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hhbffq

老子论坛十八讲【zt-仅供参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21: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1.常有。常是经常,有是设有。就是经常设有,也就是:政府设置了一个部门,他是经常存在的,不是一个临时机构。
2.司杀者。这个的部门,它的机能职权是:司杀者,照字面讲是:专门管杀人、罚人的。从法律制度来说,就是政府的司法的部门。
3.大匠.是砍削木材,很有精专技术的老师傅。老子设了一个比喻,他把政府的司法机关,比做砍削木材的技术专家。司法机关里的法律专家们应该都是精选的“包龙图”,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人物,老子在比喻中,用了“匠”字,还加个“大”字,非常可能是有这层意思含在里面。宋朝有了个天然的“包公”,人民就有了希望。“包公”到今天还代表着公正。司法机关里应该塑造、培养无数的“包公”,只要有他们在,马、鼠之辈,就会望而却步。所以,老子说:孰敢?可见“杀”不是老子的目的,“孰敢”才是真正目的,是谓:“以杀止杀”。老子的“杀”,是个教育性的,是慈爱。
4.伤其手。老子比喻说,砍削木材必须由有技术的专家去做,那样木材才能被砍削成合用之物。如果你不是砍削木材的专家,却凭着自己的冲动,拿起刀斧来砍削木材,不但,木材被你砍坏,还一定会伤了你自己的手。从这个比喻来说明,领导者,如果你是行政的首脑,你就不可以不经过司法部门,自己出头去惩罚罪犯。如果你“越俎代庖”,你一定会伤了你自己。这明明是在讲行政,司法分立制。
老子是在讲,对于国家里面的害群之马和老鼠们,是必定要铁面无私的加以处罚,最高刑罚,包括了死刑。但是他同时强调,必须经过司法程序,由法律专家,经由法律途径来进行。千万不可由政治途径,象搞政治运动一样的手法来处理。这样不但问题没有能彻底解决得好,还伤了自己的威信。老子的这个建议,不但是非常科学的,而且是非常现代的。西方世界摸索了几百年,花了多少血汗才得来的东西,老子早就清清楚楚的讲过了。同时,这也是“无为”原理的一个重要法则,应该由司法者去出头。如果不照着老子的说法去做,显然会把问题处理得不伦不类。即使由政治途径处理的方向和目的都很正确,也还会丧失威信!领导丧失威信的代价就太大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00: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
整本《道德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老子教导的对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大自治国,取天下,小至一饮一啄,一举一动,无所不包。从一般教育的角度来看,老子与一般的所谓教育家,就有着很大的区别。老子自己就把自己和一般教育家分别了开来,他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道德经》第42章)。就是说:别的教育家所教导人的方法和内容,我也同样那样教导人。不过我却增加了一个“强梁者不得其死”的独特的内容,所以,我跟别人不同,我将是“教父”。“教父”这两个字,历代学者们都各有不同的解释。譬如马叙伦说:“《范、罗》卷及《弘明集》六,释慧通驳顾道士《夷夏论》引,并作:学父。《成疏》曰:将为学道之先。父,亦本也。”从这段话就可以清楚看出,古来就有许多争论。“教父”照字面讲,就是:教育之父。用现代话讲。就是:最具权威的教育学者。国家也有“国父”,是指国家创始缔造的那个最具权威的人。老子敦煌本,作“学父”。把老子称为:道学之父,却也当之无愧。《成疏》中把“父”当本源、开始讲,把教父解说为:教学的本源或开始。也有人把它引申为教学的宗旨。如果称老子为教父或学父,那是对老子这个人说的;如果说教学的源本或宗旨,那就是对老子教学的内容说的了。如果老子自称:我即将是最具权威的教育家,因为我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天下没有别人是这么教育人的。或是老子这么说:我将要把“强梁者不得其死”,作为我教学的宗旨。或者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我要把这一个事实,作为教育人的开始。以上诸多说法都讲得通。说老子这个人也好,说他的教学内容也好,说的都是老子无疑。不过,老子说:“吾将以为教父”。有了个“以”字,就是“以”(把)“强梁者不得其死”,作为教学的宗旨。如果他自称为“教父”,就应该说:“吾将为教父。”不必加个“以”字。同时以老子一向的态度,并一直教导人要谦虚,恐怕不一定会自抬身价,自封为:教父。然则,不论教父也好,教学的开始或宗旨也好,不管怎么解释,老子的重点是在:突出“强梁者不得其死”这一个似乎很特殊,很重要的命题。
既然整本《道德经》都是老子的教导,那么如果我们要讨论老子的“教育”,就要谈整本《道德经》了。不过,单独就“教育”这个题目范围来说,应该是指老子的教育政策,或教育纲领。因为我们可以从老子的全部思想和言论中,理出几条重要的思路来,使我们可以简单明了的抓住老子的教育纲领,作为我们教育者的重要参考。譬如,“强梁者不得其死”就是老子强调的一个重要纲领。老子的教育纲领也正是老子教育内容特别出众的地方,是有必要来做一些特别研讨的。
第一,道。
