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茗德中医

【茗德中医】转载《医法圆通》清 郑钦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5 21: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2/25 22:00 编辑

辩认阴盛阳衰及阳脱病情

头痛如劈
素禀阳虚之人,身无他苦,忽然头痛如劈,多见唇青爪甲青黑,或气上喘,或脉浮空,或劲如石。此阳竭于上,急宜回阳收纳,十中可救四五。
目痛如裂
察非外感,非邪火上攻,或脉象与上条同,病情有一二同者,急宜回阳。若滋阴解散则死。
耳痒欲死
审无口若咽干,寒热往来,即非肝胆为病。此是肾气上腾,欲从耳脱也,必有阴象足征,急宜回阳收纳。
印堂如镜
久病虚极之人,忽然印堂光明如镜,此是阳竭于上,旦夕死亡之征。若不思而救之,急宜大剂回阳收纳,光敛而饮食渐加,过七日而精神更健者,即有生机。否则未敢遽许。
唇赤如朱
久病虚极之人,无邪火可征,忽见唇赤如朱。此真阳从唇而脱,旦夕死亡之征。急服回阳,十中可救二三。
两颧发赤
久病与秉不足之人,两颧发赤。此真元竭于上也。急宜回阳收纳,误治则死。
鼻涕如注
久病虚极之人,忽然鼻涕如注。此元气将脱,旦夕死亡之征。急宜回阳收纳,或救一二。
口张气出
久病虚极之人,忽见口张气出。此元气将绝,旦夕死亡之征。法在不治,若欲救之,急宜回阳收纳,以尽人事。
眼胞下陷
久病之人,忽见眼胞下陷。此五藏元气竭于下也,旦夕即死。法在不治。若欲将之,急宜大剂回阳,十中或可救一二。
白眼轮青
久病虚损之人,忽见白晴青而人无神。此真阳衰极,死亡之征。急宜回阳,十中可救五六。
目肿如桃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目肿如桃,满身纯阴,并无一点邪火风热可险。此是元气从目脱出,急宜回阳收纳,可保无虞。
目常直视
久病虚极之人,忽见目常直视。此真气将绝,不能运动,法在死例。若欲救之,急宜回阳,或可十中救一二。
目光如华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目前常见五彩光华。此五脏精气外越,阳气不藏,亦在死例。急宜回阳收纳,十中可救五六。
面色光彩
久病虚损之人,忽见面色鲜艳,如无病之人,此是真阳已竭于上,旦夕死亡之客。若欲救之,急宜回阳,光敛而神稍健,过七日不变者,方有生机。否则不救。
面如枯骨
久病虚极之人,忽见面如枯骨。此真元已绝,精气全无,旦夕死亡之征,可预为办理后事,急服回阳,十中或可救得一二。
面赤沭如朱面,赤如瘀,面白如纸,面黑如煤,面青如枯草。
久病虚极之人,并无邪火足征,忽见面赤如朱者。此真阳已竭于上也。法在不治,惟回阳一法,或可十中救一二。更有如瘀、如纸、如煤、如枯草之类,皆在死例,不可勉强施治。
齿牙血出
素秉阳虚之人,并无邪火足征,阴象全具,忽见满口齿牙血出。此是肾中之阳虚,不能统摄血液,阴血个溢,只有扶阳收纳一法最妥。若以滋阴之六味地黄汤治之,是速其危也。
牙肿如茄
凡牙肿之人,察其非胃火风热,各部有阴象足征。此是元气浮于上而不潜藏,急宜回阳收纳封固为要。若以养阴清火治之,是速其亡也。
耳肿不痛
凡耳肿之人,其皮色必定如常,即或微红,多含青色,各部定有阴象足征,急宜大剂回阳。切勿谓肝胆风热,照常法外感治之,是速其死也。
喉痛饮滚
凡喉痛饮滚之人,必非风热上攻,定见脉息、声音一切无神,阴象毕露,急宜回阳之药冷服以救之,其效甚速。此是阳浮于上,不安其宅,今得同气之物以引之,必返其舍。若照风热法治之,是速其危矣。
咳嗽不已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或过服清凉发散之人,忽然咳嗽异常,无时休息,阴象全具。此是阴邪上干清道,元阳有从肺脱之势(势原本作“热”,据文义改。),急宜回阳祛阴,阳旺阴消,咳嗽自止。切不可仍照滋阴与通套治咳嗽之上方治之。若畏而不回阳,是自寻其意也。
气喘唇青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气喘唇青,乃是元气上浮,脱绝之征,法在难治。急宜回阳降逆收纳。俟气喘不作,唇色转红,方有生机。苟信任不专,听之而已。
心痛欲死
凡忽然心痛欲死之人,或面赤,或唇青,察定阴阳,不或苟且。如心痛面赤,饮冷,稍安一刻者,此是邪热犯于心也,急宜清火。若面赤而饮滚,兼见唇舌青光,此是寒邪犯于心也,急宜扶阳。
腹痛欲绝
凡腹痛欲死之人,细察各部情形,如唇舌青黑,此是阴寒凝滞,阳不运行也,急宜回阳。如舌黄气粗,二便不利,周身冰冷,此是热邪内攻,闭其清道,急宜宣散通滞,如今之万应灵通丸,又名兑金丸,又名灵宝如意丸,又名川督普济丸,又名玉枢万灵丹。一半吹鼻,一半服,立刻见效,不可不知也。
肠鸣泻泄
凡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有肠鸣如雷,泄泻不止者,此乃命门火衰,脏寒之极,急宜大剂回阳,若以利水之药治这,必不见效。予曾经验多人。
大便下血
凡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便下血不止,此是下焦无火,不能统摄,有下脱之势,急宜大剂回阳,如附子理中、回阳饮之类。
小便下血
