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阐明运脾法治疗厌食症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疗效提供实验室药理学依据,江氏还带领课题组成员对儿宝冲剂进行了动物药理学实验,结果表明:儿宝冲剂对家兔在体回肠的不同生理病理状态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并能提高家兔十二指肠在离体状态下对葡萄糖、组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色氨酸和甘氨酸的吸收率。 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中提出:“脾者,古人以指小肠吸收功能。”脾主运化,运其精微,化其水谷,实质上主要指小肠消化吸收功能。结合临床,经儿宝冲剂治疗的厌食患儿食欲改善,体重增加是与小肠吸收功能的增强密切相关的,而动物实验为运脾法治疗厌食症从一个侧面提供了实验药理学依据。 江氏首创用运脾法治疗厌食症有其理论基础,它符合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要求,并切合厌食症的病因病机。通过医疗实践证明,运脾法治疗厌食症具有良好疗效,并有免疫学、动物实验数据的支持,由此可见运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是有着现代实验医学依据的。 名案评析 一、麻疹合并肺炎案于某某,男,1岁。1959年1月19日初诊。 发热6天,麻疹透布2朝,透发不足,面部少见,鼻准部未露,遍身汗少,咳嗽气急,鼻翼煽动,口渴烦躁。体温39℃,舌质淡红。胸部X线透视:左肺门周围可见片状实质浸润。诊断为麻疹合并肺炎。辨证为体虚邪盛,疹毒壅肺,肺失清肃,上逆作喘。治以宣透开肺。 处方:薄荷(后下)3克、牛蒡子6克、杏仁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麻黄3克、前胡5克、甘草2克。 二诊:药后身有微汗,痧点未见增多,气急鼻煽,颜面苍白,精神倦怠,大便稀溏,昨日2行,腹微膨胀,小便色清,上肢温和,下肢微冷,舌质淡白,苔现薄白中微罩黄,不干,二脉细促。病机仍属邪郁肺经,但正气已亏,脾肾气阳虚衰,有正不胜邪,内陷闭脱之虞,属上盛下虚证,急以宣闭扶正达邪法。 处方:麻黄3克、杏仁6克、生甘草3克、紫菀5克、桔梗3克、葛根5克、乌附块5克、益智仁5克、白芍5克、茯苓10克、干菖蒲5克、天竹黄8克。1日2剂分服。 三诊:昨日连服中药2剂,患儿头部出汗,连续大便3次,夹泡沫,小便4次,色清,面部有新布痧点,气喘稍平,鼻煽减轻,面色仍白,转有神色,四肢回暖,舌质亦转华象,体温降至377℃。气阳有回复之机,肺闭有开泄之象。证有转机,继进原方1剂。 四诊:身热未盛,精神好转,咳嗽、气粗、鼻煽等症皆减而未平,舌苔白。又服原方去干菖蒲,加郁金、陈皮。 五诊:患儿气急已平,未见鼻煽,夜寐安宁,欲思进食,身有微热,舌质淡红,苔现薄黄。乃气阳已复,正胜邪却之兆。治疗方法转以肃肺清金护阴法。药用杏仁、甘草、蛤壳、冬瓜子、北沙参、麦冬、芦根等,调治以善其后。 [评析]痘疹之用温托,肇自南宋陈文中,用于正气无力驱邪托毒外泄,甚则气阳虚脱者。 《小儿痘疹方论》喻曰:“大抵遇春而生发,至夏而长成,乃阳气熏蒸,故得生成者也。”本例虽身有微汗而痧透不畅,身热,咳嗽,气急,但面色苍白,下肢微冷,小便色清,大便稀薄,乃痧毒壅于肺、阳气衰于下,故辨为上盛下虚证。毅然采用宣肺开闭,温阳扶正法,使肺气宣达于上,气阳回复于下,正胜而邪却。 二、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案俞某某,女,12岁。1972年12月18日初诊。 患者初起右腮肿胀疼痛,继而高热(体温39~40℃),头痛,持续8天未退,曾使用几种抗生素及激素,病情未见改善。第9天症情加重,乃急邀会诊。 刻诊:患儿头痛剧烈,频繁呕吐,精神委靡,嗜睡,两目闭而不张,颈强有抵抗,体温394℃,神志清楚,有轻度抽动,右腮部仍坚硬肿痛。自诉腹胀难忍,不思进食,大便3日未更,舌苔黄厚腻,舌质红而干,脉数有力。诊断为痄腮、惊风(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辨证为邪毒化火,热结阳明,挟风内陷厥阴。药用苦辛通降,解毒搜风法。 处方:姜川连3克、半夏8克、干姜3克、生石膏(先煎)30克、生大黄(后下)10克、玄明粉(分两次冲服)10克、僵蚕10克、全蝎5克、蜈蚣2条。 当日上午11时开始服药,少量多次,以防呕吐,1剂中药分作8次服完。当日晚10时左右,头痛减轻,腹中有鸣响声,但未大便,而体温渐降至38℃,夜间能安静入睡。 