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9989|回复: 53

道德经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4 08: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原文: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易心简译:

  名相就是概念,寻常之道,可以名相,真常之道,不可名相;我们后天理解万物,需要借助名相,但是以名解名,也会逐渐失去本来的意义,不复原名。所以,我们强用“无”作为天地形成之前的名相;用“有”作为衍生万物的母体的名相。观无可照见道之无穷奥妙;观有可照见道之无所不用。修行之道在于,观无观有,不可偏废;无论“无”还是“有”都是道之所存,“无”指向道体,“有”指向道用。观无观有,玄修而坐忘,正是证道之门,证道之后,乃有众妙。

  憨山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老氏之学,尽在于此。其五千余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犹言也。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体也。然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为天地之始。斯则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此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为万物之母。此二句,言道之用也。此下二句,乃入道之工夫。常,犹寻常也。欲,犹要也。老子谓,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无,要以观其道之妙处。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有,要以观其道之徼处。徼,犹边际也。意谓全虚无之道体,既全成了有名之万物。是则物物皆道之全体所在,正谓一物一太极。是则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见道之实际,所遇无往而非道之所在。故庄子曰,道在稊稗,道在屎尿。如此深观,才见道之妙处。此二观字最要紧。此两者同已下,乃释疑显妙。老子因上说观无观有,恐学人把有无二字看做两边,故释之曰,此两者同。意谓我观无,不是单单观无。以观虚无体中,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观有,不是单单观有。以观万物象上,而全是虚无妙道之理。是则有无并观,同是一体,故曰,此两者同。恐人又疑两者既同,如何又立有无之名,故释之曰,出而异名。意谓虚无道体,既生出有形天地万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无以生有。无不自无,因有以显无。此乃有无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出而异名。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无对待,则不成一体,如何谓之妙道,故释之曰,同谓之玄。斯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深观至此,岂不妙哉。老子又恐学人工夫到此,不能涤除玄览,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意谓虽是有无同观,若不忘心忘迹,虽妙不妙。殊不知大道体中,不但绝有无之名,抑且离玄妙之迹,故曰,玄之又玄。工夫到此,忘怀泯物,无往而不妙,故曰,众妙之门。斯乃造道之极也。似此一段工夫,岂可以区区文字者也之乎而尽之哉。此愚所谓须是静工纯熟,方见此中之妙耳。

  黄元御:
  常道,道之本色,后章所謂“復命曰常”也。道不可道(言也),道如可道,即非常道,亦不可名,名如可名,即非常明(常名,常道之名,后章“吾不知其名字”,叙曰“道,強謂之名,曰大”,是不可名也)。以道者恍惚窈冥,無物可言,只是一段妙理而已,未有天地之前,太虛寥廓,陰陽不分,所謂無也。無者,天地之太極,太極包含陰陽,陰陽之內有中氣焉,沖虛靈妙,以至無而偹萬有,特未經發泄耳。此無中之真宰也。(此太極中間白圈,所謂眾妙之門,玄牝之門,皆是此處。此處雖是無物,然實有中氣在焉。未化一切形質,卻是一切形質之祖,是無也非空。)中氣運轉,陰降陽升,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天地之初自此無中生化,是名天地之始也,既有天地則萬物皆生,無化而為有,是名萬物之母也。(此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義。)故常扵其無,欲以觀其化幾淵涵之妙(所謂眾妙之門)。常扵其有,欲以觀其物力歸複之徼(徼,邊也,中國邊外曰徼,外觀其徼者,即後章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也)。天地也,萬物也,此兩者同出一原(皆自無來),而各異其名,名雖異而出則同,皆是此無所生化耳。此無之中含孕諸有,物物同根,此謂之玄。萬物根扵天地,其義玄矣,天地根扵太極,其義更玄,玄之又玄,是謂衆妙之門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08: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不言之教
原文: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6、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帛书: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黄元御注: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而不知不美生扵誇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而不知不善生扵伐善,斯不善矣。天道循環,一長必消。故有無相生,有終則無,無終則有也。難易相成,易極則難,難極則易也。長短相形,長盡則短,短盡則長也。高下相傾,高窮則下,下窮則高也。音聲相和,鉅甚則細,細甚則鉅也。前後相隨,前竟則後,後竟則前也。自然之理如是。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之而不有,為焉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其功不去也。


