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的立夏节气从2014年5月5日(农历四月初七)开始,至2014年5月21日(农历四月廿三)小满结束。进入立夏时,太阳位于黄经45°。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说文解字》对夏的论述是:“中国之人也,从夂从頁,从臼。臼,两手;夂,两足也。”春夏养阳,阳主动,进入夏天,人的手脚充分活动起来,表明阳气从体内脏腑释放到四肢末梢。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时节,万物繁茂。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一、时令特点
夏季应心,阳气大放,心为阳脏,所处上焦,是阳中之太阳,夏三月人的阳气主要集中于心。 甲午年的立夏至小满是甲午年二之气最后的15天,为“夏行春令”。客气,即当令之气为厥阴风木,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生主气为顺,阳气生发无节制,阳气升的力度易大过降的力度,易出现气上而难下,阳气集中于头部和上焦,形成人体上热下寒的局面。故《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中讲道:“二之气,阳气布,……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
此外,当令的厥阴风木带来的是大寒到春分这段冬末春初的气候,性质偏凉,夏季阳气尤其心阳大放,内部相对空虚,如果厌热贪凉,偏凉之气会趁虚而入伤及心阳,则使体内之太阳黯淡无光,秋季会身心俱冷,冬季身心寒凉。四季之生长收藏,无始无终,如环无端。人与当下时令相应,也是为下个时令做好身心上的准备。
二、夏长养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讲:“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阶段,天气和地气交融,地气上升为云,云落下为雨,草木开花结果,一派荣华景象。
夏三月,人的状态应该像花儿一样美妙,心情秀美方与自然和为一体。
夏三月,万物之气向外运行,人的身心也应如此,使郁闷的心情宣泄出来,肌肉、筋骨、血液乃至脑髓、骨髓中的风、湿、寒邪,可借此大好时机泄出体外。夏主外,人尽量增加室外活动,身心状态与天时相合,排泄掉病邪,以获得充足的阳气。
夏三月,草木成长,花儿开放。人的情志应与自然一致,不宜嗔怒,“怒伤肝”,肝不条达会使夏长源泉枯竭。
夏三月,白天长,气温高,在心理上千万不要厌烦气候的炎热,而应乐于接受阳光的照耀,感恩天地赐予的阳气,抓住有利时机,使细胞积极地采集阳气,令自己强壮。心理上喜欢夏日的智者能得到自然的哺育。
三、养生建议
在立夏到小满这15天里,我们可从起居与饮食等方面来顺应“夏长”。
1.起居 古时养生早睡为19点,晚睡为21点(以北京地区北京时间计算);早起为3点,晚起为5点。偏虚寒者、老年人及体弱者宜在19点(一天的“寒露”)或20点(一天的“霜降”)睡眠,有益于藏养阳气,避免阳气消耗和受到伤害。“夜卧”一般应在21点左右,不宜超过22点。早上3-5点间醒了不困,即可起床活动,顺应阳气生发,使肝气条达。若再困倦,可睡回笼觉以缓解。白天天气晴好时应尽量多地接触阳光,尤其阳虚体寒者更应该多晒太阳,把身体晒暖晒透。
一般来说,午睡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是为了蓄积阳气,保持下午的体力和精力,如果午睡时间过长,则会使阳气郁滞,起床后人反而容易没有精神,甚至倦怠乏力。
不论午休还是夜卧,睡醒后不要急于起来,尤其体弱者和老年人,迅速坐起易出现心慌、头晕等不适,应该把起床的动作放缓,避免出现意外。
夏日睡眠时切忌贪凉,睡前可用空调将室内温度降至舒适,然后关闭空调入睡。勿在风口处睡觉,忌睡觉时开着空调和电扇,以防睡眠时人体卫气散失和阳气损耗。否则睡醒后易身体酸懒,头如布裹。
2.饮食 因人体质而异。脾虚唇白腹胀腹泻者,忌食生冷食物,饮食中注意嚼汤喝饭;胃热唇红者,申初(15点)后可以适当吃寒凉性水果促进胃的通降;脸红血热者宜食平性、凉性和寒性食物,晚餐宜食海带、荸荠、藕等凉血食物以助睡眠及阳气潜藏;气虚者主食宜以精白面为主;阳虚者可适当食用温补食物。
3.纠偏调养 肝气虚者手脚凉或乏力时即时补肝气,脾虚者巳初健脾益气,肾阳虚者辰初或巳初温补肾阳,胃火盛者申初清胃火,肝气不通者戌初舒肝理气。
2014年5月5日(甲午年四月初七)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