此条与上大便下血同。予曾经验多人,皆是重在回阳,其妙莫测,由其无邪热足征也。
精滴不已
大凡好色之人,与素秉不足之人,精常自出,此是元阳大耗,封锁不密,急宜大剂回阳,交通水火为主。予尝以白通汤治此病,百发百中。
午后面赤
凡午后面赤,或发烧,举世皆谓阴虚,不知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阳气日衰,不能镇纳其阴,阴邪日盛,上浮于外,况午后正阴盛时,阳气欲下潜藏于阴中,而阴盛不纳,逼阳于外,元气升多降少,故或现面赤,或现夜烧。此皆阴盛之候。若按阴虚治之,其病必剧。予常以回阳收纳,交通上下之法治之,百发百中。
身痒欲死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身忽痒极,或通身发红点,形似风疹,其实非风疹。风疹之为病,必不痒极欲死,多见发热身疼,恶寒恶风。若久病、素不足之人,其来者骤,多不发热身疼,即或大热,而小便必清,口渴饮滚,各部必有阴象足征,脉亦有浮空、劲急如绳可据,此病急宜大剂回阳收纳为要。若作风疹治之,速其亡也。
大汗如雨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汗如雨,此亡阳之候也。然亦有非亡阳者。夫大汗如雨,骤然而出,片刻即汗止者,此非亡阳,乃阴邪从窍而出,则为解病之兆。若其人气息奄奄,旋出而身冷者,真亡阳也,法则不治。若欲救之,亦只回阳一法。然阳明热极,热蒸于外,亦有大汗如雨一条,须有阳症病情足征。此则阴象全具,一一可考。
大汗呃逆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与过服克伐清凉之人,忽然大汗呃逆,此阳亡于外,脾肾之气绝于内,旦夕死亡之征也。急宜回阳降逆。服药后,如汗止呃逆不作,即有生机。若仍用时派止汗之麻黄根、浮小麦,止呃之丁香、杮蒂,未有不立见其死者也。
身热无神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或偶劳心,忽见身大热而不疼,并无所苦,只是人困无神,不渴不食。此是元气发外,宜回阳收纳,一剂可愈。若以为发热,即照外感之法治之,是速其危也,世多不识。
吐血身热
凡吐血之人,多属气衰,不能摄血。吐则气机向外,元气亦与之向外,故身热,急宜回阳收纳为主。以不可见吐血而即谓之火,以凉剂施之。
大吐身热
《经》云:吐则亡阳。吐属太阴,大吐之人,多缘中宫或寒或热,或食阻滞。若既吐已,而见周身大热,并无三阳表证足征。此属脾胃之元气发外,急宜收纳中宫元气为主。切不可仍照藿香正气散之法治之。予于此证,每以甘草干姜汤加砂仁,十治十效。
大泄身热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泄,渐而身大热者,此属阳脱之候。大热者,阳竭于上。大泄者,阴脱于下。急宜温中收纳为主。切不可一见身热,便云外感,一见大泄,便云饮食。若用解表、消导、利水,其祸立至,不可不知。
午后身热
《经》云:阴虚生内热。是指邪气旺而血衰,并非专指午后、夜间发热为阴虚也。今人全不在阴阳至理处探取盈缩消息,一见午后、夜间发热,便云阴虚,便云滋水。推其意,以为午后属阴,即为阴虚,就不知午后、夜间正阴盛之时,并非阴虚之候。即有发热,多属阴盛隔阳于外,阳气不得潜藏、阳浮于外,故见身热。何也?人身真气从子时一阳发动,历丑寅卯辰已,阳气旺极,至午未申酉戌亥,阳衰而下潜藏。今为阴隔拒,不得下降,故多发热。此乃阴阳盛衰,元气出入消息,不可不知也。
予于此证,无论夜间、午后发烧热,或面赤,或唇赤,脉空,饮滚,无神,即以白通汤治之,屡治屡效。
皮毛出血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皮毛出血,此乃卫外之阳不足,急宜回阳收纳,不可迟延。
阴囊缩入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囊缩腹痛,此厥阴阴寒太甚,阳气虚极也,急宜回阳。或用艾火烧丹田,或脐中;或以胡椒末裹塞脐中,用有力人口气吹入腹中,痛止即止,亦是救急妙法。
两脚大烧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或夜卧,或午后两脚大烧,欲踏石上,人困无神。此元气发腾,有亡阳之势,急宜加阳收纳为主。切不可妄云阴虚,而用滋阴之药。
两手肿热
凡素秉不足之人,忽然两手肿大如盂,微痛微红,夜间、午后便烧热难忍。此阴盛逼阳,从手脱也,急宜回阳收纳为主。
两乳忽肿
凡素秉不足之人,忽然两乳肿大,皮色如常,此是元气从两乳脱出,切勿当作疮治,当以回阳收纳为主。
疮口不敛
凡疮口久而不敛,多属元气大伤,不能化毒生肌,只宜大剂回阳。阳回气旺,其毒自消,其口自敛。切忌养阴清凉,见疮治疮。
痘疮平塌
凡痘疮平塌,总原无火,只宜大剂回阳,切不可兼用滋阴。
肛脱不收
凡素秉不足之人,或因大泄,或因过痢,以致肛脱不收。此是下元无火,不能收束,法宜回阳,收纳肾气。或灸百会穴,亦是良法。
小便不止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小便日数十次,每来清长而多。此是下元无火也,急宜回阳,收纳肾气,切不可妄行利水。
腹痛即泄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多有小腹一痛,立即泄泻,或溏粪,日十余次。此属下焦火衰,阴寒气滞,急宜回阳。切不可专以理气分利为事。
