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医易心

道德经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原文:

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3、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4、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5、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帛书: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环观,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易心学习笔记:
老子从轻重的关系入手谈起,则身为重。身外之物为轻,以此告诫我们不能舍本逐末。从轻重谈到静躁的关系,对应的是性本和识神的道理。性本清静。识神则驰骋物欲,难免狂躁。总结:任由识神做主,则忘身徇物,必然不懂得舍轻取重;违性嗜欲,必然不懂得去躁守静。圣人之道,不贪位慕禄,不为物欲而奔波,即使贵为天下之主,富有四海之荣观,也能恬澹燕处,超然于物欲之上。比如尧舜禅让,是因为他们从不把天下当成自己的私产。为何现在的国君,却以物为重而身为轻呢?殊不知,物重则损生,欲极则伤性。所以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黄元御: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路不離輜重,以重為根也。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以靜為君也,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是魚出扵淵而利器假扵人矣。魚不可脫扵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也。

【憨山注】此诫君人者,当知轻重动静,欲其保身重命之意也。然重字指身。轻字指身外之物,即功名富贵。静字指性命。躁字指嗜欲之情。意谓身为生本,固当重者。彼功名利禄,声色货利,乃身外之物,固当轻者。且彼外物必因身而后有,故重为轻之根。性为形本,固至静者。彼驰骋狂躁,甘心物欲,出于好尚之情者,彼必由性而发,故静为躁之君。世人不知轻重,故忘身徇物,戕生于名利之间。不达动静,故伤性失真,驰情于嗜欲之境。惟圣人不然,虽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辎重,兵车所载粮食者也。兵行而粮食在后,乃大军之司命。虽千里远行,深入敌国,戒其掳掠,三军不致鼓噪以取败者,赖其所保辎重也。圣人游行生死畏途,不因贪位慕禄,驰情物欲,而取戕生伤性之害者,以其所保身心性命为重也。故曰不离辎重。纵使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荣观,但恬澹燕处,超然物欲之表。此其尧舜有天下而不与也。奈何后之人主,沈暝荒淫于声色货利之间,戕生伤性而不悟。是以物为重而身为轻也。故曰身轻天下。奈何者,怪叹之词。物重则损生,故曰轻则失根。欲极则伤性,故曰躁则失君。君,谓性也。庄子养生让王,盖释此篇之意。子由本云,轻则失臣。然臣字盖亦指身而言。齐物以身为臣妾,以性为真君,源出于此。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5: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七章  是谓袭明

原文:

1、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2、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
3、恒善救物,故无弃物。
4、是谓袭明。
5、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6、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帛书: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鑰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易心学习笔记:
圣人无我,所以善行而无辙迹动机可循,善言而无瑕谪可寻,善数而不用机心却无往不利,善闭而不设网罗却物无所逃。这里都有一个善在后面,那么什么是善呢?全德具备,通于大道就是善。因为有了善,所以圣人处世,无不可化之人,无不可为之事,无不可用之物。随心所欲而无往不利,圣人行事不图回报,而人永怀不忘就是因为圣人修善德。以善德处世,全靠内心大道之明。世上具备善德之人,应做不具备善德人之师。不具备善德之人,要亲近护持善德人以修善。不如此,即使天生聪明也无法得道。切记,这个秘密至关重要。所以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憨山注】此言圣人善入尘劳,过化存神之妙也。辙迹,犹言痕迹。世人皆以人我对待,动与物竞,彼此不忘,故有痕迹。圣人虚己游世,不与物忤,任物之自然,所谓忘于物者物亦忘之。彼此兼忘,此行之善者。故无辙迹。瑕谪,谓是非辨别,指瑕谪疵之意。圣人无意必固我。因人之言。然,然。不然,不然。可,可。不可,不可。未尝坚白同异,此言之善者,故无瑕谪。筹策,谓揣摩进退,算计得失利害之意。圣人无心御世,迫不得已而后应,曾无得失之心。然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此计之善者,故不用筹策。关键,闭门之具。犹言机关也。世人以巧设机关,笼罗一世,将谓机密而不可破。殊不知能设之,亦有能破之者。历观古之机诈相尚之士,造为胜负者,皆可破者也。唯圣人忘机待物,在宥群生。然以道为密,不设网罗,而物无所逃。此闭之善者,所谓天下莫能破。故无关键而不可开。绳约,谓系属之意。世人有心施恩,要以结属人心。殊不知有可属,亦有可解。然有心之德,使人虽感而易忘,所谓贼莫大于德有心。圣人大仁不仁,利泽施乎一世,而不为己功,且无望报之心,故使人终古怀之而不忘。此结之善者,故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处世,无不可化之人,有教无类,故无弃人。无不可为之事,物各有理,故无弃物。物,犹事也。如此应用,初无难者,不过承其本明,因之以通其蔽耳。故曰袭明。袭,承也。犹因也。庄子庖丁游刃解牛,因其固然,动刀甚微,划然已解。意出于此。观留侯蹑足附耳,因偶语而乞封,借四皓而定汉,以得老氏之用。故其因事处事,如此之妙,可谓善救者也。其他孰能与之。故世之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由其饰智矜愚,修身明污,故皆知师之可贵。择类而教,乐得而育,故皆知资之可爱。若夫圣人为举世师保,而不知其师之可贵。化育亿兆,而不知其资之可爱。所谓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忘己难。此虽在智者,犹太迷而不知,况浅识乎。斯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是谓要妙。  
发表于 2014/4/16 11: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学习笔记
 楼主| 发表于 2014/4/17 05: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原文: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2、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3、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4、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5、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6、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7、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8、故,大智不割。
帛书: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易心学习笔记:
知道阳刚之雄健,安守阴柔之雌顺,百川汇海。百川汇海 ,德永与其同在,才能重归婴儿般的本初。知道捭之属白,安守阖之属黑,才能做天下之楷。做天下之楷,德永与其同在,至诚不移,复归于无极的状态。知道荣之耀,安守羞之辱,成就天下之包容。成就天下之包容,德永与其同在,无有缺失,复归于朴的境界。以朴为模,散之四方,可以为器,圣人则之,为官为长。所以说,至大的智慧与道朴浑然不可分割。圣人处世之道在于,有力而不争, 故能众德交归,众德交归,可称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则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则能胜物而不伤,如婴儿终日号哭而不会沙哑。有智而若愚。所以天下乐推之为楷模。为天下楷模,而无过错,正合乎无极之妙;居贵而不辞贱,叫做虚怀若谷。虚怀若谷,则众德内足,无须外饰,正如未加工的原木。谷虚而能应物,如原木可制成器具。圣人应运出世,以善德管理天下。可以曲成万物而不遗。圣人乃大器之制,大器与道朴不可分割。所以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黄元御:
自雄者不雄,知其雄而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則常德不離,複歸扵嬰兒,是不雄之雄也。求白者不白,知其白而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則常德不忒,複歸扵無極,是不白之白也。好榮者不榮,知其榮而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則常德乃足,複歸扵樸,是不榮之榮也。常德即常道之得扵己者。複歸者,還其本色,是亦歸根複命之事也。大樸分散則為器(分散而雕刻之,則為器),為器者不過才效一官,聖人用之,因才器使,則為群官之長。故大制(制,作)不事剖割,所以保其真也。
【憨山注】此承上章行道之妙,而言圣人不以知道为难,而以守道为要妙也。古德云,学道,悟之为难。既悟,守之为难。然行道之妙,实出于守道之要耳。盖此中知字,即悟也。知雄守雌者,物无与敌谓之雄,柔伏处下谓之雌。溪,乃窊下之地。众水所归之处也。婴儿者,柔和之至也。前云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然气虽胜物,物有以敌之。而道超万物,物无与敌者。故谓之雄。圣人气与道合,心超物表。无物与敌,而能顺物委蛇,与时俱化,不与物竞,故曰知其雄,守其雌。由守其雌,故众德交归,如水之就下,故为天下溪也。由乎处下如溪,故但受而不拒,应而不藏,流润而不竭,故曰常德不离。以入物而物不知,如婴儿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以能胜物而不伤,故曰复归于婴儿。知白守黑者。白,谓昭然明白。智无不知之意。黑,昏闷无知之貌。式,谓法则。忒,差谬也。谓圣人智包天地,明并日月,而不自用其知。所谓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故曰知其白,守其黑。由其真知而不用其知,故无强知之过谬,故可为天下式。然强知则有谬,谬则有所不知。既有所不知,则知不极矣。今知既无谬,则知无不极,故曰复归于无极。知荣守辱者。荣,乃光荣贵高。辱,乃污辱贱下。谷,乃虚而能应者也。朴,谓朴素。乃木之未雕斲也。谓圣人自知道光一世,德贵人臣,而不自有其德。乃以污辱贱下,蒙耻含垢以守之。所谓光而不耀,仁常而不居者,虚之至也。故为天下谷。由其虚,故常德乃足。德自足于中,则不缘饰于外,故复归于朴素也。以虚而能应物,故朴散则为器。圣人以此应运出世,则可以官天地府万物。故能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化行于世而无弃人弃物。故曰大制不割。割,截断也。不割者,不分彼此界限之意。  
 楼主| 发表于 2014/4/18 07: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原文:

1、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2、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4、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5、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帛书: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墮。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
易心学习笔记:
用有为法取天下一定失败。为何?天下有神主。原本有其归属之道,岂可凭人力强取豪夺呢?不懂得这个道理,一定失败,即使侥幸上位,也一定很快失去。究其原因,在于甚,奢、泰。甚、奢、泰就是过犹不及的分寸把握。比如时机把握讲究先后的分寸。火候把握讲究寒热的分寸。力度把握讲究强弱分寸,态度把握讲究勤惰的分寸。这里每个细节都足以影响成败。而自然之道,用有为法是难以把握的,圣人不必在乎甚,奢,泰,因为以无为而取天下。所以老子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
黄元御: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適以敗之,執者適以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是以聖人欲所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所不學,複衆人之所過(衆人學不反本,多事而過其分,故學所不學,複其所過,而還扵本色),以輔相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信言不必美,美言不能信。善言不必辯,辯言不能善。知者不必博,博者不能知。華而不實,道家所賤。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憨山注】此言圣人道全德备,应运出世,为官为长。当任无为无事,而不可有为太过也。由上章云,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老子因而诫之曰,将欲取天下者,当任自然,不可有心为之。而有心为之者,吾见其必不可得已。何也,且天下者大器,有神主之。岂可以人力私智取而夺之耶。故曰不可为也。而为之者,必反败之。纵为而得之,亦不可执为己有。而执之者,必反失之。故如强秦力能并吞六国,混一天下,是为之也。且誓云一世以至万世,是执之也。故不旋踵而败,二世而亡,岂非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之验欤。然而所以败之失之者,以其所处过甚,而奢泰之极也。凡物极则反,此亦自然之势耳。故物或行而在前。或复随而在后。或呴而暖。或反吹而寒。或强而壮。或又尪羸而弱。或正载而成。或即隳颓而毁。此何以故,是皆用力过甚,而奢泰之极也。此皆圣人所不处。故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07: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

原文:

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2、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3、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4、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5、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6、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帛书: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易心学习笔记:
辅佐天下,不可逞兵之强。因为势极则反。要懂得军队所处,田地荒芜,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如果出于济弱扶倾,除暴救民的目的,不得不用兵,达到目的后要及时撤兵,不可过度。也不可自夸其功,骄恃其气。不要忘记了,当初出兵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恃强。恃强本是速败之道,正如物壮则老的道理,恃其勇力者必死于其力,恃能酒色者必死于酒色。因为不遵从大道。不遵从大道只会过早衰亡。所以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黄元御: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循還),適以自害也。盖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以農夫失業,而戾氣感招,自然之理也。善者果決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張,果而勿誇伐,果而勿驕傲,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強也。惟道乃久,強者衰之,漸也。凡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則早已矣。
【憨山注】此承上言圣人不为已甚,故诫之不可以兵强天下也。凡以兵强者,过甚之事也。势极则反,故其事好还。师之所处,必蹂践民物,无不残掠,故荆棘生。大军之后,杀伤和气,故五谷疵疠而年岁凶,此必然之势也。然于济弱扶倾,除暴救民,盖有不得不用之者,惟在善用。善用者,果而已。已者,休也,此也。果,犹言结果。俗云了事便休。谓但可了事令其平服便休,不敢以此常取强焉。纵能了事,而亦不可自矜其能。亦不可自伐其功。亦不可骄恃其气。到底若出不得已。此所谓果而不可以取强也。取强者,速败之道。且物壮甚则易老,况兵强乎。凡物恃其强壮而过动者,必易伤。如世人恃强而用力过者,必夭死于力。恃壮而过于酒色者,必夭死于酒色。盖伤元气也。元气伤,则死之速。兵强亦然。故曰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已者,绝也。又已者,止也。言既知其为不道,则当速止而不可再为也,亦通。孟子言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有闻于此乎。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5: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

原文:

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2、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5、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6、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7、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8、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9、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10、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
11、战胜,以丧礼处之。
帛书: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易心学习笔记:
军队是杀人之器,不祥之器。好杀不仁,所以有道者不处。左为木气主上行,右为金气主下行,所以左代表激进,右代表保守。君子居以左为贵,代表居安宜思危;用兵以右为贵,代表用兵宜有度。不得已而用兵,恬淡而不以军功为美。以军功为美,无异于杀人为乐。这样的结局不会好。为什么兵家以偏将军居左,以上将军居右呢?一则因为上将军负责决策,更应该偏重冷静;二则,世间吉事尚左,丧事尚右,上将军作为军队领导,不得不杀人,其事可哀,应当以丧礼自处。故杀人众多时,应该以悲哀泣之。战胜时,应当以丧礼处之。所以老子说:“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黄元御:
夫佳兵者,不祥(佳,美也。佳兵,以兵為佳也)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若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扵殺人。夫樂殺人者,天怒人怨,不可得志扵天下矣。凡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與凶事同例。君子平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國人衆多,以悲哀泣之。戰勝,殺敵人衆多,以喪禮處之。此君子用兵不得已之心也。
【憨山注】此承上言不以兵强天下,故此甚言兵之不可尚也。佳兵,乃用兵之最精巧者,谓之佳兵。凡善用兵者,必甘心于杀人。兵益佳而祸益深,故为不祥之器。历观古今善用兵者,不但不得其死,而多无后。此盖杀机自绝,而造物或恶之者。以其诈变不正,好杀不仁,故有道者不处。不但有道者不处,而苟有仁心者,亦不处也。何以知其然耶。观夫君子所居则以左为贵,用兵则以右为贵,然右乃凶地,由是而知兵者,乃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也。万一不得已而用之者。老子诫曰,当以恬淡为上。恬淡者,言其心和平,不以功利为美,而厌饱之意。既无贪功欲利之心,则虽胜而不以为美。纵不贪功利,而若以胜为美者,亦是甘心乐于杀人。夫乐于杀人者,必不可使其得志于天下。所谓造物或恶之也。若使此辈得志于天下,将为残害而无涯量矣。且世之吉事必尚左。凶事则尚右。凶事,谓丧事也。所以用兵则贵右,言其可哀也。故兵家以偏将军居左,以上将军居右者,盖上将军司杀之重者。言居上势者,则当以丧礼处之也。故杀人众多,则当以悲哀泣之。即战胜,亦当以丧礼处之。甚言其不得已而用之,即不得已而处之也。上二章,通言人臣不能以道佐人主,而返以兵为强者,故切诫之。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07: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二章  始制有名

原文:

1、道,恒无名。
2、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3、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5、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6、知止,所以不殆。
7、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帛书: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易心学习笔记:
有名则变。无名则恒。所以道恒无名而不变。正如原木叫做朴。制成器后,也就有了名。道就好比是朴,朴小而能成任意之器。道无名而能为万物之君。侯王如能守持道朴,万物自然宾服,何须依靠兵力。兵乃凶器,不如以道服之,不但万物来宾。而且和气致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无须号令自然均调。无名之朴,用处如此之大,但是朴制作为器后,一下就有名了。有名之后,名又生名,最后逐末忘本,所以,学道者懂得“名”非“道”,就不会以讹传讹。这就是知止不殆的道理。道在天下,散入万物,流润无穷,好比百川汇海。所以老子说:“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黄元御:
道常無名,故謂之無名之樸。樸雖小,然是象帝之先,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賓服)。王德感召,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大道風行,民莫之令而自均平。號令不設,王言自貴,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朝廷不彰君德,故百姓不知帝力也。

【憨山注】此承上章不以兵强天下,因言人主当守道无为,则万物宾而四海服,天地合而人民和,自然利济无穷也。常者,终古不变之义。凡有名者,必迁变。道之所以不变者,以其无名也。故曰道常无名。朴,乃无名之譬。木之未制成器者,谓之朴。若制而成器,则有名矣。小,犹眇小。谓不足视也。且如合抱之材,智者所不顾。若取径寸以为冠,则愚者亦尊焉。是以名为大,而以无名为小。甚言世人贵名,概以朴为不足视。故以道曰朴曰小也。然道虽朴小,而为天地万物之本。即愚夫愚妇,而亦知所尊。故曰天下不敢臣。但侯王不能守耳。藉使侯王若能守,则万物自然宾服矣,奚假兵力哉。然兵者凶器,未必宾服一国。且上干和气,必有凶年。若以道服之,不但万物来宾。抑且和气致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兵来未必尽和民人,若以道宥之,则民莫之令而自然均调,各遂其生。无名之朴,利济如此,惜乎侯王不能守之善用耳。若散朴为器,始制则有名矣。始,犹方才也。谓朴本无名,方才制作,则有名生焉。且从无名而有名。既有名,而名又有名,将不知其所止矣。庄子所谓从有适有,巧历不能得,故曰名亦既有。而殉名者愈流愈下,逐末忘本,不知其返矣。故老子戒之曰,夫名者,不可驰骛而不返。亦将知止而自足。苟不知止足,则危殆而不安。知止所以不殆也。由是而知道在天下,为万物之宗,流润无穷,犹川谷之于江海也。然江海所以流润于川谷,川谷无不归宗于江海。以譬道散于万物,万物莫不宾服于大道。此自然之势也。意明侯王若能守,其效神速于此。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06: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原文: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知足者富。
4、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帛书: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亡者,寿也。
易心学习笔记:
管理,需要的是识人之道,识人之道,多注重都看别人的问题,往往忽略了内省,识人者常常不识自己,所以说,识人者智,不如自知者明。同样道理,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依靠武力,横行霸道,总有一天死于别人的武力。战胜现实中的强敌未必能战胜自己的欲望,因为欲望比现实中的敌人难对付的多,一旦被欲望左右,则贪得无厌,贪得无厌就是不知足,有多少财富都找不到幸福。所以说知足者富。什么叫强行者有志?修行乃是真正有志的大丈夫所为,惟修性有成,与道长存,这才叫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黄元御:
知人者曰智,自知者為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為強。知足者常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能久。死而不亡者為壽。