道”是老子教育内容的总根据。中国古代有过不少教育家,他们都是祖述古代什么圣人,作为自己理论的根据。譬如,孔子是古代的一位教育家,他言必称“尧舜”,他时常要梦见周公,把恢复周公所制作的“礼制”,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职志。当然在孔子的学说中,很多都是他自己的创建和经验,不过他的总源头和根据是古代的一个“人”或一些“人”。墨子祖述“大禹”,也是同样的模式。而老子从来不祖述任何“人”,他的总源头和根据是“道”。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道”不是“人”。他说:“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湛乎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这是说:道,冲虚无形,而它的作用无穷。是那样渊深啊,好象是万物的宗主。是那样清澈啊,它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产生的根源,(只知道它)出现在上帝之先。老子的“道”,是万物的宗主,存在于万物之先,即使是上帝也先(超)不过它。因此,更没有一个人能超得过它了。他又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1章)就是:大德的内容,只对“道”服从。然后,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就是:人以地的法则为法则,地以天的法则为法则,天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以自然的法则为法则。在《道德经》里,老子还说了许多话来形容“道”,总之,“道”是宇宙的规律,是以自然法为大法则的规律。凡是在宇宙之中的任何存在,都必须对《它》服从,即使是上帝也不能不对它服从,人类就更非服从它不可了。不管是再了不起,再伟大的“人”,在“道”的面前,都显得极其渺小,短暂,微不足道。某某人的思想,某某人的主义,都有事过境迁的时候,因为人必须接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他的思想理论再好,也还有时、空的局限性。一过了时,一换了地点,就可能是一张废纸,毫无价值。幸运的话,也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点一滴的记忆而已。
一部世界哲学史似乎都在证明是个事实,从苏格拉底起直到现在,有一个理论出来,马上就有另外一个人来推翻他的理论,提出自己的主张。可是,马上又有另外一个人来推翻这个人的新主张。如是各自创建,各自表述,谁也不代表真理,谁也不服谁。所以,老子不祖述任何人,不以任何人为宗主,却直指万物之宗主为宗主。老子教育的内容是以“道”为内容,不以“人”的思想理论为内容,“道”的权威性,是无与伦比的。只在这一点上,老子就超越了所有的人了。就在这一点上,再伟大的教育家也得对老子,甘拜下风。在中国,万世师表的孔子就在老子面前,甘拜下风。这是个很有力的实例。
老子不自己说,“老子曰”。当然他自己写的书,不必自己说是自己说的。不过古今有很多学者写书,都特别喜欢处处标明是他自己的创见,发现,新发明,还得申请“专利”呢。事实上,他们的东西也并不怎么样,立刻又被旁人驳得体无完肤。老子只说“道”,而不自说,不自我彰显,所以老子的学说反而能亘古长存,为普世所敬重,因为他真正懂得宇宙规律。正如他所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7章)。以没有人能驳的宇宙规律为总根据,这是老子以身作则的第一个教育纲领。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00: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精真信久。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21章)。这句话里有“众甫”两个字比较难解。自古以来,有两种看法,一是把“甫”字当“大”字解;一是把“甫”字当“父(源头)”字解。按《淮南子.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又《庄子.天地篇》:“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似乎当“父”字讲的根据直接了当一点。如果当“大”字解,“以阅众甫。...”就是:用以观察众“大”,也就是“域中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25章)。接下去,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说:我怎么能够知道“四大”的道理呢?原因在此。如果把“甫”字当“父”字解,“以阅众甫。...”就是:用以观察万物的源头或开始,老子说:我怎么能够知道万物开头的情况呢?原因在此。“原因”在此,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就是上面:“道之为物...其名不去。”就是说:“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可是其中有着“图象”,其中又有着“物质”。这个“物质”幽幽暗暗,氤氤氲氲,其中包藏着的是“精确”,是“真理”,是“信实”,是“长久”,因为它,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总而言之,道虽然让我们一般人肉眼看不太明白,可是藉着它在人世间所代表的“精确”“真理”“信实”“长久”的原理原则,就让人们无可抵赖。它是明明可知,明明可说,而且是明明可行的。
精确”“真理”“信实”“长久”是现代科学的根据,没有它们就没有科学。是科学的根据,也是科学家审慎追求的目标,也正是现代教育应有的、极其重要的纲领。就是老子把抽象的“道”具体化后,列出来的,对人生的基本指导原理,更是他以身作则的教育纲领。
第三,行不言之教。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在《道德经》第二章的前面,老子说了一连串道的矛盾对待观念,认为:宇宙事物,无处没有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其矛盾、对待中各自运作。明白了这个相反相成的真理之后,是以,“圣人”就必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宇宙生成在亿亿万万,不可以数字计算的时间之前,就自然而然运作着,消息盈虚,与时并行,万物并作。渺小暂时的我,怎么能贪夺天功?把万物的兴作,大言不惭说成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施为呢?在时间里,也许我们有机会见到一些事物产生,怎么能把它们占为己有,说成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呢?也许我们曾经帮助或推动了一些事物的发展,怎么能把持着这些成果,自认为:没有我就不行呢?事物的发展都是多方因素和条件凑合而成的成果,如果我们侥幸,遇到了成功,就把功劳全说成是自己一个人的。这样不是就把宇宙自然和所有别人做出的贡献,一笔抹杀了吗?殊不知宇宙的原理是:不可得而美,故不可得而恶。不可得而先,故也不可得而后。自己居功的必然丧失其功绩,不以功自居的,他的功绩反会被人长久纪念。所以老子接下来,就说:“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就是作成一个榜样,自己绝不表扬自己。自己的宣扬就是“言”。这是不言之教,一层的意义。