憨山注:
此释前章可名非常名,以明世人居有为之迹,虚名不足尚。圣人处无为之道以御世,功不朽而真名常存之意也。意谓天下事物之理,若以大道而观,本无美与不美,善与不善之迹。良由人不知道,而起分别取舍好尚之心,故有美恶之名耳。然天下之人,但知适己意者为美。殊不知在我以为美,自彼观之,则又为不美矣。譬如西施颦美,东施爱而效之,其丑益甚。此所谓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恶,丑也。又如比干,天下皆知为贤善也,纣执而杀之。后世效之以为忠,杀身而不悔。此所谓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此皆尚名之过也。是则善恶之名,因对待而有。故名则有无相生,事则难易相成,物则长短相形,位则高下相倾,言则音声相和,行则前后相随,此乃必然之势。譬如世人以尺为长,以寸为短。假若积寸多于尺,则又名寸为长,而尺为短矣。凡物皆然,斯皆有为之迹耳。凡可名者,皆可去。此所谓名可名,非常名也。是以圣人知虚名之不足尚,故处无为之道以应事。知多言之不可用,故行不言之教以化民。如天地以无心而生物,即万物皆往资焉,不以物多而故辞。虽生成万物,而不以万物为己有。虽能生物,而不自恃其能。且四时推移,虽有成物之功,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其功,故至功不朽。不尚其名,故真名常存。圣人处无为之道,亦由是也。盖万物作焉已下,皆是说天地之德,以比圣人之德。文意双关,庄子释此意极多。  

易心学习笔记:
如同所有概念,美,也是主观的,自己主观认为的美,别人未必喜欢,甚至厌恶。以此类推,善也是这个道理。把自己的好恶当做是真好恶,其实是分别心。产生分别心在于没有认清到下面两个层面,其一,在有为法的范畴内,遵循的是太极阴阳之道,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所有对立互相转化,并非绝对。其二,不可执着于有为法的境界。凡一切相,皆是虚妄,所谓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这些都是对立假象。比如,自己有了“生”的概念之后,才区分“有”和“无”的不同,有了“成”的概念之后,才区分了“难”和“易”的不同;有了“形”的概念之后,才区分了“长”和“短”的不同 ;有了“倾”的概念之后,才区分了“高”和“下”的不同;有了“和”的概念之后,才区分了“音”和“声”的不同;有了“随”的概念之后,才区分了“前”和“后”的不同。在道无的境界里,以上这些对立统统不见了。由知虚名不足为尚,而选择无为;由知多言无益,而选择不言之教。如同天地本无为,而万物赖之以资生。天地生物而无辞,成物而不为己有。不居其功,故不去其功,不住名相,故不迷惑执着于有为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3: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圣人之治
原文:
1、不尚贤,使民不争。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5、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6、为无为,则无不治。
  帛书: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易心学习笔记:
君不好名,民不至于争名。君不好利,民不至于为盗。结论是,如果在上者不贪图名和利,老百姓也不会贪图名和利,怎么会心乱呢?可见,圣人之治的关键,在于自上而下,摆脱对名利的追逐,认识到名利本虚妄不实,懂得向内求,叫作实其腹。不向外求而杜绝了妄心,叫作虚其心,不再追逐名利叫作弱其志。安于自食其力为强其骨。如果社会主流都不起妄心,少私寡欲,即使少数人还做不到,也不至于危害社会。这叫做以无为之道治国,无为而无不为。

