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洛真人

揭开《伤寒论》真相的不二法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08: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llao_j 发表于 2014/5/23 16:17
感谢楼主分享!学习学习,看来我真的一窍不通呢。刚感觉学习伤寒像是要入门,又学内经,内经大部分太难,看 ...

易经的东西,本来就是这些图画,文字只是孔子的见解。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08: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洛真人 于 2014/5/24 08:38 编辑
llao_j 发表于 2014/5/23 16:33
七天读懂《伤寒论》 独门秘笈,哈哈,语气幽默,但方法次第很合理。好吧,我就按照楼主的介绍开始学习,但 ...


真相只有一个,出路只有一条。即如用七年时间,和一千八百年相比,应该还是划算的吧。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08: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辰  中国汤液经方      
应如此解读医圣书——评《中国汤液经方》
作者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张仲景是中医之圣,《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医之魂,万世不衰,然向称难读。近读冯世纶主任医师《中国汤液经方》,久蓄胸中积疑,顿有涣然冰释之感。
  一、《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关系考
  1 .确证《伤寒杂病论》据《汤液经法》而成书
  仲景《伤寒论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所谓“古训”“众方”何指,久求其书,终未得获。魏晋时期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考《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经方类”若干家,其书均不传。曾疑《汤液经法》或为仲景所求采者,然无确据。梁阮孝绪《七录》乃通记梁以前目录书,久佚,今存序,而无具体书目,不能确指著录何书。继考《隋书经籍志》医方类,亦无《汤液经法》,是该书亡佚久矣。后读南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云:“《内经•素问》有《汤液醪醴论》。《事物记原》云:《汤液经》出于商伊尹。《汉书•郊祀志》:莽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作乐其上,顺风作《汤液》。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北宋林亿《伤寒论序》云:“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清目录学家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条云:“按后汉张仲景取是书论次为十数卷。”姚振宗《后汉艺文志•张仲景方十五卷》条指出:“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汤液经法》又称《伊尹汤液》。从皇甫谧至清姚振宗凡1600余年均称仲景所勤求博采者为《伊尹汤液》,则绝无疑义。寻求《伊尹汤液》之遗痕,乃至关重要之大事。
  也许天不丧斯文,《伊尹汤液》遗痕出现了。这是中医界的一件重大事件。
  198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马继兴教授《敦煌古医籍考释》在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内有《辅行诀脏府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一卷,梁•陶弘景撰。《辅行诀》原为法国传教士伯希和于1907年从敦煌莫高窟所盗掠,请莫高窟道士王园箓装箱,王氏暗藏之,1915年为河北威县张渥南所购,传于嫡孙张大昌,“文革”被毁,今有弟子传抄件存世,马继兴据传抄件整理成书,公诸于世。陶弘景曾亲见《汤液经法》,从中摘取若干方剂,写于《辅行诀》,作为隐居修道之用。陶弘景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味,以应周天之数,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皆当代名医,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晰,后学咸尊奉之。”冯世纶先生对《辅行诀》研究多年,从1992年至2003年10余年间发表多篇论文,今将论文结集成本书第一章,以确凿的证据与严密的逻辑,证明《伤寒论》据《汤液经法》而成书。这一论断是完全可信的。
  2.确证《伤寒杂病论》许多方剂来源于《汤液经法》