言教”和“不言之教”是相对的。“言教”无非是说:如何得而美,如何得而善,如何得而先。说得天花乱坠。“美言不信,信言不美。”(81章),“轻诺必寡信”(63章),老师说得越好听,可能那些话都是唱高调。老师对学生的允诺越大,越不可能兑现。都是成了美丽的谎言,于是教育就成了个大骗局。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一边是混饭吃;另一边是敷衍着混个一纸文凭算了事。这是教育界的悲哀。睽诸美国政府,年年都信誓旦旦,要改革教育。每个总统竞选时,也都信誓旦旦要改革教育。话说了一大堆,可就是缺乏行动。而教育制度就越过越不合理,学校就越过越腐败。公立学校几乎变成培养毒瘾和性犯罪的渊薮,近来有一项调查统计,百分之四十强的学生,有吸过毒品的经验。其他“性”的泛滥,“帮派”杀伐等等等等。教出来的孩子连一封信都写不成。因此许多家长都自办私塾,有钱的就送子弟进私立学校,可有的私立学校的记录比公立的更坏。总统、教育部、校长、老师尽说大话,教育成果直线下降。这是又一层的意义。
以身作则,是教育者以本身的行动来做模范,学生只要看到了老师的实际行为,道德文章,就受到了感召,自然发奋为善。从前,中国古人强调,国家的领导一身兼有三种身份,所谓:作之君,作之父,作之师。即使到目前,县市的领导,还很受用人家称他们是“父母”。“父”是慈爱、照顾和体贴的一面。“君”是管理、规范和推动的一面。“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一面。假使一个家庭中的父母,整天打麻将,吃喝淫荡,他们怎么能够教育孩子“不准赌博”“不准吃喝淫荡”呢?假使一个学校的师长,抽烟喝酒,要学生馈送,暗中蝇营狗苟。他在教室里,又有何面目,长篇大论去教学生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作学问呢?假使一个首长背后生出了第三只手来,他又怎么能够整顿得了社会风气呢?上个月,美国最富裕,最有权威的天主教会,突然宣布关闭了六十几个大教堂,并且还有许多在继续关闭中。有很多教区都向法院申请了破产。何以突然一寒至此?因为教会腐败得很彻底,单就色欲来说,各地神职人员普遍诱奸或强奸青少年教徒,美国司法部宣布,决心彻底调查,并奖励受害者告发。于是一案发,案案发,光是对受害者的民事赔偿,就累得极富有的教会破产。神父们言行不一,口里说的是美丽的神圣,实际行为是丑恶的鬼魔。天主教信誉因此大毁,没有人来望弥撒,诺大华丽的教堂只好关闭。可见“言教”不如“身教”的重要,即使如此庞大、权威,有人、有钱、有势的天主教,曾经用尽了方法去遮掩,还是逃不过这条宇宙规律。这是又一层的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01: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4/3/23 01:11 编辑

如果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则,说一套,做一套,受教育的,从小睁眼看见到的都是假冒,张耳听到的都是虚伪。在种种见不得天日的迫害下,他们是亲身受害的经历者。久入鲍鱼之市,不闻其臭。国家的幼苗,长成了之后,可能更变本加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是一代不如一代,不知伊于胡底?这是又一层的意义。
即使教育者“言教”都是正当而可靠的,天天讲,时时讲,所谓:言多必失。听腻了就成耳边风。懂得教育的教育者,知道因时、因地、因需要制宜,就能效果出众。譬如,黄石公教育张良,圯上老人在十几天里,没有讲过几句话,只作过几个简单的动作,给了张良一本“素书”,而张良就得到了终身受用无穷的益处。黄石公没有对他开讲座,喋喋不休。其实,张良如果是个绣花枕头,与他喋喋不休也是白费。如果他是个栋梁之材,自然能领悟得出来。黄石公恰到好处的教育,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育之一。几年前,一位领导告诉我一个故事,他说:“在文革时期,我遇见一位老人,送我一本《道德经》叫我念。我念了之后对他说,我有好多地方都看不懂。他说:看不懂不要紧,只管念就是了。我说:怎么这本书里没有注解?他说:没有注解反而好,注解都是别人的意思,可能歪曲了老子的本意。几年后,我的做人做事都有了很多进步,每逢遇到问题时,心中就会‘突然开朗’,以前不懂的话就活跳了出来,问题马上就妥善解决了。真是受益无穷。”走笔至此,默祝这位领导,前途无量,福寿绵长。这是另一层的意义。
办教育的,怎么才能把青年学子教育得成为真正社会的栋梁之材,除了“言教”,还得“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有了“身教”,“言教”也就落实了。这是老子以身作则的教育纲领。
