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医易心

道德经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06: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原文:

1、至虚极,守静笃。
2、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
3、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4、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5、不知常,妄作凶。
6、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帛书:致虚,极也;守静,表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易心学习笔记:
从修行的角度看来,万物都是暂有的假象,毕竟归于无,修行之道,必从静入手,静至物我两忘,寂然不动,即所谓“至虚极,守静笃”。命为表,性为本;命为动,性为静。到达虚极静笃之境,就会发现,万物本性如如不动,在这个境界,就可以说“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由命修性,返观内照,静修而知真常妙性,才谓之明。所以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性的结果就是贪欲无厌以速亡身之祸,此所谓“不知常,妄作凶”;人若知常,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所谓“知常容”;其心不见有我。所谓“容乃公”;万物无出其外,所谓“公乃全”;法天行事,合乎天心。所谓“全乃天”;天法道,合乎自然。所谓“天乃道”;寿同天地,无始无终。所谓“道乃久”;人得此道,则身虽死而道常存。所谓“没身不殆”。从养生的角度看,人的色身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根子扎在虚空,恰似张三丰所比喻的无根树。其树以无为根,归根以养生,必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憨山注】此承上章要人作静定功夫,此示功夫之方法也。致虚极守静笃者。致,谓推致推穷之意。虚,谓外物本来不有。静,谓心体本来不动。世人不知外物本来不有,而妄以为实。故逐物牵心,其心扰扰妄动,火驰而不返。见利亡形,见得亡真,故竞进而不休,所以不能保此道也。今学道工夫,先要推穷目前万物,本来不有。则一切声色货利,当体全是虚假不实之事。如此推穷,纵有亦无。一切既是虚假,则全不见有可欲之相。既不见可欲,则心自然不乱。而永绝贪求,心闲无事。如此守静,可谓笃矣。故致虚要极,守静要笃也。老子既勉人如此做工夫,恐人不信。乃自出己意曰,我之工夫亦无他术,唯只是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如此而已。并作,犹言并列于前也。然目前万物本来不有,盖从无以生有。虽千态万状,并列于前,我只观得当体全无。故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复,谓心不妄动也。向下又自解之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意谓目前万物虽是暂有,毕竟归无,故云各归其根。根,谓根本元无也。物既本无,则心亦不有。是则物我两忘,寂然不动。故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命,乃当人之自性,赖而有生者。然人虽有形,而形本无形。能见无形,则不独忘世,抑且忘身。身世两忘,则自复矣。故云静曰复命。性,乃真常之道也。故云复命曰常。人能返观内照,知此真常妙性,才谓之明。故云知常曰明。由人不知此性,故逐物妄生,贪欲无厌。以取戕生伤性亡身败家之祸。故曰不知常,妄作凶。人若知此真常之道,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此心自然包含天地万物。故曰知常容。人心苟能广大如此,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其心廓然大公,则全不见有我之私。故曰容乃公。此真常大道,人若得之于内,则为圣。施之于外,则为王。故曰公乃王。王乃法天行事,合乎天心。故曰王乃天。天法道,合乎自然。故曰天乃道。与天地参。故曰道乃久。人得此道,则身虽死而道常存。故曰没身不殆。殆,尽也。且此真常之道,备在于我。而人不知,返乃亡身殉物,嗜欲而不返,岂不谬哉。  
黄元御:
道以至無而化至有,既生天地,又生萬物,是自虛而之實,自靜而之動也。道家則不致其實而致其虛,不守其動而守其靜。致虛之極,守靜之篤。(即上章塞兌閉門複守其母義。)萬物並作,春榮秋落,吾不視其方作,而以觀其既複(即首章欲以觀其徼義)。盖夫萬物紛紜繁衍,至扵收藏之際,枝葉凋零,春夏生長之氣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是其反本還原,仍歸無處,重到母家矣,致虛守靜以觀其複者,所以歸根複命,培我長生久視之祖氣也。(此氣是一身之母,大命之根,不歸其根則命原不複。)複命曰常方是此道本色,知常曰明方是此心真解。不知常而妄作,必遺身之禍殃,無有不凶。知常而複,身容乃見天地之寬,身容甫至,公大始覺私竟之盡,公乃協乎王度,王乃配乎天行,天乃合乎道體,道乃久而長存,禍殃盡去,沒身不殆也。(以沒身之年正其壯盛之日,是謂沒身不殆。)上章沒身不殆由扵知止,知止在扵守母,此詳發其義,道家金書玉訣泄扵此章矣。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06: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章  不知有之