身疼无热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身疼,而却不发热者,是里有寒也,法宜温里。但服温里之药,多有见大热身疼甚者,此是阴邪渍散,即愈之征,切不可妄用清凉以止之。
身热无疼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与服克代宣散太过之人,忽见身热,而却无痛苦,并见各部阴象足征。此是阳越于外也,急宜回阳收纳,不可妄用滋阴、升散。
身冷内热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身外冷而觉内热难当,欲得清凉方快。清凉入口,却又不受,舌青滑而人无神,二便自利。此是阴气发潮,切不可妄用滋阴清凉之品,急宜大剂回阳,阳回则阴潮自灭。若果系时疫外冷内热之候,其人必烦燥,口渴饮冷,二便不利,人必有神,又当攻下,回阳则危。
身热内冷
久病之人,忽见身大热而内冷亦甚,叠褥数重。此是阳越于外,寒隔于内,急宜回阳,阳气复藏,外自不热,内自不冷。切不可认作表邪,若与之解表,则元气立亡。此等证多无外感足征,即或有太阳表证,仍宜大剂回阳药中加桂、麻几分,即可无虞。
身重畏冷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身重畏冷者,此是阴盛而阳微也,急宜回阳。
身强不用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与过服克伐宣散之人,忽然身强不用。此是真阳衰极,阳气不充,君令不行,阴气旺甚,阻滞经脉,宜大剂回阳,阳旺阴消,正气复充,君令复行,其病自己。世人不识,多以中风目之,其用多以祛风,每每酿成坏证,不可不知也。
脚轻头重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人忽见脚轻头重。此是阴乘于上,阳衰于内也。急宜回阳,收纳真气,阳旺阴消,头重不作,便是生机。
脚麻身软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多有脚麻身软者。此是阳气虚甚,不能充周,急宜甘温扶阳。阳气充足,其病自己。
气喘脉劲
久病之人,忽见气喘脉劲,此阳竭于上,旦夕死亡之候,急急回阳,十中可救一二。但非至亲,切切不可主方,即主方亦必须批明,以免生怨。切不可见脉劲而云火大,便去滋阴降火。
吐血脉大
凡吐血之人,忽见脉来洪大(大原本作“太”,据文义改。)。此阳竭于上,危亡之候也。今人动云:吐血属火,脉大属火,皆是认不明阴阳之过也。[眉批]人能知得血是水,气是火,便知得滋阴之误,姜、附之效也。
虚劳脉动
凡虚损已极之人,脉象只宜沉细。若见洪大细数,或弦,或紧,或劲,或如击石,或如粗绳,或如雀啄、釜沸,皆死亡之候。切切不可出方。果系至亲至友,情迫不已,只宜大甘大温以扶之。苟能脉气和平,即有生机。切切不可妄用滋阴。要知虚损之人,多属气虚,所现证形,多有近似阴虚,其实非阴虚也。
予尝见虚损之人,每每少气懒言,身重嗜卧,潮热而口不渴,饮食减少,起居动静,一切无神,明明阳虚,并未见一分火旺阴虚的面目。
近阅市习,一见此等病情,每称为阴虚,所用药品,多半甘寒养阴。并未见几个胆大用辛温者,故一成虚劳,十个九死。非死于病,实死于药,非死于药,实死于医。皆由医家不明阴阳至理,病家深畏辛温,故罕有几个得生,真大憾也。
以上数十条,揭出元气离根,阳虚将脱危候,情状虽异,病源则一。学者苟能细心体会,胸中即有定据,一见便知,用药自不错乱。虽不能十救十全,亦不致误人性命。但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可尽,学者即在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予更一言奉告,夫人身三百六十骨节,节节皆有神,节节皆有鬼,神者,阳之灵,气之主也。此言节节,皆正气布护。鬼者,阴之灵,血之主也。此言节节,皆真阴布护。故前贤云。鬼神塞满宇宙。宇宙指天地,指人身也。无论何节出现鬼象,即阴邪也。即以神治之。神,阳也,火也,气也。以阳治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南泻北之意,即补火治水义。用药即桂、附、姜、砂,一承是也。无论何节现出邪神为殃,言邪神者,明非即正气之盛,指邪气之盛,邪气即邪火也。乾坤以正气充塞,正气不能害人,气始能害人,故曰邪神。又可以鬼伏之。鬼,阴也,血也,水也。邪神,邪火也。鬼伏神,即以水治火,滋阴降火。用药即三黄石膏、大小承气一派是也。今人动云滋阴降火,皆是为邪火伤阴立说,并未有真正阴虚。即谓阴虚,皆阳虚也。何则?阴阳本是一气,不可分也。故《经》云:气旺则血旺。气衰则血衰,气升则血升,气降则血降,气在则血在,气亡则血亡。明得此理,便知天一生水之旨归,甘温、辛温回阳之妙谛。学者不必他处猜想,即于鬼神一语,领会通身阴阳,用药从阴从阳法度,认得邪正关键,识得诸家错误,便可超人(人原本作“入”,据文义改。)上乘,臻于神化。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9: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2/27 19:18 编辑