〈附注:此间有人说:天主教神职人员的色欲案中,有人在短期间内,就能获得卅几个青少年为性伙伴。法国哲学家卢骚(Jean Rouseau 1712-1778)在他少年初进修道院时,十几个教士,一见到他,就对他如“饿虎扑羊”。事毕,他去主教处告发。主教对他说:“孩子,少安毋躁。想你长得如此,那不饿的见了也饿了,何况那本来就饿的呢?如此事情发生在我们这里是很平常的。老夫我当初年青时也是如此过来的。如今老了,欲振乏力,就自然成圣了。你新来乍到,觉得希奇,过一下,你还不是如此吗?习惯成自然,你就不会失惊打怪的了。”(事见《卢骚惭悔录》)。前周凡蒂冈宣布表扬香港教会及主教,说:对该教会发动香港青少年为争取“民主”,上街游行示威的运动,成绩卓著,应即予以表扬。【按:网络的洋奴人渣开口‘自由’,闭口‘民主’的根源也在这!】教廷不受中国欢迎,近来试着由俄国的东正教代表进入中国。教廷派驻香港的神职人员为数特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教会里色欲之泛滥,古时如此,现代如此,法国如此,美国如此,香港又岂能例外。由于中国人的社会风俗不同,神甫与青少年苟且,中国青少年要面子,反而被其辖制,听其摆布。再加以威逼利诱,香港青少年只好唯命是从。为遮盖羞耻,把箭头轻轻转了个方向。美其名曰:“民主运动”,以致大水淹了龙王庙,青少年们对象有没有搞错喔?!事有蹊跷,岂能令人不疑!建议:香港当局应效法美国司法部对教会神职人员行为,彻底秉公调查清楚。如有嫌疑,立即予以起诉,追罚。否则还其清白。岂不懿哉!〉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01: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损有余以奉不足于天下?唯有道者。”(77章)。“损有余而补不足”是社会主义原则,老子称它为:天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资本主义原则,是人之道。从前易顺鼎解释说:“道在天下,‘均’而已!‘均’而后适于用。此有余则彼不足;此不足则彼有余,皆不可用矣。”又沈一贯说得比较更清楚:“人之道则不然。衮聚穷贱之财,以媚尊者之心。下则捶楚(鞭打)流血,取之尽锱铢;上则多藏而不尽用,或用之如泥沙。损不足以奉有余,与天道异矣!”他把贫贱人民被剥削的血泪苦情,描写得很明显。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大家趋向一个“均”字,人与人之间,既没有显著待遇差别,就没有争强斗狠的必要,大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平平静静,按部就班过生活就可以了。因此大家安安稳稳,风平浪静。老子说,能够过到这种生活的,认识社会主义好处,又能实践的,只有那“有道”的人才能够资格认识,实行与享受。那些“无道”的人,由于利欲熏心,就一头钻进欲望的苦海之中,随波逐流。等到越陷越深,回头无岸,遂惨遭灭顶之祸。质言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其特色是:大家都是资本家的奴隶,一切为资本家的利益服务。在被美丽谎言欺骗和捶楚流血下,向资本家献出了微乎其微的一点锱铢和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然后被资本家彻底抛弃。譬如,日本的劳动人民为资本家拼命干活,军事管理,焚膏继咎,不眠不休,住的是鸽子笼,吃的是熟食便当,平均寿命只能活到四十,这是举世皆知的日本企业管理模式。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榨取无穷,欺骗是第一手段,所以社会里五花八门,灯红酒绿,表面上尽是繁华,热闹非常。骨子里是人吃人,争强斗狠,杀人于无形。根据美国的统计,真正的大资本家人数,占美国总人口的百分之0.1不足。所谓半吊子的有钱人(大资本家的贴身的奴才)占百分之5。其余都是被剥削得一穷二白,身负重债的,大穷小穷的,有一天没一天的,薪水奴隶。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只要努力争取当上资本家不是就可以了吗?因为他们保证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只要你肯努力,一定可以出人头地,富贵双全。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第一,他们的保证就是哄你卖命的美丽谎言。第二,你既不幸生在奴隶的阶层里,无论你怎样努力,也绝对当不上真正的资本家。或问:不是有人自己做个生意,当上了店主,只管人,不受人管,更不为资本家服务,逍遥自在,形同一个资本家?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问你能否脱离银行,你有没有负债?如果你脱离不了银行,你负了一身的债,你不过是大资本家所拥有的银行工具下的奴下之奴,是你一相情愿的狂妄之想,以为你不受人管。
大资本家的由来已经有千百年之久,根深蒂固。近来有 Fritz Springmeier 著书《Bloodlines of 再传Illuminati》,他经过详细考查研究大资本家的来龙去脉,写成这本非常庞大详细的著作。根据他说,当资本家有两个必须的基础条件:一是血统;二是密教。不是十二支派的血统不行;没有被密教吸收及信任的还是不行。国家的总统,首相不过是替他们出面办事爪牙。他们那百分之0.1隐蔽在暗处的“世界主人”才是世界、国家的拥有者和主人翁,叫做世界影子政府。他们也开一年一度的“世界国会”(叫做:标德堡秘会)。决定的“政策”颁下世界各国执行。连以前苏联的赫鲁晓夫都居然是他们麾下的一个佣人。香港有些有钱的“资本家”,也不是一夜之间蹦出来的,书中也有他们的来龙去脉,请读者自去琢磨。“鸦片战争”表面上是中英两国之战,而从头到尾的策划导演都是密教的头目奉命行事而已...。不了解这些内幕真情,就根本不能有外交、国政、军事的胜算。岂止是想发一点财而已?他们经过对法国亨利十二和德国希特勒的巨大斗争胜利后,就更充满信心,加紧统一世界。世界只许有一个主人,一个政权,一个制度(资本主义),一个文化,一个宗教,一个军队...。平白想当资本家的人,不过是做做白日梦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01: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道理简单极了,资本主义者,资本家当家作主之义也。老子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要把穷人仅有的一点一滴都尽量收刮压榨了出来,让富人永远富贵。穷人自然不情愿,而富贵人有的是财,势,力,花招虽然层出不穷,手段无非是利诱和威逼。美丽的谎言和捶楚流血。资本主义社会是个不可避免的贫富两极的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是均平。