原文:   

1、太上,不知有之。   
2、其次,亲而誉之。   
3、其次,畏之。   
4、其次,侮之。   
5、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  
6、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帛书: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易心学习笔记:   

假如我已证道,我自不知“道”在哪里;假如“道”就在身边,我必亲“道”誉“道”;假如望穿秋水也不能见“道”,我必畏“道”之难亲,畏难而苟安。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休怪。世间人但以功名利禄为重,那是因为,全然不信世上还有“道”之存在。你自不信,何以信我。任你苦口婆心,我全作是狼心狗肺。安得太古无为之治,不言而信,无为而成。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以“道”为体,与“道”为邻,人人功成事遂,习以为常。所以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黄元御:
太上,下知有之而已,不感其德。其次親之譽之,不忘其恩。其次畏之侮之,不信其心,以其信不足焉,故有不信。
【憨山注】此言上古无知无识,故不言而信。其次有知有识,故欺伪日生。老子因见世道日衰,想复太古之治也。大上下知有之者,谓上古洪荒之世,其民浑然无伪,与道为一,全不知有。既而混沌日凿,与道为二,故知有之。是时虽知有,犹未离道,故知而不亲。其世再下,民去道渐疏,始有亲之之意。是时虽知道之可亲,但亲于道,而人欲未流,尚无是非毁誉之事。其世再下,而人欲横流,盗贼之行日生。故有桀跖之非毁,尧舜之是誉。是时虽誉,犹且自信而不畏。其世再下,而人欲固蔽,去道益远,而人皆畏道之难亲。故孔子十五而志于学,至七十而方从心。即颜子好学,不过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可见为道之难,而人多畏难而苟安也。是时虽畏,犹知道之不敢轻侮。其世再下,则人皆畔道而行。但以功名利禄为重,全然不信有此道矣。老子言及至此,乃叹之曰,此无他,盖由在上者自信此道不足,故在下者不信之耳。然民既已不信矣,而在上者,就当身体力行无为之道,以启民信。清净自正,杜民盗贼之心,可也。不能如此,见民奸盗日作,犹且多彰法令,禁民为非。而责之以道德仁义为重,愈责愈不信矣,岂不谬哉。故曰犹兮其贵言。贵,重也。此上乃历言世道愈流愈下。此下乃想复太古无为之治。曰,斯皆有为之害也。安得太古无为之治,不言而信,无为而成。使其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人人功成事遂,而皆曰我自然耶。盖老氏之学,以内圣外王为主。故其言多责为君人者,不能清静自正,启民盗贼之心。苟能体而行之,真可复太古之治。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06: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章  六亲不和

原文:

1、大道废,有仁义。
2、智慧出,有大伪。
3、六亲不和,有孝慈。
4、国家昏乱,有忠臣。
帛书: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易心学习笔记:

你跟我讲仁义,那是因为有了你我的分别。我记得本来,原本无你无我,何谈仁义;你从此聪明智慧,于是信心满满,人定胜天,我却看到。更有人因法作奸,无法无天,何谈智慧;本来的我们,不知什么是孝,什么是慈,而父子之情自足。现如今,天天宣讲,却满眼尽是为父不慈,为子不孝;正如同,原本不知什么是忠,而天下自治;目前常见杀身谏诤,恰正是国家昏乱。于是我想起老子说的话:“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黄元御:  
大道廢乃有仁義,智慧出乃有大偽,六親不和乃有孝慈,國家昏亂乃有忠臣。凡此者,鑿混沌而雕太璞,皆世道之不幸也。
【憨山注】此承上章言世道愈流愈下,以释其次亲之誉之之意也。大道无心爱物,而物物各得其所。仁义则有心爱物,即有亲疏区别之分。故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谓圣人治天下之智巧。即礼乐权衡斗斛法令之事。然上古不识不知,而民自朴素。及乎中古,民情日凿。而治天下者,乃以智巧设法以治之。殊不知智巧一出,而民则因法作奸。故曰智慧出,有大伪。上古虽无孝慈之名,而父子之情自足。及乎衰世之道,为父不慈者众,故立慈以规天下之父。为子不孝者众,以立孝以教天下之子。是则孝慈之名,因六亲不和而后有也。盖忠臣以谏人主得名。上古之世,君道无为而天下自治。臣道未尝不忠,而亦未尝以忠立名。及乎衰世,人君荒淫无度,虽有为而不足以治天下。故臣有杀身谏诤,不足以尽其忠者。是则忠臣之名,因国家昏乱而有也。此老子因见世道衰微,思复太古之治,殆非愤世励俗之谈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06: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章  绝学无忧