按:推崇贤能,在实施起来必然要确立人为标准,由此,标准以法的名义在显而执行,贤能以理的实际在隐而供奉。标准,正面意义在于有法可依,反面意义在于必然依法不依理。自古及今,依法不依理制造了多少人伦惨剧:宋明理学强调天理,天理本不为错,更引申为存天理而灭人欲,就开始走偏了。在这个大旗下,引申出“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的引论。节这个东西,介于理和法之间,往前推合乎事理,往后追,必然需要具体判断标准。明朝海瑞的五岁女儿因为饿了,接受一个家仆给的吃食,海瑞就认为女儿失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女儿要全节,必须饿死。女儿饿死后,此事甚至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所赞誉。可见“尚贤”的结果就是这样,所以老子说,作为圣人之治的社会导向,要做到“不上贤,使民不争”。那么不推崇贤能,会不会让人们怠惰不求进步呢?老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带着这个问题,就需要继续深入读老子。难得之货,物以稀为贵,稀有,不可能普及使用,少数人才有条件拥有,如钻石,自然容易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贵难得之货的社会标准导向必然是倡导人们争相居奇炫富,没有条件拥有的人,盗心起而道心稀,越来越陷入到名相的泥沼,从而离道日远。2014年春节一则新闻,有男子过年回家,把自己的普通车改装成奔驰,结果上路时候被交警拦下。耽误了行程,年都过不好,更不要说面子了。所以老子说作为圣人之治的社会导向,要遵从“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人有所欲,顺所欲如难填之壑;人若无欲,不为佛就是已经死了。所以老子不强调灭人欲,而是强调少私寡欲。少和寡都可以做动词来理解,意思是每个人境界不同,不用攀比别人,只要跟自己的过去比,不为自己的欲望左右,向道而行就是少私寡欲了。而作为圣人之治的社会导向,应该做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而不是到处搞出一些勾引人们欲望的东西来乱人道心。当下,城市视觉所见,光怪陆离,充斥着见可欲而乱人心的东西。
综上所述,老子总结为:圣人之治,在于破除名相,还原真实,内证实境而不是外求邪道。常使人保持不通过名相而知的行为,保持少私寡欲的状态,就可以让执着名相的人无所作为。遵从无为之道,则无不可治之理。现代社会距离老子的圣人之治多远呢?GDP事关就业率,就业率事关社会稳定,社会稳定事关人民福祉,于是全社会被GDP绑架。总结一句话,需求拉动社会进步,刺激需求事关人民幸福。反过来看,消费污染环境超过地球自净能力,人们早已沦落为地球的蛀虫,所以,恰恰与圣人之治的要求相反。相反的结果,就是人们幸福感缺失,灵性缺失,道心日微,环境日益恶劣。



憨山注:此言世人竞有为之迹,尚名好利嗜欲之害,教君人者治之之方。以释上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实效也。盖尚贤,好名也。名,争之端也。故曰争名于朝。若上不好名,则民自然不争。贵难得之货,好利也。利,盗之招也。若上不好利,则民自然不为盗。故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所以好名好利者,因见名利之可欲也,故动乱其心以争竞之。若在上者苟不见名利有可欲,则民亦各安其志,而心不乱矣。故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然利,假物也。人以隋珠为重宝,以之投雀,则飞而去之。色,妖态也。人以西施为美色,麋鹿则见而骤之。名,虚声也。人以崇高为贵名,许由则避而远之。食,爽味也。人以太牢为珍羞,海鸟则觞而悲之。是则财色名食,本无可欲。而人欲之者,盖由人心妄想思虑之过也。是以圣人之治,教人先断妄想思虑之心,此则拔本塞源,故曰虚其心。然后使民安饱自足,心无外慕,故曰实其腹。然而人心刚强好争者,盖因外物诱之,而起奔竞之志也。故小人鸡鸣而起,孳孳为利,君子鸡鸣而起,孳孳为名,此强志也。然民既安饱自足,而在上者则以清净自正。不可以声色货利外诱民心,则民自绝贪求,不起奔竞之志,其志自弱,故曰弱其志。民既无求,则使之以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自食其力,故曰强其骨。如此则常使民不识不知,而全不知声色货利之可欲,而自然无欲矣。故曰常使民无知无欲。纵然间有一二黠滑之徒,虽知功利之可欲,亦不敢有妄为攘夺之心矣,故曰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如上所言,乃不言之教,无为之事也。人君苟能体此而行以治天下,则天下无不治者矣。故结之曰,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文法极古,然察其微意,盖多述古。或述其行事,或述其文辞,似此为无为则无不治,乃述上古圣人之行事者。至若是谓等语,皆引古语以证今意,或以己意而释古语者。且其文法机轴,全在结句,是一篇主意。盖结句,即题目也。读者知此,则思过半矣。至其句法,有一字一句,二字一句,三字一句者极多。人不知此,都连牵读去,不但不得老子立言之妙。而亦不知文章之妙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06: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万物之宗

