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5308|回复: 18

悬壶杂记 6、阳虚发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 14: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丹溪叟 于 2014/4/2 18:11 编辑

丹溪叟按:昨读茗德中医《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感冒误汗变证案》,觉得是一例不可多得的好案例。它告诉初学后生,治疗感冒需要发汗,但不可过汗,过汗会伤及阴阳,出现坏证。如《伤寒论》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文中病例就大体如此。茗德先生熟读《伤寒》所以知道怎么去救逆,而正确地选用了桂枝加附子汤,将其治愈。于此想起早年的《悬壶杂记》里,也有用此方治愈两例“阳虚发热”的记录。现贴出来,或许对后学有一点启发。

6、阳虚发热
一、刘龙才,石匠刘兴正之次子,年甫6岁。1971年8月患湿热病,久治不愈,延至岁末,方得饮食渐增,精神稍振,始出户外与邻儿玩耍。次年正月初三,有邻人请刘石匠修斫石磨,儿与同往玩耍。中午,与父共餐于邻家。农村习俗,注重春节,油腻精美食物,悉留春节享用。儿患病后,医令禁食油腻,虽至今日,亦少进荤食。今做客邻家,见食物可口,未免开怀畅食。父碍情面,不好强制。是夜,儿发热,腹痛,吐泻交作。延医乔某,不细审病因,竟按感受风寒,止吐止泻投方。病非但不减,反有加重之势。父母见其病重,送至罗渡医院住院治疗。痛泻虽止,而元气大伤。自是身体日弱,感冒、伤食反复出现。回家调养。六月初,又因发烧再次住院,输液热即退,停液热复作,以致每日输液不止。石匠见病无进展,家中经济,日见拮据,乃出院回家,另寻别路。
6月20日,迎余往诊,见其面浮苍白,身虽发热,扪之并不灼手,且下肢欠温。口渴频频热饮,饮不解渴,日饮开水四水瓶之多,饮后大汗淋漓。六月天气,本已炎热,尚用被盖,严护其身,畏风吹而紧闭门窗,终日卧床不起。纳谷呆滞,大便稀溏,脉浮大而数,重按无力,舌淡如纸。
综合脉症,乃内外阳虚之故。卫阳虚则汗多恶风;脾阳虚则纳谷便溏;肾阳虚不能蒸腾水津达于口腔,故口渴不止,虚阳上浮,则上热下寒。至于舌脉亦属阳虚。遂疏桂枝加附子汤加龙牡、白术。温脾肾和营固卫,一剂渴减汗少。后以真武汤合参芪等加减与服,其中附片、黄芪各用二斤有余,调理两月有余,始得渐安。是年冬季,又令常以狗肉炖附片、黄芪、山药等食疗,扶其正气。因而才得康复如初。
二、张某,年26岁,住新民公社堰塘屋基,与舅父雷远志隔壁而居。1977年腊月患“重感”,当地医治数日,头痛、身痛、发热不减。于腊月22抬往罗渡住院治疗,以求速愈,日输青霉素等药数瓶。至腊月28日,头身疼痛消除,而发热停药即作。眼看春节逼近,病虽未痊,但已减轻,遂于腊月28日抬回家中,过年后再图别治。当晚,远志舅父前去探视病人,荐余为治,病家欣然应允。次日,舅父专来吾家,延余往诊。余辞以年关繁忙,许以次年正月初二前往。
越日,即到1978年正月初二,病家恐余失言,又遣舅父来催。抵其家,先有赤医刘某者,已为疏方。因前日延余未往,即请赤医刘某诊视。服其方未见起色,刘亦关心其病,今早又来诊视,病家并未去配方。余阅其方,乃银翘白虎汤也。
入其室,见患者卧床不起,消瘦骨露,面色萎黄,目眶下陷,声低息微,切脉浮大而数,重按似有似无。舌淡稍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腻。其母告谓:发热多日,夜间尤甚,口渴需热饮而量多。每夜汗出如雨,不但衣裤湿透,被子或翻盖,或更换二三次。虽身热汗出,却蒙头而卧。纳谷乏味,大便三四日一行,量少条细,溺黄而短。此因凉药久进,(青霉素,味苦,性大寒。其性颇类石膏、黄连。)阳气必受斫伐,以致外不能固摄肌表,而津液外泄;内不能气化水津,上达口腔,而口渴频饮;且阳虚火衰,脾土不温,是以纳谷乏味也。治当温阳固表,拟桂枝加附子汤加味与服。
桂枝五钱  白芍五钱  附片五钱  龙牡各一两  白术五钱  炙甘草三钱  大枣三钱  生姜三钱 取冷水两碗,浸泡十余分钟,文火煎约40分钟,取药汁半碗温服。二剂。
当天服药三次。是夜热退,汗大减,饮水亦少。
正月初三清晨,刘某又临病家,闻病人热退汗少,以为己功,高谈阔论,喜形于色。病家以实情相告,刘哑然自愧。乃求睹吾方,见而叹曰:“热药退热,未之闻也!”此后日舅父告知也。不久,刘某为此案专访于余,余坦诚剖析,促膝交谈,遂成良友。
后以十全大补汤加减,调补而愈。
发表于 2014/4/2 15: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友的帖子好快,我要好好看看。
发表于 2014/4/2 15: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抛砖引玉”,这就是了。没有茗德的那块砖,我们哪能看到丹溪老友的这块玉呢。两个案例都非常的好,不是我夸,确实如此。这两个案例其实都很复杂,医者需要从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找出头绪,没有一定的伤寒功底是难以办到的。我们大家还要学习此病的善后治疗一节,这个也很重要,这两个医案有治疗中的用药,有善后的用药,可谓完善也!
发表于 2014/4/2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医案,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18: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茗德中医 的帖子

