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丹溪叟

悬壶杂记 2、气轮肿胀(白睛上浮 罕见病之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4: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茗德中医 的帖子

不是什么“学识渊博”,而是因为当时正在学习《眼科六经法要》,所以才容易想起这个病的治法,不过依样画葫芦而已,绝非我的创见。应该感谢陈先生写书说真话,教学生传绝活。而且要言不繁,真正是“法要”。
发表于 2014/3/20 06: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jingxin1955 于 2014/3/20 06:08 编辑

       观此症,我辈后学应该学习什么?不是其方药吧,因为先生也曾说这一辈子行医类似也是仅见。那么,学习其理法辩证才是根本。先看西医该如何诊治。抛开现在的高新机器诊断不说,先要用光学探视镜望一下吧,他会看到比丹溪先生更为清晰的瞳孔基本完好,而周边的角膜虹膜水肿突出情状,形成瓷碗中间一颗黑葡萄的印象。接下来找原因,细菌感染?虽然眼眵多却不是化脓;病毒感染?差强而已。怎么治?病毒可是无药可医的病症,因为病毒是在细胞里面化用寄主细胞质才可以复制繁殖自己,任何药物都不可能深入到细胞中间去治病的,这也是西药没有内服的抗病毒制剂的原因,也是治了十多天疼痛稍缓——消炎药寒凉清热——而归的原因。
发表于 2014/3/20 06: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jingxin1955 于 2014/3/20 08:37 编辑

       我们首先的望诊,将会看到和西医类似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眼眵多,昼夜疼痛,“兑廓(锐眦方)布有细小淡红血丝”,这是在告诉诊者,该病是实证、热证,归经应该是肝经(目锐眦为少阳胆经起始穴);舌质淡、苔白腻,乃内有水湿之象,符合目睛“肉色白嫩晶莹,有饱含水液欲滴之态”。

发表于 2014/3/20 06: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jingxin1955 于 2014/3/20 08:31 编辑

       关键的切脉,脉浮缓:浮意味表证,目睛位于体表,脉证应之,归经应属太阳;缓本是脾胃本脉,常脉应是和缓有力,而此时的缓应该是无力,稍一用力按下即摸不到的情形,胃本受伤,可能是此次致病的原因所在,归经属太阴。综合判断,太阴太阳合病,下文按语说到目白睛属肺,太阴太阳合病亦相应。



发表于 2014/3/20 07: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jingxin1955 于 2014/3/20 08:32 编辑

       中医治病主要不在外在的是什么侵害(六淫致病)了肌体,而是使肌体怎样与外界相适应,与外界相平衡,这也正是中药讲求药性归经的道理所在。上述病况的判断既已明确,根据疾病所在与药物归经来寻找可用之材就有了方向,不像西医那样茫无目标。首先药性应该能够清肝热,须从寒凉类药物中间遴选;同时要能够入肺经、利水消肿才可档此重任。
发表于 2014/3/20 09: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jingxin1955 于 2014/3/21 17:39 编辑

       葶苈子,性味辛、苦、寒;归经,肺经、心经、肝经、胃经、膀胱经;功能,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泄逐水邪。
       性寒,归肝经、肺经,泻肺降气、利水消肿,这些决定了葶苈子是治疗此病的不二之选。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根据葶苈子归肺经、肝经,可以将其定位为“酸木”,即
       味酸皆属金:麦冬(金) 桑白皮(水) 葶苈子(木) 山萸肉(火) 五味子(土)
       据此葶苈子先定位于酸金,酸(金)可克木,《本神农草经》谓辛属肝,肝宜“辛补之,酸泻之”;在酸味系列药物中位于“木”位,即有“辛”的味,辛可入肝,依据该《法要》同样指向葶苈子。在此方中,它的地位无疑是君位,应用其泻肝的功能。
   
发表于 2014/3/20 10: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jingxin1955 于 2014/3/21 17:37 编辑