老子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32)。老子是主张以和平手段进行社会主义的。我想,老子也没有反对必要时,以革命手段来进行,因为资本家和他们的走狗不是那么容易就肯放弃他们独占的既得利益的,而且用各种阴险毒辣之极的手段来扼杀社会主义的萌芽。然而,即使革命成功以后,不是社会主义就能铁然存在,一劳永逸的。还有两个大敌:一是内部腐化;一是外边资本主义者的摧残破坏。社会主义还是要继续维护和不断修茸建造的。这是什么人的责任呢?老子说:“唯有道者”。有道者是社会主义者,因此,无道者就是资本主义者。社会主义的有道者是奉天行道(天之道)者,是义正辞严的。那么,有道者又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是由前面的有道者教育而来,培养而来的。这又是老子以身作则的教育纲领。
假使一个最高学府的知名大学里,有学生为了蝇头小利,居然出卖身体灵魂,在外面当娼妓,这是个严重极了的现象。这不仅仅就是“一叶落而知秋”那么轻松的现象,这是好比一个工厂的锅炉,温度指针已经到达红线以上,锅炉就在等着爆炸了。这是不得了,天大的事,是说明教育破产的严峻重大之事。如果教育破产,整个社会就破产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01: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强梁者不得其死。
不得其死,意思是没有好结果,包括了不得好死。强梁者是一直强梁下去,不知回头的人。那么,什么是强梁呢?照字面讲,就是行为强暴的意思。在老子似乎是一个意义深长的特有名词。老子以“道”为总根据,道是自然的宇宙规律,也是辩证法。凡人对它有认识,凡事顺其道而行,就会自然而然的顺利成功,好象水到渠成。凡人不认识它,凡事逆其道而行,就必定会有阻碍。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毅力,勉强从事,好象逆水行舟。即使终于获得一些成就,也是事半功倍。大多都是徒劳,甚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道德经》里各处都有老子这样的警告,并且一再循循善诱。强暴的人,以强暴行事,几乎都是自作威福,背道而行。所以,他们是强梁。广义来说,凡是自作威福,背道而行的,都可算作强梁。譬如,荼毒青少年的教士们是强梁,大学生为了蝇头小利而出卖灵魂肉体的也是强梁。抢夺人家资源,杀人灭国的是强梁,欺骗拐诱,借贷吸血者也是强梁。明火执仗的江洋大盗是强梁,偷鸡摸狗的小偷鼠窃也是强梁。打骂坑害人的是强梁,过分嫉恶如仇的也是强梁。心志高大,颐指气使的是强梁,利欲熏心,钻孔打洞的也是强梁。受贿的是强梁,行贿的也是强梁。狂傲的是强梁,狷介的也是强梁。恶霸是强梁,善霸也是强梁。满口仁义,而行为大伪的是强梁,满口学术,而顽固不化的也是强梁。争强斗狠的是强梁,偏执迷妄的也是强梁。政治上舞弊造假的是强梁,不准人评论公道的也是强梁。抽烟喝酒的是强梁,不忌肥甘油腻的也是强梁。....。所以,老子说:“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章)。这是说:圣人以“不欲”为自己的欲望,就能够不去看重希有昂贵的东西;以“别人忽略不肯学习的”事物为自己研究学习的领域,就能够不犯别人所犯的过错。因此圣人能辅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让人不敢凭着一己私意,勉强妄为。这里老子不但一言道破,凭着一己私意,勉强妄为的强梁,而且提出了方法怎么去避免,强梁的人得不到好结果的厄运。就是:欲“不欲”,和学“不学”。
欲“不欲”,学“不学”把《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第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教育政策都联系了起来。这也是很多人都不愿意听的话题,因为他们没能摆脱资本主义以“激励欲望”为中心的思想,并且不敢面对现实。
教育政策要信实,不可以自以为聪明乖巧。很多人以为,去奖励一个“优秀”的,就能鼓励千万个人效法,一举而产生千万个优秀的出来,真是太理想了,太方便了。不想天下哪有这样的便宜事?其效果却洽洽相反,奖励了一个“优秀”的,就等于告诉其他所有的人,他们是“不优秀的”。而使千万个人视自己为“不优秀”,产生自卑感而自暴自弃,采取完全不合作的态度。或是为了讨好讨巧,就诈伪百出,去作弊蒙混,伪装成为一个上面所要那样的“优秀的”。同样的,不能去特别强调,鼓励“圣、智”“仁、义”“巧、利”,而使它们变成了口号性东西。其结果,不是过久了,人们都麻痹了,就是口号喊过了就算了事,都成了笑话。再不然,就是大家,上下作弊蒙混,假冒伪善,自己欺骗自己,产生严重不良后果,无法收拾。一旦这些“圣、智”“仁、义”“巧、利”丧失了它们的实质意义,就永远丧失了它们的功效。譬如,“人人可以为尧舜”这个命题,就是把尧舜圣智化,仁义化,模型化了,要人人都以尧舜为榜样,照样模仿。姑不论尧舜是否真是想象的那么圣智,是不是真正能实际模仿得来?其实就是要指着他们来教育人,希望激起他们的欲望,鼓励他们能做“超人”,能做“能人”。要教育人们做,在不管任何条件下,一味勇往直前,蛮干猛干,勇于敢的“强人”,“伟人”。往往那些所谓的“强人”和“伟人”,实际上并不是象人们所塑造和宣传的那个样子,因为不久人们就发现了真情。这种教育是在撒谎,是水中捞月式的捕风捉影,是永远绝对不能成功的,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
老子教训孔子的道理也类似这样,孔子认为当时社会的败坏是因为人们忘记了和不奉行周公所制订的礼教,他以恢复几百年前,早已死去的周公时代的礼教为职志,东奔西跑。可老子正告他说:“周公其人和他的礼制,早就死亡了,连骨头都化掉了。”不是人民不行礼教,而是礼教根本就是不可行,不能行的东西。所谓施行礼制的那些繁文缛节,不过是教人作假伪装,是自欺欺人,不但成不了事,而且是败事有余的。所以那是“忠信之薄,乱之首也。”(38章)。如果有谁愚笨到还去大力推行崩坏了的礼制,他就是:手扶着犁望后看的倒退式的人物。如果还坚持固执,勉强去做那根本不可行之事,岂不就是强梁了吗?