辩脉切要

        浮脉主风、洪脉主火、实脉主热、数脉主热、紧脉主寒、滑脉主痰、沉脉属阴、迟脉属寒、细脉不足、微脉不足、虚脉不足、弱脉不足。
        以上脉象,诸书言:浮主风也,洪与实、数、紧、滑主火、主热、主寒、主痰也。予谓浮脉未可遽为风。洪、大、实、数、紧、滑未可遽慨为火、为热、为寒、为痰也。沉、迟、细、微与虚、弱,亦未可遽概为阴、为寒、为不足、为虚损也。要知外感脉浮,而病现头疼身痛,发热恶风、自汗、鼻筑流清,始可以言风也。若内伤已久,元气将脱之候,脉象亦浮,犹得以风言之乎。   洪、大、实、数之脉,而病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饮冷,谵语,口臭气粗,二便闭塞之类,始可以言火、言热也。若内伤已久,元气将脱之候,脉象有极洪、极长、极实、极数、极劲之类,又尚得以时行火热证言之乎?紧寒、滑痰之脉,而病现身疼,发热畏寒,与吐痰不体之类,始可言寒邪痰湿也。若内伤已久,元气将脱之候,脉象亦有极紧、极滑之形,又尚得以寒痰目之乎?沉、迟、细、微、虚、弱之脉,而病现面白唇青,少气懒言,困倦嗜卧之类,乃可以言不足,言虚寒,言阴阳两伤。若外邪深入,协火而动,闭其清道,热伏于中,阳气不达于四末,四肢冰冷,惟口气蒸手,小便短赤而痛,此为阳极似阴,又尚得以气血虚损言之乎?总之,脉无定体,认证为要,阴阳内外,辩察宜清。虽二十八脉之详分,亦不过资顾问已耳。学者苟能识得此中变化,便不为脉所囿矣。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21: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2/27 21:56 编辑

切脉金针

        夫脉者,气与血浑而为一者也。其要在寸口,百脉皆会于此。其妙在散于周身,随邪之浅深、脏腑之盛衰,人性之刚柔、身体之长短、肌肉之肥瘦、老幼男女之不同,变化万端。其纲在浮、沉、迟、数,其妙在有神、无神。即有力、无力也。有神无神者,即盈缩机关,内外秘决。他如浮、洪、长、大、数、实,皆为盈,为有余之候。果病情相符,则为脉与病合,当从有余立法施治。如脉虽具以上等象,而病现不足已极,则为脉不合病,当舍脉从病,急宜扶其不足,培其本源。切勿惑于浮风、洪火之说。若按浮风、洪火治去,则为害非浅。沉迟、细、微虚、弱皆为缩,为不足。果病情相符,则为脉与病合,当照不足立法施治。如脉虽具以上等象,而病现有余以极,又当舍脉从病。切勿惑于沉、迟、细、微为虚损。若按虚损治去,则为祸不浅。予恒曰:一盈一缩,即阴阳旨归,万病绳墨。切脉知此,但易认证,庶不为脉所囿矣。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8: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3/2 18:43 编辑

相舌切要

舌上白苔
病人虽舌现白苔,并未见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恶热等情,切不可认为表证,认为瘟证。当于脉息,声音、起居动静,有神无神处探求病情,自有着落。切切不可猛浪。如果有表证足征,始可照解表法施治。