       桑白皮气味甘寒、无毒。《本草纲目》: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据此。桑白皮入肺经,长于利水,定位为金中之水:
       味酸皆属金:麦冬(金) 桑白皮(水) 葶苈子(木) 山萸肉(火) 五味子(土)
       先生所用方剂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小泻肝汤,其组方法式为:

       小泻肝汤  
       本脏用味药         母脏同味药      本脏克味药       所胜脏克本脏味药
           葶苈子                桑白皮              大枣

       将其定位为金中之水,乃因其入肺经,与水的亲和——利水,因此可作为葶苈子之母——水生木,以强化其利水之用(功能)。纲目说“乃实则泻其子”,是说的脾之子肺,因桑皮其味甘,入脾,故泻其子者,乃泻脾土之子肺金也。
       大枣一味,在小泻肝汤的组方中,大枣是以肝的克味药出现的,为何?在《用药法要》中, 体现的是治未病的思想,即某脏腑的疾病是“盛则传,虚则受”,如本例由于肝气之盛,并非传其子而是传其所胜,即其克脏脾土。这个孩子原本脾胃就不甚强健,已见其缓弱无力之脉,为了防止肝木盛而相克,则用大枣补之,以防其传也,即“大枣甘温安中,且缓葶苈峻猛,使逐水而不伤正。”
发表于 2014/3/20 11: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jingxin1955 于 2014/3/21 17:35 编辑

       小泻肝汤  
       本脏用味药         母脏同味药      本脏克味药       所胜脏克本脏味药
           葶苈子                桑白皮              大枣                       生甘草
        最后此小泻肝汤还可以加一味,即“所胜脏克本脏味药”,“所胜脏”即其所克脏——木克土;“克本脏味药”即味既为甘——受木克,又反过来能制木的,在一系列甘味药中可选的有麦冬——土中金,甘草亦为土中金。考虑麦冬有滋润之用,用甘草为妥,既可强其脾胃,又可反过来制木,《本草经》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于是方子可成如彼。
       现今提倡创新,何谓创新?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给了我们创新的法则,即“无可法而法之”。一个从未见过的病症出现,毫无既往的经验,甚至查遍前人亦无以为法,怎么办,放弃不治?其实我们的祖先已经从哲学层面给了我们方法,即天人合一:五脏六腑合于天地阴阳四时六合八方五气六运五味五脏,告诉了我们”所以合“之法:望闻问切、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五脏五味,明乎此,即可于无可法中而生法,变不可治为可治,非独此病为然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5: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unjingxin1955 的帖子

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番分析,洞若观火,使本案增色不少。老朽望尘莫及,只有谢谢先生了。
发表于 2014/3/21 18: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丹溪叟 的帖子

       先生过奖了!我等后学能有先生这样毫无功利之心,勇于倾囊而授的前辈,实为我等之兴,感激还来不及,何敢领受如此盛誉!实在是读此医案,初读前边症状叙述部分,突然想到如果没有先生的方药,叫我等后学处方,该如何措手?于是故意不看后边,仔细分析前边的脉证,于是有了跟帖中肝火旺、太阳表征、太阴受邪的病理判断,悟到该从肺经和肝经下手,到此才接下来看先生处方。不想先生在按语中竟然直指睛白属肺,不禁暗中窃喜,进一步想,如无先生所说的医书可鉴,先生也一定会想到葶苈子、接下来的桑白皮。何以如此?无疑是我们祖先的医学哲理:阴阳五行五味五脏这套理论,正因为先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以及医学功底,而西医无论如何是无此法可依的,它的创新也就是在现代机器的帮助下,诊断手段的翻新而已,怕是无药可医的,反观我们,这正是先生的幸事,也是我等的一大幸事!于是跟帖写了如上诸段。
       至此,后学有一想法,即将上述诸段文字整理后作一篇新文,题目《创新——于无可法中而求法 读...  ...(您的悬壶杂记2)》加上按语,主要目的就谈有关于医疗创新问题,就发在先生该文的板块中,不知先生意下如何,还请垂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0 2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