教育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动机不好,而是方法错误。老子不遗余力的试图纠正这些错误,所以特别提出一个“强梁者不得其死”的命题,因为这个重要性是一般人不容易理解的,也是一般人所忽视的。所以,他们就不以其为宗旨去教育他们的学生。于是可能教育出来的多半是伪君子,因为大伪”之下,产生的现象是:“六亲不和”,和“国家昏乱”。有了“六亲不和”和“国家昏乱”的现象,就十足的说明了教育的错误和失败。
同时,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53章)。就是说:大道是平静正常的,可是人们偏偏喜欢走捷径。由于人们都专门喜欢走捷径,结果就造成一个“强盗社会”出来。(53章)。什么是“强盗社会”,我们在以前已经不只一次的详细讨论过了。强盗社会就是强梁者,是非道的,彻底违反宇宙规律和辩证法的。在“强盗社会”里谁都没有好日子过。“强梁者不得其死”作为老子的教育宗旨,这是老子以身作则的重要教育纲领。也可以说:整本《道德经》都可以是这句话的注脚,意义是非凡的。再质言之,就是:宇宙规律和辩证法才是真正教育的总纲领。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01: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
老子的《道德经》在汉唐时代原分《道经》与《德经》。《道经》三十七篇,从“道可道”起,到“天下将自正”。《德经》四十四篇。从“上德不德”起,到“为而不争”(诸本章句或有出入)。小篆本与隶属本的编排,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河上本与王弼本都以《德经》作下篇。现在通行的《道德经》都是以《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甚至《道德经》八十一章,根本就不再特别标明《道经》与《德经》的划分。从整个老子的思想体系来说,《德经》与《道经》有没有标明出来,谁先谁后,并没有太大关系。只是在老子,“道”是道,“德”是德,是两个很不同的概念。
近代,中国人把“道德”两个字连用,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是:“合于伦理的行为,大众应当遵循的规范。”的意思。是英文里Moral, Morality道德,道德学,伦理,伦理学的同义字。也与 Ethics,Virtue相通,不过,Virtue这个字多指道德的表现,如:美行,善良,高洁,贞操,廉直,守信,诚恳...等等。西方的哲学家们,长久以来就用很重要的篇幅来讨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和它们的内容。譬如,康德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说成:道德是不可执行的法律;法律是可以执行的道德。遂成了代表他的一句名言。在西方综合来说,道德归教会执掌,法律由国家执行。然而这种划分事实上又不尽然。譬如,十六世纪,实验科学始祖伽利略,是意大利王室尊敬的教授,“发明”了《圆形地转说》,违反了教会“大地是平面方形”的迷信观念而触怒教会,以致被监禁,处以焚刑。在欧洲同性恋除了教士以外,捉到了就活活烧死(这还是今年美国总统大选,两党争执得你死我活的一个重要议题)。Witchcraft 异教(祈星禳斗,以草药治病延年益寿等,颇似中国的《方仙道》),被教会判为“邪教”,信徒被捉也都是活活烧死(有圣女贞德的著名故事)。教会不但执掌“道德”,而且强制执行。其暴虐的程度把夏桀、商纣都要比下去了。在东方,中国人张衡(东汉)发明创造《浑天仪》,他早在汉代,就知道天体运行是圆形的,比伽利略早了一千五百年。汉朝有名的皇帝们,从太祖高皇帝起,大半都是公开出柜的同性恋。受人普遍尊重的诸葛亮,也祈星禳斗。若是他们不幸生在欧洲,在教会的权威之下,恐怕都早就通统被烧死了。而老子所说的“道”与“德”,其内容远远超越了过去的西方人和现代人们所理解的“伦理道德”概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道德经》虽有道和德两个字(注意:道和德两个字没有被连用在一起。),不能把它看做是一部专讲《道德伦理学》的书。
我们在以前的文字里,差不多已经把老子所说的“道”做过了很详细,周密的介绍和说明。在《道德经》第38章,也就是《德经》的开头,老子又特别提出了“德”的概念和命题,似乎是有其特定的重要性,因为老子的《道经》有三十七章,而《德经》倒有四十四章。事实上,老子的《道德经》这部书,用现代最中肯的话来形容,就是:它是一本高等级的《整体管理学》,也是一部高层次的政治学或政治哲学。以培养领导和指导治国为中心。当然,现代企业也可以照样体会和运用其中的原理原则。从这个中心点出发,去了解老子的《道德经》,就会事半功倍了。
让我们先来看“道”与“德”,在老子的观念下,它们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在《道德经》51章,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是说:万物是从“道”而生,却由“德”孵育畜养而长成蕃衍。物质使万物得到形体,却又由各种变化的势力相激,而促使其完成。所以万物没有不都尊崇“道”,而珍贵“德”的。“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受珍贵,并没有因为任何人的命令使然,而是它们本身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因此,“道”生万物,却由“德”来孵育畜养,使它们繁殖,培育,成熟,结果,受到充分的抚养和保护。可是生育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作成了万物,却不自己居功。作为万物的长者,却不强制宰割它们。这就叫做:“深远之德”。