原文:
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2、渊兮,似万物之宗。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4、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易心学习笔记:
1、道无主宰妙有,化育万物,又弱而不显,正如内经里说的天藏德不止,所以说冲而用之或不盈;道在万物之中,所以说冲,冲者,阴阳之中而为气也。渊深汇川,万物归道,所以说万物之宗。自然而成,非尚勇力,所以说挫其锐;道虽不言而万物归化,所以说解其纷;道不弃卑下,正如庄子所说,道在屎尿,所以说和光同尘;道用而了无痕迹,所以说湛兮,似或存。道生万有,故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黄元御:
道在無處,本自沖虛,人之用之,終不盈滿,眾妙之門,悉扵此闢,淵乎深哉,似為萬物之宗,用之者挫其鋒銳,解其紛擾,和其光芒,同其塵垢。湛(沉同)兮似若存,所謂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與道合矣。
  吾不知此道是誰氏之子,直是象帝之先。(蒼天有象,上帝在焉,是謂象帝。)象帝之先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所謂無名天地之始也。

【憨山注】此赞道之体用微妙,而不可测知也。冲,虚也。盈,充满也。渊,静深不动也。宗,犹依归也。谓道体至虚,其实充满天地万物。但无形而不可见,故曰用之或不盈。道体渊深寂漠,其实能发育万物,而为万物所依归。但生而不有,为而不宰,故曰似万物之宗。或,似,皆不定之辞。老子恐人将言语为实,不肯离言体道,故以此等疑辞以遣其执耳。锐,即刚勇精锐。谓人刚锐之志,勇锐之气,精锐之智,此皆无物可挫。唯有道者能挫之,故曰挫其锐。如子房之博浪,其刚勇可知。大索天下而不得,其精锐可知。此其无可挫之者,唯见挫于圯上老人一草履耳。由子房得此而进之于汉,卒以无事取天下。吾意自庄周以下,而功名之士,得老氏之精者,唯子房一人而已。以此较之,周善体而良善用,方朔得之,则流为诡矣。其他何足以知之。纷,谓是非纷扰。即百氏众口之辩也。然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此皆无人解之者。唯有道者,以不言之辩而解之。所谓大辩若讷。以道本无言,而是非自泯,故曰解其纷。和,混融也。光,智识炫耀于外。即所谓饰智惊愚,修身明污者,是也。唯有道者,韬光内照,光而不耀。所谓众人昭昭,我独若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故曰和其光。与俗混一而不分。正谓呼我以牛,以牛应之。呼我以马,以马应之。故曰同其尘。然其道妙用如此,变化无方。而其体则湛然不动,虽用而无迹。故曰湛兮或存。要妙如此,而不知其所从来。故曰吾不知谁之子。且而不是有形之物,或象帝之先耶。帝,即天帝。象,或似也。愚谓此章赞道体用之妙,且兼人而释者。盖老子凡言道妙,全是述自己胸中受用境界。故愚亦兼人而解之。欲学者知此,可以体认做工夫。方见老子妙处。宇宇皆有指归,庶不肖虚无孟浪之谈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06: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多言数穷