  《中国汤液经方》第一章《伤寒杂病论溯源》一文指出:“汉晋许多名医都看到过《汤液经法》,陶弘景从《汤液经法》中检录60首,记录于《辅行诀》中,张仲景主要依此撰写《伤寒杂病论》。《辅行诀》中许多方剂和其适应证都可以在《伤寒杂病论》中找到相应的方剂和适应证。如《辅行诀》小补心汤方证即栝楼薤白半夏汤方证;《辅行诀》小泻心汤方证即泻心汤方证;《辅行诀》建中补脾汤即小建中汤方证;《辅行诀》小阳旦汤方证即桂枝汤方证;《辅行诀》大阳旦汤方证即黄芪建中汤加人参汤方证;《辅行诀》小阴旦汤方证即黄芩汤加生姜方证;《辅行诀》小青龙汤方证即麻黄汤方证;小朱鸟汤方证即黄连阿胶汤方证……尤其是二旦、六神、大小等方证,从方剂配伍、药量、炮制、服法等来看,均与《伤寒杂病论》相符。因此马继兴等人认为:本书此节各方与仲景著作相似,足以证明两者确实同源于《汤液经法》。”
  3.证明《伤寒杂病论》属于“经方”类著作
  《伤寒杂病论》与属于“医经”类的《内经》不是同一学术体系。《中国汤液经方》指出:“随着考古学、考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明了《伤寒论》是属《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经方学派。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源自于《汤液经法》的大小、二旦、六神等方剂和适应证。如桂枝汤方证源自于小阳旦汤方证;麻黄汤方证源自于小青龙汤方证;小青龙汤方证源自于大青龙汤方证;黄芩汤方证源自于小阴旦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源自于大阴旦汤方证;白虎汤方证源自于小白虎汤方证;竹叶石膏汤方证源自于大白虎汤方证;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方证源于小朱鸟(雀)汤方证;真武汤方证源自于小玄武汤方证。由《辅行诀》可以清楚看到,《汤液经法》的主要内容是记述某个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张仲景主要依据这些方证撰成《伤寒论》。”进而指出:“张仲景主要依据《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而并不是依据《内经》。《伤寒杂病论》应隶属于《汉书》所载的经方家派系。”引申出来的另一个必然观点是:“由于《汤液经法》久已失传,遂多以为张仲景独出心裁,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过誉无稽之推崇。其实张仲景不过是《汤液经法》的杰出传人。”
  4.发现陶弘景《辅行诀》的意义
  陶弘景《辅行诀》的发现,对于考证《伤寒杂病论》所勤求博采之作、中国方剂学形成与成熟之时代、探讨《汉书》所载医经派、经方派之区分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汤液经方》对《辅行诀》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许多发人深省的重大学术问题,非常值得重视。本人对《辅行诀》探研有年,最近又收集到马继兴先生整理《辅行诀》时所未见到的重要资料,正在重整之中。由于对《辅行诀》有所研考,所以对冯世纶先生所论述的几个重要观点,不仅表示赞同,而且亦有相同见解。
  二、条分缕析解读《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1.《中国汤液经方》全书四编,首编是《伤寒杂病论》探源,确认该书主要依据《汤液经法》而成书。第二编是《伤寒论传真》,第三编是《金匮要略传真》,第四编是冯世纶先生的老师胡希恕(1898~1984年)老大夫的重要著作《伤寒约言录》。这三部分是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分析与解读。
  2.《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所用底本为明•赵开美《仲景全书》所刻之本。赵本《伤寒论》据北宋元佑三年(1083年)小字本翻刻,《金匮要略》据元•邓珍本翻刻,皆为佳本。《仲景全书》为治仲景之学者首选之本。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云:“近世治经籍者,皆以得真本为亟,独医家为艺事,学者往往不寻古始,方喻以下,恣意颠倒,清世唯有成无己本为稍完善,然尚不能窥其本源,是本之出(按:谓赵开美本),非论古方技者之幸欤?”冯先生以《仲景全书》中之《伤寒》《金匮》为底本,真可谓传其真矣!
  3.《伤寒传真》在仲景原文下设“解析”,在原方下设“方解”与歌括,皆为深思博考、读书得间之论,非泛论无实之比。如《伤寒论•厥阴篇》向称难解,考宋本《伤寒论》将《厥阴》4条提纲证(326~329条)与《厥利呕哕》篇合而为一,然于小注仍明确言之:“厥利呕哕附”,示人以考查之线索。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将此小注删之,遂令后人坠于五里雾中。《厥阴篇》4条提纲证与《厥利呕哕》病证分为两篇,其来久矣。林亿谓《金匮玉函经》为叔和撰次之书,太炎先生谓为“江南范汪以下诸师别得旧本,而采叔和校语及可不可诸篇以附之”,“王叔和生魏晋间,佛法未盛,不容言此,以此知为江南诸师所述,《千金方》又敷畅之”,又云:《金匮玉函经》“厥阴篇唯录纲领四条,而厥利呕哕自为篇”。考其合并之始,当始于孙思邈《千金翼方》。由于误合,乃令眉目不清。冯世纶先生及其师胡希恕先生对此进行多方研考。冯先生云:“后世对厥阴病争论最多,对厥阴病的提纲更是争论焦点。胡老对此历尽心血”,根据胡希恕先生的研究心得,冯世纶“受到胡老的启发,通过临床实践,在判断厥阴病上得心应手,认识到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厥阴病之一,通过应用本方及乌梅丸等体会到,表阴证可从汗从表解,里阴证可从吐下解,邪有直接出处,……厥阴病邪无从出,故极易寒郁化热,呈现上热下寒之证”等等,这些精辟之论,对于深入研究厥阴病极有启发。