原文: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2、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4、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
5、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帛书: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易心学习笔记:
因法作奸所依赖的也是聪明智慧。所以我们常看到,以法治国,总绕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有人人以心向道,弃智不用,才是釜底抽薪,长治久安。老百姓也将幸福百倍。虎狼不用教都知道父慈子孝,可见,劝人孝慈,本是多此一举,人心向道,则人伦之情自足。巧利本为满足多余的物欲,须知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物欲拉动下的所谓人类文明,不过是个死胡同。只有人心向道,巧利自然失去诱惑,又怎么会招贼引祸呢。大道没有虚华,却是一切具足的无忧世界。到哪里找寻呢?答案是,不为物欲所逐,不为巧智所惑。于是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黄元御:
絕聖棄智,不以精明,率下民,安本務,故利百倍。絕仁棄義,不以小德示下民,任天真,故複孝慈。絕巧棄利,不以漁奪侵下民,有資賴,故無盜賊。此三者,以為文治之不足。故令有所屬,使之見素而抱樸,少私而寡欲。
【憨山注】此承前章而言智不可用,亦不足以治天下也。然中古圣人,将谓百姓不利,乃为斗斛权衡符玺仁义之事,将利于民,此所谓圣人之智巧矣。殊不知民情日凿,因法作奸。就以斗斛权衡符玺仁义之事,窃以为乱。方今若求复古之治,须是一切尽去,端拱无为,而天下自治矣。且圣智本欲利民,今既窃以为乱,反为民害。弃而不用,使民各安其居,乐其业,则享百倍之利矣。且仁义本为不孝不慈者劝,今既窃之以为乱,苟若弃之,则民有天性自然之孝慈可复矣。此即庄子所谓虎狼仁也。意谓虎狼亦有天性之孝慈,不待教而后能。况其人为物之灵乎。且智巧本为安天下,今既窃为盗贼之资,苟若弃之,则盗贼无有矣。然圣智仁义智巧之事,皆非朴素,乃所以文饰天下也。今皆去之,似乎于文则不定,于朴素则有余。因世人不知朴素浑全之道,故逐逐于外物,故多思多欲。今既去华取实,故令世人心志,有所系属于朴素之道。若人人果能见素抱朴,则自然少思寡欲矣。若知老子此中道理,只以庄子马蹄胠箧作注解,自是超足。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05: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原文:

1、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荒兮,其未央哉。
3、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4、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5、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6、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7、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8、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9、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帛书: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易心学习笔记:
圣人智慧圆满却不用智巧,所以无忧。世人恰恰相反,所以多忧。为何结果不同,差别只在内心,正如唯之与阿,都是应人之声,只因内心不同,前者恭敬后者傲慢,所以好恶之情,截然有别。声色货利这些东西,伤生害道,本应慎惧。如果被其所迷惑而追逐,将永无宁日。现实中我们看到,众人因为离道向物,所以蝇营狗苟,自得其乐,如享大餐之味,如登春台之望。我则离物向道,把心泊在物欲未萌之前,所以不识不知,如同婴孩。众人之心,执著不舍。我心却如不系之舟。乘无所归。众人财货有余,我却连身在哪里都忘掉了,浑浑沌沌的,真可谓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我心如此,澹然虚明,若海之空阔。动无所住,若长风御太虚。众人自恃聪明知见。我却好似一无所知。我所与人不同之处,只是我懂得食母不食谷而已。于是我想起老子说过的话,“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黄元御:
絕學則無憂,所謂學者析疑辨惑,較量是非之間,其實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此皆多事分剖,甚無用也。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形兆如嬰兒之未成孩童。眾人皆有所餘,而我獨若遺葉而不收。衆人皆有所以(以,為也),而我頑且鄙而無長,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荒兮其未央,望之無涯,忽兮其若晦,測之無迹,乘乘兮若無所歸,飄飄兮若無所停止。我岂愚人之心也哉,我獨異扵人而貴食其母,母者,天下之母,所謂無也。