原文: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5、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帛书: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易心学习笔记:
好生爱物之心叫做仁,无论天地生物,还是圣人爱人,原本都不是为了显示仁心。天地无心,一气当生,不得不生。圣人无心,同体当爱,不得不爱 。正如扎草为狗用于祭祀,草狗无心,祭祀其用。天地化生万物,可以比作风箱管乐,都是以虚为用。风箱管乐之间,空无一物,正如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日常不必觉得天地存在,但是天地自在。所以说天地虚置不以为屈。可是风箱动而鼓风,管乐动而奏乐,天机动而作用无穷。天地不言,万物化生,所以说希言自然。由希言自然可解多言数穷。一物一太极,道在人身,道不远人,人自远道,与其终日外求名相,不如守中进道。所以说不如守中。

黄元御:
天地之間,空洞虛豁,其猶橐籥乎?(布囊無底曰橐,竹管去節曰籥。橐以鼓風,籥以吹氣者。)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虛而不致扵屈,動而愈復能出,無非太空,即無非積氣也。然清自何生,濁自何降,降不由上,升不由下,升降之原皆自當中。旁門歧路之家求上下四旁。多言數窮,無當扵是,約而言之,不如守中。中者,道家之黃婆,在水火金木之交,處戊己二土之介,媒合嬰姹(坎中陽氣曰嬰兒,曰鉛中金,即壬水也。離中陰精曰姹女,曰硃裏汞即丁火也),交媾龍虎(兌金白虎,震木為青龍),結仙胎而產靈丹,全在乎此。所謂玄關、黃庭、洞房、鼎器種種色目,皆其別名。守中即是守母,返本還原、歸根復命,莫外扵此矣。

【憨山注】此言天地之道,以无心而成物。圣人之道,以忘言而体玄也。仁,好生爱物之心。刍狗,乃缚刍为狗,以用祭祀者。且天地圣人,皆有好生爱物之仁。而今言不仁者,谓天地虽是生育万物,不是有心要生。盖由一气当生,不得不生。故虽生而不有。譬如刍狗,本无用之物。而祭者当用,不得不用。虽用而本非有也。故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虽是爱养百姓,不是有心要爱。盖由同体当爱,不得不爱。虽爱而无心。譬如刍狗,虽虚假之物。而尸之者当重,不得不重。虽重而知终无用也。故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犹,似也。橐,即皮韝。乃鼓风铸物之器。籥,即管籥。乃承气出音之器。屈,枉己从人之意。动,犹感触也。谓橐籥二物,其体至虚而有用,未尝恃巧而好为。故用不为伸,不用则虚以自处,置之而亦不自以为屈,故曰虚而不屈。且人不用则已。若用之,则触动其机,任其造作而不休,故曰动而愈出。然道在天地,则生生而不已。道在圣人,则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大道之妙如此。惜乎谈道者,不知虚无自然之妙。方且众口之辩说,说而不休,去道转远,故曰多言数穷。不若忘言以体玄,故曰不若守中。盖守中,即进道之功夫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05: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玄牝之门

原文:
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2、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3、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帛书: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易心学习笔记:
从中医角度看,人身为实,先天祖气为虚,人身是虚生实;从佛法角度看,色身为有,真如之性为无,人身是无生有。老子说,道无生妙有,无为道之体,因为虚而能应,所以被称为谷神,因为可以化生妙有,所以被称为玄牝。玄牝不仅可以生人,天地也是从此而生。道生万物,生生不息,所以说绵绵若存;道用而不显,所以说用之不勤。黄元御从中医角度诠释人身精气神与先天祖气的关系,憨山大师则从修行角度诠释色身与自性的关系。要在提醒我们居后天之用不忘先天之体,小则养生全命,大则养性归道的道理。