舌上黄苔
病人虽舌现黄苔,无论干黄色、润黄色、老黄色、黑黄色,并未见口渴饮冷,烦躁,恶热,便闭等情,切不可便谓大旺热极,当于阳虚,真气不上升处理会,病情上理会,治法即在其中。如果见便闭,口臭气粗,身轻恶热,必烦饮冷,精神有余等情,便当攻下,不可迟延。

舌上黑苔
病人虽舌现黑苔,无论干黑色、青黑色、润黑色、虽现阴象,切不可即作阴证施治。如其人烦躁,口渴饮冷,恶热身轻,气粗口臭,二便闭结,即当攻下,不可迟延。如其人安静懒言,困倦,不渴不食,二便自利,即当回阳,不可迟延。
舌上红黑色,舌上润白苔,舌根独黄色,舌上白黄色,舌上黄芒刺,舌尖独青色,舌上黑黄色,舌上黑芒刺,舌根独黑色,舌上青黄色,舌上白芒刺,舌尖惨红色,舌上粉白苔,舌上青红色,舌心独黄色,舌上干白苔,舌上淡黄色,舌边独白色,舌裂而开瓣,舌如猪腰色。
舌之分辩,实属繁冗,亦难尽举。姑无论其舌之青、黄、赤、白、黑、干润、燥裂、芒刺满口、红白相间、黄黑相兼,统以阴阳两字尽之矣。是阴证则有阴象足征,是阳证则有阳证可凭。识得此旨,则不专以舌论矣。诸书纷纷论舌,言某舌当某药,某舌当某方,皆是刻舟求剑之流,不可为法。学者务于平日,先将阴阳病情,真真假假,熟悉胸中,自然一见便知,亦是认证要着。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21: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3/4 21:52 编辑

万病一气说

病有万端,发于一元。一元者,二气浑为一气者也。一气盈缩,病即生焉。有余即火,不足即寒。他如脉来洪大,气之盈也,脉来数实,脉来浮滑,气之盈也。间亦不足。脉来洪大数实浮滑,乃邪实火盛,此为有余。久病暴脱,亦有此脉象,不可不知。脉来迟细,气之缩也,脉来短小,脉来虚弱,气之缩也。间亦有余。脉来迟细短小虚弱,皆为不足。若温病热极脉伏,亦有此脉,不可不知。脉来劈石,脉来鱼尾,脉来雀啄,脉来釜沸,脉来掉尾,脉来散乱,气之绝也。
推之面色如珠,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赤,不作病看。新病面赤恶热,则为邪实火旺。久病无神,虚极之人而面赤,则为阳竭于上,脱绝之候,色如鸡冠者吉,色如瘀血者死。面青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平面青有神,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青,则为肝病。有神主肝旺、无神主肝虚。色如翠羽者吉,色如枯草者凶。面白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白,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面白者,方以病论。白而有神,肺气尝旺。白而无神,肺虚之征。自如猪膏者吉,色如枯骨者危。面黄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黄,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黄,方以病论。黄而有神,胃积之盛。黄而无神,气弱之征。黄而鲜明者吉,黄如尘埃色者凶。面黑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黑,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黑,方以病论。黑而有神,肾气尚旺。黑而无神,肾气衰弱。黑如鸟羽者吉,色如炭煤者危。此论五色之盛衰,其中尚有生克。额属心,而黑气可畏。鼻属土,而青色堪惊。骸下黄而水病,腮左白而肝伤,腮右赤兮火灼,唇上黑兮水泱。气色之变化多端,明暗之机关可据。
至若审音察理,五音细详。五音指宫、商、角、微、羽,以应人身五脏也。声如洪钟,指邪火之旺极。素来音洪,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声洪,则为邪实火旺,法宜泻火为主。语柔而细,属正气之大伤。素来声细,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声低息短,则为不足。忽笑忽歌,心脾之邪热已现。笑主心旺,歌主脾旺。或狂或叫,阳明之气实方张。狂叫乃胃热极。瞑目而言语重重,曰神曰鬼。瞑目而妄言鬼神,是正气虚极,神不守舍也。张目而呼骂叨叨,最烈最横。肝火与心胃邪旺,其势其不可扑灭。
曰饮食,曰起居也,须考证。食健力健,言气之盈,食少力少,本气之缩。饮冷饮滚兮,阴阳之形踪已判。好动好卧兮,虚实之病机毕陈。
至于身体,更宜详辩。肌肉丰隆,定见胃气之旺。形瘦如柴,已知正气之微。皮肤干润,判乎吉凶。毛发脱落,知其正败。
要知风气为殃,春温之名已播。火气作崇,暑热之号已工。湿气时行,霍乱之病偏多。燥气行秋,疟痢之病不少。又乃冬布严寒,伤寒名著。一年节令,病气之变化无穷,六气循环,各令之机关可据。六气,即是六经,六经仍是一经。五行分为五气,五气仍是一气。揭太阳以言气之始,论厥阴以言气之终,昼夜循环,周而复始。病也者,病此气也。周身骨节、经络。皆是后天有形之质。全赖一气贯注。虽各处发病,形势不同,总在一气之中,神为气之宰,气伤则神不安,故曰病。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身中无气则无神,故曰死。用药以治病,实以治气也。气之旺者宜平。正气不易旺,惟邪气易旺,须当细分。气之衰者宜助,衰有邪衰、正衰之虽,当知。气之升者宜降,泻其亢盛。气之陷者宜举,气之滞者宜行,气之郁者宜解,气之脱者宜固,气之散者宜敛。知其气之平,知其气之变,用药不失宜,匡救不失道,医之事毕矣。