第2天复诊,体温已下降为37℃,两目张开有神,不诉头痛,亦未呕吐。但仍感脘腹部不适,不思进食,见食干呕,舌苔虽仍厚腻,而苔面见有浮糙。风火邪毒虽杀,而阳明结热未除,再嘱仍服原方药。午后大便畅解,量多色褐,秽臭异常,精神好转,能进稀粥、烂面,体温未见升高,病情稳定。 第3天复诊时,原方去黄连、大黄、干姜、全蝎、蜈蚣,加玄参15克、银花15克,生甘草5克,护阴软坚、清热解毒善其后。 [评析]本例外感邪毒,先结于少阳经络,继而邪势化火入内,热结阳明,扰动肝风。苦辛通降,清泄肠腑,使枭张之热毒下泄,则扰乱心肝之邪火自平。僵蚕、全蝎、蜈蚣,皆搜风定痉之品,灵动窜达,擅逐经络之邪风,惊风、痉咳、顽痹均常取用,除入煎剂外,亦常研末为散,力专效宏。 三、病毒性脑炎案王某某,男,10岁。1968年3月27日初诊。 起病于3月23日,自称头昏头痛,周身乏力,胃纳不佳,但仍照常玩耍。25日晨,患儿突然神识昏迷,小便失禁,牙关紧闭,两手抽搐,乃急诊住入某医院。入院第3天,昏迷益深,呼吸急促,体温高达40℃,口冒白沫,病情危重,急邀会诊。 体检:颈项及四肢强直痉挛,瞳孔不散大,对光调节反射消失,腹壁、提睾反射消失。克氏征(+),戈登氏征(+),巴氏征(+),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脊液检查:潘氏试验(+),细胞数50×106/L,氯化物128mmol/L,糖44mmol/L。血:白细胞137×109/L,中性081,淋巴019。 会诊诊断为急惊风(病毒性脑炎)。病由温邪化火生痰,逆传心包,蒙蔽清窍,而为神昏痉厥,痰涌气促,舌苔垢腻。证属温邪夹痰,充斥肆虐。治以宣窍豁痰,清瘟败毒,辅以荡涤导滞。 处方:(1)苏合香丸1丸,捣细为末。用鲜石菖蒲20克捣汁,分4次鼻饲灌入。 (2)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姜川连2克、陈胆星3克、天竹黄6克、远志3克、竹沥半夏10克、明矾06克、郁金10克、地龙10克、全蝎尾1对、焦山栀10克、茯苓12克、枳实10克。每剂煎至300ml,分6次鼻饲灌入,每次约50ml,每隔3小时1次。 二诊(3月28日):患者服药后6小时,下秽臭粘腻粪便颇多,当即手足渐能活动,能无意识喃喃自语。今晨神志渐清,能与家人答话,牙关已开,瞳孔对光调节反射恢复,神经系统病理反射仍为阳性,脑膜刺激征存在,喉头已无痰声,体温降至378℃,舌苔垢腻已化。阳明腑证实热虽平,而痰热仍蒙蔽清窍,营分壮热未解。还当清营泄热,辅以豁痰宣窍之品。 处方:(1)紫雪丹12克,分4次服,每隔3小时1次,温开水送下。 (2)银花12克、连翘心10克、明玳瑁5克、山栀10克、干菖蒲3克、丹皮5克、川连15克、远志5克、天竹黄5克、郁金3克、明矾06克。煎服法同前。 三诊(3月29日):今日病情好转,体温正常,神识渐清,能指出某处疼痛,但未能准确表达,脑膜刺激征仍存在,不能自动吞咽,饮食、服药仍需鼻饲。乃痰热未清,宗原意损益。 处方:(1)紫雪丹12克,服法同前。 (2)银花15克、连翘心10克、明玳瑁5克、山栀10克、干菖蒲3克、丹皮5克、川连15克、远志5克、天竹黄5克、郁金3克、明矾06克。煎服法同前。每日1剂,连服2日。 四诊(3月31日):患儿神志已清,检查合作,能自进饮食,脑膜刺激征及神经系统病理反射均已消失,惟舌苔灰而晕,质绛而干。乃温邪伤阴,余焰未熄之象,应于苦泄清营之中,参以甘寒泄热之品。 处方:川连12克、丹皮5克、赤芍10克、银花10克、连翘心10克、玄参心12克、天花粉12克、干菖蒲3克、天麻3克、钩藤10克、明玳瑁3克。每日1剂,连服3日。 五诊(4月3日),神志清晰,食欲良好,能起床大小便,病理征象完全消失,亦无后遗症状。 再以原意增进养胃育阴之品服用。 处方:川连12克、鲜生地10克、粉丹皮5克、赤芍10克、山栀10克、川石斛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玄参10克、钩藤10克。 服药2剂后,调养数日。4月11日痊愈出院。 [评析]患儿证属春温,邪毒化火生痰,逆传心肝,发为急惊风,症见发热、神昏、抽风三大证候。究其病理,如《幼科铁镜·阐明发惊之由兼详治惊之法》所说:“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治惊之法:“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故以清热、熄风、豁痰为主要治疗方法。开窍成药,初用苏合香丸,取其辟秽豁痰之功,痰浊下泄,则神明有主,后以清营泄热为主,则改用紫雪丹。本例用药煎服方法,1日6次分服,亦值得注意,若以常规日服2次,则药力不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