【憨山注】此因上言侯王当守道无为,故此教以守之之要也。知人者,谓能察贤愚,辨是非,司黜陟,明赏罚,指瑕摘疵,皆谓之智。但明于责人者,必昧于责己。然虽明于知人为智,不若自知者明也。老子谓孔子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者也。博辩宏大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也。去子之恭骄与智能,则近之矣。谓是故也。庄子云,所谓见见者,非谓见彼也,自见而已矣。所谓闻闻者,非谓闻彼也,自闻而已矣。能自见自闻,是所谓自知者明也。世之力足以胜人者,虽云有力。但强梁者必遇其敌,不若自胜者强。然欲之伐性,殆非敌国可比也。力能克而自胜之,可谓真强。如传所云,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者,所谓自强不息者也。凡贪得无厌者,必心不足。苟不知足,虽尊为天子,必务厚敛以殃民。虽贵为侯王,必务强兵而富国。即纵适其欲,亦将忧而不足,故虽富不富。苟自知足,则鹪鹩偃鼠,藜藿不糁,抑将乐而有余,此知足者富也。强志,好过于人者,未为有志。惟强行于道德者,为有志也。所者,如北辰居其所之所。又故有之义,盖言其性也。孟子曰,性者故而已矣。世人贪欲劳形,冀立久长之业。殊不知戕生伤性,旋踵而灭亡,谁能久哉。惟抱道凝神,而复于性真者,德光终古,泽流无穷,此所谓不失其所者久也。世人嗜味养生,以希寿考,殊不知厚味腐肠,气惫速死,谁见其寿哉。惟养性复真,形化而性常存,入于不死不生,此所谓死而不亡者寿也。老子意谓道大无垠,人欲守之,莫知其向往。苟能知斯数者,去彼取此,可以入道矣。侯王知此,果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适足以全性复真,将与天地终穷。不止宾万物,调人民而已。又岂肯以蜗角相争,以至戕生伤性者哉。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06: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原文:

1、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
2、恃之以生,作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3、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4、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5、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帛书:道汜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於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易心学习笔记: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心与道合,他一定可以化育万物。因为道是无我的,他任物自生,作而不辞,功成也不名为己有。道与物,本来同为一体,所以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从这个角度看,道小而不见;换个角度,我们知道万物都归于道,那么道虽不为主,也应该名为大才对。其实,无论是大还是小,都是从名而解道,已不是道本身了。所以圣人抛弃名相而见道,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看世间的王侯专务于大,妄想能够成其大。其谬可知啊。所以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作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黄元御:
大道泛兮,廣遠無方,其可但扵左右求之?萬物恃之以生而不推辭,功成不名自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之主,常澹然無欲,是可名扵小矣。至扵萬物歸焉,而不為之主,又可名扵大。以無欲之小,而反以成大。是以聖人法道,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也。

【憨山注】此言道大无方,圣人心与道合,故功大无外,以实前侯王能守之效也。氾者,虚而无著之意。以道大无方,体虚而无系著,故其应用无所不至。故曰其可左右。以体虚无物,故生物而不辞。以本无我,但任物自生。故生物功成而不名己有。以与物同体,故虽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其体所以真常者,以其至淡无味,无可欲也。由无可欲,故不足视,似可名于小。若夫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则可名为大矣。然小大因物以名之,道岂然耶。是以圣人忘形释智,图于至细,志与道合,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若夫侯王专务于大,岂能成其大哉。言外之教,亦深切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0: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