 楼主| 发表于 2014/3/6 00: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3/6 00:13 编辑

用药须知

外感风寒忌收纳也
凡一切外邪初入,切不可攻下,攻下则引邪入里,变证百出。切不可妄用温固收纳,收纳为关门捉贼,延祸匪轻。切不可妄用滋阴,滋阴则留恋阴邪,病根难除。只宜按定六经提纲病情施治,庶不误人。
内伤虚损忌发散也
凡内伤之人,多半咳嗽,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闭塞清道而成,只宜辛甘化阳之品,荡去阴邪,清升浊降,咳嗽自己。昧者不识,称为陈寒入脱,纯用一派搜寒宣散之品,每每酿成脱证。不知病既内伤,正虚无疑,而更用此宣散,则一线之正气,又为大伤,岂能久延时刻,而不脱绝者乎。
凡内伤之人,多半胸满不食,痰多。由中宫气衰,转输失职,阴邪痰水堵塞胸中,只宜温中醒脾助正,胸满、痰水自去也。昧者不察,多用一派推荡破滞之品,每每酿成腹胀不治之病,不可不知。
凡内伤之人,多有身热而却不疼,虽然内热,而口不渴。如此等病情,近似外感,近似火症,只宜回阳收纳。收纳则阳不外越,而身热自己。阳回则镇纳阴邪,而阴潮不作。诸书称内热由阴虚,不知阳衰而阴鬼立出,即昼夜亦可知也。昧者不识,一见发热,称为外感,便以发散投之必危;一见内热,称为阴虚,滋阴降火必殆。
阳虚吐血忌滋阴也
凡吐血之人,由正气已衰,中宫不运,阴邪僭居阳位,久久积聚,阳无力以施运行之权,阳无力以申干刚之令,一触即发,血所以出也。只宜甘温扶阳,以申其正气,正气日申,阴血自降,一定之理。昧者不察,一见吐血,便以滋阴止血之品,希图速效,究意酿成死证。含糊有年,真憾事也。
阴虚吐血忌温补也
凡阴虚吐血之人,多半精神有余,火伏于中,逼血妄行。吐后人不困倦,此乃有余之候,百中仅见一二。只宜清凉,平其有余。若照阳虚吐血治之必殆,不可不知。
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
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可不知。
阴虚一切病证忌温补也
凡阴虚之人,多属气盛血衰,无论何部发病,多缘火邪为殃,切不可再扶其阳。若扶其阳,则阳愈旺而阴愈消,每每酿出亢龙有悔之候,不可不知。
病有宜汗者
太阳病,发热身疼,自汗,恶风者,当发汗。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微发汗。太阳病表症未罢,发汗未过,脉浮数者,仍可发汗。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太阴病汗后不解,仍发热,脉浮者,当复汗之。伤寒发汗本无具体,随邪之浅深,本气之盛衰,有大发汗,复发汗,微发汗,更有和解,亦得汗而解,温经亦得汗而解,回阳亦得汗而解,不可不知。
病有不宜汗者
仲景云: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发热身疼,脉浮紧者,当发汗。假令尺脉迟弱者,不可发汗,以营弱血少故也。咽燥喉痹者,不可发汗,津液现已伤也。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下元虚也。下利,虽有表证,不可发汗,发汗则水湿必散于周身,而成浮肿胀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内亡,客热更增。衄血亡血家,不可发汗,以其血液虚也。疮家不可发汗,发汗则痉。表虚热盛故生疮,汗之则表愈虚而热愈炽,热则伤血,热则生风,故变为痉。少阴病,脉沉细数,沉为在里,不可发汗。大便素难便者,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以其血液既少,而复夺之,表虚里实,故谵语。汗家不可重发汗,发汗则心神恍惚,盖以汗为血液也,心液大耗,神无所主,故见恍惚。虚人发热,无身疼者,不可发汗,发汗则阳亡。盖以发热乃阳越于外,收之唯恐不及,今误汗之,阳必亡。血气欲绝,手足厥冷,引衣踡卧,不可发汗,发汗则殆。厥证脉紧,不可发汗,汗则声绝咽嘶舌萎。要知阳厥宜下,即热深厥深是也。阴厥宜回阳,即四逆汤法之也。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宜和解,不宜发汗,发汗则变证百出。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项原本作“顶”,据文义改。)强痛,或眩冒,时加结胸,心下痞硬者,不可发汗。风温证不可发汗,汗之则热盛,汗则血伤也。湿温证不可发汗,汗之卫阳虚,津液竭,热必盛也。虚烦证不可发汗,汗之则心血虚,而烦愈盛也。午后热,不可发汗,汗之则阳亡。久病阳虚阴虚,一切诸证,不可擅发汗。
病有宜吐者
病如桂枝证,头不疼,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和息者,此为有寒。一云内有久痰,宜吐之。病人胸中菀菀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涏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吐之则利止。少阳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下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病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病在胸中,当吐之。凡病在膈上,脉大胸满多痰者,食在胃口,脉滑者,俱宜吐之。
病有不宜吐者
脉虚、脉微者,不可吐。太阳病干呕,呕逆者,不可吐,吐之则伤胃。四肢厥逆者,不可吐。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宜吐,当温之。凡中下二部之病,切不可吐,吐则为逆。
病有宜下者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下利,脉迟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宜下之。寸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知有宿食也,宜下之。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了,当下之。不利,见谵语者,有屎燥也,宜下之。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病不尽故也,当下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合,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阳明病,发热汗出多者,急下之。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此邪未深入,便作口燥,肾水将干,宜急下之,以救欲绝之水也。少阴证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此少阴邪热入胃府也,土胜则水干,宜急下以救肾水。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中必痛,口中燥者,急下之。青为肝色,肝邪乘肾,故下利。阳邪上攻,故口燥,此亦少阴传阳明腑证也。厥阴证,舌卷囊缩,宜急下之。此证有寒极而缩者,宜温。此由阳明之热,陷入厥阴,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为热所功,弗荣而急引舌睾丸,故舌卷囊缩,此为热极,故宜急下以存阴也。
须知胃为五脏之大源,凡胃受热,处处皆可传及。总之,土燥则水易亏,故阳明与厥阴皆有急下法。法虽不同,其入腑之理则一也。
病有不宜下者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下之则引邪入里也。脉浮大者,不可下,浮大为在表也。恶寒者,不可下,邪尚在表也。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邪在上焦也。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胃中虚冷故也。阳明病应发汗,反下之,则为大逆。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宜麻黄汤。寒散肺清,胃邪亦自散也。脉细数者,不可下,细数为血虚有热,下之热邪入里,恐亡阴。恶水者,不可下,下之则内冷,不嗜食,完谷出。头痛目黄者,不可下,邪在上也。阳微者,不可下,下之痞硬,阴盛而阳不宣也。寒厥者,不可下,下之则死。腹胀可按而减者,不可下,里虚而邪未实也。咽中秘塞者,不可下,邪未上也。阳明病,面赤,心下虽微满,不可下,邪未实也。腹中上下左右有动气者,不可下。结胸证,脉浮大者,不可下,邪在表也。脏结无阳证,舌上苔滑,安静不渴者,不可下。大便硬,小便数者,不可下,乃脾约丸证也。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宜蜜煎导之。
凡病之当汗与不当汗,当吐与不当吐,当下与不当下,浅深各有定据,不得砐行妄为。务宜详察病情,诊视脉象有神无神,声音微厉,饮热饮冷,喜按畏按,各处搜求,自然有下手处也。
服药须知
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无故目赤,牙疼,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驱逐阴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但初服辛温,有胸中烦燥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服辛浊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服辛温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己。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击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身轻矣。虽然邪之情形,万变莫测。以上所论,不过略陈大意耳,学者须知。
 楼主| 发表于 2014/3/6 20: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3/6 20:52 编辑