  4.《金匮要略传真》条文之解析与方剂之方解,将理论与临床紧密联系于一,言而未尽之处,则加按语申说之,务使仲景之理论与方剂之精华尽量显示出来。不仅如此,对一些重大学术问题能够提出鲜明观点,极有继续深入研究价值。《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脉证》从“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至“夫诸病在藏故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一大段文字,冯先生说:“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指出,这篇文章的声调与学术源流显与《伤寒例》诸篇为一家之言,而与仲景所论大相径庭,当系叔和撰次之文”,《中国汤液经方》据其先师所论加以考证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本来是经方六经辨证,注重辨八纲、方证之旨,本篇却引导后世辨脏腑、经络,对正确理解仲景学术、经方理论,设置了不少障碍”。
  胡老是清末名医王祥徵的弟子,王老先生以善用经方名著于时。胡老承其师说,深研经方,对经方理论有独到见解。他说:“《伤寒论》自成经方理论体系,《伤寒论》的六经,不是经络的六经,而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发展的理论总结,即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反应于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的六类证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观点。柯琴《伤寒论翼》谓“六经”之“经”非经络之经,而为“经界”之“经”,即界限之意。从1899年至20世纪30年代,章太炎先生对《伤寒论》文献进行穷尽性的研究,撰写论文134篇,所论基本皆为《伤寒》。太炎先生在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音韵学等诸多方面的巨大成就与学术声望淹没了他在《伤寒论》文献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与影响,而就其在《伤寒论》文献研究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而论,当时无出其右者。现在太炎先生的医学论文集已经结集成册,见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太炎全集》第八册《医论集》。他在《论旧说经脉过误》一文指出:“《伤寒论》所以分六部者,各有所系,名目次第,虽袭《内经》,固非以经脉区分也。按《伤寒》太阳等六篇,并不加经字,犹曰太阳部、阳明部耳。柯氏《论翼》谓:经为经界。若其云过经不解、使经不传、欲作再经者,此以六日、七日为一经,犹女子月事以一月为经,乃自其期候言,非自其性质言矣。”胡老通过运用仲景经方的体会,认为《伤寒论》“六经”与《内经》之“六经”迥然有别,不是同一概念,这一观点的意义就更加重大了。上个世纪50年代,胡老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写有《伤寒约言录》、《金匮要略约言录》两部珍贵油印讲稿,冯世纶将他珍藏的《伤寒约言录》收在《中国汤液经方》中,《金匮要略约言录》已经残缺不全,没有收进书中。《伤寒约言录》将《伤寒论》丰富的内涵以提纲挈领的简明方式予以概括,按照三阴三阳的顺序,解读各部疾病之类型、治疗法则、方剂之宜忌、表里之关系等等,详加解析,使繁复的内容,若网在纲,一目了然。谨以太阳病为例,胡老之解析如下(仅举提纲,不录其解):太阳病的意义、太阳病的三大类型、太阳病的治疗原则、发汗剂的禁用、表证与里证的关系、证与半表半里证的关系、表证与停饮的关系、表证与虚寒的关系、表证与瘀血的关系、表证与虚热的关系、表证与下利证的关系、表证与结胸证的关系、表证与痞证的关系、表证与风湿的关系。
  胡老通过理论的综合,结合临床治验,将太阳病的种种关系,加以分析综合,叙述得深入浅出,十分明白。
  5.《中国汤液经方》是融会师生两代人研究仲景著作的学术之作,冯世纶先生是胡希恕老大夫的弟子,几十年来,不忘师恩,继承师说,谆谆好学,复有发展。这部书是一部深入解读医圣学说的好书,既为初学《伤寒论》、《金匮要略》者之津梁,又为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之宝筏。
  我对全书总的印象是:讨源纳流,执要说详,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巨细不遗,尤执弘纲,既有医理,尤近临床,高瞻远瞩,大论皇皇。
发表于 2014/5/24 22: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人言之有理,有理有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其实真人许多观点可以再在郑钦安的医理传真中找到相同观点,只是郑没有这么细和浅显易懂。总之,绝对是学习运用伤寒论的正确方法。
五运六气那块,记得2003年sars流行时就有人推测到了,后来中医药管理局还专门安排进了传染病重大专项,后来不了了之,真正懂五运六气的中医不多了。非常感谢真人。
发表于 2014/5/24 22:56: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人,谢谢你的帖子。讲的很详细,系统。我是自学中医,正努力从五行来探索五脏生克理论,很不系统地学。希望与您的探索文章同步学习。关注您后续帖!