读过了这段文字之后,不禁有一个感觉,就象一个家庭,正常的家庭。父生之,而母畜之。父精母血,生命的源头虽然是父亲,而实际的十月怀胎,三年哺乳,都是母亲。在慈母怀中所受到的抚养和保护,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的。如果一个人先有自己亲生的慈母,后来又有一个继母。即使继母再怎么和善良好,相比之下,就是晚娘。因为慈母之爱,出于天性自然,是天下没有东西可以相比,可以代替的。
在人的世界里,“道”好比父亲,是抽象的原理原则,而体现“道”的实际具体的机能是“德”,好象母亲,是政府。质言之,就是“作之父,作之君。”的领导-侯、王。领导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就象一个家庭里,父母和儿女的关系,是自然而然,生命的联系,生命的关怀,是血肉相连,没有任何力量能拆散分开的。即使事大难临头,被强制打散。他们之间的心灵、精神、情爱、记忆,还是永不分离。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01: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4/3/23 01:38 编辑

在庄子《人间世》里,假口孔子,说了两个“大戒”:“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二,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就是说:天下人间有两个大法则:一个是命,另一个是义。父母儿女之间的关系是命定的,是彼此永远解除不了的心结。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大义,走到哪里都有政府。父母,政府都是人生绝对脱不开的东西,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所以称为:人生的大法则。换言之,家庭和政府是人生,自然而然,与生俱来,永远摆脱不开的,所以也永远逃避不了。因为这种关系不是人为撮合的,如果是人能撮合的东西,人也能很容易把它们解消。既然是自然而然,与生俱来,永远解脱不了的,那么,所以必须好好面对它。反过来看,作父母的如果有了儿女,就注定脱不开的了。同理,既做了政府的领导,人民是再也脱不开的了。既然大家有幸到这个世界上来了这一遭,又都有幸能聚在一起,就尽量把关系处理好吧,何必留下什么遗憾呢?
千万不能低估了庄子的这段话,因为中国文化发展到了周初,已经达到了一个定型的阶段。成了天下万民共同的认识,就是“民族国家”。中国正式成为一个家与国(至今国、家两字连用),民族与国家不可分割的大一统的国度。最高领导的天子,不仅是全国人民统治者“君”的代表,同时也是这个大家族“父”的代表,甚至还是全国子民“师”的代表(周书:作之君,作之父,作之师。)。自周以降,秦始皇帝企图把国与家,民族与国家分开。因此他一转眼就灭亡了。汉兴以后,民族与国家再度融合为一的意识形态,更牢不可破了。汉代有匈奴,魏晋有五胡,唐初有突厥,唐后有五代,北宋有金、辽,南宋有蒙古,明末有满清,对中国大一统的民族国家挑战。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中国从狭义的大汉民族,化为五族共和的大中华民族,又再度接受了日本的挑战,得到最后胜利。这是中国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地方,也是中国的骄傲。炎黄子孙虽然遍布全球,只要拿镜子自己照一下,就能认同自己的根源。即使你自己不在乎,别人却很在乎。如果中国政府大祭《黄陵》,就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向心力量,无法估计。
孔子说:微(没有)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做了亡国奴了)!(《论语》宪问第14)。这位大政治家管仲为中国订下了的“尊王、攘夷”政策,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命脉。中国人几千年“攘夷”的结果,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越过越庞大坚实。而“尊王”就是拥护中央政府。把中央政府拥护好,就是全国人民的大幸福。依照庄子所说,不管你逃到哪里,还是逃不脱头上有个政府。倒不如,好好拥护自己的中央政府,大家把关系搞搞好,大家都舒服自在,潇洒一点,活得也不太累,并且也有光荣。总比当汉奸,做乱臣贼子稳便得多。庄子的两个“大戒”是很有来历的,要论证它的来历,写一本书都说不完。不过,只要稍微涉及一点历史的智识,就不难理解两个“大戒”对自己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在中国当领导,称国民为:父老,兄弟,姊妹们!或同胞们,而不称:fellow citizens.除了治理他们,最要紧的是对他们象自己亲生儿女一样的体贴,关爱和照顾。所以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道德经》10章),要注意这句话,爱民被放在治国的前面,是个大前提。自古中国领导切忌“表演”(而外国的领导全在表演,好象当明星,抢镜头。)。切忌“多言”。切忌过于宠惯自己亲生的儿女,让人民感觉到他们那个“儿女”的名分不是真实的。譬如严嵩这个领导,不是不能干,只是看不开,一味宠着儿子发财,最后落得身败名裂,死在儿子的手上。同时期的戚继光,在前线牺牲了自己的儿子,不仅他的征倭事业大大成功,而且成为永远的民族英雄。王安石一味宠惯儿子,可以不卜而知,他的变法使命一定一败涂地。在中国当领导,说难很难,说易也易。只要拿捏得恰到好处,获得了人民的爱戴,人民就自动愿去蹈汤赴火。人和,一定政通。可是,如果人民觉得你欺骗玩弄了他们,可不得了!他们就会手指太阳说:“吾与汝偕亡”!这是中国与任何其他国家不相同的!领导和人民的关系不仅是政治性的,抑且是家庭性的,更是感性的!
