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534|回复: 0

中西医学合参,话说心脏亚健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4 18: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西医学合参,话说心脏亚健康
(文章来源:《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20136月第11P64-66
金栋   杜宝良   李冬梅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所谓亚健康,目前认为是一种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也就是既非有病,也不是健康的临界状态。换句话说,亚健康是指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性改变,也可以称这种状态为“第三状态”,我国则称为“亚健康状态”。

王锡民说:“严格地讲,人体只有健康和疾病两种不同的状态,没有第三种状态,不是健康,就必定是疾病。也就是说,无论是器质性改变,还是功能性改变,都是疾病才有的表现。据此可知,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其真实的本质是‘没有达到器质性改变程度的轻度功能性疾病’。”(见《中医药与亚健康》2012年12月第8期)

仪器检查阴性结果者并非完全无病。“患病后,根据是否有病理形态(结构)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改变,疾病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器质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如果有病理形态学和或病理生理学改变的,则称为器质性疾病;如果无改变的,只是生理功能障碍或紊乱的,则称为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用仪器可以查出来,是有病;功能性疾病虽然仪器不能查出来,也是疾病,也是有病。对于‘引起机体形态结构异常的生命现象’,仪器可以检查出来;而对于‘功能异常的生命现象’,仪器是查不出来的。”(《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第10卷第24期)

“中医的藏象(五藏)概念,更多的是指四时、五行、气化的五脏,是‘象’思维理论的五脏,天人相应的结果,不单纯是指血肉解剖的五脏。”(《四川中医》2012年第30卷第8期)

所谓心脏亚健康,是指有心脏系统的症状,如心悸怔忡(心慌、胆小害怕、易惊吓),心烦失眠,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隐痛、刺痛、串痛,潮热出虚汗,头晕无力等,每因情绪波动、劳累过度、饮食不当及气候异常等因素而发作或加重,经仪器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酶甚或心血管造影等未发现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变者,即属心脏亚健康,西医叫心血管神经症,中医泛称心气弱。

中医诊断方法是依靠四诊。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说:“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形质损伤、机能失常或心理障碍,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所以这些亚健康的人也是有病,也应当给予积极治疗。但截至目前,西医对这类病人没有明显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则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可成为优势,应予以充分采纳应用。

一、心血管神经症

心血管神经症虽经检查未发现有重要病理意义的阳性体征,但发作时可发现心率增快,心音增强,或有早搏,血压轻度升高等。心血管神经症大多发生在中青年人,以2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更年期妇女。每因感冒、劳累、情绪波动(如大怒生气、着急、精神紧张、惊吓)、睡眠障碍、饱食饥饿及酗酒等因素发病或诱发。

心血管神经症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有二种改变,即非特异性ST-T改变和功能性早搏。所以有医者将其诊为所谓的“心脏病”而按器质性病变予以过度医疗。

心电图ST-T改变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所谓ST-T特异性改变者,是指能明确做出诊断的,说明此人有器质性病变;ST-T非特异性改变者,是指和正常虽然有区别,但不代表有器质性病变,可能属神经功能性改变。

功能性早博又称“生理性早搏”,早搏的出现多为偶发性,可由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睡眠障碍、腹胀、消化不良、酗酒、喝浓茶或咖啡后等诸多因素诱发。由于这些因素可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心肌兴奋性增高而出现早搏。这种早搏的特点是在运动后可减少或消失,多见于中青年,对人体无害,预后良好,因此又称“良性早搏”。功能性早搏临床较为常见,一般在消除原因或镇静剂治疗后可减少,部分病人在病因去除后仍不见好转,可以服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调治。

、心气与心气弱

心气是中医名词,指心脏的功能。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是指心脏(心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以滋养脏腑组织官窍的作用;心又主神明(藏神),主管精神和意识、思维、情感活动,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是以心脏所主的血液为物质基础的。

心气弱,是指由于心脏功能虚弱,即心脏的阴、阳、气、血诸不足所引起的病证。心气弱,既可以是心脏的阳、气不足,也可以是阴、血不足。心气虚弱,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则出现心悸、胸闷气短;血不养神,心神失养则见心烦失眠、睡眠障碍;血不养头面,则头晕、面色苍白;血不养全身,则周身无力;阴血不足,虚热内扰,则周身烘(潮)热汗出等。气血不足,营卫虚弱,经脉运行不畅,卫气阻滞,“不通则痛”,则心前区不适、隐痛、刺痛、串痛等。

心气弱是中医名词,依靠望、闻、问、切四诊辨证而定。中医诊断的名词术语,如五脏的寒、热、虚、实、阴、阳、盛、衰等概念,用仪器是查不出来的,这是因为中医的五脏,更多的是指四时、五行、气化的五脏,是“象”思维理论的五脏,不单是指血肉解剖的五脏。据临床观察,心气弱既可能是心脏的功能性疾病,也可能是器质性病变。心气弱如果是由心脏的(神经)功能性病变所引起,仪器是查不出来的,但该检查时必须检查,以除外器质性疾病和明确诊断;但是心气弱的症状如果是由器质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如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所引起,则仪器肯定能查出来。

三、中西合参,各有优点

心脏亚健康者多首选西医求诊或多要求仪器检查,但因经仪器检查未发现异常,西医大夫或患者本人多认为是无病而放弃治疗,从而形成“重检查轻治疗”的临床现象。也有西医大夫建议找中医摸摸脉,看看是否有病。是否有病既不是完全靠脉诊,也不是仪器说了算,而是“凡人之所苦,谓之病”。而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则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的结果及鉴别诊断等综合分析而定。

临床观察发现,这类患有心气弱的心血管神经症者,神、色、脉基本正常,偶有脉结(代)或数而无力、沉细无力者,如果自己不述说苦楚,又有谁知道其有“病”呢?仪器也无奈之!但经与其谈话发现,有些患者真是非常痛苦。而且有些人既盲目检查还盲目治疗,陷入了“有病乱投医”的困境。

对于这类属于心气弱的心血管神经症者,根据其发作时的表现,并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选用中成药治疗。

1.心的阴血不足证

表现为心悸、心烦、焦虑、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脉细无力或细数(心率>90次)。代表药物如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柏子养心丸、生脉饮口服液、参松养心胶囊等,可筛选应用。

2.心的阳气不足证

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多汗、手足发凉、尿频、大便次数增多,脉沉细无力、虚弱或脉结(早搏脉)。代表药物如补心气口服液、复方丹参片、冠心苏合胶囊、黄芪精口服液等。

3.卫气阻滞证

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如卫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轻度心脉瘀阻,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可为窜痛、隐痛、刺痛等不适表现。此时可用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轻剂,如血府逐瘀软胶囊、元胡止痛片、复方丹参片等。因属于心血管神经症的心前区疼痛,与器质性心脏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不同,故速效救心丸和硝酸酯类如消心痛等基本无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所以如果单从阴阳两方面考虑诊断,上述心血管神经症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阴虚与阳虚。但是临床患者发病往往是错综复杂,或是虚证,或是实证,或是因虚致实,或是因实致虚,或是虚实夹,所以临床用药也是配合使用,但多以血府逐瘀软胶囊作为基础药之一,再配2-3种中成药,有时也同时配以西药,如谷维素、维生素B1、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及镇静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效果很好。真可谓“中西合参,各有优点”。

为何将血府逐瘀软胶囊作为基础用药呢?

血府逐瘀软胶囊是根据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制成的中成药制剂。临床观察证实,该方所主治的病证(症),与心血管神经症非常吻合,临床使用效果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8 18: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