黄元御:
谷神在中,先天之祖氣也。人之初生,先結祖氣,此氣方凝,陰陽未判,混沌鴻濛,是謂太極。陰陽之內有中氣焉,中氣左旋而化己土,右轉而化戊土,戊己運迴,陽動而生則化神魂,陰靜而降則化精魄。神藏扵心精藏扵腎,魂藏扵肝魄藏扵肺,藏府悉偹,形體皆完乃成為人。己土為脾戊土為胃,中氣在戊己二土之間,沖虛靈動,眾妙皆含(眾妙之門),是曰谷神。脾胃者,倉廩之官,賴穀氣培養使此先天之祖氣不至虧敗,是曰穀神。以其先天祖氣之虛靈,謂之谷神;以其后天穀氣之沖和,謂之穀神。其實總是中氣而已,非有二也。(谷與穀義異而原同,總是先天祖氣所化。)人之生全在谷神,其死者谷神敗也。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母也,竅也(鳥獸之母皆曰牝,《書》稱牝雞,《易》稱牝牛是也。谿谷虛空之處亦曰牝,韓詩“黃金擲虛牝“是也。)《素問》:在天為玄,玄生神。此竅中有谷神,故曰玄竅。精神血氣皆自此生,是乃一身之母。(無為天地之始,亦為人物之始,所謂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者,天人所同也。)不曰玄谷而曰玄牝者,以其中虛如谷而有含生化之妙也。(谷言其虛,牝言其虛,空而能生化,既為玄竅,又為玄母,故曰玄牝,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即是此義。)
  此上為天,此下為地,而究其根原,玄牝之門是為天地之根。盖陽自此門而升,陰自此門而降。(己土左旋則此門開,開則陽升,戊土右轉則此門闔,闔則陰降,闔開之權全在此門,故九地之陽不至下陷,九天之陰不至上逆也。)積陽則為天,積陰則為地,故玄牝之門乃陽升陰降之關,生天生地之本,所謂無名天地之始也,道家鉛自此升,汞自此降,長生久視之原,扵此在焉。是當綿綿若存,用之不動,鶴胎龜息,復命歸根,長養谷神,以培先天,祖氣盛大則久而長存,仙靈秘妙盡扵此矣。

【憨山注】此言道体常存,以释上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之意也。谷,虚而能应者。以譬道体至虚,灵妙而不可测,亘古今而长存,故曰谷神不死。且能生天生地,万物生生而不已,故曰是谓玄牝。牝,物之雌者。即所谓万物之母也。门,即出入之枢机。谓道为枢机,万物皆出于机,入于机。故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幽绵不绝之意。谓此道体至幽至微,绵绵而不绝,故曰若存。愈动而愈出,用之不竭,故曰不勤。凡有心要作,谓之勤。盖道体至虚,无心而应用,故不勤耳。  
发表于 2014/3/18 09: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家注解,很好。谢谢分享。希望能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07: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原文:
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帛书: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易心学习笔记:
人生短暂,何物能长久呢?唯有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能长久?在于无私。人可以效法天地而寿与天齐吗?正如老子所说,我有大患,因为我有身,如我无身,何患之有?圣人之法,慈而忘危,俭而忘名,不为天下先而忘功利。可以出入险地而蹈险如夷,入军不被铠甲,山行不避兕虎。世人以身为私,所以为身所困,殊不知此色身乃是患本。人生在世,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圣人之道,与世人恰恰相反,轻色身而求法身,反者道之动。所以说后其色身而法身先,外其色身而法身存,以其无私而成道。


黄元御: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至公也。聖人不能積(蓄積)。既己為人而己愈有,己以與人而己愈多。藏富扵民其富愈大。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反先,外其身而身反存。非以其無也?惟其無私,故能成其私也。