庄子这两个“大戒”,千古不知道难坏了多少人啊!怎么能把关系处理好呢?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生大题目!在《道德经》第51章,老子已经解答了一大半。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01: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4/3/23 01:48 编辑

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体,个人是一个小生命体,都是有机的,活的,依照自然规律生长的。抽象的“道”,代表了宇宙大生命体的原理原则。而具体的“德”,存在于宇宙大生命体和个人小生命体中间的一个有机体。在人的世界里,直接具体的反映了大生命体运行活动的原理原则,为天下万民(百姓)服务。这一个有机体就是为人民担当一切苦难灾殃“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78章)”和“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78章)的政府和领导者-侯、王。老子不厌其烦的一再强调:政府和领导者的机能,必须是依照有机、生命、自然而然的法则运行,不得以任何个人的“人意”或“人欲”来阻止、破坏它的运行,也不能“揠苗助长”,用“人意”和“人欲”去催化。是谓:莫之爵,而常自然。老子这个《政治学》或《政治哲学》,扬弃人为的、机械的架构,死板的教条,从生命的本身来探索,来立论,来建造。是世界人类无独仅有的,与众大大不同的。也是活生生的,有效果的。
让我们再来看老子还怎么说。
在《道德经》第38章,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就是说:上等的“德”,或“有上德之人”不搞形式、教条,于是,他们就是真正的“有德”。下等的“德”,或“有下德之人”,专门拘守形式、教条,死死的守住形式、教条,生怕丢失了它们,却由于无法达成,反而变成“无德”。上等的“德”,或“有上德之人”运用“无为”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所以用不着故意做作,表现,搞形式、教条。下等的“德”,或“有下德之人”,就专搞形式、教条,故意做作,表现,表演。说来说去,老子又说到统治者的头上来了。在这里,他把“德”更仔细分析为“上德”和“下德”,“上德”直接反映了“道”,是自然而然的,是顺着宇宙生命体的法则正常运行的。“下德”就掺和了人为的因素进去了。为什么他要这样详细的来分解它们呢?因为老子知道,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不能轻易脱去“自我”,动不动就要自显聪明,自我表现,去画蛇添足,就把很好的事情,弄得一团糟。同时还要推委,遮掩,就越弄越糟,把事物往死亡里推。
老子把统治者和他们的政府曾经分成三个等级,他说:“太上,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道德经》17章)。最上等的,是人民知道他们的存在而已。《淮南子.泰训篇》说:尧治天下,政教平,德润洽,在位七十载。《列子.仲尼第14》有关于帝尧的一个故事,说: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道天下治得怎么样?也不知道人民拥戴自己不拥戴?就去问他的左右侍从,侍从们回说,不知道。于是去问外朝官员,外朝官员们也回说不知道。他就去问人民,人民也说不知道。他就换上普通的衣裳,微服到大街上去打听,听到街上的儿童们在唱歌。他们唱:“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知不识,顺帝之则。”尧问儿童,谁教你们唱这个歌的?儿童说是大夫。他就去问大夫。大夫说:这是古诗。这个故事是形容最高级的统治方式与效果。就是那么自然而然,毫无人为的做作和虚伪。次一等的统治者和政府,是人民爱戴他们和赞扬他们。下等的统治者和政府是,人民害怕他们和辱骂他们。与上面的“上德”“下德”参照来看,就能一目了然,清清楚楚的知道老子在说什么。
老子在讲过“道”“德”关系和它们的特殊内容之后,又接着讨论在当时市面上存在着的三个概念,就是:仁,义和礼。在姬周推翻了殷商,革命成功以后,一统天下。周公就别出心裁,制订了“礼”的制度,并且出版了《礼记》,把“礼”的内容规定得详详细细。后人就有了一个口头语:“读孔孟之书,达周公之礼。”周公之礼把人的一切行为都规范了起来,比世界上其他古今各国的“伦理道德规范”还要严格详明。因为有了“周公之礼”,中国人动不动就自诩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别人没有并不懂周公之礼,所以视为禽兽贱种。可是很不幸,“礼制”归礼制,规定得很好,人民就是不能遵循。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眼看中国人的社会充满了邪恶,子弑其父,臣弑其君,完全成了禽兽世界。他研究的结果,结论是:由于周公之礼被后人抛弃了,所以人类就沉沦了。要想改正目前的堕落,唯一首要之务,就是赶紧“恢复周公之礼”。于是,他到处奔走宣传这个信念,叫做:“复礼”运动。由于他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有效的恢复礼制,使人民君臣上下能切实遵守,就跑到京城去请教老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礼”。他既然千里迢迢的来了,老子就切切实实的给他上了一课。告诉他:所谓“礼”,都是人为的死教条。根本就不可行,也不能行。不是社会背叛了礼制,是礼制背叛了社会。由于它那行不通的繁文缛节,没有人真能照办,逼于政治的压力,大家就伪装作弊,表面好象是彬彬有礼,道貌岸然,背地里就是蝇营狗苟,男盗女娼。社会腐败堕落的根源是大家虚伪欺诈,是从严格的,硬学规定的礼制那里激发出来的后果。“礼”就变成“忠信之薄,乱之首也。”按:台湾乱伦-通奸横行的制度思想根源就在这!】你如今还要去恢复礼制,岂不是缘木求鱼,首尾倒置了吗?况且周公和他的礼制早就死得连骨头都没有了,礼制的腐朽是有他它合理的原因的,你就不必再开倒车了。
子弑其父,臣弑其君。”表面看上去是问题出在“子”和“臣”。其实不然问题不是片面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史可法,文天祥的出现并不是好事。在正常的君正、臣贤的状态下,绝对不可能有史、文表演的机会。“六亲不和出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章)。大舜之所以大孝,是因为有了一个虐待狂,神经病的爸爸瞽叟,闹得家反宅乱。教忠,教孝,教仁,教义,表面上好象很对,但是后遗症和副作用就会令人担当不起。老子看事情不是从平面、静态著眼,而是从立体、动态著眼,所以比较看得清楚和正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8: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