正如先生所说:有些病“可遇而不可求。”有些病不是像感冒病那样,经常可以遇到,所以我在年轻时每遇到比较麻烦的病例。无论治愈与否,我都要重点另录,留着今后参考或研究,如此才有长进。这是早年先父对我们的要求,我一直沿袭至今。
你也没抛砖,我也没抛玉,是在验证“经方”的价值,传承仲景学说而已。
发表于 2014/4/3 17: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此二医案病症如出一辙,都是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用寒凉之剂未解,成为坏病,迁延而下直至数月,但其病症虽变,而太阳之证未变,除去望诊所得,脉证为更加有力之佐证:二人皆为脉浮数,大而无力,加之皆为汗证,此为桂枝汤应用之铁律;二人皆有暴汗亡阳津失之经历,加入附子一味,既可回阳救逆,又可暖水布津,干渴自止而脾胃亦得温养。二例之善后亦可圈可点,十全大补、温热有情之品,着眼于脾胃损伤之修复,兼顾气血补益,两人两方皆可一用,视方便与否、经济状况而定。
发表于 2014/4/3 17: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先生医案,最大之看点在脉证的叙述:着墨不多却极为精准。今天中医院的医生们不会看病,最大的问题就是根本不知脉诊的重要,甚至拒绝脉诊,甚至有谓几十年行医,切脉是为了骗人,叫人以为是中医在诊病,根本不知脉诊对于疾病诊断之重要与准确。或以为脉诊很难,其实一般只要把握了沉浮、迟数、弦缓、洪细所对应之表里、寒热(阴阳)、脏腑、六经之证,对于其他诊得,可起一锤定音之效。
       即如那位刘姓赤脚医一如今天西医治外感一样,发热一律用寒凉之剂,是其不懂中医伤寒辩证之弊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19: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unjingxin1955 的帖子

这两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上有一些小插曲,为不耽误读者时间且与主题无关,故未录入。刘孩之母上街捡回方药,途遇某医,刘家与某医有戚谊,往日皆某医诊治,今见刘手提中药一包,双方均觉尴尬。刘妻谎称余在其邻居,邻居推荐所诊,并出示吾方与观。某医观后,连连摇头:“三伏天还重用附片,下肚不吐血才怪。”刘妻闻言骇然,提药遂绕道吾家,再三询问此方是否可服,服后是否有危险·····,我连连解释,她都有些迟疑。我便随之亲临其家,为其煎药,侯孩子服药多时候,并无副作用才离开刘家。后刘家人深信吾术,大小病皆求吾诊。。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20: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unjingxin1955 的帖子

第二例患者家远离场镇,离其家不远有公社卫生院所设医疗点。负责数大队的中医药诊疗服务(当时大队合作医疗尚无中药),医疗点仅一尹姓老中医,在当地有些名望,尹既是医生又兼药剂员。张家人将处方递给他。尹看后问:“这医生多大年纪?”张家人说:“三十来岁。”医生便说;"才行以几天,胆儿就这么大,附片一开就是五钱."张家人闻言忙问:“附片重了可不可以少称一点?”尹说:“照称,你回去问医生,开这么重的附片,是否有把握?”当天张家人心中已无主见,硬是留我住下。当晚服药后病大减。次日病人父母再三致谢,高兴送吾以归。
发表于 2014/4/4 10: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医方用西医理念,这是今天院校中医的普遍问题,其流弊在赤脚医生时代即已普遍,实在是西医广泛普及之力。用一句过去曾常用的含贬义的一个词,中医理论是“形而上”之学,以宏观事物之关系为基础,错综复杂,即如五行生克乘侮来说,即已深奥难懂,再加上天地阴阳、四季八方、脏腑经络,五味五音五色,可以说简直让人无从理解,解说起来也是无从下口,不似西医以眼见的生物解剖为基础,事物关系直来直去,易于为人接受,加之细菌学说的消毒灭菌手段之效即在眼前,是以西医大行其道。影响所及,政府人士也厚此薄彼,把中医层层加以限制,遂成今日之局面。
       而先生之辈深知中医之宝在何处,坚守不辍,我等后学旋踵其后,中医复兴定会有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08: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