发表于 2014/5/25 14: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人,高论!!
好好学习,希望能看到先生的更多论述。
发表于 2014/5/26 17: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教诲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8: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大侠 发表于 2014/5/24 22:19
真人言之有理,有理有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其实真人许多观点可以再在郑钦安的医理传真中找到相同观点, ...

关于五运六气,你可以参考一下张延生先生的《易于和谐》。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8: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瑰宝追寻 发表于 2014/5/24 22:56
真人,谢谢你的帖子。讲的很详细,系统。我是自学中医,正努力从五行来探索五脏生克理论,很不系统地学。希 ...

会继续的,多谢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8: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巳   汤液经法疑
医圣在《伤寒杂病论》序言里写到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钱超尘教授怎么会说“所谓“古训”“众方”何指,久求其书,终未得获”呢?
原来早在20世纪60年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就多次在讲座中指出,原序从文字、语句、声律上看非仲景本人之作。但是胡希恕虽然以医术闻名,可考证毕竟不是本行,不足以服众。
而这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钱超尘教授,虽然不教授中医,却是一位精通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的权威专家。 钱教授用专业知识,再考以韵调,格以文律,就断定了序言非仲景本人之作。
那么究竟会是谁伪作的呢?
民国时期,有一位杨绍伊先生,从王叔和撰次遗论中,也就是从现行《伤寒论》的方子里,选出了几首,说这些个就是伊尹当年创造的,并以此写了一本《伊尹汤液经》。        钱教授研究了这本民国版的《伊尹汤液经》,得出一个结论,《伤寒杂病论》序言,是王叔和伪作的。
有了权威专家的定论,这样一来那就难免“久求其书,终未得获”了,那就另辟蹊径吧。于是就找到了这里,“魏晋时期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
这位皇甫谧先生,前面讨论“经”和“论”的时候已经提到过。自身作品虽然没搞清楚状况,但对前人和上古的事情倒是清楚明白。不过说起伊尹,真人倒不陌生。因为在家乡古代的几位名人中,伊尹是最富传奇的一位。
商代伊尹是奴隶出身,连名字都没有。以生于伊水而取姓,靠一手好厨艺改变命运,成了一代名相,后世遂以官职为名。不仅家乡人引以为豪,作为中华厨祖,伊尹在海外华人中也享有盛誉。但是伊尹摇身一变成为“经方”创始人,以致后世跻身三皇庙,接受医家朝拜,缘起却就是皇甫谧序言这几句话。
不过若说起汤液,皇甫谧就不是原创了,比皇甫谧《甲乙经序》更早的《黄帝内经》里有一篇专门论述。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作为以《说文解字》为核心的乾嘉学派正统传人,钱教授这次考证训诂的重点显然不在这些。为了慎重,真人尽量也学着使用《说文解字》,以免偏差。
    在《黄帝内经》中,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这个很明确。
汤,【說文】熱水也。
液,【說文】氣液也。
醪,【說文】汁滓酒也。
醴,【說文】酒一宿熟也。
汤液原来真有,还真的能治病,但原料是取用五谷而不是中药。也就是说,作为厨祖厨圣,以善调五味而闻名的伊尹,用五谷制作汤液用于预防保健是合情合理的。
当年圣人“为而弗服”的“汤液”究竟是一种什么宝贝,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五谷汤液绝对不会是中药方剂。因为我们今天使用的中药,在《黄帝内经》里就是“必齐毒药攻其中”的毒药。
那么时隔千百年后,到了皇甫谧《甲乙经序》里,一代厨祖怎么就变成“经方”创始人了呢?上古圣人“为而弗服”的五谷汤液怎么就变成了医圣“论广汤液”的那些药方了呢?除了这个皇甫谧,恐怕也就只有天晓得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8 09: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