失血破疑说

今人一见失血诸证,莫不称为火旺也。称为火旺,治之莫不用寒凉以泻火。举世宗之而不疑,群医信之而不察。所以一得失血证,群皆畏死,由其一经失血,死者甚多,不知非死于病,实死于泻火之凉药耳。然则,凉药其可废乎?非即谓凉药之可废,但失血之人,正气实者少也,正气一衰,阴邪上逆,十居八九,邪火所致十仅一二。不可不慎。
予有见于今之失血家,群皆喜服清凉而恶辛温,每每致死,岂不痛惜。予故为当服辛温者,决其从违焉。不观天之日月,犹人身之气血乎。昼则日行于上,而月伏于下,夜则月行于上,而日伏于下,人身气血同然。失血之人,血行于上,而气伏不升可知。欲求血之伏于下,是必待气之升于上,气升于上,血犹有不伏者乎。知得此中消息,则辛温扶阳之药,实为治血之药也。
又可怪者,人人身中本此气血二物,气为阳,法天,火也;血为阴,法地,水也。故曰人非水火不生活。水火二字,指先天先地真气,非凡世之水火也。愚夫愚妇,固说不知,而读书明理这之士,亦岂不晓。明知血之为水,水既旺极而上逆,何得更以滋水之品助之。此其中亦有故,故者何?惑于血色之红也,不知血从火里化生出来,经火锻炼,故有色赤之象。岂得以色红,而即谓之火,即宜服凉药乎?此处便是错误关头。毒流有年,牢不可破,予不惮烦,又从而言之,愿与后之来者作一臂力焉。幸甚。
附:七绝一首
吐血都传止血方,生军六味作主张。
甘寒一派称良法,并未逢人用附姜。
姜、附,阳也。血,阴也。
以阳治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血水如潮本阳亏,阳衰阴盛敢僭为。
阴盛,即君弱臣强,夫弱妻强的章本。
人若识得升降意,阳主升,阴主降,乃是定理。
今阴升而阳不升,更以阴药助之,阴愈升而阳愈降,不死何待。
宜若宜辛二法持。宜苦者,十仅一二,宜辛者十居八九。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21: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3/7 21:58 编辑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辩解