【憨山注】此言天地以不生故长生,以比圣人忘身故身存也。意谓世人各图一己之私,以为长久计。殊不知有我之私者,皆不能长久也。何物长久,唯天地长久。然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私其生,故能长生。其次则圣人长久,是以圣人体天地之德,不私其身以先人,故人乐推而不厌。故曰后其身而身先。圣人不爱身以丧道,故身死而道存。道存则千古如生,即身存也。故曰外其身而身存。老子言此,乃审问之曰,此岂不是圣人以无私而返成其私耶。且世人营营为一身之谋,欲作千秋之计者,身死而名灭。是虽私,不能成其私,何长久之有。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05: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原文:
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帛书: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易心学习笔记:
人生短暂,何物能长久呢?唯有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能长久?在于无私。人可以效法天地而寿与天齐吗?正如老子所说,我有大患,因为我有身,如我无身,何患之有?圣人之法,慈而忘危,俭而忘名,不为天下先而忘功利。可谓后其身,可谓外其身。出入险地而蹈险如夷,入军不被铠甲,山行不避兕虎,可谓身存,可谓成其私。世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两个观点,反差如此之大,让人无所适从。那么圣人的秘密在哪里呢?世人以身为私,所以为身所困,殊不知此色身乃是患本。圣人之道,与世人恰恰相反,是因为轻色身而求法身,反者道之动,道者反之动,所以说后其色身而法身先,外其色身而法身存,以其无私而成道。其中深意,不仅仅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样的一句话所能涵盖。


黄元御: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至公也。聖人不能積(蓄積)。既己為人而己愈有,己以與人而己愈多。藏富扵民其富愈大。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反先,外其身而身反存。非以其無也?惟其無私,故能成其私也。

【憨山注】此言天地以不生故长生,以比圣人忘身故身存也。意谓世人各图一己之私,以为长久计。殊不知有我之私者,皆不能长久也。何物长久,唯天地长久。然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私其生,故能长生。其次则圣人长久,是以圣人体天地之德,不私其身以先人,故人乐推而不厌。故曰后其身而身先。圣人不爱身以丧道,故身死而道存。道存则千古如生,即身存也。故曰外其身而身存。老子言此,乃审问之曰,此岂不是圣人以无私而返成其私耶。且世人营营为一身之谋,欲作千秋之计者,身死而名灭。是虽私,不能成其私,何长久之有。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06: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上善若水

原文:
1、上善若水。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4、夫唯不争,故无尤。   
帛书: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易心学习笔记:
善人不是好人,善人无己,无己可以坐忘,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可见全德归道。德之体为道,德之用在善。因为善,所以无己,因为无己,所以不争,这就是不争之德。不争之德,无往而不善。譬如水,利万物而不争,具备不争之德,所以说上善若水。世人好高,水处于下,水因为不争之德而几于道。圣人处世,具备不争之德,故无往而不善:居者有善,则居止应地,无处不是宝地;行动有善,则动静应时,无时不是吉时。修心有善,则不学而渊;言语有善,则不言而教。施政有善,则天下大治;处事有善,则事必善成。助人有善,才会真正体现仁者爱人的本意。因为不争之德如此,必然无人怨,无鬼责。所以老子说,夫惟不争,故无尤。   

黄元御: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惟不爭,故無過尤。處衆人之所惡(人情惡下),故幾扵道,居善地勢,心善淵涵,與善慈仁,言善誠信,正(政通)善治理,事善才能,動善時令。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雖處下流而實居上善也。

【注】此言不争之德,无往而不善也。上,最上。谓谦虚不争之德最为上善,譬如水也,故曰上善若水。水之善,妙在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谓随方就圆,无可不可,唯处于下。然世人皆好高而恶下。唯圣人处之。故曰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几,近也。由圣人处谦下不争之德,故无往而不善。居则止于至善,故曰善地。心则渊静深默,无往而不定,故曰善渊。与,犹相与。谓与物相与,无往而非仁爱之心,故曰与善仁。言无不诚,故曰善信。为政不争,则行其所无事,故曰善治。为事不争,则事无不理,故曰善能。不争,则用舍随时,迫不得已而后动,故曰善时。不争之德如此,则无人怨,无鬼责。故曰夫惟不争,故无尤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2 20: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