,于公元762年编成《黄帝内经素问释文》。调整篇目顺序,辨认错简,增补缺文,将原存8卷分编为24卷81篇;又为全书作注,注文相当精当,并被后人视为重要的训诂文献之一。由于对《素问》进行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所以称之为“重广补注”,流传至今,成为学习研究祖国医学的重要依据。尽管人们对他所增补的第七卷即七篇大论,颇多非议,怀疑它并非原著,但这些内容仍有研究价值,而王氏对保存整理古典医籍、阐发其义理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王冰序》:“启玄子·王冰撰(宋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唐人物志》,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林亿序》:“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宋张杲《医说·卷第一》:“元珠先生,不知何许人。隐显莫测,惟太濮令王冰识其为异人,乃师事之。元珠洞明《素问》,究极微奥,密授妙旨,教冰五脏六气修炼养生之法,草石性理,祛邪去疾神方,由是冰乃注大经《素问》,至一为医家宗范(出《神仙传》)。
王冰自号启玄子:王冰,宝应中为太濮令,笃好医方,得先师所藏《太素》及全元起者,大为次注《素问》,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且序曰:将升岱岳,非迳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过。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出林光禄《素问序》)。”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王冰:唐代医家。自号启玄子。曾官太仆令。王氏认为《素问》‘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乃‘精勤博访,历十二年’方臻理要,又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一以参酌,详加次注,‘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于公元762年撰成《注黄帝素问》二十四卷,是继全元起注《黄帝素问》后又一次整理注释,世称《次注黄帝素问》。王氏名《次注》中,作了不少发挥,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王冰,又作王砅,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卒于贞元二十年(805),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曾‘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黄帝内经》传至唐代,已无完本,只有残卷流传。王氏鉴于当时《素问》传本纰缪百出,篇目重叠,错误脱简甚多,难于理解和施用,遂精勤博访,收集多种传本,以《全氏注黄帝素问》为依据,将张公旧藏之卷与手中残本对勘,比较校订,重新整理编次注释《素问》,并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大论。自天宝九年(750)至宝应元年(762),历时12年之久,注成《素问》24卷,合81篇,世人称之为《次注黄帝内经素问》。王氏之作于保存和整理古代医籍、解释古奥文义有所贡献,使《素问》籍以流传,至今被岐黄家奉为圭臬。林亿评价王氏的注解,使得‘三皇遗文,烂然可观’。王氏对运气学说亦有研究,其理论见解记述于补入的七篇大论的注释中,为后世运气学说之本。他对辨证论治也有所发挥,如治疗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治疗真阴之竭,则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是迄今临床治则的名言。又如将病变分为因于运气和不因于运气两类,每类又辨其外感或内伤。这种分类法,为后世张元素、张从正所宗,对后世医学发展有一定影响。
王氏另有《玄珠》一书,宋代已佚。世传还有《玄珠密语》10卷,《昭明隐旨》3卷、《天元玉册》30卷,《天和纪用经》1卷等,皆后人托名之作。”
附:唐·王冰为何道号“启玄子”?(《中医文献杂志》2011年第4期)
现在《素问》的通行本,是经过唐·王冰次注、宋·林亿等校正后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者。
《素问》流传至唐代,早已损残散失不全,正如王冰在次注《素问》时说:“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王冰对照家藏“张公秘本”,对残缺不全的世本做了大量的补亡、迁移、别目、加字和削繁等工作,加以注释并重新编次,使《素问》恢复到八十一篇旧数,并以二十四卷本行世。一般认为,运气七篇和《六节脏象论》中有关运气的一段,皆为王冰补入。王冰补入运气七篇后仍缺两篇,即《刺法论》和《本病论》,仅篇名存目录中,到了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又出现了这两篇,并题名为《素问遗篇》。经过王冰的补注工作,使《素问》得以较完善的本子继续流传。至宋代仁宗嘉佑年间,高保衡、林亿等人奉朝廷之命校勘医籍,对已是“文注纷错,义理混淆”的王注本,再行考证,“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两千余条”,并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林亿等的校本,即今之所见《素问》的原型,宋以后的元、明、清各代,皆据此进行翻刻,未再改易。明·顾从德影宋刊本《素问》堪称善本,为今所据[1]。
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作序时,题名为“启玄子王冰撰”。为何题名为“启玄子”?乃王冰为自己所取的道号。
关于“启玄子”道号的由来,在其《玄珠密语序》中有清楚、详细的交代。
《道藏·玄珠密语序》:“余少精吾道,苦志文儒。三冬不倦于寒冷,九夏岂辞于炎暑。后因则天理位而乃退志休儒,继日优游,栖心至道。每思大数尤短,景以无依。欲究真筌,虑流年而不久,故乃专心问道,执志求贤。得过玄珠乃师事之尔。即数年间未敢询其太玄至妙之门,以渐穷渊源,方言妙旨。授余曰:‘百年间可授一人也,不得其志求者勿妄泄也。’余即遇玄珠子与我启萌,故号启玄子也。也谓启问于玄珠子也。今则直书五本,每本一十卷也,头尾篇类义同,其目曰《玄珠密语》,乃玄珠子密而口授之言也。”
王冰后来专心问道,得遇高人隐士,即以“玄珠”为道号的道医-玄珠先生,并获得启蒙和秘传,于是便自取道号为“启玄子”,意为“启于玄珠子也”[2]。关于王冰所师事的玄珠先生,宋人张杲在《医说·卷一·医家类》中云:“玄珠先生不知何许人,隐显莫测,惟太仆令王冰识其为异人,乃师事之。玄珠洞明《素问》,究极微奥,秘授妙旨,教冰五脏六气修炼之法、草石性理、祛邪去疾神方,由是冰乃注大经《素问》,至一为医家宗范。”
《内经》之学,出于道家[3],而“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故王冰道号为“启玄子”,顺理成章,自然之事。
参考文献 [1]程士德.内经[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 [2]盖建民.道教医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139 [3]胡天雄.素问补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