        前贤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八味是也。此方此语相传已久,市医莫不奉为准绳,未有几个窥透破绽,予不能无疑也。疑者何?疑方药之不与命名相符(符原本作“孚”,据文义改。)。既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必是在扶助坎中一点真气上说,真气一衰,群阴四起,故曰阴翳。真气一旺阴邪即灭,故曰益火。方中桂、附二物,力能扶坎中真阳,用此便合圣经。何得又用熟地、枣皮之滋阴,阴邪即盛,就不该用此。丹皮之泻火,益火而反泻火,实属不通。山药、伏苓、泽泻之甘淡养阴则利水乎?推其意也,以为桂、附之辛热属火,降少升多,不能直趋于下,故借此熟地、枣皮,沉重收敛之品,而使其趋下。又以丹皮之苦寒助之,更经苓、泽利水,使阴邪由下而出,[眉批]孰知五味下喉,其气味立刻周遍,呼吸立刻上下交通,何待此。似为有理,独不思仲景治少阴病,四肢厥逆,腹痛囊缩。爪黑唇青,大汗淋漓,满身全是阴翳,何不重用此熟地、枣皮、丹皮、苓、泽之品,而独重用姜、附、草三味起死回生,其功迅速。由此观之,仲景之白通、四逆,实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者也。若此方而云,益火消阴,断乎不可。予非固为好辨,此是淆乱圣经之言。毒流已久,祸延已深,不得不急为剪除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22: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3/9 22:04 编辑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辨解

前贤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丸是也。此方此说,相传有年,举世宗之而不疑,群医用之而不辨,予不能无说也。窃思此方,必是为邪火伤阴立说,并不是言坎中阳旺立说。今人动云阴虚火旺。阴虚便说是肾水虚,通身血水皆属肾,言肾虚亦可。火旺便说是肾火旺,通身之气,皆本肾中一点真火生来,即云肾火旺亦可。但有邪正,不可混淆。统以六味丸治之,其蒙蔽有年矣。予特辨而明之。阴者,水也。阳者,火也。水火互为其根,合而为一,不可分为二也。水从火里生来,故曰天一生水,先天真气,号曰真火、真气,即真金所化。阳旺一分,指真气,阴即旺一分;指真阴。阳衰一分,阴即衰一分。试问阴虚火旺何来?[眉批]阴阳,一气耳。岂有阳虚而阴不虚,阴虚而阳不虚者乎?知古疑团,一语道破,仲景一生全在邪正上论偏盛,今人在一气上论偏盛,相隔天渊,源头错乱。今得此说,方知前人之错误不少。所谓制阳光者,明是教人泻邪火也。邪火始能伤阴,真火实能生阴,此邪正关键,用药攸分区处,岂堪混淆莫辨。要知邪火窃发,无论在于何处,皆能伤血,即以三黄、白虎、承气,与此六味丸,按定轻重治之,皆是的对妙法。今人不明阴阳一气,不明邪正机关,专以此方滋肾中之元阴,泻肾中之元阳,实属不通。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20: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3/10 20:14 编辑

申明阴盛扶阳阳盛扶阴的确宗旨

万古一阴阳耳。阴盛者,扶阳为急,阳盛者,扶阴为先。此二语实治病金针。救生宝筏,惜乎人之不得其要耳。今人动以水火二字喻天平,水火不可偏盛,偏盛则为病。予谓不然。人自乾坤立命以来,二气合为一气,充塞周身,上下四旁,毫无偏奇。火盛则水盛,此火指真火,水指真阴。言火盛、水盛者,即五六月之寸水可知。火衰则水衰,即十冬月雨水可知。此正气自然之道,不作病论,亦无待于扶。所谓偏盛者何?偏于阴者宜扶阳,是言阴邪之盛,不是言肾中之真阴偏盛也。偏于阳者,宜扶阴,是言邪火之盛,不是言肾中之真阳偏盛也。前贤立阳八味、阴六味,以言治元阴元阳之方。此说一倡,俱言真阴真阳之果有偏盛也。此语害世非浅。今人又不读圣经,无怪乎六味,八味之盛行,而承气、四逆之莫讲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13 14: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