【憨山注】此承前二章言圣智之为害,不但不可用,且亦不可学也。然世俗无智之人,要学智巧仁义之事。既学于己,将行其志。则劳神焦思,汲汲功利,尽力于智巧之间。故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知者又何所求。是则有学则有忧,绝学则无忧矣。然圣人虽绝学,非是无智。但智包天地而不用。顺物忘怀,澹然无欲,故无忧。世人无智而好用。逐物忘道,汨汨于欲,故多忧耳。斯则忧与无忧,端在用智不用智之间而已。相去不远,譬夫唯之与阿,皆应人之声也,相去能几何哉,以唯敬而阿慢。忧与无忧,皆应物之心也,而圣凡相隔,善恶相反,果何如哉。此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也。老子言及至此,恐世俗将谓绝学,便是瞢然无知。故晓之曰,然虽圣人绝学,不是瞢然无知,其实未尝不学也。但世俗以增长知见,日益智巧,驰骋物欲以为学。圣人以泯绝知见,忘情去智,远物离欲以为学耳。且夫声色货利,皆伤生害道之物,世人应当可畏者。我则不可不畏惧而远之。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苟不知畏,汨没于此,荒淫无度,其害非细。故曰荒兮其未央哉。央,尽也。由是观之,世人以增益知见为学。圣人以损情绝欲为学。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耳。众人忘道逐物,故汨汨于物欲之间。酷嗜无厌,熙熙然如享太牢之味,以为至美。方且荣观不休,如登春台之望,以为至乐。老子谓我独离物向道,泊于物欲未萌之前,不识不知,超然无欲。故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兆,念之初萌也。婴儿,乃无心识爱恶之譬。孩,犹骸骨之骸。未骸,所谓骨弱筋柔。乃至柔之譬。众人见物可欲,故其心执著而不舍。老子谓我心无欲,了无系累。泛然应物,虚心游世,若不系之舟。故曰乘乘兮若无所归。乘乘,犹泛泛也。众人智巧多方,贪得无厌,故曰有余。我独忘形去智,故曰若遗。遗,犹忘失也。然我无知无我,岂真愚人之心也哉。但只浑浑沌沌,不与物辨,如此而已。故俗人昭昭,而我独昏昏。昭昭,谓智巧现于外也。俗人察察,而我独闷闷。察察,即俗谓分星擘两,丝毫不饶人之意。昏昏闷闷,皆无知貌。我心如此,澹然虚明,若海之空阔不可涯量。飕然无著,若长风之御太虚。众人皆自恃聪明知见,各有所以。以,犹自恃也。我独无知无欲,顽而且鄙,亦似庸常之人而已。然我所以独异于人者,但贵求食于母耳。凡能生物者,谓之母。所生者,谓之子。且此母字,不可作有名万物之母的母字。此指虚无大道,能生天地万物,是以道为母,而物为子。食,乃嗜好之意。众人背道逐物,如弃母求食于子。圣人忘物体道,故独求食于母。此正绝学之学。圣人如此,所以忧患不能入也。前章绝圣弃智,乃无用之用。此章绝学无忧,乃无学之学。后章孔德之容一章,乃无形名之形名耳。
 楼主| 发表于 2014/4/10 08: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原文:

1、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2、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3、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4、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5、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6、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7、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说众甫。
8、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帛书: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易心学习笔记:
孔德之容就是盛德之容,就是所谓的宝相庄严。之所以宝相庄严,是因为内证大道。所以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在哪里可以看到道呢?修行内观可以看到。初观时似有似无,只观到有影子存在,再进一步,似无似有,观到有实物存在,再进一步,更加幽深的境界里,可以观到至精无妄的存在。此存在应显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失其时,真实无疑。世间王侯将相所获得的美德赞誉,如果是从外而来,就容易失去。只有内有证道,外显庄严,所获得的世人赞誉才亘古永存。这正是美德赞誉的本来面目。所以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说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黄元御: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是無也。然惚兮恍而其中有象,恍兮惚兮而其中有物,窈兮冥兮而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而其中有信。盖恍惚窈冥本來無有,而至德之中偹含萬有之原。其中萬有悉是此無所化,乃無也,而非空也。故其中有象、有物、有精,其精甚真非是虛言,以其中有信也。信為土德,其位當中,眾妙之門扵是焉在,是以含孕諸有,真實無妄也。三曰其中,道家玄幾扵此露矣。
  土居無處,故寄旺四維而無專宮,然而至虛至實是故有信,以其有信,故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名不去者,實不爽也。(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其有信,故無化為有。)
  土德主化,生物之本,以閱眾甫(甫即物也),皆根扵此。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土德生化誠信不虛也。

【憨山注】此章言道乃无形名之形名也。孔,犹盛也。谓道本无形,而有道之士,和气集于中,英华发现于外,而为盛德之容。且此德容,皆从道体所发,即是道之形容也。故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然此道体本自无形,又无一定之象可见。故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惚,谓似有若无,不可定指之意。然且无象之中,似有物象存焉。故曰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其体至深至幽,不可窥测。且此幽深窈冥之中,而有至精无妄之体存焉。故曰窈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此正楞严所谓唯一精真。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也。学者应知。然此识体虽是无形,而于六根门头,应用不失其时。故曰其中有信。此上皆无形之形。下言无名之名。谓世间众美之名自外来者,皆是假名无实,故其名易去。惟此道体有实有名,故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也。阅,犹经历。甫,美也。谓众美皆具。是以圣人功流万世而名不朽者,以其皆从至道体中流出故耳。其如世间王侯将相之名,皆从人欲中来,故其功亦朽,而名亦安在哉。唯有道者,不期于功而功自大,不期于名而名不朽。是知圣人内有大道之实,外有盛德之容,众美皆具,惟自道中而发也。故曰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盛德之容。发源于道。道本无形,惟恍惟惚。至深至幽,不可窥测。而有至精无妄之体存焉。唯一精真。精色不沈,于六根门头,应用不失其时。世间众美之名,自外来者,假名无实,无实易去。惟此道体,有实有名,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是知圣人内有大道之实,外有盛德之容,众美皆具,惟自道中而发也。其如世间王侯将相之名,皆从人欲中来,故其功亦朽,而名亦安在哉。故曰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05: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原文:

1、曲则全,枉则直。
2、洼则盈,敝则新。
3、少则得,多则惑。
4、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5、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帛书: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舆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易心学习笔记:
圣人之德,表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以曲尽其诚而无微不至;以屈己从人而道申于世;以虚心处下而百川归海;以为道日损而境界日新;以专心于一而终有所得。鉴于世人贪多而终无所得,所以圣人只示范一个不争之德,作为天下学道的榜样,不争之德表现为,智不炫于外而内明;不自以为是而彰显;不自夸而能有功;不自以为能而终为人之长。不争之德为什么有如此妙用呢?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争。因为不争之德,所以众德齐备,因为众德齐备。所以事必周全。譬如阳春,发育万物,虽草芥毫芒,春气充足。若纤毫不到,则春气不全。于是我想到老子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黄元御:
曲則全,求全反虧;枉則直,求直反折;窪則盈,自盈必溢;敝則新,欲新必污;少則得,積少為多,多則惑,貪多愈少。是以聖人知有始為天下母,故抱一為天下式。不自逞其見,故明;不自以為是,故彰;不自誇伐,故有功;不自矜張,故能長。總之不爭而已。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能全而歸之,自試有驗,而後云爾也。
【憨山注】此承前章言圣人所以道全德备众美皆具者,盖由虚心体道,与物无竞,故众德交归也。曲,委曲。即曲成万物而不遗之意。谓圣人委曲以御世,无一事不尽其诚,无一人不得其所。譬如阳春发育万物,虽草芥毫芒,春气无不充足。若纤毫不到,则春气不全。圣人之于人,无所不至。苟不曲尽其诚,则其德不全矣。故曰曲则全。枉则直者,屈己从人曰枉。直,伸也。谓圣人道高德盛,则大有径庭,不近人情。若不屈己从人,俯循万物,混世同波,则人不信。人不信,则道不伸。由人屈而道伸。故曰枉则直。洼则盈者,众水所聚,地之最下者,曰洼。譬如江海最为洼下,故万派皆归。而圣人之心至虚至下,故众德交归,德无不备。故曰洼则盈。敝则新者,衣之污损日敝。不敝,则不浣濯,不见其新。以其敝乃新耳。以譬圣人忘形去智,日损其知见,远其物欲,洗心退藏于密。欲不敝,则道不新。故曰敝则新。圣人忘知绝学,专心于一,故于道有得。故曰少则得。世人多知多见,于道转失。故曰多则惑。是以圣人因愍世人以多方丧道,故抱一为天下学道之式。式,法也。智巧炫耀于外曰见。自见者不明,故不自见乃为明耳。执己为必当曰是,自是者不彰,故不自是乃彰耳。彰者,盛德显于外也。夸功,曰伐。自伐者无功,故不自伐乃有功耳。司马迁尝谓韩信,假令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矣。意盖出此。恃己之能曰矜。长,才能也。自矜者不长,不自矜者乃长耳。此上四不字,皆不争之德也。惟圣人有之。故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者。由其圣人委曲如此,故万德交归,众美备具。故引古语以证之曰,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05: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原文:

1、希言自然,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孰为此者?天地。
4、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5、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6、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7、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8、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9、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帛书: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易心学习笔记:
寡言不辩,才是自然之道。君不见,狂风刮不过清晨,暴雨下不了整天。谁在鼓动风雨?乃是天地。天地鼓动风雨尚不能久,何况不平而辩?故我和光同尘而处世,与道者处则同于道,与德者处则同于德,与俗者处则同于俗。与道者同处,则道者以为友;与德者同处,则德者以为友;与俗者同处,则呼我以牛,以牛应之,呼我以马,以马应之。辩者多言,多言数穷,皆因信力不足。不如守中,不言而教。所以老子说:“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憨山注】此章言圣人忘言体道,与时俱化也。希,少也。希言,犹寡言也。以前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由其勉强好辩,去道转远,不能合乎自然。惟希言者,合乎自然耳。向下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以比好辩者之不能久。然好辩者,盖出愤激不平之气。如飘风骤雨,亦乃天地不平之气。非不迅激如人,特无终朝之久。且天地不平之气,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此甚言辩之不足恃也。盖好辩者,只为信道不笃,不能从事于道,未得玄同故耳。惟圣人从事于道,妙契玄同,无入而不自得。故在于有道者,则同于道。在于有德者,则同于德。失者,指世俗无道德者。谓至于世俗庸人,亦同于俗。即所谓呼我以牛,以牛应之,呼我以马,以马应之,无可不可。且同于道德,固乐得之。即同于世俗,亦乐而自得。此无他,盖自信之真,虽不言,而世人亦未有不信者。且好辩之徒,晓晓多言,强聒而不休,人转不信。此无他,以自信不足,所以人不信耳。  

  
黄元御: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所謂希者,言其自然也。自然維何?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所謂無名天地之始也。此一無也。寂兮寥兮,獨立當中而不改,周行四維而不殆,生天地而化萬物,可以為天下之母。所謂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所謂名可名非常名也。大曰逝,無往而不至,逝曰遠,無處而不周,遠曰反,由委而歸原(其原在中)。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王法乎地,地法乎天,天法乎道,道法乎自然。自然者,希夷之真象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09: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

原文:

1、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4、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帛书:企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易心学习笔记:
阔步而行,不能久行;踮脚而立,不能久立。自逞己见。偏执己是,结果一定是暗而不能明。自夸其功,自恃其能。不但无功,更无异于求死。以上所列,如同剩饭和赘肉一样为人所不喜,因为不是自然之道,有道之士,必不如此。所以老子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黄元御:
跂者不立(舉一足曰跂),立不久也。跨者不行(張兩足曰跨),行不便也。自見者,顯明而不明。自是者,求彰而不彰。自伐者,居功而無功。自矜者,爭長而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見,自愛而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憨山注】此承前章言好辩者不能持久,犹如跂跨之人不能立行,甚言用智之过也。跂,足根不著地也。跨,阔步而行也。盖跂者只知要强高出人一头,故举踵而立。殊不知举踵不能久立。跨者只知要强先出人一步,故阔步而行。殊不知跨步不能长行。以其皆非自然。以此二句为向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之譬喻耳。自见,谓自逞己见。自是,谓偏执己是。此一曲之士,于道必暗而不明。自伐,谓自夸其功。自矜,谓自恃其能。此皆好胜强梁之人,不但无功,而且速于取死。然此道中本无是事。故曰其在道也,如食之余,如形之赘,皆人之所共恶。而有道之士,以谦虚自守,必不处此。故曰有道者不处。以其不能合乎自然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05: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原文:
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3、可以为天地母。
4、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5、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7、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帛书: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易心学习笔记:
道之为物,称得上是浑沦无隙,所以老子说有物混成。道生于天地之先,既不可闻,又不可见,超然独立于万物之上,亘古不变,流行四时,终古不穷。用老子的话就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天地万物,皆从此生,所以说可以为天地母。无人知其名,老子给起了个字叫作道,名叫作大。于是我们从此有了道的概念。道,从时间看无始无终,从空间上看无边无际,从方向上看,道属于出世间法,与世间法相反。黄元御从医学的角度总结,养生务求其原,人的原首先从中气入手,其实继续追索,中气的原还可以找到先天祖气。这也是反的意思。符合老子在前章所说的反者道之动。放眼世界,我们可以发现,道无处不在。不独天地有大的特征,而王亦有大的特征。故域中所称大者有四,而王居其一。世人但知王大,而不知圣人取法于天地。世人但知天地大,而不知天地自道中生,道固然大,离名绝相,方为合乎自然。
黄元御: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所謂希者,言其自然也。自然維何?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所謂無名天地之始也。此一無也。寂兮寥兮,獨立當中而不改,周行四維而不殆,生天地而化萬物,可以為天下之母。所謂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所謂名可名非常名也。大曰逝,無往而不至,逝曰遠,無處而不周,遠曰反,由委而歸原(其原在中)。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王法乎地,地法乎天,天法乎道,道法乎自然。自然者,希夷之真象也。

【憨山注】此承前言世俗之士,各以己见己是为得。曾不知大道之妙,非见闻可及。故此特示大道以晓之也。有物者,此指道之全体,本来无名,故但云有一物耳。浑浑沦沦,无有丝毫缝隙,故曰混成。未有天地,先有此物,故曰先天地生。且无声不可闻,无色不可见,故曰寂寥。超然于万物之上,而体常不变,故曰独立而不改。且流行四时,而终古不穷,故曰周行而不殆。殆,穷尽也。天地万物,皆从此中生,故曰可以为天下母。老子谓此物至妙至神,但不知是何物,故曰吾不知其名,特字之曰道。且又强名之曰大道耳。向下释其大字。老子谓我说此大字,不是大小之大。乃是绝无边表之大。往而穷之,无有尽处。故云大曰逝。向下又释逝字。逝者远而无所至极也。故云逝曰远。远则不可闻见,无声无色,非耳目之所到。故云远曰反。反,谓反一绝迹。道之极处,名亦不立,此道之所以为大也。然此大道,能生天生地,神鬼神王。是则不独道大,而天地亦大。不独天地大,而王亦大。故域中所称大者有四,而王居其一焉。世人但知王大,而不知圣人取法于天地。此则天地又大于王。世人但知天地大,而不知天地自道中生,取法于道。此则道又大于天地也。虽然,道固为大,而犹有称谓名字。至若离名绝字,方为至妙,合乎自然。故曰道法自然。且而大道之妙,如此广大精微。而世人岂可以一曲之见,自见自是以为得哉。此其所以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2 2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